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城池中的“瓮城”是怎么出现的?它有什么功能?

1084976995


“请君入瓮”、“瓮中捉鳖”是常用的成语,他们虽然含义不同,都有着各自的典故,但都和“瓮”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瓮指的是古代一种盛酒的器具。成语中使用这一器物,大多是取其酒缸、酒坛之意。如“请君入瓮”就是让酷吏周兴进入底部有炭火炙烤的大酒缸里受死。

除了这些真实的“瓮”,还有许多取其象征意义而出现的事物,如《异物志》中对“齿及目甚鲜白,面体异黑若漆,皆光泽”的黑人,古称为“瓮人”,此外,古代许多战略地位险要城池的外部,都有名为“瓮城”的防御设施。那么,古代城池中的“瓮城”是怎么出现的?它有什么功能呢?

瓮城,又名“月城”、“曲池”,顾名思义,就是像瓮般的小城。一般来说,瓮城都是在原本城池的城门口修筑的,其作用便是增强城墙的防御力。如敌人攻入瓮城时紧闭主城城门和瓮城城门,敌军便会被围困在两堵墙之间的狭窄区域,其战斗力也就无法发挥,从而形成“瓮中捉鳖”之势。

根据现有的考古发掘,建都史已有一千六百余年的匈奴古国都统万城就已经出现了初具雏形的瓮城。而南方的中原王朝,则大致在西汉时,西北边界出现了弯曲的城墙,这处遗址被视作可能是瓮城最早的原型。不过,在西汉直至南北朝的很长一段时间,瓮城并没有得到重视和被广泛使用。

经过了隋唐、五代十国时期中原大地上的频繁战火,城池在建筑和维修时更加注重军事功能,于是瓮城终于迎来了出头之日。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曾公亮曾经参与编撰过一本堪称“古代军事百科全书”的《武经总要》,书中记载道:“其城外瓮城,或圆或方。视地形为之,高厚与城等,惟偏开一门,左右各随其便。”

这是“瓮城”一词首次见于文字记载,它的含义也简单明了,即像瓮一般围绕住城池的卫城。北宋的汴京城成为了首次采用瓮城的中原王朝国都,据宋代文学家孟元老追忆故都所写成的《东京梦华录》记载:“城门皆瓮城三层,屈曲开门,唯南薰门、新郑门、新宋门、封丘门皆直门两重,盖此系四正门,皆留御路故也。”

可见在当时,瓮城不但得到重用,还构成复杂,实用性高。除了都城汴京,许多其它的北宋城市也出于军事考虑而修建有瓮城。后来金朝占领今天的北京,在当地建起了中都,并按照北宋汴京的样子,在城墙外修筑了瓮城。

到了元朝统治中原,为了防止各地拥兵自立,将许多城池的瓮城拆毁。明朝代替元朝后,战争经验丰富的朱元璋很注重瓮城的修建,在全国多地修建有瓮城,其中,首都南京的城墙更是保存至今,宏大而壮观。古代的瓮城因战争而建,其功能也为战争而服务。


邓海春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大家有兴趣来南京中华门,看看世界上最大的瓮城。

其实瓮城在很多国家都有,萨沙在朝鲜和印度都看到过。

简单来说,瓮城就是一种强化城墙防御的方法。

也就是在城门内建设一个微型小城。

即便敌人攻破了城门,杀入城内,他们会发现这里并不是真正的城内,而是瓮城,也就是一个类似于牢笼的小城。

他们会遭到四面八方的攻击,很快就要完蛋了,攻城器械还无法有效使用。

瓮城在中国很早就有,但并不常见。

这主要是,瓮城未必会有较强的防御力。

这是因为敌人也不见得就会从城门突破,可能从城墙突破,那么精心制造的瓮城就没用了。

况且,瓮城如果太小,防御力有限,起不到什么作用。

瓮城如果比较大,就要花费相当的人力物力建造,如果是中小城市未必承担的了。

所以,真正大量制造瓮城的是明朝。

在南京应天府、中都凤阳府、北京顺天府,以及西安、归德(今河南商丘)、平遥等府、州、县级地方城市,以及长城山海关、嘉峪关等关城,均设置了瓮城。其中以南京中华门瓮城最为庞大复杂。

有意思的是,萨沙在印度也看到过瓮城,同中国的大同小异。敌人攻破城门以后,发现进入了一个狭窄的小城,在这里会被印度弓箭手和投石手猛烈打击。

其实印度的城市防御还有很多搞笑的地方。

比如即便突破城堡的瓮城,前进的道路是倾斜的,防御一方可以送上面滚巨石下来。

扯远了。

朝鲜也有类似的瓮城设计。

不过,中国的瓮城是明朝才开始的。而明朝末期已经有诸如红衣大炮这种强悍的攻城火炮,传统的垂直城墙已经难以防御了,当时西方就出现了诸如热兰遮城的棱堡,瓮城也是过去式了,没人还会再造。

