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即將消失的野味,你吃過幾個?

新大風歌


太行嘢貨來回答;

農村即將消失的野味,你吃過幾個?

我們家住在北太行的山腳下,村莊不算大,有一百來戶人家,但是環境豐常的好。一邊是拔地而起的茂密山林,一面是清澈見底潺潺的河流,崎嶇蜿蜒繞村而過,有山有水的地方野味當然少不了。在小時候,一年四季都能吃上鮮美的野味,現在想想都流口水,但是近些年有些人為了利益開山毀草,導致許多野生動植物的生存環境受到破壞,數量也是一再的縮減,不敢說消失,可是再要嚐到它們的味道是難了。馬糞包屬於菌類的一種,小時候只知道它叫“馬屁包”,其實學名叫馬勃,它們喜歡生長在潮溼陽光的環境,你在農村朝陽樹林邊、大草垛子旁準能找到它們。特別下過雨後,好多的草垛下面,就會冒出許多灰白接近圓球形狀的東西,遠遠看去地面像鋪了一層有大有小乒乓球,走到它跟前腳都不知道往哪放,生怕給踩壞了。這時候小夥伴們都挎上竹籃,一陣手忙腳亂,地上的白球裝滿了籃子。回到家就是一頓鮮美的野味。馬屁包的肉質很嫩很厚,吃到嘴裡鮮香滑口,很有嚼勁,市場上的蘑菇和它沒得比。有時撿著撿著還能撿出一窩鳥蛋,那時候小不管那麼多,都會當作戰利品帶回家,現在再也找不到這樣的味道啦。

螞蚱很多朋友都不陌生,那是小時候家裡最常見的昆蟲,它的種類很多,具體學名我也叫不上來,把它們烤熟後味道卻十分的鮮美。記得每到秋天收割穀物玉米時,小孩就跟著大人來到地裡,雖然幹不了活,但一定不能讓我們獨自在家,因為免幾個小夥伴湊一塊不是撒潑就是找事,讓大人不能省心。小孩在地裡的首要任務就是逮螞蚱,綠葉上草地裡莊稼下全是螞蚱,見到人亂蹦亂跳,它們的大腿上還有刺,不小心彈到你會把手刺的生疼,逮到的螞蚱用狗尾巴之類的草穿成一串,中午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把螞蚱放到爐臺上,一手捏著草柄,一手拿筷子按住,呲呲一陣響動螞蚱就再也不動緩了,翻幾個什麼調料也不用裝,香味就會直撲鼻孔,特別是咬到有籽的母螞蚱,會嘎嘣嘎嘣作響,不僅黃香而且籽皮筋筋的!那個好吃不知道怎麼形容。現在莊稼地沒有不打藥的,以前滿地的螞蚱再也見不到了。
兔子都是瘦肉,又嫩又鮮味道非常的可口,相信大家都吃過。那麼野生的兔子肉,估計吃過的就不多了,野兔的肉質更加細膩,肉的顏色要比家兔新鮮,營養更為豐富,但有一樣野兔肉有一股濃濃的草性味。以前還沒有禁槍時,有好多喜歡打野味的人,每人一把土槍(我們哪叫馬炮)。深秋的麥地一眼望不到邊,這些人站成一排,同時向前搜索著麥地,野兔會從你的腳下嗖的竄出來,以飛快的速度逃向遠方,這時槍聲會在兔子的身邊大作,土槍的子彈都是黑火藥加鐵砂子,打出去一大片,兔子被鐵砂子擊中就會發出吱吱的叫聲。到晚上拿著野味回家,燉上一鍋兔子肉,好友有拿菜的有拿酒的,大家坐在一起熱鬧一番。沒禁槍的時候兔子遍地跑,現在不讓用槍啦,地裡的兔子卻很少見了。
我們的村子挨著河,水裡的野味真是沒少吃,其中最香肉質最嫩當屬泥鰍,它滿身滑溜溜的,有一層粘粘的汁液,小時候逮它好費勁,抓到手裡還得跑出去。那時候家裡窮也沒錢,有好吃的也沒錢買,如果你想改善下伙食那就得下河,帶上網兜光著腳丫。當時這些野貨可真多,不是魚就是蝦不是蝦就是泥鰍,隨便一會就能抓到不少,拿回去,母親給收拾一下,蒸煮煎炸就成了豐盛的大餐,夠一家人美美地吃上一頓。有些人可能會發笑,這也叫大餐?那個年代吃飽就很不錯了,吃肉更是少之又少,所以說能吃到葷腥肯定就是大餐啦。現在市面上所看到的泥鰍,幾乎都是人工飼養的,那營養和野生的可差遠了。不知道是河水汙染還是什麼原因,最近幾年回家,野生的泥鰍也越來越少,想吃口野味也不容易了。
小時候在農村吃過的野味太多了,它的味道都是非常的鮮美,不過近幾年它們數量也漸漸的少了,不像以前再那麼容易找到,甚至有些地方都沒有了。希望能對農村那些動植物的野味加以保護,不要成為我們曾經的記憶。在給孩子講故事時,不僅是故事還要讓他們能看到實物,不要讓這些野味從我們視線中模糊、甚至消失。


