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在農村吃酒席一家人去吃給100合理嗎?

小潘的日常vlog


農村人吃酒席一般都是一家人一起去吃的,而且,農村的酒席一般,菜品都非常的豐富,而且非常好吃,不像現在的城市裡面吃酒席,基本上所有菜品都大同小異,沒有什麼特色,在城市吃酒席,真的感覺沒有在農村吃那麼有味道。

不過在城市的酒席和農村的酒席可能有所不同,一般在城市裡面吃酒席,大多數隨禮也會比較高。而且吃酒席一般都不會帶上家裡的人,最多是夫妻兩個人一起去赴酒宴,而且就算是普通的朋友或者同事,隨禮的錢也至少在500左右,甚至更高,絕對不會低於500塊錢,否則就會覺得很沒有面子,拿不出手。


而在農村就不一樣了,畢竟在農村一般都是家裡成員會比較多,而且都是親戚關係,因此一般吃酒席,都是一家子一起去吃的,這樣也會顯得酒席比較熱鬧。不過農村人吃酒席可能不像城市裡面那樣,禮金匯給了那麼多,除非是一些關係非常好的朋友或者非常親近的人,禮金才會給相對高一點。

在我們農村當地,一般現在吃酒席,一家子也都會去赴宴,一般隨禮至少在200元以上,這樣才說得過去吧,像題主說的,一家人去吃酒席才給100塊錢,其實確實是特別的少,這樣會給辦酒席的人覺得你並不重視人家可能會造成親戚關係或者朋友關係,出現一些隔閡。

畢竟在農村辦酒席,現在的菜品也非常豐富,而且現在物價水平這麼高,在農村辦酒席雖然是自己做酒席的菜,但是,其實成本也是非常高的,而且味道又特別好,是專門請了農村辦酒席的師傅做菜。如果說現在,這個社會,吃酒席在農村隨禮100元,而且是一大家子人去吃的話,那麼人家辦酒席的人不得虧死。

所以說,在農村雖然不必像在城市裡那麼去在乎面子給500塊錢那麼多,但是至少也在兩三百元左右,才說得過去吧,畢竟都是鄉里鄉親或者親戚,太少的話,可能會讓彼此的感情會產生一點點隔閡。反正在我們那邊,絕對不會出現100塊錢隨禮的現象,最少也是200元。不知道你們那邊水裡一般會給多少錢呢?你覺得100塊錢隨禮會不會少?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


少三番


現在農村的紅白喜事都沒有隨禮100元的,一般都是300元,交情深厚的500元。至於吃酒席這個話題還真不好說,現在為這件事別人還責怪著我家呢!我來說說這裡面的情況。

十月一國慶節期間,趁著孩子放假,有兩家孩子結婚,有一家的孩子跟兒子是同學,大人跟老公跟要好,我們都去隨了禮,他家也來相邀入席,並讓老公幫忙佈置一下,因為提前都說好了相關事宜,老公也答應了。而這家沒有邀請老公幫忙,結果到十月一那天,老公和兒子到那家吃酒席,這家是我去吃酒席。這就導致這家認為老公不來吃酒席,是輕視他家了。至今還在生氣呢!唉!這不是為難人嘛!偏偏都趕在同一天結婚。

鄉里鄉親的辦大小事情,都認為哪家男人去他家做客吃酒席,可以兼顧著照應一下,所以都想男人去他家吃酒,還可以起到陪客喝酒的心意。女人大多是不張羅席面的,所以主家都想邀請夫妻二人同去最好。這樣既有人幫忙張羅,又不至於夫妻中一人單獨在家做飯,酒席上的菜又不是不夠吃的,一人添一雙筷子而已。


