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农村家庭为了供三位大学生上学变得一贫如洗,是否值得?

lucky小默


这话有问题!挣钱干嘛?有挣就有花,花钱得花在该花的地方。人穷只要不是懒就没问题!至穷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为孩子上大学穷是暂时的,属于投资!体能智商有问题的上不了大学,现在不论是男孩女孩,只要上了大学,说明智商没问题,穷是暂时的。祝愿所有穷孩子都能上大学!


旺旺58963899


“供养一个博士孩子,生生把父亲逼成了“野人”的新闻出来以后,可能很多城市人觉得有点夸张。我想说的是,“有钱人的世界穷人不懂”,同样,“穷人的生活有钱人也不太明白”。对于大多数农村家庭而言,父母都是务农或者从事季节性农民工,一天不干一天就没钱赚,有时候生病停工,不但一天的工钱没了,而且看病还要花钱,可以说很多农村家庭挣的每一分钱都血汗钱。这样经济条件方面本就捉襟见肘的农村家庭,再供养一个或几个大学生,无异于雪上加霜。那么,对于这些农村家庭为供养大学生导致家里雪上加霜、一贫如洗的事情,到底值不值得呢?对此,我觉得理清楚如下这三个关系,答案自然就有了:

一是理清楚“辛苦”与“心苦”的关系。

很多农村家庭,父母吃过了没有文化亏、受够了没有社会地位的苦,稍有远见的父母都能够认识到孩子的发展前途与现实的物质享受之间,孰轻孰重?题目中所提到的这个家庭,正是父母认识到了孩子的读书学习和长远前途的重要性,才会在家庭本不富裕的情况下,哪怕是砸锅卖铁、哪怕是倾其所有、哪怕是一贫如洗,也要让孩子读书学习考大学。三个孩子也不错,都很争气、考上了大学,我想这时父母为了供养孩子们上大学,虽然“辛苦”,但“心不苦”,父母是高兴和满足的。

二是理清楚“眼前”与“长远”的关系。

把有限的经济条件,用于投资家庭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本无可厚非,但物质条件的改善是“短期”的。而把有限的经济条件,用于投资孩子们读书学习上大学,等孩子们有了更高的学历、有了更强的生存能力,对于家庭物质条件的改善将是“长期”的。题目中的这对农村父母的可贵之处,就在于情愿牺牲自己“短期”的物质享受,用来为孩子们的“长期”发展做努力,最终换来的也必将是家庭“长期”的美好未来。

三是理清楚“精神”和“物质”的关系。

“精神追求”和“物质追求”是人生两种不同层次的追求。家庭的追求不同,带来的家庭发展方向和孩子们的发展前途也是不同的。有一些家庭,把眼前的物质生活看得很重,不愿意为孩子们的长远前途做出牺牲,只顾着和眼前的生活苟且。对于这种家庭,面对的将“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要面对一辈子的苟且。”而题目中的家庭,再辛苦两三年,等三个孩子大学毕业,父母不管是从“精神”上,还是从“物质”上都将是丰余而富足的。

其实,生活中处处都充满着哲学和辩证法,只有真正理清“舍与得”“长与短”等诸多方面的辩证关系,才能在关系人生与家庭的重大问题上,做出正确的选择。可以肯定地讲,题目愿意付出家庭一贫如洗代价的父母换取三个孩子美好人生的父母,与那位把自己逼成野人换取孩子读取博士的父亲一样,都是值得受人尊敬的。

个人见解,不免有失偏颇,不对或不适当的地方,欢迎好友们留言批评指正和探讨交流。


晨爸在线CBZX


一个农村家庭为了供三位大学生上学变得一贫如洗,是否值得?

当然值得,三个大学生哪,太值得了啊!

我们农村人的出路在哪里?几十年以前,农村的孩子们可以当兵入伍,可以学手艺,可以承包山地湖水,可以读书,出路还是算可以的,也算是比较公平的。

现在呢,似乎除了读书,已经别无他路了。要不就早早出去打工,过一辈子的打工仔生活,要不就还是先去当兵,两年退伍回来后再出去打工,另外还有别的好出路吗?

