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民办教师的你,清退以后是怎么生活过来的?

为生活而提神


原民办教师的清退,其实并不是“一刀切”,各地区在具体操作时,略有区别和差异。很多地方都是先采取“民转公”的考试,如果考上则可以直接转为公办教师,若是没有考上,则只能每年一个月经济补偿金来辞退。

给题主讲一讲我身边有关民师清退的事情。

我有好几个熟人朋友都是民师,最后被按要求清退处理。

由于这几个朋友工作年限较长,年龄较大,在参与“民转公”的考试中,都以失败而告终,最后按照有关民师清退的要求,不得不被清理出局。

这些民师因工作时间较长,岁数较大,一旦被清退之后,他们几乎都不会干别的工作,导致这部分民师生活比较艰难。

有些被清退的民师没有干别的事情的能力,而不得不去干一些纯体力活,这在乡镇的民师尤为突出。干农活又无法养家糊口,外出打工又没有一技之长,这常常让他们陷入到生活的危机之中。

我所了解的就有不少像这种被清退的民师,不得不到外面去找一些照看工地的保管,小区做物业保安,或者是摆一个小摊,来艰难地维持着一家人的生计。

所以有一些工作了20多年被清退的民师,看到其他的正式编制老师退休之后,每月可以领到三四千元,他们也要求给他们一定比例的退休金。

有不少被清退的名师,纷纷到当地教育局政府去上访,要求给予他们这些工作多年的民师,按比例发放一定的养老金。

由于民师的群体比较大,国家也没有明确的解决办法。为此不少民师采取上省进京上访,要求上级领导能够给这部分群体一个有效的解决办法。

事到如今,这个问题其实都是悬而未决,迟迟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和处理,所以当前民师问题也是我们社会比较突出的一个矛盾。各地经常发生越级上访,其中很大一部分都与这个群体有关。

客观的说,对于那些年纪较大的被清退的民师,在生活上的影响还是比较突出的。不过各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也是想了不少的办法,相信这个问题会得到妥善解决的。

结合题主的这个问题,作为被清退的名师,应该做好两个方面。

1、生活上的困难,更多的需要靠我们自己努力去解决,不能抱着一种被动的等待。

对那部分年纪较大,工作时间较长,被清退的民师来说,生活中的确是比较困难的,但是我们不能老是抱着一种等待的心态。

应该积极的想办法,找到解决困难的途径。毕竟民师这个群体太大,也很复杂,即使国家想要解决这个问题,也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够捋清楚的。

所以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之上,可能相对来说比较耗时费力,过程也相对较长。

因此只要自己能够有途径,也应该多多利用自身的一些资源和优势,去干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让自己暂时度过眼前的困难。

2、民师问题其实是一个历史遗留的问题,我们应该正确的看待和处理。

我们都知道中国教育经历了一个师资匮乏的时代,为了解决这个特殊时代下对教师的需求,而不得不采取了一些临时性的措施。

后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素质的提高,教师人员的扩大,国家慢慢的取消了名师的存在。

而且当初国家在取消名师的时候,并不是一刀切,而是采取多种手段与方式来逐步消耗。例如民转公的考试,当时就是对民师的一种照顾和解决。包括后来按照劳动合同法给予工作多年的民师与经济补偿,无不体现出国家对民师问题的重视。

所以很多民师在处理这个问题的时候,还是应该依据国家的有关规章制度来处理。不能总是站在自我的角度,来提出一些无理的要求。

好了,我就简单的分析到这里,希望我的回答能够给你帮助。

以上分析,仅供参考。若有兴趣,可以关注【视职场】,将会带给你更多的职场知识,帮助你解决职场困惑。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发表你的看法与观点!