平靜珍惜


確實,隨禮這事是被人玩兒壞了。九零前後,我在老家很喜歡隨禮,那時一般都是五塊錢。老家的風俗是就算最簡單的過生日也是兩頓飯,頭天晚上和生日當天下午。一般送個禮回一包煙,一塊多的,然後吃兩頓,一頓不到兩塊錢。所隨禮比到飯店吃飯划算多了。只要認識的,我都去隨禮。大家還都歡迊,都說我為人好,大氣,仁義!現在一般都三佰元,我去年嫁女兒,我一好哥們兒,家裡很窮,隨了兩佰,他自己不好意思去,然後老婆和兩個孩子去的,我酒店辦的,八百八一桌,酒水算下來每人合一百四,我這哥們兒又補了一百。說起來挺搞笑的,本來打算叫專人去請他的,但是想想算了,也怕他難為情。喜事過完後我又找幾個朋友和他吃個飯。


老胡62857


到現在來來說還有什麼城裡酒席,農村酒席呢?我兩種席都參加很多,因為家在農村,工作在城裡,其實現在農村酒席比城裡酒席更實在,品種也更多,因為農村不講利潤,自己購買東西,請個大師傅大家一起做出來的,城裡都在酒店肯定要利潤,數量也跟不上,品種更加比不上,至於隨禮就是根據雙方關係及來往隨禮,沒關係農村大方,多一二桌照樣一起吃,因為都會多準備二三桌的,不像城裡人小氣,算好人訂桌子,因為我碰到過晚十幾分鍾去坐滿了,東家收了禮就說對不起,中午全坐滿了,明天我們找個地方喝,那明天還會去嗎?這樣事在農村決不會發生的,我喜歡農村的喜酒宴。


yangzonghua66


現在在我們當地農村誰家有個紅白喜事都要辦些酒席,鄉鄰鄉親也都過去幫個忙,隨隨份子,東家的親戚和朋友也都前往一同隨禮,大家坐在一起吃頓飯,有錢的人家灑席就好些,沒錢的人家酒席就差些,形成慣例了,家家辦事都這樣。

在隨禮上,鄉鄰鄉親也都根據關係情況,關係好的多拿一些,關係一般的也就是百元左右,除非是東家的直親或者好友隨禮多一些,吃飯上、家人都去吃。

其實是一樣的,你家辦事,別人拿100元家人都來吃,到了別人家辦事,你拿100元你家人也都去吃,沒有什麼合理不合理的,人情嘛不能用金錢的多少來衡量,另外各人的經濟情況也不一樣,即使關係一般這年頭拿100元也能下得去。總之來了就好,也是給東家捧捧場,增添些人氣。


