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最强间谍苏秦,为何偏要誓死效忠弱燕?

Seven_樂樂


战国时期有一个十分出名的纵横家——苏秦,战国时期的很多典故也出自于他。他号称战国最强间谍,为何偏要誓死效忠弱燕呢?

苏秦苏氏,名秦,字季子,雒阳人。他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早年时期,他师从当时历史上著名的谋略家鬼谷子,他投入鬼谷子门下后开始学习纵横之术。等到他学成多年后便四处游学,在各诸侯国宣扬自己的学说,同时想要为自己谋求一官半职,然而却处处碰壁,潦倒而归。随后苏秦开始闭关攻读《阴符》等著作沉淀自己,再次出关后在游说列国的过程中得到了燕文公赏识。燕王命他出使赵国,他在赵国提出了“合纵”六国以抗秦的战略思想,并最终组建合纵联盟,担任“从约长”,同时配戴上了六国相印。正是他的存在使得秦国十五年不敢出兵函谷关。

在联盟解散后,齐国举兵攻打燕国,苏秦游说齐王归还燕国城池。随后便到齐国去做了客卿,实际上是从事反间活动,为后来乐毅将军率兵攻打齐国七十余座城池奠定了基础,也埋下了伏笔。

可就这样一个有才华、有谋略的思想家、纵横家,一个这样强的间谍,为何誓死效忠一个弱燕?鸟择良木而栖,人择良主而从,他的同门师兄弟张仪都可以在秦国谋得一官半职,他为何效忠一个很显然没有未来的燕国呢?

其一,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苏秦小的时候,家里贫困,一家主要以务农为生。他在鬼谷子那里学成后,外出游历各国多年,穷困潦倒,十分狼狈。其中裘弊金尽的故事就出自于他,相传他当年去秦国游说,十次上书而秦王都未采纳,貂裘破损,黄金用光,只好返家,形貌憔悴,样子非常狼狈。

在家人的讥讽下,苏秦甚感惭愧,于是决定闭门不出,遍观家里所藏之书,感叹道:“从师受教,埋头攻读,却还是不能换来荣华富贵,读再多书又有什么用呢。”

闭门苦读一年后,他揣摩出一套合纵连横之术,在他看来,凭此应该可以游说当世君王了。

由于苏秦是洛阳人,洛阳是当时周天子的封地,因此他不属于当时任何一个诸侯国。于是苏秦首先将目标定在了洛阳,他前去求见周显王,但周显王周围的大臣都瞧不起这个落魄书生,,搞得周显王也不信任他。

后来苏秦西行至秦国,当时秦孝公已经薨逝。他就游说秦惠王,想让秦惠王赏识自己,运用自己的学说辅佐秦惠王兼并列国,称帝而治理天下。但秦惠王认为时机不成熟,况且当时他刚刚登基,政局不稳,而且秦国刚处死商鞅,他十分讨厌说客,因此未采纳他的建议。

于是苏秦又离开秦国,向东到达了赵国。是时赵肃侯任命其弟赵成担任国相,封其为奉阳君。奉阳君也对苏秦不太感冒,将其赶出了赵国。于是就这样,苏秦在列国四处碰壁,碰了一鼻子的灰。

就在他心灰意冷之时,他来到了燕国,这时候的燕王充满雄心壮志,企图招览天下人才,一举振兴燕国。于是建造了黄金台,招贤纳士,乐毅、剧辛、邹衍、郭隗就是在这个时候纳入燕国麾下的。自然而然,燕王给了苏秦一个平台展示自己,同时还十分重视他的学说,都说女为悦己者容,士为知己者死。就是这个时候,奠定了苏秦誓死报答燕国知遇之恩的基础。

其二更是因为英雄难过美人关。苏秦其实是一个美男子,才华和气度俱佳。一个美丽的邂逅,让燕国的王后对苏秦一见倾心,两人互相倾慕,相爱了。这一点,也让苏秦为了燕国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燕国当年爆发了七年的内乱,野心巨大的齐国乘机攻入燕国,差点让燕国灭国,从此齐燕结下了不共戴天的仇恨。