太行嘢貨


說起農村野味真的特別的多,不過由於現在人們大量的捕捉還有受環境的影響,農村裡的很多野味也變得越來越少了,有些甚至完全消失了,只能成為我們的回憶了。



農村即將消失的野味真的太多了,比如有:野兔、野豬、野生烏龜、野生泥鰍、野生竹鼠、野生黃鱔、等等...上面說的那麼多野味我都沒吃過,覺得有點遺憾了。我說說我曾經吃過的幾個野味吧,在我心目中印象比較深刻的,那是我童年的回憶了,記得小時候經常能吃到這些野味,現在幾乎消失了。


一、竹蟲。記得小時候,每年都跟媽媽回外婆家的,那時沒有交通工具,都是靠步行去的,大概走路要一個多小時吧,在路上有很多竹林的,那時在竹林裡有特別多竹蟲的,我抓了滿滿一大袋去外婆家油炸來吃的,油炸竹蟲特別的爽脆,非常的好吃,現在我走遍很多農村的竹林都找不到竹蟲的蹤影了。不知道你那裡還有這些野味嗎?

二、山坑螺。在我這裡,大大小小有幾十個農村,現在河裡山坑螺基本找不到了,記得十多年前吧,在我村裡後山的那條小溪是有很多野生山坑螺的,那裡的水是山泉水流出來形成的小溪,而且那裡沒有人類的居住和活動的,野生山坑螺特別多,後來被開發山區旅遊景點後,野生山坑螺再也見不到了,在我這裡農村,已經找不到野生山坑螺了。



三、七星魚。記得小時候,和村裡的小夥伴去小溪裡經常能捉到野生七星魚的,近些年來由於人們的大量捕捉,無論是網魚還是電魚呀,現在在我們村裡,野生七星魚已經很難見到了,野生七星魚用來煲湯特別的營養好喝。你那裡還有野生七星魚嗎?


現在農村很多野味都越來越少了,其中你都吃過哪些呢?歡迎留言。


三農天地


說到野味,我不得不出來嘮嗑幾句,就當陪大家一起回憶下過往吧。

我們這地處南方,是一個藏在深山老林裡的小村莊,所以野生資源特別豐富,水裡遊的,山裡跑的,天上飛的,應有盡有。在80年代那個農村物資還比較貧乏的時代,一年難得吃上幾回肉,所以當時村民們為了改善生活,只得靠著大山討生活,偶爾上山下河摸點野味打下牙祭。下面我就挑兒時印象中比較深刻的,當然在山裡也是比較具有代表性的野味來跟大傢伙聊聊。

水裡遊的

村裡子裡沒有大河,只有一條小溪從南往北穿流而過。小溪雖小,但裡面的野味著實不少,一到夏天,許多姑娘婆婆便揹著小竹簍,帶上簸箕,不亦樂乎的跑到小溪裡面捕魚。小溪裡養不了大魚,大多是一兩指大小的小魚,比較多的有一種褐色小魚,背圓腹平,平時喜歡趴水流湍急的石頭底下。還有就是野生小鯽魚,我們這方言叫“蛇婆魚”,一般藏身在小溪兩側岸邊的水草中。再就是那種小蝦米了,生活在水位較深的平緩區域。我們捕魚的時候一般用簸箕架在平坦的河床上,然後用腳在上游處一頓踩,將上游的小魚小蝦趕往簸箕中,再伸手抄起簸箕,就能將魚蝦捕上來了。用這種魚蝦做菜,我覺得配上酸豆角最美味,新鮮爽口,實在是一道不可多得的開胃良菜。

