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什么样的城市?

lintianliang


上海是什么样的城市?

我想说的是:上海一个人人能来,但是又时刻想逃离的城市。逃离北上广曾经火热一时,但是再逃回来的也不在少数。因为它的繁华,因为它的机会,吸引着全国各地的人来淘金或者消费,但没有人把它当做故乡。

上海的常住人口超过2400万,每年有几十万人来到这座城市,或者逃离这里。梦想与财富实现之前,挣扎和犹豫是最正常的心路历程。说几个来这里生活的人们的故事吧。

一、HR Karen

Karen老家是自贡,家境中上。在家乡上了大专,毕业后找不到像样的工作,2005年自己决定来上海闯荡。她在上海工作的前几年,做的是类似于前台一类的工作。有次她跟我说:“在家里我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在这里却被呼来喝去的。”语气充满着无奈。我跟她说:“你如果想在上海发展,要通过学习提升自己,有个一技之长,比如说外语、会计什么的。只能凭能力吃饭。好在上海机会多,只要肯学,还是可以有份好工作的。”她听后用力点了点头。不久之后就报了一门培训班。

又过了几年,她在微信中跟我说,现在已经是一个外企公司的HR了,由于业绩突出,每个季度还有奖金,工资在上海生活已经足足有余。凭着在外企工作的条件,还谈了一个条件不错的男朋友。如果交往下去,顺利的话,有可能结婚。听了之后,我由衷为她高兴,看来努力的人总是会有好运气的。

二、湖北同事

同事刚来上海的时候,每天自愿加班,辛苦是辛苦,但他觉得值,年轻时吃苦奋斗是好事。后来,他的努力有了回报,薪水不断的涨,也在工作五年之后买了一套郊区的房子。这之后他越来越忙,有时候到家已经半夜了,房子成了睡一觉的宿舍。他说,要是在老家,想这么忙也不可能,每天上海下班时间早就呼呼大睡了,如果不是离开家乡,他也不会有所成长。

上海不会亏待努力的人,这些年房子大涨后,他把房子置换到了中环,再用手头现金30万买了部车,还剩下100万做理财投资。孩子也上了上海的幼儿园,可以说已经过上了稳定的市民生活。听说最近还跟人合伙了一家公司,真是前途无量啊!也许将来他会把这里当做第二故乡,也许还会再回老家发展。但是可以说他在上海的生活已经取得了成功。

(人物经历属实,如有冒犯,联删)

类似他们这样的故事似乎每天还在上演,其中有没有你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


我是下一站上海,专注上海本地资讯,解读时事政策。如果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记得点赞转发让更多人看到哦!欢迎关注~


下一站上海


上海,一个现代化的大都会,无论是城区面积、人口、绿化,还是经济能力、城市规划和旅游接待,其发达程度,令其他城市难以望其项背。所以,上海吸收了来自全球各地的人才,如果,你不够优秀,如果,你不够有钱,那么请别在上海停留。

它是冷漠的,冷漠的可以无限量的激发你的斗志,但你也可能因此而迷失自己;它又是高贵的,高贵的就像一个世代显赫的“高干子弟”,冷峻而孤傲的眼神,似乎在告诉每个人,“看看你的身份,没有能打动我的地方,就别轻易靠近我!”

漫步上海街头,你会沉溺于它的纸醉金迷,找不到方向,你将随波逐流。

鳞次栉比的高楼,密布若蜂窝般的商铺,还有行色匆匆如潮的人群,回首间,早已湮没在了永不停息的浪里,你会忽然生出一个念头,在这里,人怎会如此的渺小?

四年前,因为住处的原因,我的活动范围仅限于长宁区、徐汇区、静安区等几个中心繁华区域,偶尔也只是在闸北、浦东边缘地带随意逛逛,那时候,没觉得上海有多大,但现在,我认识到了我的错误,此次住的motel168酒店在浦东区外高桥保税区,搜索我的记忆,这里当然还是一片空白,但从以下一组数字中,我已经体会到了上海的地域广袤。从虹桥机场到酒店,打车花费了135元(中途我在南京路下车,顺便逛了一下外滩);从酒店做962路公交车到火车站北广场,票价6元,时间1小时45分钟;从酒店坐班车到培训地张江高科园,走高速路,要35分钟,而张江高科园离地铁4号线的终点站还有两公里。

上海的交通发达,轨道工具延伸四面八方,公交车遍布全市各个角落,大部分都有空调,客流量充足,印象里,没有拥挤和闷热;地铁现已开通了17条线路,不管是哪条线,都可以中转换乘,随意快捷的通往各个繁华区;还有轻轨、磁悬浮等更为现代的工具,这些是上海能够迅速发展起来的基础之一,正如俗话说得好,要想富,先修路。由此管中窥豹,可见上海人果然深谙此道。

上海是购物者的天堂。高档的、低档的,时尚的、活泼的,严肃地、可爱的,老年的、青年的,男人的、女人的......各有分区,不一而足,在上海,你总能挑到自己喜欢的东东,只要你有时间,只要你有耐心。

徐家汇,上海的商业地标,时尚的集散地;淮海路,优雅别致的商业长廊,绿树成荫,个性建筑成群。在这里,你可以体味到各种风格的事物完美的融合,养眼的美女、嘻哈的男孩儿、叛逆的大妈、尊贵的妇人、朴素的白领、张扬的老板、神色严肃地老外、当然还有一副悠然自得的上海小男人。行走其中,每个人都是高昂着头颅,迈着匆匆的脚步,没有人注意到你的穿着,你的身份,甚至你的言行。在这里,你是完全自由的。