所以,瓮城在中国历史上也算一闪而过。


萨沙


瓮城就是古代建造城门时修筑的小城,瓮城顾名思义呈翁形,并半包围于城门,主要用作城池的防御。

瓮城的解释

瓮者,就是内部空间大的陶器,按照这个生动的形象,古代建设时城门设置的瓮城、翁门就很容易理解了。说白了,就是在正式城门外再围绕着建设一座小城,要想进入城内,必须先经过小城,这座城外之城被称为瓮城。


瓮城的作用和形式

引据《武经总要•守城》:其城外瓮城或圆或方,视地形为之,高厚与城等,惟偏开一门,左右各随其便。

其实瓮城又称月城,因为其形式呈现半月形,把城门半包围起来。瓮城的样式有半圆、平面、方形、梯形、不规则形状等等,主要还是根据地理地势和防守需求进行构建,其作用主要就是作为城池的防御功能。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根据以防守为大前提的构建要求,一般来说主城正门不能与瓮城城门相对,以防备攻入瓮城的敌人直通直入,所以主城门的方向和瓮城门的方向,从线性上一般采取90度角进行设置,不过具体到实际建设还是得因地制宜。


瓮城的历史和发展

从现有考古的情况发现,汉代城池遗址中就有瓮城的形态,而汉以前的城池是否出现瓮城则较难考证。至少从现有史料记载和遗址考证结合来看,可以证实从我国汉代开始,我国古代的城池很明显就已经出现了瓮城的构建和使用。


我国古代很多城池只要有条件,就会为城池建造瓮城用于城市防御,特别到了明清时期,更多的城池会建设瓮城,比如北京就建设有三个大瓮城。

总之,瓮城作为中国非常极具特色的城防建筑,是古代城池防御体系中重要的一环。


本文为原创作品,我是善发,爱发历史说,原创码字不易,请支持的朋友们关注我的头条号@善发历史说,喜欢的话赶紧点赞、转发收藏吧,并欢迎朋友们评论指正,感谢大家。


善发历史说


瓮城的出现是随着冲突双方,将攻守的关键聚焦于城门而产生的,其功能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了保护城门。

\n

从军事进攻的角度看,一座城池的最薄弱环节,自然是城门。相反,城池的防卫者自然会对其加大保护力度,强化其防御能力。规模小一点的城池,一般是设置悬门或吊桥,而大一些的城池,则要设置瓮城。瓮城是建在城门外的小城,又叫月城,是专为保卫城门而设的小城。

\n

《武经总要前集·守城》记载:其城外瓮城,或圆或方。视地形为之,高厚与城等,惟偏开一门,左右各随其便。这样来看,即便敌军攻破了瓮城城门,还有主城门防御,由于瓮城内地方狭窄不易于展开大规模兵力进攻,延缓了敌军的进攻速度,而城墙顶部的守军则可居高临下四面射击,给敌人以致命打击,正所谓关门打狗、瓮中捉鳖。

\n

《诗经·郑风·出其东门》云:出其闉阇,有女如荼。”“闉阇,指的便是瓮城。可见早在春秋时期,城池的城防技术已经达到相当完善的地步。

事实证明也是如此,最近考古人员在河南省新郑市郑韩故城东城北城门遗址考古发掘中,便首次发现城门和瓮城遗址。


经科学发掘和专家研讨后确认,新发现的瓮城是由夯土筑建而成,城墙墙体上突出的马面建筑,与一道东西走向的环形夯土墙(瓮城墙体)一起,构成了完整的瓮城防御体系。瓮城墙体上还发现有排列较为规整的方形建筑遗迹,有可能是作为防御设施而修建,这都体现了加强城门防守的理念和功能。 此次郑韩故城发现的瓮城建筑,布局清晰,保存完好,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都城遗址中实属罕见,填补了我国古代都城建筑史上的一个空白,对研究中国早期城市防御体系具有重大意义。

然而但这还不是中国最早的瓮城,我们再往前追溯,会发现至少在夏商乃至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了瓮城的雏形。

新郑望京楼东一城门的瓮城

望京楼商代城址是继郑州商城、偃师商城之后河南境内新发现的又一座商代前期城址,其规模虽逊于都城,但远大于其他建于同时期的城址,望京楼商城城门设施突出体现了浓厚的军事防御色彩,应该是郑州商城南部拱卫都城的一个军事重镇。

