澶淵之盟到底何為有用?又為何恥辱?

蓮姐925


你好,我是涼夜寒塘,歷史愛好者,很榮幸能回答你的問題。

我們先來看一下澶淵之盟的歷史背景。公元1005年1月28日,宋遼兩國在澶州停戰,正式訂立合約,互不侵犯,這就是史上著名的澶淵之盟。

合約之中規定:1,宋遼結為兄弟之邦,宋真宗年長為兄,遼聖宗為弟。2,宋朝每年給遼10萬兩白銀和20萬絹帛,此為“歲幣”。3,雙方舊疆維持不變,和平共處,不動兵戈。

澶淵之盟為何有用?

澶淵之盟帶來了宋遼近百年的和平發展。一百多年間,百姓安居樂業,免受戰亂之苦。穩定的社會環境也讓宋朝的經濟文化發展得十分繁榮。澶淵之盟以後,北宋在邊境上的雄州、霸州等地設置了榷場,開放交易。北宋的制瓷和印刷技術傳往遼國。北宋政府用香料、犀角、象牙、茶葉、瓷器、漆器、稻米和絲織品等,交換遼的羊、馬、駱駝等牲畜。民間的交易也很發達。遼宋貿易促進了契丹族與漢族的經濟文化交流和發展,增進了兩族人民的友誼。

澶淵之盟為何恥辱?

這個合約是在宋軍取得勝利的情況下籤訂的,而合約裡的內容卻是宋朝給遼國繳納“歲幣”,一個戰勝國給戰敗國好處,宋朝的面子當然掛不住,實在有點恥辱。同時,百餘年沒有發生大的戰爭直接導致宋、遼雙方兵備鬆弛,後皆為女真建立的金國擊敗。遼國殘餘勢力只得西遷,在西域建立西遼苟延殘喘。宋朝也失去淮河以北大量土地,被迫向金國稱臣。

其次,從澶淵之盟後,宋朝總想著花錢換取和平,後面的慶曆和議、海上之盟、紹興協議等等,無不是花錢購買和平。宋朝的皇帝只記得和談的好處了,卻忘了“天下雖平,忘戰必危”,這也就是為什麼,兩宋時期,宋朝的軍隊屢戰屢敗。

澶淵之盟,帶來和平,卻也埋下了北宋滅亡的禍根。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可以解答題主的疑惑
歡迎留言,更多精彩,關注@涼夜寒塘
(以上圖片皆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本人刪除)

涼夜寒塘


雖然宋軍取得了澶州保衛戰的勝利,但是宋軍並沒有取得戰略優勢,遼軍依然佔據優勢。宋軍聚集大量兵力只能依託大城市防守,而且後勤壓力極大,無法長期作戰。而遼軍退兵後,宋軍是無力追擊殲敵的,宋朝步兵一但脫離防禦與遼軍進行野戰很難保證取勝。


上京會寧府人士


澶淵之盟是宋朝在戰場形勢有利於自己情況簽訂的一個投降條約,宋朝以忍讓換苟活,最終導致山河破碎,國破家亡。

條約簽訂的結果百餘年沒有發生大的戰爭直接導致宋、遼雙方兵備鬆弛,後來被女真建立的金國擊敗。遼國殘餘勢力只得西遷,在西域建立西遼苟延殘喘。宋朝也失去淮河以北大量土地,被迫向金國稱臣。

我們看看澶淵之盟內容:

1、宋遼為兄弟之國,遼聖宗年幼,稱宋真宗為兄,後世仍以齒論。

2、宋遼以白溝河為界(遼放棄遂城及涿、瀛、莫三州),雙方撤兵;此後凡有越界盜賊逃犯,彼此不得停匿;兩朝沿邊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創築城隍。

3、宋每年向遼提供“助軍旅之費”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至雄州交割。

4、雙方於邊境設置榷場,開展互市貿易。





文史紅塵


您好,我是歷史愛好者【大鵬帶你看古建】,很高興為您解答

很多人說:澶淵之盟是個萬花筒,是個多稜鏡,每一個解讀完這個歷史故事的人,都會對這個事件產生自己不同的看法。今天,小編要帶領大家一起解讀一下,澶淵之盟到底是宋朝一個恥辱的標誌還是宋朝中興的起點?

