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老師請到學校了!智慧的家長會這樣做


被老師請到學校了!智慧的家長會這樣做

老子現代說(十四)卓越父母篇

作者 | 陳娟(無限的阿萊夫)

出品 | 博睿迪文化傳媒


道衝而用之域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其誰之子,象帝之先。

——《道德經》第四章

你家有一個上小學的熊孩子,很聰明,就是不怎麼愛學習,還愛撩同學。你經常被熊孩子氣得口吐鮮血,也被老師找過好幾次。突然有一天,老師又來找你,你當時會怎麼想?

你第一反應可能是,我家熊孩子又幹什麼壞事了?


當你聽到老師說,你家孩子很聰明,可就是不愛學習,你要好好的管一管他。


你緊繃的弦鬆了下來。


你回家以後怎麼樣和孩子交流呢?


可能會有以下情況,1,你把孩子叫來,今天老師說你了啊,說你很聰明,就是不愛學習,你要好好學習啊,等等等等,講了一大堆道理;2.把孩子叫過來訓一頓或者打一頓,儘儘做家長的責任,心裡就平衡了。你會想,反正我也盡力了,學習還是要靠孩子自己的;3.裝作無所謂,孩子學習要慢慢來,老師都教不好,我能怎麼樣呢!


那麼智慧先賢會怎麼做?


《道德經》中說,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01 挫其銳


意識就象是一個麻布袋,銳利的那個總是第一時間突出來,成為你的主導意識。


挫其銳,就是放下你的主觀判斷。當一個人已經有了主觀判斷,比如,這個人是好人,那個人是壞人,這個事情我不想去做,做了對我沒有什麼好處,當我們有了這樣一些判斷的時候,人就會發生思維偏執的現象,也就是美之為美,善之為善的現象。


當你被老師找的時候,你的第一反應是熊孩子幹壞事了,這就是你那個最銳利的主導意識,

是你對你家孩子的主觀判斷,你的思維就是偏執的,隨後與老師的交談,對待孩子的態度都會根據你對孩子的這個主觀判斷而來,然後孩子發生的行為又加深了你的對孩子的偏見。


這樣,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這樣的一些情境就很難在你的主觀世界中形成,看問題只有一個方向。


如果發生了這樣的偏執行為,基本上是撞了南牆也回不了頭的,因為無路可回。


除了偏執的往前走之外,另一種我們經常採用的方法就是忍和迴避,激進一點的就是破壞和毀滅。


舉一個極端的例子,一些自殺的人如果表現得猶猶豫豫的,其實還是處在想要解決辦法的狀態下的。只不過在他們自己主觀想法下,已經只剩用死亡來影響他人這一個辦法了,他們希望別人可以給出他想要的解決辦法。要是抱著的必死決心,克服一下恐懼情緒就結束了。


被老師請到學校了!智慧的家長會這樣做

典型案例


所以老子說先放下主觀的判斷,這樣才有機會進入到宏大的客觀世界當中去找方法,這個叫挫其銳。


家長被老師找的時候,怎樣放下主觀判斷呢?看到什麼就是什麼,聽到什麼就是什麼,不作判斷。


顏回偷食故事中,孔子看到顏回抓米飯吃,第一反應就是顏回在吃米飯,而不是認為顏回在偷吃;某新聞中,有人看到老人跳河救女孩,就是把女孩從水裡抱上來,而不是佔女孩的便宜,老師找家長就是找家長,而不是我家孩子犯什麼錯了,這就是放下主觀判斷。


家長是不是發現,自己帶著主觀判斷的第一反應是錯的?老師談的是孩子學習問題,而不是幹壞事的問題。當我們放下自己的主觀判斷與老師交談時,當我們放下自己執著的那個認知時,我們接收到的信息才更準確,我們才能調動所有資源來為自己所用,由此採用的應對策略就會變得很符合客觀規律,簡單明確。


