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的陵墓,为何专家不敢继续挖下去?

大美人小智慧


上世纪五十年代发掘明神宗的定陵,因不具备相应的文物保护的科学技术、手段及其他原因,致使出现骸骨被毁、大量出土文物损坏等重大问题。从此,考古学界有了一个规矩,即:对大型帝王陵寝,暂不进行主动发掘。

当然,“不主动发掘”不等于“不发掘”。历史上的许多帝王将相的陵墓,据说有百分之九十都被盗掘过,有些还被盗掘过多次。对这些已遭破坏的陵墓进行考古发掘,实际上是一种对文物的抢救性保护。

骊山之下的秦始皇陵一带,也多次被盗。不过,主要是在主陵墓的外围。秦始皇陵耗时39年才建成,规模宏大,主陵之外,现已探明的陪葬坑达400多个,著名的“兵马俑”便是其中之一。

秦始皇陵主墓地面有高高的堆土,地下是深约30多米的墓穴。


即使在政策上允许发掘,也还面临许多难题:

一、技术水平的可行性

秦始皇陵的规模如此雄盛,其主陵的设计施工势必更不同凡响。剧毒的水银河?毒箭暗器?这些且不说,单论文物保护的技术水平,在日后更加先进完善时再发掘,更为稳妥。

二、世界文化遗产完整性、真实性

秦始皇陵是我国首批世界文化遗产。世界文化遗产有两条重要原则:完整性和真实性。而要发掘秦始皇陵,必先将其地面的墓冢封土推平揭开。而将来人们要深入地下三十多米的墓穴,必定要借助许多现代科技产品。这样一来,世界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和真实性都将受到严重损害,甚至丧失。

三、社会伦理的认同性

秦始皇作为千古一帝,功勋卓著,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传统伦理认为,掘先人的坟墓,不管出于何种原因,总是不甚妥当的,甚至是恶劣的。

因此,一方面,人们对秦始皇陵的好奇心很重,想看看里面究竟是什么样的一方天地。另一方面,目前发掘秦始皇陵的条件,还远未具备。单是在国家政策层面,要突破“不主动发掘皇陵”这一条,恐怕都还需要漫长的时间。


莫安排


在建国后的60年代里,郭沫若曾提出挖掘几座大墓,特别提到武则天和高宗李治的合葬墓乾陵,以及规模宏大的秦始皇陵,却被周总理直接否决,一些专家也不建议挖掘。

为什么不能挖掘?

1、国家有规定。对大型古墓葬,国家的宗旨是不主动去发掘。当遇到古墓被盗墓贼多次光顾,毁坏古墓,或者建设大型的国家设计,避不可避的时候,如修高铁,高速公路,机场等,才进行抢救性发掘。如果发现的早,还会选择避让,或者是迁移。

2、没能力保护。六几年的时候,几个农民在田地里打井,无意间挖出了兵马俑。刚挖出来的时候,身上是五颜六色的,可是挖出来没多久,身上的颜色开始退化,变成了如今的土灰色。特别是在发掘万历皇帝定陵的时候,就是一个深刻的教训。

万历皇帝的棺椁被打开的时候,里面全是绫罗绸缎和黄袍。可是一瞬间工夫,就化为了灰烬,当大家意识到氧化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

3、成本问题。秦始皇皇陵,粗略的估算下来,有78个故宫那么大,具体有多深,司马迁曾经写到,“穿三泉而建”,也就是面积大,还特别深。还有一点,专家曾经根据史记描述,做过试验,发现墓中有大量的水银。为什么几千年来,水银没有溢出,得益于墓体的坚固。

4、现实与理想是否匹配。大家都认为秦始皇陵内埋藏着无数的珍奇异宝,墓内如何如何的气派,对他产生着各种幻想。假如打开以后,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美好,这不是让大家大失所望吗?得到的是草,得不到的是宝,给子孙后代留点幻想,不是很好吗?







国梦155


不是不敢挖,而是为了更好的保护埋在地下的东西啊!


A我爱你祖国A


因为现在的科学还不能让文物出土之后保证不被氧化,所以把他放在地底下是最好的保存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