說澶淵之盟是宋朝恥辱的標誌,那也是有事實依據的。

1、在華夏五千年文明進程中,中原王朝相對於少數民族政權來說,本身他就具有一種天然的優越性。然而,簽訂澶淵之盟的時候,遼國大軍已經殺到河南澶州了,要知道,當時宋朝的首都就在河南開封了,相當於已經接近一個王朝的心臟部位,局勢相對於宋朝來說已經是極度危險了。

2、遼國軍馬雖然已經打到宋朝統治的中心區域,但是,宋朝在澶州與遼國的決戰時,宋朝取得了勝利。取得勝利後簽訂澶淵之盟,宋朝每年卻要向遼國提供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的犒軍費。

3、趙恆簽訂的澶淵之盟給宋朝開了個壞頭,賠款的危害僅次於割地,開了這個頭以後,子孫後代有樣學樣,到時候賠款的數額也會成倍的上漲,甚至出現割地的情況也說不定。

說澶淵之盟是宋朝中興的起點,那也不是空穴來風。

1、每年花30萬兩給契丹,看上去挺心疼的,但是,從經濟利益角度考慮,這個買賣還是非常值得一做的。澶淵之盟簽訂以後,宋遼之間維持了一百多年的和平局面。你要知道,當時宋朝在北方戰線上,和遼國進行一場中等級別的戰爭,就要投入白銀大概三千萬兩以上。

2、宋朝在歷史上給人的印象就是經濟富有,政治清明,商業繁榮的景象,那這個景象後面一定存在一個盛世的局面,這個盛世的局面就出現在宋真宗趙恆時期,他開創了“鹹平之治”的盛世場景。雖然他接手的時候,他的父親留給他的是一個內憂外患,千瘡百孔的破敗局面,但是在他的領導下,宋朝的制度清明,經濟復甦,人文璀璨,國力猛增。

3、澶淵之盟簽訂以後,北宋和遼國邊境保持了一百多年的和平局面,為兩國經濟的發展營造了良好的政治環境;兩國在邊境開放貿易,加強物資流通和人文溝通,通過商業的頻繁交流與合作來降低戰爭的可能性。

澶淵之盟簽訂以後,我自己認為從短期來看是利大於弊的,因為和平的局面更利於經濟的發展和民族的交流;但是從長期來看,還是弊大於利,長期的和平局面,讓彼此雙方都忽視了最為重要的國防建設的軍隊建設,導致最後兩個朝代都被迅速崛起的金國所滅。


大鵬帶你看古建


公元999年開始,遼朝陸續派兵在邊境挑釁,掠奪財物,屠殺百姓,給邊境地區的居民帶來了巨大災難,雖然宋軍在楊延朗等將領率領下,積極抵抗遼朝入侵,但遼朝騎兵進退速度極快,戰術靈活,給宋朝邊防帶來的壓力與日俱增。

公元1004年,遼國蕭太后與遼聖宗,親率大軍南下進入宋境,有的大臣主張避敵南逃,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準的力勸,才使宋真宗到澶州督戰,宋軍在澶州城下以八牛弩射殺遼將蕭撻覽,最後由於雙方的原因,達成議和。

公元1005年,1月,宋與遼訂立和約,史稱“澶淵之盟”,主要內容如下:

宋遼為兄弟之國,遼聖宗年幼,稱宋真宗為兄,後世仍以齒論。

宋遼以白溝河為界,雙方撤兵;此後凡有越界盜賊逃犯,彼此不得停匿;兩朝沿邊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創築城隍。

宋每年向遼提供“助軍旅之費”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至雄州交割。

雙方於邊境設置榷場,開展互市貿易。

雖然以歲貢為代價,然而能夠換得宋朝邊境的安定,通過邊境的貿易,宋朝獲利無數,對宋來說,幾乎沒有任何損失,遼朝也成為了宋朝防止遊牧入侵的天然屏障,自澶淵之盟簽訂後,宋、遼兩國間百餘年間沒有再發生過大規模的戰爭,邊境恢復和平之後,兩國的經貿往來與文化交流變得日益頻繁,遼國發生饑荒時,宋朝曾主動提供賑災幫助,而宋真宗崩逝,遼國朝野舉國致哀,以示恭敬。


風塵濁酒


我是專注歷史的天楓說,下面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檀淵之盟主要指的是公元1005年,宋遼兩國簽訂合約停止戰爭,按照合約的規定,宋遼為兄弟之國;宋朝答應每年送給遼歲幣銀10萬兩、絹20萬匹;宋遼兩國以白溝河為邊界。因為簽訂合約的地方在澶州,澶州在宋朝亦稱澶淵郡,故史稱“澶淵之盟”。