農幫手


中國的農村地區這麼大,各地都有各地風俗習慣,習慣習慣,習慣了就不足為怪了。

在我的農村老家哪兒,一般的關係,都是一百元,但沒有全家一塊去吃的。都是一家人一個代表。

這是約定俗成的習慣,沒有人去計較什麼。並且,人人都如此。

關係特別好的呢,就沒什麼標準了,肯定多拿點,至於多拿多少,那是人家自願的亊兒了。反正,到對方有同樣事情的時候,這個“禮”是還要還回去的。

並且還過去禮錢自多不會少。

其實,大多數人家,這場合上,主要就是圖個熱鬧,藉機“發”財的畢竟是少數一一併且一定是村裡有“頭臉”有“能耐”的人,才有“資格”去發這種財。

平頭百姓想利用這機會發財,也沒這條件。

我們農村老家,這種事兒的形式,一般十人為一桌。這十人的禮金為一千元。

主家總是把這一千元大差不差的花在這一桌兒人身上,這包括煙、酒、萊、茶、飯等,講究的要臉的人家,在客人走的時候,都不加收一個禮包。

反正,辦完一場“公事”(這是我們那兒人對喜事或者喪事的一種稱呼,公事,大夥兒一齊幫忙辦的事),主家不會盈利,但儘量也做到大虧本。

禮尚往來,有來有往,這是老家人辦公事時所遵循的一個原財,主要講究個場面。

人嘛,祖祖輩輩共同生活在一個村裡,兄弟爺們,嬸子大娘的,低頭不見抬頭見,誰家有個什麼大事兒,湊過幫幫忙,忙完吃喝一通,圖個熱鬧,無可厚非的。

並且,這種場合還有個特別的作用。

就是平日裡,因為什麼相互之間出了點兒矛盾誤會了,接就這種場合湊一湊,幫幫忙,喝喝氿,相互解釋解釋,嘩嘩一笑,盡釋前嫌,依如往舊。

再說了,大家都有個喜事或喪事的時候,都需要相互幫忙。過多的去計較一些,也沒什麼意思。


笨刨


100元會理嗎?我不知道該怎麼說了,這種事情在廣東,一毛錢都不收的了,來吃灑席的客人,不管是收了多少的紅包,走的時候全部都要還給別人的,我廣東人只收的心意,不會收紅包和現金,這個就叫,禮輕情意重,去吃灑席的錢的都是,不低於500以上,但是,等客人走的時候一毛錢都不會收,通通要給回,親戚朋友的了,這就是說每個地方的風俗習慣是不一樣的!這就是廣東的風俗!外省的風俗我就不知道了。


雨亭569


沒有什麼合理不合理的,農村人辦酒席本來講究的就是一個熱鬧,一個氛圍,只要邀請了人能過來,遠比那些禮隨了禮金人不來的更讓主人家開心。而且農村人辦酒席,也並不是完全不計較成本回收問題,只不過即便一家人都來吃席,那又能虧多少呢,無非就是多添幾雙筷子的事兒。況且農村辦席酒菜都會多備一些,以防不夠,如果來的人少反而損失了、

農村人講究“吃是吃不窮的,只有摳能摳窮”,要知道邀請賓客,賓客一家人都能過來,有時候這是對方對主家的重視,畢竟現在農村酒席相比過去大家都已經不怎麼熱情了,能來已經很給面子,一家人都能來,是主人家非常高興的事兒。

在過去農村生活條件有限,有舉辦酒席的往往都是一家人改善生活的時候,所以過去一般參加酒席,必然是一家人一起去,也只是隨一份禮金。但是現在農村生活 條件好了,平時想吃什麼就能買到什麼,參加酒席的熱情早就不存在了,有些人常年在外地打工也回不來,所以主家舉辦酒席,有的一家子人能來,主人家會覺得熱鬧,並不會覺得有什麼不妥,而且在農村大多數人舉辦酒席就是圖個喜慶,並不會以此賺錢的,因此舉辦酒席其實並沒有太在意得失。

反倒是要計算成本的話,也虧不了多少。比如去年臘月我奶奶過世,那時候在外打工返鄉的人基本都回來了,小孩子也都放假了,很多家裡都是隨禮100元一家4口過來吃飯,當然也有隨禮200但人不能過來的,我們當時辦了40桌酒席,請的廚師在老家院子做飯菜。最後拋去菜錢、給廚師的錢,租借的桌椅碗筷的錢等等,零零總總算下來,收的禮金還多出了7000多元,然後我爸爸他們四兄弟將這筆多出來的錢平分了。

農村辦酒席,有專門的主事兒記錄賓客的禮金,而這部分名單和禮金數額主家會仔細的收好,一旦有人邀請去參加紅白喜事之類的酒席,我們都會拿出禮金目錄本詳細的核對之後,返還相應額度的禮金,如果你願意,你也可以帶著全家去吃酒席,只不過現在的小孩不一定願意去參加。

所以農村人講究禮尚往來,每一筆賬都會清晰記錄的,只要不是為了賺錢而辦酒席,大可不必去計較對方隨禮100元全家來吃席這樣的瑣事。

其實農村辦席相對比較實誠,大多數都是圖個熱鬧,人能來參加酒席,氣氛到位,主家高興,帶著全家一塊來吃席,主家一樣高興。我們在參加酒席的時候,主家有時會挨桌敬酒,一張臉笑的合不攏嘴,那都是最真實的表現。


