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济公是个怎样的人?

醉心创作


济公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

他是浙江台州天台县永宁村人,原名李修缘,号湖隐,法号道济,生活时代为南宋绍兴十八年(公元1148年)至嘉定二年(公元1209年),是南宋时期的高僧,为当时人尊称为“活佛济公”。

我们还是以济公来称呼“他”。

济公的家世不凡,宋太宗驸马、镇国军节度使李遵勖是他的高祖,父亲李茂春虔诚拜佛,年近四旬时,才生下济公。

济公早年在村里就读,父母去世后,深受佛教影响的他,在国清寺出家,后成为住持高僧瞎堂慧远的徒弟,取为名道济,之后他又曾在灵隐寺、净慈寺居住过。

济公的一生颇为传奇,他常常不受戒律拘束,嗜好酒肉,貌似疯癫,举止猖狂,很难让人与那些举止稳重、庄严肃穆的传统高僧联系在一起。

他学问渊博,精通医术,又喜好打抱不平,乐善好施;他喜欢游历,出行四方,又不修边幅,穿着随心,不以世俗为准;他性格率真,扶危济困,又为人治病行医,解救危难。

济公云游四方,足迹遍及各地,所作所为,为人所称颂,广为传诵下,他的故事越为神化,并演绎出了各种版本的事迹,凡间的高僧渐渐向罗汉转世的活佛靠拢,也就越来越受人们的敬仰。

相传,济公不仅医术高明,还擅诗善文,知名学者南怀瑾在读过他的四首《西湖》绝句和临终偈语后评价说:“若以诗境而论诗格,他与宋代四大家的范成大、陆放翁相较,并无逊色;如以禅学的境界论诗,则已臻禅境之极诣。”

我们且来看看这四首.

(其一)

几度西湖独上船,篙师识我不论钱。一声啼鸟破幽寂,正是山横落照边。

(其二)

湖上春光已破悭,湖边杨柳拂雕阑。算来不用一文买,输与山僧闲往还。

(其三)

出岸桃花红锦英,夹堤杨柳绿丝轻。遥看白鹭窥鱼处,冲破平湖一点青。

(其四)

五月西湖凉似秋,新荷叶蕊暗香浮。明年花落人何在?把酒问花花点头。

答疑人:今日头条年度历史自媒《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约撰稿人菊花茶


夜狼文史工作室


济公,这是民间的说法,他的法号,叫做道济,一些看不惯济公行为的人,叫他济颠。

他是南宋时期的一名得道高僧,俗名叫做李修缘,他的父亲,曾经官居节度使,退休后生活在杭州。


▲:得道高僧虚云禅师

李家中年得子,爱如珍宝,李修缘自幼聪明过人,本来家里人是想要李修缘考一个功名,当个官,好光宗耀祖,但李修缘对诸子百家,科举的那些学问书籍,一点兴趣也没有,只是对佛法感兴趣。

父母去世后,李修缘就开始去国清寺出家,成了一个和尚。

济公的传说,在民间太多了,光是济公传这本书,写的人就很多,说的人更多,比较著名的就是郭小亭版的济公传,这些传说或者民间小说,侧重点不同,有的是刺贪讽恶,扶危济困,有的是神魔斗法。

而电影电视形象中,游本昌老师的形象,就偏重于刺贪讽恶,扶危济困,而陈浩民的济公形象,就偏重于神魔斗法。

如果从历史上的济公看,神魔斗法,济公是不会的,甚至连变魔术变戏法也是不会的。

但这个人,博学多才,诗文都很棒,的确心存正义和仁爱之心,而且敢于为民做主,敢于扶危济困,他有极高明的医术,他为老百姓看病,十分热心,并且非常用心,他通过高明的医术,救助了很多贫苦的老百姓,所以老百姓很爱戴他,尊称他为活佛,于是济公的名字就流传了下来。

至于说为民请命这样的事情,济公也非常注重,这和那些只顾拿着老百姓香火钱的假和尚不一样,济公的仁爱之心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

但济公所能做的,只是为老百姓伸张正义,但最终的决定权,依然是在官员手里。因为南宋期间,佛教十分盛行,各级官员,无论是清廉也好,贪婪也罢,对于佛教以及和尚都是相当客气的。

