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式傢俱十六品之“空靈”代表,助沉思入定,冥思靜想,修身打禪

禪椅,是明式傢俱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基本是玫瑰椅式。

禪椅是源自宋代一種扶手與椅背平齊的椅子,降低扶手的高度變化而來。

座面寬大,闊而深,成正方形,以藤條編織軟屜,可供人盤足結跏趺坐。

椅盤下安羅鍋榫加矮老,腿足間用步步高趕棖。腿足外圓內方,向下漸漸粗碩,略帶側腳。

靠背椅框內與扶手下的空間,均不安任何構件,令禪椅感覺空靈,頗能輔助坐者結跏趺坐禪椅沉思入定。

禪椅是一種十分特別的傢俱。它的名字就含兩種功用,一是參禪,一是就坐。

在中國古典傢俱中,把禪修和座椅連接在一起的,只此一件,別無其他。


明式傢俱十六品之“空靈”代表,助沉思入定,冥思靜想,修身打禪

禪椅,被稱作是擁有禪韻的一把椅子,空靈,極簡,是中西方藝術界熱捧的傢俱明星。


明式傢俱十六品之“空靈”代表,助沉思入定,冥思靜想,修身打禪

它似乎“隨心所欲”不合常規,但又有“不逾矩”的匠心獨運;

椅盤寬大,使扶手加長,盤上空間益加開闊,審美旨向益趨極致,一切又無悖謬之處。

盤上盤下,左右進深,既合乎常規的使用尺度,又合乎人們的視覺審美尺度。

禪椅的收藏故事


明式傢俱十六品之“空靈”代表,助沉思入定,冥思靜想,修身打禪

明式禪椅,明式傢俱十六品之“空靈”的代表。

明式傢俱十六品之“空靈”代表,助沉思入定,冥思靜想,修身打禪

禪椅來自安徽,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上海行家梅家瑋在皖南地區搜索古典傢俱時發現,運回上海,怎料無人問津,只好以3000元賣給廣東江門舊市場雷姓傢俱商。香港業者蔣念慈北上買得轉讓給‘嘉木堂’,時年1989。

此禪椅特別寬大,陳設在‘嘉木堂’正廳中,不久後就被北加州中國古典傢俱博物館館長羅伯特·伯頓訂下,極度空靈簡約的禪椅十分符合20世紀極簡派藝術理念,被西方人發現後頓時成為傢俱界明星,藝術傳媒寵兒,在無數書籍刊物中出現。

此禪椅之後的記載便是收藏、拍賣、展覽,再收藏、再拍賣、再展覽,不斷地易手,出美入歐,真像長了腳似的周遊了大半個地球。1996年佳士德拍賣,新加坡耿氏競得,2002年再次迴歸香港嘉木堂,後再被意大利霍艾博士收藏。

從“禪”開始

在古中國,椅子的誕生與普及是和佛教東漸息息相關的,而僧人們作為受到影響最早的一批群體,其所用的的禪椅,或許是椅子的最早形態中的一種。

明式傢俱十六品之“空靈”代表,助沉思入定,冥思靜想,修身打禪

莫高窟的壁畫大致是中國最早出現椅子形象的地方,這個與佛教極具淵源的地方必定也和用於參禪的禪椅有所牽扯。

明式傢俱十六品之“空靈”代表,助沉思入定,冥思靜想,修身打禪

莫高窟壁畫 · 繩床

敦煌第285窟的北魏壁畫中,來自異域的修行者跪坐於一把坐高甚矮,有靠背和搭腦,並且扶手為薄板的椅子上。


明式傢俱十六品之“空靈”代表,助沉思入定,冥思靜想,修身打禪

南宋 劉松年 羅漢圖


明式傢俱十六品之“空靈”代表,助沉思入定,冥思靜想,修身打禪

莫高窟9窟壁畫與法隆寺弘法大師像

中古時期,用於坐禪的傢俱有繩床,還有木床,繩床與木床是寺院中的基本設備。在柯嘉豪的《椅子與佛教流傳的關係》中也曾講述:“配合文獻與圖像的資料時,我們可以確定,有時‘繩床’及‘木床’的確指有靠背的單人坐具。”

也就是說,早期的繩床也是一種禪椅,或者說是禪椅的前身。


明式傢俱十六品之“空靈”代表,助沉思入定,冥思靜想,修身打禪

正倉院 赤漆欟木胡床

靠背高48.5釐米,椅座高42釐米,寬78.4釐米,深70釐米。表面朱漆塗飾,四足及轉角、端頭處有銅質箔板包角,兩側扶手在前後腿之上各立短柱,柱首寶珠狀如勾闌望柱。搭腦平直,兩端出頭。面屜寬而深,為藤材編成,人坐其上,廣可容膝,類似後世所稱禪椅。

可見至唐代,靜坐參禪也不再只是僧人們的專利,而是已經開始參與進了文人逸居山林、修身養性的日常活動之中。

摩詰居士王維,一生幾度隱居後一心學佛,《舊唐書》裡記載他“齋中無所有,唯茶鐺、藥臼、經案,繩床而已。退朝之後,焚香獨坐,以禪誦為事。”


