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妈妈跟婆婆在同一桌上,你该怎么称呼她们?

仙都瑞拉crr


这样的机会确实很少,恰好我们称呼不一样,我叫自己的妈妈称“娘”,老公就随着我这么叫,老公称我婆婆叫“妈”,我也跟着叫“妈”,本来以前我们两口子聊到两个妈时,经常说我妈你妈,显得很见外,好像是彼此不礼貌似的,后来干脆一边就叫“娘”,一边说“妈”,也好区分,于是俩人说“咱娘”,一听就知道是说我妈,说我婆婆就说“咱妈”。月子里婆婆来过我家(我娘家)住了一段时间,两个妈妈同桌吃过几顿饭,我一喊娘,我妈妈就知道是叫她,但我在屋里喊妈的时候,一开始婆婆不知道,后来就知道了



曹老师家的张老师


如果妈妈和婆婆在同一个桌子上,你该怎么称呼她?

这个事情我还真的是遇到过的。

当年孩子一岁办宴的时候,婆婆和妈妈当时都在,因为要忙里忙外的迎接宾客,当时我手上抱着孩子很不方便。

我就随口叫了一声妈妈,快来帮我把孩子抱一下,我同事来了,我要去迎接一下。

当时婆婆和妈妈两人同时走到我面前了,我就把孩子随手放到我妈妈的手里,就转身去迎接宾客了。

宴席结束后的当天,回到家里后,我妈妈就和我说了,我那个做法让我婆婆很尴尬,其实这种尴尬是可以避免的,只是我当时疏忽了。

妈妈说,我们日常说的孝顺,并不仅仅是老人病倒后,在床前伺候,是在日常生活中小细节。要作到将心比心,你竟然叫婆婆一声妈,就应该让婆婆觉得,你真的把他当成了妈。

听了妈妈的一番话后,我进行了反思。后来在日常的生活中我就非常注意,家庭聚会父母婆婆公公一起吃饭。

我都会跟婆婆夹菜,夹菜期间还不忘说一句,妈妈,您多吃点菜。我对婆婆的称呼一直没有改变,但我注意细节,有尊称的时候,一定会在她面前叫出来。

这样当面叫出来,婆婆就知道我是在叫她。


结婚后我们作为媳妇,叫婆婆通常也是叫妈妈,但是在我们内心里面也知道,婆婆和妈妈不同。婆婆是老公的妈妈,不是自己的妈妈,对自己没有抚养之情。

自己的妈妈不仅对自己有养育之恩,还有血溶于水的亲情。尽管在日常生活中叫婆婆也是叫妈妈,但是和自己妈妈是不可能一样的。

这样的不一样,我们要尽量避免太过于凸显。作为媳妇就更要注意在妈妈和婆婆接触中的小细节,避免生活中出现婆婆妈妈分不清的尴尬。


松果情感


如果妈妈跟婆婆在同一桌上,你该怎么称呼她们?

哈哈哈,作为资深媳妇,我说说我在妈妈和婆婆同时出现时,我对她俩称呼的变迁史吧!

第一阶段:都叫“妈”。

刚开始时,初为儿媳。不管是妈妈还是婆婆,我都叫一个字——“妈”。

于是尴尬频发,总是出现——两个妈一起答应,又一起礼让的情况。

过了一段时间后,我以为自己学聪明了,叫谁就看着谁的脸,可是误会情况还是偶有发生。

第二阶段:只叫婆婆为“妈”。

私下里,我和我妈开玩笑的时候,也有叫她——娘、老娘、老妈的时候。

所以后来,当我和婆婆混得比较熟以后。

再次妈妈和婆婆同时出现时,如果喊妈妈,我就叫她娘、老娘或者老妈。

婆婆则继续叫——妈。

两妈从此以后很少发生误会。

第三阶段:都不叫“妈”。

在我孩子会开口叫人以后,我的称呼就全都变掉了!

我跟着老人们自己叫自己的称呼方法,叫我妈——外婆,叫我婆婆——奶奶!

两妈好像也挺接受我的叫法的。

从此以后,不管她们在不在场,我都这样叫她们了!

我是张蔷薇,一位从医女文青!

喜欢我可以关注我,每天听我讲述世间故事,分享人生经验!


