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越來越沉默,越來越不願說話,即便是對著家人也無話可說,這究竟是怎麼了?

品讀小屋


覺得自己越來越沉默,越來越不願意說話,即使是跟家人也無話可說?我建議你從這三個方面回顧一下自己的過往經歷,尤其是最近的情況:

1.有沒有發生一些事情,讓你對家人失望了?甚至覺得家人根本不理解你,有一點點寒心?

有些時候,家人的婚姻跟你期望的不一樣,你必須家人不愛你,未必是家人不理解你,只能說人跟人的出發點不同。

等你發現自己沉默不願說話的時候,可能是把自己從整個事情中抽離出來,假如你是一個局外人,你會如何看待處在這整個關係中的你和你的家人呢?

心病還需心藥醫。靜下來,跟自己對話。給自己一點時間。也許整個事情跟你想象的不一樣。



2.是不是有一件事情讓你覺得備受打擊?覺得自己一無是處?不想說話,只是想把自己關閉起來。這種一個人獨處的感覺讓你覺得很安全?

我曾經有過一段這樣的經歷。那時我還是個學生。因為不適應新的學校班級,考試的成績特別差,我怕爸爸媽媽失望,但更多的是對自己失望,對未來產生了嚴重的懷疑。那段時間,我沉默了特別多。

知道一直對我特別關心的班主任,主動找到我,陪我聊天。我到現在都還記得他的話。其中最重要的一句就是:“你可以的。你只是需要一次成功來證明你自己,來說服你自己。僅此而已。”

我聽進去了,放下自己的思想負擔。差不多一個月之後,老師的話應驗了。在我自己最不擅長的科目上,我考出了全班最高分,連我自己都不敢相信。我走出了自己套給自己的陰影。

也許你經歷的事情比我經歷的要嚴重的多得多。但是千萬不要自我否定。你不是你自己想的那麼差。聚焦當下,先把一件小事做好。信心會慢慢會來找你。



3.最近你有去體檢過嗎?身體有沒有不舒服?

如果你的沉默和不想說話,伴隨著經常性莫名其妙的頭痛或者肝臟疼痛,建議你一定要去醫院做個檢查。我擔心你的沉默伴隨著其他的軀體症狀。比如,會不會有抑鬱傾向?

身體和情緒,它們是相關聯的。心理方面的問題也一定要重視,心理疾病也是病,就像感冒了該吃藥得吃藥一樣。儘早檢查,儘早干預,讓自己少受罪。



我是兩個孩子的媽媽,也是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非常關注個人的情緒和心智成長。上述這些分析希望能夠幫助到你,祝你健康,祝你開心,歡迎你關注我!


小公主變形計


確實,生活當中有些人對什麼事兒都無話可說,顯得很沉默,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在我看來,主要的原因有兩個方面。

1,受到刺激。有人的精神上受到了一些刺激,經歷了一些坎坷,就覺得整個世界都在牴觸他,他沒有能力和這個世界對峙,所以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對什麼事都無動於衷,和一切保持安全距離,這也是自保的一個方法,同時更是一個心態的改變。

2,看破紅塵。有些人保持沉默是一種看破紅塵的表現,這樣的人往往目光敏銳長遠,能夠看透世界的一切,並且之後大徹大悟,覺得這個世界無論是非醜惡都是一種自然現象,自己無力改變,面對這一切,他也確實無話可說,於是保持沉默。

對於這個問題我就說這些吧,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這個世界沒有對錯,下面把它貼到這裡,供大家欣賞。

什麼是對?什麼是錯?是沒有定義的,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不同的視角,不同的利益,特別是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對和錯。換句話說,認為對和錯的原因,並不在對錯本身,而是在於自己的利益,怎麼說對自己有利,就怎麼說。

其實,仔細觀察一下自己身邊的人,很多都是這樣的,特別是擅長溜鬚拍馬的,只要是對自己有利,就鑽到誰的褲襠裡,和誰穿一條褲子。我們可以說這是不負責任,更確切點說,這是對別人的不負責任,是對自己的負責任,因為自己可以從中獲得利益。

說話的沒有對錯,聽話的也是一樣,誰的對,誰的錯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聽誰的話能對自己有利,就聽誰的,至於他說的是對是錯,那就不重要了。

可見,這個世界根本就沒有對和錯,有的只是人的利益,也正是有了利益,才有了說話的角度,有了說話的角度,才缺少了公平,才有了人與人之間的分歧。我們都說習慣成自然,人與人之間這種閉上眼睛說瞎話也需要理解,儘管這種理解有些心照不宣,有些尷尬......