在城址东墙偏南的部位,考古工作人员在正在发掘的遗址区,用白灰大致勾勒出了城门的格局,可以较为清楚的看到城门及瓮城的形制。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张松林介绍说,整座城门占地2000平方米,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早期城址中规模最大、形制最完备的城门。

从东门看,商城防御措施非常严密,东侧的黄沟水是第一道天然屏障,城墙外的护城河到此突然变窄,可能搭设有吊桥。东城门有两道门,第一道门相当于后代瓮城的闸门,门后有一片空地,其后的第二道门才是城址的最后一道屏障。



此处城门宽4.5米,呈凹字形,城门两侧有立柱柱洞及附属建筑设施,从整个城门的结构来看,已具备了后期瓮城的雏形。一般来说,瓮城隋唐五代时期比较流行,发端于春秋战国时期。但这次发现至少将中国瓮城的出现向前推到了商代前期。

陕北石峁遗址东城门瓮城

陕北神木的石峁城址,其年代约处于龙山晚期至夏代早期,比新郑望京楼商代城址年代还要久远。最近的考古发现表明,整座遗址由皇城台、内城、外城3座基本完整并相对独立的石构城址组成。内城面积

210余万平方米,外城面积190余万平方米。城墙越沟现象将石峁城址基本闭合,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独立空间。

  皇城台

位于内城偏西的中心部位,为一座四面包砌护坡石墙的台城,大致呈方形,石墙转角处为圆形,台顶面积8万余平米。内城将皇城台包围其中,依山势而建,形状大致呈东北西南向的椭圆。城墙大部分处于山脊上,外城利用内城东南部墙体,向东南方向再行扩筑的一道弧形石墙,绝大部分墙体为高出地面的石砌城墙,现存长度约4200米,宽度为2.5米左右。另外,在皇城台
和内、外两城城墙上均发现城门,内、外城城墙上发现了形似墩台的方形石砌建筑,外城城墙上还发现疑似马面的建筑。


值得注意的是,石峁城址外城东门位于外城东北部,从地势上来看,外城东门址位于遗址区域内最高处、地势开阔,位置险要。

门道为东北向,由外瓮城、两座包石夯土墩台、曲尺形内瓮城门塾等组成。因此,北京大学教授,著名考古学家严文明赞叹道“它是中国城门的老祖宗,后世城门的所有要素它都有了”

总结:瓮城用于保护城门而出现,其最早雏形就目前来看,可早至新石器时代晚期。

至于春秋战国之后、乃至隋唐明清时期的瓮城已经相当成熟了,再此便不赘述。


喜欢历史考古的朋友们,顺手点个赞呗,也可以关注我的头条号“阳Sir不读史”,留下评论与我交流

\n


阳Sir的考古学之眼


《礼记》中将国都的城门称作“国门”,而攻破国门则被视作灭国之灾,为了守卫国门,古人又在城门之外建造了瓮城。因此瓮城最初就是作为防御城池出现的。

瓮城,又叫月城、曲池,它是古代在城池中依附于城门、与城墙连为一体的附属建筑,偏开一门、形若瓮状。瓮城多数为半圆形,少数呈方形或矩形。说起瓮城,就不得不提到“瓮中捉鳖”。当敌军攻入瓮城时,守军只要将主城门和瓮城门同时关闭,即可使敌军成为瓮中之鳖。

一、瓮城源变

瓮城的出现非常早,至于究竟源于何时,还没有确切的定论。但就目前的考古发掘来看,至今能确认最早的瓮城雏形,是距今约4000年的陕西神木石峁遗址,大致可以追溯到龙山晚期到夏朝早期。《诗·郑风·出其东门》有载:“出其闉阇,有女如荼”。这里的“闉”就是瓮城的一种早期形制。

从三代开始到后世,瓮城的名称和形制一直在发生着变化,先秦称“闉”,汉代叫“曲城”或“回门”,唐代称“羊马城”或“曲城”,宋代叫“瓮城”或“羊马城”。瓮城到宋代时已经发展成熟,并且形成国家制度。《武经总要·守城》提到:“门外筑瓮城,城外凿壕去大城大约三十步……其城外瓮城或圆或方,视地形为之。”此外,
宋代还突破常规旧制,提出建造内瓮城的理论构想。

