清朝一品大官叶名琛,被俘虏到印度,当猴子供人观赏,是什么情况?

游子dream


叶名琛,字昆臣,湖北汉阳人,1807年生。两广总督,官至体仁阁大学士。

咸丰六年九月十日,“亚罗号事件”爆发,由于叶名琛处置不当,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

  这年10月,英军攻陷广州城,但由于兵力少,不久后英国人便退出了广州城。

  次年九月,英法联军再次来攻打,十月广州陷落。

  当时英法联军要求叶名琛48小时内投降,但是叶名琛毫无反应,既不抵抗,也不议和,更没有逃跑。

  十一月,叶名琛被英法联军俘虏,随即押往停泊在香港的军舰“无畏号”上。

叶名琛来到印度加尔各答之后,英国人逼迫叶名琛身着朝服,脚穿朝靴,头戴三眼花翎红缨帽,坐在玻璃房中像动物一样被人参观。

  玻璃房外挂有一个牌子,上面赫然写道:清国公爵,被俘虏至此,大家可以免费参观。

士可杀不可辱啊!!当叶名琛发现见英国女王无望,且被当做猴子一样被人参观后,决定绝食。

根据仆人记叙:他于二月二十九日得病不食,三月初七戌时病故。

  不管怎么说,这也是一条刚烈的汉子!

  最后以自己的方式报国,叶名琛也算死得其所。



风嫱遥度天际


这件事发生在满清末年,大约是咸丰皇帝当政的时候,应该属于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之前的事情。叶名琛当时正好出任两广总督,可谓是中国南方的重要人物。由于他在英国打交道的时候没有处理好,最后被英国人抓到印度去当虎,像猴子一样被众人观赏,最后绝食而死。

不过从他的经历来看,叶名琛绝对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在年纪轻轻的时候,就于1835年也就是道光十五年中了进士,当时他只有28岁。中进士之后,叶名琛官运享通,升官的速度非常的快。他在当了12年官之后就当上了广东巡抚,这可是正二品的职务,当了巡抚之后五年就升任两广总督,这可是真真正正的封疆大吏,从一品的职务,而那个时候他也就45岁而已。

不过他处的年代并不是很好,因为那个时候正处于太平天国起义和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时候。那个时候英国因为在第1次鸦片战争的时候占领了中国的香港,所以对广东可谓是一直处于渗透之中。而叶名琛作为地方官,一直坚持保家卫国,同外敌做斗争,当时还是蛮具有正义感的。

只不过可惜在那个年代中国已经完全落后于整个世界,所以对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的入侵,无法做有效的对抗。又由于当时爆发了太平天国起义,满清的主力正在和太平天国打仗,所以叶名琛手上并没有多少兵力。面对英国屡次挑衅,他只能保持不战,不死,不和,不降,不守等策略,坚持与英国缠斗,这实际上也算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后来英国人将他抓起来,而叶名琛当时还想面见英国女王,当满清王朝的苏武。可惜英国人不给他这个机会,并且把它弄到印度去供人,像猴子一样观赏,叶名琛最后明白无法见到英国女王之后,只好绝食自尽。

本来叶名琛以为他的苦心满清皇帝能够理解,可惜当时咸丰皇帝都自顾不暇了,并且把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责任推到叶名琛身上,以至于叶名琛在后世成为一个比较有争议的人物。

我是冰哥聊史论古今,期待您的关注和点评!


冰哥聊史论古今


叶名琛是清朝晚期掌管着广东、广西大权的两广总督,历史中的他之所以会被抓去印度,主要跟他得罪了英国人有关。

早在他当广东巡抚期间,他就和英国人发生过冲突。

当时他和自己的上司、前任两广总督为了阻碍英国人进入到广州城中通商,曾与广东当地人组成的团练严守抗拒过英国人。

在冲突爆发时,纠集10来万人乘坐小船团团包围住了英国人的铁甲战舰,然后通过那10来万人的汹涌呼声,硬生生把英国人的铁甲战舰逼退了回去。

当他自己当上两广总督、英国人想找他重新谈通商事宜时,他也极力敷衍,迟迟没有让英国人跨进广州城。

这种种事情的发生,很大程度上加深了他和英国人之间的矛盾,而英国人也不是什么特别有度量的人,在这种种矛盾发生之后,英国人就对他生起了怨恨。

扣押亚罗号

由于实在没办法进入广州城中通商,所以英国人最后就找了个借口向清朝发难、想以力破巧。

这个借口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亚罗号事件。

在明面上,亚罗号是一艘挂靠在英国人名下、聘请了英国人当船长的商船,但暗地里这艘船却并不简单,是一艘从属于清朝走私犯、专门在海上从事走私活动的走私船。


在澳门的时候,得知了这艘船真实背景的葡萄牙人就已经打算扣押亚罗号,只不过因为亚罗号离开得早, 他们并没能成功扣押亚罗号。

正所谓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在亚罗号来到广东之后,随着广东官府也获得了相应情报,亚罗号这才落入了法网。

当时广东官府趁亚罗号在广东港口靠岸时,派人抓走了船上的12名水手。

其中,包括了两名有案件在身的海盗。

英国人借机生事

如果只是简单的走私船,抓了就抓了,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在挂了英国人的名号之后,一切就又会有所不同。