他们很愿意给一些高僧一些面子,来让自己在积累一些功德。


因此,对于官员来说,给济公一个顺水人情,这并没有什么不可以,何况,济公提出的一些要求,都是合理的,也是能够体现民意的。

而在老百姓看来,济公是一个敢为民请命的好和尚,这样的好和尚,一定会让老百姓爱戴。 在影视以及传说中,济公是一个诙谐幽默,邋里邋遢的和尚,他喝酒吃肉,不守清规戒律,活像一个乞丐。

历史上的济公,也的确如此,虽然艺术创作中难免夸张了一些,但济公的邋遢,诙谐,以及喝酒吃肉,却是真的。

至于说,济公为什么要如此做派,现在很难找到一个确定的答复,只能解释为,济公的修佛理念,和人们所理解的修佛理念不同。

济公是一个得道高僧,在济公传中,有一句是,叫做唯我修心不修口。这从很大程度上可以解释,为什么济公会变得这么与众不同。

如果再结合慧能的那句,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就可以理解,济公的境界,已经超出自我的范畴,他并不在意皮囊和清规戒律,只是在内心深处,守一方净土。

因此,济公喝酒吃肉,放浪形骸,疯疯癫癫,但他普渡众生的佛心却始终没变。

佛,只是一种信仰,这种信仰,看似是高高在上的东西,实际上是源自于老百姓心中。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只有人们心甘情愿的信仰,这样的信仰,才会有力量。如果空有一些威严,人们只是惧怕,信仰无从说起。

要让人们真正的认同,并且心甘情愿的信奉佛,那么,就必须把姿态放得比普通老百姓更低,只有这样,真心实意的为老百姓做事,让老百姓真心体会到佛的普渡众生,这才是真正的信仰。

从释迦牟尼割肉喂鹰,到济公放浪形骸,这些人才是真正懂得什么叫做信仰,怎么能让人们真心的信佛。他们只是人们身边的一员,用自己行动,让人们感受到佛性。

现在,为什么很多人开始嘲笑这些信仰,为什么不像是以前那般的虔诚,因为,现在修口的人太多,修心的人太少,高高在上的人太多,深入民间的人太少,想要收取香火钱的人太多,割肉来普渡众生的人太少。

我明白了,为什么济公可以让所有人敬若神灵,直到今天,他的故事都在流传,因为济公明白,能让老百姓真心认可的信仰,才是真正的信仰,其他的,都是浮云。


小小嬴政


唱着“哪里不平哪有我”的济公,被民间渲染成降龙罗汉下凡的法力高强、锄强扶弱的神僧。他身披一件破袈裟,手持蒲扇,穿着破鞋云游四方。这是我们在影视剧中看到的济公形象,但他的原型并不是虚构和杜撰的出来的,历史上确有其人。

历史上的济公,本名李修缘,法名道济,于1148年生于南宋绍兴,卒于1209年,享年61岁。从历史角度来说,“法力高强”是神话,但锄强扶弱却是事实。道济法师因才华横溢,乐善好施,锄强扶弱,被百姓尊称为济公。

道济的高祖李遵勖是宋太宗的驸马,李遵勖家族世代信奉佛教,他的父亲李茂春和母亲王氏住在天台北门外永宁村。李茂春虔诚拜佛,老来生得济公。济公出生后,国清寺住持为他取了俗名叫修缘,济公从此与佛门结缘。


济公的家世还算不错,很多亲戚在朝为官,但他并未染上纨绔子弟的恶习。济公少年时深受佛道两教的熏陶。父母去世以后,他先是进国清寺拜法空一本为师,在一代高僧瞎堂慧远的门下,受具足戒,取名道济,最后投奔杭州灵隐寺。

济公一生的事迹,被民间渲染加工的离奇古怪。实际上,济公是一位性格率真且颇有才华的有名僧人。其佛学造诣颇高,他的一生行径与普通僧人完全不同。

济公一生喜好云游四方,他的足迹遍及到浙江、安徽、四川等地。他的外在衣着形象与影视剧中的相差无异,即衣衫不整,寝食不定,为人治病行医,排忧解难,广济民间疾苦。因此,济公的德行广为人们所传颂。