你们一个农村家庭,居然供读了三位大学生,真心不容易。真心为你们家感到骄傲,向你们家表示敬意。

俗话说,知识改变命运。农村人、农村家庭,就应该具有你们家的这种精神和力量,也只有具备了这种精神和力量,义无反顾地把孩子送上读书、学知识的道路,才有可能改变一家人祖祖辈辈贫穷的命运。

当然,我也明白,为了供读三位大学生,现在家里已经一贫如洗,目前的日子肯定不太好过。但请相信,这一切困难都是暂时的。一家人共同把这段最艰苦的时光熬过去,在不久的将来,等三位天之骄子都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家里的一切都会大大改观的,家里的日子也一定会好起来的。

想当年我们家也一样,哥哥妹妹也都挺聪明的,也都是可以成为读书的料的。可是,家里实在是太穷,穷到一个番薯几兄妹分开来吃的地步。为了供我读书,哥哥妹妹们都放弃了学习,早早都跑到外面去打工挣钱。

最后还好,我终算是没有辜负全家人的希望,从农村走出来了。可是,兄弟姐妹们却依还在农村。等大家都长大了、成家了,等我们现在都开始慢慢变老了,你始终还是会觉得,那是一份非常非常大的遗憾。只是那份遗憾,平素里,兄弟姐妹们都留在心里不说出来、心照不宣而已。

所以,你们家把三个孩子都供到了大学,这是很幸运的一件事,现在再穷也值得高兴,未来,一家人也不会留下任何遗憾。


深秋曲豆


我就是来自农村的大学生,父母农民,家里还有两个弟弟,到今年我们兄弟三个都上了大学,父母靠打零工养家。我小学初中在村里的学校(村里没高中),高中在隔壁县,大学是211、985。分享下我一路看到的东西。

1、学费及父母态度。

目前小学高中收费都很少,学费对于农村家庭来说不是一个很重的负担,所以只要孩子愿意上学,父母都不会主动让孩子辍学,相反,是很多农村父母劝自己的孩子继续读书。而且,农村里相对富裕的家庭更是舍得花几万的赞助费让孩子去更好的学校。

大学的费用稍微有点头疼,像我一年学费+住宿费(大约6000)+10个月生活费(7000)-助学金(3000)=10000。(这个已经是相当少了,正常大学生一年花个2W不要太轻松,我自己要兼职补贴自己生活)。父母打零工每年能存下20000不到(农村经常出现父母一方无工作,那就更加少),一个农村家庭供一个大学生勉强还不算很拮据。

综上:对于农村家庭,大学以下的学费不太需要担心,父母也支持孩子上学,但是大学的费用就真的是要省吃俭用也不一定能省出来。

2、农村孩子的情况。

在我就读的农村学校里,6年级开始就已经有学生打算退学了(不是升不了初中,只要你想读初中,就一定有,是学生自己不想读了),到了初三,你明天上课可能就发现周围少了一个人,一问,不读了,打工去了。到初三结束时,学生自己辍学的达到10%~20%左右,当然还有很大部分上课也不学,上课就捣乱呗。

你一定奇怪是什么原因使这些孩子主动辍学,他们都去哪了?

大部分辍学的孩子是因为读书对他们没有吸引力,读书能干嘛?初中读完读高中,高中读完读大学,大学读完呢?不知道,没有人告诉过他们,周围也没有大学生,没有,这里考出去的大学生都不会回去的,包括我。

大部分人去打工,在亲戚的公司,或者路边的工厂,相比兜里一毛钱都没有地去上学,去工厂打工每个月有几千块钱的收入,能去网吧上网,能吃能喝,还不被学校老师管着。你体验过16、17岁兜里没有一毛钱的感觉吗?

3、教育资源的匮乏,学习的乐趣。

来一个农村学校教书的老师,本身是什么水平不言而喻,特别是英语和语文老师,完全就是瞎教。(我初中的时候,老师的教学对于我就已经没有意义了,只能靠自学),教师只是一份养家糊口的职业,反正这所学校每年都这样子,每年都没有一个学生考上本市最好的高中,一些教养不好的学生甚至欺负老师。老师水平+态度,决定了教学的质量。

在这样的学校上课注定是无聊乏味的,能吸引多少的学生呢?还不如辍学打工赚钱去网吧实在。另参考:孩子嫌任课老师长得太丑不愿意去上学,怎么办?

