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什么不去曹营上班?

曼巴星


公元207年诸葛亮从军记

公元207年,农历丁亥年,东汉建安十二年。夏天,中午时分。南阳郡隆中村。

村民诸葛亮(字孔明)刚从地里回来,躺在席上纳凉,辗转反侧,无法入睡。

自从刘备两次探访来后,诸葛亮内心甚是矛盾,思前想后,不知不觉中,自言自语,骂将起来。

想我诸葛村夫,虚度年华二十七载,将近而立之年,虽饱读诗书,空有一腔报国之志,一身管仲乐毅之才,但环顾宇内,竟然无从投效。

回想公元184年黄巾之乱起时,我才四岁,球也不懂。

公元190年董卓之乱,十八路诸侯起兵勤王,我才十岁。略通文墨。

公元196年,四十二岁的曹操迎接十六岁的汉献帝(这哥们与我同年)定都许昌,自封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

公元199年,东汉末年天下第一个造反称帝的袁术,失败逃亡时气死了。

公元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打败袁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江浙一带的军阀孙策意外被杀,他的弟弟十九岁的孙权继位(这哥们比我小一岁)。据我在江东任职(官不大)的哥哥诸葛瑾来信说,孙策临死前,交代孙权“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

现如今,七年过去了,我已是年届二十有七,北方,五十三岁的曹操,春风得意,踌躇满志,手下猛将如云,谋士如雨,大有一统天下之势。江东二十六岁的孙权,继承父兄遗志,励精图治,进可取退可守。这两大势力,是针扎不进,铁板一块。不需要引进人才,外来人根本没有机会。荆州地主六十六岁的刘表,胸无大志,任人唯亲,大有风雨欲来之势。益州刘璋,据说也是糟老头一枚,手下你争我夺,暗流汹涌,势不长久。这两个集团朝不保夕,谁来也是回天无力。

唯独这四十七岁的流浪汉刘备,肩扛复兴大汉的旗帜,手下武有关张赵几员大将,文有糜竹等若干贤士(也只是管管钱粮的后勤主管,皆无大的格局)。《道德经》有言:“反着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如果跟刘备谈妥,在他这个董事长(刘氏汉家集团)下做个CEO,再搞个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立,那我的出将入相的地位和权势就能达成所愿。虽然大汉气数已尽,但事在人为嘛,干得好,将来有机会,若是天命所在,说不定还有……

想到这,诸葛亮决心已定。不过,常言道,“上赶不是买卖”,再拿他一回,有些话就好说了。不过,刘备会再来吗?

后记

第二天,他来了,他来了!





太和元气


诸葛亮是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诸葛亮的一生被人们传颂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也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三国演义中说到,卧龙凤雏,得一可得天下也,然而古往今来,一直有许多人不明白,诸葛亮投靠了刘备?而为什么不去投靠曹操呢?在政治上,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拥有政治优势。在实力上,他统一了北方,成为北方的霸主,兵多将广、钱粮充足。在个人能力上,曹操可以算得上雄才大略,比之刘备要强千万倍,当时的政治家无人与他相比。特别是在对待人才方面,曹操求贤若渴,三次颁布“求贤令”,广纳天下贤才。小编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1.曹操为人双面性格。曹操的性格很复杂,虽然曹操求贤若渴,但是曹操心狠手辣。期初曹操的根本想法是匡扶汉室,但是真正称霸北方之后,挟天子以令诸侯,就有取而代之的想法,并最终使儿子曹丕遭到了这一点,曹操因为战乱砍到人民流离失所,无所安定会伤心流泪。也会出台政策安抚人民,发展生产。但是也因为自己父亲的死而迁怒所有人,大肆杀戮,屠杀十几万无辜百姓。对待人才,他可以听到人才来投,兴奋地袜子都不穿的跑去迎接,也会因为下属的一句话而迁怒于人,杀死跟随自己多年的老朋友。由此可见,曹操性格多样,而孔明品德高尚,事必躬亲,对待下属以及百姓如同对待自己的家人一般,所以曹操不适合做主公。

2.曹操选人才依赖大家族。在曹操麾下的将领谋士,基本都是大家族出身,有名望。比如荀彧、司马懿等等,都是大家族出身,而且曹操仰仗自己家族的将领居多,如夏侯惇,夏侯渊,自己的儿子、侄子等。所以在曹营几乎没有其他落魄士族上升的空间。如果诸葛亮投靠曹操,纵使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应该也不会被曹操重用。所以要想有更广阔的舞台以及能得到重用的机会,投靠刘备是很好的选择。

