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鄞州走馬塘:中國進士第一村

據記載,走馬塘始建於北宋端拱年間(988-989年)。當年陳矜任明州(今寧波)知府,從江蘇長洲(今蘇州)遷居於此,死後葬於茅山。他廉潔奉公、勤政愛民深受百姓擁戴。其子陳軒為父守陵,帶家眷定居走馬塘,成為今天走馬塘人的祖先。陳氏子孫代代繁衍,漸成鄞南望族,至今已傳至第38代。如今存放在寧波天一閣的陳氏家譜,詳細記載了這個家族的千年變遷。

這裡民風淳樸,世代耕讀傳家。自北宋至明清的近千年中,曾先後走出了76位進士、8位尚書、2位駙馬、7位大夫、7位翰林,連同未登進土榜的共有朝官、地方官、學官達165人,留下了“陳門八尚書,陳門兩駙馬,祖孫三學士,父子兩侍的佳話。走馬塘陳氏有兩人被載入《宋史》,三人被載入《明史》,20餘人在寧波地方誌中列傳。如今,全村共有600多戶,1500餘人,全是陳姓。

關於“走馬塘”名字的由來,村裡有這樣一種說法:因為陳氏家族進土多,官員多,車馬進出也多,為便於車馬行駛,便在村西築堤塘五里,故名走馬塘。


寧波鄞州走馬塘:中國進士第一村

荷花塘與中新屋

在一個晴朗的冬日,我來到神往已久的走馬塘古村。村口豎有一座四柱石鼓、歇山重簷的石牌坊,上書“中國進土第一村”字樣,十分雄偉氣派。坊柱上有一副楹聯:“揚中華一脈風采,集陳氏千年功德。”穿過牌坊,左側是一片用石板鋪成的平坦而寬敞的廣場,廣場後有一堵長約80米的進士牆,上面寫有大紅色的“中國第一進土村”字樣。右側是一座狹長的荷花塘,兩條兩尺寬的石砌獨板橋架設其上,形成個“目”字。據說,陳氏耕讀傳家、門風極正,取荷花“出淤泥而不染”與“剛直不阿”之喻,要求子弟以荷為做人的規範,故在家門前挖出這座水塘,遍植荷花。

建於清代中晚期的“中新屋”坐南朝北正對著荷花塘,佔地近4000平方米,是走馬塘村內數十幢大院中最大的毗連式大院。院內廊軒層層,高牆森森,甬道縱橫,數十戶人家分享了5座天井。屋前石凳上坐著一長溜享受冬日暖陽的村民,牆角下架著竹竿晾曬著一排排各色的棉被,這一切倒映在遍佈枯枝的荷塘中,頗有鄉土田園的意境。

寧波鄞州走馬塘:中國進士第一村

“遺忠堂”的故事

再往前走不遠,就到了陳氏宗祠(老祠堂),這是陳氏八世祖陳大有的祠堂,也是全村最值得一看的古建築。祠堂正廳中央掛著“遺忠堂”牌匾,據說是宋理宗手書。牌匾下面是一座雕樑畫棟的“進士閣”,裡面有陳大有夫婦的塑像,在進士閣兩側,則是歷代陳氏進士塑像。在這裡可以看到陳氏家族千年來的光榮與夢想。

在這塊“遺忠堂”匾額的背後,有一個“盡忠殉國”的感人故事。據村民介紹,遺忠堂是為紀念陳氏八世祖、南宋時期隴南西和知州陳大寅城陷不降而建的。那是在1234年,十萬蒙古大軍攻打西和,陳大寅手下只有一千多人。雖然勢單力薄,但毫不退縮,他親自擊鼓揮旗激勵將士。堅守數月,糧盡援絕,州城遂破。危難之際,陳大寅讓夫人逃走,夫人高聲說:“為什麼不能一起用死來報效朝廷呢?”說完便服毒自盡。兩個兒子和兒媳也一起自殺於母親身邊。陳大寅舉火焚化了親人的屍體後,登上城樓遙望臨安,焚昋叩拜:“臣圖謀固守此城,城破了,臣也當死了……臣不負國!”哭告後,伏劍而死。西和城樓牆上留下他的遺詩:“灑得碧血千秋顯,留得忠孝駐人間。”陳大寅城破不降、全家以死報效朝廷的消息傳到臨安,朝野震驚,舉朝哀慟。宋理宗趙昀感念陳家的一片赤膽忠心,頒賜家廟遺忠堂,並親筆寫下“遺忠堂”三字。從此,匾額懸掛於陳氏宗祠,光照千秋。

寧波鄞州走馬塘:中國進士第一村

蟹肚臍與贈袞堂

出了宗祠,我沿著村道向西而行,來到“百年診所”——在鄞州、奉化一帶被們稱為“陳半仙”的著名老中醫陳松濤的私人診所,也是寧波地區保存最完整的百年私人診所。推門走進小小的院落,清靜優雅之氣撲面而來。院內一株百年古樹傲立假山水池,竹木、芭蕉、藥草和各類花卉爭豔。

再前行不遠,便來到村子的中心“蟹肚臍”。這是一段長約30米的弧形河埠頭因形如螃蟹的肚臍而得名。“蟹肚臍”南岸有棵古樹,為重陽木,據傳已飽經千年風霜,上覆青苔,虯枝怒張,樹身漸向池中傾斜,用石柱支撐著才不至於傾倒。誰也說不清是先有樹後有村,還是先有村後有樹。古樹猶如一位老人,千年如一日地守護著走馬塘,看著陳氏後人從兒時的讀書郎,到參加科舉考試,中了進士,為官一方。河埠頭旁的老屋牆上有一首詩:“昔日在此人行遠,求得功名盼早還。如今碼頭已無帆,河畔滄桑藏舊船。”原來,這是一位叫張春耘的文人遊走走馬塘後在《寒窗破落走馬塘》一文中的感慨。

寧波鄞州走馬塘:中國進士第一村

獨特的水系結構是走馬塘的一大特色。四條環村河流把走馬塘圍合起來,絲絲脈絡似的細流把村內多個池塘相勾連,具有明清浙東民宅風格的屋舍祠堂密佈其間, 形成一個縝密的、半封閉的網絡格局。這些池塘有荷花塘、蟹肚臍、石池頭、東鄰漕、邵家漕、后王漕、徐家漕等,還有十餘個大小參差、形態各異的無名水池。這些水系不僅串起了全村所有的宅院,並且能蓄水灌溉,防洪防旱防火,設計科學合理,真是造福後人的一大傑作。

我循著村中的路牌,來到“瞻袞堂”,裡面供奉有走馬塘最有價值的文物——10幅清代手繪祖像。堂內正中上方是金光閃閃的“瞻袞堂”匾額,10幅身著官服的祖像分列左右。畫像有的一人,有的二人,也有的三人,或著紅,或穿藍,或披黃,工筆重彩,神態安詳,栩栩如生。“瞻袞”的意思是紀念陳氏四世祖文介公陳禾在金鑾殿上拉住宋徽宗的龍袍、直言極諫的事蹟,其忠君報國的精神激勵著世代陳氏後人。

在走馬塘曲折的小巷中漫步,斑斑駁駁的馬頭牆組成了一曲曲古老的歌,讓人感覺有一種綿綿而來的古韻。走在這窄窄的石板路上,耳邊彷彿響起進士們匆匆行走的腳步聲。在那高高的馬頭牆內,似乎映照出學子們挑燈夜讀的身影。

寧波鄞州走馬塘:中國進士第一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