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畢業的年輕大學生,如果去偏遠山區支教,你願意嗎?父母們支持嗎?

岩石鳳凰


如果有機會去偏遠地區支教一到兩年,小喵一定會選擇去的!偏遠地區的基礎設施還很簡陋,教育醫療也存在諸多不便。對於那裡的孩子來說,接受教育基本是擺脫貧困的唯一途徑了,我們是有責任幫助那裡的孩子的,在支教的過程中,剛出校門的大學生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鍛鍊,而且當你克服重重困難,聽到孩子們真誠的問候“老師好!”的時候,內心也能獲得極大的滿足。如果要說服父母也很容易,因為公務考試,在同等條件下,會優先錄取支教過的人,而且研究生考試也會多加10分,父母當然希望子女能有一份穩定體面的工作或者進一步提升學歷的。其實鄉村教師是極其不易的,我們可以從大劉的短篇小說《鄉村教師》中窺見一二,小喵可以去支教一到兩年,但還是要承認,沒有高尚到能在偏遠地區當一輩子教師的地步。一輩子在貧瘠的土地,落後的地區,不求回報的教書育人,那是隻有最高貴品質的人才能做得到的,在這裡,小喵向所有奮戰在一線的教師致敬,謝謝您!



張小喵愛畫畫


問:剛畢業的年輕大學生,如果去偏遠山區支教,你願意嗎?父母們支持嗎?

答:如果是我,我會先通過正當渠道報名參加短期的支教體驗,同時會積極爭取父母的支持。

理由是:

1、剛剛大學畢業,可能對支教,特別是到偏遠山區的支教,在理論上是有所瞭解,但對實踐沒有體驗。也就是說,對支教的生活、環境等等條件沒有充分的瞭解和體驗的情況下,不能輕易地說我大學剛畢業就要去偏遠山區支教,並要得到父母親的同意,我認為這是不現實的。

2、通過短期的,暑假的半個月、一個月,或者半年的支教體驗和認識以後,這個體驗包括你是否對當地生活和環境是否適應?是否滿足支教的教學能力等等。再來對自己畢業以後是否去支教作出合理的評估和決定。

短期的支教活動可以通過官方網站報名參加。譬如,中華支教與助學信息中心(CTA)、中國·支教聯盟、為中國而教、西部陽光行動等等志願者組織。

3、參加志願者支教,不是想去就可以去的。譬如,西部計劃,在報名通過審核以後,通過培訓後才可以上崗。審核的相關條件:

a、年滿十八週歲;

b、大專或者同等學歷以上(支教學校初中要求本科以上);

c、基本要求:

(1)、要具有完全的民事行為能力;

(2)、有一定的工作經驗;

(3)、身體素質良好,適應能力強、能吃苦耐勞;

(4)、性格開朗,善於與人溝通,有一定的人際關係處理能力,有愛心;

(5)、有一定經濟基礎,當地學校提供基本食宿,往返交通費用自己承擔;

(6)、支教時限:至少半年(一個學期)。

4、支教相應的政策。對支教者自身情況的不同,政府給予的相應的政策有所不同。譬如應屆大學畢業生參加研究生支教的,支教回來以後是讀研究生的。如果在職支教的,回來以後可以享受當地政府的相關待遇。不同的自身情況,可以查找相應的官方網站。通常是在團中央、或者各級地方團青年組織、大學團組織等。

結論:如果是我,我會很樂意去。但前提是先體驗,覺得合適,然後在符合支教條件的情況下,與父母親一起評估決定是否支教。

個人看法,請條友們留言指正。謝謝!


邵勍


如果是剛畢業的大學生,我不願意到偏遠山區去支教,父母也不會允許。

第一,因為作為剛畢業的大學生,我都是從農村裡出來的,經濟條件也不是很好,而且我們很多農村裡出來的大學生都是通過助學貸款,完成了學業,出來工作就是想找份比較好的工作,先把學業代款還了,雖然偏遠山區現在有各種政策扶持,但是遠遠達不到現在一個剛畢業的大學生的生活水平,生活的各種費用加上還代款,幾乎沒有剩餘的。如果是家庭經濟比較富裕的,可能覺得無所謂,但是對於原本就貧窮的家庭,供一個孩子上大學已經不容易了,欠很多外債,就是全家的希望。

第二,父母不會同意,現在我們這一代的人,家裡就一兩個孩子,父母年紀已經老了,得有個人能在身邊照顧,我體會就很深刻,媽媽身體不好,經常突然發病,如果身邊沒有個人在身邊及時發現送醫院,很容易出人命。如果去偏遠山區一個電話能趕回來嗎?