那么为什么诸葛亮单单只投靠了刘备而不去投靠孙权呢?三国曹操曾经评价孙权有句话说“生儿当为孙仲谋”可见孙权的才智以及谋略都有过人之处,那么诸葛亮为什么不投靠孙权呢?在赤壁之战之前,诸葛亮前去东吴说服孙权联合抗曹,当时的大臣就想留下诸葛亮为东吴所用,但诸葛亮知道后还是婉言拒绝了。因为虽然孙权爱惜人才,可能会重用诸葛两,但是以孙权的度量,当时已经有周瑜,应该不会对诸葛亮的所有计谋的言听计从,而且周瑜素有妒才之嫌,要是诸葛亮留下辅佐孙权,肯定会与周瑜有所对抗,而当时周瑜手握东吴全部兵马,所以诸葛亮若与周瑜有分歧,孙权也不会采纳诸葛亮的计谋。所以诸葛亮不会留在东吴。

而反观刘备方面,不管是在政务上,还是生活上,刘备全权交由诸葛亮负责,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这让诸葛亮感觉到自己遇到了伯乐,而且刘备是“三顾茅庐”请出的诸葛亮,在诸葛亮看来,刘备不管是品德还是待人处事,都跟自己的态度相同,而且刘备还是正统汉室之后,所行之事,顺应天命。所以诸葛亮一生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一缸历史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的顶尖人才,号卧龙!卧龙、雏凤得一可安天下!诸葛亮在南阳隐居时关注天下大势,常自比管仲、乐毅,可见诸葛亮有辅佐明主、定国安邦的大志向!在主公的选择上,诸葛亮有自己的要求!

一者在身份问题上,东汉时期是非常注重门第出身的,袁绍家族号称四世三公,在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时被选为盟主,就是因为出身好!曹操是官宦之后,灵帝时期官宦专政,这在当时的社会,是很不被人瞧的起的!诸葛亮或许不太在意,但肯定是有影响的!

二者能不能被重用的问题!诸葛亮出山的时候,正是曹操打乌丸的那一年,曹操打败了袁绍,帐下谋士如云,诸葛亮二十多岁的年纪,投奔曹操,能不能被重用?即使重用,也必在荀彧贾诩等人之下,诸葛亮是什么人,他自比管仲乐毅,岂会甘心居于他人之下!要做就要做第一谋士,第一文臣,这是诸葛亮的志向,而在曹操这,他实现不了!

三者诸葛亮在南阳,曹操在北方,没听过诸葛亮的名声,要不然以曹老板的个性,绝对会把南阳姓诸葛的都绑到魏国去的,直到夏侯惇在博望坡失败后,才知道诸葛亮这个人,就问荀彧诸葛亮的才能,荀彧告诉曹操:诸葛亮的才能胜己十倍!所以曹操错过了招揽诸葛亮的的机会!

后来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自此开启了一帆风顺的创业生涯!曹操要是早知道,肯定会千方百计的招揽诸葛亮,即使招揽不到,也会像徐庶一样不会让刘备得到!

喜欢的欢迎关注留言,相互交流!!!?


小任谈史


184年,黄巾起义,诸葛亮3岁。

190年,各路诸侯起兵讨伐董卓,诸葛亮8岁。

194年,刘备领徐州牧,诸葛亮13岁。

198年,袁术在寿春称帝,诸葛亮17岁。

199年,袁绍攻杀公孙瓒占领冀、幽、青、并四州,诸葛亮18岁,“成年了”!

199年6月,官渡之战爆发,到200年10月,袁绍败给曹操,诸葛亮19岁。

207年,曹操大破乌桓,消灭了袁氏残余势力,统一北方,诸葛亮26岁。也是在这一年,刘备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卧龙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

回到题中,诸葛亮为什么不去曹营上班,而是选择了暂居新野还是寄人篱下的刘备?

此时的曹操统一了北方,意气风发,野心勃勃,想进一步把“企业”做到世界前列。

曹操虽爱才,但是此时的曹操麾下谋士如云,郭嘉、荀彧、贾诩、荀攸、程昱这几个哪个的名气又比诸葛亮低呢?