一代君王的赏识,一位贤后的倾心足以让这样一个落魄的寒门学子在燕国大展拳脚,为了燕国鞠躬尽瘁。可也正是因此,才造就了这样一个独一无二的苏秦。


邓海春


苏秦在人生低谷时是燕国伸出了援助之手。当苏秦事业遭受重创时,又是燕国给了他容身之地。由此可见,苏秦对燕国感情之深,是山东六国无与能比的,为燕间于齐也不难理解。

一、苏秦身怀真理去求职,连赴三国无人用

战国时代,名士辈出,尤其是卫鞅入秦之后,主持秦国变法,秦国为之一变,山东六国为之一震。由秦国的突然崛起,诸侯列国切实感受到人才在大争之世中的重要作用。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影响战国史册的东周洛阳人苏秦。

苏秦曾经远赴齐国拜师学艺,据说师从鬼谷先生。这一点我们不得不说,苏秦的老师是谁,史书上记载是鬼谷先生,但是事情的真相如何,我们不得而知,我们能够看到的是,战国时期许多名士均被归于鬼谷先生门下。

苏秦出外求学多年,未能谋得一官半职,也未能挣得生活必需,以致于穷困潦倒,狼狈不堪,无奈之下,返回家乡。正像苏秦预料的那样,回家之后兄嫂、弟妹、还有妻妾均私下里嘲笑他。在他们看来,苏秦简直不务正业,舍本逐末,既不能务农生产,也不能从商逐利,尽做耍嘴皮子的事情,引来乡邻的非议,提及此人均以为耻。

苏秦了解情况后,惭愧不已,同时也因不能为世人理解感到痛苦万分。于是,苏秦闭门不出,专心研读藏书,发誓一定要闯出一番天地。阅遍藏书之后,苏秦仍无所得,他甚至开始怀疑人生道路是否选择错误。正当他彷徨不定的时候,一本周书《阴符经》引起了他的注意。于是苏秦认真阅读,细心揣摩,终于在一年之后,悟出真理,并欲以此理游说列国。

苏秦离开家以后,直接去求见周显王。令他没想到的是,出师不利,苏秦的恶名已经遍及乡里,周显王的侍从,对其略有耳闻,均羞于与之为伍,哪里肯为苏秦引荐周显王。

苏秦未能获得周显王的召见,于是一路直奔秦国。在他看来,秦国任用商鞅富国强兵,应该比较容易接受平民士子,况且商鞅能在食古不化的秦国争得一席之地借以施展抱负,而今秦国蒸蒸日上对人才的需求应该比较强烈。

令苏秦始料未及的是,虽然他见到了秦国新君秦惠文王,但是并未能获得秦君的赏识。

秦国商鞅变法之后,短短数年间,秦国焕然一新,但是在一番繁荣景象之下,也存在着重重危机。商君之法虽然有利于秦国,但是也造成了阶级对立,原有既得利益集团形成的反对变法的势力依然存在,且蠢蠢欲动,伺机有所作为。所以,秦惠文王即位之初,面对重重压力,但是年轻的秦惠文王以高超的政治手段借由对商鞅的指控,处死了众矢之的商鞅,留下了能令秦国称霸诸侯,甚至一统天下的商君之策。

商鞅的事情在秦国刚刚告一段落,而此时,苏秦信心满满奔秦而来。虽然,秦惠文王没有录取苏秦的打算,但是还是礼节性地接待了他,并且两人还做了一次长谈。苏秦游说秦惠文王信心十足,竟因“方诛商鞅,疾辩士,弗用”。

苏秦离开秦国,辗转来到赵国。此时,在赵国担任相国的是赵肃侯的弟弟赵成,号奉阳君。奉阳君赵成出身公族,本来对寒门子弟就不感冒,而今念在苏秦千里迢迢赴赵国而来,想面试一下,或许让他留下做个小吏。但是当奉阳君见到苏秦之后,心生厌恶,在他看来,苏秦对答如流,滔滔不绝,善言辞,多豪言,而实际上无应对之策。于是,奉阳君命人随便找了个理由就把苏秦打发了。