第三,剛畢業的大學生都需要社會的磨鍊,如果一畢業就去山區支教,錯過了很多社會的經歷,很容易和社會脫節,俗話說,見識大於知識,剛畢業的大學生,也沒什麼社會經驗,能教的也就是課本上的知識,我覺得山區裡的孩子更需要全能的老師,更需要懂得一些社會上的知識,而剛畢業的大學生不具備社會經驗。


姑娘說農村


如果是剛畢業的話,我是願意噠,只是父母可能不同意。

我相信大多數父母也是不會同意噠,自己孩子好不容易上了個大學,讀了四年書,怎麼能去偏遠山區呢。

父母之間其實會攀比的,比這比那,孩子的前途是他們最最關心的問題。

你支教一年,他們可能不會反應劇烈,你支教個幾年,一年還見不到幾面,工資還很少。

幾年時間,大學畢業的同學們的差距就出來啦,父母朋友的孩子也是光鮮亮麗的回家。然後看你還是樸素的穿著,會很是失望,一臉憔悴,一家的裂痕就產生啦。

我相信這是很多人不願意看到的,自己的意願,有時候會受到很多外在的人為的因素影響。




水神芷若


本人認為剛畢業年輕大學生,不宜去偏遠山區支教。因為教師的工作專業性很強,需要經過專業培訓以及正規教育教學實踐研究才能夠掌握教育教學規律,形成自身的教育教學風格。 剛入職的大學生的前三年是關係到一個青年教師成長的最關鍵期 ,具體原因如下:

一、剛入職是熟悉教育教學工作關鍵期。

剛入職的大學生需要熟悉學校工作,所定目標應該是:一年入軌;二年成型;三年成熟。 這個時期是需要對大學生進行教育教學等方面 正規培訓。走入教育教學工作崗位,就意味著將肩負起教師的職責,既要紮實完成好教育教學任務,還要掌握與家長溝通的藝術,摸索班級管理的方式方法等等。而偏遠山區學校規模條件以及教育教學研究能力有限,勢必會影響新入職大學生的教育教學能力提升。所以,剛入職一定要在正規且要求高的學校去工作,為今後更好的工作打下基礎。

二、剛入職是形成教育教學風格關鍵期。

新入職的大學生是需要學校做整體規劃發展。新入職教師就像一張白紙,學校怎樣描繪,他就會怎樣成長,成長的過程就是形成教育教學風格的過程。偏遠山區學校支教往往是短期的,一般也不會給新入職大學生做長遠規劃。這樣會影響新入職大學生的專業發展。

三、剛入職是提升教師綜合素養關鍵期。

新入職的大學生走向工作崗位,與上大學時候所接觸的領域完全不同。 大學期間主要任務是學習,而工作後要學的東西很多。如為人處事與待人接物的態度;自我調整與角色轉化能力;教育教學與班級管理的研究等等都是需要學習與提升。在學習中個人的綜合素養將得到提升。

總之,新入職教師不建議到邊遠山區支教,需要在正規要求高的學校經歷各種嚴格的培訓與實踐學習,等到形成自身的教育教學風格後支教意義更大,否則會耽誤大學生的專業成長。

以上純屬個人觀點。


一隻小螞蟻99


假設——我是一名剛畢業的年輕大學生,如果有政府召喚,又符合條件的話,非常非常願意。

因為我長大成人了,不是年幼無知,或懵懂懂懂的少年,而是一位有主見,有立場,有思想的青年。

我看到——我聽到——每一個大學生一畢業,有的選擇當教師,有的選擇考研,有的選擇考公務員……或選擇各行各業的崗位。

我又想到:每一個人的夢想不同,追求也就不同。

不過,我又捫心自問:“每個人皆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想混得好,得到社會的認可,得到親戚朋友的誇獎,得到左鄰右舍的羨慕……實現自我價值。”

我呢?!

