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唐,劉,杜,範,隨六姓之間的緣源!

晉國大夫範宣子說“祖自虞上為陶唐氏,在夏為御龍氏,在商為豕韋氏,在周為唐杜氏”。下面看一下他的發展史

陶,唐,劉,杜,範,隨六姓之間的緣源!


虞上:黃帝姓姬,其後,他的25個兒子又形成14個姓氏。堯除承繼祖輩姬姓外,又因其母汪龍(居於今河南淮陽市的有鋒氏族部落之女)在祁地伊長孺家生下他,故又以地名“唐杜”為姓。中國古史傳說時代的“帝”都有稱號,如炎帝神農氏、黃帝軒轅氏等。堯的氏族部落善於農耕和燒製陶器,又曾以唐(今河北唐縣)、陶(今山東定陶縣)地為部落居住地,遂被人們尊稱為陶唐氏,故有帝堯陶唐氏之稱號,亦單稱為“唐堯”。姬姓(或祁姓)堯的氏族部落在遷徙中不斷髮展,活動範圍不出今河南、山東、河北及山西。其部落中有不少氏族,活動地域亦較多,地名隨族遷移,形成河北“唐”地名,山西的“唐城”、“北唐”、“南唐”、“西唐”、“東唐”,以及山東的“陶”地、山西的“陶城”等。他被眾部落首領推舉為“帝”後,定都於平陽 。

夏:前2070年夏王朝建立後,禹王又封帝堯的後裔於唐(今山西翼城縣西20裡的故唐城),稱唐國。姬姓唐國傳到夏朝中期後衰落,餘民中的一支渡過黃河,定居於今河南魯山縣的劉村,更姓劉氏。其後,劉氏人又建立弱小的劉國。劉國貴族劉累被夏王孔甲(都於今河南偃師市二里頭)任命為馴養龍的官員。因他曾從師於豢龍氏,故孔甲封劉累為“御龍氏”。龍本是炎黃以來華夏族的圖騰崇拜物,被崇奉為“神龍”,神聖不可侵犯。但孔甲昏暴,卻以死去的雌龍(母龍)肉食之,味美無窮。他又令劉累另外尋找雌龍馴養,供其食用,劉累知難以找到,必被孔甲處死,便悄悄逃回劉國。夏王孔甲怒,滅其祖先的姬姓唐國,餘眾四散,一支餘眾乘夏末之亂,在今山西太原復建立弱小的北唐國,以與翼城故唐國相區別。

商:公元前1600年成湯建立商王朝後,都於西亳(音博Bo,今河南偃師)。魯山的劉國(劉累後裔)、太原的北唐國及翼城等地的姬姓唐民,因仇視夏王朝,所以在成湯滅夏時,均紛紛歸服於成湯。史書記載,夏王桀被商軍打敗後退守於鳴條(今山西夏縣故夏邑城),商軍追擊幷包圍了夏墟,故唐國餘眾做內應,助商湯軍攻克夏墟,囚禁夏王桀,立下功勞。因而商王湯又恢復了在今山西翼城西的姬姓唐國,稱“南唐”。商王湯又滅親夏王室的韋(亦稱豕韋,彭祖後裔)國,封劉累的後裔於韋,恢復其祖姓姬或祁,仍稱

豕韋國。殷王武丁時,遷封韋國國君劉(姬)貢於夏墟(今山西夏縣),稱唐國(西唐),封其子於韋(豕韋),成為子姓韋國。這樣一來,商代時山西地區便有北唐、南唐、西唐三個姬(或祁)姓唐國,國君均為帝堯的後裔。

周:周成王時,親商的西唐國暗中參與紂王之子武庚的叛亂,被周公旦大軍征服,強遷於周朝鎬京(今陝西長安縣西的鎬京村)東南的杜村,杜村的得名是因姜姓炎帝裔支族后土部落曾居於此,其圖騰崇拜為杜樹遂將居地稱“杜”。唐國遷於杜地時,國君為姬(劉或祁)暉,傳至杜伯時稱杜伯國(非西周的伯爵國),人口已較多,經濟有所發展,國力已較強盛,成為周王朝的親近國。於是,周宣王召杜伯入王室做官,封為“伯”爵。周宣王有個寵妃叫女鳩,她看上了英俊的杜伯,就想方設法去引誘他。杜伯是個正直的人,拒絕了女鳩的勾引,女鳩惱羞成怒,在宣王面前誣告杜伯欺負她。周宣王輕信了女鳩的話,就把杜伯抓起來處死。杜伯被屈殺死,他的子孫大都逃往中原,留在杜城的裔族便以國為氏,稱杜氏。其 子 隰 叔 奔 晉 為 士 師 , 生 士 蒍 . 蒍 生 成 伯 缺 , 缺生 士 會 。

陶,唐,劉,杜,範,隨六姓之間的緣源!