山上跑的

這個就更多了,畢竟我們這靠山。比較多的有野豬,野兔,麂子,還有巖蛙,竹鼠,山雞等。野豬、野兔、麂子、等一般人看到也抓不到,因為需要一點專業技術,要了解野獸習性,會下套放索才能抓到。巖蛙抓起來比較辛苦,也需要膽大,它們生活在山澗有水的地方,而且都要夜晚才出來活動,山路比較溼滑,行動起來很不方便,再則一般人晚上不敢進山的。竹鼠喜歡挖洞藏身在茅草下面,以茅草為食,我有個叔叔非常會抓竹鼠,每年都會抓上一兩隻回來大家一起吃,可惜前幾年因病去世,從此就再也吃不到他抓的竹鼠了。

天上飛的

如果竹雞算飛禽,那我覺得它是我們那最美味的山珍野味了。每年的秋收季節,總會有竹雞奈不住食物的誘惑,從山林裡跑到田間來啄食稻穀,這個時候是最好抓雞的時候。在田間地頭插上小竹杆,一端繫上繩子,打好活結用來作套索,再用石塊輕輕壓住機關,套索裡再撒點穀子作誘餌,只有竹雞上套,踩到機關,基本上都是一套一個準。套到竹雞後回家用油炸了,再放到灶頭上用柴火燻上一段時間,然後切碎,用罈子辣椒一炒,那滋味真是嘣嘎脆爽。

到了九十年代,在外上學以後就很少吃到這些野味了。一個是物質生活逐漸豐富起來,人們再也不用辛辛苦苦地跑到山上去尋找食物。二則是隨著人們的捕捉,許多野生動物日益瀕危,慢慢被國家列入了保護動物的序列,山裡人樸實守法,捕食野生動物這種違法的事情當然不會再幹。所以,野味在人們的生活中也就漸漸消失,我也只能在腦海中回憶一下那些兒時的味道了。


湘俚伢子


小時候農村裡的孩子會自己給自己改善生活,家裡生活條件不好,需要打牙祭,就靠孩子們奇思妙想了。

那些年山裡的松樹是野生的矮松樹,每年夏天,松樹上會掛著很多毛蟲蛹,父母沒空去山裡剪這些高蛋白蟲蛹,於是孩子們自己到山裡剪。

印象裡,我們家當初這個任務是落在年齡最小的小編肩膀上,帶著不合手的大手套,拿一個圓形的、用棉槐條子編的框子,跟著比自己大的鄰居姐姐們翻山越嶺,從每一棵松樹上剪下來躲在繭裡的蟲蛹,等框子裡剪了很多以後,大家才開心往回走。

等來到村後的河邊,我們會處理蟲蛹,把一個個繭剪破,取出裡面的蛹,有時候能剪出很多變成毛毛蟲的蟲子,一開始會嚇的趕緊甩啊甩後來看多了也就不怕了,剪出來的蟲蛹洗一洗,再次放到框子裡,拿回家讓母親給我們炒熟。

特懷念那幾年的毛蟲蛹,現在山裡那種矮松樹不怎麼多了,雷雨季節到山裡也看不見幾個毛蟲蛹,這玩意,這種野味即將消失。

我們老家山裡有一種蘑菇叫做松板,是一種比肉的味道還要鮮美的蘑菇,那些年山裡的松板也不多,一種叫松蛾的蘑菇很多,如果有幸摘到一片松板,會開心一整天,這樣的蘑菇做在菜裡頭,家裡幾個孩子都會搶著吃。





小編覺得有二十年沒看見松板了,每當夏天多雨季節,小編還是喜歡到山裡去撿蘑菇,松蛾還有,但看不到松板了。

小時候的肉類食品是知了猴,傍晚到,每天傍晚到小菜園裡溜一圈,總能抓個十幾二十個,那時候捨不得放到油鍋裡炸,就等做飯剩下的餘火,把知了猴放進餘火中,等一點火也沒有了,我們就把它們從灰堆裡扒拉出來,這玩意特別香。

割完豆子霜降以後,原來躲在豆子秸稈上偷吃豆子苗的蟲子,它們會鑽進貼地堰的泥土裡,挖出來時豆蟲把身體裡的糞便已經排完了,還胖嘟嘟有肉,這樣的豆蟲我們叫它地黃,營養價值很高,味道鮮香好吃。


