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貴溪這裡有條古鹽道

高畈村有條出名的古鹽道。
上了歲數的貴溪人都知道,高畈村曾經還有一條兩裡來長的古街,在現在的高畈村鳳凰石橋邊。因為有古鹽道,才興起古街。清朝末年,古街很繁華,街上有旅館,有藥鋪,有酒坊,有雜貨鋪等,打鐵的,算命的,雜耍的,賣藝的各色人皆俱,行人川流不息。

你知道嗎,貴溪這裡有條古鹽道

現在年輕的貴溪人只要聽說高畈村曾有一條繁華的古街,幾乎都是愕然。這並不為奇,因為那條古街已經消失了數十年,古街原址上也早已建起了現代建築物,或作了他用。
深冬高爽的季節,我們去高畈,去尋找那條數百年的古鹽道。高畈,一個散落在貴溪南部塘灣鎮深山裡的小山村。村子依山勢高低錯落有致。深冬的高畈,別有一番田園風致,如一塊五彩斑斕的調色板,該紅的楓樹烏桕樹葉紅豔奪目,房前屋後的柚子樹葉卻綠得深沉,而樹上綴滿的柚子又是一個個圓溜溜的檸檬黃。收割過的稻田,乾爽空曠,正在規劃園田建設,一條條田壟、溝渠雛形初現,來年又將是一個大豐收。

你知道嗎,貴溪這裡有條古鹽道

塘灣,這幾年在投巨資修復古街古鎮的同時,也在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開展村莊環境整治,建設新農村,開發鄉村旅遊,唐甸夏家、上祝閩坑的鄉村旅遊越來越火紅。高畈也在積極謀劃,圍繞古鹽道主題打造鄉村旅遊點。高畈村的古鹽道偎著一條穿村而過的礱石河,從福建邵武經冷水、嶺西逶迤而來,再往塘灣古鎮延行而去。在贛閩交界的蒼茫的武夷大山脈中,有不少的古鹽道,如今大多隱匿於雜草荊棘叢中,歷史久遠得讓人漸漸遺忘了它們。據《貴溪縣誌》記載,清朝中葉以來,食鹽價格上漲,由於江西不是產鹽區,食鹽利潤頗豐。自清朝中葉以來,不少遊民開始進入閩贛邊界謀生,有相當一部分從福建販運“私鹽”來江西進行交易。當時清政府對鹽業實行專營專運,對販運“私鹽”予以嚴重打擊,為了避開官方的緝私,鹽商便選擇了陽際峰這條人跡罕至的古鹽道往返,形成了一條溝通福建和江西的閩贛古道。據說,鹽道早在清初就已有之,清晚期達到興盛。在過去的歲月裡,贛東北地區所需的鹽有相當一部分是從福建鹽廠經古鹽道私運來的。古鹽道上常年累月活躍著數百背夫和馬幫。

你知道嗎,貴溪這裡有條古鹽道

高畈村的礱石河上至今還保存有數座完好的古石橋,有一座叫鳳凰橋,有一座叫礱石橋,它們留下了多少鹽商匆匆的足印。鳳凰橋有兩個石墩,橋面是由幾根長條青石鋪成,橋體佈滿青藤和苔蘚,一個造型雌鳳凰,一個造型雄鳳凰,它們風雨相守,愛情綿延。上游的礱石橋則更顯雄偉壯觀,是一座單拱石橋,橫跨十餘米。隨行的村幹部告訴我們礱石橋建於清乾隆年間,我有點疑惑,他便跳上石橋不遠處的一個小土崗上,指著一根有些年歲的石杆對我說:“這石杆原是立在礱石橋頭的,前段時間有人把它弄倒了,我們把它暫時放到這高土崗上保護起來,等過些日子再安放回去。這石杆上刻了這石橋的年代。”我興奮地跳上土崗,果見石杆上清晰地刻上清乾隆年間建的字樣。這樣推算起來,礱石橋就有兩百七八十年了,橋體仍然堅固結實,宛如一頭雄獅巍然臥在礱石河上。七八個美女作家興沖沖的要在石橋上拍照,她們緊挨著在橋上坐成一排,坐成了一道高畈獨特的美景。

你知道嗎,貴溪這裡有條古鹽道

深冬的礱石河水流清澈,河床上隨處可見一簇簇生長茂盛的菖蒲,綠得那麼動人、剛毅,全不畏深冬的寒意。村幹部說,高畈人愛護礱石河,保護好了一河的生態,河中常見悠然遊弋的石斑魚,這是稀罕的。
在鳳凰石橋西岸古街遺址的一塊空地上,建起了一棟白牆紅瓦兩層的大樓,樓剛建好,等待裝飾。站在樓前,高畈村支書張愛華自豪地向我們介紹說:“這是我們高畈村的‘互助養老幸福之家’,方便村裡留守、獨居老人養老,具備助餐、日間生活照料、醫療保健、娛樂休閒等多項功能,讓老人們老有所養、老有所樂、老有所安。”政府推行互助養老模式,是一項德政工程,豐富了農村老人物質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真正實現了老人開心、子女安心、政府放心。在高畈,處處呈現生機勃勃的景象。

你知道嗎,貴溪這裡有條古鹽道

如今,古鹽道已不再是作為一條經濟紐帶,它所展示的是歷史和文化發展的軌跡。古鹽道的滄桑面容見證了經濟社會的發展變化,作為當時重要的通道,古鹽道帶動了貴溪經濟社會的發展,打開了貴溪通往外面世界的一扇大門,對當時貴溪經濟、文化、政治等產生了舉足輕重的影響。高畈村的古鹽道,讓高畈曾經一度繁華富庶,如今,高畈又走進社會主義新農村,不遠的將來,高畈還將走入旅遊重鎮,更富庶美麗。

你知道嗎,貴溪這裡有條古鹽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