苏秦离开家乡之后,求职之路坎坷无比。此时,苏秦十分沮丧,他无法预知他的前途在哪里,更不知下一站前往何方。

二、苏秦周游列国无人识,一番言论打动燕文公委重任

苏秦先后游说周、秦、赵,均未得到赏识。此时,身处人生低谷的苏秦几乎已经到了难以生存的境地。但是,为了梦想,他决定打起精神,鼓足勇气,继续前行,一路向北,直奔燕国。燕国偏居北疆,再加上国力不强,并非能臣名士理想服务之地,大多不愿前来。苏秦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来到燕国。

苏秦留居燕国一年之后总算才见到燕文公。在燕国的这一年里,苏秦除了读书,结交燕国名士,大多时间在走访燕国名山大川,研究分析燕国的形势。俗话说,功夫不负有心人。苏秦在功课圆满之后,终于等来燕文公的召见。

苏秦虽自诩当世名士,但却空有一番理论,而无实际经验。大殿上,鸦雀无声,主考官燕文公一脸严肃,等待这位洛阳来的年轻人发表能令燕国富国强兵的主张。

苏秦按照事先准备好的草稿,采取先扬后抑的游说策略,首先对燕国肯定了燕国的地理位置,以及燕国实力。苏秦认为,燕国雄踞北方,远离中原诸国纷争,在客观上,可以全身心发展本国实力。况且,燕国东有朝鲜、辽东,北有游牧部落林胡、楼烦,西有战略要地云中、九原,南有滹沱、易水,地域广阔,并且燕国有数十万大军,装备精良,粮食充足。燕国可以凭借上天赋予的有利条件,有一番作为。

分析完了有利条件,苏秦话锋一转,反问燕文公说:“您有没有想过,燕国向来安居乐业,不见刀兵,究竟是什么原因呢?”还没等燕文公回答,苏秦继续分析道,燕国之所以不犯刀兵,不是诸侯列国不想讨伐燕国,而是因为燕国南有强赵,客观上成为护卫燕国的南部屏障。而今,秦国崛起,但是无法威慑燕国,也是因为有赵国的阻隔。秦国若讨伐欲图谋燕国,必先克服赵国;若绕过赵国,北线攻击燕国,则千里奔袭,兵困马乏不说,即使攻取了,也无法坚守。

苏秦此次赴燕国是为了求职,但是欲获得燕国重用,必须说服燕文公接受自己的主张。所以,苏秦为燕国准备了合纵的策略。苏秦分析道,燕国天然条件良好,但是也并非可以断言高枕无忧,“秦之攻燕也,战于千里之外;赵之攻燕也,战于百里之内。”若赵国想图谋燕国,却是一件非常轻松的事情。

所以,秦国虽然强大,但于燕国尚且无忧,燕国的注意力不必放在千里之外的秦国,而应妥善处理与赵国的睦邻关系。只有燕国、赵国和睦,燕国才能高枕无忧。为了燕国的长远发展,燕国应该合纵赵国,稳固与赵国的关系。

燕文公被苏秦的一番言论征服了,并且决意按照苏秦所说合纵赵国。由此看来,燕文公对人才的需求,的确如饥似渴,竟然被苏秦合纵之策钦佩不已。

战国之时,诸侯列国国情不同,实力也有参差。苏秦的合纵之策,单从燕国的角度来考虑确实有其积极功效,但是以苏秦合纵之策构想六国为一的执行角度,却难以做到协调一致。大争之世,诸侯列国各怀鬼胎,各扫门前雪,事不关己即刻挂起,一国消极,即难以收到理想效果。

于是,燕文公出资,全权委托苏秦赴赵国落实合纵之策。而此时,当年讨厌苏秦的那个赵国相国奉阳君赵成已经去世,再加上,苏秦再度赴赵国是以燕国特使的身份,很快就见到了赵肃侯。

苏秦在得志于燕国之际,踌躇满志致力于人生价值的实现。

三、“六国合纵”联盟破裂,再次赴燕

苏秦达成“六国合纵”联盟,返回赵国的第二年,秦惠文王任用犀首公孙衍略施手段,即令齐、魏放弃刚刚签署的合纵盟约,反而伙同秦国讨伐赵国。

秦、齐、魏三国伐赵的消息传来,苏秦痛心疾首,自己辛辛苦苦千里奔波建立起来的六国合纵联盟,瞬间被打破。正当苏秦努力反思的时候,赵肃侯派人前来召苏秦入宫。苏秦虽知此去免不了一阵臭骂,甚至会有杀身之祸,但此时身在赵国,若不奉诏,有可能即可会身首异处。无奈之下,苏秦只好入宫面见赵肃侯。