济公在文学影视作品中,常以不守戒律,嗜好酒肉,不受佛教戒规约束的形象示人,使得老百姓觉得他更亲切、更具有人情味。《济公传》中的四言诗:佛祖留下诗一首,我人修心他修口;他人修口不修心,唯我修心不修口。

这首诗到出了济公悟道的本质,他认为的修行并不在于外在的修口修形,而是在于你有一颗虔诚向佛的心。有些整天吃斋念佛,嘴里喊着一心向佛,但心中却无意向山、无意向佛,经常作出些不道德的事情。外在行为并不能完全判断出一个人的好坏,需要透过现象观察本质。济公用自己的行为,阐述了这一道理。

“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是济公流传下来的一句话,这句话成为了很多人大吃大喝的理由,成为了一些人意志不坚定的借口。这显然是误解了济公活佛的本意,大家对这两句朗朗上口,是只知前两句,不知还有后两句。济公要表达的重点是后两句,即“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

济公的修为的高深境界,绝非是凡夫俗子所能参悟的。传说,沈员外送给济公两只熟鸽子和一壶酒,仆人偷吃了一只小翅膀,以为神不知鬼不觉。结果济公指了出来,仆人不认,于是济公吐出鸽子,其中一只少一个翅膀。这种神奇的境界,世人完全望尘莫及。

“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这句话也是有来历的,是说明末的破山禅师,在夔东十三家之一的李立阳营中度日。李立阳嗜杀成性,禅师为了救一方生灵,便要他减少不必要的杀戮。李立阳故意刁难说:“你只要吃肉,我就不杀人。”禅师遂与李立阳订约,不惜大破酒肉之戒,使许多人活下来,一时成为美谈。

明朝还有一位和尚,也是为了救难民于山贼之手,不惜破戒。山贼说只要他吃了手中的酒肉,就可以放人。于是他端起酒杯说:“我以酒代茶”,说完一饮而尽。接着拿起肉说:“我以肉作菜,请!”吃后坦然自若。山贼为之一惊,只好放人。

为了救苦救难而吃肉喝酒,真正的历史中也是有记载的。但并不是普遍的行为。济公并不是说为喝酒吃肉而专门吃喝,而是在救苦救难与破戒之间,他选择了后者。佛家的修行本就是普度众生,救苦救难,这才是修行的本质。

济公衣衫褴褛,鞋帽皆破,貌似疯颠,他先后在国清寺、灵隐寺、净慈寺均住过。济公不受戒律拘束,嗜好酒肉,举止似痴若狂,但这毫不影响他作为一位学问渊博、行善积德的得道高僧的形象。济公撰写的《净慈寺志》、《台山梵响》等诗作,就是他修为的有力支撑。


野史也是史


在民间,济公是老少皆知的活佛;在佛教史上,济公是最富传奇色彩的神僧,是十八罗汉之中的降龙罗汉降世。其实,历史上真实的济公,是一位嬉笑怒骂、游戏人间的诗僧。

济公,法号道济,俗名李修元,浙江天台县人,生于宋高宗绍兴十八年(1148年)。

他的父亲叫李茂春,原来在天台县作官,后辞官归隐。李茂春不慕荣利,乐善好施,人称“李善人”,但他年近半百依然没有子嗣。有一次,他和夫人王氏专门斋戒了三天,到天台山的国清寺礼佛求子。后来果真生下一子,国清寺住持性空禅师给这个孩子取名叫“修元”。据传说,性空禅师看出这孩子是天台山罗汉堂的罗汉转世,所以在圆寂之前,特地嘱咐李茂春,说这孩子日后只可为僧,不可做官。

李修元天资聪明,从小就博览群书,精通文理,尤其擅长诗歌。十八岁时,父母双亡,家道中落,他前往杭州灵隐寺出家,拜瞎堂慧远和尚为师,法名“道济”。

做了和尚后,慧远却只教他坐禅。一过两月,除了听了两次说法,自己看经外,其他时间都是在面壁静坐。庙里戒规森严,不能吃肉喝酒,他感到不耐,心里想:“我来出家,是为了明心见性,没想到整天像木头一样呆坐。”于是就对师父说:“六祖大师曾说:‘道由心悟,岂在坐也?’还作了一首偈颂:‘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课?’既然如此,又何必整天呆坐?”