從小就萌發了,當一名老師,想用學來的文化知識,傳播給下一代,讓下一代茁壯成長,做一個有利於社會的人。

我還想到,到偏遠山區去支教,環境條件比家鄉教書差,比城市教書更差。

要是父母支持,說明父母知情達理;要是父母不支持,我會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說:“到偏遠山區支教,能磨礪我吃苦耐勞的毅力,能培養我奮進拼博的精神,能指引我做一個正能量的人。”

父母聽到這些話,緊皺的眉毛舒展開來,瞬間露出了燦爛的微笑。


喜歡看看書


若水有話講,和你不一樣。

願意不願意,看情況吧。主要從家庭情況考慮。

家庭情況一般

就以我為例,畢竟我不是靠理想過日子的人,家庭情況在哪擺著呢,實力也不允許我這麼高調呀,要不要去?我主要關注以下幾點。

一.工資待遇方面:工資待遇如果比較高,應該可以去,父母也會支持。作為剛畢業的大學生,還沒有成立家庭,需要面對買車買房的壓力,偏遠地區犧牲了自己生活的便利,很大一部分是為自己積累財富的,支教可以談理想,但對象可不會和你談理想,麵包還是要的。國家也是這樣做的: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意見》明確指出,要落實艱苦邊遠地區津貼、鄉鎮工作補貼,以及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和艱苦邊遠地區鄉村教師生活補助政策。完善老少邊窮島等貧困艱苦地區教師待遇政策,依據艱苦邊遠程度實行差別化補助,做到越往基層、越往艱苦地區補助水平越高。

二.升遷機會方面:如果工資不高,但如果支教可以有後續優惠政策,考慮去,比如有些學校對於支教的大學畢業生保研,有些國家單位招錄時優先考慮支教人員。如下文:

1.原服務單位有職位空缺需補充人員時,應優先考慮接收服務期滿考核合格的“三支一扶”大學生。縣、鄉各類事業單位,有職位空缺需補充人員時,也應該拿出一定職位專門吸納這部分畢業生。服務期滿自主創業的,可享受行政事業性收費減免、小額貸款擔保和貼息等有關政策。

2、到西部地區和艱苦邊遠地區服務2年以上,服務期滿後3年內報考碩士研究生的,初試總分加10分,同等條件下優先錄取。

3、各級人事部門要為“三支一扶”大學生建立專門的人才庫,廣泛收集各類用人單位的崗位需求信息,動員各類用人單位接收“三支一扶”大學生,有針對性地提供就業指導和推薦,幫助其落實就業單位。

4、進入國有企事業單位的,有接收單位按照所任職務比照同等條件人員確定其職務工資標準;其服務期限,計算為工齡。在今後晉升中高職稱時,同等條件下優先評定。

三:職業成長方面:作為一個剛畢業的大學生,教學經驗不足,教育水平不高,如果當地政府或國家能提供實質的教學支持,比如優秀教師的教學經驗,或者各種優質的培訓,比如教學技能培訓,教育理論培訓,心理培訓,溝通交流培訓等等。利於以後的職業發展,可以考慮去。

家庭經濟情況殷實

這樣的家庭,不用為自己的物質生活而奮鬥,比較理想化,正好國家也在號召這個偏遠地區支教,我是非常支持去的,體驗一下農村的生活,通過艱苦的生活環境,鍛鍊意志,還能感恩自己所擁有的一切,還有利於自己未來發展,何樂而不為呢。

但是我還是給一點提醒的,

1.你一定要充分認識到支教環境的惡劣性,住宿環境可能非常差,飲食可能非常單一,交通可能非常不便,教學資源可能非常簡陋。

2.極個別支教區域的家長和學生素質普遍不高,學生還好,最多是知識不老,上課紀律差,但遇到不懂事的家長,讓你頭疼的要死。窮山惡水出刁民,是有一定道理的,畢竟文化程度不高,而貧窮落後與封閉造成他們急功近利、短視貪婪、極度自私和飢不擇食。尤其是女性最好別去,容易吃虧。

3.有些支教的地方政府對教育不太重視,而且他們認為支教的人不會長時間待,所以他們對你教學基本不會有太多支持,一切都要靠自己解決。當然你如果從另一方面說,這也能鍛鍊你的教學能力,溝通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

4.有些支教的地方教學方式單一,你的各種教學理念可能無法實施,學生的知識水平也不支撐你的教育理念。

理想和現實永遠有距離。抱著理想去,充分想到各種困難,用足夠的勇氣面對,守著寂寞和平淡過,用最大的激情和毅力工作,發揮所有的能動性教學。那麼你的能力將得到很大提升,你的境界和視野也變的更寬廣。

我是若水,只為遇見你。


上善若水5202014


父母們應該很糾結。

到農村支教,論說無可厚非,但是如果行動起來,真的是難以抉擇。

父母擔心的是孩子的安全,婚姻的穩定 以及未來的就業等等...當然,支教有一定的期限大家都能接受,如果一眼無邊,可能都會糾結😣

以前的分配製度是哪兒的人一般就地分配,人才流動性相對較弱,人們對於自己的就業方位心裡會有預期。所以這個問題便不是問題。

現在,人才市場比較活躍。你只要覺得自己有才,你就可以走四方。沒人限制你。

因此,鄉村的人才逃離,北上廣深杭,處處都有大家的印記。城鎮化的建設,也加速了人才進城的步伐。

留在鄉村的,便是993861兵團,俗稱三留守。

人才不願回鄉,於是便有了支教。我覺得支教只是臨時舉措,解決不了鄉村教育的根本問題。試想,自己家鄉的人都不願回來,讓一線二線城市的他鄉人來支教,能紮下根不?

