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宁县民间原始住宅窑洞

宁县地处世界著名的黄土高原南部,黄土层最厚处深达150m,是世界上黄土层最厚的地方,土质坚实,粘度高。远古时代,人们就开始利用这一特点,就地取材,因陋就简,掘地为穴,掏土成洞,过着穴居和窑洞的生活。后来,这种住宿习惯就世世代代沿袭下来

穴居,当地俗称“地坑院”。有地下坑院、半明半暗坑院和靠山窑三种。地下坑院,多集中在平原地带,一般在平地上靠人力挖掘地坑,深度为8米左右,长度以最少能掏3只窑洞为好,约25米,多则也有5只、7只窑洞者约40-50米;宽以能掏2-3只窑为宜,约18-25米。为了保证正中处有一只窖洞,一般地坑正面的窖洞数取单不取双。修时,先按计划好的长度、宽度和深度挖一个长方形土坑,开一孔出入地面的通道,俗称“洞子”,在坑壁掏出窑洞。洞高和宽各大概为3米至3.5米,深4米至6米。洞上窄下宽,横断面似尖“桃形”,设计结构科学,合乎力学原理,坚固、美观、耐用。半明半暗式坑院,多集中于坡坎地带,利用前低后高的有利地势,在高处一边削崖成壁,再开凿出窑洞,另一边低处与前面的地面保持一致,可筑栏围墙,开门出入。靠山窑,即靠山壁掏窑。这种半明半暗地坑和靠山窑与地下坑院相比,水流畅通,不易造成水灾。窑掏成后,以土坯砌墙(俗名山墙),封洞,一侧开门,一侧开窗,并在顶部开高窗。窑洞内,可在临窗处盘炕以供人休息,在向内靠炕的地方筑灶以供做饭所用,在靠窑壁的空处,置放桌凳、家俱。

甘肃省宁县民间原始住宅窑洞
甘肃省宁县民间原始住宅窑洞

居住窑洞的最大特点是,冬暖夏凉,湿润清静,故有“神仙地府”之美誉。据测试,严冬腊月,室外温度为零下20℃左右时,室内可保持在零下5℃以内;炎热的夏季,室外为25℃时,洞内可保持在15℃左右。严冬季节,北风呼啸,天寒地冻,滴水成冰,有窑洞者可深居简出,躲避风寒之侵袭,故有“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娃娃热炕头”之说。盛夏时节,骄阳似火,酷热难耐,有窑洞居者,清静凉爽,身心舒畅,比用电扇、空调等现代家电管用的多。一年四季,全家人安居窑洞之内,冬睡热炕,夏躺凉蓆,不愁吃穿,其乐融融,尽享人间天伦之乐。1981年夏季,日本东京建筑工程学院考察团一行6人考察早胜北街、寺底村窑洞时,不得不竖姆指称赞。

据考证,宁县窑洞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渊源。近年来在多处新石器文化遗址中已有所见。又据史志记载:宁县窑洞为周先祖陶洞之遗风,周先祖公刘到古公亶父十代居于豳地(宁县及周边地区),凿洞为家。《诗经·大雅·公刘》记载,“拖拖拉拉,大瓜连小瓜,杜水沮漆是吾老家,古公亶父把山洞来挖,把地洞来打,那时候没把房子搭。”可见,宁县窑洞文化深受当时周族文化影响。

近年来,农村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多数人已弃窑盖房,但仍有一部分人居住在“窑洞”中,其中有些是由于经济不宽裕,也有些则是不愿意丢弃这一宝贝。他们对“窑洞”大加修饰,用砖砌墙,瓷片贴面,安装钢门钢窗;室内用白粉涂壁,瓷板铺地,窗明几净,并不比住房屋逊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