赵肃侯已经气得卧床不起,即使如此,他还是集聚了全身气力将苏秦骂了个狗血喷头。赵肃侯悔之晚矣,当初若不轻信苏秦,而今怎会有秦国领兵伐赵,更令人鄙视的是齐、魏竟然六国合纵盟约字迹未干即出尔反尔。

苏秦跪倒在地,大气不敢喘。齐、魏背弃盟约转而伙同秦国伐赵,苏秦已经无力挽回六国合纵盟约。在赵肃侯声嘶力竭发泄的时候,苏秦将精力转移到如何脱身上。苏秦不愧是口舌奇才,竟然说服了赵肃侯此时率团出使燕国。苏秦离赵赴燕,意味着他的成名之作“山东六国合纵为一”诞生不久即彻底瓦解。

当苏秦的事业遭受重创的关键时刻,苏秦以赵使身份再次赴燕,是燕国给了他一个容身之地。


历史倪说


苏秦为燕昭王定策,用《孙子兵法》中最厉害的“死间”,-295年入齐为齐闵王重臣,诱使齐国灭宋后,于-285年联合秦、楚、三晋共伐齐,齐仅余三城孤立。苏秦不仅是战国最强间谍,即使纵观世界历史,也难有人出其右。《史记》对苏秦的描写多有谬误,杨宽先生所著《战国史》详细描述的这段历史,比较符合史实,推荐给有兴趣的读者阅读。

至于苏秦为什么要誓死效忠当时最弱小的燕国,史书也没有十分确实的记载,只能大概分析如下:

第一,助弱燕灭强齐可成就苏秦的不朽功勋。苏秦出身于东周普通人家,但天资聪明绝顶且非常刻苦,师从天下第一师鬼谷子,师兄商鞅、孙膑、庞涓、张仪等人入世均封侯,建立不世功业。苏秦早期游说秦昭王而未被采纳,归家后遭家人耻笑,进而发愤图强,建立功业之心更加强烈。强大的国家让苏秦的进谏受挫,而帮助一个最弱的国家霸强更能体现苏秦的巨大价值。

第二,燕昭王的绝对支持为苏秦建功业奠定坚实基础。燕国经历子之内乱后遭致齐国全面侵伐,几近灭国。燕昭王当政后卑辞厚币广纳天下英豪,坚定支持了苏秦的死间破齐之策,而君王的绝对信任此计成功必不可少的前提。后期出土的《战国纵横家书》中,苏秦竭力保证“孝如曾参”“信如尾生”“廉如伯夷”。苏秦也确实做到了,在乐毅破齐之际,他被齐湣王五马分尸。燕昭王也不负苏秦所托,在历时十年的死间计中时局瞬息万变,始终对苏秦保持了绝对的信任,在齐王杀燕将张魁遭辱之际也如此,对身在齐国的苏秦言听计从。

第三,苏秦爱上了燕国王室文侯夫人。《史记·苏秦列传》中“易王母,文侯夫人也,与苏秦私通。燕王知之,而事之加厚”。与苏秦私通的不是燕易王之母,但很有可能是燕国王室,而燕王对此宽大处理,让苏秦感激不尽。情之所系,恩之所加,苏秦也就死心塌地为弱燕卖命。


积微君


铁血痴情好男儿,不负红颜知己,演绎了一部战国“无间道”

“一怒诸侯惧,安则天下息”,执掌六国相印的苏秦可谓战国风云人物,却为何至死效忠弱弱的燕国?


