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那些油腻中年在假装创业

自从在某次路演听到创业者振振有词地说出“4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体

”,刀哥对已有的物理学概念产生了动摇。又有人开始叫嚣“90年老阿姨”,这种动摇渐渐演变成恐慌。是光速变快了,脱光的速度显得更慢?还是地球自转、公转变快了,我们兜兜转转反而慢了,时间没变,变的是尺度?还是中年就是个威力无穷的二向箔,再欢脱无两的多棱角90后,也被活活地吸入,乖乖地熨平,成了脱发、佛系、保温杯、咖啡里泡枸杞的中年。而志存高远、闻鸡起舞、进步光速的那部分,终于飞出了中年二向箔的魔爪,也终于油尽灯枯,40岁就步入老年?中年焦虑,原来建立在复杂的科学基础之上。

中年人像一架远航的战斗机,如果突然失去空中加油,那就身陷返航早已无望、迫降自求多福的境地。去年跳楼的42岁中兴工程师,缘起被公司裁员。今年跳楼的8年工龄华为外包工程师,缘起绩效考核结果较差,很可能被解雇。对他们来说,中年哪有什么油腻,有的只是危机四伏,焦虑220V。


中年也可以是青年的延续。当今正处在科技大加速、经济大转型、跨界大融合、全球大交流的“大时代”,正是创新创业的好年景。马云当了亿万人的爸爸也没显老,马化腾还是“小马哥”,雷布斯的衣品越来越“OK”,王小川的“搜狗”已敲钟,自己据说还是单身狗”。刀哥的一个亲师兄,主板企业创始人、董事长,25岁创业至今,51岁的年纪、40岁的容颜、30岁的身体,每年还会参加马拉松,令一众后生汗颜。

真正创业的人,势必保持着对新鲜事物的渴望、对科技创新的热爱、对文化创意的悸动、对价值创造的偏执,不同年龄的标签贴的是同样年轻的心。褚时健出狱之后做褚橙,看似“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实际是用双创的源头活水,洗去了岁月的尘埃与油腻。

中年人有积累、有阅历、有资源,如果延续青年的冲劲与活力,理应扛起双创的大旗。事实上,中年确是创新创业的中坚力量。但,凡事总有例外。在双创圈活动久了,总会见到意料之外的人和事,不断拓宽视野、刷新三观。

比如战略创业,又称概念创业。追求“大”,难逃“空”,常掺“假”。

有些中年人习惯了从《新闻联播》《人民日报》中吸收营养,言必称“一带一路”,语必及“军民融合”,穷则非撕不可,达则阿里谷歌。有些中年人有行业经验,但经历了VS-MATLAB-SPSS-Excel-Word的过程,很难逆向循环。

构建项目,一般创业者看到身边客户,优秀创业者看透深层需求,顶级创业者洞悉行业走向,而战略创业者,“立大功者不拘小节”,往往着眼于且着手于人类命运、国家战略。着眼于是志存高远,但着手于大战略,总感觉有点抢戏。

有个做国防教育的中年创业者,意图打造国内中小学国防教育的标准,向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输出。他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分析了国防教育的深远意义,替教育部考虑了诸多问题,认为中小学的国防教育风口马上到来。他的工作量到此为止,接下来就是四处约投资人。没有课程,没有师资,没有教具,没有客户,没有具体门类的理论研究,没有一丁点教学环节设计,有的只是大概念。就连商业计划书PPT,也只有一些要点。问他为什么不先自己投钱攒人先实践,先研发小产品去验证想法,答曰有人投钱就开始做。再也问不下去了。。。据说,折腾了半年多,放弃。

比如生态创业,又称系统创业,追求的是“全”,常见代表人物贾布斯。

一个企业的核心业务经历了充分的发展,到达边界时,可以拓展新业务,形成生态/系统。这是从规模经济到范围经济的跃迁,没毛病。但贾布斯的案例告诉我们,步子太大,容易扯×。

有个资深IT专家,有过几次还算成功的跟随创业经历,又有几次失败的独立创业。他阴差阳错接触了JL技术,他自认从此“觉醒”,改造了自己僵化的工科生思维,殊不知丢掉了难能可贵的务实严谨,从此像打开了潘多拉盒子,创业风格开始飘忽。快到天命之年,他又开始新一轮创业。他痛定思痛得出的结论是:

①“创业初期,投入大量时间金钱,闭门研发产品是极其错误的”;

②“创业成功是小概率事件,不能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③“要重视市场,从需求出发,客户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

