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个国企生产制造企业,生产线总人员150人而办公室文员加管理层有300人,合理吗?

老赵观察


首先,针对题主的这个问题,我们先来捋一下构架:

第一、我们知道,一个企业最基本的功能就是研发、生产和营销。

但从题主提供的信息来看,没有看到有研发和营销的功能,尤其是生产制造企业,研发、技术、生产、营销、管理是一个基础的公司结构。只有生产、办公室文员和管理层,这样的结构是怎么为市场和客户服务的?

第二、这个公司有下属的子公司吗?有分公司吗?这些子公司、分公司的分布是怎样的?

基于以上两个疑问,我们再来看看这样组织结构的合理性。

一、以生产制造企业作为前提条件

第一种情况,题主所述的办公室文员和管理层其实包含了研发和营销人员,否则产品无法通过营销的职能传递到市场上。如果是这样,组织结构或许是合理的。

营销人员和研发人员的数量和公司的产品性质、行业性质有关系,我们对题主提到的国企所在行业和产品类别不得而知。如果其产品需要大量的研发人员和营销人员才能将产品研发出来、销售出去,那么这个组织的人员配置就是合理的。

如果其产品特性和行业性质并不需要太多的研发和营销人员,那么这个组织配置就是不合理的。

第二种情况,题主所述的这个公司是一个集团公司,有数个甚至更多的子公司、分公司,为了确保集团对本部的管理和子/分公司的管控,办公室人员和管理层有这么多人也是合理的。

尤其是集团所属的子/分公司产品和业务复杂的情况下,办公室人员和管理层人员多,也是情有可原的。

如果只是一个单体公司,那么这种情况就又要回到第一种情况去讨论。

第三种情况,国企相对来说,组织人员的配置比较繁杂,里面可能还涵盖了党组织、团组织、工会、宣传部等等部门,如果是这样,那就已经不属于合不合理的范围了。

二、企业管理人员与生产人员比率多少合理

普遍意义上,制造型企业管理人员占比比重,因其技术成分含比不同而有所不同。劳动密集型企业管理人员与生产人员的比重是1:5; 知识密集型企业管理人员与生产人员的比重是1:3。

三、无论合不合理,得看企业能否高成长期经营

中国有句老话:省钱等于挣钱。在经济生活中许多人都知道:利润=销售额-成本,所以对企业来说,最主要的是降低成本和增加利润。

高成长期与低成长期的经营相比,成本意识有很大的差异。高成长期市场不断扩大,经营者最关心的是销售的增长,成本意识较弱。但是,在市场有限,竞争对手拥挤的情况下,争夺就会通过价格来进行。即便经销独特产品,一旦类似产品登场后,仍要靠价格决胜负。

1. 相对于销售额花费了多少直接成本

经营者不单单看直接成本,还要看相对于销售额的比率,就是把附加值比率作为指标最合适。一般来说,制造业是指加工额(生产额或销售额减去材料费、外协费),这些数字相当于附加值,附加值与销售额之比为附加值比率。

这几年制造业平均值约为41~42。如果本公司的数字比这些平均值低,说明直接成本花费过多。在这种情况下,努力降低进价,降低对外协作成本等将成为经营的重要课题。

2. 直接成本以外的成本花费了多少

这个指标为销售管理费。销售管理费是指销售员工资、包装运输、广告宣传、接待交际等销售费加上有关人员工资、福利保健、办公用品、差旅、通讯、房租等管理费。

销售管理费与销售额之比即销售管理费比率。制造业平均值约为19,超过了这个数值,则说明比其他公司销售管理费高。

3. 人事费的大小

人事费,是指关系到人的经费,比如:工资、奖金、福利保健费等。人事费与销售额之比,即人事费比率。

制造业平均值约为17~18。人事费过大时,由于不能降低工资,只有削减人员或在现有人员的基础上,努力提高销售额。

以上三个数字是制造业经营者最为看重的数字。    

以上,一个企业的最大的社会责任就是让自己好好活着,让自己的员工能够在能力上有提升、收入上有提高,而不能让人浮于事、机构臃肿害了企业,让更多的人走向失业。

欢迎关注@焱公子,十年500强,专注写职场,每天与你分享职场干货与成长心得。

焱公子


说说我现在的公司:原材料类型的制造业公司,纯私营。年产值8亿左右。人员配置:老板,生产副总,销售副总,技术副总。财务室4人,销售部27人,行政部2人,技术开发部加售后服务15人,检验部加实验室6人,采购加物流部4人,仓库管理4人。以上合计67人,算非生产人员。一线车间共八条生产线,每条线需要一人,三班倒共计24人,门卫2人,食堂2人,保洁1人。以上统算生产工人,合计29人。你觉得私营老板也是搞的人浮于事吗?


天晴下雨有阳光


国企就是向管理要效益,管理出效益,管理出产品,管理出成绩!工人只是个执行者,管理者才是企业的一切生产力来源,我们这以前700人,生产人员500,现在一线工人退休了大约二百多,管理层加了200多,要求就是必须硕士研究生才能进厂子,大学生学历太低不收。


你幸福我快乐9119040


能这么问的不是外行就是普工。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肯定是生产员工大大超过管理人员,但是这种没有技术含量的企业正在快速消失。而自动化程度比较高,智能产线比较普及的行业,操作员远远少于管理人员这很正常。一条五十人的传统产线可以被智能产线取代,而需要的普通操作工为零,专属技工和工程为四个。


清风万里白云飘


看哪个行业和企业规模吧!