这时候,之前一直被叶名琛敷衍了事、一直无法进入广州通商的英国人赶紧抓住这个切入口,借这件事情对叶名琛以及清朝发起了难。

事情发生后,英国人开始借机宣称广东官府冒犯了他们,说广东官府在抓捕亚罗号船员的时候侮辱了悬挂在船上的英国国旗,在让广东官府把亚罗号上的船员全部给释放出来的同时还要求广东官府向他们道歉。

面对他们的要求,作为两广总督的叶名琛并没有全部答应。

因为在叶名琛经过调查后发现,广东官府的人并没有侮辱过英国的国旗,当时亚罗号根本就没有悬挂过什么英国国旗。

另外,亚罗号上的两个船员也确实是海盗身份。

所以他最终虽然迫于压力把那些船员交给了英国人,但是并没有抛弃尊严地向英国人道歉。

六不总督

在这双方闹僵的情况下,第2次鸦片战争自然而然就爆发了。

当时,英国人鉴于之前十万多人包围军舰的事情并没有打算直接攻打广州城,想的是直接沿海而上直取北京城。

不过还没动身,他们就接到了一个很重要的情报。

从这个情报中,他们得知了广州的具体情况,知道广州城中并没有多少军队驻扎、知道那些曾经带给他们苦头的团练民夫们并没有被集结起来,在知晓了这种种情况后,他们就放下了原本的计划,出动军队直接对广州城发动了攻击。


而面对英国人的进攻,叶名琛则非常奇怪地采取了一种不攻击、不防守、不讲和、不逃走、不投降、不就义的姿态,任由英国人拿下了广州城。

很多人说叶名琛之所以不攻击、不防守,是因为他太过于迷信,迷信自己供奉的吕洞宾和李太白会保佑广州城不被英国人侵犯,但是在我看来,这可能也是一种无奈之举。

因为当时广州城驻守兵力实在太过于薄弱,他要是和英国人开战的话,后果绝对很惨,不攻击实属正常。

另外,防守也没什么用处,以广州城当时的实力根本挡不下英国人。

而如果是求和的话,他也做不到,毕竟亚罗号事件的错误本身不在于清朝一方,如果他请和了,就等于是承认自己做错了。

要是让他投降或者弃城而走的话,以他清朝文人士大夫的风骨,他自己的心里也过不去。

让他就义、与城同亡的话,他则觉得过于草率,自己这条命留下来可能还有点用处。

在做出了六不决定后,叶名琛就很自然地被攻入广州的英国人抓了起来。

流浪印度

英国人抓了叶名琛后,按照惯例来说,把叶名琛关在香港是最好的选择,毕竟香港是距离广州最近的英国殖民地。

但是由于叶名琛此前曾派出过大量间谍刺探香港,所以在担心叶名琛会被救走的情况下,英国人就把叶名琛转移到了他们认为没什么风险的印度。

在用军舰把叶名琛转送到印度的过程中,英国人对待叶名琛还算是礼貌,给予了他一定的自由、让他把仆人带在了身边伺候自己,并不像对待普通俘虏那样对他百般羞辱。

在有其他军方人员上了军舰的时候,这些人也会对叶名琛脱下帽子表示敬意,可以说礼节非常足。

而在把叶名琛押到了印度之后,他们也没有多么粗暴地对待叶名琛,只把他软禁到了一套院子里就没再做出其他举动。

至于把叶名琛当成猴子一样关到笼子里展览的事情在历史中是没有发生的,以英国人对叶名琛的尊重,他们还不至于做出这样的事情。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说法流传,主要是叶名琛在被软禁的过程中有印度人出于好奇翻到墙壁上去看他,在以讹传讹下,才有了被抓到印度展览的说法。


就这样,叶名琛在印度生活了一段时间,一直等到他所带的食物吃完,他才选择了以绝食来了却自己的生命。

他绝食自杀的原因也很简单,主要是当时清朝官员的传统使然。

之前之所以不自杀,是因为叶名琛一直觉得自己会被英国人带去面见英国国王、以为自己可以在面见英国国王的时候跟英国国王诉说一番,所以才在自己被俘虏后说服自己没有就义。

后来当他发现英国人根本没想带他去见英国国王时,感觉失去人生意义的他就做出了自己的决定:吃完了从家乡带过来的食物后,没再碰印度当地的食物、慢慢把自己给饿死了。


孤客生


1858年,一个清朝大员被英国军队塞入“无畏号”军舰,经过48天的航行,最后到达了终点站—印度加尔各答。

之后,官员被囚禁在一间玻璃房里,身上穿着清朝官服,脚上穿着清朝官靴,头上戴着三眼花翎红缨帽,蜷缩在一角,奄奄一息。

玻璃房外挂着一个牌子,上面赫然写道“大清官员展览,免费参观”,有记者拍了一组照片,刊登在了《泰晤士报》上。

据说,当时吸引了不少印度人过来“围观”,印度人非常好奇,都想看一看大清官员的“芳容”,最令他们感兴趣的,是官员帽子上插着的三眼花翎。

好端端地帽子,为何插着羽毛啊?

其实,这是高官的标志,是权力的象征。普通官员一般戴单眼花翎,宗室子弟戴双眼花翎,只有亲王、君王以及贝勒爷才可以戴三眼花翎。

这个“三眼花翎”高官就是叶名琛!不过,他既不是亲王,也不是贝勒爷,他是一个汉人,他之所以能戴上三眼花翎,是因为他功劳大,很受咸丰皇帝器重。


他有什么功劳呢?