张蔷薇啊


妈妈和婆婆很少同桌,偶尔的几次也是在重大的节日里吃饭才坐一桌,如果在同桌我都是用方言叫我妈妈,因为婆家是不同省份的,我都是用普通话叫婆婆 妈,在饭桌上妈妈和婆婆也是相互很尊敬。

几乎是很少同桌,在平日里因为不同省份的,一些不同的习惯私底下还是会说的,如婆家那边过年说大年三十家人团圆时外人不能在主人家吃饭留在主人家过年,这样主人家不吉利,因为我们都是在深圳也不是在老家,自己妈妈也在深圳姐姐这里,本来大年三十想叫她们一起来这边过年,公公嘴巴里老是对老公念叨着说三十是家人团圆过年,在老家外人是不能在主家吃饭过年的,说得好烦,很反感公公,我说现在都是在外面不是在老家,一家人一起过年多热闹啊,他说一些习俗还是要信的,结果那年过年,老妈和姐姐她们那么近都没有叫她们来自己家过年,就为了他说的那个习俗。


婷姐姐Vlog


我是读书芽,我来回答。

这还真是个问题!

读书芽就曾多次,“妈耶”“妈耶”叫,两个妈都在,不知我叫唤谁,有时两个妈一起应。有时,其中一个妈妈错应。

此妈也尴尬,彼妈也尴尬,我也好尴尬。读书芽不好意思解释,也不好不解释。我怕无论我怎么解释,我的妈妈们都抹不开面子。

当两个妈妈面儿是问题,就连背后跟老公讲话,也是“妈,妈”分不清。搞得我俩之间,也得一遍又一遍,强调又解释。

两口子闲话,比谈判还费神啊!诶,都是妈妈的错!

为此,我跟老公说,咱区分一下,免得会错。

老公说好。我出个馊主意,我妈叫“我妈”,他妈叫“咱妈”。老公说:行,就这么办!

实施一段时间后,却出问题!

开始还能区分“我妈、咱妈”,不久,我就放松警惕,神思漂移,总是独自飞越太平洋,又“咱妈”“我妈”表达混乱。

表公听着我说,有时,一愣一愣,有时,直接懵X。

计划完美失败!

一天,我俩又讲到妈妈们。老公突然兴奋,说有好主意。

什么好主意?就是找到区分两个妈妈的好办法。

那就是:拿她俩的姓作文章。

我婆婆姓文,我妈妈姓叶。文妈妈,叶妈妈!

简单粗鲁!哈哈,真没想到。从此以后,我再不会妈妈妈妈分不清了!

不行啊,当面怎么叫呢?这还是没解决呀!

其实我俩也想出了两个不是办法的办法:

第一,如果有条件,靠近你想叫的妈,甚至可以附耳讲悄悄话。

如果你叫的是婆婆妈,你这样做,越亲昵,婆婆越欢喜;如果你叫的是自己妈,母女亲密纯天然,可别忘了回头安抚婆婆哟。别问我,为什么?

第二,如果无法靠近你想叫的妈,那大声叫你自己或你老公的名字。

为什么?

很简单,但凡妈,对自己孩子名字,一般都敏感。

假如,我老公是罗晋,也假如,我妈妈婆婆都在身边,那我要叫婆婆妈的话,怎么办呢?

我会大声叫“罗晋”!只要婆婆妈视线吸引过来,我就可以成功对着她,叫“妈”。

至于老公,一定会在一旁懵掉。

先不管他,回头再跟他“私聊”我的小“伎俩”。说不定,能笑翻他!


读书芽聊情感


还别说妈妈和婆婆坐在一个床上的还很少,大都不太来往;能坐在一个桌子上的倒也有,不是女儿生日,就是外孙生日。要说该怎么称呼,据我在农村观察,一般有三种:

婆婆就是妈妈。在农村绝大多数的儿媳妇还是做得很好的。要么与丈夫一块打工,要么留在家里照看老人,拉扯孩子。农忙季节下地干活。在家的日子,做饭洗衣,侍候着公公婆婆。与亲生女儿也没有两样。女儿做得象样了,这娘家父母也脸上有光,常来常往,像一家人一样。妈妈和婆婆坐在一起也是常有的事。不用说,儿媳妇都会叫她们妈。此时最高兴的是婆婆,还能与儿媳她亲妈相提并提并论了!


妈是妈,婆婆叫婆婆妈。婆婆和儿媳的矛盾总是不会避免,就看怎么去合理的对待了。农村娶媳妇难,一个儿媳妇娶进门掏空家底,还要拉下屁股的债务。又受不良风气的影响,农村被拱着的也不乏其人。只要不出大的过失,婆婆还是能装就装。儿媳不想做饭了就自己动手,睡个自然醒也不去理会。儿媳呢,心里有时还是不“舒服”,也只是装着不说罢了。与亲家母坐在一起,这个儿媳妇一定会把婆婆叫婆婆妈。当然娘家妈,还是会娇嗔嗔叫妈妈。


妈还是妈,婆婆是娃她奶。也有强势的婆婆,大都是儿子能干的,家里有钱的。儿媳是锥子,婆婆是剪子,谁也不谁。不是为孩子,一个不想过,一个还不让过。也就这样凑合地过着。能不怨亲家母吗?亲家母也觉得脸上抹不过去。很少来往,外孙的生日还不得不碰个面,两亲家母好不容易见面了。这儿媳也做得出来。娘家妈叫妈,婆婆只管叫XX(孙子名字)奶奶。才不管其他人感受呢!

