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上學沒拿到獎狀,有些人卻認定是學習不聰明,是什麼心態?

Allan1


如果孩子是低年級,我覺得這是學校的做法不好。跟孩子聰明不聰明沒有什麼關係。

我們一年級,期末考試前,老師提供各種長處選項,由家長根據情況選擇申報。

試後去拿成績單,回來娃們人手一張獎狀,個個歡天喜地,回家過大年。

據說,成績非常好的孩子,可以拿到評語更好一些的獎狀,除此以外沒有什麼區別。

我覺得學校這樣的做法很好。

低年級的孩子,其實功夫在平時。輔導過程中,家長肯定知道自己的孩子優缺點在哪裡。

由家長挑出孩子的優點,學校予以認可和鼓勵,這樣家長滿意,孩子高興。

而學習中表現非常好的孩子,學校給予更高一些的評價,這既是表彰,也是引導。

家長們看過了,心裡自然知道,自家孩子還不錯,但還有表現更好的孩子。下一學期要向他們看齊哦!

這樣溫和地引導一個良性競爭的氛圍,我覺得的確是個蠻好的做法。家長的心態不至於像題主說的這樣失衡,孩子也受到鼓勵。

其實真論智商,孩子們區別並不大。低年級家裡花的功夫,和成績其實是成正比的。與其說孩子不聰明,不如在寒假多陪孩子養成好的學習習慣,多看書,多玩耍。

如果我們是合格的父母,我們的孩子一定不會差的。相信他們,也相信自己!


麥冬333


在我小時候(本人86年的),每年只有六一的時候才會發獎狀,還真是隻有學習成績好的人才會有獎狀!

但是,現如今獎狀已經不稀奇了,運動會能得獎狀、學習好能得獎狀、有才藝也能得獎狀,通俗的說,如今的獎狀變得不那麼難得了,所以還在用獎狀衡量一個孩子是否聰明,那是以偏概全,這種觀點早該被淘汰!


搭犟逗


非常榮幸回答這個問題!

小孩子上學沒拿到獎狀,有些人認定是學習不聰明,是什麼心態?這個認定本身是有問題的,獎狀只代表了成績好壞,跟學習沒有直接的聯繫。向來以成績或者獎狀評價學生成績或者聰明與否都是相對片面的,所以要認真對待,不能以點概面:

  1. 獎狀不代表聰明。獎狀只是在一段時期內成績的肯定,不是說有了獎狀就是聰明的,沒有獎狀就不聰明瞭,這都是片面的。有的孩子就要獎狀,但經過小編了解多數都是由於家長的灌輸,導致的!現在很多家庭親戚,都是一見面就問考試怎麼樣,有沒有得獎狀?看似無心的詢問,其實這裡面也表現出家長,親戚的思想上就是以考試和獎狀來衡量孩子的成功和失敗,這都孩子來說是很不公平的。
  2. 獎狀不代表成績。獎狀只能說明一次的考試,而不代表孩子的綜合素質和全部的成績,或許只是在學習上差一點,但體育等或許會很好。小編曾經的同學就是不喜歡學習,但對體育很喜歡,最後就是直接考取的體校,還特別用心,後來去北京當了大學的體育老師。小編一直強調要培養學習興趣,沒有興趣學習就沒有動力,什麼都學不進去,那怎麼能學會,怎麼能考好,考不好更得不到獎狀啊……

因此,作為家長一定要正確看待獎狀,不能以得獎狀來衡量孩子的成績,那麼孩子的壓力得多大啊,孩子壓力大再不會減壓的話就容易出問題,想想近年來跳樓的學生大都都與家庭教育有關,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對孩子也是非常有幫助的。

我是意外,一起學習教育子女讓他走正直的路,到老也不偏離!歡迎點贊➕關注!


意外隨筆


這種心態是長時間形成的觀念,沒拿到獎狀,就說孩子太笨了,學習不聰明,太片面。

應該改變這種觀念,孩子沒拿到獎狀,學習成績不好,原因很多,應該認真幫助孩子分析原因,找到解決的辦法,而不是一概而論,直接下定義說孩子學習不聰明。

難道拿獎狀的孩子都是生來聰明的嘛?那讓那些通過自己努力得到獎狀的小孩否認自己

的努力嗎?