镇压农民起义。

主要是镇压天地会起义,而且干的相当“出色”,每镇压一批起义军,仕途上都能更进一步。可以这么说,叶名琛的两江总督宝座,就是用无数起义军的鲜血铸就的。

有人说叶名琛是满清走狗,是刽子手,但在咸丰皇帝看来,他是个好干部,是大大的忠臣。

可以说,四十岁之前的叶名琛,顺风顺水,志得意满,然而,四十岁之后,似乎就不那么顺当了。

因为两江总督可不是好干的,需要与狡猾的英国人打交道,英国人可不像起义军那么容易对付。

1858年,亚罗号事件爆发,这是一起国际争端,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索,叶名琛反应也算迅速,处置也算得当,可是有些事情哪是他能控制得了的!


后来英国炮轰广州城,叶名琛组织军民奋勇抗击,击退了英国的多次进攻,有利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当年10月,英国退兵了。

第二年九月,英国卷土重来,这次找来了帮凶法国,英法联军气势汹汹地杀过来了,然而叶名琛这次却异常的“平静”。

这天,下属急匆匆地过来报告说:“大人,不好啦,英国军舰已经越过虎门了!”

当时的叶名琛正在主持武乡试,自信满满地说道:“莫急莫急,告诉沿岸炮台,不要开火,放他们进来就是了,我自有妙计!”

第二天,下属又火急火燎地禀报:“大人,不好啦,英军已经占领了凤凰冈炮台,请求立即开火!”

叶名琛面不改色,不发一言,继续观看武乡试比赛。这时候下属急了:“大人,现在形势万分危急,就不打就来不及了!”

这时候,叶名琛缓缓地说道:“没事的,十五日之内,可保无事!”


叶名琛到底有何妙计?哪里来的盲目自信?

原来,叶名琛非常迷信,他在总督衙门里建了长春仙馆,里面供奉着吕洞宾和李太白两位神仙,“十五日内没事”就是两位上仙告之的。

也许是两位上仙道行不够,也许是叶名琛诚意不足,广州城仅仅坚持了十四天就被攻破了,离十五天就差了一天。

很快,叶名琛成了俘虏,被拉到印度“展览”去了!


一半秋色


叶名琛,两广总督,官至一品,是真正意义上的封疆大吏,手握重权。然而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叶名琛却被俘虏到了印度。英国人逼迫他穿上朝服,在玻璃房中像动物一样被人参观。这玻璃房外有一个牌子,上面直接写道:清国公爵,被俘虏至此,大家可以免费参观。

叶名琛旧照

清朝一品大员最后却有这样的结局,令人感觉太过悲哀,叶名琛到底经历了什么?

咸丰六年,亚罗号事件

1856年10月,一艘100吨的中国商船“亚罗号”,自厦门开往广州,停泊黄埔。船主是香港华人,因为担心清政府无力保护他,毕竟海盗猖獗,于是他向英国当局登记。

10月8日,当悬挂米字旗的亚罗号停靠广州时,正好遇到清政府官兵搜查海盗,混乱中将米字旗给扯下来。于是英国驻广州领事巴夏礼,在10月12日强烈抗议中国方面侮辱英国国旗,并不经英国领事的许可拘捕船员。他要求以后尊重英国国旗、释放全部12名水手,并在48小时内由两广总督出具一份书面道歉。

当时的两广总督叶名琛觉得中国人的事情不需要英国人插手,于是僵持不下,最后只是同意将水手释放,但拒绝道歉,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1857年,当时英法联军攻打广州,广州沦陷。联军要求叶名琛48小时内投降,但是叶名琛毫无反应,既不抵抗,也不议和,更没有逃跑。当年十一月,叶名琛被英法联军俘虏,随即押往停泊在香港的军舰“无畏号”上。由于叶名琛是朝廷重臣,英军也没有过分的虐待他,军舰上的人看到他,都会有礼节性的脱帽致意。

在军舰上生活了48天后,他被带到了印度。由于他在清朝的官阶太高,而且很多人都没见过朝廷重臣,于是他被安排在了一所玻璃房内供人参观,那为何他不反抗呢?

为了等待时机,舌战群儒

当叶名琛被扣押在了印度,以为英国人会带他去讲英国女王,于是他做好了准备,准备跟女王辩论。因为他听说女王也是明白事理的人,但是为什么又要挑起纷争呢?

所以他无所谓别人的目光,像猴子一样供别人观赏。他一心想着只要能见到女王,问问到底孰对孰错,也算是对得起咸丰帝的知遇之恩。可是他却不知道咸丰皇帝和其他官员因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带来的耻辱而将战争失败的责任一咕脑地都推给了叶名琛,并把叶名琛讥为“不战、不和、不守、不走、不降、不死”的“六不”总督,认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全在叶名琛处置失当造成的。同时也告诉英国人,他所有的行为都只是代表他个人,跟清朝没有关系。

叶名深的最后归宿

叶名琛:彼时此身已置诸度外,原欲始终其事,不意日望一日,总不能到他国,淹留此处,要生何为?所带粮食既完,何颜食外国之物!”

