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平衡應該在拍照時就調整好,還是後期調整?

孤獨稜鏡


白平衡的準確是照片色彩能否準確還原的重要因素。很多相機會內置許多白平衡模式,但很多人還是會根據自己感覺去調整,有些人喜歡在拍攝時,就在相機內調整好白平衡,而有些人則喜歡在後期調整。我的建議是:

1)如果用JPG格式照片,事先設定的白平衡可以在拍出來的照片中直接得到反映,省去了後期處理的時間。例如拍攝一場商業活動,有時要拍上千張照片,這時候最好事先設定好白平衡,然後一氣呵成的拍完,這樣工作效率會更高。

2)如果是用RAW格式照片,則可以在軟件中後期進行精細修改。RAW適用於後期精修及創意性的修圖,如果本身對後期有一定的想法和計劃,就可以在前期拍照時不設置。

當然也可以,RAW和JPG混用,這樣既可以享受JPG立竿見影的效果,也可以在後期的修圖中留有更大的餘地。








孤獨稜鏡


白平衡”是攝影中一個重要參數指標,它往往對照片整體色調有比較大的影響。當設定為不同的白平衡色溫值時,照片會有不同的冷暖色彩表現。正確設定白平衡,照片呈現出來的畫面應該是最能還原影像本來面貌的,與真實色彩相符。而通過改變色溫K值,可以得到或偏藍偏冷的畫面色調,或得到偏黃偏暖的色調,有些情況下為了表現畫面的氛圍,適當把白平衡向偏冷或偏暖的方向調整,偏移正確的色溫也是一種攝影創作手段。

當白平衡偏暖的時候畫面會呈現出溫馨、溫暖、祥和、歡快、熱情等氛圍。而當白平衡偏冷的時候畫面會呈現出安靜、冷酷、寒冷等氛圍。

有些時候還可以使用冷暖白平衡相結合的方法讓照片畫面產生比較強烈的視覺對比衝擊力。

有些新入門攝影愛好者比較困惑,白平衡這個參數應該在拍攝時在相機上設定,還是拍攝完成後,在後期修片中調整呢?

其實這個問題本身是很簡單的,在什麼時候設定白平衡取決於你選擇的拍攝格式。

一般在選擇使用無損raw格式的時候,拍攝出來的raw文件都會保留最原始、最大的圖像信息量,你在機內設定的白平衡設置也不會發生在raw文件之上,所以在這種情況下需要在後期raw處理軟件中來進行白平衡設定。可以根據攝影師的創作需要來對白平衡進行精細的色溫調整,最後再輸出jpeg成品文件。當需要把照片處理成局部冷色調,局部暖色調的風格時,肯定就需要在後期修片時完成了,需要使用後期軟件分區域處理照片色彩。

如果沒有後期修片的習慣,或者時間緊迫來不及後期處理照片,那麼直接拍攝jpeg格式的照片就需要在相機內進行白平衡設定了。一般相機會提供多種白平衡設定的方法:一種方法是晴天、陰天、白熾燈等多種白平衡預設可以根據拍攝場景進行選擇,對號入座;另一種方法是自定義白平衡設定,也就是在所處拍攝光線下對著一種標準白色物體進行拍照,然後將這個作為白平衡基準參照,相機會把此環境下的白平衡對照該物進行設定,這種方法設置的白平衡相對比較精準,但是設定比較麻煩,而且需要有標準白色參照物,比如白盤子、白婚紗等;還有一種設定方法就是直接在相機內輸入所需要的色溫K值,這種方法完全由人為自主決定白平衡K值,在需要設定色溫趨向的時候可以使用。因為jpeg照片是相機已經合成壓縮的照片了,後期寬容度比raw低很多,所以白平衡在拍攝時根據需要設定好是比較合理的。但是並不一定每次拍攝都可以精準設定白平衡,在後期可以適當調整jpeg的白平衡,也有一定調整空間,但遠比raw可調度低很多。

當然,在很多情況下,拍攝環境光線比較均勻,沒有過多雜光干擾的話,使用相機內的自動白平衡就可以滿足大部分拍攝需要,主流相機廠商的自動白平衡已經融入了很多先進算法,在半數以上情況下是靠譜可用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