慧远说:“坐禅乃僧家本务,欲成大器者,须止观并重,定慧等持,岂可舍止而求观,去定而求慧?达磨祖师尚且面壁九年,岂可断言坐禅是发呆瞎坐!”

道济无话可说,但心里还是不能安分。有一天,他去见师父,希望师父能指点一下,好让他能明心见性,开悟成佛。师父说:“你才来两个多月,如此着急,纵使慧能大师,仍有八个月的碓房之役,你初入佛门,这般不能忍耐吗?”

道济说:“弟子不是不能忍耐,祖师有言:‘迷来经累劫,悟即刹那间。’既然可以刹那而悟,何必累劫枉受辛苦?”

慧远想了想说道:“也罢,你上前来!”道济上去,却被师父用禅板在脑门上重重地打了一下,师父大声喝道:“自家来处尚不醒悟,倒向老僧寻去路,且打你这个没记性!”

道济被这忽然而来的当头一棒打倒在地,恍若醍醐灌顶,猛然醒悟,他站了起来,一头把老和尚撞倒在地,头也不回地冲出了门外。慧远大叫一声:“有贼啊!”众僧听到,都跑来抓贼。慧远说:“道济偷了禅门大宝,今日且休,待明日我亲自向他讨取。”

从此,道济自觉明悟了自家的本来面目,变得疯疯颠颠起来。他的生活起居也不按照常规,穿衣吃饭也要带三分颠意;时而面壁静坐,时而同一班孩子玩耍,酒瘾一发,便呼朋引伴到酒店大醉一番;有时又跑到禅堂大闹一番,惹得僧众个个恼怒不已。

寺里的和尚们见道济不守清规,都来向慧远告状,请求清理门户。岂知慧远却说:“佛门广大,岂不容一颠僧!”从此,“道济颠僧”之名流传开来,人们就称道济为“济颠”。

从此,道济以“疯僧”的形象游戏人间。他不守戒律,嗜好酒肉,举止颠狂,却又幽默诙谐,到处扶危济困,行侠仗义。

他整日游逛杭州城,放浪形骸。他常穿一身破衲衣,一双草鞋,身上不带一文钱,有酒肉就吃,没酒肉就和众人喝稀粥,饮清茶。小说《济公全传》有形容他的一段话:“一个穷僧,短头发有二寸多长,一脸的油泥,破僧衣,短袖缺领,腰系绒绦,疙里疙瘩,褴褛不堪,肮脏之甚……”现代电视剧里的歌曲也唱道:“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你笑我,他笑我,一把扇儿破……”

他便是带着这三分颠狂,于戏笑中显神通,从谩骂里见真章。

济公从小读书,精通诗文,所以不仅喜欢饮酒,也喜欢作诗。他写诗不假思索,一挥而就。他的诗不仅意境洒脱,而且深寓禅机。比如他在净慈寺居住时,经常乘舟游西湖,就写道:

几度西湖独上船,篙师识我不论钱。

一声啼鸟破幽寂,正是山横落照边。

还有一首:

何须林景胜潇湘,只愿西湖化为酒。

和身卧倒西湖边,一浪来时吞一口。

济公喜欢替人消灾解厄,扶弱济贫。《补续高僧传》和《济公活佛传》等书记载,他挽救过各种走投无路而自寻短见的人:卧病不起的人,他就施舍医药;忠孝节义、善良厚道而身处危困的人,他都会运用各种力量,想方设法给予帮助。他还惩治盗贼土匪、贪官污吏、邪道旁门、地痞流氓等坏人,为民伸冤。因此,老百姓们就称呼他为“活佛”或“圣僧”。

瞎堂慧远禅师属禅宗临济系统,“七尺棒头开正眼,一声喝下息狂心”。济公继承慧远衣钵,虽然不检细行、放浪形骸,却也是是禅宗的一位高僧。他豁然开悟后,曾写下四句诗:

昨夜三更月正明,有人晓得点头灯。

蓦然思起当时事,大道方知一坦平。

后来慧远禅师圆寂,济公感念师恩,为遗体荼毗时举火,曾口诵一偈:

师是我祖,我是师孙,著衣吃饭,尽感师恩,临行一别,弃义断襟,火把在手,王法无亲。噫!与君烧却臭皮袋,换取金刚不坏身。

瞎堂慧远圆寂后,灵隐寺换了新住持,一向看不惯道济的监寺,就在新住持面前告了道济一状。受不了新住持的刁难,道济一气之下离开了灵隐寺,投奔了净慈寺的德辉长老。德辉长老道行深远,禅机锋利,和道济颇为投缘。道济的文章写得好,就在净慈寺担任书记,处理文书。

后来,净慈寺被大火焚毁,道济出外募化,在桐庐一带募得了大批木材。据传说,这些木材都从寺里的香积井吊了出来,后人就称该井为“神运井”,成为了净慈寺的古迹之一。时人无不称奇,都说道济是真正的活佛。

嘉定二年(1209年),道济圆寂于杭州虎跑寺。他仿佛预先得知时辰,沐浴更衣后端坐而化,临终前,他写下一偈:

六十年来狼籍,东壁打倒西壁。

如今收拾归来,依旧水连天碧。

一代活佛,就此辞世。后来,寺僧为他在虎跑寺修建塔院,门前有这样一副对联:

一柄破蕉扇,一领垢衲衣,终日嘻嘻哈哈,人笑痴和尚,和尚笑人痴,你看怎样?

奔来豁虎跳,挺去翻筋斗,到处忙忙碌碌,我为度众生,众生不我度,佛叹奈何!


万卷纵横眼欲枯


我们现在熟知的济公和尚,大多来自影视剧,穿个破袈裟,拿把破扇子,行为疯癫,爱喝酒吃肉,专门打击坏人帮助好人,一个深入人心的救苦救难活佛形象,而历史上的济公也确有其人,但和影视剧里的有很大出入。

图为济公出生地,李府。

济公(1148-1209年),浙江天台县永宁村人,出家前名叫李修缘,出家后法号道济,因为深受百姓爱戴,后世称为“济公”。济公的祖上李崇矩是跟着赵匡胤一起打天下的,后来做了枢密使,李崇矩的孙子李遵勖娶了宋太宗的万寿公主,是驸马都尉,李遵勖的第4代李茂春就是济公的父亲。

天台县的济公故居内的画像。

当年金人南下,北宋灭亡后,宋室南迁,跟着逃往南方的还有这些皇亲国戚,李茂春就带着家眷逃到浙江天台县永宁村,修建的三进九明堂李府,至今依然在,占地16亩,富丽堂皇,所以济公是有着皇亲国戚背景的豪门大户。

济公墓塔位于今天的虎跑公园内,墓志铭由净慈寺的居简和尚所写,但上个世纪被毁。

济公他们家世代都信佛,当时天下大乱,青年时代的济公看到了世道的混乱,在17岁准备给他成家时,逃婚跑到附近的国清寺出家当了和尚,他的父亲是个大善人,经常救济百姓,所以后来的济公也经常扶危济困,深受百姓的爱戴,曾先后修行于灵隐寺、净慈寺,因喜欢云游四方,常常出行归来时劳形疲惫,形象有些破烂,所以得到了个另类的佛门形象,而正史里面找不到济公举止疯癫,邋里邋遢,不修边幅的记载,容貌也没有只字片语。


图文绘历史


提起济公这个人物,大家脑海里会情不自禁的联想到游本昌老师演的《济公》,他穿着破僧衣、破帽子、破鞋、手持一把破扇子、腰间带着葫芦,整天喝着酒、疯疯癫癫的,但他爱打抱不平、扶危济困、惩恶扬善的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这样的人物历史上真实是怎么样的呢?