曹操麾下的这些智囊团,已经和曹操征战杀伐了好多年,深得曹操信赖。

而且此时的曹操集团,发展前景一片大好,距离统一天下近在咫尺。

即便此时曹营再招揽人才,最大的职位也就是管理一方州县,很难进入到影响集团发展战略的高层阶级。

所以从曹操的角度来看,诸葛亮虽自称“卧龙”,但是曹操并无招揽之心,以他现有的实力,足以踏平江南。

从诸葛亮自身的角度来看,他没有去曹营应聘,这也是比较好理解的。

首先,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管仲乐毅是何等人物?出将入相级别的人物,诸葛亮自诩惊天大才,他的志向可不单单是一个谋士,而是贤君下的名相!

其次,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屠城等手段令诸葛亮作呕,在诸葛亮眼中曹操是“汉贼”,而诸葛亮一心向汉,以匡扶大汉为己任,自然不会投靠到曹操麾下。

再次,诸葛亮的朋友圈向来集中在荆襄一带,家族也和荆州的刘表交情甚好,在江南诸葛亮有更多的士族资源和人脉可以发挥。

最后,刘备三顾茅庐、求贤若渴的姿态是真的打动了诸葛亮,良禽择木而息,士为知己者搏,虽然此时刘备兵不过三千,将不过关张赵,但是在诸葛亮眼里刘备是一支匡扶汉室的潜力股,刘备值得诸葛亮辅佐。

正是因为诸葛亮放弃了曹操那边的捷径,选择了刘备,三国历史无论历经多少年仍然在后人心中保留着不可磨灭的地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蜀汉丞相诸葛亮,他那治国治军的才能,济世爱民、谦虚谨慎的品格为后世各种杰出的历史人物树立了榜样!


白衣青象


诸葛亮为什么不去曹营上班,我们从诸葛亮的角度思考一下,个人觉得有以下几点原因:

1.南阳归隐,曹操不知道

曹操作为一代枭雄,和当时众多割据诸侯一样,招揽天下豪杰名士,为自己效力,壮大自身实力。从曹操追逐名士徐庶的故事,可见其求贤若渴的态度。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此诗足可见曹操对贤士的心里渴求。

诸葛亮当时在卧龙岗归隐,没有向外面推销自己,没几个人知道其谋略文采能力,曹操想礼贤下士,找不到其人。徐庶进曹营后,由于对曹操欺骗他的行为感到不爽,也没有把诸葛亮推荐给曹操。

2.无人举荐,不想自降身份

天底下的文人墨客都有一点一样,那就是自尊心很强,好面子,诸葛亮也不例外。徐庶不想举荐诸葛亮,曹营里其他人又都不认识他,由于没人举荐,诸葛亮不想自降身份自行前往曹营,这样不会引起曹操的重视,说不定,曹操都不一定会见面。比如,益州别驾张松,求见曹操不得,热脸贴冷屁股,悻悻而回,憋屈的慌,里子和面子都挂不住,传出去影响名声。诸葛亮不想重蹈覆辙。

3.利弊权衡,利大者优先

曹操手下谋士很多,如郭嘉、荀彧、程昱等,阵容已经很豪华,实力都不俗。站在诸葛亮的角度想,即使他自荐成功,获得曹操的重用,那也就是其中的一个谋士而已,话语权有限,弄不好还容易被排挤。而反观刘备这边,三顾茅庐,拜为军师,这地位、权利和荣耀,杠杠滴,何乐而不为呢。

诸葛亮这等聪明人,在利弊权衡之下,当然会选择利大者。

4.志趣相投,工作好开展

曹操自身能力很强,性格多疑,谋士只可提建议,决策权还是曹操定,属于强势自我型主公。

刘备织席贩履出身,历经磨难,性格温文尔雅,有难题商量着办,属于温和民主型领导。

诸葛亮虽久居卧龙岗,但亦可知天下人和事。所以,考虑到自己的性格特点,以及未来的工作开展,选择跟着刘备打天下,更稳妥和合适。

5.忠心耿耿,才可美名传

在那个年代,尤其是贤士,名声很重要。诸葛亮既然已经选择了跟随刘备,就要从一而终,忠心耿耿,即使身死,也比留下不忠的骂名强。

想想吕布的故事,认丁原、董卓为父,后相继杀了他俩,其不忠行为为天下所不齿,被张飞破骂为三姓家奴,这等羞辱可是奇耻大辱。

想想于禁的故事,于禁本为魏将,被关羽水淹七军后降蜀,后又降吴,后又降魏,为了活命一辈子不受待见,被人耻笑,郁郁而亡。





小诸葛历史观


先给结论,因为曹操不需要诸葛亮,也不认可诸葛亮。

诸葛亮出生于公元181年,早年跟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成年后隐居在南阳山林中,自称卧龙。