現在教育都不讓家長誇孩子聰明瞭,當誇孩子聰明的時候孩子就會產生壓力,實際上是鼓勵孩子以一種固定心態看待自己。長期下去,孩子會不堪重負,他會擔心別人看到自己的不聰明,所以做事情就會避重就輕,遇到困難的事情就直接撂挑子不幹了!我們應該看到孩子的其他優點,孩子的努力,孩子的認真細心,孩子的態度端正等等。

在我們誇獎孩子的時候,我們不能給他以固定的心態,所以誇獎他聰明,或者說誇獎他原本所有的天分,只能帶給孩子壓力,但是如果我們誇獎他勤奮和努力,就不一樣了,這裡突出的是人的基本素質是可以通過努力來不斷培育和完善的東西,所以當誇獎孩子很努力的時候,他們不會有壓力,反而會想變得更好。

多誇孩子一些可以去一直提高的優點,讓孩子一直在進步。人們的能力各有不同,但每個人都可以通過勤奮和歷練來獲得改變和成長。


家有男寶生活記


關於小孩上學沒拿到獎狀,然後左鄰右舍包括那些親戚朋友,就說自己小孩是不夠聰明,這種說法不太正確,聰明並不代表著你的學習成績就好,他也不能用學習成績去反映在一個小孩是否聰明的上面。我們有很多的名人,很多的科學家,以及很多的那些作者,甚至於國家幹部這種偉人他們的學習成績並不一定就是很好,但是他在其他的方面有很好的天賦,這樣的人他一樣是很聰明的。如果單純的用學習成績來衡量一個人是否聰明,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村民他不完全只是表現在學習成績上打個比方,有的人學習成績很好,但是你要他去建房子,他真的不一定能,因為他不懂那一些。而那些老實巴交的當年上小學,上初中,高中讀大學,這些成績也不是很好,學習成績平平的這些人,他能夠去做一些工程,做一些項目。難道我們就說這些人不聰明嗎?而那些讀書成績好,拿了獎狀。到最後都去做一些體力上面的勞動,力所能及的工作的話,難道你就說他很聰明或者是不很聰明嘛,關於聰明的概念,要區別對待,至於拿沒拿到獎狀,真的不代表他的。個人智商就是好,或者是不好高或者是不高。


依人依品


學習聰不聰明與拿不拿到獎狀沒有必然聯繫,以拿到獎狀作為判斷學習聰明的標準是不正確的。

不可否認,在小學時期,獎狀對學生學習的激勵作用。會當班主任的老師,會用各種名目來給不同學生都發到獎狀,除成績優秀的獎狀之外,有進步獎、單科獎、勞動獎、體育獎、文娛獎、特長獎等等,授獎面達80%以上,讓大多數學生高興,讓家長高興。這種激勵手段,學生越小越有作用。很多學生拿回家裡,會掛在自己寢室的牆上,以之鞭策自己。

題主的小孩沒有拿到獎,可能成績不優秀,或者沒有特長,各方面表現平平,沒有引起老師的注意,或者說老師沒有想好一個恰當的名目給你小孩發獎。或者,你的小孩非常調皮、淘氣,平時在班裡不大遵守紀律,不受老師待見,老師不喜歡,不願意給你小孩發獎。

至於有人認為你小孩沒有拿到獎狀,認定是學習不聰明,可能是一種調侃的心態,或者嘲諷的心態。其實,你不要介意,小孩的聰明與否,你自己應該瞭解,不因別人的說法而改變事實。小孩的學習,不要把眼睛盯著獎狀,盯著學習成績。當然,學習成績好,作為家長,是很高興。家長的眼光,首先應該放在孩子的學習習慣上,看看孩子上課時,注意力是否集中,認真聽講;學習時,是否專注,不受外界干擾;放學回家,是不是首先就完成作業,然後才玩耍;做作業的時候,是專心做題,還是一邊做一邊看手機或電視。其次,小孩的學習方法是不是按照老師的要求,根據不同學科的特點進行學習讀書。小學時期,重點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

作為家長,重點要培養小孩的品德,養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這些基礎打好了,對於小孩今後的學習和健康成長都有好處。


彬彬媽媽在哪兒


作為兩個孩子的父親,我覺得這個問題提個很好。只能說,在中國,作為一個家長,真的太難了。

小孩子上學沒拿到獎狀,是很正常的事,沒有必要糾結,說小孩不聰明的人才是不正常的。這反映了大多數人的一個心態,總覺得自家孩子好,別人家孩子不行。我在學校遇到過很多這種情況,比如倆孩子打架,家長來學校總覺得是別人家孩子的錯。這就是說,很多家長總在跟別人的孩子對比當中找到自己的滿足感。

一個孩子的成長是各方面的,但學校在評選優秀的時候往往將學習成績作為重要參考指標,而每年評選優秀的時候指標又非常少,像我所在的學校,每年給每個班只給5個指標,更高級別的獎項更少,一年給的更少,可能給我們全校才給兩三個,這種情況明顯導致有些同學年年拿獎,有些同學可能在整個上學期間都沒有拿過任何獎項。但一個學校,或者一個班級聰明的孩子不只是那5個人,恰恰相反,從我這麼多年的從教經歷來看,現在絕大多數學生都非常的聰明。

關鍵在於現在有些非常聰明的孩子根本就不學習,但在班級管理或者組織活動上都能體現出很高的智商和情商,如果僅以學習成績論,這些孩子可能不是最優秀的,但從綜合方面來講,這些孩子又是非常聰明的。