02 解其紛


霧裡看花,水中望月,紛紛擾擾的東西,我們看不清楚。那英唱道,借我一雙慧眼吧,讓我把這紛擾,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道德經》中講了,怎樣擁有一雙慧眼呢?我們要解其紛。


就象是面對一團亂麻,你怎麼也看不清,而梳理出來後,一條條的放在那裡,形成一個個關係的圖譜,這樣你就會看的很清楚了。


對於事件,我們要把事件中的人事物的關係呈現出來,梳理一下,便於更清楚的觀察。


被老師請到學校了!智慧的家長會這樣做

《百年孤獨》中複雜的人物關係圖譜


家長回家面對孩子的學習問題,關係比較簡單,其中的人事物關係是什麼呢?家長、老師、孩子,每個人需要做什麼,共同要做什麼,家長要心中有數。


03 和其光


在我們這個宇宙中,光有什麼樣的特性?直線的,有方向的,可折射並且是寬域的。如果把這個光的特性放在人的事件中,那就是它是有時間線和多可能性的。


任何事情都是有起源的,也有一個發展的過程。人怎麼樣去應對,決定了這個事情發展的方向。


我們把事情放在時間線中去觀察,可以看到緣起緣滅的因果關係,這個叫做和其光。


被老師請到學校了!智慧的家長會這樣做

孩子原本有無限可能


家長在被老師找過之後,對於孩子的學習問題說什麼樣的話,決定了孩子未來的發展方向。以這個事件為一個點,會引出無數條時間線,就看家長採取哪種方式。


跟孩子講道理,孩子可能聽進去,開始好好學習,也可能很反感,不聽;把孩子打一頓,孩子更加討厭學習,而且還恨爸爸;對孩子學習無所謂,孩子可能對學習也抱有無所謂的態度;如果家長回家之後以身作則,引導孩子,那麼孩子的未來又是另外一條線。


如果根據現在的時間節點再往前回溯,可能家長會發現,孩子在特別小的時候,對世界充滿了好奇,學習的慾望特別強,每一次小小的進步,都被父母大加讚揚,直到某一次捱了父母批評,一次又一次,孩子變得不愛學習……


04 同其塵


即把事物放到空間中去觀察。因為我們從時間線中找到了事件中所有人事物的來龍去脈,它們的因果關係,再加入空間的維度,就像在時間線的每一個橫截面上,很容易觀察到當時每個人的需求與慾望,情緒和感受。湛兮似或存,這樣就有更大概率的可以找到解決辦法了。


一個不愛學習的孩子,之前愛學習的時候是什麼狀態,他的需求是什麼?與父母的關係是什麼樣的?不愛學習之後,是什麼樣的情緒狀態,他的需求是什麼,家長與他的關係怎樣?如何調整他?


家長有時候會對孩子發脾氣,會佛系,是因為不知道有更多的辦法可以教導孩子。


我們很多人都聽過這樣一句話,辦法總比困難多。而老子告訴我們,

辦法在困難產生之前就已經有了。


“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我不知道這樣的認知是誰把他產生出來的,好象是在沒有這個認知之前就已經存在了。


也就是說,既然我們的主觀意義都是從認知客觀世界當中得來的,那麼,對未知的理解,我們也是在客觀中發現的。反過來也就是說,既然我們的問題都是在客觀中產生的,那麼解決的辦法在客觀中本來也就存在。

比如說,你跟小朋友算24點,你早就在一邊暗笑,小朋友卻苦思冥想半天都想不出來,是不是辦法在困難產生之前就有了?小朋友是不是隻要不斷學習就能找到答案,然後打敗你?


老子認為這樣的話,大概率的我們就可以做到理性思考,更準確的認知客觀世界了。那麼,教育孩子我們家長也會更理性,更有方法了。


我家小朋友喜歡問我這個問題,大爺帶著二大爺到三大爺家說四大爺被五大爺騙到六大爺家偷七大爺放在八大爺櫃子裡九大爺給十大爺的一千元,誰是小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