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楓橋夜泊》的場景是交易市場?“楓鬥”出典在楓橋


有人說《楓橋夜泊》的場景是交易市場?“楓鬥”出典在楓橋

楓鬥是名貴中草藥。又名鐵皮石斛,味淡微甘,生津而不寒涼,有生津益胃,養陰清熱除煩的功能,是石斛中的上品。藥農採收加工楓鬥之時,正為秋冬交接之際,是糧食作物豐收的季節,又值楓葉變紅,後人因而將石斛的加工品取名為楓(豐)鬥。楓鬥一名最早記載於清代趙學敏所著《本草綱目拾遺》,約有200多年的歷史。

有人說《楓橋夜泊》的場景是交易市場?“楓鬥”出典在楓橋

楓斗的另一種出典是量器。楓斗的加工是以螺旋狀、兩頭稍平、中間圓胖如腰鼓形為主,形狀如同我國早期用來量米的“鬥”。斛與鬥都是我國古代的量器,十鬥為一斛,但後來斛應用不多,且字也比較生僻難念,後世就改斛為鬥。

有人說《楓橋夜泊》的場景是交易市場?“楓鬥”出典在楓橋

斛字音讀作胡(hú),斛是中國舊量器名,亦是容量單位,一斛本為十鬥,後來改為五斗。石字作量詞用時,音讀作擔(dan),舊時我國市制容量單位,十鬥為一斛,一斗為十升,一石為120市斤,1市斤為0.5千克。

有人說《楓橋夜泊》的場景是交易市場?“楓鬥”出典在楓橋

石,斛兩字在《說文解字》中解釋為:“石,碩大,借為柘字,柘百二十斤。”“斛,十鬥也、十鬥為一石,百二十斤”,均是量器。

有人說《楓橋夜泊》的場景是交易市場?“楓鬥”出典在楓橋

楓橋自從唐代詩人張繼寫下了《楓橋夜泊》之後,千百年來,凡是來蘇州的遊客,都要來楓橋領略一下楓橋的詩情畫意。有人說“江楓漁火對愁眠”,漁火其實是生意人在算賬。出蘇州閶門向西,十里上塘到楓橋。楓橋在清朝康乾時期,成為了赫赫有名的超級“米市”。來楓橋買米的有杭、嘉、湖、金、衢、嚴、寧、紹、臺等府及福建等地區的商販。至清末,楓橋米市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城鎮。真是“因詩成名,因米成鎮”。

有人說《楓橋夜泊》的場景是交易市場?“楓鬥”出典在楓橋

出自官方監製出品的米鬥,上面還鄭重刻有“官鬥”字樣,這就相當於今天的公平秤。古代官府還派員在楓橋設關,檢查南來北往的船隻,並設標準量鬥,俗稱“楓斛”。直到明末清初,蘇州還流傳著一句俗諺“探聽楓橋價,買物不上當。”楓橋每天米糧買進賣出的行情,就是蘇州大大小小米行的參照價,城內外所有米店的當日牌價概莫例外,都得跟著楓橋的米價上下浮動。“楓橋之米市最盛,全市市面均以之為樞紐,故諺有‘打聽楓橋價’一語,謂價錢只須向楓橋打聽也。”在相當長的一段歷史時期,蘇州人對於楓橋米價的關注,其熱情程度絕不低於今天股民關注股票漲跌。楓橋米價可以左右蘇州的糧價,從而影響幅員廣大的臨近許多省份的糧食市場.由此還產生了一種“楓鬥”,這種楓橋專用鬥很快被各地接受、使用,成為當時全國的標準糧鬥。

有人說《楓橋夜泊》的場景是交易市場?“楓鬥”出典在楓橋

楓橋米市還帶動了周圍地區,沿運河又陸續形成了滸墅關、平望、塘棲、無錫等頗為興旺的糧食市場。楓橋作為米市的影響和知名度,使得同時期的其他專業米市市鎮以號稱“小楓橋”為榮。明清之際,伴隨著經濟的大踏步前進,以蘇州為中心的米市日趨繁榮,平望鎮的面貌也日新月異:“居民日增,貨物益備,而米及豆麥尤多,千艘萬舸,遠近畢集,俗以‘小楓橋’稱之。”嚴墓鎮市橋也稱之“楓橋”。

有人說《楓橋夜泊》的場景是交易市場?“楓鬥”出典在楓橋

蘇州閶門外十里楓橋塘,是姑蘇繁華的商業區,為進入蘇州城的正道。運河貫穿而過,作為大量米販商船的集散地,非此莫屬。由於楓橋市鎮有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即靠近蘇州繁華的商業區閶門,有運河與長江相連,載重三千石至四千石的大船,可自長江駛達。近旁的滸墅關“地當南北通衢,為十四省貨物福之所,”《吳縣誌》卷八稱楓橋“為儲積米豆販貨之總處”,包世臣則謂:“蘇州無論豐歉,江廣安徽之客米來售者,歲不下數百萬石。”從這些記載中,可以看出楓橋米市的規模與作用。