想当初苏秦落魄江湖,游说六国,只有燕国对他以礼相待,并且资助金银车马,知遇之恩定然终生难忘。随着地位的提高,就连以前不喜欢他的哥嫂都对他恭恭敬敬,这种改变他切身体会最深。

燕国当年七年内乱时,齐国乘机攻入本土,导致燕国差点灭国,从此齐燕结下深仇。苏秦的才华和风度,不亚于当今的娱乐圈“小鲜肉”。因此燕国的王后走进了苏秦的心里,两人“相爱”了。纸里藏不住火🔥,在王后的儿子登基后两人的恋情曝光了。

为了心爱的女人不受伤害,纵然前方是龙潭虎穴,别无选择,一个人孤身去了齐国做间谍。

他鼓动齐缗王大兴土木,侵略宋国,骚扰秦国,只为削弱齐国国力,报答燕国国王当年的恩情,最重要的就是,不想让心爱的女人伤心。他成功了,十年,十年后齐国在地图上抹去了。而他的阴谋被发现了,等待他的是去黄泉的路。

我想,在他离去的那一刻,一定是欣慰的!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一烟水阔文史号


苏秦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配有六国相印,但其实他最效忠的是燕国,甚至不惜为了燕国牺牲自己的性命。苏秦为什么在诸国争霸的漩涡中选择默默无闻的燕国,这大概得从他最初的人生境遇说起。

苏秦家境贫寒,早年曾外出求学,与张仪一起同为鬼谷子的学生。后来学有所成开始游历四方,可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苏秦的政治主张不被诸国接受,最终穷困潦倒只能暂时回到家中。原本就很失意的苏秦回到家里不但没有被理解和安慰,反而受到来自家人和邻里的嘲讽和鄙夷。心性高傲的苏秦心里既难过又羞愧,于是天天闭门不出,专心苦读,努力钻研,这便有了悬梁刺股的故事。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年后,苏秦琢磨出了合纵连横之术。

于是这一次苏秦又一次整装待发,他先去见了周显王,可是周显王认为他只会嘴上说说大话,没有真才实干,并不看好他。后来他又去了秦国,可是此时秦国刚刚经过商鞅变法,秦惠王认为此时秦国国情并不适合采用苏秦的主张。于是苏秦只得又把目标瞄准赵国,可是依旧吃了”闭门羹”。

再次不得志的苏秦穷途末路,辗转又到了燕国。几经周折终于见到了燕文候,苏秦游说燕文候联合临近的赵国合力对抗秦国。燕文公觉得苏秦的建议不错,赐给他大量的金银物资,让他去出使游说各国。所谓“女为悦己者容,士为知己者死”,苏秦历经磨难受尽白眼和冷落,燕国的知遇之恩他是从心底里感激不已。

尽管后来苏秦受到了六国的尊重,持六国相印,人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也始终不忘燕国最初的知遇之恩。所以苏秦在齐国做间谍,步步为营,处处谋算,都是为了报答燕国,哪怕他知道自己做的是随时会掉脑袋的工作也在所不惜。最后苏秦被发现是燕国的间谍被处死,结束了传奇的一生。


Candy小木木


这个观点,我认为有不妥之处。

1、苏秦算不算战国最强间谍呢?

我认为不算,因为苏秦跑到齐国当间谍,都做了什么事呢?主要是建议齐宣王厚葬齐威王,鼓动他扩建宫殿、花苑以彰显国力强盛,目的是为了劳民伤财,削弱齐国的力量。这些事情有点用,当对于一名间谍来说,算不得什么大事业。

真正最强的间谍,是苏秦的弟弟苏代,他也是燕国安插在齐国的间谍。乐毅伐齐时,苏代居然当到齐军总司令,不仅把齐军的情报完全泄露给乐毅,还指挥齐国大军连败两场,损失五万人。苏秦跟弟弟相比,间谍工作成绩显然要差一大截。

2、苏秦算不算誓死效忠燕国呢?

效忠燕国是对的,但誓死是未必的。苏秦在齐国被刺杀身亡,并不是因为他是燕国间谍,而是因为他得齐王之宠,为人又嚣张,不知收敛,得罪了很多人。有一些官员看到苏秦受到齐王的重用与信任,心里十分不舒服,便派一名刺客前往行刺,把苏秦给刺死了。苏秦之死,与誓死效忠燕国,没有关系。

3、苏秦为什么要效忠弱小的燕国呢?

