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宣城和马鞍山的方言一样吗?

徽在长文


宣城,古称宛陵、宣州,地处安徽省东南部,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文房四宝之乡。宣城最有影响的主要是两大方言:江淮官话,为北来移植方言;宣州吴语,为本地土著方言。江淮官话现已在全境占支配地位,是现代宣城方言的代表。宣州吴语处在江淮官话的包围之中,正不断受到江淮官话的强烈影响和渗透。

芜湖自古享有“江东名邑”、“吴楚名区”之美誉。芜湖话是江淮官话,属江淮官话洪巢片,混杂吴语。芜湖自古西吴地,因为太平天国战争和清末大规模江北移民,芜湖市区语言已经百分之百江北化。芜湖郊县方言则为吴语,属于吴语宣州片,广泛分布在芜湖县、繁昌县、南陵县等多个乡镇。

马鞍山横跨长江、接壤南京,自古就有“金陵屏障、建康锁钥”之称。马鞍山方言属于江淮官话,又称下江官话、淮语,属汉藏语系汉语族官话,分为洪巢片、通泰片和黄孝片。以前把南京话作为江淮官话的代表音,现在一般把扬州话作为江淮官话的代表音。马鞍山方言中有部分吴语,又称江东话、江南话、江浙话、吴越语。马鞍山周朝至今有三千多年悠久历史,底蕴深厚。在中国分布于今浙江、江苏南部、上海、安徽南部、江西东北部、福建北一角,使用人口九千多万。吴语是汉藏语系汉语语族的一支语言,中国七大方言集合之一。所以现在马鞍山方言是江淮官话、南京话和吴语的的混合语言。


综上所述,芜湖、宣城和马鞍山的方言基本属于江淮官话吴语为主,随着时代发展,目前三地都形成自己的本地方言各有异同。(信息及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立删)

  


聚焦广德


不好意思,安徽金寨的不属于中原官话,是属于信埠方言,是通信阳地区的,中原官话是河南话,安微金寨霍邱叶集固始都喜欢把吃饭叫捣候,吓唬小孩用狼巴子跟猫猴子,我从来没听哪个河南人这么说过


用户9525384481402


只能是比较相似,但肯定不完全一样!本人是宣城人,以前有过和芜湖人深度相处的经历,另有个宣城人(我朋友)在马鞍山读大学的经历,这里大体说一下,仅供参考:

1、宣城和芜湖,说话几乎都能听得懂,有时候甚至连声调、感觉都差不多...但也有些不太一样,比如宣城话说“有什么用啊”,芜湖话说是“抹什么容”...,还是有些区别的。

2、马鞍山方言与宣城方言也有区别,马鞍山与宣城相隔不远,均位于淮河以南,属于典型的南方城市。两者方言都有ln不分的明显特征。马鞍山方言语速比宣城方言略快,两者在称呼,物体上的叫法也有些不同,不过大部分宣城人都能听懂。

补充说明:不能分的过细,我也只是根据实际经验说的,并不能代表全部,只是举些个例辅助说明罢了,比如说宣城,还分好多县区市等,有的地方说话我们自己都听不懂,相信芜湖也是,你们也不可能代表芜湖每个区、县、镇,有你不懂的完全不意外[呲牙]





宣城在线


这个问题中,其实可以把马鞍山省略。江东这块只有芜湖话和南京话是一脉的。以前南京下来就是芜湖,马鞍山是建国后从芜湖割出去一块去建钢厂设市的。马鞍山一厂一市,80%的市民就是职工,全国各地调来的人,市区话自然是跟南京芜湖一样,普通话得味道多一点点而已。南京是古都,芜湖是商城口岸,都是南来北往,五湖四海云集的地方,所以现在这三个市区的话都是官话和吴语的结合体,即容易听懂也明显是南方口音,但市区周边之外的乡村方言区别就明显了。老芜湖人把周边农村土话分为南乡话和北乡话,比如马鞍山和当涂以前都是从芜湖割出去的,马鞍山周边农村话就是芜湖的北乡话。


小仙骚郎


淮北,宿州,蚌埠,阜阳,亳州,合肥,巢湖,马鞍山,芜湖,宣城,黄山~有好多是地方方言!列举的就太多了,这些就是比较典型点吧


嘻哈就是我啦


其实芜湖,宣城市区里的话高度接近,甚至泾县城关的话都和芜宣市区话高度接近。。要说马鞍山市区话,其实跟铜陵市区话是高度相似的,比芜宣话尾音更接近普通话,比如芜宣人an和ang不分,黄说成环,马铜人就不会。。再比如带ing的“兴,静,玲”,芜宣鼻音好重,马铜好点。。比如带ian的“钱,剑,面”,芜宣话更像“齐,季,密”,马铜话更接近普通话。。还有就是芜湖老人和年轻人讲方言基本差不多。。而马铜则不然,年轻人不会像老人一样把鞋子说“孩子”,把下雨说“落雨”,把茄子说“落苏”。。反倒是当涂话跟繁昌有点像。。说说吴语,安徽的吴语主要是西吴语分布,有太高片,石陵片,宣泾片,比如马鞍山的博望属于太高片,太平的永丰,石台的部分乡镇,青阳的陵阳属于石陵片,泾县的茂岭,厚岸,桃花潭,铜陵的西联乡,钟鸣一带,繁昌南陵部分地方也属于宣泾片。。其实太平天国之前皖南基本上全部说吴语和徽语,太平天国给皖南带来的伤害太大,人口的损失导致现在皖南人口和清朝时差别不大,现在的马芜铜宣市区里的方言都是江北淮人南迁移民带过来的,南京镇江也是这么回事,古代都是说吴语为主的。。


