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给茅盾文学奖作品排序,可排在前三、前五或前十都是哪些作品呢?你最爱哪几部呢?

悦跑君


茅盾文学奖从创立至今,虽说文学界对评选的结果多有争议,但不可否认,该奖项也评选出了诸多优秀作品,要对所有的获奖作品作出客观评判,并做出排名,我认为通读这些作品之后就不难回答,当然,每个人的审美情趣和对作品的理解会不尽相同,所以排名肯定有差异,我心目中的排名如下:

一:《白鹿原》

二:《平凡的世界》

三:《尘埃落定》

四:《长恨歌》

五:《繁花》

六:《茶人三部曲》

七:《芙蓉镇》

八:《穆斯林的葬礼》

九:《江南三部曲》

十:《主角》











春风化细雨


说到最爱的作品,不管怎么排,在我心里都是《平凡的世界》排第一。

记得高中的时候,从同学家里第一次看到《平凡的世界》,当时的那种震撼,现在还记忆犹新,在学习非常紧张的情况下,竟然花几天时间就读完了。



高三毕业的那个暑假,在家等成绩没什么事,就又特别想看这本书,于是花钱买了一套,整个暑假来回的看,我记得看了不下十遍,书都快翻破了。看完这本书,对作者路遥非常好奇,是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经历才能写出这样的作品?在好奇心驱使下,我到处搜索路遥的资料,接着看了他的创作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可以说《平凡的世界》是路遥用生命写成的。

我为什么这么喜欢这本书,我也反思过自己,也许我也出生在农村,看到太多孙少安孙少平这样的人,出生平凡,又不甘随波逐流,总想用自己的双手自己的汗水去改变什么;也许是书中的不屈不挠、艰苦奋斗、勇往直前打动了我;也许是美好的爱情,温馨的亲情、真实的生活描述感动了我;这本书是那样的真实,就像我们身边正在经历的生活一样。

随后这套书一直陪着我,无论是去上大学,还是去工作,都是必备品。开心了读,郁闷了也读,隔断时间,就拿出来翻翻,《平凡的世界》这本书对我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影响了我的思想和做事的方法,其中蕴含的坚强是融化到血液里的。

我觉得我们需要这样的书,因为我们都是平凡的世界中的平凡的一员,但是我们又想过的不平凡,《平凡的世界》就像一面镜子,我们都应该看看!


原原手包


茅奖设立于1981年,是中国长篇小说最高荣誉,当时有巴金先生担任评委会主任,最开始三年一届,从1989年起改为四年一届,2011年起由李嘉诚先生赞助,奖金50万。

截止2018年,茅奖评选九届,每届不超过5部作品,到目前共有43部作品获奖。

业界有个说法:第六届茅奖(2000年)之后,真正的经得住时间考验的纯文学几乎消失了。节度使对此不做评论,按理说随着社会的进步,无论创作的素材视野,还是写作的手法技巧,应该更加成熟。在节度使看来,2000年之后的三届其实还有值得读的好作品,比如《额尔古纳河右岸》《秦腔》《蛙》《黄雀记》等等。

根据题目,选出43部中的前三部、五部或者十部,只能根据个人阅读理解,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节度使这几年很少看长篇了,仔细想想,这些中认真啃过的也不过11部,节度使不具备专业评论技能也没有很高的文学造诣,根据个人理解体验将这11部排个顺序,欢迎拍砖探讨。

陈忠实《白鹿原》

阿来《尘埃落定》

王安忆《长恨歌》

路遥《平凡的世界》

霍达《穆斯林的葬礼》

宗璞《东藏记》

张洁《无字》

贾平凹《秦腔》

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

莫言《蛙》

苏童《黄雀记》





折冲郎将


作为一个读了将近三十年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中年人来说,上面的许多回答我觉得水平都相对有限(各位先别急着喷,听我说说看法)。