而曹操出生于公元155年,比诸葛亮年长26岁。

也就是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时,诸葛亮才16岁。

你们想想一个16岁的诸葛亮,在曹操看来还是一个乳臭未干的孩子,能有什么大的作为呢。

后来曹操先后打败了吕布,袁术,袁绍,刘琮,统一了北方,拥兵百万准备南下进攻东吴孙权。

这个时候的诸葛亮还是在山林中隐居,没有辅佐过任何人,曹操自然不知道有诸葛亮这一号人物的存在。

毕竟古代不是现在信息这么发达,诸葛亮想要赢得曹操的信任,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公元201年,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这一年曹操已经46岁,身边有谋士荀彧,程煜,郭嘉,贾诩。

武将有曹仁,曹洪,夏侯惇,夏侯渊,以及张辽,张郃,于禁,乐进,徐晃五子良将。

曹操一心想统一长江南北两岸,这是当时天下之大势所趋。

而诸葛亮这个时候去投奔曹操,最多也就勉强混上二流谋士的待遇,根本没有机会参与到曹操的核心决策层。

这一点是诸葛亮不能接受的,因为他自比卧龙,以管仲,乐毅为偶像,他能够接受不收重用的待遇吗?答案肯定是不能。

所以他才迟迟没有去投奔曹操,因为曹操不会重用他,他也不乐意去。

直到刘备的到来,让他看到了施展抱负的机会。

刘备是汉室后裔,不管这个身份是真是假,最起码这块招牌在世人看来是够响亮的,这是刘备自身的一点优势。

利用这个身份刘备笼络了许多顶尖的人才,比如关羽,张飞,赵云。

刘备虽然兵不过千,但他经历了许多失败依然坚持恢复大汉的理想,这是让诸葛亮比较佩服的一个优点。

刘备相对于曹操,弱了不止一个档次,但正是因为这样的差距,诸葛亮到刘备阵营才能受到重用。

诸葛亮为刘备量身定做了一套战略方针,就是先取荆州,再取益州,汉中。

以荆州和益州为依托,发展自身势力,等待时机北定中原,进一步完成统一大业。

诸葛亮的计谋,对刘备来说简直是如鱼得水。

刘备请诸葛亮出山后,确实为刘备争取了更多的地盘和利益,实现了当时在隆中的天下布局。

如果诸葛亮带着这一个计划去找曹操,曹操可能会嗤之以鼻,甚至会认为诸葛亮是个没有真才实学的人。

总之,诸葛亮和曹操这两个人注定不会成为一个阵营中的盟友,只能做敌人。

—End—



冷月钩沉


诸葛亮去不去曹营上班,就仿佛我们今天选择就业一样,我们可以从企业平台、个人发展和工资待遇三方面来看一看:

1、 企业平台---曹操一方黑料太多

诸葛亮踏入社会的时候,曹操集团已经发展成为大公司了,财大气粗,很有社会影响力。但是这家公司的名声不是太好,历史黑料有点多。包括挟天子令诸侯、徐州屠城、用人肉当军粮、官渡之战坑杀俘虏等等。这让诸葛亮在就业选择的时候不愿意选择曹营。

2、 个人发展---去了曹营不能主政

诸葛亮个人能力毋庸置疑,自比管仲、乐毅。他要的是进入一家公司得到重用,能够主政。显然曹操公司里面强人太多,荀彧、郭嘉、荀攸、程昱、贾诩、张辽、徐晃等大佬们早已功成名就,诸葛亮论年纪、论资历,肯定只能做小弟,得不到重用。

3、 工资待遇---新人工资少,不如跟刘备创业

诸葛亮作为刚出道的年轻人,要是去曹营打工,待遇肯定好不到哪里去。这时候正好有多次创业失败的刘备来到荆州,有身份,有名望,正在招募创业合伙人,这对于诸葛亮真是天赐良机,当然不会考虑给曹操打工了。

