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禍莫大於不知足”,你認為揭示了怎樣的人生道理?

野駱駝9005184025938



王警濱


“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這句話是老子所說,出自老子《道德經》第四十六章。

【原文】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

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

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譯文】

治理天下合乎“道”,就可以作到太平安定,把戰馬退還到田間給農夫用來耕種。治理天下不合乎“道”,連懷胎的母馬也要送上戰場,在戰場的郊外生下馬駒子。最大的禍害是不知足,最大的過失是貪得的慾望。知道到什麼地步就該滿足了的人,永遠是滿足的。

卻:屏去,退回。

走馬以糞:糞,耕種,播種。此句意為用戰馬耕種田地。

戎馬:戰馬。

生於郊:指牝馬生駒於戰地的郊外。

擴展資料:

《道德經》第四十六章主要反映了老子的反戰思想。在春秋時代,諸侯爭霸,兼併和掠奪戰爭連年不斷,給社會生產和人民群眾的生活造成了沉重災難。對此,老子明確表示了自己的主張,他分析了戰爭的起因,認為是統治者貪慾太強。

老子認為解決問題的辦法是要求統治者知足常樂,這種觀點可以理解,但他沒有明確區分戰爭的性質,因為當時的戰爭有奴隸主貴族互相兼併政權,也有的是地主階級崛起後推翻奴隸主統治的戰爭,還有勞動民眾的反抗鬥爭。因此,在本章裡,老子所表述的觀點有兩個問題,一是引起戰爭的根源;二是對戰爭沒有加以區分。

《道德經》,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

《道德經》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

《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佈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明誠書摘


孔子也說:“不知天命,不為君子。"人要有自知之明,要在自己能力範圍內,滿足自己的慾望與訴求。否則,不切實際的慾望、不擇手段的侵掠,必定頭破血流、善心泯滅、道德淪喪,帶來人類的悲傷,文明的浩劫。

"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果報,如影隨行。"遵循自然之道,力行慈愛無為之德,節制私慾和貪婪,就能釋解冤仇,遠離災難。

所以,"禍莫大於不知足"是要求我們"知足常樂",是一種聰明的生活方式,是人生的幸福之源,決不是胸無大志的消極表現。

《道德經》是老子之作,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

《道德經》是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佈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由此可見,《道德經》在古代乃是文韜武略的治國之典。但是,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後人們也繼承了孔孟之道和老子的思想道德之本。其實,就道德的含義來說,老子的《道德經》是確實詮釋了道德的精髓。


子屷


《道德經》,“禍莫大於不知足,”你認為揭示了怎樣的人生道理?

“禍莫大於不知足”的意思是禍患沒有比不知足更為嚴重的了。

一個人知道滿足心裡就會快樂,痛淡而且對於身心健康有利。相反則焦躁不安。

一個人如果受貪慾的支配,那麼將會萬劫不復,老子非常推崇“知足。”

知足是一種自控力,能做到知足的人才能平安富貴。知足的人才會常足.

老子的《道德經》是從根本上修正一個人的思想和心態。

人們不知道珍惜現有的,過分追逐名利必然會招來災禍和不幸。

如果你不知足,人的慾望永遠沒有停止,不會滿足,永遠停在煩惱痛苦中。

人生應該在恰當的好處是要曉得剎車止步。我們要從老子的大智慧中獲得人生的真諦。





蟹小魚


知足,可以有這樣的理解,即是“知”足夠充實。顯然唯有在人的認知足夠到位,達到充實的程度,才具有把事情做好的條件。當人具備這樣的條件時,人的內心自然是自信的,所以做起事來會自然而然,沒有造作,一切水到渠成。

相反,如果不知足,就是“知”沒有積累到足夠充實的地步,如此就不具備把事情做好的條件,自然無法讓自己得到好的結果。及人不知足時,表現出的心理特徵為“貪”,故而及人有了貪心,即為表現出不足之相,匱乏之相。

同時,要人知足,也暗含了讓人立足本分,把能做好的該做好的切實做好的意思,如此讓自己從腳下做起,一點點的鍛鍊自己,實現由內而外的發展。而不是好高騖遠,大事做不來,小事又不做,從而讓自己總是原地踏步。

再者,及人不知足,貪求過度,實為取禍之道。不具備做某事的條件,卻一定要去做,由此不僅讓自己付出的成本無法獲得回報,更是可能將自己置於極為被動的境地。故而才說,禍莫大於不知足。


本然同在


《道德經》飽含人生智慧,其"無為”的思想深刻影響後世,指導人們以德為本,清淨無為,修身、養性、齊家、治國、平天下。

“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源與老子《道德經》中勸人“節制慾望"的重要思想。意思是大至一個國家,小到個人生存,最大的禍害是不知足,最大的過失莫過於貪得無厭的慾望。勸人知足常樂,凡是順應自然無為之道,盡心盡力去做為,但不要妄為,即"知足之足,常足矣!"