我們先來看看澶淵之盟簽訂的時候背景吧。

澶淵之盟簽訂的背景

公元960年趙匡胤建立大宋,經過先南後北的策略,基本上統一了南北,他死後他的弟弟趙光義繼位,消滅了五代十國最後一個割據政權北漢,從此大宋完成了一統南北的任務,但是還有更為嚴峻的任務,那就是收服燕雲十六州。

早在後晉兒皇帝石敬瑭時期,他為了當皇帝就將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遼),從此燕雲十六州不屬於中原,並且成為扼制中原的戰略要地。趙光義滅了北漢後,也乘勝追擊,攻打遼國,在高粱河被打敗,他本人也成就了高粱河車神的美名。

趙光義一直沒有放下對燕雲十六州的執念,雍熙年間他再一次組織北伐,這一次北伐也失敗,這就是雍熙北伐,從此宋朝的由攻勢轉為守勢。你不打遼國,人家遼國還要打你呢。

宋真宗景德元年秋(公元1004年),遼國蕭太后與遼聖宗,親率大軍南下深入宋境。在宰相寇準的力勸下,宋真宗才至澶州督戰。宋軍士氣大陣,在澶州射殺遼將蕭撻覽(一作凜),遼軍打敗,隨後宋遼簽訂合約。

澶淵之盟的影響

澶淵之盟在當時對宋遼兩國影響巨大,結束了兩國二十五年連續的軍事戰爭,從此兩國走向了和平,自此百年之間宋遼之間再無大規模的戰爭。兩國開啟了和平的文化交流,有利於民族融合和兩國人民的休養生息,這對整個中華民族有著積極的作用。

下面將分別從宋朝和遼國方面闡述澶淵之盟對兩國的影響。

宋朝方面

1、為宋朝節省了大量的開支

澶淵之盟之後宋朝每年送給遼國的歲幣是30萬,這對宋朝來說確實是九牛一毛,因為對於宋朝來說這確實節省了開支,因為根據相關資料宋朝用兵的費用高達3000萬,現在是花費了百分之一就搞定了,確實是節省了開支。而且按照當時宋朝的財政收入30萬不算什麼,僅僅相當於關南十年的租稅收入,從另外一方面來說宋朝用每年30萬的歲幣(後來有所增加),就拖垮了遼國。這一筆買賣對宋朝來說是賺了,可以說大宋這個代價換來的是和平。

表為公元997年宋朝一年財政收入

2、澶淵之盟結束了宋朝對外戰爭的步伐。

澶淵之盟前宋朝的政策一直之對外,想要收服燕雲十六州,完成真正的天下一統,即使經歷幾次失敗這個政策依然沒有調整。澶淵之盟後宋朝調整了自己的政策,將主要精力放到內部上,這是國家戰略層面的調整,對宋朝的影響也巨大。

3、使得宋朝的武備鬆弛

澶淵之盟結束了宋遼兩國的軍事對峙,從此走向了相對和平的狀態,兩國百年間無大的戰事,但是也造成了消極的影響。從宋真宗朝到英宗朝,朝廷“忘戰去兵”,禁軍河北軍和京師軍“武備皆廢”,只剩下陝西軍可用,極大的損害了國防力量,面對後來崛起的金國,根本就不堪一擊。

加上澶淵之盟後,很多武將被排擠出朝廷,文臣掌握了西府的支配權,使得武將的地位進一步增加,對遼國的畏懼加深,直接導致慶曆年間給遼國增歲幣。

4、讓北宋黨爭加劇


北宋黨爭在歷史上也非常厲害,在澶淵之盟前,北宋內部就分為了主戰派和主和派,比如主戰派的寇準,正是因為他的堅持,才有了澶州勝遼國。在面對外部威脅的時候,內部一切不和諧的聲音都會暫時消失,讓位於對外的戰爭。但是澶淵之盟後,北宋的黨爭又開始了。

澶淵之盟之後,王欽若等人將寇準排擠出朝廷,基本上控制了朝廷大權,使得大宋變得鬥志全無,又剛開始可以主動和遼國交戰,變為議和為主,直到大宋滅亡。


遼國方面

1、改變了遼國的走向

遼國內部對於是否南下統一中原內部矛盾重重,而澶淵之盟前蕭太后基本上統一了內部意見,發動南下戰爭,這個時候遼國內部意見統一,但是澶淵之盟後,遼國內部開始發生變動,蕭太后去世,遼國內部也在悄然的發生著變化,甚至造成了遼國內部的動盪,遼國開始走下坡路,這一切都是以澶淵之盟為分水嶺的。