由于语言不通,叶名琛苦苦相见的英国女王没有着落,在得知无法见到英国女王后,他决定绝食,不吃一粒外国的食物。

1859年,最终病故他乡,临死之前,只说自己辜负了咸丰皇帝的天恩,死不瞑目。叶名琛死后,英方在叶名琛的木棺外裹以铁皮,将其运回广东。


历史每日说


叶名琛可以说是清朝时期最出“洋相”的一个总督,他不止被外国人当猴子看,即使是现代人看了,也感觉他是一个怪物。

清朝时期的一品大员,不是谁都能当的,叶名琛能够当上两广总督必然有着他的厉害之处,这里要说一下,清朝时期一共八位总督(不算清末设立的东三省总督),都是掌握实权的封疆大吏,按照实力排名,首位的是直隶总督,其辖区包括现在的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东等地区;其次是两江总督,其辖区包括江苏、江西、安徽等地区;第三位的两广总督辖区包括,广东和广西。

直隶是因为靠近权力中枢,辖区大,人口多,所以位置重要,而两江是当时最富庶的地区,因此也很重要,两广能够排名第三是因为当时清朝唯一的通商口岸就设立在广东,经济也很发达。

按照道理来说,两广总督应该是富得流油的一个差事,奈何对外贸易对两广总督来说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确实油水多,另一方面跟洋人打交道,他比较麻烦,尤其是对中国虎视眈眈的洋人。

所以,从1840年开始,两广总督走就开始走背字,麻烦不断,你想想鸦片战争从这里开打,还有你的好,著名的禁烟大臣,当时的政治明星林则徐就在两广总督的位置上陨落了,接替他的琦善也是满清权贵,结果没干多久,也因为鸦片战争的事被革职了。

可以说,广东由于是封闭的清朝唯一的开放窗口,人民思想开放,社会治安很不好,因此广东也始终是爆发革命的策源地,叶名琛能够1852年干到1858年,长达六年之久,也是相当不容易的。

叶名琛之所以能够稳坐两广总督,在于其在坐镇两广时期雷厉风行的镇压农民起义,很多人看到叶名琛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表现,认为叶名琛是一个窝囊废,并不懂得打仗,不知道是怎么做到这个位置上的。

其实,叶名琛是一个很厉害的人,1851年金田起义爆发后,很快从广西涌入广东,进攻广州,当时叶名琛是广东巡抚,他率领一万五千兵马居然抵抗了20万太平军的进攻,并且将太平军赶出广东地面。

叶名琛也并非贪官污吏,他属于那种家里比较有钱,然后又比较有才华,考中进士,任翰林院编修,在明清时期貌似有一个传统,不入翰林的人,没有机会进入内阁,由此可见,其仕途起点至高,1847年担任广东巡抚,1852年担任两广总督,当时对他评价极高:“叶相以翰林清望,年未四十,超任疆圻,既累著勋绩,膺封拜,遂疑古今成功者,皆如是而已。”

叶名琛在对待洋人时,态度也十分强硬,在他的身上,我似乎看到了林则徐的影子,只不过林则徐更幸运,第一次鸦片战争刚打不久,他就被免职了,人们反而同情他,认为只要清廷不换掉林则徐,鸦片战争必然可以获胜。

叶名琛的倒霉之处在于,他可能一直把林则徐当成自己的政治偶像,在对待洋人的态度上,十分强硬,当时广东民众和朝廷都认为叶名琛是好样的。

1856年,亚罗号事件爆发,其实这个事件本来不关英国人的事情,只是当时中国商船打着英国的国旗从事贸易,清廷当即给予逮捕,结果英国人借机挑事,认为清政府正处于太平天国运动的水深火热当中,趁机想要清政府承认其在华权益。

叶名琛也以强硬的态度拒绝跟英国人交涉,结果英国人气愤的占领了广州,但是占领广州也无济于事,因为英国人对这场战争还没有准备好,于是又撤了出去,当时正处于太平天国军事全盛期间,清军则节节败退,处于内外交困当中的咸丰皇帝得到这个消息,还以为叶名琛打败了英国,反而嘉奖叶名琛干得好。

有了咸丰帝的鼓励,叶名琛更不惧怕英国人,随后以更加强硬的姿态对待英国人,1857年9月,英法联军的海军到达广州,令叶名琛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当时的朝廷眼见即将开战,反而责怪他不应该掀起战争,由于朝廷的不支持,叶名琛的抵抗也就没有持续下去的动力了。

不久之后,英国舰队直接开入广州,要求叶名琛立即投降,但是叶名琛却毫无反应,也不抵抗,也不投降,也没有逃跑,最后被英国人一脸懵逼的俘虏了。

对于叶名琛这样一位在清廷内位高权重的人物,作为胜利者的英国人也不敢怠慢,并没有把他当作战俘来对待。

在将其带到“无畏号”军舰时,还允许他携带仆人,和一些生活用品,就这样清朝的一品大员,两广总督在无畏号上待了48天后,被送往印度的加尔各答,叶名琛自诩“海上苏武”,不吃外国人的粮食,只吃从中国带去的粮食,在粮食吃完之后,绝食而死。

对于叶名琛这样的一位“奇葩”,估计不止是当时的人认为他是怪物,就是现代人也无法理解,这位“六不总督”,还有待历史的评价。


匹诺曹jun


叶名琛是清朝中后期的著名历史人物。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叶名琛不幸战败,被俘虏到印度。有传言说,叶名琛在印度期间,曾被人当作猴子一样观看,日子过得凄苦无比。

(叶名琛旧照)

那么,这件事是真的吗?

