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有多重要?

領英文化


人類在農耕文明時期,地理環境在很大程度上左右著一個地區的原始文明走向。古希臘的小塊平原,形成了天然的政治單位,小國寡民的城邦。古代中國廣袤的衝擊平原也有助於形成龐大的農耕帝國和專制政體。

優越的地理環境,豐富的物產足以讓中原百姓倍感優越與幸運。然而,多年以後的人們才突然發現,古代中國西北部,有一條令人寢食難安的線:400毫米等降雨線。

這條線之所以令人寢食難安,是因為在此線南北,風情迥異,人們的秉性和氣質完全不可等量齊觀。此線之東、之南,華夏先民們種植五穀。此線以西、以東,渺不可聞,堪稱異域。

遊牧民族的生活很大程度上依賴農耕地區所出產的物資,他們大可以拿畜產來交換。當農耕地區的文明進化到大一統的帝國時,為了邊疆地區的絕對安寧,長城阻斷了遊牧地區和農耕地區的物資交換。戰爭,成為災難期間遊牧民族活下去的唯一生路。中原地區的戰略封鎖,使得遊牧民族不得不團結起來,終於也進化成了一個個強大的遊牧帝國。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自此開展了3000年的戰與和的拉鋸。

遊牧帝國偏居漠北,他們沿著大草原帶一直伸向中亞內陸地區,頻繁的交流,竟也使得遊牧民族的科技水平不斷上升。中原文明則長期處於四塞之地,不知遊牧民族之所蹤。終於有一次,在戰爭中的俘虜告訴中原人,在遙遠的西方還有更大的天地。於是,鑿空西域的歷史進程就此開始了,河西走廊也是在此時走入了人們的視野。張漢家之掖,武威四方,這是河西走廊初次開闢時的初衷。

400毫米等降雨線原本只及關陝地區,可是當時的人們卻發現,在青藏高原邊緣地區的祁連山北麓,合黎山以南,竟有一片長約1000公里,寬數公里至近200公里的西北東南走向的長條堆積平原。雖然遠離海洋,加之高山阻隔,太平洋的暖溼氣流無法帶來豐富的降水,但是由山頂積雪融化浸潤,仍然形成了一方沃土。興奮不已的人們沿著這條線路一直走到西域,終於發現了漠北遊牧民族的秘密。

從此,漢家勢力遠播西域,漠北遊牧帝國江河日下,中原得以安寧。

中原帝國原本處於四塞之地,長期以來都居於東亞文化圈的絕對優勢核心,區域內文化交流不足,類似於“文化孤島”效應,無法與外界文明產生碰撞與交流,是以才會出現遊牧民族的冶鐵技術竟然超過了中原漢地。有了這一條狹窄的通道,東西方文化得以交流,文化更趨豐富。

河西走廊的重要性除了文化的交流外,還體現在軍事上的阻斷意義。漢朝奪佔河西走廊,匈奴勢衰的趨勢不可避免。唐朝佔領河西,就能把漠北的強權和西南的吐蕃隔離開來,從而處於戰略優勢。到明朝時,由於河西走廊的丟失,蒙古騎兵可以在漠北和青海地區來回往復,給明朝製造了很大的麻煩。甘肅省版圖是一條細長的啞鈴狀地圖,其用意大抵也是出於此意。

所以,河西走廊的的重要性有很多,不管是經濟上的互通有無、軍事上的張漢家之掖、政治上的避免漠北與西南強權合流,還是文化上的切磋交流,河西走廊猶如農耕時代中原地區通往外界的窗口。後來海洋文明勃興,東南沿海開始成為開風氣之先,河西走廊的窗口作用才告一段落。

秦漢以降,由於多元帝國的持續作用,400毫米等降水線的兩側,都劃入了中國版圖。生活在河西走廊兩側的人們,都成為中華民族的一員。多元帝國治下的沿著河西走廊修築的長城,已經不再是一道防禦性的城牆,充其量只能算是一個國家之內的兩個鄰居間的一道籬笆,更多的意義則是中國56個民族共同的人文地標和精神圖騰。

烽煙已熄,一切都在變。不變的,似乎還是那條綿延萬里的400毫米等降水線,以及線上的蒼涼奇觀。河西走廊,依然隱伏在兩側巍峨聳立的高山之間。


而知而行的歷史


河西走廊多重要?這麼說吧。”河西走廊”,是古代中華文明的咽喉!