如今知了猴不多了,地裡藏起來的豆蟲也不多了,大概噴施農藥,讓這些蟲類幾乎滅絕了。

山裡很多可以吃的野菜也快找不到了,過去我們喜歡吃的好東西,好像現在看不到了,它們正在慢慢淡出人們的視線,逐漸消失。


悠然見東山


農村即將消失的野味,你吃過幾天?這個在農村長大的我們還是深有體會的,下面說說。

一、野雞,我父親以前是民兵隊長,練習過槍法。以前在我們小的時候,野雞不受保護,經常到地裡偷糧食種子吃,那時候的人們是見一隻殺一隻。由於那時候大量的槍殺及藥物毒殺,野雞在我們當地已經消失了幾十年了。而用嫰姜炒野雞,現在只能是在記憶中或買個養殖的偶爾過下嘴癮。


二、黃鱔、泥鰍,小時候要想賺零花錢怎麼辦,那就是去農田裡挖黃鱔、泥鰍。自己想吃的時候,也可以改善伙食,另外還可以賣了換零花錢,是我們小時候主要的零花錢來源。現在由於水稻改單季稻加上農藥、化肥的大量使用,農田裡已經沒有這些東西了。想吃,只能買養殖的了,反正吃起來就是少了野生的鮮味。



三、麻雀,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小時候大家都認為麻雀是害蟲,破壞糧食作物生長。用一個蔑織的蓋盤,下面支一個竹杆,竹杆上系一根繩子,撒上稻穀,等麻雀進去吃食後,拉動繩子,就將麻雀抓住了。拿來炒著吃或燉湯吃,是以前小時候補身體的主要營養來源。現在麻雀既不讓抓,更不準吃了,而且數量在我們當地也是少的可憐。

四、野生蘑菇,小時候經常要跟在媽媽後面去撿磨菇,那時候紅色的、黃色的、白色的蘑菇都可以食用。媽媽撿的蘑菇主要是出售補貼家用,偶爾些品相不好的賣不出去的才會自家食用。偶爾有時候能加點瘦肉在裡面一起炒,那是小時候最好的美味。可是現在農村的森林覆蓋率高了後,柴火都沒有人要了,很少有人上山了,也再沒有見過野生的蘑菇賣了,又只能是在記憶裡回味這種美味了。



上面這四個,都是我記憶中的野生美食,現在由於數量稀少,國家又出臺了相關禁捕禁殺政策,所以大家千萬別以身犯法,現在只能在記憶中回憶了或買人工養殖的吃。你們小時候有吃過這些東西嗎?歡迎下方留言、評論。


壞男人說小龍蝦


作為一個從小在農村長大的冷,對於以前農村小時候的一些野味,現在可能想要吃到真的是非常困難。所以經常在網上看到別人,吃我們小時候經常吃的一些野味的時候,就會覺得非常的親切。隨著自己年齡越來越大,而且回老家的時間也越來越少,所以想要吃到農村這些野味,越來越困難。即使有時候回到農村,卻並不是吃這些野味的時候,所以就會覺得特別的可惜,因此每次現在回老家都會挑選能夠在野外找到野味的時候。那麼現在在農村地區,有哪些之前常見的野味即將消失呢?



第一,知了猴

這種美味其實在農村地區是最常見的,尤其是在我小時候,還有就是知了,小時候一個晚上可以抓到很多,每次都能吃到爽。但是最近這兩年回農村的時候,雖然晚上以同樣的方式去野外捕捉知了猴或者是知了,但是明顯可以感覺到數量越來越少。這種美味的野味現在在農村地區,由於被人們過度的捕捉,導致數量越來越少。歸根結底的原因,其實是因為現在知了猴的價格越來越貴,在我們當地,一個知了猴至少能夠賣一塊錢以上。所以前兩年農村人大量的捕捉導致知了猴的數量越來越少,很有可能再過一兩年的話就很難找得到了。



第二,野生的溪魚

在以前農村的一些小溪裡面經常能夠發現有很多野生環境長大的魚,雖然個頭不大,但是味道卻非常的鮮美,經常在一些水質比較好的地方會有比較多。不過現在由於農村地區大部分水土都遭到了汙染,尤其是農藥的汙染,導致現在農村的溪流裡面生物越來越少,其中就包括我們小時候經常捕捉到的野生溪魚,現在基本上看不到多少,很難抓得到,所以人們在不斷髮展過程當中,往往會以犧牲環境為代價。