有人說《楓橋夜泊》的場景是交易市場?“楓鬥”出典在楓橋

古代楓橋鎮埠河碼頭,由於官商船舶停泊,商店林立,成為米豆、絲綢、布匹、茶、竹、 木等商品的集散地,吸引著南北商客。明成化年問,楓橋與河南朱仙、廣東佛山、湖北漢口並列號稱四大鎮,楓橋又因為米市的繁榮遠遠的超過後三地。 康熙中葉以來,楓橋米市作為米糧集散中心而日趨顯赫。雍正年問蔡世遠指出:“江浙之米原不足以供江浙之食,雖豐年必仰給湖廣。數十年來,大都湖廣之米,輳集於蘇郡之楓橋,而楓橋之米,問由上海、乍浦以往福建。”可見康雍年問數十年來,楓橋市已成為湖廣之米的集散地。

有人說《楓橋夜泊》的場景是交易市場?“楓鬥”出典在楓橋

楓橋米市是周圍糧食市場的調節器,外地米糧的中轉站。雍正十二年(1734年)由漢口來蘇州楓橋再轉閩、浙、滬等地的四川、湖廣米達1000萬石,在蘇州採辦的漕糧年以百萬;乾隆四十年(1775年)蘇州產米約2000萬石,外省客米來售者年數百萬石,大多在楓橋成交的;鴉片戰爭之前,全國商品糧總量約1.6億石,其中長距離運銷量約3000萬石,由此可以看到蘇州米市,確切的說是蘇州閶門外楓橋米市在全國的比重。

有人說《楓橋夜泊》的場景是交易市場?“楓鬥”出典在楓橋

乾隆時代編纂的地方誌已經稱楓橋為米市。乾隆《蘇州府志》所載吳縣二市,一為(閶門)月城,一為楓橋。關於楓橋寫道:“在閶門西七里,與長邑合治,為水陸孔道,販貿所集,有豆市、米市。”乾隆《江南通志》也說,楓橋“為南北衝要,地介吳、長二縣,各省商米豆麥屯聚與此”。

有人說《楓橋夜泊》的場景是交易市場?“楓鬥”出典在楓橋

閩浙二商常挾帶巨資來楓橋買米。首先是浙西的杭、嘉、湖三府之地仰仗楓橋米市的接濟。乾隆十三年上諭曰:“浙西一帶地產之米,不足供本地食米之半,全籍江西、湖廣客販米船,由蘇州一路接濟”。其次是浙東一帶,金、衢、嚴、寧、紹、“浙商販米數石及數百石者,在蘇城採買,均有浙江省藩司及溫、處、臺、寧四府印照,查蘇城兩月之間,賣米二十三萬九千零”。再次是福建一帶。楓橋米行商人每年都招攬福建買客,給予包送至乍浦的優惠。這一點蘇州織造李煦早在康熙四十五年就己查知,“各行家有攬福建人買米,每石銀價一兩八錢,包送至乍浦出海,以至本地米價頓貴”。雍正五年蘇州巡撫陳時夏指出,“自今春以來,福省督臣二次遣員到蘇買米一萬一千餘石,麥九千石,外有商販等六次,逐次運回,以資接資”。

有人說《楓橋夜泊》的場景是交易市場?“楓鬥”出典在楓橋

楓橋當時只是個市,但其米市之繁榮遠遠超過其它大鎮,成為全國最大的米豆集散中心。直至清末民初,楓橋才由市升為鎮。 何況楓橋不僅在米市上繁榮,同時也是蘇州商貿經濟鏈上的重要一環。“吳閶至楓橋,列市二十里。”閶門到楓橋沿塘,“可並舉四輿,並乘五馬”,又向西延伸至西津橋,運河兩岸也陸續發展成為鬧市區,故有二十里列肆之說。

這就是有名的“楓橋商市”。清雍正年間的人留下記載,其時從閶門到楓橋這麼長長的一條大街,都是店鋪,每家店鋪前飄揚著幌子。又有那麼一塊塊店額,黑漆油亮的底版上鐫刻著金燦燦的店名,描著紅彤彤的鋪號,連綿二十里,何等的氣勢。當時“閶門內外,居貨山積,行人流水,列肆招牌,燦若雲錦,語其繁華,都門不逮”。至於“蘇州商戶,何啻數十萬家”,閶門到楓橋這條大街所佔比重當是不小的。雍正年間,江蘇巡撫李衛一道奏摺,向皇上報告說,蘇州聞門至楓橋一帶煙火百萬戶......

有人說《楓橋夜泊》的場景是交易市場?“楓鬥”出典在楓橋

在江南民間,米鬥還象徵著財富和地位。古人所說“金印如斗”,象徵著財富和地位,正是這種吉祥寓意的延伸,米鬥也是昔日生意場上一個很有彩頭的發財符號。楓鬥出典在楓橋,楓橋是蘇州的驕傲!早自十六世紀,由滸墅關進入蘇州城的交通要道即分為「正道」與「間道」兩條,「正道」由楓橋鎮經上塘河入蘇州城,「間道」則由虎丘塘涇入蘇州城 。「正道」是蘇州古代唯一四車道,也是驛道、官道、戰道、當然更是經濟上的商道!如今,楓橋風景名勝區更是以寒山古寺、江楓古橋、鐵鈴古關、楓橋古鎮和古運河“五古”為主要遊覽內容,吸引各地的旅遊者!歡迎朋友們到楓橋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