瓮城作为一个军事防御性建筑,其根本作用就是防护,具体来说有三点。

二、屏卫城门

瓮城首要的功能就是屏卫城门,发挥双保险作用。瓮城设计的初衷,就是在城池防护建筑之外,再加增一道防御系统。如此一来,敌军攻城的时间和难度也大大增加,守军就有了充分的时间,来集结军队排兵布阵并加强防卫。敌军在攻入瓮城城门时,由于其内部空间狭小和城门形制的限制,可以有效地减少敌军的士兵和器械数量,使其战斗力在短期内遭到削弱,而此时在瓮城中已经集结排列好的守军,还可以给敌军一迎头痛击。

三、攻守灵活

瓮城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改变守军死守城池的被动防御战略。在单一城池的防御形态下,守军往往只能坚持死守,而有了瓮城的防护后,守军可以在在瓮城中排兵布阵,主动冲击进入瓮城的敌军。可战可退,十分灵活。

四、四面夹击

瓮城建筑的四周都是高墙,墙上布置有弓弩手。待敌军攻入瓮城后,城垣上的弓弩手,便可借由居高临下和八方包围的位置优势对敌军放箭,配合瓮城中的军队,消灭敌军,打造出“瓮中捉鳖”的形势。

瓮城的建筑防御体系是我国军事史上的又一创举,影响了我国数千年的军事防御系统。

参考资料:《武经总要》、《先秦至宋代的瓮城演变初探》、《瓮城溯源:垣曲商城遗址研究之一》


历史风云录


瓮城主要是为了解决一个很实际的问题:城门关起来很费劲——所以进出城门的时候,如果敌人突然冲过来,我方还来不及把城门关上,那就完蛋了。

现在很多人用惯了自动门,对于特别大特别重的门都没印象了。小学的时候,校门就是很大的铁门,虽然门下面有轮子,但是很多生了锈,推起来特别费力。那个时候班级执勤就要关校门,一个小朋友根本推不动,要四个男生一起推。当然小朋友人小力气也小,但这个场景还是说明一些事情:以前的门,关起来是个体力活。

而且也是个技术活。以前的城门,为了防止被撞车,不光很厚重,背后还有横木,有些还有铁锁。横木要完整得插上去,可能也需要两个人抬。现在有时候去参观古城,如果赶得早,正好遇上开门,整个门要开起来,也可以好一会儿。如果打仗的时候,关门要这么许多道手续,那就可能有危险。为什么呢?敌人的先锋可以强行冲过来,赶在城门合上之前,拼死挡住不让你关上。然后铁骑大军再冲一冲,整座城就完蛋了。

也许有人要讲,以前守城门的士兵,都受过训练,关城门应该很熟练吧。即使关门的人很熟练,战时,人员物资进出城门,往往速度会很慢。举个例子,南朝侯景之乱的时候守台城,梁军被堵在城里。这样下去早晚粮草都要吃完。怎么办呢?有人就想组织一次主动出击。想法是好的,但是没打赢,没打赢以后,大家就拼命要往回逃。逃一逃,自相踩踏不说,到了城门口乱作一团,后面的急着要回城,守城的人害怕敌人跟上来,想早一点关城门。这样一来,无端增加了许多损失。

怎样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呢?就是瓮城啦。

瓮城可以有两道甚至多道门,这样大家进出城的速度就快了。进了城以后,也不能进入主城,因为还有一道门!只能先在瓮城里等一等。等瓮城的门关上,主城门再开,这样就没问题了。敌人跟进瓮城了怎么办呢?不要紧,瓮城周围都是城墙,安排好弓箭手,来一个射一个。所以说,有了瓮城,妈妈再也不用担心城门进出的问题啦。


在野武將


瓮城,顾名思义,像一个瓮的城,把敌人瓮中捉鳖。一般是在内城外再设一道城墙和一个城门。这样敌人先头部分进来后,只要把瓮城的城门关上,瓮城内的敌人就无处可逃了。因为城门作为平时进出的通道,战斗时容易成为首要攻击目标,所以瓮城也相当于是双层城门的作用。具体形状是城门内外的圆形或者方形小城,一般与城墙同高,侧向开门。

瓮城不单有外瓮城,还有内瓮城。从考古发现来看,内外瓮城的结构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具备了。2012-2014年在陕西神木城西南高家堡镇的石峁遗址,发掘出了一座体量巨大、结构复杂、筑造先进的东城门遗迹。其中就包括内外瓮城。文献中也有记载先秦时期的瓮城。《诗经·郑风》就说“出其阇,有女如荼”。是曲城、阇是城台,大概对应的就是瓮城和瓮城城门。

本人去过不少古城墙,其中一些都有这样的遗迹,印象比较深的有江苏南京的中华门遗址、苏州的盘门遗址、安徽寿县的寿县古城遗址,都有这样的结构。大家感兴趣不妨亲身体会一下。