明式傢俱十六品之“空靈”代表,助沉思入定,冥思靜想,修身打禪

到了宋代,佛教興盛,各種佛畫盛行,我們能夠輕易地從中尋找出更多禪椅的形象。

《張勝溫畫卷》中的“禪宗七祖”裡就有七把禪椅,材質分別為竹製,樹枝制,木質,雖各有特色,但基本形制都為四出頭,高後背。各類羅漢圖裡,也能見到各種不同形制的禪椅。但以上這些尊者和修行者所坐的形制上更偏於四出頭官帽椅形制的禪椅。


明式傢俱十六品之“空靈”代表,助沉思入定,冥思靜想,修身打禪

明刊本《魯班經》裡,僧人在禪椅上結跏趺坐


而到了明代,禪椅更是普及,不僅是高僧逸士、隱者幽人藉以靜坐、超脫世俗的道具,而是有了更實用化、生活化的場景需求。

比如養生大家高濂在《遵生八箋》裡就不止一次的提到過禪椅:

禪椅較之長椅,高大過半,惟水磨者佳,斑竹亦可,其制:惟背上枕首橫木闊厚,始有受用

還在《高子書齋說》中裡寫道,書房中的傢俱陳設,有長桌一、榻床一、床頭小几一、筍凳六、禪椅一、塌下滾腳凳一,既簡潔疏朗,又清雅宜人,這裡便明確提到禪椅已成為是明代文人的重要坐具。


明式傢俱十六品之“空靈”代表,助沉思入定,冥思靜想,修身打禪

畢竟,與蒲團相比,禪意能讓人遠離塵土,讓衣物保持潔淨;足夠的坐高也讓修禪者感受清涼,禪思更明。

明式傢俱十六品之“空靈”代表,助沉思入定,冥思靜想,修身打禪

宋《十八學士圖·觀畫》

可見,這種古已有之的禪悅之趣極大地影響了明代文人的書齋陳設,更是參禪修道、養性保神以度永日之物。

一張禪椅,一片禪心。也不知是哪位先人發明了禪椅,使得中國人在日常生活中或有意或無意地,藉助傢俱之便,便可時時有禪的提醒,實在也可說是功德無量的一件事。

我們或許可以想象,一位或許在當年再尋常不過的匠人,對著宋畫,遙想著宋代坐具自然而然的簡潔,用材質足夠堅硬的黃花梨,任性地做出一把頗具“禪性”的椅子,一直減而再減,直至空靈。

因“大”而尊,以“簡”為王

不同於官帽椅、圈椅、太師椅等,禪椅有著鮮明的特點。

首先,“大”是它最明顯的特徵:足夠寬大的坐面,讓打坐者又不必接觸到扶手和椅背。

其次,“簡”是它的特徵之一:由後背和扶手組成的簡單極致的框架,則為打坐者圍出一個相對獨立的自我空間,營造出冥思的氛圍。


明式傢俱十六品之“空靈”代表,助沉思入定,冥思靜想,修身打禪

實際上,禪椅的扶手和後背框架並非用來倚靠,它們的存在,是為了讓打坐者與外界環境相對分離,使打坐者坐在上面產生一種與世事若即若離的感受,從而靜心思考,感受禪意。


明式傢俱十六品之“空靈”代表,助沉思入定,冥思靜想,修身打禪

而在風格上,禪椅歷經宋代崇簡思潮的影響,由複雜邁向簡練通透,直至明代時,其造型簡練利落,比例和諧適度,構造精巧絕倫,給人大方樸素之感,深受文人喜愛。

啟智調心,一椅足矣

禪椅,源於禪宗文化,傳承明式禪椅之形制,結合現代人的起居習慣設計而成。


明式傢俱十六品之“空靈”代表,助沉思入定,冥思靜想,修身打禪


禪椅坐面寬大、線條簡練,空靈,極簡,給人一種肅穆寧靜之感。

既為坐者營造出了一個獨立的空間,又在設計上空洞無著,使坐者安心沉靜。

它融合傳統工藝和現代技法,輕細的圓腿顯得超凡隱逸、剛勁脫俗,充分展現禪椅蕭疏高潔的清幽美感,又體現了禪宗所追求的自然樸實無華之風。

經典復刻


明式傢俱十六品之“空靈”代表,助沉思入定,冥思靜想,修身打禪


明式傢俱十六品之“空靈”代表,助沉思入定,冥思靜想,修身打禪


明式傢俱十六品之“空靈”代表,助沉思入定,冥思靜想,修身打禪


明式傢俱十六品之“空靈”代表,助沉思入定,冥思靜想,修身打禪


明式傢俱十六品之“空靈”代表,助沉思入定,冥思靜想,修身打禪


明式傢俱十六品之“空靈”代表,助沉思入定,冥思靜想,修身打禪


明式傢俱十六品之“空靈”代表,助沉思入定,冥思靜想,修身打禪


明式傢俱十六品之“空靈”代表,助沉思入定,冥思靜想,修身打禪


明式傢俱十六品之“空靈”代表,助沉思入定,冥思靜想,修身打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