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驳壳枪在中国大受欢迎?

军武小咖


驳壳枪其实就是毛瑟C96,这把枪受到中国人欢迎,其实也是中国人的一个非常辛酸的历史,然而,正是这段辛酸,让驳壳枪在中国非常受欢迎。

当年,西方对中国实施武器禁运,手枪不在范畴内,当北洋军到德国考察的时候,发现了这把枪,非常青睐,直接拿走了一整批货。当时德国人纳闷了,这中国人干嘛买这种打不准的枪。

当时毛瑟C96在德国不被任何人看好,主要原因就是这东西太大,而且精度不高,还贵。当时这把枪,作为步枪射程不够用,当做手枪又太大了,对于德国人来说,真就不知道用来干嘛,而且连射打不准。

然而,这把枪到了中国,就被广泛看好了,主要原因是大,大对于当时人来说给人的感觉就是霸气。而且这把枪的火力不错,至于精准度,那中国人有办法,你不是枪口上跳么,我可以横着打。

而且,加上枪托之后的毛瑟C96,精度大大提升了,加上二十发的弹匣,容弹量提升了。对于缺乏轻武器火力的军队来说,再好不过了。无论是中国哪个部队,都有专门的手枪队进行战斗,手枪队统一配备的都是毛瑟C96。在淞沪战场上,国军的手枪队曾经一度给日本兵打的怀疑人生。

这把枪的射程超过了传统的手枪,精度也高,射速快,在中国军队手中,更加类似于M1卡宾枪的用法。近战中相比较于三八大盖中正步枪这些栓动步枪,射速可以做到碾压,甚至数量足够可以完全压制同等数量的三八大盖。

受欢迎的主要原因其实就是缺乏火力,要是能做到人手一个冲锋枪,谁还觉得驳壳枪好用呢。


军武文斋


对这个枪型特别有感情,小时父亲在军区枪械库时,家里总是有不同型号的枪支,枪型也很杂,从三八大盖到轻重机枪都在家里放过。记得我上四年级时,全军区回收驳壳枪,这时候我们家已经到了建设兵团,全兵团的驳壳枪都回收放在家里有那么一堆,这时候有人问了,这怎么可能放在家里呢?其实在兵团呆过的人都知道,那时候基本上家家都有枪的。因为兵团建制所因,所谓的拿起枪就是兵,放下枪就是民。兵团几乎都是军转的,所以这就不奇怪了。驳壳枪收回来放在家里也就不出奇了,天天挑着玩,一会挑长管的玩,一会拿短管的,有德国造的也有汉阳造的,是外文的就是德国造的,有中文繁体字的就是汉阳制造的。有一次胆子大了,带了两支装书包带到学校去给同学玩,上课间拿出比划,拉后面枪栓扣了板机打空枪,后被老师从书桌洞搜出,另一支也被从同学书洞里搜出,交到教务处,辅导员是父亲战友,打电话叫来父亲,下午放学回家,被父亲抽了十皮带,那是军用武装带又是夏天,屁股几乎被打烂了。从那以后,家里除了放一挺马克辛重机枪还有就是父亲的一把转轮,近两年没有在随便往家里放枪。我也长记性从来没在往外拿过枪,父亲有空就教我们兄弟拆枪装枪,除了簧没力气压上,别的几分钟就能组装上,有时校对堂线,父亲也让我过枪瘾,从几岁就打枪,有时也能打几百发子弹。小时的电影中的英雄人物几乎都是驳壳枪,到十二三岁时,家里就多56式冲锋,半自动,54手枪,慢慢的就看不到哪些老枪了,家里到处都有子弹,但我兄弟几个,从未自己擅自放过一次实弹。一直到父亲从兵团调回内地,从家里搜出各类子弹几千发都交回枪库了。后来我当兵,新兵射击五发子弹我打了47环,还给了个嘉奖。回忆在兵团的日子,虽然条件很艰苦,但给了我一个很好的童年和少年时代,伴着高我一头还多的半自动长大,带着痛恨和留恋的驳壳枪,还有小马枪。我今生第一件藏品就是一发1905的步枪圆头子弹,2008年带着孩子去北京准备捐给军博收藏,没想到军博整休不开放,后放在弟家,到后来弟家搬家给遗失了,很遗憾。从小对枪有着浓厚的兴趣的我,从我离开部队后,几乎就没有机会在摸到枪了。九十年代猎枪盛行时,买了五百发子弹打完,觉得跟制式枪差别太大了,也就没有在玩过猎枪。这就是一个小男孩对枪的兴趣,到现在一直留恋自己丰富的童年和少年,现在已是老男人的我,对驳壳枪还是非常的怀念,只要看到图片和视频我都会下载保存着,经常翻开仔细的端详,那里面有我很多的故事。