流水的支教,鐵打的學校!教學質量以及持續教育大家不用深思便知。

要想解決鄉村教育的根本問題,仍需採取定向培養,當然應該有很多優惠政策。你參加了,你就應該服務於此。

外行人談教育,不一定妥當,不當之處,望諒解。


一圖說法


關於支教這個話題,一直想說點什麼。因為我自己本身就來自農村,現在又在做教育工作。支教,顧名思義,就是支持偏遠地區的教學和教學管理,這就說明我們的教育資源分佈不均勻,偏遠地區的教育明顯落後。雖然最近幾年,隨著國家城鎮化的發展,很多農村的人都有機會搬到鎮上或者是縣城裡,但是還有一部分留在了農村。既然有留下來的,那就有孩子需要上學,老師不夠或者沒有老師怎麼辦?依靠支教!雖然國家現在從政策上鼓勵大學生到偏遠地區支教,但是,去的大學生還是很有限,這裡無非有幾個原因。

第一,偏遠地區的條件不好,甚至說比較惡劣,大學生吃不了這些苦,所以不願意去。我來自農村,我知道農村的條件和城市比起來,差的還是很大,雖然現在農村條件好了不少。那種偏遠的山區就更不用說了,有的地方甚至吃水都有問題,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剛畢業的大學生們不願意去也能理解!

第二,雖然大學生本人有支教這種意願,但是他們的父母和家人不同意,最後導致沒有去成。其實這種情況也有不少,從父母的角度來說,怕自己的孩子不習慣,吃不了這個苦,又或者是父母希望孩子離自己近點,還有就是有些父母早就給孩子安排好了工作,留在城市發展,等等,可憐天下父母心!

第三,為什麼我們現在去支教大多數都是剛畢業的大學生,而那種結婚了有家庭孩子的支教老師很少呢?這也值得我們反思!有了家庭有了孩子,肯定要對家庭,對孩子負責。首先要有經濟收入,至少留在城裡的工資和收入能支撐起一個家庭的開支,如果去支教呢,先不說離開家庭,離開孩子怎樣怎樣,支教的收入能不能支撐起一個家庭,還是個未知數!雖然國家也出臺了很多鼓勵政策,說支教回來以後會怎樣怎樣,可是當下呢?跟未來相比,更多有家庭的人更在乎的是當下,是現在!

第四,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一味地輸血不如幫助他們自己去造血,一味指望別人去支教是治標不治本。希望國家能在偏遠地區當地大力扶持,培養一些老師。最近有些大學也開始培養定向委培師範生,這是一個好的信號,打鐵還要自身硬。再一個就是希望國家能提高農村和偏遠地區的老師的待遇,不要再讓農村和偏遠地區的學校留不住好的老師。

最後就是希望我們的國家能關注到這個問題,給予到這些支教的老師一些實實在在的扶持,真正做到縮小城鄉之間的教育差距,讓偏遠地區和農村的孩子也能享受到教育的“紅利”!





大鵬老師講小升初數學


首先,去邊遠山區支教,這種行為、這種精神值得鼓勵。

但是,一切行為最終都要與現實接軌。在現實面前,一切高調都會變得蒼白無力。年輕人去艱苦的地方磨練一下也未嘗不可,做任何事必須三思而後行,切不可感情衝動。

在邊遠地區從教,意味著吃苦,有的地方車都不通,只有羊腸小道,尤其西部地區,氣候乾旱,吃水都是問題,更談不上洗澡。有的地方,可以說是與世隔絕,但談不上世外桃源。

另外,教學設施落後,沒有多媒體等現代化教具,只有一支粉筆,一塊黑板,孩子們有的連筆都沒有,怎麼辦?

還有,落後地方,政府投入少,待遇低,之所以留不住人,待遇低是主要原因。

在個人發展方面,同樣的情況,一個在城裡,一個在邊遠鄉村,二十年後,結果可想而知。

父母支持估計不多,因為你在父母需要照顧的時候,你不在身邊,是為不孝。尤其父母是農民的,沒有退休金,指望你來養,養得了嗎?

如果你的父母是退休幹部,不要你負擔,不煩一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