在古代,華夏族的主要聚居地是在黃河流域。中心是在黃河的中游,即山西、河南。而陝西、河北、山東、湖北、安徽、江蘇是中原的外圍。而河西走廊是這個中心地帶通向西北方的唯一狹長通道。

一、河西走廊決定了陝西成為中國古代時間最長的政治中心和經濟中心。

秦國本就處於中原的邊緣,而不是中原的中心。如果秦朝存在的時間長,秦國很可能會遷都到河南。河南才是中原的中心,在古代交通條件不發達的情況下,都城必須位於管轄區域的地理中心是很重要的。漢朝建立後,因為要穩定陝西,同時要對抗來自北部和西部的威脅,暫時也沒有考慮遷都。但是,漢朝佔據了河西走廊和新疆,打通了通向中亞和歐洲的重要通道後,西面成為中國的主要外貿對象和文化交流通道,而西安恰好在這個通道的起點上。陝西南面是秦嶺、背面是黃土高原,利於防衛。加上隴南和關中自古就是土地肥沃的富庶之地。所以,遷都也就不可能了。

從秦朝直到唐朝,中國的政治中心和經濟中心,一直在關中平原。佔據絲綢之路的起點,在很大程度決定了陝西的地位。而這一切,都必須有個前提,中國必須控制河西走廊!

二、河西走廊是決定古代絲綢之路通暢的關鍵。對中華影響巨大佛教等文化,從外面傳入中國的兵器工藝、二胡等樂器、大蒜等食材,絕大多數都通過這條通道傳入。中國的絲綢、茶葉等從這裡源源不斷去往中亞和歐洲。唐都長安能成為當時全世界最大、最繁華的城市,關鍵就在於此。

三、中國歷史上的戰爭威脅多來自西北和北面。在中國的西北面發生戰爭,中原王朝必須先佔據河西走廊。否則華夏的核心地區就完全暴露在敵人威脅之下,而且軍隊將無法進入新疆作戰,即便進入也無法保障後勤。而當面對北面的草原民族的戰爭時,中國也必有佔據河西走廊,才能保障側翼安全,同時截斷草原民族和西域的經濟、物資聯繫。所以,霍去病突襲河西走廊成功後,漢武帝即住上重兵守衛,事實上形成了和西域民族聯合共同包圍、夾擊匈奴的態勢。為後來徹底打敗匈奴起了至關重要作用。所以,對於古代中原王朝,“失河西走廊、則西北方向盡失”!”失河西走廊”,中國北部、西北部邊境就將永無寧日!

明代以後,隨著海洋貿易的興起,加上明、清時期的閉關鎖國。絲綢之路逐漸荒廢,中國的經濟中心和政治中心向東部、東南沿海轉移。但是,隨著高鐵等高速陸路交通工具誕生和普及,加上蘇聯解體、國際局勢和中亞局勢的變化,西部貿易的巨大商機又開始顯現起來。這是個非常巨大的蛋糕。可以預見,隨著絲綢治理依託高鐵的再次振興。今後的河西走廊,將會日益重要、繁榮起來。

當然,現在的河西走廊,已經沒有國防上的意義。但是,我們不能忘記當年為中華民族的繁榮發展而勇敢地開闢這條經濟、文化通道的先驅們,以及為了華夏的長治久安在這裡浴血奮戰的祖先們。想想河西走廊的歷史,再看到河西走廊的重新繁榮。有三個人是華夏後人絕不能忘記的:漢武帝劉徹、張騫、霍去病。