第三,野生蘑菇

以前在我們當地吃的最多的一種蘑菇就是松乳菌,又叫雁來蕈,是一種極其美味的蘑菇,而且無法進行人工繁殖,只有在一些松樹底下或者板栗樹底下才能夠找得到。在每年的清明節前後和八九月份的時候是這種蘑菇比較多的時候,雖然小時候經常能夠吃得到,但是如今卻很難在山上撿得到了。其實也真的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只是覺得現在再也沒有以前那麼容易找得到這種蘑菇了。



第四,野生泥鰍和黃鱔

其實在南方地區這兩種野味應該是我們平時吃到最多的,因為在南方地區的水稻田裡面,以前有很多的野生泥鰍和黃鱔,所以我們很容易抓得到,但是由於農村地區的稻田過度使用除草劑,導致泥鰍和黃鱔幾乎滅絕,現在很難找得到。


當然,其實還有很多很多的野味,確實現在也越來越少,而且我們小時候吃過的地盆子,覆盆子,象鼻蟲,石蛙,野生甲魚等等這些美味的食材現在基本上很多都已經沒有了,這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農村地區的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人為造成破壞,其實佔據最主要的原因。你們覺得還有哪些野味現在越來越少了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


少三番


說到農村即將消失的野味,勾起了我的不少回憶。這是一份同時有關味覺與童年的回憶。

1.覆盆子。

我們村有一個水庫,水庫壩上曾經有一片野生的覆盆子。記得在果實成熟的時候,我和小夥伴隔三差五就會去採摘一番,酸甜可口的覆盆子,經常能讓我和小夥伴吃得大呼過癮。

即使後來可以買到草莓、櫻桃等時髦的水果,記憶裡那片水庫壩上綠蔥蔥、明豔豔的覆盆子,依然縈繞在心頭。



2.田雞

小時候,總有一片蛙聲在夏季,此起彼伏的迴響,而捕捉青蛙並且拿到火上熾烤,是童年的一大樂趣。

我都忘了當時是怎樣燒烤田雞的,但是記得烤出來的味道特別香嫩可口。



3.知了猴

以前住的老房子,門前有一棵大柳樹。夏天下過雨後,經常有成群結隊的知了猴爬上樹幹。把他們抓住,油炸,做成的油炸知了猴可真的是至高的美味。滿嘴的酥香和高蛋白。

4.螞蚱

螞蚱不能說在農村見不到了,只能說我自己在居住於城市之後,越來越少見到螞蚱了。想當初,抓到大東山螞蚱,烤著吃也是一絕。



5.凍地瓜

凍地瓜就是紅薯收穫之後,有漏網之魚,留在地裡,嚴冬天氣裡變成凍地瓜。凍地瓜最好吃的,就在於它甘甜的汁水,印象裡,我只吃過一次,真的是太好吃了。可惜以後,自己都沒有機會再吃到。



6.水牛籽

水牛其實就是天牛的俗稱。也是在下雨天之後,我會沿著林間小道,尤其是去有草的地方找天牛,有時候溜達一趟就能抓到幾十只。水牛籽的味道是非常香,不僅可以炸著吃,而且甚至可以生吃,你有生吃過水牛籽嗎?



7.野鴨

小時候,爸爸是用土槍打獵的,經常能吃到帶回來的野鴨,味道鮮美,唇齒留香。不過,後來土槍也上交,野鴨貌似也成了保護動物,就再也沒有機會吃到了。


南瓜博士劉楠


我是來自河南商丘的一個小山村,不知道你所說的野味是指葷的還是素的,我就說一些我小時候吃過,但是現在基本沒有見過的東西。

1、槐花

這個東西可以生吃,甜甜的,吃一點可以,不能吃多,吃多了也不好吃。槐花主要用來蒸著吃。小時候會用鉤子從槐樹上勾下來,然後洗乾淨,用麵粉裹起來(麵粉不要太多),放在鍋裡面蒸。大概半個小時就可以蒸熟了。蒸熟以後用調料(蒜汁/香油/麻辣鮮/辣椒)拌著吃,很好吃。

現在我們那邊中這種樹的都很少了,幾乎絕跡了。

2、地蘚皮

我們那裡叫地蘚皮,這種東西吃起來有點像木耳,但是比木耳絲滑,比木耳好吃,我小時候吃的時候都是炒雞蛋,不過沒有吃過幾次,主要原因就是太麻煩。

一般地蘚皮是下過雨以後,山上會比較多。由於是在山上,所以摘鏟的過程中會摻有很多細沙和泥土,洗的過程中會非常,非常、非常的麻煩。

3、蟲不久

我們那裡叫這個物品是“蟲不jiu”,長在樹上。小時候,每到春天都會爬到樹上摘一些蒸著吃,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地理位置的原因還是怎麼滴,我們那邊這種樹很少。