④“创业维艰,先解决生存再谈发展”。

听起来似是而非没毛病,但导出的行为让人瞠目结舌:

①③——所以不研发产品。拿到什么订单就做什么;

②——所以做生态,多头出击。单一项目成功率太低,所以要同时做多个项目;

④——所以此次创业没有愿景使命,只是为了构建生态(为了生态而生态),让年轻人发挥更大的作用(但是又不投钱)。先活下来,再定愿景。

从中还可以悟出另一个心得,长期没有涉猎人文社科知识的人,极容易被现在盛行的各种歪理邪说蛊惑,比如JL技术的各种扭曲版本,灵性修行之类的类精神传销。再加上理工男的执拗,很快就会谬以千里,一发不可收拾。创业者最好是文理兼修,哲科思维有一定造诣。

比如饭局创业,又称嘴炮创业,追求“形”、“爽”。祖师爷是赵括,能将赵奢聊死,将廉颇diss,将40万赵军坑死,所以又称纸面创业。常常想法多,办法少,做法无。

有的中年长期待在体制内,有的熟稔体制、服务于体制。他们习惯了熬夜加班“推材料”,常常用会议贯彻会议、文件落实会议。有的从前习惯了管行业、当甲方,“万企来朝”,所有事一声交待、一切搞定。

一朝脱离体制,手握某些小范围政策红利,乘着双创春风,踌躇满志,穿梭饭局。你有一些发现,他有一些想法,豪气干云,霸业可期,仿佛创业成功就只等呈批件上写“同意”。酒酣耳热时,大事聊成日,突感是不是他们去聊城创业正合适?

有个号称做“军民融合”的公司,在几次饭局后成立了。公司从愿景到使命到战略到业务,统统只有四个字——“军民融合”。至于做哪个领域、哪个阶段、哪种服务等等,统统没有设计。开张一年多,没有任何业务。诚意全无。愿者上钩,全看缘分。

比如资源创业,追求“轻”。

有一类是资源变现型。据说有一个行业协会,管着几个刚性资格认证。于是协会头头攒人“创业”开公司,做资格认证考试的培训。创业似乎很成功,轻资产、轻运营、高收入、高利润。当然,刀哥更愿意把这种创业归类为“租赁业”。此事虽然多见,不能多说。

有一类是资源对接型。这是广大中年朋友最为喜闻乐见的创业形态,不论头发稀疏或浓密,来自清北还是蓝翔。不管是房屋中介,还是人才猎头,都是易学难精,都有赖于资源的厚度和服务的深度。不是有微信有电话就算资源,甚至能约出来吃饭都不一定算。也不是拉个群、推个名片就算对接,甚至三方一起吃了饭也只是刚开始。对接,可不仅仅是联通。广大中年热衷于对接资源,往往是高估了资源,低估了对接,所以大多忙忙碌碌没有成效。

比如朋友圈创业,追求“名”/“面”。有的中年可能因为本身小有名气,有一定的江湖地位,创业之后仍然与社交、媒体牢牢捆绑。如果为了宣传产品、业务、公司,这无可厚非,给自己带盐一把。但如果产品做得一团糟,业务一团乱麻,为什么还能花大量时间攒饭局(纯业余聚会)、赴趴体?还能心安理得参加多如牛毛的各种CXO年会、×行业峰会?还能发起成立、频频出现在公益社团?可能朋友圈的点赞、酒会中的笑脸,是这些中年创业者弥合创业前后心理落差的良药。

还比如生意型创业,追求“快钱”。有的中年开公司,什么新鲜做什么,什么热门卖什么,什么赚钱来什么。他们务实到了极致,不谈价值、只谈财富。有节操的顶多是“倒爷”,没节操的就当起了“韭菜农”。前段时间有一个讲Shit币的短视频,荒诞辛辣,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出一些真相。

凡此种种,统称为“虚拟创业”(Virtual Startup,简称VS)。

中年大多取得过成绩、赢得过光环,但难就难在区分体系的能力和自身的能力,常常将惯性地将光环据为己有,从而在创业中出现误判。

中年又泡过染缸,或者有着家庭的现实压力,创业中也会务实过头,而流于市井。

中年曾经好学,但体力脑力正在下降,面对新事物、面对重归一线,难免有些抵触和逃避。

中年左右逢源,机会层出不穷,要抵制诱惑、战胜贪念、做好减法,也绝非易事。

虚虚实实,真真假假,有乱象,有无奈。

刀哥觉得,中年既然创业,那就尽量回归本源,带好保温杯,泡好黑枸杞,战胜黑眼圈,补好虚亏之身,做点踏实之事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