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出门“打驴的”,还有自动驾驶功能,你信吗?

早年,在交通不发达的北京,各城门口都有“驴口儿”。所谓驴口儿,就相当于今天“趴活儿”等待客人的“出租汽车”,只不过载人的不是小汽车,而是一群毛驴。因为它们大多聚集在城门附近,这些毛驴又被称为“门驴”,也称为“脚驴”。随着社会的进步,这些驴口儿早已不复存在,只留下一些老地名。而说到以驴为名的地名,宣武门外东侧的赶驴市值得说一说。

熟悉庄胜百货大楼的人都知道,在百货大楼北侧地下停车场门前,有一棵巨大的国槐,当年从这棵国槐的位置向东一分为二,分出两条道,北侧的一条是宣武门东河沿(老百姓俗称后河沿,早年这一段统称为西河沿),南侧的一条是香炉营头条。而从大槐树向西到宣武门外大街这一段约二百多米的距离,就是当年的赶驴市。如今这二百多米的距离已经被统称为香炉营头条,赶驴市的地名早已湮没在岁月的尘埃中了。

老北京出门“打驴的”,还有自动驾驶功能,你信吗?

香炉营头条的街牌,与远处的大槐树之间的距离,就是曾经的赶驴市

宣武门外赶驴市的地名成名于何时?恐怕很少有人知道。从清代嘉庆年间的北京地图上看,那时就已经标有赶驴市这一地名了。这个地名的形成,与靠毛驴作为主要交通工具有极大的关系。当时,北京城里,短途赶脚代步的工具首推毛驴。客人骑驴,驴夫以短鞭在后催赶,名曰“赶驴”。

赶驴市不仅是当年宣武门外一个固定的“出租汽车站”,恐怕亦是一个驴贩们交易的市场。可以想象,当年从赶驴市一直向北到内护城河边,除了河边的南侧建有临河民房外,大片属于空旷地带,这也给停放众多的“驴的”提供了可能。久而久之,赶驴市的名字应运而生,并且为当时的人们所接受。

老北京出门“打驴的”,还有自动驾驶功能,你信吗?

清代嘉庆年间地图上有“赶驴市”地名

在赶驴市,除了代步的毛驴外,还有一种驴拉的趟子车。这种趟子车比起马拉的大车来,小很多也矮很多,人们上下车十分方便。这种车是敞篷的,夏季用四根竹竿支布做篷以蔽阳光。车厢中备有坐垫或被褥,适合数人盘膝合坐。赶上人多时,车辕和车尾也可坐一两个人,而价钱比坐在车厢中要低廉很多。

到了春节,宣武门一带热闹非凡,其中主要原因是白云观庙会。那时,毛驴成为仕宦商贾、布衣百姓到白云观参加庙会必乘的代步工具。他们坐在披在驴身的棉鞍上,伴着驴脖下铜铃发出悦耳的声音,这些毛驴在高大城墙下沿着护城河边行进,成为老北京一幅亮丽的风景画。清末诗人李虹若在《朝市丛载》中这样描述:“一城三里踏沙尘,十个猴头受雇缗。来往最多天下士,也应驮着作诗人。”这也成为了北京城驴车赶路场景的经典描绘。

那时,赶驴市的驴夫们多为京城穷苦人家的子弟,租驴为人们代步成为他们讨生活的营生。这些驴夫除了随送骑驴的客人到达目的地外,有的还出租一种顺槽驴。何为顺槽驴?客人骑上后,驴夫只需朝驴屁股上轻轻一拍,驴便自己沿道疾疾而行,不偏不差,顺顺当当地将客人送到终点,可谓“自动驾驶”。这些驴为驴夫们所养,早已被驯养地服服帖帖。如果有不耻之徒,想半路劫驴下道,那是枉费心机。驴会死死撑着四个小蹄儿,就跟钉在地上一样死不离道。驴这动物确实够倔。

上世纪五十年代,宣武门外的赶驴市没有了,但“赶驴市”这个地名还在地图上。其实,因为当时生活水平不高,北京城里驴车并未完全绝迹,笔者小时候就还坐过上文提到过的驴拉趟子车,从广安门外的湾子到白云观。只不过,那时宣武门外的赶驴市没有了往日的规模。

当然,在宣武门外赶驴市,并不完全就是“驴的”的天下,这里也有悲壮的故事。

赶驴市路南二十二号,是建于清顺治年间的闻喜会馆(清康熙年间重修)。如今庄胜百货大楼地下停车场门前的大槐树南侧,就是当年闻喜会馆大门楼的位置。

闻喜会馆是山西闻喜人在北京修建的一座较大的会馆,会馆内有房30间,内有闻喜庵。《宸垣识略》记载:“闻喜庵在赶驴市,系闻喜人旅寓,有康熙间重修碑”。闻喜会馆为清顺治朝为官的闻喜乡人赵宪鼎、崔尔仰、翟凤翥等人集资筹建。康熙年间闻喜会馆进行了重修,馆中崔靖撰书的重修碑记录了这一经过。值得一提的是,清朝末年,“六君子”之一的杨深秀就住在闻喜会馆里。

杨深秀(1849—1898),字漪春,山西闻喜人。自幼家境贫寒,八岁前父母双亡,由外祖母与大伯父抚养成人。21岁中举人,光绪十五年(1889年)中进士,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任山东道监察御史。

杨深秀为政清廉,刚正不阿。立志“以澄清天下为己任”,“身为士林所敬仰”。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底,他利用身居台谏之便,将康有为荐之于朝,后又为康有为代递变法奏章。当时有人这样评价:“在变法过程中,赞助新政者惟杨之功为最多。”

“百日维新”期间,杨深秀与对顽固派斗争极为坚决。6月,新旧两党矛盾尖锐,北京气氛格外紧张,住在闻喜会馆的杨深秀非但毫无惧色,还更加积极地参与维新派的活动。

光绪二十四年八月初九(1898年9月24日),杨深秀在闻喜会馆南跨院被捕。他在狱中英勇不屈,作诗数十篇。其中著名的一首这样写道:“九拼生死一毛轻,臣罪偏由积毁成。自晓龙逢非俊物,何常虎会敢徒行。圣人岂有胸中气,下士空思身后名。缧绁到头真不怨,未知谁复请长缨?”

9月28日,杨深秀、谭嗣同、康广仁、刘光第、杨锐、林旭“六君子”一起,在菜市口英勇就义。其中,杨深秀年龄最长、资历最深,时年49岁。杨深秀遗著有《雪虚声堂诗钞》、《杨漪春侍御奏稿》和《闻喜县新志》等。

如今宣武门外东侧的赶驴市早已消失,闻喜会馆也片瓦无存。但天地之间的浩然正气,不会因建筑物的更替而改变,更不会因岁月的远去而被忘却。

监制:吴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