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文庙怎么样?有什么历史?

wojiushiwo080728


今天早上刚好发了一篇关于武威文庙的文章,现于有关章节回答如下:

武威文庙的概况

武威文庙,明清之际即被誉为"陇右学宫之冠",是西北第一、全国三大文庙之一。"陇右"是指哪里呢?

甘肃,先秦时属九州之雍、凉二州,被称为"雍凉之地",元代设省,因甘州、肃州得名,简称"甘",又因在陇山(六盘山)以西,又简称"陇",唐代设陇右道,别称"陇右"(古代地理标识自北而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


整个文庙坐北向南,由南而入,正南现为"万仞宫墙"影壁。往北是半月形的泮池,池上是一石料拱桥,旧时的记载是木桥,这就是赫赫有名的"状元桥"!平时还不消说,每年的高考前,学子们络绎不绝,来此祈祷。

桥对面就是棂星门,木质结构,这个牌坊修建于明正统年间,四柱三间,飞檐翘角,雕梁画栋。传说“棂星”是天上主管文教的神灵,通过棂星门,就可以得到神灵的保佑。2015年去了山东,窃以为,单就此门而言曲阜孔庙的棂星门不如武威文庙的。

再往前是戟门,走过戟门就是大成殿,供奉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画像,殿前是孔子行教雕塑。再往北就是尊经阁和崇圣祠,叮叮叮当的铃声随风而来,原来是阁楼顶部三重翘角上悬着的风铃,令人神清气爽,大成殿的东面是文昌宫和魁星阁,西面是儒学院,都是文庙中保存完好的建筑。


武威文庙和故宫的不解之缘

武威文庙始建成于明正统四年(1439年),仅比故宫晚20年。未曾想,这一个简单的比较,竟然把故宫和武威文庙联系在了一起。据史料记载,武威文庙的创建者就是当时官任"特命行在兵部右侍郎"、后官至兵部尚书、北京城和紫禁城修建重要参与者的江阴人徐晞。文庙内一块《凉州卫修文庙暨儒学记》碑刻记录了这段历史。

永乐大帝明成祖朱棣决定迁都燕京时,徐晞被授予工部衙门营缮司都事,督取工料木石,后被提拔为工部主事,参与修建北京城和紫禁城近20年,这为他以后修建武威文庙埋下了伏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正统元年(1436年),徐晞官授兵部右侍郎,命往甘肃镇守凉州卫、庄浪卫。

历经两年,徐晞在武威建成了文庙和儒学,占地3万平米,建筑1.5万平米,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当时最有名的大学士杨荣撰写《凉州卫修文庙暨儒学记》并被碑刻立于文庙。文庙建成后第二年,徐晞调任户部左侍郎,又两年任兵部尚书,后告老还乡,子孙荣昌。可以说,武威文庙的规模和精美,与徐晞参与修建北京城和紫禁城的经历和经验密不可分,武威文庙和故宫“师出同门”,流传百世。

武威文庙启示录

徐晞在凉州为官四年,镇守西北重镇。作为兵部右侍郎,竟能奏请朝廷在凉州修建文庙和儒学,不能不说高瞻远瞩!不仅江阴人纪念他,武威人也要感谢他、怀念他!徐晞的祖父和父亲都是进士出身,但他没有功名,是书吏出身。他修建武威文庙的这份真知灼见,属于他,也属于他的祖父和父亲!也许,这就是他们“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最真实的写照!

可以想见,幼时的徐晞沉浸家学,胸中自有丘壑,也许是受祖父不愿为官的影响,没有考取功名。后来为了安身立命,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屡克难题,被步步高升官至二品,皇命敕建,荣葬故里,后世纪念。也许这就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吧!

武威文庙,这座和北京城、紫禁城同时代修建的学宫,而且还是北京城、紫禁城修建的重要参与者徐晞主持修建,让人不禁又一次惊叹历史的机缘和轮回。

武威文庙,就是凉州历史文化的核心和缩影,昭示着武威这座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名城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地位,也昭示着西北边塞不仅是国家的军事要塞,更是国家昌明文教的重要所在。凉州,必将在“一带一路”的发展进程中大放异彩!