有许多人很推崇《平凡的世界》,但我觉得它顶多是三流作品。为什么呢?这要从路遥的师从和笔法来分析,路遥师从柳青,柳青作为“类鲁艺”这种环境培养出身的作家,有几个很致命的缺陷:一是极容易政治挂帅(参看《创业史》),二是片面模仿前苏部分作家的描写手法——盲目追求静态心理描写的效果,因此并不符国人传统的阅读习惯。

具体到《平凡的世界》一书,在内容上,作者有一种总喜欢不时跳跃出来感叹若干的词句(有时甚至是一大段一大段);有着那种动不动就拼命进行环境渲染的章节,这些大致都可视为对柳青创作水平局限性的一种继承,实质上是不符中国百姓阅读习惯的。

其次这部作品结构上看是前紧后松,第一部楔合尚可,后两部由于头绪多了,不少人物的归宿处理显得草草收兵。

最后这部作品为了表现主人公孙少平的形象,过度使用了偶然、巧合之笔,使人觉得在“编”故事。例如侯玉英对孙少平态度转变的诱因,郝红梅疏远孙少平亲近顾养民然后因偷手帕而招致后来种种的坎坷(路遥你即使要突出肯定一个人也不必让所有人围着他转,设计出几近“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情节)。这不得不说对作品的现实性带来严重的损害。

值得一提的是,官媒和许多所谓“主流”都在拼命抬高《平凡的世界》一书,甚至搬出“尊重逝者”的道德大旗指责所有对这部作品提出质疑的人。这种做法会不会物极必反呢,我相信历史自有公论!事实上,作为一个自幼在珠三角农村长大的人,我还想问各位读者一句:难道中国只有陕北地区存在农村吗?难道只有陕北的农民和人际关系才是真实美好的吗?为什么要用一种农村的生活方式否认其他农村生活方式的合理性呢?

话说回来,那么在我心里,茅盾文学奖的名次如果强行排位是怎样的呢,个人观点如下:

第一档次(排名不分先后,下同):古华的《芙蓉镇》(总结历史需要点勇气,微瑕之处是对王秋赦和李国香等人的暧昧关系描写,控制的分寸还需要加强);徐兴业的《金瓯缺》和凌力的《少年天子》(两者水平差不多,男人的历史和女人的历史,视角的区别,大开大合驾驭得不错,当然前者的观点偏传统,后者由于要体现政治斗争的残酷性,如庄太后的形象会稍显过于完美);刘心武的《钟鼓楼》(结构的创新以及对市井生活的出色演绎,貌似这本书评论的质疑声甚少)。

第二档次:阿来的《尘埃落定》,陈忠实的《白鹿原》,王旭烽的《茶人三部曲》,王安忆的《长恨歌》等(评论从略)。

第三档次:李准的《黄河东流去》,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刘斯奋的《白门柳》等(评论从略)。

勉强入流的:李国文的《冬天里的春天》,莫应丰的《将军吟》,孙力、余小惠的《都市风流》,刘玉民的《骚动之秋》等(评论从略)。

说是“赝品”也不过分的:魏巍的《东方》,姚雪垠的《李自成》,刘白羽的《第二个太阳》,张平的《抉择》等(评论从略)。

一家之言,欢迎讨论,不喜勿喷。


恒哥160450922


2019年10月14日刚刚过去,这一天,第十届茅盾文学奖颁奖典礼在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隆重举行。获奖作品分别是是《人世间》(梁晓声)、《牵风记》(徐怀中)、《北上》(徐则臣)、《主角》(陈彦)和《应物兄》(李洱)。茅盾文学奖,是中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奖项之一。如果给茅盾文学奖作品进行前十的排序,我认为应该是:

《平凡的世界》《白鹿原》《穆斯林的葬礼》《蛙》《秦腔》《长恨歌》《尘埃落定》《无字》《生命册》《繁花》。对于前三名我说一下自己看法:

一、《平凡的世界》

《平凡的世界中》最经典也是最感人的应该是路遥完美的诠释了人生的价值、奋斗的价值。也许我们的人生就应该是永无休止的奋斗,时刻保持着精神的充实和丰富以及年轻。

全书以改革开放的时间作为时代背景,将改革开放前后的陕北城乡生活以及巨大变迁带入我们的视野,鼓舞亿万农村青年投身改革开放。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塑造了众多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小说将爱情、劳动、苦难、困境诸多生活问题深入剖析,带给无数的感动和振奋。

二、《白鹿原》

《白鹿原》自问世以来就一直产2生的巨大的影响,至今仍然如此。在我看来,《白鹿原》最为让我欣赏的地方是小说中所具有的奇幻色彩。如白鹿精灵、鬼魂附体、奇异的预言和梦境等,诸多奇幻的情节构成了一个扑朔迷离的艺术世界。这种奇幻情节有其产生的时代文化背景,并且推动了故事发展和题材开拓,对刻画人物性格起到了重要作用。

比如对田小娥人物形象的塑造,书中对田小娥鬼魂的描写,不仅丰富了这一人物形象,更为作品增添了奇幻意蕴。作为前清秀才的女儿,田小娥本质上是一个传统女人,她渴望守妇道,但社会、时代、家族、命运都不给她机会。在田小娥死后,将其鬼魂附在原本憨厚木讷的鹿三身上,用这种奇幻的艺术手段,摆脱了男女性别的局限,使现实与超现实有机结合在一起,展现田小娥的精神世界,丰富了这一人物性格。这种艺术手法极为高超。

三、《穆斯林的葬礼》

本书作者霍达说我在稿纸前与主人公一起经历了久远的跋涉。每天从早到晚,夜以继日,常常忘记了现实生活中的人与事,心都在小说中。当我一个个把他们送离人间的时候,我被生离死别折磨的痛彻肺腑……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悟是爱情本身与真理一样,都是最简单、最朴素的,除了他本身之外,不需要额外加以解释,如一个真正美丽的人一般,任何附加的手首饰都会显得多余。

最后说一句:“好吧,我们不再一起漫游”

尽管茅盾文学奖设立至今仍存争议,但不得不说茅盾文学奖的设立确实促进了我国文学的发展,推动了文坛的进步,获奖作品也对我们产生了深厚的影响。


微光人文


茅盾文学奖无疑是中国目前最重要的文学奖项了,从设立之初到现在,基本上代表了中国当代的最高文学成就,也就是说,你要想阅读这个时代最优秀的文学作品,茅盾文学奖是最好的途经,当然再怎么严肃认真的评奖机构总有失算的时候,像余华的《活着》,像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像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但要么是因为字数,要么是因为文体,它们没有获得这个最高文学奖的认可,但这并不妨碍这些优秀的作品走进千家万户,打动无数读者的心,事实说明,好的作品是无胫而走,自己就是自己的代言,而那些一时偶尔暴得大名的作品,过不了多久就无人问津了!

茅盾文学奖从1981年设立到现在,已经评选了四十多部作品,凭心而论,大部分都是平庸之作,现在已经绝少有人问津了。其实这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茅奖四年评一次,要每四年出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说实话,这难度系数有点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也就出了四大名著。好的文学作品能一百年出一两部,那形势已经是顶了天的好了!当然你要问我对这种速度满意不,我也没办法,漫漫长夜也不知道怎么熬!人是一种习惯性的动物,你要等到那种敢于打破世俗常规的英雄,总是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在这些孤独寂寞的时刻,经验告诉我等待是一种浪费!或许你也可以写一部,不过不要哗众取宠哦!

茅奖现在的奖金已经涨到了五十万,说实话,这是一个很诱人的数字,而以前只有五万,五万块钱放到现代社会,说实话有点太寒碜了!虽然茅奖的名头也会产生可观的经济效应,但总是要做一些违背内心的事情,还是不如直接的经济奖励来的痛快!钱是一个好东西,可以帮助你实现很多的梦想,有了钱,想不拽都难!那些用金钱支撑起他们灵魂的人,我觉得他们一点都不空洞!