2、對遼國文化的影響

澶淵之盟後,兩國暫息兵戈,加深了文化交流,而在文化交流過程中,遼國漸漸的被宋朝先進的文化所同化,失去了契丹民族的獨特性,甚至使他們本民族獨特的騎射等也逐漸弱化,使得一個馬背上的民族慢慢的變得“溫順”,使之強大的戰鬥力也在慢慢喪失,最終被金國所滅,殘部只能遠遁。

3、遼國財政實際為宋朝控制

澶淵之盟中宋朝送給遼國歲幣30萬,看似不少,可是在隨後的宋遼貿易中,這些歲幣以各種形式再一次流到宋朝,在宋遼貿易中遼國處在逆差,而且遼國的錢幣也不斷流入到宋朝。

到了後期遼國居然不發行貨幣,而是以北宋的錢幣為官方正品,換句話說,北宋掌握了遼國實際的財政大權,隨之而來的是從遼國不斷輸入的原材料和勞動力,遼國日益衰弱。


澶淵之盟在當時主要的作用是讓兩國罷兵言和,使得兩個從此走向和平。但是從長遠看,卻改變了兩個的走向,甚至深刻影響著兩過的衰亡。

澶淵之盟對宋朝來說是恥辱

澶淵之盟可以看成是宋朝花錢買和平,但是從長遠來,宋朝是用經濟手段拖垮了遼國,這是穩賺不賠的買賣,可是在對宋朝(北宋)來說依然是一個巨大的恥辱。

從澶淵之盟簽訂的直接原因來說,宋朝當時是戰勝了,遼國是戰敗的一方,戰勝的一方給戰敗的一方簽訂合約,還要送給人家歲幣,這就是奇恥大辱呀。這樣的恥辱也只有後世中法戰爭中,清政府取得勝利卻依然給法國簽訂不平等條約可比了。

戰勝了還要花錢買和平,這就是屈辱,這就是恥辱。

從天朝上國的角度來講。北宋當時是中原正統王朝,按照後世的思維是天朝上國,而遼國是契丹族建立的王國,契丹族相對於漢族來說是小族,是蠻夷。北宋向蠻夷屈服,這在士大夫眼中就是恥辱。

其實後來的北宋君臣也認為這是一個恥辱,可是這項恥辱才只是開始,後來北宋將這項恥辱擴大了,給遼國增了歲幣,還在自己的轄區內出現一個西夏,北宋也要送給人家歲幣,後來更是給金國土地,這是更大的恥辱了。

不過澶淵之盟在當時是具有進步意義的,對兩國都有好處,北宋雖然取得暫時勝利,但是長期對峙也不利。遼國雖然暫時失敗,可是他們的軍事實力確實強悍,宋真宗也不想打仗,蕭太后也有這樣的想法,所以一拍即合,簽訂合約吧!


天楓說


澶淵之盟是北宋與遼國為短暫兩族之間的和平而簽訂的盟約,雖然以宋為兄遼為弟、結兄弟之邦,兩軍息戈罷戰、互開貿易,維持了宋遼長達十餘年和平。但澶淵之盟也使北宋付出了慘重代價,永遠失去了幽雲十六州的領土權。失去領土與敵講和簽訂盟約也被稱為北宋之恥。


小龍女5505


檀淵之盟對於北宋王朝來說面臨的形勢是遼國軍隊兵臨城下,打到了家門口,直接危及首都汴京,很多大臣提議南遷以避兵鋒,在宰相寇準的極力勸諫下,宋真宗御駕親征,親自督戰,宋軍士氣大振,一人射死遼軍主帥,使遼軍大亂,撤下重圍。在這樣宋軍小勝的情況下,遼宋雙方簽訂和議,雖然宋還是要以向遼繳納歲幣的形式贖買和平,但在寇準的爭取下數量並不多,而且對於商業發達的宋朝來說簡直是九牛一毛,就此之後雙方上百年以和平共處為主基調,再無大的戰事,惠及了兩國百姓,也為宋朝商業、文化的發展打造了一個祥和的大環境。


山情水意最通靈


它為宋遼兩國換來了幾十年的和平。

但這和平是靠宋朝每年向遼國交"歲幣"換來的,宋朝完全可以組織全國之力重創遼國,但宋真宗亳無鬥志,朝中王若飲、丁謂等奸佞小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