老子認為:不要過於在乎個人名利,而應該為道是求,必須保持恬淡無欲,歸真返樸、少思寡慾的思想,不為個人名利等外物所累,不為自己私慾而心神不寧,始終保持一種“知足常樂“的高尚情操。若人人信守此人生準則,則整個社會風氣將大大好轉,思想素質提高了,能更好地發揮人的聰明才智,體現人的真正價值,促進社會的協調發展。

知足的人,會減少貪求,順心自然,無憂無慮,泰然自若,遠離羞恥與侮辱之事,知道適可而止,就能減少危險,可以長生久安。

孔子也說:“不知天命,不為君子。"人要有自知之明,要在自己能力範圍內,滿足自己的慾望與訴求。否則,不切實際的慾望、不擇手段的侵掠,必定頭破血流、善心泯滅、道德淪喪,帶來人類的悲傷,文明的浩劫。

"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果報,如影隨行。"遵循自然之道,力行慈愛無為之德,節制私慾和貪婪,就能釋解冤仇,遠離災難。

所以,"禍莫大於不知足"是要求我們"知足常樂",是一種聰明的生活方式,是人生的幸福之源,決不是胸無大志的消極表現。

用陶淵明的詩做總結:"智者樂山山如畫,仁者樂水水無涯。從從容容一杯酒,平平淡淡一杯茶。"


秋水長天H


“禍莫大於不知足”揭示了“知足常樂”這一人生道理。

此句,出自春秋時期老子《道德經·第四十六章》,我們可以先理解下文義,再總結一下給後人帶來的啟示。

一、“禍莫大於不知足”的出處

道德經·第四十六章

春秋時期·老子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

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

罪莫厚於甚欲,咎莫憯(cǎn)於欲得,禍莫大於不知足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這章從字面意思上是說:治理天下合乎“道”,把戰馬退還到田間給農夫用來耕種。治理天下不合乎“道”,連懷胎的母馬也要送上戰場,在戰場的郊外生下小馬。

最大的禍害就是不知足,最大的過失是貪得無厭。知道何時該滿足了的人,永遠是滿足得。

二、“禍莫大於不知足”的啟示

1.從原文中看

張松如在《老子校讀》一書中寫道“至於‘寡慾’、‘知足’的提出。對當時封建貴族領主集團的無厭欲求,無異於是一個強烈的抗議。”

《道德經·第四十六章》主要反映了老子的反戰思想。春秋時期,諸侯爭霸,戰亂頻仍,這就給人民得生活帶來了沉重的災難。對此,老子提出自己的主張,分析戰爭的起因是統治者貪慾太強,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就要求統治者能知足常樂。

2.從個人角度看

胡寄窗在《中國經濟思想史》中說“寡慾的具體表現是‘知足’。老子學派把知足看得非常重要,以為知足可以決定人們的榮辱、生存、禍福……”

“知足”的重要性從《道德經·第四十四章》也可感受到,文中有句“甚愛必大費;厚藏必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也就是告誡人們,過分追名逐利必定要付出更多代價;過分積斂財富,必定會遭致更為慘重的損失。所以說,懂得滿足,就不會受到屈辱;懂得適可而止,就不會遇到危險。這樣,才可以保持長久的平安。

孟子曾言“養心莫善於寡慾”,人的慾望是沒有止境的,正所謂“慾壑難填”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里,時刻提醒自己“寡慾心自清”“禍莫大於不知足”,把心放平放正,還有什麼事情能讓你為之煩惱呢?