秋宜聲


在如今中國行政版圖上,你可以看到一個西北-東南走向的行政區域---甘肅省,它位於中國西部,形狀像一條玉如意,它的中間是一條自然形成的地理大通道,這條通道東西長1200公里,寬數公里到近百公里不等,東起烏鞘嶺,西至星星峽,南側是祁連山脈,北側是馬鬃山。因為在黃河以西,形似走廊,所以被人們稱為河西走廊。它南北是青藏高原、蒙古高原,東西是黃土高原和塔里木盆地,河西走廊第一次進入中國人的視野,是在漢武帝時期張騫出使西域中。河西走廊是中原進入中亞、西亞的必經之路,也是東西方文化交流傳播的黃金通道。

明末清初的地理學家顧祖禹就曾這樣分析過西域、河西與秦隴的地理政治聯繫,是為“欲保秦隴,必固河西;欲固河西,必斥西域”。

數千年來,西域的得失始終與河西走廊密切相關,如唐朝前期擁有河西走廊,並於西域設四鎮,“太宗文皇帝踐漢舊跡,並南山抵蔥嶺,剖裂府鎮,煙火相望,吐蕃不敢內侮”,然而唐中後期時,河西走廊被吐蕃所陷,導致“隴坂以西,皆為異境,畿輔震驚,烽火時至”。

經濟上河西走廊堪稱路上馬六甲海峽,從歷代的絲綢之路到今天我國經濟戰略聯通亞歐大陸的重要經濟通道都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張騫之後漢王朝對河西走廊的佔領,是我國數千年領土擴張歷史上第二次偉大事件,拿下河西走廊只後,廣闊的西域進入中國人的視野,使中國的農耕戰略縱橫一下向外擴展數千公里。


史海沉沉


歡迎來到熊二讀史,一起來讀甘肅歷史。(本文約600字,閱讀需時2分)

河西走廊就是中國的“馬六甲海峽”。

河西走廊東起黃土高原的最西邊烏鞘嶺,西至號稱“春風不度”的玉門關,南北在祁連山、阿爾金山與北邊的龍首山、合黎山、馬鬃山間,東西長約900公里,寬幾公里到近百公里不等。

這一條西北——東南走向的狹長平地,形似走廊,我以我們形象地稱之為甘肅走廊,又因為此走廊位於黃河以西,故又稱河西走廊。

一、東、西之樞紐

河西走廊處於中原與新疆之間,是兩地的重要連接地帶。不管是西出鑿空的張騫,還是西行求經的玄奘,還是數次親征,擊敗噶爾丹的康熙帝,都曾在這條河西走廊上留下串串腳印。

這條一邊有山,一邊有沙漠,河西走廊南邊緊靠著的祁連山,有冰雪融水流下,在這片乾旱的土地上,形成一個個珍貴的綠洲。河西走廊就是將串串綠洲連接起來,形成一條絕地的求生之路。

自漢代為始,河西走廊就成為農耕民族向西拓展的重要孔道。

宋時西夏佔領此地,直接截斷了東西之要道。北宋就只能守住關中,失去了向西拓展的機會。

二、蒙、藏之紐帶

打開中國地形圖,我們就可以發現,河西走廊是中國第一階梯的青藏高原,向第二階梯的蒙古高原和黃土高原過度的地帶。

因此這裡也成為蒙古草地上游牧民族與青藏高原上牧民交流的重要地帶。

歷史上的中央王朝,經由這條狹長的河西走廊,北防蒙古,南安康藏,西羈天山南北。

由此可知河西走廊在我國曆史和地理上的重要意義。

三、幾大文明的交匯地

河西走廊的意義絕對不僅僅限於國內,它同樣是中西交流的重要通道。

來自西方的基督教、來自印度的佛教、來自中亞的伊斯蘭教、如果說儒家思想也是一種信仰的話,上述三大宗教連同來自漢民族的儒教,一起在這裡交流融合。

就在這條河西走廊上,大漢的使者帶著使節緩緩走過,大唐的商人伴著駝鈴陣陣走過,清朝的軍隊也曾糾糾穿過。如今在一帶一路戰略下,河西走廊必將發揮出它的歷史和現實意義,成為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一站。


歷史寶藏


河西走廊是一條關係著中原王朝社稷安危的戰略通道。它位於祁連山以東、合黎山以西、烏鞘嶺以北、甘肅和新疆邊界以南,呈西北東南走向,全長1000多公里,寬度數公里至幾百公里不等。