【视职场】青云计划获奖者,优质职场创作者,一个有着20年职场生涯的老司机,专注分享职场知识,解决职场困惑,建构职场关系。

~~~分享职场知识,快乐职场人生,感谢你点、评、分、转、收!


视职场


我是84年被县局招录的民教,在民教班(原红专学校)短期培训后,于85年3月上岗任教。由于“先培训后上岗”,92年民教“建档上册”时,说是“遗漏”了。那可是40名学员啊!硬生生成了“计划外民办教师”。我们这一拨人至今仍没有被“清退”。愿意干的仍然在岗(只剩下1人了,去年已转正了)。

也许我的情况有点特殊,是向教育局请了长假的(因民教没有停薪留职一说)。我便辞去乡教管会文书及计划生育专干的兼职,茫然的离开朝夕相伴我16载多的民教生涯。虽说不在清退之列,仍然是没有得到一次性经济补偿,没有“社保”,只是教过书的农民,到了60岁,每月还是会领到教龄的8元“养老补助”。现在谓之为“原民办教师”。姑且也算是“清退”的吧!

家里突然出现变故,我决定辞教“换脑子”。便去了新疆乌市和静县一私人煤矿。在“三班倒”的上班时间里,我在场面干着升井后卸煤碳的活。活不累,吃住也行,只是总是蓬头垢面的推着煤斗车。有一天上大夜班,煤斗车出轨了,刚要交班的工友连同煤斗车被倾翻到偌大的煤堆旁。凄惨的哭叫声,在大山沟里格外刺耳和恐惧。我以极度不安的心情凑合完最后一个班。第二天便结束了我打工26天的生活,死活不干了,拿了不足1500元的工资踏上了回家的路。

回家了,我将89年就开办的烟酒百货店“改制”为粮油店、茶叶店、照相馆,干一行都是几年的事,生意愈来愈不好做。我决定凭我“年富力强”,又开办了榨油坊,既来料加工,又榨油卖油。两年下来,也挣了点钱,但竞争太大了,还是“关门大吉”了。

我转眼一想,学门手艺吧!于是又学了泥瓦工,在附近工地干活。两年下来,风吹日晒,天天都是精疲力竭,还被“小包头”总以“教书先生”的身份对待,工资级别还是个“学徒工”的工价而打发。

我又想当“老板”了,于是又有了县级申通快递公司,再到如今已经营13年的蒸馍烤饼店。地多年不种了,有吃的,有点零花钱就知足了。还自己美其名曰“农商人”。

我也曾是民教,算不上被“清退”,但周围那些被清退的原民办教师,哪一个不是和我一样在“颠沛”奔波,在夹缝中求得生存?怎一个“苦”字了得。

【@为生活而提神


为生活而提神


我是我所在市县最后一批下岗的民办教师,2○〇2年9月3○曰告别十六载校园讲台。民代幼的去留大政在县以上部门,而具体则在乡镇一级,因为工资由乡村发放。离了学校,也只好种田养家。好在97年二次分地,一家三口有了十亩田,又分得一块水荒地,开垦十年而今也有小十亩了。农闲时,夏季去给建筑队当小工,冬季去米厂做装卸。记得有一次米厂连夜赶活,20O吨米上车,跑板上车,正是数九寒天,最后跑的棉袄棉裤都脱了,单衣单裤硬扛下来,回家时,全身上下一层霜白冰。现今又回学校也六年了,只不过是个工勤老头罢了!


王军95141



日月星辰160276521


你好!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我的父亲就是一位民办教师,现在已办理社保并领取。

1972年前,父亲在邻村卖货。之走,因邻村要分大队,父亲回到所居住的村里务农。1973年5月7日被分配到村小学教书,一直到1986年秋天,14年民办老师因当时政策“超生”,被迫下岗。当时全公社100多名老师中,只有8人挣8元民补费,父亲是其中一个,也是当时教育界的佼佼者。父亲1974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8年秋季,公社让父亲去离家30多里的一个村继续教书,那时交通不便,家中人口多,孩子幼小等原因,父亲没有去,这也成为父亲的遗憾。因为和父亲当时一起教书的都转正了,成为国家正式老师。

1988年底,公社领导让父亲任村委会秘书,父亲不想干,因为爷爷当了一辈子干部,文革时期差点被整没了。父亲与爷爷商量,爷爷竟然同意并支持父亲。爷爷对父亲说,那是公社领导相信你,也是对你的考验和信任。由村委会秘书到村委会主任,父亲一直到2004年8月辞去主任职务,当了17年村干部。为家乡通电,上水,修建村委会房屋,付出了全部精力。

14年的民办教师,17年的村干部,父亲虽然不是国家正式编制,但父亲为人民服务的心,是全心全意的。

2006年9月,父亲离开了养育他57载的小山村,去往锡林浩特市务工,在务工期间感受到生活的无助和无奈,先后做过装卸工、工程小工、接过牛羊下货,浇过树、打过草,人间冷暖在心间。

2006年当地政府出台政策,为父亲一样的民办教师可以办理养老保险,父亲缴纳2万多养老保险金,大部分都是和亲戚借的。现在已领取将近三千元工资,母亲在前5—6年也缴纳了社保,现在领取一千三四,父母身体很好,前几年在当地县城购买了一套50平米的楼房,生活过得还好,这也算是对父亲的一个安慰,父亲感到很知足。

这里,我们也祝福父母健康平安,幸福长寿。


化而为德


跟你分享2个民办老师退休生活:

我有两位亲戚,都是民办教师,一位退休10来年,一位退休5年左右。

一、退休10来年那位,现在逗留在大城市。

她和老伴子女一起生活。

平时退休生活,逛逛超市,看看书,织织毛衣,炒炒股。嗯,她最大爱好炒股,投了几万块进去,当成乐趣,随便玩一玩。

我问她为什么那么喜欢炒股,她说没事干,股票每天有涨跌,还是挺好玩的。

另外,每周她有1-3天固定活动,就是下午去和她的同事搓麻将。