問題在於學校在設置獎項中存在問題。應該從各個方面去評選優秀學生,除了成績之外,還可以從班級管理、孝敬父母、努力程度、助人為樂以及為班級付出等多個方面去綜合評獎,讓更多的孩子能夠受獎。

順便說一下,適當的肯定對孩子絕對是個鞭策,而年年獲獎反而對這些孩子的成長是不利的。

總之,不能將孩子獲獎跟是否聰明聯繫起來,這二者不存在必然聯繫。也請各位家長不要看得太重,如果孩子在學校沒有得到獎勵的時候,家長可以採取一些措施給孩子以激勵。作為老師,我也呼籲其他老師,每年除了學校的獎勵之外,在自己班級內部也進行一些評選活動,以增大孩子的受獎面,會對自己的班級管理工作起到很好的效果。一家之言,歡迎在評論區批評指正。





地圖遊天下


難道只有孩子拿到獎狀,才證明他足夠優秀、人很聰明,學習很棒嗎?我個人覺得不盡如此。

首先,獎狀是對孩子成績的肯定

孩子在學校能拿獎狀,說明在這段時間他付出了努力,花了時間和精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獎狀是對他成績結果的肯定。作為父母,我們應該鼓勵他,希望他再接再厲,下次能取得更好的成績。

其次,獎狀和智力沒有關係

學習上聰不聰明和他拿獎狀沒有必然的聯繫。孩子學習上努力,頭腦靈活,也許能加大拿獎的比例,但這並不意味著,孩子就很聰明。聰明描述的範圍比較的廣泛。其表現的範圍可以是學習上、生活中。

再者,孩子上學的目的要明確

孩子上學就是為了獲取一張獎狀嗎?大家都清楚,孩子上學,是為了獲取各方面的知識,掌握相應的技能,將來能實現個人的理想,為社會做出相應的貢獻,這才是最終目標。多拿獎狀,這種近利思維,完全是把孩子的前途與獎狀掛鉤了,這種想法是不對的,必須改掉。

不管你現在的孩子情況怎樣,基礎好也好,基礎不好也罷,都要懷有一顆平常心,不要急功近利,不把自己的想法強加於孩子身上,學會讓孩子自己做決定。學習是孩子自己的事,父母不要太多幹預,要培養孩子的自律能力,遇到問題,學會讓他們自己學會拿主意。

孩子自律、獨立,有自己的思考判斷能力,是每個父母都希望的,但絕不要替孩子做決定,凡事 有功利性,急躁,耐心是很重要的。


教育新時論


這種認知的"有些人"才不聰明,正在“傷"仲永!

這是不科學的妄斷。日本木藝大師秋山利輝初中倒數,自己都開始懷疑人生了,可他後來卻成長為工匠,大師。他知識學習不聰明,可他在技能學習上聰明。小孩子",還小,真正是前途無量。學校獎狀是哪方面的?一共發多少?無論如何,學校獎狀都是某一階段,某一方面的獎勵,絕不是判斷一個孩子聰明不聰明的證書。這是不科學的妄斷!

這是唯成績論的流毒。教育的過程首先是成人教育的過程,其次是成才的過程。有的人觀念老舊,有的人不瞭解教育,膚淺的認為只有學習成績好,才是聰明的孩子,才能上大學,才能有燦爛的前程!殊不知,時代的進步,人才觀的變化,這種認知早已與時代脫節。正是這種不聰明的認知像流毒一般,掩蓋了"仲永"的聰明,書寫了和正在書寫著新的《傷仲永》。這正是唯成績論的流毒,傷害著孩子的成長。

獎勵不唯獎狀。獎狀是對學生學習的肯定與鼓勵,但方式絕不不僅僅是發獎狀一種,還有非常重要的一種形式,那就是口頭表揚。村山利輝在學校沒有得到過獎狀,當他為鄰居老奶奶修好雞舍時老奶奶表揚他說:"學好木藝,就不愁吃喝了。"一句鼓勵,成就了一位大師。換一種認知吧,別隻用眼睛只盯著那一紙獎狀,也可以接受一道讚許的眼神,一句鼓勵的話語,一個輕輕的手式!這樣,孩子同樣受到肯定和鼓勵,孩子因你的變化而變得自信,變得更聰明。

別讓獎狀遮住了慧眼,去發現孩子的聰明,培養孩子的聰明。龍生九子子子不同。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築夢時代,我們需要科學家和大國工匠,但更需要有眾多有一技之長的技能型人才。


老樵


告訴孩子:別灰心,既然是學校的規定,就應該遵守,再繼續努力就是,將來一定能夠拿到的,我等你的好消息!

龍應臺先生在寫給孩子的信裡說:“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迫於謀生。當你的工作在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帶給你快樂。”

這也許就是教育和學習的意義,在這個多元化的社會里,我們更應該關注孩子的成長、個性、愛好和心理健康,用多元、開放、包容的心態來平等的對待每一個孩子。

或許我們應該把那句:“今天你拿到獎狀了嗎?”換成:“孩子,今天你學到什麼有趣的東西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