河西走廊最東端的烏鞘嶺是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分界線。溼潤的海洋季風在此嘎然而止,按理說,這裡應該氣候乾旱、沙漠千里。但是,由於祁連山貯存了大約有三千多條冰川,儲水量達到驚人的一千三百多億立方(大約是三峽水庫的三倍),滋潤著這裡的千里沃野,使這裡很早就成為了古代少數民族理想的居住地。

早在夏商時期,河西地區就有少數民族居住的記載。到了西周時期,這裡聚集了西戎、犬戎、北羌、南羌等少數民族。

前771年,西戎攻滅西周,在驪山殺死了“烽火戲諸侯”的周幽王,周朝被迫東遷洛陽,可見河西走廊的重要性。

周朝東遷的時候,秦人的先祖秦非子善於相馬,因為護送周室東遷有功,被封秦地,後來逐步發展成秦國。秦人彪悍,替周王室擋住了西戎的進攻。

秦滅關東六國而一統天下,這段時間,月氏人控制了河西走廊,強大的匈奴不斷蠶食月氏人的地盤,月氏人被迫西遷。秦王朝派蒙恬擊敗匈奴之後,深感匈奴兇狠,秦始皇讓蒙恬就地修築長城,防禦匈奴進攻。

秦亡漢立,劉邦牛刀小試,攻打匈奴,結果在白登山被圍,幸虧陳平出奇策賄賂單于的老婆閼氏,劉邦方能脫險。

看看河西走廊的走向就知道,匈奴向西可以控制西域各國,向南可以聯絡羌族各部,向東可攻取河套地區,直逼長安。要想趕走匈奴,必先取河西走廊。



白登之圍以後,漢朝絕口不提打擊匈奴的事,轉而走和親的路線,先把匈奴穩住再說。

經過文景之治的修養生息,積攢了足夠國力的漢武帝決定出出這口窩囊氣。

前129年,漢武帝派衛青收復龍城,解了匈奴對長安的威脅。

前126年,出使西域十三年的張騫回來了,他帶回了西域諸國詳細的資料,是漢武帝決定打通與西域的聯繫。

前121——129年,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發動河西、漠北、漠南之戰,使匈奴遠遁,漠南無王庭。

前60年,漢宣帝神爵二年,設西域都護府,把新疆南部和中亞一代納入中國版圖,絲綢之路呼之欲出。

沿著祁連山脈,兩千多年前的漢武帝命名了四座城池: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在最西端的敦煌,漢武帝設立了陽關和玉門關兩個重要關口,守衛河西走廊。

西出陽關和玉門關,沿著崑崙山北側,或者走天山南北兩側,向西可以到達位於地中海的羅馬帝國。這是絲綢之路的兩條線。

河西走廊的打通,漢王朝開啟了路上絲綢之路,促進了中西方的經濟交往和文化交流。

河西走廊還有一個作用,它就像一塊楔子牢牢地釘在了西北古代少數民族中間,使他們始終無法聯合起來攻擊中原王朝。

唐代安史之亂爆發後,唐朝對西域、河西走廊的控制力不斷減弱,党項族在河西走廊不斷強大,直到李元昊建立西夏國。

北宋建立以後,失去了位於張掖東南120公里處的世界上最大的養馬場——山丹軍馬場(此處的創建者是霍去病),又失去了燕雲十六州。

即無良馬,有無戰略要地,遼國、金國的騎兵在華北平原上自由馳騁,北宋很快滅亡。

康王趙構南渡金陵,建立南宋,海上絲綢之路興起,河西走廊逐漸衰落。

鐵木真統一蒙古各部之後,認識到河西走廊的重要性。先滅了西夏,奪取了河西走廊,拔掉了中原王朝插上的這塊楔子,征服了北方少數民族和中亞地區,積攢力量後滅金,再滅南宋。

河西走廊——一個關乎中原王朝安危的戰略要地。


品讀春秋001


河西走廊,位於黃河之西,夾在祁連山脈和阿拉善高原之間,西連大沙漠,東西長約一千公里,南北寬從十到百公里不等,含今天的酒泉、嘉峪關、張掖、金昌、武威市全境以及蘭州、白銀市、臨夏回族自治州在黃河以西地區,因形似走廊而得名。