用户71325745632


没有优点,又笨重又不准,只是当年中国缺枪才用它,我打过驳壳枪,装十发子弹那种,不能连发只能单发的那种,我打了15枪竟然一枪没中靶子,头两枪还打飞了,子弹飞哪里了都不知道。那枪很难打,电影演的一枪一个鬼子都是假的。


手机用户102705946


大家自行脑补,抗日战场当你迎面碰上日本鬼子,手里如果有一支能单发/连发、20发大容量弹夹的手枪,你还怕啥,直接开火就行。

双枪李向阳。

驳壳枪学名“毛瑟军用手枪”,在我国又称为盒子炮。口径7.63毫米,弹匣容量20发,射速每分钟900发(冲锋枪的节奏),有效射程50-150米。1896年由德国毛瑟工厂生产,是世界上第一款自动手枪,我国引进时间较早,1912年北洋政府就开始购买引进。毕竟买不如造,德国货确实精致耐用,主要还是贵。因此,我国在引进过程开始仿制,比较大的仿制工厂包括:汉阳兵工厂、 巩县兵工厂、山西军人工艺实习厂等。


回到民国军阀混战时代及抗战时期,当时国内枪械制造水平和产量确实非常有限,在日本操控下,西方对中国武器出口实行禁运。很幸运的是驳壳枪属于手枪,不在禁运之列,无论贵贱,不论贫穷,大小军阀争相购买,当初就是纯粹的没办法才买。

西北军手枪队,一手大刀一手盒子炮。

八路军女战士,帅气有没有。

国民党军队训练照,装上枪托变身步枪,精确度立马提升。

真正大量应用于中国战场后,大家才发现这款手枪是如此的完美、如此的符合国情。在有支汉阳造就可以占山为王的年代,可以连发又有着大容量弹匣的“毛瑟军用手枪”完美扎根中国,被广大军工厂家不断仿制。反观生产国却由于尺寸偏大不能成为制式手枪,单价高、携行不便等原因没有大量装备。这就是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典范。

弥补火力不足,就产生了中国特色的手枪队,大量驳壳枪一起编组,用于突击或警卫作战。

找到一张很猥琐的小鬼子照片,看来王八盒子确实不好用,盒子炮都拿上了。

而在当时我国重武器和自动火器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以近距、机动作战为主的中国军队中,驳壳枪正好客串了这一岗位,为抗战胜利立下汗马功劳。由于装备数量大,直到54式手枪成为制式装备后,才陆续退出现役,进入民兵、警察等单位使用到上世纪80年代。


河东三叔


25美元一把的驳壳枪,我国最多进口了50万把。这种手枪在任何国家都没有成为制式武器,就只在我国成为标配。

原因就是外形太大,而且太重,当手枪不好携带,当步枪又没有步枪的威力和射程,而且价格太高,25美元可以买其他手枪买好几把,而且这些其他手枪还都方便携带,威力适合。

而我国为什么钟爱驳壳枪呢?首先是有十多年时间,外国对我国进行武器禁运,那怕是步枪,机枪都受限制不能出口到我国。但是手枪却可以出口,这就是驳壳枪大受欢迎的一个基础。

当时的军阀军队武器很简陋,当时直系军阀一个正规师,就只有24挺机枪,大炮就更别提了。比如,岳维峻部队,全军11个师,20个旅,有炮仅30门,平均3个师旅摊1门火炮。

这样在极度缺乏火炮,特别是压制大炮,同样机枪匮乏的我国战场。近战就变得非常频繁,而且具有决定性作用。这就是为什么,在江西反围剿战争当中,大批赤卫队可以使用长矛发起近距离冲锋,打垮敌人1个营,甚至1个团的因素之一。

在这种战场情况下,采用10发和20发弹匣,半自动和全自动发射的驳壳枪,就成为了一种非常受欢迎的武器,陆续进口数量金额达到2亿银元。在一战战场,通常军队在10公里位置就会遭到对方重炮轰击,随后对方野炮榴炮会一直进行高强度压制射击。