叶名琛实在是一个非常适合做官的人。他出生于书香门第家庭,幼年时期便接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不到18岁就考取贡生,26岁高中进士。

青年时期的叶名琛春风得意,以自己的诗文作品名噪一时。

入朝为官后,叶名琛镇压了广东地区的多次叛乱和起义。他办事雷厉风行、干净利落,很快得到咸丰帝的赏识。咸丰二年,叶名琛连升三级,直接坐上了两广总督的位置。没过两年,他又被封为大学士。在那段时期里,叶名琛几乎是朝中唯一没被打压,反而不断晋升的封疆大吏。

一直到1849年,英国人提出要进入广州城的要求后,叶名琛才开始走霉运。

由于《南京条约》中,并没有允许英国人进广州这么一说,因此叶名琛严词拒绝了英国人的无礼请求。但眼见着英军来势汹汹,叶名琛不得不发动广州全城百姓,共同抗击外敌入侵。

在叶名琛的号召下,成千上万的农村武装,涌入广州城中。当时男女老少都手持武器,锣鼓口号震天响。英国海军司令柯利尔被迫放弃炮击警告,转而态度缓和下来,与清府进行了谈判。

为了阻止英军入城,叶名琛和当时的总督徐广缙一起伪造了皇帝的诏书,粉碎了英军入城的企图。这件事,让叶名琛受到广州人民的热烈追捧,甚至道光皇帝也在欣喜之余,将叶名琛封为了男爵。叶名琛也因此成为清朝历史上,为数不多的汉人男爵之一。

(道光皇帝)

然而,好日子并没能过多久。1856年爆发了“亚罗号事件”,12名英国水手被叶名琛逮捕。英国方面借题发挥,强行要求叶名琛立刻放人。叶名琛起初据理力争,表示将三名头目扣留,其余9人可以先放。但英国铁了心要开战,要求叶名琛必须在24小时内全数放人并道歉。叶名琛迫于压力,只得将12人全部释放,但却依然拒绝道歉。

英国人见叶名琛态度强硬,拒绝接受释放人员,直接开始炮轰广州城,战争随即打响。

面对英国方面咄咄逼人,叶名琛表现得非常镇定。他命令士兵不用还击,并认为英国人闹一闹就会撤军。但出乎他意料的是,英军这次却直接越过虎门,并攻占了广州东边的猎德炮台,一步都不退让。

叶名琛始终保持着镇定。他命人迅速修补了被毁掉的城墙,并利用原有的保甲系统和英军打起了间谍战。他尽量避免了和英军正面交锋,反而派出人手,对英军在香港的后勤基地发起了袭击。

与此同时,叶名琛故伎重施,又一次鼓动了全广州人民进行抗争。他招募了大量乡勇,让这些人准备了大批火船,多次对英国海军进行了骚扰。

叶名琛的手段,成功地对英国人造成了不小的打击。但当叶名琛将一些胜利战报上报后,却反而遭到了一顿痛骂。朝廷认为,他不应该和英国人轻易开战,要他重新与英国寻求和谈。

正是这样一道命令,让叶名琛陷入了犹豫之中。不久后,英国的增援部队赶到,叶名琛再也无力抵抗。

(被洋人抓捕的叶名琛)

不过,哪怕在形势万分危机之时,叶名琛也依然认为事情有转机,战争将会在15日内结束。之所以有这样的执念,是叶名琛这个人有些迷信,他在总督衙门内建有“长春仙馆”。仙馆里的人告诉他,15日内战争会结束。叶名琛对此深信不疑。

结果战争果然在15日内结束,只不过是广州城仅仅14天就沦陷,而叶名琛则在府衙内遭到俘虏。

经过这么一战,叶名琛的声望有所下降。人们称他为“六不总督”,也就是“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

1858年1月,叶名琛被英国人送上了停泊在香港的“无畏号”战舰上。事实上,叶名琛哪怕在被俘虏后,依然是保持了一种民族气节,并没有卑躬屈膝。英国士兵没有为难他,相反,他们对叶名琛还多有尊敬。但凡有新上舰的人,都会向叶名琛脱帽致敬。

叶名琛被捕后,并没有选择自杀,他自认为是“海上苏武”,有朝一日将会有机会同英国国王谈判。

不久后,叶名琛被送到了印度。他常常通过当地的报纸,了解中英之间的战争信息,时不时摇头叹息。后来,在得知面见英王无望后,叶名琛以不吃异乡米粟为由,绝食而亡。

他的尸体运回广州后,英国人认为叶名琛是一位英勇果断之人,广州人势必会将他视作榜样,顽抗到底。为了达到政治目的,英国开始大肆破坏叶名琛的名声,而他在印度像猴子一样被展出的故事,也正是在那段时间流传开来的。


张生全精彩历史


叶名琛被英国人带到加尔各答是可以肯定的,至于有没有被当猴子供人观赏就未必了,相反的,英国人对他这个清朝的一品大员还是比较客气的。


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人用大炮轰开了清朝的国门后,至此这个“强大”的帝国走上了王朝发展的下坡路,也正是从此刻起两广总督成了一块烫手的山芋。与洋人交战打赢了会因为“轻启战端”受到惩罚,打败了可能会按照“败军之将惩处”,不打又会被骂“卖国”

叶名琛,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于1852年被任命为两广总督,从此负责与驻扎在广东的洋人打起了交道。而且叶名琛在洋人中的“名声”并不是很好,甚至可以说“臭到了极点”。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叶名琛向所有百姓悬赏英国人的头颅,甚至用上了暗杀、下毒等方式来消灭英国人。英国人曾公开表示:“我们不满意大清皇帝任命的叶名琛总督,他应该被另一个人取代他。”这也从侧面看出了英国人他们害怕了,怕有叶名琛这样的人。

因此在战争刚开始的时候,英国人和法国人并没有从叶名琛这里占到什么便宜,反观却是因为军事上的失败,香港总督被英国罢免。甚至当时的英国人都想放弃进攻广州,转而北上找咸丰的麻烦。