河西走廊既是中原連接新疆以及中亞的交通孔道,又是蒙古高原與青藏高原的接合地帶,地理位置重要,稱之為東亞陸上馬六甲海峽一點不為過。


地理角度上看,中國特有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的制約,使得在北宋以前,河西走廊是中國歷史上對外聯繫的最重要窗口。

古代中原王朝東、東南、南三面環海,受制於航海、造船技術和氣候條件,大海成為當時不可逾越的天然屏障。西南是長年冰雪的青藏高原,翻越起來極其困難。東北寒涼,受到限制;北方大漠,也不易通行。加上西南、東北和北方長期以來屬彪悍的少數民族佔領,人口定居點過於分散,不易供給。


從文明角度上看,自秦漢以來,中國封建王朝力量在東亞長期處於壓倒性地位,無論是朝鮮、日本、越南等國,與中國同屬儒家文化圈,其中朝鮮和越南等國還處於傳統宗藩體系內。


與之相對,中亞地區乃至更遠的中東、歐洲地區與中國屬於不同文明,相互交流倒是更能取長補短。絲綢之路途經河西走廊,成為中國對外聯繫的重要紐帶。


從東西向上看,河西走廊是維持中原穩定的重要屏藩。明代名臣楊一清曾言:“兵糧有備,則河西安。河西安,則關陝安,而中原安矣”。其實如果不能控制蒙古與青藏的勢力,河西走廊是頗為脆弱的,而規模龐大的西域駐軍規模直接受制於經由河西走廊的物資與貨幣供應。


從南北向上看,河西走廊是連接蒙古和青藏高原的重要紐帶。


處於“華夏文明圈”的核心區域相比較,河西走廊的文化要複雜得多,呈現出多元叢生的文化狀態。著名學者季羨林則把敦煌稱為中國、印度、希臘、伊斯蘭四大文化體系的匯流之處。


今天的河西走廊因為“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更顯出自己的重要性。因為河西走廊是環青藏高原的重要通道,是我國和中亞、俄羅斯交通的大動脈;另一方面,河西走廊大通道是內地連接新疆的首要通道,而新疆則關係著國家的戰略安全。


這個安全涉及國家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涉及國家領土安全、資源安全以及國家未來發展。像連接新疆的高速公路、鐵路、高鐵,石油管道、西氣東輸等關係國計民生的工程,都通過這裡把新疆和內地緊密聯繫起來。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河西走廊關乎國家經略,其地位不可替代。

想看更多有關一帶一路的分析文章,請移步關注我們的頭條號“地球知識局”。

地球知識局


河西走廊,位於甘肅省西北部祁連山北,合黎山和龍首山以南,烏鞘嶺以西。長約1000千米,寬約幾千米到幾百千米不等,是一條西北-東南走向的狹長平地,因位於黃河以西,稱為河西走廊。河西走廊地勢平坦,綠洲農業發達,也是西北地區重要的商品糧基地。

河西走廊歷史上是連接中西方的交通要道,曾是漢唐時代溝通西亞和歐洲的橋樑,古時候絲綢之路從這裡經過,現在“亞歐大陸橋”也從河西走廊穿過。蘭新鐵路、公路也是溝通我國東部地區和新疆的主幹道。


漢武帝時期派張騫兩次出使西域,尋找同盟力量,聯合西域各國以斷“匈奴右臂”,奪得河西走廊。派衛青率騎出雁門、代郡、雲中等地,打敗了匈奴的進攻,奪回了河套等失地,派驃騎將軍霍去病出隴右擊匈,為的就是把河西走廊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使整個河西地區納入西漢版圖。

沒有了匈奴和其他少數民族的侵擾。一方面可以使漢更好保護的保護政權和中原地區;另一方面保證了“絲綢之路”的安全。這也給以後建立西域都護府,包括唐朝的西安都護府奠定了一定的基礎。對西域的管轄和交流都發揮了河西走廊作為一條重要戰略路線的作用,能否控制住河西走廊,也是一個政權強盛與否的重要標誌之一。