歌唱祖国2016


那肯定不一样啦,

大安徽方言分布图

1徽语

徽语:皖南徽语徽语是现代汉语中新近被确定的十大方言区之一(也有专家认为是吴语的分支)。皖南徽语主要指旧徽州府及部分毗邻地区的方言。歙县、绩溪、旌德、屯溪、休宁、黟县、祁门、宁国(南鸿门乡等地)、东至县(东南部木塔一带)、石台县(占大区)等地的方言。

2吴语

吴语是现代汉语的十大方言之一。安徽省的吴语主要分布在黄山山脉以北和以东的14个县市范围内。其中太平县、泾县、石台县、铜陵、繁昌、南陵、芜湖县等地吴语的通用面较广。

3赣语

安徽省的赣语主要指通用于皖西南大别山南麓和沿江两岸的安庆市、岳西、潜山、太湖、宿松、望江、怀宁、东至县、贵池市西部及东南角等8个市县的方言。当地人传说,他们的祖先大概是在明初由江西的“瓦西坝”成批迁徙此地定居的。

4江淮官话

安徽省的江淮官话区,包括长江以南的池州、铜陵、芜湖、宣城、马鞍山等11个市县,和淮河以北的怀远县,江淮之间的合肥(除长丰县北部)、滁州(除凤阳县、明光部分地区)、六安市(除霍邱、寿县北部、金寨县西北部)、淮南(限东部九龙岗、上窑、洛河等地)、安庆(除望江县、怀宁县等赣语地区)等县市。

5中原官话

安徽省淮河以北的淮北、宿州、阜阳、亳州和沿淮以南的凤阳县、蚌埠(不含怀远县)、淮南(不含东部九龙岗、上窑、洛河等地区)、寿县(北部)、霍邱、金寨县(西北部)、长丰县(北部)等市县的话,均属中原官话。


  

芜湖话

1.语法上: 芜湖话里有一个反复问句的句式是“哈+动词或形容词”,如"你哈晓得?”(你知道吗?)“那个电影哈好看?”(那部电影好看不好看?)。在吴语里有相同的句式,如上海话“侬阿晓得?”“叫伊拉来阿好?”(叫他们来好吗?)。在芜湖话里,这个“哈”也可以说成“个”,如“个行?”(行不行?)。   

2.词汇上: 芜湖话中有许多字词汇与吴语有很多相同之处,仅举几例,如作(发音近似ze)气--令人生气、掇(发音近似‘端’)--双手举物...  芜湖话在发音与词汇上和普通话有很大出入,所以怎样正确地用文字记录芜湖方言是一个难题。芜湖人通常会有这样的尴尬:能说却不能写,纵观网络上和报纸上一般都是文章的作者采用与芜湖话发音近似的汉字代替,而且大多数人认为方言本字没有或不可考。 其实,芜湖话中的好多看似没法记录土话是可以考证出本字来。 如表示令人生气的词“仄气”应该写成“作气”,在《金瓶梅》第21回就有“月娘道,作气不作气,休对我讲,我不管你,...” 表示双手捧取的动词“端”,如“端凳子”,应该写成“掇”,《水浒传》第九回“且向店里掇了凳子,坐了两个时辰” 形容容器盛水,水满溢出的动词“披”,如“水披出来了,应该写成“滗”。 形容东西很咸的形容词“候”,如“候咸的”,应该写成“齁”,用来形容食物过咸或过甜以致口如火灼的感觉。

马鞍山方言

属于江南,民风相对温和,所以马鞍山方言最接近普通话,

方言用词言简意赅,力度到位。

【举个例子】:

1、革么斯(干什么)

2、结石(不好说话)

3、二五八万(拽)


小白姑姑


当然不一样了,芜湖人常说芜湖的方言只有湖人自己能听懂。并且皖南地区的方言比较多,每一个地方的都有些不一样。可能会有部分有点相似,因为毕竟离得比较近,所以说肯定是有方言重叠的部分。



从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到芜湖市、马鞍山市和宣城市是相邻的三个市区。芜湖的方言比马鞍山更为地道,因为马鞍山比较靠近南京,而南普通话特别厉害,所以马鞍山的方言味道就不是很重了。芜湖的方言有自己的味道,宣城更靠南边,所以宣城的方言味道更重,这三个地方的方言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差异,我们很容易就能发现越靠近南边,方言就越是听不懂。



单于7


皖南地区是方言分布最复杂的地区,特别是芜湖宣城马鞍山安庆铜陵,当年太平天国战争时期这边是主战场,很多县杀的基本不剩几个人了,战后从外地迁入大量人口,直接导致方言的变化,本来这些地方都是吴语区,战后变成了官话区。皖南只有徽州受战争影响最小,所以徽州人的口音基本没变化。

芜湖宣城和马鞍山城区的人口主要是从皖北苏北迁入的,因此方言主要是江淮官话,和南京话差不多,相互可以沟通的。乡下很多地方还是保留了吴语方言。宣城的广德和宁国两县当年死亡人口最多,本地说吴语的土著居民连半成都没剩下,主要人口是从河南和湖北湖南迁入的,这两个县的方言以河南话和湖北话为主。


三只脚的大大乌鸦


我是在马鞍山读书的芜湖人,有个亲戚在宣城,只能说,马鞍山话和芜湖话还是有相似点的,宣城话就差远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