两个原因:

第一,苏秦在周室、秦国、赵国都受到冷遇,直到他遇到燕文侯,才时来运转。燕国由于在七雄中最为弱小,燕文侯便给了苏秦机会,让他前往赵国,谋求合纵。这是苏秦发迹的开端,所以从感恩的角度说,他还是愿效忠于燕国。

第二,燕文侯去世后,苏秦与燕文侯夫人有一腿,关系暧昧。《史记》的写法,是燕文侯夫人“与苏秦私通”,以此看来,文侯夫人倒是主动。文侯夫人是燕易王的母亲,苏秦担心时间长了露馅,便主动提出去齐国。不过,心爱的人在燕国,他还是要为燕国效力的。


君山话史


1 “死间”入齐



公元前295年,一支由150辆马车组成的庞大车队浩浩荡荡地驰入了齐国国都临淄的高闾门。


在高闾门前亲迎大驾的齐国丞相韩寅为了表示对客人的尊敬,甚至纡尊降贵,登车揽辔,亲自将这位贵客载入国都。


能博得东海大国齐国这样隆重的礼遇,这位客人却并非号令一方的诸侯,甚至也不是什么金枝玉叶,公子王孙。


从前的他,只不过是洛阳乘轩里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他的名字叫苏秦



你没有听错,就是那个著名的战国纵横家。


你或许听过他的名字,却不一定知道他真实的故事。


别说是现在的普通读者,就算是号称“良史之才”的司马迁,在撰写《苏秦列传》的时候也误信了许多讹传,因而把苏秦写成了一个追逐富贵、朝秦暮楚的游士


但那实实在在是对苏秦的冤枉。

这一趟来到临淄,苏秦的头上顶着燕昭王亲自封赠他的“武安君”的尊号。


临行之前,苏秦对燕昭王说:


“从前有一个叫尾生的男子与他的情人约定要在浅水的桥下相会。他等了很久,女子并没有如约到来,反倒是一场大水不期而至。——女子不来,水至不去,守信的尾生最终紧紧抱住梁柱,淹毙在了深水里。


臣这一趟去齐国,必将以尾生为榜样,践行誓约,继之以死!”


《孙子兵法》上说:


“三军之事,亲莫亲于间,赏莫厚于间,事莫密于间。微哉,微哉,无所不用间也!”

——《孙子兵法·用间》


一个间谍的作用,不夸张地说,甚至抵得上十万甲兵。


而在所有的间谍中,工作风险最大,对敌威胁也最大的要数“死间”


所谓“死间”,指的是这个间谍要凭借着自己的巧舌如簧,说诳欺骗,取得敌国的信任,谋得敌国的高位,并趁机施展阴谋,将这个国家拖入覆亡的死地。


像这样危险的间谍一旦身份暴露,一定会被处以极刑,身首异处。


因此不是对君王具有绝对忠诚与勇气的人,根本不能承担这样重要的使命。



顶着“武安君”的尊号出使齐国的苏秦就是燕昭王派来的“死间”,他的使命就是要灭亡齐国。


2 燕、齐旧恨


派出“死间”前往齐国并最终将它拖入死亡的深渊,为了等待这一天,燕昭王已经卧薪尝胆地准备了19年了。



19年前,燕国发生了一次蹊跷的“禅让”事件。


日益年迈的燕王哙主动将国君之位禅让给了他的丞相子之。


燕王哙为什么会做出这个决定?


关于这个问题的解释是有争议的。


司马迁在《史记·燕召公世家》里解释说:


是子之阴谋篡权,所以砸下重金,买通左右诓骗燕王,误导他相信摆出“禅让”的姿态必将使燕国和王哙本人在诸侯间赢得更高的声誉,而子之畏于王权,是绝对不敢接受禅让的。



也有现代学者对此做出了不同的理解:


认为燕王哙主动禅让君位,是要藉助子之的精明强干,刷新吏治,推动燕国的政治改革。


无论燕王哙禅让的动机是什么,造成的后果却是没有争议的,那就是激化了燕国政治高层的矛盾:


子之和他新提拔的官员挤压了以太子平为核心的燕国旧贵族的权力空间,造成了双方的分裂和内战。



公元前314年,太子平和将军市被纠合部属包围了燕王宫,必欲杀子之而后快。


双方的内战持续了数月之久,造成了燕国国内剧烈的动荡与恐慌。


南邻齐国于是看到了趁虚而入的机会。


齐宣王命匡章为将,尽起五都之兵,举国入侵。为了增强军力,确保取胜,齐国还特意在北地额外征发兵力。


是仅仅50天之后,齐国就占领燕国全境。


太子平、燕王哙、燕相子之先后在这场动乱中丧生。


若不是赵武灵王出兵干涉,护送在韩国做人质的公子职回国登基,燕国,这个自西周开国便已存在的老牌诸侯可能就此从地图上被抹去了。

登基之后的公子职,也就是燕昭王,无时无刻不想向齐国报复这血海深仇。


但无论他如何卧薪尝胆,励精图治,以燕国这个战国七雄中势力最弱的小国去单挑东方霸主齐国都是不可能取胜的。



就在燕昭王一筹莫展的时候,苏秦向他献策道:


“齐国的确是天下强国,大王要想战胜它,必须要想办法消耗它的实力,并竭力争取其他诸侯对我们的支持。”


而要实现这一战略目标,苏秦提出的具体策略就是说服齐国南下攻宋。


苏秦之所以要谋划将齐国对外扩张的魔爪引向宋国,是有深刻的原因的。


从地图上看,齐国西界赵国,北邻燕国,西南与鲁、宋接壤。


赵国自武灵王“胡服骑射”以来,军事实力已经大为增强,齐国轻易啃不动它。


对齐国来说,对外扩张只能选择北上攻燕或者南下攻宋。

要想实现复仇的愿望,燕国首先必须打消掉齐国北上的念头,转而怂恿它南下。


就像当年的越王勾践所做的那样,以卑躬屈膝的姿态麻痹吴王夫差,忽悠他北上与晋国争霸,趁他筋疲力尽的时候突然从南边儿插上一刀,结果掉他。


因此这一趟出使齐国,苏秦不但带来了燕王对齐王的卑辞厚礼,同时还带来了燕昭王的这样一份承诺:


“宋国乃是中原膏腴之地,远非苦寒的北燕可比。得燕地百里,不如得宋地十里。如果齐国南下攻宋的话,燕国愿意出兵两万,自带粮食,协助齐军一起行动!”



“得燕地百里,不如得宋地十里。”


苏秦说的话倒也是事实,但他没说明的是,这么看好宋国的人可不止他一个。


事实上,因为宋国是天下交通往来的中心国家,商业贸易十分发达


尤其宋国西北部的定陶,那是战国时代最繁华的商业城市,每年光是手工业和商业的税收就是一笔不得了的利润。



就在苏秦对齐湣王提出南下攻宋的建议时,秦国的宰辅穰侯魏冉、赵国的宰辅奉阳君李兑都盯着定陶呢。


他们都在盘算着攻占宋国,将定陶据为自己的封邑。


一旦齐国伸手割走了这块蛋糕,天下间武力最强的两个国家秦国和赵国就会同时被齐国激怒。


只要造成这种局面,燕国复仇的机会就来了。


晋公子


苏秦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名师鬼谷子的徒弟。刚出道时,颇不得志,穷困潦倒,连家人都看不起他,于是他发奋学习,历史上有个“头悬梁、锥刺骨”的故事,其中“锥刺骨”说的就是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苏秦自认为学有大成后,开始游说各诸侯国的君王,苏秦虽然是个大才,但他的求职之路并不顺利。

当时名义上还是周朝天下,所以苏秦第一个求职对象选择了周显王,但周显王看不起他,周显王的大臣们也看不起他,没有人推荐他,求职失败;苏秦的第二个求职对象是强大的秦国,此时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成为战国最强大的国家,但秦孝公与商鞅已死,继位的秦惠王讨厌说客,因此也拒绝了苏秦;苏秦的第三个求职对象是赵国,当时赵肃侯在位,奉阳君赵成为相,掌握实权的奉阳君不喜欢苏秦,因此苏秦又一次求职失败;苏秦的第四个求职对象是战国最弱小的燕国,求职也并不顺利,等了一年多才见到燕文侯,燕文侯被苏秦的纵横说辞所打动,重用苏秦,让其合纵赵国。苏秦用他的三寸不烂之舌,说服了六国国君合纵对抗强秦,使强秦十五年不敢进攻六国。综上所述,燕国是第一个对苏秦有“知遇之恩”的国家,所以苏秦一直效忠燕国。