天马来兮


武威文庙古朴精致,号称“陇右学宫之冠”,是西北最大孔庙建筑群。

在老去的故事中,文庙一直是一个城市挥之不去的记忆。它守护着一个城市的文脉,承载着一个城市的精神。

我一直觉得,匆匆行走的脚步时常得停下来,用仰望的姿态去凝视一下文庙,让神情顺着国学的轨道上走走,人生或许就多了一些踏实和自在。

去武威,我觉得文庙是不可以错过的好地方。

1439年(明正统四年),凉州卫的军户们开始修建武威文庙,历经明代成化、清代顺治、康熙、乾隆、道光和近现代多次续建扩建,文庙形成了现在东中西三组建筑群。东面是文昌宫、中间为文庙、西面为凉州府儒学(后来损毁),其中文庙和文昌宫保存相对完好。武威文庙占地三万多平方米,是西北地区最具影响力的文庙,一直有“陇右学宫之冠”的美誉,属于全国三大文庙之一。

作为祭祀孔子的专门场所,武威文庙雕梁画栋、檐牙高啄、结构严谨、气势雄伟。

跨过山门,进入文庙东院,明清戏楼映入眼帘。于我而言,看到从前的戏楼心里就舒服了很多。在精神干涸的那个时代,看上一场味道浓浓的戏剧,真还很是高雅。我肯定不知道谁在这里享受过戏曲教化,但我知道,这里定是温暖了人们寒冷的精神世界。牛公祠、三贤祠、刘公祠规整的排列开来,这远比我想象的要好。现代匆忙的脚步让我们很难想起祖先和祖先们的血泪辛酸,我也不止一次地告诉孩子们,抽空进进祖祠,我们不可能像唐太宗李世民那样天天仰望着《古代帝王图》,反思自己的言行得失,但忘记祖先大概不是一件好事情。

大成殿坐落在武威文庙中院,顺着泮池行走,过状元桥,穿棂星门、戟门,进入大成殿,一股庄严肃穆的感觉油然而生。

我走过翠柏怀抱中的三孔、走过秦淮河畔的南京夫子庙、走过熙熙攘攘的平遥文庙、也走过明清街市中的咸阳文庙。而我,第一次走进了武威文庙。我一直以为是礼仪规矩支撑着我们在艰难中前行。我也固执地认为,没有任何礼仪教化能够像中国传统文化那样博大精深。

文庙是祭祀的地方,更是教养精神的地方。武威文庙供奉着孔子,也供奉着乡贤清官。在古人那里,入仕比来孔庙。据说万历皇帝的老师张居正,曾经被他的老师李士翱在文庙前考了一次。李士翱站在文庙大门口,指着两边的两棵古松,随口命题,“大文庙、两棵树,顶天立地。”不到十岁的张居正脱口而出:“小学生、一支笔,治国安邦。”李士翱眼睛一亮,了不得、了不得,小小年纪竟如此聪慧。果然,在李士翱的提携帮助下,张居正展翅高飞了。

我一直以为,官员们要来文庙,因为文庙里有前人的德范。为官先做人,文庙里的教化很接地气,“吾日三省吾身”“思无邪”“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人脚步不能乱,初心不能忘。我也以为,学子们要来文庙,因为文庙里有精神导向。“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有人一生没有解决好怎么学习的问题。走在文庙,前人的经验在那里摆着。

在武威文庙,我还是非常在意那里留存的匾额。桂籍殿前廊檐下悬挂着从康熙时代到民国时期的44块匾额。匾文书写精绝,寓意饱满,用典精到,可谓瑰宝了。

仰望“书城不夜”匾,禁不住回想武威从前的城市书香和能够让书香弥漫的优雅环境。速读和碎片化阅读已经毁掉了我书卷在手的习惯,看着1808年(清嘉庆戊辰年)春,乡国学弟子题写的这块匾额,突然觉得我辜负了书籍。

1806年(清嘉庆十一年),甘肃按察使司刘大懿题写的“聚精扬纪”匾,歌颂文昌帝君(掌管功名之神)以广博的胸怀招纳天下贤才,弘礼守法,读书强国,以礼安邦的精神。

1724年(雍正二年),国学弟子刘大海的“彩彻枢衡”匾;1772年(乾隆三十七年)的“先天炳蔚”匾;1836年(道光十六年),都察院左都御史李宗昉题写的“桂禄垂青”匾;1839年(道光十九年),兵部侍郎牛鉴的“天下文明”匾;1933年的“为斯文宰”匾等等,每一件都包含着一个经典的故事,每一件都有着深厚的寓意,每一件都是武威从前的精神册页。

因为古老的建筑、精深的文化符号和丰富的文物遗存,武威文庙现在已经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了。如果从旅游的角度去看,武威文庙当然是怡情研学的好去处。

我给朋友们说过,走走武威文庙,那里的确是旅游的好去处。


文踪旅迹


武威文庙也叫圣庙、孔庙。位于武威市区东南隅,是一组造型雄伟的,始建

于明

正统四年(公元1439年),历经扩建,规模宠大,号称“陇右学宫之冠”。文庙坐北向南,原由东中西三组建筑物构成。东为文昌官,中为文庙,西属凉州府儒学,现存建筑以圣庙和

文昌宫

保存完好。总面积1,500平方米,是历代文人墨客的祭祀孔子之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