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骂抢双黄连的人了,他们是疫情迷信链的受害者

摘要:这个可以治病,那个可以抑制病毒,种种类似新闻,就是这种迷信链的产物。能不信专家吗?能不信权威媒体吗?加上对“不明事物”的本能恐慌,大众的抢购热情就迸发了。公共卫生危机之下,专家和媒体是情绪稳定的定盘星,如果专家被当成神了,专家作用被透支,媒体热衷去做符号公众情绪期待的新闻,迷信链的潘多拉盒子就打开了,形成互相传染的信息混乱。发出神谕,迅速抢购,迅速澄清,一轮轮非理性的狂欢中,媒体和专家的公信力都受到重创。


别骂抢双黄连的人了,他们是疫情迷信链的受害者


 曹林|文


这场景,真是深夜“叫魂”的感觉!媒体关于“双黄连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的短新闻,迅速刷屏,引发抢购潮,有人笑称,连“双黄莲蓉月饼”都火了。不过相反的消息也迅速刷屏,有人说没用,有人说“不可忽视负作用”,媒体回访相关专家时,追问是不是真有用,专家说“科学的事不想说太过”。朋友圈里一场鸡飞狗跳,又开始反过来骂抢双黄连的人。有文章骂得很狠,称“就怕专家说shi可以治病”。


我没有抢这玩艺儿,抢口罩、抢护目镜、抢酒精、抢手套,抢不过这些人。但我觉得,也不要骂那些抢双黄连的人,他们的焦虑和恐惧可以理解,面对不明肺炎中的种种“不明”,听风就是雨,抓救命稻草,起码能有个心理安慰,这是平常的人性。发生这种抢购的行为,不是一两个人,也不是一群慌乱的大众,而是疫情焦虑下一条迷信链的产物。


叫魂,首先要有一个神,专家如今被当成了神,变成招贴画供起来膜拜,某句话会被拿出来当神谕。诸多抢购的发生,都是专家某句话被放大为神谕,过度阐释中形成集体盲从。一个感染这种肺炎的专家,在微博说了句自己感染这种病可能是去病房时没带护目镜,好家伙,护目镜被抢购了。害得这专家后来不得不澄清,专业人员才需要,普通人逛个大街就别戴了。疫情当下,当然应该信专家,防疫抗疫,是有科学专业门槛的,官员、媒体、大众都得尊重专家说法,但也不能把专家当神。


第一,别苛求专家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作出自己没研究过的判断,术业有专攻,研究领域细分,不要把专家当全知全能的上帝。第二,别让专家去迎合民众情绪期待作那些没有科学支撑的预言,科学家不是算命先生,有些预言虽然是好消息,但如果没有依据,既误导了公众,也伤害了科学和科学家的公信力。第三,全面理解专家的某段话,不要断章取义只取自己期待看到的,科学判断是一个有前提、有限定、有不确定性的完整判断,往往不是一句断言一个结论。第四,不要诱导专家当神,专家多很纯粹,有时容易被人设置议题,被问题带到可能误导公众的陷阱中去。


把专家当成神,往往是迷信链的开始。科学与迷信的界限在哪里?科学会说“我错了”,但迷信不会。雷神山火神山之类的迷思,作为一种祈祷和美好愿望可以,不能沦为迷信。


专家与大众之间有个中介,就是媒体,媒体报道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段时间,媒体为了回应公众的种种焦虑和疑惑,传播科学素养,做了很多连线和对话专家的节目,这些节目在引导公众理性看待病毒上,起到了不小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误区,比如过度透支某个专家,诱导专家去预言,提出一些不专业的问题,使专家在可能不擅长的领域作出可能有误导性的判断,将专家谨慎的判断在标题中做成“全称判断”。顺应公众“赶紧找到特效解药”“赶紧研制出疫苗”的渴求,做符合情绪期待的新闻。情绪最需要“断言”,媒体也需要断言,断言才能形成病毒式传播,可科学往往是反断言的。


这个可以治病,那个可以抑制病毒,种种类似新闻,就是这种迷信链的产物。能不信专家吗?能不信权威媒体吗?加上对“不明事物”的本能恐慌,大众的抢购热情就迸发了。公共卫生危机之下,专家和媒体是情绪稳定的定盘星,如果专家被当成神了,专家作用被透支,媒体热衷去做符号公众情绪期待的新闻,迷信链的潘多拉盒子就打开了,形成互相传染的信息混乱。迅速发出神谕,迅速抢购,迅速澄清,一轮轮非理性的狂欢中,媒体和专家的公信力都受到重创。


专家别把自己当神了,媒体不要造神了,戒除“断言”的癖好,放弃对专家的透支和对科学不切实际的期待,这条迷信链也就断了,也不会发生这种深夜“叫魂”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