其实当时的叶名琛日子并不好过。虽说取得的军事上的胜利,但咸丰皇帝非但没有嘉奖叶名琛“为国争光”,而是斥责他冒然与洋人开战。同时也因为战争的原因,广东的对外贸易也跟着停了下来,朝廷收不上来钱,叶名琛也没有了经济来源可以支付乡勇们训练和战争的开支。

更重要的是,叶名琛没钱的消息,也被英国人所得知

1857年10月,本已经放弃进攻广州的英国人知道了广州城内的真实情况,再加上汉奸们的配合与叶名琛身边人的出卖,英法联军这一次非常容易便占领了广州城,同时俘虏了这位两广总督。


叶名琛被英国人俘虏后,英国人害怕叶名琛的旧部与各路爱国人士,前来营救他。所以英国人决定把叶名琛送到了大英帝国的殖民地——印度的加尔各答。

被俘后的叶名琛以为英军会将他押往英国,为此他做足了准备,打算到英国后个他们女王当面辩论。

“我之所以不死而来者,当时闻夷人欲送我到英国。闻其国王素称明理,意欲得见该国王,当面理论,既经和好,何以无端起衅?究竟孰是孰非?”


加上被俘后,英军并没有虐待他,且军舰上所有的军士都对叶名琛表达了崇高的敬意,那些偶然上舰的洋人们都会向叶名琛脱帽致意,使得叶名琛更加坚定自己会被押往英国的想法。

但,叶名琛最终还是失望了,发现自己没有被押运到英国,而是被运到印度以后,得知自己不能见到英国女王,无法为自己的国家做点什么后,叶名琛深为绝望。

终于叶名琛再吃完自己从广州带来的口粮后,拒绝吃任何英国人送来的食物,几天后叶名琛带着悔恨的泪水饿死在异国他乡。甚至在临死前,叶名琛依然关注着中英两国战争的消息


而叶名琛永远也不知道,他誓死效忠的朝廷,在他被俘后的第一时间便下旨撤销了他的一切职务、爵位、俸禄与抚恤金,甚至派人通知了英国方面,叶名琛的生死与大清国没有任何关系。

至于题主所问的,叶名琛被送到印度后,被当成了猴子供人观赏,这点只出现于各类网文之中,正史中并无记载,且不管怎么说,叶名琛最终选择绝食而亡,也算是铁骨铮铮,以自己的方式报国也算死得其所,这么黑别人是真的不好!!!


像素说


叶名琛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英法联军俘虏的清朝两广总督。他被人称为“六不总督”,也就是“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而他自己却认为自己是一个有气节的清朝官员,自号“海上苏武”。这种奇人,这种奇事,也只会出现在奇葩的清朝末年。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为了扩大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夺取的权益,英法联军得寸进尺,寻找借口,挑起事端。可是,面对清朝,他们也遇上了头疼的事情。那就是因为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双方无法沟通的问题。

由于双方的文化差异,双方都以文明人自居,视对方为野蛮人。在双方的交流里,根本就不把对方的诉求放在眼里,最终只有付诸武力。这样,凭着船坚炮利的英法联军就占了上风。最后,谁的武力强,就按照谁的说法办,成了中国和西方列强的共识。

在这种情况下,清朝的那些官员根本就不知道如何跟洋人打交道。当时和西方人谈判的清朝谈判代表回来后破口大骂,说此夷不讲道理,胡搅蛮缠,蛮横无理。可是,在西方人眼里,这些留着辫子的鞑靼人更是野蛮。说话不着边际,朝三暮四,出尔反尔。所有的一切交织在一起,就形成了晚清的怪相。

而叶名琛则是这些怪相中的一叶。他当时坐镇在被英法联军攻打的广州,束手无策。打吧,自己肯定不是对方的对手。大家都知道,在后来的八里桥之战中,清朝的几万精锐骑兵尚且不是英法联军的对手,叶名琛手里没有重兵,如何对抗敌军。因此,他采取了不战的方针。

而议和呢?叶名琛虽然是一个两广总督,权力很大。可是,他没有皇帝赋予的外交权力。他就算是想和英法联军议和,议和没有前提的条件,也是无效的。

守就不用说了。清军的战斗力众所周知,如果叶名琛能够守住广州,他也就不会被英法联军给抓走了。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多少清军也没有能够守住广州,更何况手无重兵的叶名琛呢?有人说动员民团,那些民团和外国正规军之间的差距不言而喻,究竟能够起多大作用就难说了。

投降,那是不可能的。叶名琛自认为气节第一,向敌人投降是他的节操不允许的。就是从历史上的记载来看,从头到尾,叶名琛也没有对敌人有乞怜之语。

那么走呢?逃跑怎么样?叶名琛也不会选择这个方案。和上面的原因一样,叶名琛自己的节操不允许他这样做。同时,另一个原因是,清朝法律森严,丧师失地者要受到严厉的惩罚。叶名琛如果逃跑,名节俱损,还落个不光彩的下场,所以说这个方案他也不会采用。

那就剩下一死了。我们可以看到,叶名琛并不怕死。可是,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使得他死的不明不白。如果按照大清律法,他在城破之时而死,还会得到朝廷的抚恤。可是,他却采取了另一条死亡之路。