到1500米以后,机枪火力和小口径直射步兵炮火力开始密集。而在我国战场,大炮几乎没有,机枪数量太少,军阀士兵训练程度低,基本在100多米距离,才能遭到稀疏的步枪射击。而驳壳枪已经可以在这个距离安装枪托进行准确射击,射速足以压倒步枪。进而取得战场优势。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国有手枪营,手枪团甚至是手枪旅的原因。


深度军事


驳壳枪在中国大受欢迎的原因大体上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民国初期军阀混战,急需要武器,而列强却对中国实行军火禁运,但驳壳枪因为属于手枪,属于自卫武器,故而不在禁运之列;第二种说法是驳壳枪相对于冲锋枪和机枪来说,它的价格便宜,火力也够用,很适合中国军队的实际需求,所以在中国大受欢迎


这两种说法,我觉得第二种说法才是真正的原因。因为如果军阀真想购买武器,走私渠道有的是。新中国建立初期也一样被列强禁运,还不是照样有办法从香港走私。所以驳壳枪受中国欢迎的原因,其实是因为它适合中国军阀混战的实际需要

那么,驳壳枪为什么就适合中国军阀混战的实际需要呢?这里要先说驳壳枪的缺点。具体来说就是三点:

第一、作为手枪,它的价格太高了。欧美军队有更物美价廉的手枪。

第二、作为手枪,它的尺寸太大了。欧美军队有更方便携带的手枪。

第三、作为冲锋枪用,它的精度太差,不容易控制精度,欧美军队普遍都有精度更优秀的冲锋枪。

太贵,太大,精度差。实在是不上不下、左右为难的一个产品。当时的欧洲军队都是训练有素、武器精良、装备齐全。所以像驳壳枪这种玩意,根本没有发挥的空间。


但是驳壳枪的这些缺点在中国都不重要。因为当时的中国太穷,火炮、机枪、冲锋枪等重武器的价格太昂贵,连大军阀都没有能力大量装备这些装备,更不要说小军阀了。并且军阀部队的士兵普遍素质不高,训练十分松弛,轻重机枪即便给他们用,维护保养和后勤保障也都是问题。所以对于当时中国军阀来说,把轻重机枪配齐,并大量配发给基层部队使用,这相当不现实。比如北伐战争时,北洋军的三大派系加起来有七十五万大军,然而机枪加起来一共才一千多挺。

这就好比买车一样,一家人出去旅游,买旅行车或商务车最合适;出去越野撒欢,买越野车最合适;接送孩子上下学,去菜市场买菜,买两厢小车最合适。如果把这些不同类型的车买齐全,生活品质肯定高。然而我们知道,中国人的腰包并不鼓,一般家庭通常只有能力买一辆车。不可能买那么多车。因而国人买车的理念,一般就是选择最中庸的产品,选择最合适自己的。可谓是一辆小车“包打天下”。

同样的道理,驳壳枪在中国大受欢迎的原因就是因为它适合当时的中国。

虽然说,驳壳枪的价格也不便宜,但比起机枪来说,还是便宜多了,而且它的操作和维护十分简单。相比于冲锋枪,它具有方便携带的优势;相比于手枪,它又有火力凶猛的优势。在欧美列强眼中,它是不上不下的尴尬玩意,但在中国人眼里,它是价格不算很贵,火力也还凑合的“万金油”。



据说当时进行攻坚战时,选拔敢死队,标配除了大刀和手榴弹之外,每人还要再配发两把驳壳枪。如果一百名敢死队员就是两百把把驳壳枪,一轮齐射可以打出两千到四千发子弹。这个火力在欧洲肯定不够看,但在中国当时军阀混战的小规模的战斗中,却算得上凶悍了。

驳壳枪在射击时存在枪口上跳的问题,中国军人也想出了一个非常简便的方法,不仅解决了枪口上跳的难题,而且还把驳壳枪转化为全自动速射的扫射优势——持枪时手旋转90度,手心朝上,横手持枪。这样的话无论枪口怎样跳动,基本在水平方向呈一个扇面扫射出去,命中率自然提高