4、农村孩子的成绩水平。

因为3的原因,农村孩子中考的时候成绩就已经处于很大劣势了,然后如果你在我们学校排名前20(一届200人),恭喜你,你就被县城一所很普通的高中录取,再努力点,考上2A,极个别能上1本。

令人绝望的是:这基本就是正常情况下我所在的村子的学生在学习上付出最大努力,所能够达到的极限,这个成长路径是你自己再努力也无法改变的,这么多年来,基本如此。(除了我等特例)。

5、城镇孩子对比农村孩子。

城镇的孩子享有的教育资源使得其在成绩上很轻松碾压农村同水平孩子,并且基本没有可能在高中前辍学,因为没地方去。即使成绩不好,没关系,因为城镇的孩子有各种改变命运的途径。

1、请家教,哪科不行补哪科,从小学补到高中,至少能保证及格,基本能考个中等。2、中考考砸了,没考上市里前几的公立高中,没事,交赞助费,托关系,硬上。3、交赞助费托关系也上不了公立高中的,上私立学校,学费贵点没关系。4、最终还是考不上,咱考个托福什么的出国呗,回来就是海归,一口英语就是TOP2的大部分学生都比不上。

总结:

1、城镇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有太多的纠错程序,就像企业非常完善的内控制度一样,除非执行的人水平实在是不行,要不总能维持正常的运作水平。(这种模式我看过很多,也接触过很多这样的例子,就不举例了)

2、教育确实是一种投资,但是讲的是城镇的孩子,跟农村孩子没多大关系。

6、以我的例子,说说我理解的所谓“教育是一种投资”。

中考的时候,按理说我也应该是要走上我所描述的那条路,然后最多考个1本,211、985做梦都不敢想,而且当时那所学校免了我所有的学费(大约1500一个学期),要不是我舅舅的原因,我肯定就去了。舅舅也是农村出来的大学生,当时我外公断绝他生活经费试图让他回来经商,但舅舅还是坚持读完了大学。舅舅承担我学费让我去隔壁县一个私立学校就读,一学期学费抵得上我一年大学学费(而这仅仅是全额学费的一半)。进去的时候成绩排名在班里300/1000.如果我维持这个水平,我就能上一所一本稍微偏上的学校。(这时候你知道什么叫“教育是一种投资吧”,同样的人,只是因为报了不同的学校(花更多钱),一个努力能上一本,一个维持了就是一本偏上)。也是在这里,我见识到部分一年赞助费10万进来的土豪,才知道“教育是一种投资"到底代表着什么。

============================================================不补充具体的地理位置主要考虑到:

农村的父母基本没多大见识,可能这辈子都没离开过本市,甚至本镇,不可能具备多远大且坚定的教育理念,即使有,这种理念只能在很小程度上影响农村孩子(人是受利益驱动的,农村读书这么穷,无聊,不自由的生活连去血汗工厂打工都不如),我已经说了,即使那些渴望读书并付出努力的孩子,最终的成就也非常有限,而最重要的物质支持,全国所有农村应该都处于大致的水平。(补充,我这边是粤东,可能条件还稍微好点)============================================================

继续补充一点关于“农村父母不太可能具备多远大且坚定的教育理念”:

农村父母对孩子教育的态度,是“无所谓和摇摆不定”。如果孩子成绩好,父母很可能支持,如果孩子成绩不好,父母就说你去打工吧。

学习成绩好的孩子能给父母长脸,几户人家碰一起很快聊到你家孩子的成绩,甚至于很多家长喜欢把孩子的奖状贴在大厅,成绩好的孩子的父母会有一种虚荣感(尽管这跟他们很可能没关系),成绩不好孩子的父母在这种情况下,就会选择让孩子去打工,这样家庭的收入就有了很大的提升,以此来消除挫败感。(城镇就无法如此)

Wilson䵼吃冷芝士


看到这个深有感触的问题来回答一下,非常值得!拿本人来说吧,身处农村孩子爷爷脑血栓十多年,办完丧事后经济上捉襟见肘,两个孩子同时上大学,压力变动力吧,记得最清的是2013年夏天,有30多个高温日,就靠这种无形的力量,在工地上一天没歇挺了过来,一门心思攒钱供俩孩子上学。我儿子读研期间勤工俭学,再加上奖学金,一家人共同努力现在毕业都工作了。女儿任教几年了,儿子进了国企。虽说刚开始起点低,但学历是敲门砖,知识是无形的财富!不再像我们这代人,背井离乡颠簸流离了,也为下一代奠定了基础。所以我认为很值得!


顾兰芳3


我家一儿双胞胎俩女,俩女本科儿身有疾,小孙是我一手带至这上六年级全天候服条,吃穿住行作业样样离不开我,这就说天下父母心,把一生所有精力体力钱财都注入儿女孙身上,这才是世界上真正的无私献,身心皆疲还感到天比的高兴和荣耀。


W雨亭


当然值!苦也就是这几年,学成后家里的环境就会改变。不供他们出来,可能就得穷一世。我也是农村的孩子,我父母供我们姐弟俩上大学也是家徒四壁。我毕业工作以后和我父母一起供我弟弟。等我弟弟在毕业工作我们家里现在已经是翻天覆地的变化。想脱贫靠教育!