可以見得,河西走廊自古以來就是東西方文化、經濟交流的橋樑,許多商品和物品經過這條走廊走向了世界或傳入我國,大大促進了東西方文化和經濟的發展。現在“一帶一路”重新凸顯了河西走廊的作用,再一次促進河西走廊地區的發展。


門外老漢


河西走廊是古代我國西北邊疆的一條狹長的通道,這條通道的意義相當重要,我國曆史上自秦開始到清末,幾乎每個統治者都非常重視這條通道,時刻都沒有放鬆過對河西走廊的警惕。



那麼這條見證了中華大地兩千年發展的狹長通道為什麼對我國的歷朝歷代這麼重要呢?

首先從軍事意義上看,河西走廊連接了兩個生活方式不同的民族,一邊是以農耕為主的漢族百姓,一邊是以遊牧為主的匈奴人或者後來的蒙古人。

要知道,歷史上的匈奴人與蒙古人軍事實力曾非常強大,總是給我國曆朝歷代帶來各種各樣的麻煩,蒙古人更是曾一統中原建立刻我國的一個統一王朝——元朝。

後來到了明朝時期,雖然一次一次被打敗,但是蒙古人始終沒有放棄過對中原大地的侵犯,但是,因為中原王朝死死的握住了河西走廊,蒙古人根本根本沒有可能再一次入主中原,就像是一處懸崖一樣,將蒙古人擋在了外面。

除此之外,其實無論是我國曆史上的哪一個朝代,想要擴大自己的疆域,向著西方擴張,都必須要牢牢把握河西走廊這一戰略要地。

為什麼說想要向西擴張就必須要擁有河西走廊呢?因為這是一個可以保全軍隊和疆域的戰略要地,一旦成功向西擴張的話,當然是一件好事,但是失敗的話,還可以佔據河西走廊抵禦外敵。用一句通俗的話來講,就是進可攻,退可守。

也正是這一處狹長的通道,讓西域的各個少數民族很是無奈,同時也讓中原王朝對西域有了足夠的威懾力與控制力。

但是,在失去了河西走廊之後呢?我國曆史上也不是沒有這樣的情況,那會是什麼一番景象呢?自然就是相當於我國的西北門戶打開了門讓人家侵略。

在我國的歷朝歷代,國力強大的時候,就把河西走廊作為一處向西北地區擴張的跳板,而在國力比較弱的時代,河西走廊就作為抵禦外敵的一種戰略要地,死死的將外敵卡在了河西走廊的西邊。河西走廊經過了兩千年的歷史延續之後,其實在某種意義上見證了我國曆朝歷代的繁榮和衰敗。

接著我們再來看看河西走廊帶個我國古代的經濟意義,既然作為我國西北的門戶,擁有了戰略意義之外,自然不可能不具備經濟意義。

其實正是這條通道保證了我國和西域各國甚至是歐洲各國的貿易往來。因為它的存在,我國和世界其他國家的交流在歷史上才會那麼頻繁,我國的產品向外銷售才會那麼暢通容易,同理國外的很多先進文化和技術也得以比較輕鬆的傳入中國。

很多人都應該知道絲綢之路,但其實絲綢之路和河西走廊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因為絲綢之路就是在河西走廊的基礎上開闢的,絲綢之路的繁榮發展也和河西走廊有著最直接的關係,如果當年沒有河西走廊的暢通穩固為基礎的話,絲綢之路估計早就消失了。


夏目歷史君


所謂河西,就是今天甘肅省武威、酒泉、張掖等地區,因處黃河河套以西,地長且狹,故稱河西走廊。河西走廊緊鄰漢之隴西、北地二郡,其西南側是風光秀美的天然牧場祁連山脈,再過去河湟河谷就通到青藏高原了,漢朝時生活著古西羌人,既蠻荒又落後,中原王朝對其基本上不感興趣。其東北側則是內蒙古阿拉善高原,再過去就是古稱流沙地的騰格裡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了,那裡氣候惡劣荒無人煙,中原王朝對其也不敢興趣,只有位於巴丹吉林沙漠北緣的居延澤(今甘肅省額濟納旗東)水草豐美,且獨與漠北交界,嵌入北方少數民族腹地,軍事地位極其重要。除祁連牧場與居延澤外,河西走廊最重要的就是西北出口的敦煌了,只要一過此地玉門關,就是夢中的西域。