他一是不承认双方的战争状态。他认为,双方的冲突并没有达到那种程度。他以为,只要他不抵抗,双方不流血,就没有了侵略,没有了战争。

二是,他认为,既然双方没有进入战争状态,那么自己就不是战俘。自己依然是清朝的两广总督。自己就有面见英国最高执政者的权力,可以对当时的情况进行辩解和商谈。

因此,叶名琛在被英法联军抓走的时候,他还幻想着自己是打通双方关系的使者。这才认为自己是“海上苏武”。为了显示自己的气节,还带着粮食,表示不吃敌人的饭。

可是,现实是残酷的。战争并不因为叶名琛不应战就不存在。而英法也没有因为叶名琛自认为双方不在战争状态就没有把他当战俘。因此,落入英法手中的叶名琛,最终还是被当成战俘送到了印度加尔各答关押了起来。

被关押在加尔各答的叶名琛虽然还幻想着面见英国国王,当面对战争冲突进行申诉。可是,他最终失望了。最后,他在自身带来的粮食吃完后,实现了自己不吃敌国的粮食的诺言,绝食而死。

至于说,把叶名琛当猴子展览这件事只是一种传说。我想这种传说的真实性不大。因为至少叶名琛还有着两广总督的头衔,还有一定的宣传和利用价值。英法不会在这方面做得比较过分。

叶名琛的悲剧是那个时代的悲剧。他的学识,只是用来如何对付国内的情势。对国际的情势,他和当时的清朝人一样,都是两眼漆黑。因此,在与英法侵略军打交道的时候,才会出现那种可笑的情况。最后,他的保守气节的死也变得糊里糊涂,不明不白。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历史笑春风


看到这个略带惊悚的标题,铁锤想到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诗: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要认清一个人的真面目是很难的,活在身边的人,我们尚且很难看清底细,更何况那些生活在历史书册中的古人呢?

叶名琛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的两广总督和五口通商外交大臣,看起来位高权重,实际上是一个被架在火上烤的倒霉蛋。晚清的时候,但凡到了两广地区当高官,没有一个有好下场。

我们对于叶名琛的误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充足的史料造成。没有充足的史料,是因为1858年1月5日英法联军攻陷广州之后,不但掳走了叶名琛,也把他的所有公文资料全部带走,现在这些历史资料全部保存在英国国家档案馆里。

我们自己没有这些文件,只好根据道听途说的民间笔记和清朝官方的结论,来对叶名琛做人格判断。这才有所谓六不总督的不公说法。

那么,叶名琛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铁锤参考了一批相关史料和论文,包括海外史学家黄宇和查阅了大量史料之后出版的著作《两广总督叶名琛》(这本书让人们看见了一个不一样的叶名琛),给出如下判断:

叶名琛,是一个观念落后,迷信愚昧,恪守教条,但是不失民族气节的封建官僚,他的所谓“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既有不实的流言,也有个人无奈的抉择。叶名琛的命运,是腐朽晚清大时代下的悲哀。

首先必须要说明,叶名琛被俘虏之后,从来没有被别人当做猴子一样供人观赏。

铁锤还要说的是,当时革命导师马克思在给报社撰写的社论里,也正面评价了叶名琛。

马克思在1857年为英国《纽约每日论坛报》撰写社论的时候,评价时任两广总督,带兵和英法联军作战的叶名琛,认为他表现出“心平气和,冷静沉着”的风度。

当时有人编造传言,侮辱叶名琛是“六不总督”,也就是“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

果真如此吗?

铁锤文史就以分析这个“六不”为主线,介绍我所看到的叶名琛。看完之后,您或许会发现,这个叶名琛,和你想的不一样。

第一个问题:叶名琛“不战”吗?

不是不战,而是战败!

首先大家要明确当时大的历史背景,是所谓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当时帝国列强要求重新修条约,谋求更大的在华利益,被清政府拒绝之后就开始找碴子搞事情。最后1856年英国人在广州搞了一个“亚罗号”事件,法国人在广西找了一个“马神甫事件”,最后英法联军合击广州,燃起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战火。

当船坚炮利的英法联军来到珠江口,把大炮对准广州城门,命令叶名琛开放广州的时候,叶名琛手头有哪些军事力量可以支配呢?一万名散兵游勇和团练,一群杂牌军,正规军在哪里呢?正规军被朝廷抽调到江浙一带跟太平天国军队作战。手头没有正规军,叶名琛只好安排这些散兵游勇搞起了游击战和骚扰战,同时发起了人民战争的动员令,他承诺,无论是谁,只要杀死外国侵略军,提头来官府,一颗洋鬼子人头奖赏大洋30元。后来他甚至还安排团练兵勇混入香港,往英国人的面包房里面投毒。这些骚扰战虽然无法决定战争的胜负,但是也让英国人头疼不已,当时就连香港总督兼英国驻华公使包令的夫人都中了毒。1857年,包令因为军事和外交上的不力被撤职。

提供这些细节是想证明,叶名琛不是没有打,而是被打败了。

第二个问题:叶名琛“不守”吗?

不是不守,是守不住。

前面说了,当时叶名琛手下那波残兵败将,手头使用的还是大刀长矛这样的中世纪冷兵器,英法联军使用的已经是近代的热兵器。联军使用的来复枪,射程已经是远达1200英尺。英法联军打击叶名琛这头的团练游勇,是典型的降维打击,不对等战争。别人是杨强阳怕,你是大刀长矛,你让叶名琛怎么守?

换孙子、吴起、诸葛亮过来一样守不住。

第三个问题:叶名琛“不和”吗?