對於一個國家來說,發展才是硬道理,而對於人來講,有利才是硬道理,我們只能這樣去理解沒有對錯的世界,沒有對錯的人。


驕然


一個人越來越沉默,越來越不願說話,即便是對著家人也無話可說,這究竟是怎麼了?

一個人越來越沉默,越來越不願說話。


要麼是因為成熟而回避;


要麼是因為不被理解而回避。

不被理解而回避源自依戀關係。


以美國心理學家MaryAinsworth為代表將依戀研究帶入新階段,通過實驗觀察,設置了陌生情景測驗法來測量幼兒和母親之間的依戀關係。通過對多個樣本的分析研究,得出了三種類型的依戀關係:安全型依戀、焦慮-迴避型依戀、焦慮-反抗型依戀。


其中焦慮-迴避型依戀指的是:幼兒和母親進入遊戲室內立即開始玩耍,沒有注意到母親的離去,在母親離去後仍然繼續玩耍,母親回來後表現出對母親迴避行為,不注視母親,而是尋找玩具,對陌生人甚至比對母親的迴避還少一些。

這樣的主動迴避帶有一種報復心理,也像一種自我保護,以迴避、忽略痛苦的源頭,來避免感受到被遺棄的痛苦感。

當一個人越來越沉默,越來越不想說話,即便對家人也無話可說,更像是為了保護自我不被傷害,而豎起的厚厚的殼。它在不停地躲避外界可能的傷害同時,也在不斷地內攻自己。在腦中不斷會出現“你不會被人理解”“說了也等於白說,因為我本來就是不被人接納和理解的”。


長此以往,容易不自信、自卑、焦慮不安、甚至抑鬱。

有一種成熟是眾人皆醉我獨醒。


當人越來越不想說話,甚至連家人都如此時,有的時候是因為成熟。假如解釋完之後的事情仍然是自己需要去做的。那與其解釋不如行動。與其增添家人的擔心,不如擔起這份責任,一個人立即去行動解決問題。


這樣的迴避,更具有責任心與擔當。倒不是因為故意為之的不被理解的迴避,是因不讓家人多一份苦惱,多一份憂愁,而故意為之的迴避。

當身邊的親友出現越來越不願說話的情況,請做到以下:

1、多一份理解和尊重;

2、多一些觀察(觀察細節:比如心態和現實情況是否受挫);

3、只做傾聽者,不做指導者。

人有的時候遇見難事時,的確會一時半刻無法走出思維的困境,請給予對方更多支持和空間,讓對方靜靜消化情緒的“感冒”,而你的支持只在於“別怕,我在這”就夠了。

我是上海華大應用心理研究院螢火蟲老師,不管你有任何心理或情感困惑,可以關注及私信我們的頭條號,向作者提問諮詢!


華大應用心理研究院


一個人越來越沉默,越來越不願說話,對著家人也無話可說,他可能是抑鬱了。


是抑鬱症還是抑鬱情緒

我們的整個社會都處在經濟轉型發展階段社會各個層面都時時刻刻承受著不同的壓力,很多時候承受的多了,不免就感到了“抑鬱”,喜歡一個人,對社交少有興趣,沉默寡言,即使對著家人也無話可說。

這裡的“抑鬱”很大可能是抑鬱情緒,是任何人都一定會感受到的主觀情緒體驗,一般不會長期存在,對日常工作和生活不會有過多影響,但如果抑鬱情緒持續超過一個月,日常工作和生活受到明顯影響,很可能就不是抑鬱情緒那麼簡單了。


我們說抑鬱症患者有:

“三少”——少眠、少語、少動,

“三無”——無助、無望、無價值,

“三核心”——情感低落、思維遲緩、精力減退。

所以說言語的明顯減少是典型的抑鬱症狀,而且往往預示著可能存在的持續情感低落。如果除此之外還有興趣喪失、社交退縮、精力減退、思維遲緩、自我評價過低等表現,持續時間再超過兩週,那麼可能已經符合了抑鬱症的診斷標準。

抑鬱症流行病知識

抑鬱症是最常見的精神障礙疾病,我國有近一個億的抑鬱症患者,去年國內一項全國性質精神障礙流行病調查稱抑鬱症的發病率在4%左右,但這樣的發病率與世衛組織數據差異過大,可能過於樂觀了。

我國作為全世界抑鬱症患者最多的國家,抑鬱症的藥物治療幾率卻非常低,甚至可以說只有很少的一部分抑鬱症患者接受了正規的醫學治療,關於抑鬱症的“錯誤認知”被廣泛傳播,嚴重的影響了我國抑鬱症患者的正常診療活動。



所以,即使健康人,多瞭解一下抑鬱症知識也是很有必要的,你知道身邊朋友或家人會不會出現抑鬱症狀?所謂技多不壓身,科學的真相掌握在手裡總歸是底氣十足的。

抑鬱症的科普活動方興未艾,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讓更多的人有真正的醫學知識去識別真正的抑鬱症患者,讓傷害抑鬱患者的話再少一些,再少一些,再少一些。謝謝關注和轉發,讓更多的人瞭解真相。


我說精神


可能是不被理解,或者就是你的工作不是很好,社會地位不高,家裡人也對你不是很尊重,特別是父母因為有了其他兄弟姐妹做比較,就會區別對待,讓你對他們感到失望,我母親就是這樣,因為弟弟是研究生畢業,工作比較好,我呢只是大專,工資也不高,所以平時說話她總是對我大聲嚷嚷,想說什麼就說什麼,從來不尊重我,相反,我從來沒有聽她對弟弟大聲說過一句話,所以我在家基本不說話,不願意跟他們分享心事,跟弟弟感情也不好,我覺得在這件事上父母要負責任


我號你別封


當一個人越來越沉默,這並不是什麼壞事。我們可從三個方面來理解。

一、沉默是一種成長

年輕時,總喜歡錶達自己、展示自己,但後來的後來,卻不愛說話了。

遇到不平的事,讓一讓,就過去了,歲月依然靜好,海闊天高。

遇到自己被誤解的情況,也不再解釋了,一切交給時間,或許有一天撥雲見日。

對所謂社交,淡然了許多,碰到爛人,也不多糾纏,懶得去理。

沉默是為了更加遵從內心,更好地與自己說話。

用一年學會了說話,卻要用一生學會閉嘴。

越長大,越沉默。

二、沉默是一種通透

大美不言,大音希聲。

水深不浪,人貴言遲,正如老子所說: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人見得多了,事經得多了,人生也看透了,用沉默堅守自我,不隨波逐流,不人云亦云。

相反,一天到晚,叨叨說不停的,講道理的,是自己放不下的人;某些場合,誇誇其談的,是半瓶水,一知半解,不知者無畏。

王小波在《沉默的大多數》裡寫道,周圍的世界太過荒誕,所以暗下決心保持沉默。

沉默是金。話少了,是通透了,是明白了。

三、沉默是一種鎧甲

楊修之死,我們不會陌生。正應了那句話:病從口入,禍從口出。

沉默是一個人最大的哭聲。

面對無奈的生活,面對艱難的挫折,不宣洩、不傾訴,而是點上一支菸,靜坐一會,獨自舔傷,慢慢治癒。

網上看到,有的中年人,深夜回家,總要把車停好,不急著奔向家門,而是在夜色裡,默默地發一會呆。

是的,回家了,再累也要面帶微笑,也是活力四射,把白天的一切不快、外面的所有煩惱,關在門外。

沉默,是面對不堪時的哭聲,是遍體傷痛時治癒的良藥,是無路可走時的退路。


學會了沉默,那就懂得了人生,懂得了社會。

讓我們學會沉默,習慣沉默。


鵝叔的小木屋


我今年22歲。

我性格內向,不愛說話,不喜歡與人交流,可能是害怕沒有共同語言或者說錯了話而被人嫌棄?

