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古国——刘国,刘康公提出“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刘国出现的时间较晚,大约在春秋中期立国,存在的时间也很短,大约延续了一百余年。因国小爵低,刘国对春秋历史进程影响不大,但它曾为阻止礼崩乐坏的春秋乱世力挽狂澜。刘国出身王族,其首封君刘康公系周顷王幼子、周匡王和周定王的同母弟,史书尊称为王季子,历代国君得天时地利之便终身服务于王室,所以刘国能代天子行事,凡王室有重大事件,都能看到刘国的身影。刘国的地理位置经考证在今河南偃师市缑氏镇西南一带,根据《水经注》记载,境内有浏河,周畿内刘子国。浏通刘,很有可能,刘国在此之前作为地名早已存在, 但先周或西周时的刘国已不可考。


春秋古国——刘国,刘康公提出“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刘”字不见甲骨文和金文,但也有说法甲骨卜辞中已经发现了“刘”字,商代有刘方,商王还到过刘地。许慎可能因避讳刘邦没有将该字收入《说文解字》,因此被人误为当时还没有“刘”字。其实“刘”字至少在西周时已经存在了,王国维认为“刘”跟“卯”疑为通假字。甲骨卜辞中多有“卯几牛、卯几牢”的说法,这是祭祀卜辞中的表达,意为宰杀多少头牛或牲畜,可见“卯”有剖杀牲畜之义,是个祭祀用词。因此有学者认为“劉”即是宰杀牲畜的刀斧之类的利器,《尚书·顾命》中有“一人冕,执刘,立于东堂”的记载,这里的“刘”即为斧钺之类的武器,唐代孔颖达注为“镵(chán )斧”。所以刘有“杀戮、宰割”的意思,《尚书·君奭》:“咸刘厥敌,使靡有余。”意思是将敌人宰尽杀绝,一个不留。“刘”很有可能是从“卯”字分裂出来的,后来“刘”字代替了“卯”的本义,而“卯”则成了一个时间用语。因此推测“刘”来自早期部落一种活祭或血祭的祭祀活动,古代有一种叫“貙(chū)刘”的祭祀,即天子在立秋之日进行射牲祭奠宗庙,《国语》载:“

禘郊之事,天子必自射其牲。”说得就是这事。


春秋古国——刘国,刘康公提出“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刘国第一代国君刘康公经常以天子的名义出使他国,《国语》载:“(周)定王八年,使刘康公聘于鲁。”《公羊传》解释说:“公元前599年的秋天,天王派刘康公出使鲁国,这个刘康公就是周定王幼弟,是天子的大夫,他的身份高贵,所以称他为王季子,王季子就是周王最小的弟弟。”因为是当今天子的胞弟,所以刘康公普遍受到诸侯国的尊敬,他的重要职责是推行周礼,维护天子权威,代替天子行事。虽然春秋中期早已礼崩乐坏,但礼乐这东西私下已乱,桌面上还得尊崇。《左传·成公十三年》载:“成子受脤于社,不敬。”前578年,晋国、成国、刘国等诸侯联合替王室讨伐秦国,史称“麻隧之战”。当时诸侯们在东周洛邑太庙行祭祀之礼。成肃公在接受祭肉时态度显得不恭敬,为此刘康公进行了严厉抨击:“(礼仪)能者养以之福,不能者败以取祸。”强调君子要遵守礼法,遵崇礼法一定要做到恭敬。并高调提出:“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有执膰,戎有受脤,神之大节也。”指责成肃公懒惰不恭,丢弃天命。刘康公还是个著名预言家,《左传·宣公十五年》记载了一则他的神预言:晋景公派使臣赵同到东都洛阳进献俘虏,态度傲慢,刘康公见了直摇头,直言不讳:“十年之内,此人定遭大难,上天已经收去他的魂魄了。”果然不到十年,赵同因受人污陷谋反惨遭诛杀。


春秋古国——刘国,刘康公提出“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刘国在维护王室权威的道路上可谓殚精竭虑,无奈周德渐衰,天命难改,王室已难逃没落的宿命。《国语》载:“(周)敬王十年,刘文公与苌弘欲城周,为之告晋。”周敬王十年,刘国第四代国君刘文公与周大夫苌弘为了加强王室实力,求助晋国为王都加固城墙,为此遭到世人讥讽。不可否认,刘国维护王室权威也是为了巩固自己实力,但诸侯的不断强大,周王地位江河日下,无可挽回的影响了刘国的国运。公元前520年,王室发生内乱,周景王死后,按秩序本该长子姬猛继位,次子姬朝争夺王位杀姬猛,晋国趁机出兵干预,立姬猛的另一个弟弟为王,是为周敬王。但在这场内乱中,刘国站在姬猛这一边,刘国当时由刘献公当政,《左传·昭公二十二年》载:“

王子朝……以逐刘子,刘子奔扬。”姬朝率兵打败刘献公,刘献公逃往扬地。与此同时,晋国出面扶立周敬王,从此,刘国在周室失去了立足之地,取而代之的是“勤王有功”的晋国。


春秋古国——刘国,刘康公提出“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国语》载:“及范、中行之难,苌弘与之,晋人以为讨,二十八年,杀苌弘。及定王,刘氏亡。

”前493年,晋国范氏、中行氏、赵鞅三大家族发生内讧,而晋国的范氏和刘国有姻盟,周大夫苌弘跟刘国又有交情,等到范氏、中行氏作乱时,苌弘也参与了此事,晋国就向周室兴师问罪,周王惶恐,杀苌弘讨好晋国。刘国到了刘文公时,由于晋国范氏在与赵鞅的内斗中失败,范氏覆灭,刘国也一蹶不振,到了周贞定王时刘国灭亡。刘国亡后,国人以国为氏,成了刘姓的一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