南京路的风格有别于其他的商业中心,它是悠闲的少女,朝气而又有活力,它和外滩构成了上海的标志。来上海,不逛步行街,不在黄浦江边照张相,那你就是枉费此行。

静安寺,城隍庙,陆家嘴,襄阳路(已拆迁),北京路......想想要去的地方,数不胜数,他们在属于自己的领域,各有千秋,但都会令你流连忘返。

一般的北方人都不习惯上海的饭菜,似乎什么菜和面食都带着些许甜味,我则喜欢上海的盖浇饭、炒年糕还有混沌,都很有特色,当你吃腻了大鱼大肉野味海鲜时,选择来一份炒年糕或者来一碗混沌,绝对是另一种享受。对了,还有白斩鸡,沾上调料,配上靓汤,呵呵,美味挡不住啊。但我不太喜欢上海的本帮菜,两个字,不习惯。

上海人很自豪,上海人很骄傲。

但我始终不明白,时代为什么会选择上海成为中国的领跑大都会,而不是其他同样具有区位优势的城市?

上海本地人自私、狭隘没有大局观,论商业意识,他们不如温州人、广东人,论聪明,他们不如江南鱼米之乡人,论豪迈,他们不如山东人,论胆识,他们不如东北人......

在上海的几日,印象最深的有一个很小的细节,公交车上,售票员一般都是上海本地人,报站名和乘客讲话,他们都是一口的本地话,不管你听懂听不懂,他们无所顾忌;在上海三天,坐车经历了三次吵架,全都是本地人,他们讲着自己的道理,卖弄着上海话的咂舌,旁边一个兄弟说了一句经典的话:本地人吵架,外地人看热闹。据说还有一个哥们,有一次在车上大喊一声:上海人都是傻#$%!所有的人都侧目,然而所有的人都选择了沉默,这里面当然不乏上海本地人.

上海的发达和繁华毋庸置疑,倚靠的却是千千万万的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移民的力量,他们逐渐的融入了本地的生活,就像不断流入心脏的新鲜的血液,他们支撑了这座城市的发展,他们构建了现在和未来的上海的蓝图.

当晚霞挂上天空时,漫步在黄浦江畔,迎着海风,眺望着对岸的奢华,目送轮渡一艘艘的经过眼前.一切,似在画中.

上海的绿化搞得较好。主要是草坪多。每一栋楼房的周围地面上只有四样东西,即花草、树木、草坪和路。地面上要么是路,要么是草坪和草坪中间的花草和树木,除此无它。

上海的确是一座繁化的大都市。一是上海市内各主要交通干道上来往的车辆日夜穿流不息,就好像人体血管里运送养料的细胞日夜穿流不息一样。二是上海的高层建筑愈来愈高,愈来愈多。其中最显眼的是“金茂”大厦,据说有88层之高。无论你走在上海的杨浦区或徐汇区的什么地方,只要站在视线稍微开阔的空地上,就能望见它。特别是夜晚,那耀眼的“金茂”二字,仿佛一展指路的明灯,可随时告诉你所在位置的方位。当你漫步行走在它的脚下时,你只有昂起头,脖子向后仰,才能吃力地望到它的部分顶端。三是上海的立交桥、空中公路愈来愈多。当你坐在空中公路上的汽车里,两眼环顾着周围的高楼大厦,你所坐的车子就仿佛行驶在天上一样,你心里会油然而生一种心旷神怡之感。

上海人的思想比较活跃。这主要表现在对知识、信息的渴求欲方面非常强烈。就拿看《扬子晚报》来说吧:在有些城市,看不看当地当天的晚报是一种无所谓的事,而上海人一天要是不看当天的晚报,就好像一天少吃了一顿饭一样难受。少吃了一顿饭,是生理上出现饥渴;少看了一份晚报,则是思想上、精神上出现饥渴。

上海的确不愧是一个国际大都市。无论你走在上海的什么地方,都能看到在大一点的街道上必定有大商场,在小一点的巷子里必定的有小超市。我无意逛了一次徐汇区桂林路的好又多商场,感觉商场一是大,二是各式男女时装应有尽有,三是吸引顾客的方式很特别:即在许多时装柜台前,时装不是穿在静止不动的石膏模特上,而是穿在许多真模特--- 漂亮的小姐身上,时装穿在真模特身上,有了动感,销售的效果果然大不一样。

以上是上海留给我的好印象,但也留下了许多不好的印象:一是上海人思想还有保守的一面。首先是上海的方言太难懂。平时在市里办事,在商场买东西,一些上海人既使会说普通话,也不说。其次是上海人很看不起外地人的。因此我初到上海,就仿佛到了国外一样,原有的亲近感变成了陌生感,似乎上海人的排外情绪比有些少数民族人还甚。二是上海的空气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状况令人担忧。其中我感受最深的是交通堵塞严重、噪音污染严重和空气污染严重。我以为这主要是由于上海市的汽车太多造成的。虽然上海近几年城市道路有了很大改观,但道路增长的速度远不如汽车增加的速度。汽车多了,汽车尾气排放的污染物也多了。上海由于城市太大,人们开车上下班,与过去骑自行车相比,工作效率的确是提高了,但它带来的空气污染和噪音污染也是很大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