这是真的,叶名琛始终没有求和。

不投降,是晚清皇帝给前线官僚划下的高压线。早在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时候,毫无担当的道光皇帝就给下属定过“规矩”:

上不可以失国体,下不可开边衅。

道光皇帝要前线对抗洋人的大臣,既要保住大清朝的面子,又不能主动跟洋人开战。很明显,这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所以你就会明白,为什么每一个被派到广州的高级官员,最后都下场凄惨。

林则徐是主战派,皇帝一开始也很赞成,可是等吃了败仗之后,又把所有黑锅都扣到林则徐身上,认为他辜负了圣意。林则徐走后换了投降派琦善,结果琦善签订了条约又被道光拿下,认为他丧权辱国,让大清失去面子,判了一个死缓。

叶名琛做了两广总督,前辈的遭遇是他活生生的教材,他哪里敢求和?

后来广州城被联军攻破,总督府其他人全部跑的一干二净,只剩下一个叶名琛。叶名琛穿上了正式的大清官服,静静地等待英法联军到来,被押到香港的“无畏号”军舰上之后,叶名琛也没有丧失一名大清官员的威仪。

第四个问题:叶名琛“不降”吗?

是的,没有投降。

正是因为他不投降,才给腐朽透顶的大清国保留了一块遮羞布。相比之下,他的同僚,一位满族官员,广东巡抚柏贵,一位蒙古族官员,广东将军穆克德纳,都选择了投降英法联军,做了傀儡。


第五个问题:叶名琛“不死”吗?

不,最后他选择了绝食而死。

中国的封建士大夫把殉国视为一种荣耀,不管是陆秀夫还是文天祥、史可法,在他们的言行之中都明确的表达了一点。就算那些没什么大用的文臣,也讲究一个“平时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那么叶名琛身为堂堂两广总督,被洋毛子俘虏之后,为什么不来个纵身一跃,跳海自杀,保全名节报答君王呢?据介绍,叶名琛被押解上英国军舰之后,他的仆人曾经用手指点了下面的大海,示意主人跳海殉国 ,可是叶名琛却没有做。后来他告诉仆人,自己不是贪生怕死,而是听说这次有希望面见英国国王,他听说英国国王是一个深明大义的贤君,所以希望当面和英王沟通,换取和平。此前他还让仆人采买了一批中国的粮食。可是等到他被押解到加尔各答之后,他才知道觐见英国国王无望,而且自己带来的粮食也已经吃光。叶名琛表示,自己无颜吃外国人的粮食苟活于世,于是选择了绝食自杀而死。


所以说,真正的叶名琛没有传言中的那么不堪,至少从民族气节上面来说,他没有做出有有辱国格的事情。但是叶名琛的缺点,也是非常明显的。

首先,叶名琛面对英法联军,表现的自负而无知。亚罗号事件之后,英法联军都要打到了家门口,叶名琛还淡定的在校场观看将士骑马射箭。别人把事件报告给他之后,他若无其事的说:没关系,等到天黑他们自动就会撤退。甚至于联军侵入省河,抢劫沿岸商铺的时候,他还认为敌人是虚张声势,告诉手下人“我已经看穿他们的底细了”(我已悉其底蕴,绝无生变)。

其次是愚蒙落后。叶名琛迷信扶乩预测,在广州建立了长春仙馆,供奉吕洞宾和李太白的神位。只要有重大决定,他都会请神扶乩,让神仙给他做决定。实在是荒唐。就连被俘虏到印度的时候,他还随身携带了一本《吕祖经》,每天念诵不断。只可惜直到他生命的尽头,也没有神仙出来为他排忧解难。

其三是不知国际形势和外交规则。叶名琛始终认为英国人在广东沿海挑起事端,是因为这些英军擅自行事,英国国王是爱好和平的。实际上战争正是国王的意志。如此误判大局,怎能不输。

当然了,说到底,叶名琛的悲剧是晚清时代的悲剧,落后就要挨打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而叶名琛苦苦效忠的朝廷,却把他当做了替罪羔羊,林则徐如此,琦善如此,叶名琛同样如此。叶名琛被俘虏之后,皇帝怎么说的呢?就怪这个叶名琛不会办事!

“此次夷情猖獗,原因叶名琛刚愎自用,办理乖谬,以至夷人激愤”。

然后,为了讨好洋人,皇帝还要落井下石。

“叶名琛办理不善,朕已将该督革职。可见一秉大公,该夷当知感悔”。

这个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皇帝处理林则徐,琦善、伊里布的手段如出一辙。这些臣子,遇到这样一个落后的时代是一个悲哀,遇到一个这样没有担当的皇帝,是更大的悲哀。

回到题目中描述的,外国人像看猴子一样观赏叶名琛,这是一种污蔑,不但是污蔑了叶名琛,也是污蔑了中国人。事实上,在被关押的48天里,叶名琛始终保持着中国官员的尊严,《香港纪事报》一名记者在船上采访过叶名琛,他说:偶尔有人上船,都向叶脱帽致意,他也欠身脱帽还礼。叶名琛被俘之后,英国人柯克曾经采访过他,后来他在《中国》一书中,认为叶名琛是一位“可敬的中国人”。相比之下,皇帝显得更加的可耻。

最后我想说的是,晚清时期,中国的落后是不争的事实,清朝政府的腐败是不争的事实,清朝官员整体素质落后于时代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具体到每一个人,还需要做客观的判断,妄自尊大和妄自菲薄都没有必要,人云亦云的给古人抹黑更是糊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