济公,原名李修缘,法名道济,浙江台州人,生于南宋绍兴十八年(公元1148年)。他的高祖李遵勖是宋太宗驸马、镇国军节度使。他们世代信奉佛教,其父亲李茂春年近四旬仍无儿无女,最终虔诚拜佛得到此子。济公出生后,国清寺的主持还帮他取名为修缘,于是与佛门结下了深缘。少年时期,济公就读于村北赤城山瑞霞洞,期间受到了释道二教的熏染。父母双亡后,济公进入国清寺拜法空一本为师,并在当时高僧瞎堂慧远门下接受足戒,被赐法名为道济,之后相继参访了祗园寺道清、观音寺道净,最后投奔杭州灵隐寺。

历史上的济公性格直率而且很有才华,在佛学有着很高的造诣。他虽然穿着破衣破鞋,没像其他和尚一样整天常伴于青灯古佛,做事疯疯癫癫,整天喝酒吃肉,但他扶危济困、除暴安良、用自己高超的医术帮助百姓,深得百姓们的爱戴。因此,其德行广为人们所传颂,甚至人们逐渐把他神化,说他是天上的降龙罗汉转世。




萌妹子软软


关于济公,是一位传说中示现疯癫行的高僧,据说他吃肉喝酒,状若疯癫,同时又示现大慈大悲救度众生,据说他有一句偈: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坐,很多人都知道(另有一说是明末破山和尚所做),本来济公学的是禅宗,禅宗很多大成就者都有很多不同凡人的破除执着的示现,比如呵佛骂祖,南泉斩猫等等,所以本人对所谓流传的说是济公所做的另外的偈:

1世人若学我,即是如魔道


2谤我者上天堂,学我者下地狱

很是怀疑,这两句不像是一位成就者所做,

大家多看佛教经典特别是禅宗公案,就可以知道示现特殊行为的大成就者必然有他的密义,而且大成就者不必对众生解释他的行为,难道南泉禅师还要对众生解释一下说你们没有超度的能力不要学我斩猫啊!

理论上来说第一句话不算错没有高僧的修为就不要学高僧的行为,

但是如果大成就者已经示现疯癫行了却还要处处和众生解释,那他何必多此一举示现与众不同呢,去做一位循规蹈矩的正常模范高僧的形象去度话众生不就得了,

还有时时刻刻心不离佛(也就是佛在心中坐)是很难的,假如有人真达到说时时刻刻佛在心中,时时刻刻不离佛那真的是成就的境界了,谁去修行让佛在心中坐难道是学魔道吗?

第二句就可笑了,首先如果你认为济公是成就者的话,你骂他你会上天堂?佛经里特别是百业经有很多有意无意或知或不知而辱骂阿罗汉,结果不仅今生后世都遭受巨大的痛苦果报

破山和尚的传说是这样:明末 反贼进入四川,破山和尚不顾生命危险,去面见反贼请求不要屠城,反贼知道破山和尚戒律一向精严,就说你若吃肉喝酒我便放过百姓,于是破山和尚就说: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坐,


十万个为啥嘛


济公是南宋时期一位高僧,如今很多人通过影视剧对活佛济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那么历史中的他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一、疯癫和尚

济公原名做李修缘,由于他行善积德,为当时百姓做了许多好事,因此人们尊称他为活佛济公。佛在中国古代影响很大,活佛可见人们对济公的敬仰。现实中的济公和电视剧中济公展示给我们大致是一样的,鞋儿破,帽儿破,一身破烂僧衣就是活佛的标配,即使人们之前没有见过,见到这身装扮就八九不离十了。

济公最初在国清寺出家,后来隐居到了今天的杭州灵隐寺,最后济公还在净慈寺修行过一段时间,如今都已经成为著名的佛教旅游景点,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游览。


二、佛法高深

济公被称为活佛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他佛法高深和人们信仰中的佛有一些相似,现实也确实如此,济公向来以慈悲为怀,拥有一颗高尚的佛心,他熟读佛经,知识渊博,因此拥有了好深佛法。

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到,济公又不遵守佛教戒律,喝酒吃肉是日常生活必备,高僧主持为什么不制止济公这种行为呢?我想大概是因为大家都从精神方面认可济公,他的现实生活除了这一点都按照佛家宗旨生活。