這種習慣好像從小時候就帶上了,自從能夠自理生活,好像越來越嚴重…… 回到家,跟父母沒有任何交流,他們問一句我回答一句。他們不說話,我可能一句話也不會說。 就好像……陌生人一樣。

在朋友圈也是,沒有過多的話,朋友也少。平時更喜歡一個獨處。而且還特喜歡那種黑暗的地方,哪黑往哪蹲。

基本也是白天不出去,到了晚上所有人都回家了。我才出去溜達。這又好像是……吸血鬼?白天怕光,晚上才敢出去?

去那種陰暗的海邊,沒有人黑漆漆的廣場。進家裡不開燈,白天都習慣性拉窗簾。是不是連電費都省了?

不知道自己是怎麼了?看到電視裡,其他家庭,他們和父母為什麼可以和家人溝通,朋友那麼多?

也有一些陌生人或者微信裡互動認識的人,認識一個月或者一年。長時間不聯繫?微信拉黑,人也不見了。就想著從來不認識這個人。覺得自己一個人挺好的。不需要人幫,我也不幫他們。


柚稚到橙熟0411


這種情況可能是遇上了化解不開的事,又不便和人說,所以自已把心事藏在心裡所致。我講一個故事,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01.

我有一個外甥是姐姐抱養的孩子,從小養到大都沒有和他說過他身世的事。

孩子從小性格溫和,知書達禮,大家都很喜歡他。

等長到十幾歲的時候,越發懂事起來。一放假就幫著家裡幹農活,從來不用大人安排。眼裡有活兒,學習又好,姐姐覺得心滿意足,經常私下裡跟我們說,這個孩子算是要對了。



02.

直到孩子大四那一年,厄運降臨到他頭上。孩子開始經常腰疼,一開始以為是在宿舍睡覺受涼受潮引起的,吃藥理療都不管用,後來到大醫院一查才知道是強直性脊柱炎。

這個病是很麻煩的,幾乎沒有治癒的可能,而且每個月要用幾千塊昂貴的藥物和針劑來控制病情,儘量保證不引起疼痛。

漸漸地,孩子的情緒越來越不好,脾氣越來越大。大人們都覺著孩子得了這種病,心情不好也能理解,一邊積極治療,一邊體諒勸解。

可孩子思想就是轉不過彎來,象變了一個人一樣。見了人不再彬彬有禮、說說笑笑,變得沉默寡言,跟他說話只以“嗯、是、不知道”這些簡單的字眼回答,多問兩句就發脾氣或乾脆不理。姐姐、姐夫對這個兒子開始變得戰戰兢兢,看兒子眼色行事,情緒好點兒才敢跟他說話。

直到有一天孩子從醫院出來後,急吼吼地告訴他爸爸說:我不想回去了,不要找我!接下來就算是離家出走了。手機關機,親戚、朋友、同學,能想到的地方都找了,就是沒有音訊。

全家人為此心急火燎地找了一個星期,姐姐更是每天急得睡不著、吃不下。正準備報警,孩子的同學打來電話,說在他家,想散散心,過兩天就回去了。

一家人的心總算落了地,過了幾天,孩子自已回了家。



03.

回家後,姐姐姐夫更不知如何是好,只是人心翼翼看兒子臉色。

我們這些長輩們也都很著急,輪流對孩子做思想工作,孩子對我們還算禮貌,但效果甚微。

幾個月後的一次機會,他忽然跟我和妹妹說:我在網上查了,也問了醫生,我這個病是遺傳病。

我和妹妹都很驚詫,不敢接話,明知道姐姐姐夫家族都沒有這個遺傳病史,難道孩子是懷疑他的身世?