林屋公子


不请自来的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瓮城是在城门外(或城门内)修建的一段半圆形或方形的小城,以保护城门。它有点儿像我们普通人家在入户门外面,加装的那道防盗门。

在古代的攻城战中,城门历来是攻防双方争夺的焦点。因此,防守方会努力加强城门处的防御力。有时候修多重城门还不够,还会在城门处多修几道小城墙。于是,瓮城也就出现。

有了瓮城,就算敌人攻入了第一道城门,也会发现自己被第二道城门所阻挡,同时要面对来自四面城墙上的火力打击。守城者即可对敌人形成"瓮中捉鳖"之势。在老版《水浒》电视剧里,梁山好汉里轻功第一的鼓上蚤时迁就是被敌人诱入瓮城,死在滚木擂石和箭雨之下的。

中国最早的瓮城发现于陕西省榆林市境内的石峁(mǎo)古城遗址。石峁古城遗址距今4000年左右,属于龙山文化,接近于黄帝与蚩尤大战的那个时期。

根据考古人员的发掘,石峁古城的东门,修筑了三重城门,还在第一道城门前修了一道21米长的障墙。这道障墙和城门两侧的墩台就是外瓮城的雏形。在三重城门内,还有一道城墙与南墩台相连接,形成了内瓮城的雏形。因此,石峁古城也被认为是中国最早带有瓮城,而且是两重瓮城的古城!

显然,石峁人认为一道防盗门不够,还要加上个双保险!


冷兵器研究所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看看,瓮到底是啥东西?


下面这个就是瓮和罐了,瓮的话属于体型较大的陶制品,罐子体积会比较小。一般是盛水或酒的容器了。要是再往大一点就是缸了,一般是大酒缸,大水缸、

然后,我们再看看,瓮中捉鳖手到擒来的“瓮”又是啥东西?据说下图就是捉鳖的瓮,个头不小,四边有空,使用时候埋在土里,只露出瓮口,瓮里面放好诱饵,等鳖进入瓮中,瓮四壁光滑,鳖是爬不出来的,等你要来抓的时候,直接一锅端,有多少都如探囊取物。

言归正传,我们再说瓮城,瓮城顾名思义,也是有“请君入瓮”,“文中捉鳖”的意思。对于一座城市来说,其实是属于二级防御,风险预警和二重解决方案。


我们知道,古代的城市防御,主要依赖城墙,城墙又高又长,除了城门,要从其他方式进入几乎不可能。一旦发生战争,关起城门,屯好屯好粮草,再排兵布阵,就能更好的确保一座城池的安全。


可城门基本上又大又厚又重,关闭起来十分不容易,速度还很慢。如果在打仗中,这边顶不住了,要退回去,结果大城门因为笨重而来不及关闭,那么敌军不是乘机也一涌而入,城池瞬间被破?

所以,要设置瓮城,在大城门和最终的城池之间,假设一道门,第一道门守不住,至少第二道还关住了,不容易破。要是有小股追兵跟了上来,那么两道门一起关,中间位置就形成了一个“瓮”的状态,然后在万箭齐发。不要说翁中捉鳖,那简直就是关门打狗了。这样,守住城池的几率就更大了,而不至于,一个不小心来不及关一道门,整座城池都瞬间被破。这就是瓮城的好处和功能。


李艺泓


这种翁城实际上就是一个双保险,防止城门被攻破之后长驱直入,所以就在城门口再设一个翁城,这样的话,就算敌人能够在第一次攻城的时候就把城门攻破,还得进攻第二个城门,这就给了守城部队及时堵漏的机会,一般来说比较大的城池都会有带三道城墙的翁城。

古代的城门大多是用木头做的,顶多上面包上一层铁皮,这样的话是很容易被损毁的,比如攻城方往往是用油料浇在城门上放火烧,然后再用攻城冲车直接撞,城门肯定是撑不住的,所以城门要经常修,这时候翁城的好处就出来了,可以防止修城门的时候被人贯穿城门。

其次,翁城的作用还有一个,那就是防止渗透。我们都知道城门是进出城池的主要通道,但是城门毕竟是可以通行车马的地方,打开了那就是一个大门,只要有那么一群人趁机渗透占领住城门,那么后续部队就可以直接开进来了。但是加了这个翁城后就不一样了,翁城的设计往往是可以带有多个门的,除了一个大门之外,还可以有小门,平时就开小门给老百姓进出,需要大部队出动才开大门,这就有效防止了敌人趁机占领城门直接攻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