山野兔


当然值得,我一直坚信知识改变命运。我也是农村出来的孩子,当年也是家里三个孩子读书,家里也是以靠种地为收入,父母在集市上摆摊挣点买菜钱。

我有哥哥和姐姐,我哥哥大我7岁,我姐姐大我1岁。哥哥考上了重点大学,他考上大学那年我记得我上初中,他考上大学的同时也会经常写信鼓励我们,我高三没有考上大学,哥哥把自己攒的3000块钱给我复读,最后我考上了普通的本科学校。姐姐初中没有考上就上了中专。我大学也是拼命学习,拿过各种奖学金,然后当过班长入了党,大四的时候去了法国公司实习,毕业留在上海的一家美国公司工作,工作两年自己创业,创业四年积累大概300万的家业,当然还是要继续奋斗,但是这些对农村小孩是不敢想的,都是通过读书得来。我哥哥是以加外企主管,年薪也是60多万。都是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我姐姐因为没有考上大学留在老家,生活还算小康,我计划再多赚点钱帮她买套房子。

辛苦只是暂时的,将来读书出来,再努力奋斗,会加倍挣到钱,眼光要长远一点,不要为了眼前的小的利益放弃读书。


松哥教做题


仲年今年快70岁了,他是一个”老三届”毕业生。因为自己当时沒能考大学,下决心要让自已的三个儿女都上大学深造。那些年,仲年两口子为让孩子上学吃得苦多得数不清。不过现在好了,三个儿女都大学毕业参加了工作,老两口完成了心愿,儿女们也都很孝顺。仲年心里觉得自己一辈子做了最值得做的一件事。

心愿

因为自己沒能考大学,心里一直觉得遗憾。决心让儿女们一定上大学。倒不是完全是为了改变儿女们的命运。仲年常说,让孩子们上学念书,就是让他们做个明白人,让他们多長些本事。能够为国家为社会多做些工作。为自己的一生换个活法。

抱着这个心愿,从小就认真教育孩子,严格要求孩子。谁的成绩不理想,一定会苦口婆心的说服你,直到你成绩上去为止。

努力

孩子们一天比一天大了,小学中学花钱很少,大学的花费可就多了。仲年给家里定的办法是开源节流。仲年负责开源,他让妻子在家里照顾老人孩子还有种地。自己到城里打工,为了多挣些钱,他争着干脏活累活。什么活挣钱多干什么。就这还经常加班加点,目的只有一个,多挣钱供孩子们上学。

妻子和其他人负责节流,儉省节约。吃穿用样样打算,不给人家攀比。孩子们也都学会了节儉的習惯。

就这样,有时侯还凑不够孩子们的学费。为了凑钱,仲年和妻子曾总卖了好几次血呢!

收获

孩子们也很争气,都用优异成绩考上了大学。毕业后参加了工作,实现了仲年的心愿。仲年觉得自己再苦再累也值得!


朱增林呀


父母供儿女上大学的事,我最赞成。可惜,我们孩子没有上大学那根筋,想供都没机会。父母供子女上大学,那是智力投资,回报快着呢,就是卖房子卖地也得供,值得。

我村的王美术两口子十几年前,就靠做小买卖,供两个儿子上大学,钱不够,就从孩子舅家借,借钱时就向舅爷子把丑话说头,你们把借给我,是供你甥生上大学,得等你甥生毕业挣钱了再还你们,追着赶着要钱不行,我真还不起,现在脑袋屁股都是饥荒。舅爷子们听完直笑,甭害怕,说啥也不要。两口子勤劳地经营着几亩地,卖点粮食钱也给孩子们攒着,卖几头肥猪钱也给孩子们留着,省吃俭用,终于,熬到了两个儿子大学毕业,有了稳定的工作,聚妻养子。老两口不仅还清了债务,还装修屋子,添置了彩电,空调……老两口子可享福了,坐飞机去上海,坐高铁去石家庄,说走就走,花钱两儿子供,敞开乐。这不就是智力投资的好处吗?奉劝家长朋友们,只要你孩子,有上学深造的天赋,就是到处借找,或是打苦工,也要供孩子上学,千万别把孩子耽误了。这样的投资,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