打的特别小,一局才一块钱,纯粹是消磨时间。

二、退休五年那位,逗留在农村,过农村生活。

她两个小孩都在一线城市打拼,一年也就春节回家一次,留下她和老伴在农村。

她和老伴退休生活就是种田养牛度日。

因为她们夫妻俩都是退休老师,两个人的钱足够支撑每个月支出,加上小孩不用他操心,所以她和老伴就只能种田养牛消磨时间。


她的生活基本上是,早上出去田间,下午回来,然后搓几把麻将,晚上看看电视剧,一天就这样过完了。

最后,不管怎么说,退休后,身体健康一定排第一位,其他都是其次,不管怎么安排自己时间,关键是不能做一些损害身体的事情,比如无节制的吃喝玩乐。

好,以上是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希望对你有启发。

关注@华迪说,每天与你分享职场故事、销售思维与方法论。如果你喜欢我的回答,欢迎点赞,评论,转发。

华迪说


我也曾经是一位小学代课老师,曾经教了十三年的书。我也不算是清退回家的,是当年(八十年代我们当地)代课老师每月工资少得可怜,每月不足一百元。刚开始还没成家时,还可以维持日常生活,可是后来成家了,特别是有了孩子后,随着孩子的一天天长大,这点工资已经支撑不住了,家庭生活非常艰难,加上当时年轻气盛,一气之下毅然离职了。离职后,又因家里田地少,又干不出什么名堂来,后来只能咬咬牙,依依不舍地告别家人,离开家乡,漂泊在外打工,一干就是二十年啊。经过多年的努力拼博,终于迎来了今天的好日子,儿子已经大学毕业,女儿也中专毕业了,都成家立业了。不过有时我还是很怀念,当年正值青春年华的我,能为教育事业贡献一份微簿之力,而感到青春无悔,而骄傲自豪!





阮哥


当清退时,真的挺难受。当时村里教育急待提高,进教育已35岁,真的是一步一个台阶,当作事业来干的,忽然天塌了,成了无业游民,干卖买没本钱,孩孑恰逢高考自费,想想那些和自已一起勤奋努力的四五年级孩子,看看得了全镇总分第一的学生,五味杂陈,半百的人,青春昭华已去,好难受!吃睡难安又如何?也总算走过来了,别人只比我早三年注册,转正现工资七千余,我2百多,想想那些奋斗的日月,能比么?


春华4150


友好,双休日快乐。我任民办教师三年,被评为原来宾县先进教师一次。我不是被辞退的,由于当年本人工作表现不错,有上进心,经常投稿件,得到迁江公社广播站用稿、广播。当时培养年轻干部,被公社书记发现,提为本大队主任兼营长、文书。一干就是近30年。



幸福160012868卢凤界


二003年,国家对乡村的民办教师采取了一刀切政策。不在计划内的民办教师被辞退,他们成了原民办教师。亏与不亏那时难以评论,因为当时他们都基本上年轻。事过15年,再回头看历史,总觉得有相当一大部分原民办教师很亏。但是也有一小部分不亏。

先说不亏的。这里边有一个不言自明的秘密。那时的民办教师入职,大队说了算。为了不在生产队劳动,他们的子女,亲戚就到学校当民办教师—— 人情教师。在这部分人情教师中,有的基础知识差。语文教错字,数学教错公式,丢了不少笑话,出了不少洋相,让人啼笑皆非,这样的民办教师成了原民办教师,也不亏什么材料。

再说亏的。在原民办教师中,绝大多数都有真才实学,完全 胜任小学教学或者胜任初中教学。比如八二年民办教师大整顿以后入职的民办教师,他们大多都是响当当的高中毕业生,又经过成人教育学习,取得了合格的学历。但是他们为什么成为原民办教师呢?就是因为他们没有双证,或者说属于计划外民办教师。他们和已转正的民办教师的根本区别就在这一点。2003年国家对民办教师一刀切的时候,什么都不看,就看你是不是计划内民办教师,是则转,不是则辞。其实,在已转正的民办教师中,也有很差的,也有闹出不少笑话的老师,因为他们有证,是计划内的,就转正了。这就是他们在课堂上继续闹笑话,继续让社会上的人嘲笑。

原民办教师就这样融进了社会里,尘封在人们的记忆里。他们要生活。15年前他们有的很年轻。三四十岁。这一本部分年轻的民办教师,当然就走出去。打工,做小生意。这一部分人中鲜有成就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他们手中一没有钱,二又不懂技术,所以无论打工,无论做小生意,都只能挣顿饭吃。(这里边有特殊情况,几个别的原民办教师创业有成)

另一部分年纪大的原民办教师,回到家里,回到田野,凭着自己的双手,种地吃饭。后来,干不动了,又没法靠子女生活,就再想办法。有的人去捡废品卖,做点儿卖青菜的小生意,有的人给人家看大门。找轻活干,暂且维持生计。

2013年,国家出台政策,给这些原民办教师发放养老金补贴。钱不多,少则三四十元,多三四百元。尽管很少,还是让原民办教师们看到了希望。国家没有忘记他们,政府没有忘记他们。他们盼望着,原民办教师养老金补贴会逐年增长,逐年提高。

15年过去了,原民办教师养老金补贴却是风平浪静。他们这一群人最年轻的也有50多岁,最大的已有80多岁。他们靠养老金补贴难以维持生活,生活极其艰难。所以增加他们养老金补贴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现在已经有许多原民办教师离开了我们,再过几年,这个群体就慢慢消失了,他们生前没有享受到国家经济发展带来的红利,不能不说是一件让人遗憾的事儿。因为80年代90年代在国家改革开放攻坚克难的阶段,他们贡献了很大的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