一般我們那邊摘下來以後,會蒸著吃,很有嚼勁。最好選擇青一些的,青的好吃,蒸的時候不要放太多面粉,也不要蒸的時間太長,否則容易儂,影響口感。

現在我們那裡都蓋起了樓房,把一些樹木都砍了,現在回家基本吃不到了。

4、馬蜂菜

我們那裡叫這種菜叫”馬蜂菜”,至於為什麼叫馬蜂菜,我也不知道!

這種菜都是夏天出現,長在麥地裡面。小時候經常會蒸著吃,酸酸的,很好吃。現在我們都是打農藥,或者也因為生活水平提高了,基本沒有人吃這個了。


老闆來份隨便


你好,我是小農夫。以前生活在農村裡,各種飛禽猛獸真的不少,還可以經常吃,也不貴。下田幹活最離譜的事做過,幾十人去追個小野豬,野豬個頭估計就10幾20斤這樣,最後還是給跑上山去了,想想都好笑。但由於近些年農村過度開發山林,和人為過度的捕捉,現在基本都成了保護動物了,也不敢捉也不敢買。

農村即將消失的野味,你吃過幾個?

1.白麵水雞。

這應該在農村生活過的朋友都不陌生吧。本人沒捉過,都是跟人家買的,從12塊一個買到20幾塊就消失了,就成了現在的保護動物。白麵水雞個頭也不大一般就是1斤左右,殺了就更小了,可以用來煲湯也可以姜蔥爆炒,味道還是很好的。

2.豹貓。

豹貓外觀非常好看,但非常兇殘。家裡之前在山上養雞,就是給一群豹貓攻擊過,上山看到那場景還以為是什麼妖怪,死雞還在但滿地都是血,專門咬雞脖子,一晚上咬死了我家10幾隻土雞。當時還專門找了有獵槍的親切去打,不過只打到一隻,其他全跑了。也不知道能不能吃,最後也煲湯了。

3.石蛙。

石蛙就吃的最多了。以前我大舅就是愛搞這個,晚上專門上山捉的,一般生活在大山有流水和亂石的地方。味道清甜,非常好吃,煮粥和清蒸都非常一流。石蛙不是田雞哦,外觀顏色黑黑的,價格比田雞貴。我已經很久沒見過了,更別說吃。

4.野豬。

野豬肉應該最普遍了,大家都有吃過,沒保護前賣60塊一斤,野豬最好吃的就是皮,這應該沒人反對吧?野豬真的一點肥肉都沒有,一般買來煲湯多,用來爆炒技巧比較高,剛熟就好,煮老了就不好吃了。



以前的野味現在全是保護動物,我也是很多年前吃過,現在只有回憶了。

保護動物.人人有責!

我是農夫分享農村身邊事,

關注食品安全!


小小的農夫


答:我難忘小時候喜歡吃的一種野菜――地膜耳。

小時候,我們村裡有很多老樟樹,遮天蓋地,綠油油的一大片,我家老屋旁邊也有一棵。春天時,氣溫低,只要連續下了幾天陰雨,我姐就會帶著我們幾姊妹拿臉盒或木桶去撿地膜耳。

地膜耳,黑色,很小,只有指甲蓋大,一大片,一大片黑黑的互相連結,只要捏著一點就會扯起一大塊,粘粘的,滑滑的,沾著泥土,不一會我們就會撿滿一臉盆,有時候是一桶。

地膜耳好洗,放在水裡揉幾次泥土就掉光了,好吃,用水煮湯,湯味香甜,地膜耳脆生生的,爽滑滑的,那時候我們每個人要吃幾大碗,覺得好吃,又去撿。

有人說,地膜耳是牛糞轉化出來的,有點道理。那時生戶隊的牛都栓在樟樹粗大的根上,特別是夏天更是如此,牛睡在陰涼的樹下,閉眼搖頭晃耳,甚得享受,排出的大便被雞爪扯開,碎碎地撒開得遍地都是,天長日久,溶化到樹下的泥土裡去了。

現在雖有老樟樹,但數量不多。在春天裡雖然連續下了幾天的雨,卻再也找尋不到地膜耳了。

地膜耳,兒時難忘的記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