如果我是诸葛亮,曹操公司名声不好,去了得不到重用,工资待遇又不高,我肯定不会考虑去曹营上班。


历史步行街


诸葛亮的家乡在徐州琅琊国阳都县(今山东沂南),原本是安定有序的环境。董卓在洛阳倒逆施行的期间,许多百姓为了活命,纷纷迁移到徐州。曹操的父亲曹嵩也曾经来到琅琊避难,但是由于军阀混战,曹嵩被徐州牧陶谦的部将张闿劫财害命,与幼子曹德一同丧命。曹操得知消息,率领大军攻打陶谦,盛怒之余,迁怒百姓,“坑杀男女数十万口于泗水,水为不流。”让原本富庶稳定的琅琊地区充满了战乱与死伤。诸葛亮当时只有十三四岁,他在叔父诸葛玄的看顾下,离开家乡逃到豫章。到了豫章没多久,诸葛玄又被东汉朝廷的新太守朱皓赶走,他带着诸葛亮姐弟转到襄阳,投奔当时的荆州牧刘表去了。所以诸葛亮对于滥杀无辜,害得自己流离失所的曹操充满了恐惧与嫌恶,他经常借着吟诵《梁父吟》的机会,抒发内心对曹操的憎恨。


梨涡小篆


公元197年,是东汉末年各路大V野蛮增长的一年。袁术、吕布、孙策、曹操、袁绍争当年度最值钱IP,连小号刘备也跑到下邳这个33线城市兼并了一个冤大头,开始认真创业。同年,一个小鲜肉在河南南阳开了一个地方性的小号:卧龙。

诸葛亮也想成为大V,但并不想马上就成为大V。开通“卧龙”号时,他只有16岁,汉末的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献帝回京、袁术称帝……这么多大事都过去了,诸葛亮才刚刚起步。社会传言,三国的红利期已经过去,再出来的号要想成为大V难上加难。可是诸葛亮并不着急,他的地方性小号不搞推广、不求转发,只关注五六个人。

公元199年,文艺号贾诩把张绣忽悠瘸了,大V袁绍灭掉了公孙瓒,小V刘备得到了徐州,周瑜已经帮助孙策成了江东第一大V;人家做活动发红包求转发,诸葛亮不动,他只关心他的蔬菜与庄稼。公元200年,许攸帮助曹操摆平了袁绍,成为当年最佳谋士;诸葛亮还是不动,偶尔推送两篇文章,不求点赞,不求打赏,不发软文。公元201年,小V刘备来到荆州;诸葛亮终于关注了刘备。

在他淡定关注世事的这些年,其兄长诸葛瑾去了东吴,同学徐庶投奔了刘备,荀彧、贾诩、郭嘉、周瑜等人个个声名鹊起,可诸葛亮还在他的小圈子里晃荡,不急不躁。

因为诸葛亮不愿意将就。他才不去东吴,那是江左人士的天堂,他去了也就是当个部门经理;他也不会去曹营,曹操的谋士已经超编了,他去了不过锦上添花。没有诸葛亮,曹操依然雄霸北方;没有诸葛亮,孙权依然称雄江左。

可有一个人,如果没有诸葛亮,他就无法三分天下。

诸葛亮在等那个想三分天下的人。然后,刘备来了。

可诸葛亮还是不着急,他玩起了躲猫猫,其实就是杀杀张飞、关羽的锐气—一个空降的CEO如果不降伏业务骨干,工作是没办法开展的。

摆平了骄傲的关羽、张飞,诸葛亮一出手就是《隆中对》,直接把老板刘备说跪了。

在等待的这些年里,诸葛亮除了关心蔬菜,还关心天下。有时候,等待是最好的努力。而力量来自于你在等待时做了什么。如果刘备上门,诸葛亮拿不出《隆中对》,而是拿出《有机农业与旅游业的结合》《淡水养殖致富100篇》,虽然也是他呕心沥血的著作,但还会有后来的三国鼎立吗?

在诸葛亮的草屋里,刘备只等了两天;而诸葛亮为了等刘备,等了十年。等待才会创造美。郭嘉从袁绍处离职,干等六年,直到他碰到曹操;司马懿装病,拒绝了曹操七年,要不是曹操发火,他可能愿意再等等……

未来那么美,我们不要着急。耐得住寂寞,才能碰到更好的机会,遇见更好的人。真正的机会不会辜负任何人,它只是在等一个可以匹配它的人。

公元207年,诸葛亮出山。指导老师水镜先生发来私信:“虽然你找到了工作,但还是晚了啊。”曹操雄霸北方,孙权坐断东南,三国的戏份好像被抢得差不多了。诸葛亮不急不慢地回答:“不晚啊,对我来说,三国才刚开场。”


野外求生小秘籍


读过三国的人都知道,在三国之中,曹操重视人才、爱护人才是出了名的。也因为他的爱护和重视,让很多的人才纷纷投入了他的麾下。三国时诸葛亮号称最有名的人才了,是一个多智近妖的人物。在与曹操的战争中,曹军也常常败于诸葛亮的诡计之下。可以说,没了诸葛亮,刘备不可能走上三国一霸的位置,刘备能有今天,一大半都是诸葛亮的功劳。