士會,姓祁,名會,字季,以士為氏。因食邑於隨,稱隨會;後又食邑於範,稱範會,史稱範武子。公元前633年的著名戰役——晉楚城濮之戰中,代任戎右之職的士會勇猛奮戰,晉軍以弱勝強,大敗楚軍,從此奠定了他在晉國政治舞臺上的牢固地位。公元前621年,晉襄公去世,他的太子夷皋年幼。為了國家的前途,大臣們在襄公死後召開內閣會議,決定廢除太子,另擁立襄公的弟弟——當時在秦國任亞卿之職的公子雍為新的晉國君主。因公子雍正是士會的姑姑杜祁與晉文公的兒子,與士會有親戚關係。於是,晉人派士會與另一位大臣先蔑一同出使秦國,前往迎接公子雍回國繼位。但是,當士會和公子雍在秦國軍隊的護送下回國尚在途中時,晉國的國內政局又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公元前620年,以趙宣子為首的晉國大臣們迫於晉襄公夫人繆嬴的壓力,背叛了士會和公子雍,在晉國國內改立年幼的夷皋為國君(即晉靈公),並派兵阻擊秦軍,阻止士會和公子雍回國。

為此,秦晉雙方在令狐至刳首一帶展開一場大戰,結果秦軍大敗。士會失敗後,不能再回晉國,被迫出逃到秦國避難,開始了他長達7年的流亡生涯。他的妻子兒女和和大部分族人隨後也紛紛從晉國逃到秦國,與他會合。士會投奔秦國後,很快受到秦國的重用充當秦軍的謀士,經常為秦軍攻打晉國出謀畫策。秦國在士會的幫助下,為了報復晉人,多次出兵攻打晉國,奪取了晉國的武成、羈馬等地,晉國軍隊從此彼於奔命。鑑於秦國重用士會給晉國造成的巨大威脅,公元前614年,晉國的六大臣在諸浮再次召開內閣會議,商討對策。會上,一致決定為士會平反昭雪,將他請回晉國。

隨後,晉國派大臣魏州餘假裝投降秦國,暗中與士會接洽聯絡。士會答應回國。州餘接著向秦王獻計,要秦王派士會前往晉國的魏地做策反工作,秦王果然派士會前往,並與士會約定:萬一晉人有詐,將士會抓住,那時秦王一定會把士會的家人妻子送往晉國與士會相會。這樣,士會便借前住魏地之機,回到了闊別7年之久的晉國,重返晉國政壇。士會返回晉國後,再次受到重用,出任上將軍(晉國三軍統帥之一,地位僅次於中將軍即元帥)。公元前593年,士會因消滅赤狄有功,被晉景公封為中將軍(晉國元帥),併兼作太傅之職,從此成為晉國三軍統帥,開始執掌晉國國政。史稱士會“輔成、景,軍無敗績”,“端刑法,緝訓典,國無奸民”,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起來。由於他對晉國的卓越貢獻和不朽業績,公元前592年士會退休時,被晉景公在其已有的領地隨邑的基礎上,加封另一個領地——範邑(今山東省梁山縣西北範城)。後來士會在範邑終老去世,被賜諡號為“武”,因此史稱他為“範武子”或“隨武子”公元前614年士會返回晉國後,秦康公依約將士會的大部分家屬族人送回了晉國。

這部分返回晉國的士會子孫,後又隨士會遷徙到新的領地——範邑定居。他們的後代,就以新的采邑名稱——範,作為他們的姓氏,形成了中華民族中的一個大姓——範。他的一支子孫後裔,卻繼續留在生活了7年之久的秦國。這部分被留在秦國的士會後裔以士會遠祖劉累的姓氏為姓,形成秦地劉氏這支劉氏後裔出了一位名人,即漢王朝的創建者劉邦,其後為皇族,對劉姓家族的發展產生巨大影響,士會也成為劉姓共認的祖先之一。

陶,唐,劉,杜,範,隨六姓之間的緣源!


這樣,劉姓自從堯帝時劉式封劉得姓,至大約公元前1877年改稱御龍氏,此後又相繼改稱豕韋氏、唐氏、唐杜氏、杜氏、士氏、隨氏,在經過夏、商、週數千年的滄桑變遷之後,至此正式恢復了“劉”的血緣徽記。純粹的中華劉姓的歷史,至此才完成序幕。由此可知士會是範,劉,隨共同的祖先。陶,唐,杜,範,劉,隨一脈相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