这一招,绝对是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的神来之笔。


北洋军阀垮台后,随之而来的就是十年内战和八年抗战。在这两个时期,驳壳枪依然是作战利器。比如抗战时期的武工队或者游击队员在深入敌后搞侦查破坏、惩奸袭扰活动时,驳壳枪的火力优势就非常明显,经常能在巷战和近战当中,能压制住敌人的栓动式步枪和普通手枪。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驳壳枪有枪套,枪身和枪套合在一起时,能当冲锋枪使用。



可是绿林好汉也好,敌后的游击队也好,他们往往隐蔽作战,驳壳枪那硕大的木头盒子不方便隐藏,故而多数枪手并不会用它。

不要枪套,游击队平时怎么收枪呢?看过老电影的人应该都知道,就是直接插在腰上的皮带里面。可是老电影里面有一个细节应该很多人应该没注意过——驳壳枪还可以直接挂在皮带上面。比如看下图。



这是怎么做到的呢,其实也不难,就是做一个铁卡子,直接套在枪身上。这种铁卡子不是正规工厂生产,驳壳枪的老家,德国人肯定没见过。估计正规的国军也未必用过,因为这就是中国民间小型兵工厂或铁匠作坊私下打制的。

驳壳枪装上了这玩意后,游击队员在敌后活动时,只需要把枪插在腰带上,就能快速的抽枪射击。这应该也算是中国人民对驳壳枪的发明再创造了吧。


Mer86


驳壳枪,也就是毛瑟C96半自动手枪。是德国毛瑟兵工厂在1896年推出的一款7.63毫米半自动步枪,他还有一个别称叫“盒子炮”。驳壳枪被德国研发出来后并不太受欢迎,体积大、重量偏大,携带和隐蔽都不方便,而且操作不方便,每次在使用时,都令士兵头疼,打中的概率实在是低。特别是在连续射击上,会出现枪口常常跳动,故而在西方国家并不受青睐。但是毛瑟在当年的中国就是硬品牌,加上20发大容量,进入中国大量使用,中国进口的驳壳枪达到世界总产量的一大半,而且山西的太原兵工厂甚至还有仿制该枪。

图注:驳壳枪装弹是使用桥夹往前置固定弹仓压弹

豪不夸张的说,驳壳枪是中国近代使用量最大、影响最大的一款手枪,从清末革命党起义,北洋军阀混战、中原大战、抗日战争,再到国共内战,各方都大量装备驳壳枪,可谓风靡一时。究其原因主要还是一战后,西方列强对中国实施武器禁运,只有手枪不受限制,在众多手枪中,驳壳枪体积大、笨重、精度不足的缺点,直接被20发大弹匣、火力凶猛给忽略了。而且当时的中国一直处于战乱状态,各派武装对武器需求量大,国内武器根本无论是威力还是精度都还差了一大截,驳壳枪甚至直接被军队当步枪来使用,“盒子炮”在中国也打出了威名,自然大受欢迎。

图注:毛瑟M96手枪不完全分解图

为了解决“盒子炮”严重跳动的问题,国人用了一些“土方法”,比如连发时跳动严重问题,国人就把手腕反转90度,横着打,将枪口向上跳动问题变成了左右横扫,扩大了子弹覆盖杀伤面积,提高了命中率,这样盒子炮手枪使用起来就顺手多了。

解决了这个问题后,士兵在战场上更得心应手了,这款枪也成为了抗日战争抵抗侵略的神奇,因此国共军队都对这款武器爱不释手,甚至还组建了专门的手枪队,说该手枪是抗战功臣,一点也不为过。

▲可抵肩射击的驳壳枪


狼烟火燎



杨建曦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驳壳枪?整那么文明干哈呀,这不就是盒子炮吗?搁抗战那会,家里没把盒子炮撑撑场面,这都不好意思露脸。

盒子炮那肚子——大,一家伙就能装二十发子弹,射击还可以分单发或者连发,您要想给对方来一顿子弹雨,这没一点问题,只要子弹能续的上,一分钟九百发,就说你怕不怕,这都赶上机枪的节奏,有效射程可以直接怼到一百五十米,劲足,怼身上直接就给你掏一血窟窿,不带任何疑惑的。