那么像诸葛亮这样的人才,为和曹操没有对他起招揽之心呢?即使曹操多疑,但也不是那种会浪费别人才能的人。诸葛亮到了曹操的麾下,为免会过得比他在蜀国差。而凭借曹操当时的求贤若渴,他完全可以赶在刘备请诸葛亮出山前抢先一步将诸葛亮纳入他的麾下,可他为何没有这么做呢?其实曹操这么做的原因很简单。一切都体现在了细节之中。

1.当时的曹营中,并没有适合诸葛亮的位置。三国前期,曹操的军营中还是人才济济的,最不缺的就是谋士。当时的曹操,后方有荀彧为他保驾护航,管理朝政,让他可以安心的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全无后顾之忧。而荀彧还很会帮曹操推举人才,每当荀彧看到有适合魏国的人才,都一定会尽自己的努力请求这些人才能够加入曹操的麾下。因此当时曹操也完全不用考虑自己人才的不足的问题。而在战场上,曹操还有郭嘉为他出谋划策。

郭嘉被人们称为能够制服诸葛亮的人物。还有人传言说,诸葛亮之所以一直避世不出,并不是像他说的那样无心朝政,不理世事。而是为了要躲避郭嘉的锋芒,他知道在谋略上自己比不过郭嘉,因此便不敢与郭嘉正面接触。所以大家很明显的看到,诸葛亮出世那一年,正是郭嘉死的那一年。对于曹操来说,当时的他战场上有郭嘉,后方有荀彧,自然不会在乎一个诸葛亮了。

2.当时的诸葛亮年龄尚小,没太大权威。即使到了现代,人们还是会喜欢在看病时,找年龄较大的医生;在找老师求教时也比较喜欢找年纪大一些的教师,那是因为在人们心中,都有这么一个想法,年纪大的人,经历的也就多,做起事来自然会比年纪小的人显得更加专业和靠谱。在科技教育都非常发达的现在,人们都还抱着这样的想法,那就更不用说,在千年之前的三国时期了。而且诸葛亮当时一直低调做人,除了他交好的几人之外,并没有其他人知道诸葛亮的才气,更不用说向其他人举荐诸葛亮了。

所以,曹操是不可能为了招揽诸葛亮而去向刘备那样的三番两次请求诸葛亮的。这对于当时的曹操来说,是一件既无意义又没价值的事情。即使曹操很重视人才,但也没有必要去招揽一个自己不认识,也不了解究竟有没有真才识的人。在荀彧和郭嘉还在时,这明显是多此一举的事情,所以曹操没有招揽诸葛亮,可以说是情有可原了。毕竟谁也预料不到,荀彧和郭嘉会早早的离去。

3.当时的车马很慢,书信的传递很慢,信息也流传不开,因此曹操并不知道襄阳还有诸葛亮这一号人物。就像上文所说,诸葛亮在跟随刘备之前,一直处于隐居状态,鲜少与外界交流,因此他的名声流传的范围也有限。诸葛亮一直在刘表的地盘襄阳居住,而曹操的常住地是北方,一南一北,曹操能听闻诸葛亮名声的机会也就少了。诸葛亮的名声,也就只在襄阳及其襄阳周边这一块比较流传,当时的曹操根本不知道有诸葛亮的存在。

在刘备到达荆州之后,有人向他推荐诸葛亮,当时的刘备其实也不知道诸葛亮究竟有何才华。但由于当时的刘备正处于人生的低谷时期,急需大量的人才来帮助他,让他能够重整旗鼓,在三国之中站稳脚跟。因此刘备就会低下自己的头颅去请求诸葛亮加入自己的阵营,而曹操自然没有那个必要。

当然,这一切也建立在曹操并不知道,之后他手下的两位重要谋士都早早离世的基础之上。曹操最后没能将诸葛亮收入自己的阵营之中,也有命运造化弄人的原因,这一切应该只能算是命运作弄人吧。但即使曹操没有诸葛亮,也没有让刘备能爬到他的头顶上。显而易见,凭借曹操的实力,诸葛亮到了曹操的阵营中,能做的只能是锦上添花,而到了刘备那,则是雪中送炭。凭借诸葛亮的才智,也依然能够知道,究竟自己到了哪一方阵营中,才对自己更有好处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