茅奖中也确实宝存了这个时代最优秀的文学作品,有一部被称为茅盾文学奖上的皇冠,那就是《平凡的世界》,千万青年学子膜拜的《圣经》,至今仍是高校图书馆借阅的热门图书,可以说是当代中国文学的一个奇迹。它是1988年第三届茅奖的获奖作品。第一届,也就是1981年,有一部《芙蓉镇》还是很值得一看,讲得是文革中一个江南小镇上的故事,一幅江南的风土人情画。第二届没有值得看的作品,但有一个刘心武,现在讲《红楼梦》很出名,他的小说就别提了!第三届除了《平凡的世界》外,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也写得很棒,小说采用双线交叉结构,写了一个很惟美的爱情故事,当然以穆斯林生活为背景!

九四年第四届,陈忠实的《白鹿原》赫然在列。《白鹿原》可说是当代文学界最大的现象级事件,它对文化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不过对我的影响几乎为零!1998年的第五届,阿来的《尘埃落定》可以说是一朵魔幻的奇葩,故事架构非常巧妙,语言空灵而富于诗意,对我当时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当然啦,最吸引我的还是里面的性描写,当年没少撸管子!遮脸,羞羞!建议定力不强的慎入!后来几届现在来看就贾平凹的《秦腔》生命力比较强,其它都是矬子里拔将军,就你了!





骑驴去高考


如果能说算好的作品的话,起码读过之后可以在内心留下感触,哪怕一丝丝轻微的触动或感想,都可以证明这本书读的值得。茅盾文学奖是奖励最优秀的长篇小说,如果能让人感受到切实从小说中体会到了不一样的人生经历,得到了人生启发,那这就算是一本优秀的小说。

如果强行给茅盾文学奖作品排名,我心目中的前三名应该是少年天子、平凡的世界、穆斯林的葬礼。

少年天子讲述的是少年康熙励精图强,突破层层阻碍,奠定了大清繁荣稳定。另还有《倾城倾国(上、下)》 、《暮鼓晨钟—少年康熙》按历史顺序生动的写出清朝初期的政治生活斗争情况。

平凡的世界主要讲述陕西农民的日常生活,从点滴平凡的生活中,描写出人的伟大意志,生活的挫折所不能打倒的必将愈加坚韧,平凡却努力的活着就是给这个世界最好的答案。

穆斯林的葬礼是一个爱情悲剧,讲述了北京城里一个回族家庭六十余年间的兴衰历史以及主人公新月对爱情和事业执着的追求过程。



纵观这三部作品,时代的不同,民族文化生活的不同,但每位作者的文笔均细腻扎实,叙事生动。读完后有身临其境之感,深刻的体会到书中人物的各自生活,感触颇多。因此极力推荐这三部作品。


泪羽楚唐


茅盾文学奖第十届获奖作品今天刚刚公布,有以下五部作品获奖:梁晓声:《人世间》、徐怀中:《牵风记》、徐则臣:《北上》、陈彦:《主角》、李洱:《应物兄》。


算上今天刚刚获奖的五部作品,茅盾文学奖大概有近五十部获奖作品了。这些作品里,大部分都是当代中国作家中比较好的作品,也是当代中国文学中受人关注和有影响的作品。

但是,也有部分确实引起很多非议,甚至让人感觉拉低了茅盾文学奖的整体水准。但是,评奖就是这样,获奖会有各种因素,评奖也会受到各种干扰,所以不可能每一届的每一部作品,都能代表当代中国文学的最高水平。但有部分很好的作品,也就算是不错了。

今天刚刚获奖的《应物兄》,是作家李洱的作品,据说写了13年才写完。今天还看到几篇不同的评论文章,有一篇评论说,他不希望这部作品获奖,因为他看了两遍,还写了几篇书评,他的感觉是如果这部小说获奖,会拉低茅盾文学奖的水准,会起一个不好的引导作用。