孩子接著說:我都知道,我爸我媽養我這麼大不容易,本來是該我報答的時候了,卻得了這個病,我心裡很苦悶。

聽這話,孩子準是知道了什麼,我們也不好挑明。

孩子又說:其實我早就知道了,從小就有同學說,我原來不相信,現在我想通了,你們也不用著急,我會好好的。

孩子不再說什麼,我和妹妹都開始流眼淚……

本來孩子們傳來傳去,他只是對他的身世有所懷疑,但不想挑明,可這個病偏偏找上門來,讓他證實了一切,所以一時心裡想不開,不能面對現實。

可以說孩子是接受了生病和身世真相的雙重打擊,他能走出陰影真的很不容易。



心病還得用心來治,給他真誠的關心、愛護,去了解他的心聲,有必要時找心裡醫生幫忙。去掉心病,才能恢復正常。


丁迷有悟


我認為是性格問題,屬於自我保護行,不願分享自己的喜悅和悲傷,什麼事都藏在自己心裡,感覺自己能抗住所有的大風大浪,這種情況可能是輕度抑鬱的症狀,如果走不過這道坎,可能情況會更嚴重,分享一下我的故事希望對你有幫助。

從小我性格強勢,受不得半點委屈,爺爺奶奶的撐腰,讓我變的肆無忌憚,反正有人在後面擦屁股,天不怕地不怕,但是這種生活習慣持續到分家,爺爺共有三個兒子,我爸是老二,三叔娶上媳婦之後就要分家,還去了離我們還遠的地方,爺爺奶奶跟著去了,過了兩個月爺爺出車禍去世了,當時我感覺天都塌了,爺爺去世之後我的生活發生了轉變,那時候家教嚴,因為性格強勢也沒少捱打,最清楚的就是拿筷子,我跟別人捉筷子不一樣,每次到吃飯就害怕,差不多打了半個月,手背都打腫了,那時候心裡想著一句家鄉話,偏大愛小的,中間就是不好的,因為我哥跟妹妹很少捱打,雖然打了還多次,但還是改變不了,我爸出去打工也就放棄了。自從這時候開始,我變得沉默寡言,見誰都不說話,那時候我打招呼方式只是輕微的一笑,內心憋了很多委屈就是不說,當時想的都是離家出走這些之內的,有點自我放逐意思。

這種情況持續了六七年之久,上高中之後有了轉機,我認識我的好朋友,抽菸喝酒都會,每次都帶我,出去認識好多人,喝完酒之後我找到了傾訴的對象,他們也願意聽,然後慢慢把不起眼的小事當成炫耀的資本,沉默寡言的症狀在學校開始好轉。但是每次回家也不怎麼跟父母溝通,簡單說幾句,就做自己的事情了。記得有一次打工歸來,在家裡喝醉之後,把沉寂在自己心裡的委屈全部說了出來,雖然捱打了,確實自己輕鬆多了,感覺是無法用語言表達的舒服,那天晚上是我沉默寡言之後睡得最香的,這就所謂的不在沉默中死亡,就在沉默中爆發吧!

根據我個人的經歷,給幾點建議,1.找到能願意聽你傾訴的對象,最好是不插嘴的。2.找一個發洩點,讓自己瘋狂一把(打架鬧事,違反法律的事別做,現在有哪種讓人發洩的地方,人家準備好道具,出點錢就可以)。3.去挑戰一下攀巖,登山這類的危險運動。4.旅遊,最好一個人,多去人多的地方,慢慢試著跟陌生人聊天。我能說的都說完了,希望能有所幫助。






真實達人


我曾經很快樂,是個快樂的女人,而且有點清高,從來沒想過這種事會發生在我身上,前段時間老公精神出軌,被我發現,他還對那個女人說我的不是,那個女人很心機,藉此開導他,勸他,我發現後手足無措,鬧得話他會覺得那女人越來越好,閉口不談我很屈辱,所以這段時間我很痛苦,我從快樂的無憂無慮陷入無盡的憂鬱之中無法自拔,從此我會覺得他很渣,每天面對一個渣男,他做什麼我都會很噁心,都會覺得他很假,對我多好我都覺得他是在裝的,再也找不回以前的信任滿滿,我很想逃離他,告訴他離了他我會有更好的男人呵護我,可我有孩子,我真的無法自拔,痛苦極了!每天都很煎熬,偶爾快樂一下馬上又沉思,誰能告訴我要怎麼辦?怎麼才能重新找到快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