李阿冰


改革開放以後的大多數人沒能真正的瞭解農村,瞭解農村的風俗習慣和人情世故,同時把範圍擴大一點的講,現在辦酒席的目的是什麼?客氣的講,主人感謝您的捧場,希望您能見證和分享屬於他們家的喜悅,肯定不會是以斂財的。之所以出現這樣或者那樣不和諧的聲音,只能說現在的人情交往對於份子錢感覺已經變了味,普及一下,改革開放前的農村是很少待鄉黨的,宴席只接待親戚和非常要好的朋友,鄉親們幫忙需要主人的邀請或者大總管的委託,鄉親們為了助興,多以湊錢(度錢)買禮物,在事先或者事後享受非正式宴請,這種風俗也在工廠裡流行,也是最早份子錢的雛形。後來出現了你好我好大家好的這種宴席,份子錢水漲船高,從當初的一元,兩元,五元,十元,二十,五十,一百以及二百,五百乃至更多。現在農村的吃席,也叫吃筵席,都是專業的服務隊和專業的大廚主打,鄉情們的幫忙也就是互相捧場,而份子錢在農村一百元也說的過去,基本上就那樣,我們這裡也是剛剛打倒了五十元這個規矩,也有冒頭的新趨勢。畢竟農村的酒席相對於專業的酒店飯店還能節省一些,大家共同開心才是最重要的,不必計較於這些,如果感到吃虧,你可以不去,人情也是你情我願,你來我往互相的。要說做的好的還屬我們臨近的一個縣的一個鄉村,對於農村吃席的份子錢曾規定一律五元,聽到不好的消息是據說現在的行情也漲到了五十元。


王偉2361


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在我們老家農村,每逢辦喜事都會邀請親朋好友來一起聚一聚,叫喝喜酒。去喝喜酒一般都要封個紅包作為賀禮,至於紅包的金額多少才合適?我是這麼認為的:

第一,農村人請人喝喜酒,本來就不是為了發財。農村人最講究親情和友情,只要自己家裡面有喜事辦酒席,都不會忘記邀上親朋好友,大搓一頓,少則十幾桌,多則幾十桌上百桌。

這本來就是圖的是一個熱鬧喜慶的氣氛,只要人到了,錢多錢少無所謂,禮輕禮重也無所謂。農村人就是這麼實在。

第二,去喝喜酒,給禮金多少要根據當前的農村經濟水平以及習慣來定。記得我們小的時候,也就是80年代的時候,全家人到親戚朋友家去喝喜酒,也就是20塊錢的紅包,外加上十幾斤的大米,稱之為“酒米擔”。

意思是本來是要挑一個有酒有米的喜禮擔去的,但後來大家都習慣用錢用米來代替了,也可以達到同樣的意思。

到了90年代,一般每次的禮金漲到了50元,到了2000年後一般就是100塊錢一次了。有的人家經濟好大方一些,紅包給到200元或更多的也有,但以100元為基數。

第三,一般來說一家人前往喝喜酒都只經一個紅包。這個紅包,不管是禮金多少,都是不限人數的,代表的是這一門親戚或朋友。

說實在話,如果關係不好也不會邀請你去嗯喜酒,既然關係好了,肯定也不會計較你的禮金是多還是少。

第四,農村人互相辦酒席,互相邀請喝喜酒,透露出來的是一種濃濃的鄉情和親情。這一點和城裡人有很大的區別。

城裡人平時大家工作都很忙,生活節奏很快,有時候幾個月甚至一年也沒有來往聯繫。別人請你喝喜酒的時候,當然要礙於面子多給些禮金。

加上城裡人一般都有工資收入,經濟和生活水平比農村人要好些,一般都是按人頭來算,每個人少少也要給200塊錢禮金。

這一點和農村比相差有點大,但這並不妨礙農村人年復一年地辦酒席請喝酒。平時互相來往的濃濃親情,哪裡是能用錢來比得了的?

農村辦酒席請你,來不來最重要,錢多錢少真的沒關係。這就是農村人。更多農村問題解答,請記得關注“桂農通”,我將努力為你解答好下一個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