但有的评论文章对这部作品评价很高。我没有看过这部作品,但我相信李洱作为一个有实力的重要作家,用13年写出来的长篇小说,不会差到哪儿去,可能只是读者的看法不同,或者欣赏角度不同。

如果就之前的茅盾文学奖强行排名,以我的观点,可以有三部作品入选前三:

一是陈忠实的《白鹿原》。网上也好,报刊也好,对这部作品的评论很多,我自己也写过不少,就不重复了。原因大家都明白,这是茅盾文学奖中,目前最好的一部作品,不论是人气,还是读者的认可度,或者专家的评价,基本都是一致的。这是一部具有民族秘史及诗史性质的长篇小说,估计最近几十年很难有人超越。

二是莫言的《蛙》。

这不一定是莫言最好的小说,但是莫言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唯一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品。余华说过,如果按照当前茅盾文学奖的评奖标准,莫言应该获得十次茅盾文学奖,莫言最差的一部小说,也比茅盾奖的某些获奖作品还要好很多。余华作为一个具有很高知名度的重要作家,他的评价确实有一定的代表性,最少证明莫言的作品具备较高的文学价值。

莫言的《蛙》在艺术上有创新,艺术形式独特,文学手法新颖,以四封信和一部话剧的形式完成了全书的故事叙述。在人物的刻画和人性探索,在生命的思考上等,都有一定的深度和厚重感,是茅盾文学奖一部值得关注的重要作品。

第三部是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作为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一部重要作品,《平凡的世界》直到今天依然在读者中有很广泛的影响。选这部作品进入前三,不是因为它的文学性,而是因为它的群众性。

《平凡的世界》是中国当代文学中,影响最为广泛,读者群体最为庞大,也最受读者欢迎和喜爱的一部作品。这部小说在文坛内部的评价并不高,但在读者中的口碑前所未有,在网络上可以看到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一直是拥有最多拥护者和读者的。我认为,一部作品能不能得到读者的喜爱,也是检验一部作品成败的关键因素,专家再说好的作品,如果读者不接受,不认可,那也不能说明它是成功的。《平凡的世界》之所以能受到读者强烈的关注与欢迎,就是因为《平凡的世界》的内涵引起了众多读者的共鸣,给予了读者“正能量”,唤起了读者对人生的思考与奋进。所以我觉得它应该被列为前三。

以上就是我的答案,不同意见可以交流,禁止喷子,禁止粗话,禁止骂人。


作家鬼谭


如果要强行给这些作品排序,我会选择这三部作品:《芙蓉镇》、《长恨歌》和《蛙》,原因如下:

一、宏大的历史叙述

《芙蓉镇》是古华1981年创作的。作品以"芙蓉姐"胡玉音的悲欢遭际为主线,描写了从1963年到1979年湖南农村的社会变迁:农村经济复苏时期、"四清"运动时期、"文革"时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揭露了左倾思潮的危害,歌颂了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的胜利。这是一部反映当代南方农村社会生活风情的小说

《长恨歌》是王安忆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96年。作者通过对上海女孩、"三小姐"、拾忆人这三个部分的描写,用上海小姐王琦瑶的一生表现了时代变化中的人和城市,将上海这所大都市从四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沧海桑田的变迁展现得淋漓尽致,被誉为"现代上海史诗"。

《蛙》是莫言创作于21世纪初期的一部长篇小说。作品讲述了从事妇产科工作50余年之久的乡村女医生万心的人生经历,以及国家为了控制人口剧增而实施计划生育国策所走过的艰巨而复杂的历史进程,并结合实施计划生育过程中出现的复杂现象,深刻剖析了以叙述人蝌蚪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卑微、尴尬、纠结、矛盾的精神世界。这部小说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为背景,真实地反映了计划生育国策在高密东北老乡的艰难推行过程。