但后来苏秦私通燕易王的母亲,因为害怕而离开了燕国,逃到齐国,遇刺身亡。


陆弃


战国七雄争霸,诸子百家中,有个徘徊在列强之间的纵横家,就是师出鬼谷子的同门师兄弟张仪和苏秦,张仪主张连横,苏秦主张合纵,成为影响诸侯的政治家和外交家。

苏秦为何要誓死效忠燕国?这里面有着其历史原因,关于苏秦的背景,年少跟随鬼谷子学习纵横之术。学成后,外出游历多年,潦倒而归。随后刻苦攻读《阴符》,一年后游说列国,没被采纳,最后被燕文公赏识,出使赵国。



可以说苏秦他的仕途并不是那么的一帆风顺,纵有治世安邦之才,却一开始怀才不遇,只有燕国待如上宾,虽然燕国在六国之中实力最弱,但愿意资助苏秦车马金帛,前去游说赵国。这是知遇之恩,当涌泉相报。赵肃侯采纳了苏秦的“合纵”主张,资助他去游说各诸侯国加盟,以订立合纵盟约,苏秦从此成为了六国的从约长,名副其实的联合国秘书长。配带六国相印,使秦国十五年不敢出函谷关,人生达到巅峰。
虽然后来盟约被破裂,他埋伏齐国的间谍身份也暴露出来,被车裂处死。但他生前为燕国透漏了许多他国的军事政治秘密,也算的是知恩图报了。


延德养生话杏林


史上记载苏秦为燕国间谍,主要出自三个,

一 苏秦私通燕易王的母亲,燕易王知道了,一直厚待苏秦。苏秦害怕被杀,就提议前去齐国以提高燕国地位,燕易王同意。于是,苏秦假装得罪了燕王而逃到齐国,齐宣王任用他为客卿。

齐宣王去世,齐愍王继位,苏秦就劝说愍王厚葬宣王以表明自己孝顺,大兴土木以表明自己得志,目的则是搞垮齐国,从而使燕国获利。 燕易王去世,燕哙继位。齐国众大夫因争宠派人刺杀苏秦,苏秦重伤未死。齐王派人捉拿凶手,没抓到。苏秦将死时,要求齐王以"帮助燕国在齐国从事反间活动"为名,将他车裂于市,并悬赏行刺之人以使贼人出现。 齐王照计行事,诛杀了凶手。

二 《史记》记载的:苏秦主要活动在燕文侯和燕易王时期,他先后游说东方六国,合纵伐秦,将秦国限制在函谷关不敢东出。后来,齐国和燕国关系破裂,齐国攻击燕国,燕易王派苏秦到齐国做反卧底,想搞垮齐国。苏秦在秦国从事了大量的间谍工作,使燕国获得了不少的好处,最后被齐国大夫因权力斗争而刺杀。苏秦死后,其间谍身份才被齐国发现。

三 《战国纵横家书》: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一批帛书,经鉴定,是苏秦写给齐、燕两国国君以及其他诸侯王公的信件,统称为《战国纵横家书》。《战国纵横家书》关于苏秦的记载和《史记》的出入比较大。这个版本的苏秦主要活动在燕昭王时期(燕易王之孙)。他所从事的间谍活动也是“合纵”,但攻伐的对象由秦变成了齐。齐国由此遭受了致命的打击——五国伐齐!乐毅的军事奇迹是建立在苏秦大量的反间谍活动基础上的,苏秦是最大的功臣之一。后来,苏秦的间谍身份被齐国发现。

后两者虽然有很大的出处,但是都很坚定苏秦是燕国的间谍。

苏秦到底为什么一直效忠燕国,这就不太清楚了,有人根据后两点,说苏秦是间谍,后来被发现被车裂于市。也有人说,根据残留下来的战国时期的书籍,苏秦是被齐国大臣刺杀后,为了找出刺客,才让齐憨王合计,说他的确是间谍,然后车裂于市,让刺客及幕后的黑手走出来,理由是苏秦车裂后不久,齐憨王就杀了一大批有过因嫉妒而乱言苏秦的大臣,及刺杀苏秦的幕后黑手。

而到了现代,有人根据苏秦私通过燕易王的母亲,而燕易王知道后依旧器重他,编出了很多宫廷戏剧。甚至连《大秦帝国》这部历史剧,也拍到苏秦爱慕太后,为了燕国不受齐国灭国,而死间于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