三、为善一方

我们在电视剧中都可以看到,济公简直就是一个救苦救难的活菩萨,行善事深得人们喜欢,我们也知道电视中的他多少有夸大的成分,毕竟这之中加入了神话虚构,但是当时的济公确实也是这样,除了佛法高深之外,他还精通医学,他拯救了无数的患病百姓,在日常生活中,他还喜欢除暴安良,嫉恶如仇,这便是真实的活佛济公。

济公可以说的上是一位传奇人物,他虽然看起来有一些疯癫,但是他始终秉持着一颗佛心,不平凡的做一个独一无二的自己,为百姓真真实实的做出了贡献。


微光人文


“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你笑我,他笑我,一把扇儿破”,相信这首歌很多人都耳熟能详,在上世纪80年代由游本昌主演的电视剧《济公》大受欢迎,很多人都是通过电视剧而认识到这位疯疯癫癫又不失智慧与善良的老和尚济公身上的那种洒脱是很多人可望而不可即的,那么历史上真的有济公这个人吗?


历史上的宋代确实曾有一位法号称为道济的和尚,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济公,据《灵隐寺志》记载,济公生于南宋绍兴十八年,浙江台州人,他家世代信佛,父亲李茂春和母亲王氏居住在天台山永宁村,李茂春年近四十,仍膝下无子,虔诚拜佛终得此子,这也许是与家族好施行善有关。

在济公出生的那一天,恰巧国清寺降龙罗汉神像无辜崩塌,这异象被住持慧远法师看在眼里,遂给他赐俗名字修缘,从此与佛门结缘。


李修缘少年时就读于村北赤城山瑞霞洞,深受释道二教的薰染,父母双亡后,他先是进国清寺拜法空一本为师,18岁时来到灵隐寺,在当过国清寺住持的高僧瞎堂慧远的门下受具足戒,取法名道济。

慧远法师此时是灵隐寺的住持,所谓名师出高徒,道济在师傅的教诲下打下了很深的佛学根底,他天性好动,不喜念经,难耐打坐,还经常和那些孩童厮混在一起,他性格放荡不羁,常不遵守寺门戒规,甚至蘸大蒜吃狗肉,有人告到瞎堂慧远法师那里,禅师则说“佛门广大,岂不容一颠僧”。


历史上的济公从不受佛法诫规约束,喝酒吃肉,形象与乞丐没什么两样,戴着一顶破帽,拿着一把破扇,还有一壶酒相伴,表面疯疯癫癫,内心充满大智慧,常常成打抱不平,劫富济贫,他深知民间疾苦,惩处为富不仁之人,深受百姓爱戴,被尊为“济公”。

济公虽然行为举止似痴若狂,但他却是一个性格率真而颇有逸才的高僧, 他学问渊博,行善积德,被列为禅宗第五十祖,杨岐派第六组,撰有《镌峰语录》10卷,还有许多诗作。


济公一生济世救人,神通广大,才华横溢,乐善好施,他懂医术,为老百姓治愈了不少的疑难杂症,为人采办药石,治病行医,他扶危济困,除暴安良,彰善罚恶,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行善,在人们的心目中留下了独特而美好的印象,老百姓尊他为“活佛”。


慧远禅师圆寂后,济公失去了庇护人,他于1201年来到了净慈寺,宋嘉定二年五月十六日,济公于虎跑寺辞世,享年61岁。

济公一生怡然飘逸,喜好云游,出行四方,足迹遍及浙江、安徽、四川等地,所到之处都留下过关于他的故事,除暴安良的形象早已在中深入人心了。


民间故事中济公常说“酒肉穿肠过,佛在心头坐”,其实并无证据证明道济禅师曾说过这句话,这是流传于民间的一句俗语,元朝杂剧中常常出现,后来被民间艺人安到了爱吃酒肉的济公身上。

济公这个人即使是在历史上存在的,我们现在所知道的也必然有小说加工的成分。





遗产君


济公这个人的原型肯定出现过,其貌不扬而文艺修养很高而且会医术,因而交结许多富人和官员,手眼通天。于是被传为罗汉临凡,夸大其词,编出许多传说,寄托人们对劫富济贫的向往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