二、思想性与艺术性并包

《芙蓉镇》一书中最大的矛盾冲突点就是政治与人性,作品采用近乎编年史的手法,将胡玉音、黎桂桂、秦书田、谷燕山等人的历史遭际用一种沉稳而又有张力的叙述语言表现出来,将道德批判与历史批评融为一体,具有深刻的历史内涵,同时发出了对人性的呼唤和对美好感情的讴歌。

《长恨歌》有着深刻的哲学意义。一个人,越是想要得到什么,就越是得不到;越是想要逃避什么,就越是逃不掉。《长恨歌》就是这样。上海小姐王琦瑶一生都在寻找爱情,寻找幸福,然而却屡次失去爱情,迟迟不得幸福,这种悲哀被作者用景物描写和心理刻画表现的淋漓尽致。作品运用了独特的语言描写,将女性的心理和情感表达得十分细腻,通过一个王琦瑶,我们可以看到千千万万个王琦瑶。

《蛙》莫言先生的作品一如既往地吸引人心。作品以书信的形式向我们展现了发生在高密老乡的一件件事情。受五千年古代文化的影响,中国人一直信守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信条,然而,因为无节制地生育所造成的社会后果却是不可估量的。于是,在国家与个人之间就产生了巨大的矛盾,人的生育权受到限制,人的生命权也受到限制。有鉴于此,莫言先生用传奇奇幻的手法通过写高密老乡这个中国大地上的缩影把近60年的农村生育史向我们一一道来。

事实上,历届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都写得很好,可读性很强。然而,我们这里只是依据编者口味推荐的三本。我们认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一往文学


茅盾文学奖是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中国长篇小说奖项,每四年评选一次,每次获奖作品五部左右,是中国文学界非常具有分量的重要奖项。而且大约在2011年,还得到了李嘉诚的赞助,奖金由5万提升到50万,所以目前也是国内奖金最高的文学奖项。

此前的茅盾文学奖排名不计先后,但是近几年来,为了体现奖项评选的公开透明,公布获奖名单时会以得票多少为序。所以如果强行排名,也可以作为参考标准来看。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每个人对文学作品都会有自己的一套评价体系。如果把所有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放在一起,按我的个人喜好来评出前三,我觉得应该是路遥《平凡的世界》、古华《芙蓉镇》和麦家的《暗算》。莫言、苏童、王蒙、格非这些大家没有成为我心中的前三,不是他们写得不好,而是我觉得他们获得茅奖的作品,并非他们个人创作中最出色、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八十年代初第一届茅盾文学奖评选,文学不但是作家表达思想的载体,更是肩负着为历经浩劫之后的中国社会梳理历史、疗愈心灵的使命,在这个背景下,短短16万字的《芙蓉镇》,大胆展现了1963年-1979年中国南方农村人们的生存状态,写出了普通人在特殊年代的命运变迁。而八十年代末获奖的《平凡的世界》,则接续了这段历史,从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大时代的历史进程中,小人物如何走过艰辛、进行奋斗,从而书写个人的史诗。这部作品当时不但以最高票获奖,而且深深影响了一代人的人生历程。从文学的技巧层面来说,《平凡的世界》的表现方法是比较传统和朴实的,甚至可以说,在当时那个追求先锋技巧的年代,是会被人叫做“落伍”的,但是从文学的意义和作用来说,《平凡的世界》是当之无愧的经典。麦家的《暗算》,表现内容和文字气质非常贴合,既轻灵又深沉,文字技巧与间谍线索一样,是藏于无形之间的。这部作品对历史

另一侧面的解读,在文学失去中心地位之后,严肃性与通俗性的相互融合,以及之后的影视改编,都可以说是在时代之中做出的最多赢的选择。

当然,除了这些作品,其他的比如张洁的《无字》、陈忠实的《白鹿原》、刘震云和毕飞宇的作品,都是非常优秀的小说。茅奖作品还是值得一读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