知足常樂,但也要保持一顆積極向上的進取之心,您的生活定會充滿陽光,幸福圍繞。


不定時讀書


讀了《道德經》,十分佩服老子,也十分認同老子。

就“禍莫大於不知足”這句話,豈止是揭示了人生道理,那就是對人類發展史敲響的警鐘,“貪婪”,早晚會讓人類自取滅亡,最大的禍端,就是人類的不知滿足慾壑難填啊!

人類自身總以高等物種沾沾自喜,天下萬物,唯其獨尊,萬物皆為其用,無所不用其極,作威作福,心安理得,嗚呼!不知大禍臨頭!

人心不足蛇吞象,為了吃飽穿暖,人們發展了生產力,吃飽穿暖了,又想吃好穿好,為了更高的享受,於是相互爭奪資源,戰爭開始了!

人類高速發展史,就是你爭我奪相互鬥爭的發展史。

從石器時代到冷兵器時代,然後火器,現在終於核武器了!

據說,現有的核彈可以摧毀地球十幾次!

但,人們還不知懸崖勒馬,仍然在你追我趕的製造更尖端的武器,嗚呼!不知大禍臨頭!

愛因斯坦發明了原子彈,在日本小試牛刀,威力無比,懲罰法西斯,是其罪有應得。但死亡那麼多人,確實觸目驚心。據說愛因斯坦後悔了,後悔發明了這殺傷力巨大的東西。

在對法西斯統一戰線上看,無疑,愛因斯坦功莫大焉,但,從整個人類以後生死存亡的大局來看,他其實是個罪人!

不知足的人類,總嚮往著更高更強,發達的工業,讓環境烏煙瘴氣,尖端的武器,讓戰爭水深火熱,人們挖空心思,脫貧致富,從田園生活搬進鋼筋混凝土裡,穿上化學合成的外衣,吃著轉基因的食品,坐在冒煙的汽車裡,真不知福兮禍兮。

老子的觀點,無為而治,小國寡民,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

可惜,人們再也回不到這理想的國度了,好像人類也不想回去,那豈不是開了歷史的倒車!

嗚呼,不知足的人們,就乘著科學的快車一往無前吧!

阿彌陀佛!


七鬥


“禍莫大於不知足”,這句話很有道理。

人生的實質在於創造,這是自然規律。

這在《周易》的《乾》、《坤》兩卦中得到明證。

乾坤是事物的一體兩面,不可分離。乾的實質是事物本事的自強功能,坤的實質是事物在得到自身得到加強的狀況下具備了造物功能,在於奉獻。事物的本質在於對物質基礎的基本滿足為最佳狀態,而事物本身的精神成份卻貪得無厭,為得到精神的滿足,往往人們會不顧自身的基本滿足的需要,會出現不滿足的慾望而壓垮自身難以支撐的基本需求,出現“禍莫大於不知足”的狀況。

“禍莫大於不知足”,揭示人生的真諦是:在物質得到基本滿足的基礎上,精神上講究創造奇蹟奉獻社會而使精神與物質的關係得到生態平衡,避免造成禍亂。


三易和尚


  1. 因為最近在陪孩子誦讀《道德經》,目前翻來覆去的讀了原文上百遍,體會到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的奇妙之處!在此說兩句。其實道德經原文也就5126個字,雖然有81章,但是文字非常少而精。函谷關令尹喜對《道德經》的成書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時即好觀天文、愛讀古籍,修養深厚。司馬遷在《史記老子傳》中記載老子“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終”,尹喜感動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體驗和以王朝興衰成敗、百姓安危禍福為鑑,溯其源,著上、下兩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經》。道德經裡很多話都是修養身性,需要實證實驗的,所以我們普通人有時候看起來很費解。還有很多話是針對形而上道的描述,我們普通人以形而下的思維,理解起來也很費解。但是有些話也很通俗易懂,比如“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這話其實不用翻譯,也可以意會到,慾壑難填,貪婪是個無底洞,不會懸崖勒馬的,最終都會被慾望帶進萬丈深淵!包括道德經裡說,
    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蜀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這一句話,概括了人世間的一切現象,也是一看就非常明瞭。這種洞悉天地萬物規律的書,真是得懷著虔誠的心讀。南懷瑾老先生說,看書之前,都需要洗手,隨身攜帶手帕擦手。皇帝內經中皇帝問老師歧伯,在獲取到答案後,都會擇吉日,沐浴齋戒,存於靈蘭之室,以傳保後人。感恩華夏先人們,流傳下來的人類智慧經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