以上是攻佔河西地的積極進取因素,另外它還有消極防守因素:因為河西地形高於隴西,而隴西地形又高於關中,一旦遊牧民族由此走廊湧進,透入關隴,則長安西北永無寧歲。

在漢代以前,河西地區生活著強大的月氏人,其鼎盛時有控弦之士十幾萬,匈奴等族都要送質子於月氏以示順服。漢初的時候,匈奴後來居上,大敗月氏,月氏王的頭骨也成了匈奴單于的酒杯,月氏人無奈展開了悲壯的遷徙,遠遁到中亞古國大夏,也就是今天的阿富汗境內,擊敗當地的希臘後裔,建立起強大的農耕帝國(也就是後來的貴霜帝國)。而匈奴佔領河西后,便可以將富饒的西域與絲綢之路掌握在手中,對漢朝形成壓制。後來還是神將霍去病出馬,一舉拿下河西走廊,從而切斷了匈奴與其西羌盟友聯繫,併為最終的漠北大決戰、以及日後逐漸收攬西域,徹底擊滅匈奴掃清了障礙。

以後歷朝歷代也都是如此,如果中原王朝無法掌握河西,則重要的絲綢之路就無法保障,則中原王朝必然衰弱,北方遊牧民族必然強大,中原王朝的末日也就不久了。


千古名將英雄夢


在中國西部,有這樣一條雄奇壯美的歷史大道,它的一頭是西域,一頭是關中,從秦漢到明清,有無數肩負著使命的官員、軍隊、商人,在河西走廊這條古老的歷史大道上前行。歷朝歷代的中原王朝,北方遊牧民族和西域勢力,一直在爭奪河西走廊的控制權,2000多年的歷史,讓這條千里走廊,逐漸變成了縱貫華夏文明的歷史長廊。這裡是亞非歐三大文明交流之地,是綿延千里的古絲路。那麼雄奇壯美的河西走廊,到底有多重要?

政治、軍事重要性:國家戰略通道

千百年來,河西走廊都是一條非常重要的國家戰略通道。首先,從它的地理位置來看,河西走廊是一個連接著四方的咽喉要道。早在秦漢之際,河西走廊就活躍著諸多遊牧民族,他們是河西曆史舞臺上的主角,就是在這個遊牧族群的歷史舞臺上,農耕族群開始與遊牧族群在爭鬥衝突中交流融合,共同創造了河西與眾不同的歷史。

其次,河西的穩定就意味著中原地區的安全穩定。從古至今,中原通向西域的主要通道便是河西走廊,想要治理新疆,河西走廊的穩定並不可少,正因如此,這裡才成為了兵家必爭之地。西漢年間與匈奴的戰爭持續了百年,直到漢武帝派兵攻打西域,將匈奴遠驅境外,這才讓西漢邊疆不再飽受戰爭之苦。為何歷朝歷代都想控制河西走廊,其實就是因為河西是西北地區唯一連接中原、草原、綠洲、青藏高原的過渡帶,中原王朝一旦丟失了這個四通八達的地理位置,中原地區將陷入遊牧群體的戰略包圍之中。

因此,就政治上而言,河西走廊是中國必不可少的西北邊防要地。

經濟重要性:國際貿易通道

一提到河西走廊,首先想到的就是絲綢之路,這條連接東西方的通道,其實更是從古至今的國際貿易通道。張騫出使西域開闢絲綢之路;隋唐時期絲路進一步擴展,從而形成了“萬國來朝”的恢宏歷史;公元13世紀,隨著《馬可·波羅遊記》的問世,歐洲人也開始無比嚮往他們從未探索過的東方,此後國際貿易通道徹底形成。在這條古絲路走廊上,商品流通日益頻繁。中國薄如蟬翼的絲綢傳入了西方,金銀瓷器等豪奢物品也被羅馬的王公貴族收藏在家中。西方的蔬菜、水果、穀物逐步傳入中原,大宗的商品流通,讓東西方的經濟文化不斷交流融合。