婆婆本来就不是妈,这叫啥也无管紧要。称呼的区别却反映出儿媳的德行。既然生活在一个屋檐下何不融洽相处呢?


为生活而提神


刚开始我也有这个困惑。 两个妈妈坐在一起的时候怎么称呼。

后来有了宝宝,我叫妈都少了。 一般都是跟着孩子叫。 叫我婆婆就会说:“奶奶抱抱”——目的是让婆婆帮忙抱一会。叫我妈就叫“外婆”

我在外人面前也很少说起来是叫我婆婆的。我会说:“宝奶奶…”“宝外婆…”这样。

如果场合下必须要叫妈妈,敬酒的时候就叫“两位妈妈”

私下有话说,就靠近点,叫妈,或者老妈。


含含麻麻不长大


都称呼妈妈呀!

我今年52岁了,26岁嫁入夫家,正好是在娘家婆家生活时间一般长。小时候,整个社会物资匮乏,许多人家吃不饱,穿不暖。我家姊妹众多,爸爸在外工作,妈妈本来是有文化、有工作的人,为了照管我们,妈妈辞职做了家庭妇女,全心全意抚养五个子女长大成人。培养我们读中专,上大学,一个个走上工作岗位,成家立业。可以说,没有妈妈的无私奉献。就没有我们姐弟的今天。

工作后,我认识了先生并如愿嫁入他家,这样我又多了一位妈妈_我的婆婆。婆家妈比娘家妈年长两岁,也是一位慈祥可爱的妈妈。几十年来,她对我爱如己出,我什么时候回家,她都将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饭菜做得热热乎乎,看着我们吃饱喝好,她就乐呵呵的。妈妈一字不识,但她无私善良,胸怀大爱。她常说自己不是公家人,但她爱公家人。

如今,我的俩位妈妈,一个82岁,一个80岁了,但都是身体康健硬朗。多年来,她们姐妹相称,婆家妈做了好吃的,一定给娘家妈要送些;娘家妈买衣服,一定要给她的老姐买一件才行。每逢年过节,先生都会把老人们招呼一块聚餐,她们在一起好开心的,我也是左一个妈右一个妈的叫着,俩个妈妈的脸上都笑开了花🌸。


用户5493621905593


婆婆是退休工人,自己亲妈是农村人。我称呼婆婆为普通话的妈妈,自己亲妈是用乡下方言。

婆婆和妈妈其实在我结婚后和婆婆分开住后也没多少机会同桌吃饭。婆婆是文化人,妈妈和她没什么共同语言。两个人见面没话聊也容易冷场。我邀请妈妈来家里时一般不会同时邀请婆婆一起。

过年时我们的风俗习惯是要和请娘家一大家子人聚餐,这个时候要婆婆在场更好,显得女儿在这个家里受重视。

一年一次的聚餐婆婆是会在场的。我也会多称呼婆婆为妈妈。这个时候不管平时有什么矛盾都不能在娘家人面前表现出来。

亲妈巴不得自己女儿在婆家过得好。婆婆也希望儿媳懂事孝顺。

聪明的婆婆也不会在意称呼上的区别。婆婆不是亲妈,只要大家能和睦相处,儿媳不要用亲妈的标准要求婆婆对待自己。但对待婆婆可以像亲妈一样,因为那个人毕竟是你老公的妈。人心换人心,相处久了婆婆也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妈妈。一家人,婆婆和妈妈有什么关系呢。



苏玲


我都叫妈妈,我婆婆,大姑子跟老公都不是叫妈妈,都是闽南话:"老母"或者"母啊"只有我这儿媳妇到哪都是"妈妈"的叫,也有碰到过婆婆跟亲妈再同一场合过,两人在聊天,我就直接对着她们叫两位"妈妈"啥的。。。我婆婆对我也挺不错的,几乎婆婆不管我们一家三口的事,我们叫她帮忙干嘛的,她也从来没有怨言。但我看到婆婆很忙的时候,我都是主动去帮忙的。我们一走出去,很多人以为我们是母女。人都是互相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