以传统成规模的制造业为例,车间的情况,一线二线工人岗位比例1比1,这里说的二线只是生产辅助工人,如果算上领导和一般管理人员,应该在1比1.5。

如果再加上公司的高层、行政管理、销售等等,那就相当于100人干活养300个人吧。这个其实很正常,分工协作,各司其职,谁也离不了谁。


人社宝


对于国企这个很合理,国企里关系错综复杂,只有这样才能兼顾;很多国企干活的基本上都是临时工,另外在国企外行领导内行的情况非常多,这也是同样的资源国企成本更高、质量更差、竟争力更差的原因。


天天天蓝3127


存在即合理。

不知道题主是以什么职位身份去思考的这个问题的?不同岗位的思维方式不同,格局不同,接受的信息不一样,最后的认识和思考方式肯定是有差异的。

一、职位不同想法不同

1.员工思维

员工更多考虑的是工资晋升与发展。

他局限于员工思维,自己工作量与付出的代价关系,所以当员工去思考企业总体结构时,更多是现在员工的立场去思考为什么工人150人努力工作,去养活300多号人的管理和文员,这个心理平衡和认识错失是关系的。

2.管理层思维

作为中层管理层思考的员工和较为上层的问题,更多的在于企业运作中的执行和协调工作。

可能会考虑更多的企业内部发展的问题,对于企业结构理解会更深刻。

3.CEO思维

一个领导者,一个CEO思考的是企业的发展,这个发展方向是需要立足于当前企业的现状来衡量的。

如果他觉得150工人,300文员管理不合适,那么就会出现改革的动作,如果是合理的,那么就有存在的意义。

这个与我们员工是没关系的。

同样的作为一个公司领导人他所接触到的信息是广泛的,精确的,比如政策,比如同行高管,比如行业峰会等等。他代表着企业最新的动向的咨询,他做的思考和决定是提前于员工的,而非员工被领导下的执行质问

4.到底150员工,300个文员和管理合理吗?

这个需要该企业综合去考虑,只要创造的利润是盈利的,并能满足企业生产经营和发展的需要的,人员的配置就是合理的。

反之,创造的利润空间是不足支撑企业发展的,那么就是不合理的。

我们不能凭借一面之辞就去定义一个合理和不合理。

二、智能化趋势发展,生产型企业人员面临缩减的态势

1.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终将会被压缩份额。

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是靠人工堆砌出来的制造品,而中国也被世界认可为劳动力价廉的代加工厂,人成本相对发达国家是廉价的,但是对于企业来讲,人工成本是昂贵的,其中涉及到社保养老离职等各种问题,效率也是远不如智能化生产线的效率的。

未来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被缩减是时代趋势也是一个发展的必然。

2.世界产业竞争:技术和智能化利用率是重点。

面对全球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热潮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把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作为一项重要的基本国策,以高新技术的研发作为主攻方向,以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占领国际市场作为基本目标,力争在21世纪取得最有利的国际竞争地位。

3.科技推动社会发展。

智能制造结合先进的信息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人工智能AI技术,使用高科技智能设备从工厂生产第一线开始向上建造智能生产线,搭建智能生产车间,打造信息化智能工厂,开展智能管理,推进智能服务最后实现整个制造业价值链的智能化和创新化。

这就要求工厂生产线的技术人员需要专业化,而劳动力员工也会削减,人力成本将会被压缩,而作为普通的工人将批量失业。毕竟未来的智能化生产线无需更多人工。

总而言之,一个有实力的产业型企业,人员少并不代表不合理,可能代表着该企业智能化生产水平高。

三、拥抱变化,与时俱进

面对时代的发展,我们作为员工也要注意去学习,避免被时代淘汰。

1.从劳力工作者蜕变为脑力工作者。劳动力会随着时间,年龄增长,创造的价值会递减,而脑力工作者也会随着时间的积累,而变得更具有竞争力。

脑力劳动优于劳力劳动,不断学习才是最重要的。

2.从基层员工进阶技术工程师。

未来智能化生产线普及,需要的专业的技术性人才,而不是普通的员工,操作工可替代性强。

成为专业的技术人员技术工程师才能继续深造。

3.从普通员工走上管理岗位。

管理是一个企业不容或缺的人才。

管理也是最能靠近接近核心圈的途径,技术不行,管理来凑,努力提升自身的领导力和管理能力,未来可期。

我是@若水如意,一个喜欢折腾的女生,解职场,聊生活,欢迎关注。

若水如意


哪个国企不是这样的?我们科室一百多人,下面干活的就十来个,剩下都是办公室的


瞧你那忧郁的眼神


中石化各地分公司都是这样,2000人的公司,一线职工也就800多人,其余的都是大爷。


方草根


合理呀,怎么就不合理了呢?员工150人,管理人员1500人都合理。但是如果放在私企,老板就算是傻子也不会这么干[捂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