河西走廊的繁榮,並不是只有一處的繁榮,它拉動了整個西北沿線地區的商業發展,為西北塞外鑄造了多顆絲路明珠。在這些城市中最耀眼的當屬張掖,史書中曾記載:“斷匈奴之臂,張中國之掖”,有著塞上江南和“甘州”之稱的張掖,可謂是古代西北地區的經濟中心。明朝時期,由於此處商業發達,遂成為了西北最繁華的一處商品交易市場,各路商人匯聚於此,形成了茶馬古道;清朝時期,全國各地的商人在此建立商幫會館,讓張掖形成河西走廊的商業中心。當然在絲綢之路上閃閃發光的明珠重鎮還有敦煌、酒泉、嘉峪關。這條實至名歸的國際貿易通道,也是它重要性的體現。

文化重要性:文化傳承通道

世界有幾大文明古國,唯獨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從未斷流,作為重要文化交流通道的河西走廊,對於中華文明的傳播可謂是功不可沒,這是一條中華文化傳承的通道,也是東西方文化發展交流的通道。公元220年到公元409年,從東漢至西晉,中原曾發生過將近200多年的分裂混亂,國家地區的割裂,也導致中華文化被分割開來,重要的儒學文化現在逐步散失。

這時候有一批儒學大師來到了河西走廊,他們在懸崖峭壁上鑿出洞穴,在這裡講學授課,河西文化吸收了中原和江南文化,並且在這裡紮根繁榮。

儒家文化來到河西走廊,也開始了與佛教文化的交流融合,隨著河西洞窟文化的崛起,敦煌石窟閃亮登場,這是儒學與佛教整合凝聚所形成的獨特中華文明。隨著佛教傳入西域,它又開始沿著河西走廊在中原大地傳播盛行,從敦煌莫高窟,到天水麥積山,再到大同雲崗和洛陽龍門,一座座的佛教石窟,都是中西文化不斷交流融合的見證。

西方文化沿著河西走廊,與中華文化共同雕刻了這些璀璨寶珠,鑄造瞭如此多重要的文化遺產。

歷史重要性:民族交流通道

有一位外國學者彼得·弗蘭科潘,他曾形容中國的絲綢之路是“世界的中樞神經系統”,這條歷史長廊直接促進了各民族、各地區的交流。絲路能有如此大的魅力與作用,作為其黃金路段的河西走廊更是有著難以估量的巨大價值。河西走廊的南邊是祁連山,北邊有著了無人煙的沙漠,唯獨河西走廊有綠洲分佈期間,南來北往的商旅,南征北戰的軍隊,大多都會選擇河西作為自己的行進路線。

因此各個族群的人在這條古老的通道上,開展貿易、交流文化、商談政治,共同創造了河西溝通四方的歷史。

這個連接四方的十字路口,從古至今一直孕育著中華的遊牧民族,雖然在將近20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河西走廊上的舞臺主角大部分時間都是遊牧民族,但是由於農耕民族和遊牧民族的衝突、摩擦,其實間接地導致了遊牧文明與農耕文明的交流融合。最終,河西走廊張開臂膀以寬廣的心懷,接納了不同的民族與不同的文化,最終形成了以多元文化和族群文化為特點的河西文化

。天時地利人和,最終讓這條千年走廊成為了一條民族交流通道。

從政治、軍事、經濟、文明而言,這條全長達到了1200千米,擁有2000多年浩蕩歷史的河西走廊,它的歷史厚度與長度,超越了世界上任何一條道路。河西四郡的輝煌歷史至今閃耀,漢長城的斷壁殘垣是河西走廊的永久記憶,敦煌石窟裡面的佛經雕塑,是面向全世界的歷史誘惑,不絕於途的軍隊商旅,更是在河西走廊留下重重轍痕。這條雄壯奇偉的歷史長廊,值得你去了解它的歷史,走過它的征程。


《古絲綢之路的興衰》

《古代河西的興衰及其歷史地位和特點》

《穿越歷史與地理的河西走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