这就是为嘛,人家的名字后边跟了一炮字,威力足,好东西。

可这好东西,在西方压根就流行不起来,欧洲人瞅着人高马大的,就是不喜欢这盒子炮。

究其原因,枪太重,威力大,这枪口不好把控,老是往天上跳,容易造成射击不准的问题。所以欧洲人压根就不喜欢,所以盒子炮在欧洲这地界算是撞墙上了,没人采购。

大家伙也知道,就那会,咱大华夏只要这东西挂着一个枪字,咱就不嫌弃,能卖给咱,咱还要啥自行车啊,谁让咱军工不行呢。

等东西一到咱大华夏的地头,就这盒子炮的所有缺点,这都被咱给弄成了优点,这就是咱大华夏千万年来积淀的智慧。

你不是枪重吗?拉倒吧,他还有机枪重?大家伙恨不得,大腰子挎上两支盒子炮,屁股后边再挂一只预备一手。

这压根就不是毛病,好不啦!

还有你说的威力大。

哎呦俺了个去呀!枪是啥玩意,就是用来战场上杀人的,威力小了能成吗?离远点棉衣都打不穿,要你干啥?显摆啊!还是嘚瑟呀!

你说容易跳枪口,这好,把这盒子炮放平了,枪口用力向下压着打,打出来照旧还是一条直线。

不是人家枪不行,是你压根就不会玩。

就这盒子炮,整个生产周期生产了一百万支,而被咱大华夏消化的就有80%,这还不算咱仿制出来的。

咱为了出枪速度快,这盒子炮一拿到手,直接就把那准星给锯了。

其实说了这么多,咱还是有点子心酸。满清这个拉大腿的,把咱大华夏的科技生生的给拉到了原始社会,有比盒子炮更加好的,咱也想要啊!

环境不允许不是,咱也只能用现有的资源打出一场近现代化的战争。

话说咱有大炮,还能让小鬼子那满是窟窿眼的炮楼搁大华夏的地界乱盖?早被咱轰成了渣渣了,不是没有吗?

那会,咱啥都缺,这盒子炮其实咱是当冲锋枪的使唤,用他来弥补火力上的不足。

手枪当冲锋枪的使唤,但毕竟不是冲锋枪,所以这盒子炮就成了战场上的冲锋手枪,这也是被逼的。

所以在咱大华夏的地头上就能瞅见由盒子炮组成的手枪队。

有一些不咋阔气的,组成一个手枪排。稍微阔气的组成手枪营。再阔气一点的能给你整出一个手枪旅来。

大家伙听着似乎有点不可思议,但咱还真干过。举例,冯玉祥的部队就组建过一支手枪旅。

其实就是因为盒子炮的威力强劲加上可连发,可单发的功能,所以才会受到咱的青睐。

而且这盒子炮,不仅是正面战场,敌后游击战那更是一把好手。

咱瞅着电视剧里边《亮剑》,他大老李,带着和尚联合楚云飞,四个人八把盒子炮,就端了小鬼子一个酒楼的军官。

就是因为这盒子炮的装弹量大,威力足。大家伙想想四个人,八支盒子炮,这就是二八一十六,一百六十发子弹,搁咱敌后抗战,这足够打一场中等规模的战斗了。

所以有些人怀疑,这样的场景不应该啊。其实按照俺的说法,啥不应该,就是这个样,一百六十发子弹干啥不够啊!打成你筛子都够了。

他大老李能干亏本的买卖吗?不能够啊!

所以这盒子炮,在咱大华夏的地界,那可是有一号的名枪,死在这枪下的鬼子,没有一万,他也有个七八万。(夸张一点的说!)

盒子炮的功能被咱大华夏的娃,都压榨到了极限,发挥出了他极致的能力。

所以在那会物资奇缺的环境中,盒子炮——好东西。只要能要了小鬼子的命,咱就不能嫌弃,何况他还那么的优秀不是!

欢迎那是一定的。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梁老师说历史


图注:驳壳枪装弹是使用桥夹往前置固定弹仓压弹

驳壳枪一词为中国独创,它是对德国7.63毫米M96式毛瑟军用手枪及其各种衍生型号的统称。之所以称其为驳壳枪,是因为该枪配有一个木制枪盒,可以驳接到手枪把上,作为肩托使用。除了这个称呼以外,中国人还称它为“匣子枪”、“自来得”,对其连发型号称为“快慢机”、“二十响”等。

驳壳枪虽然是德国研制的,但因为该枪具有体积和重量偏大,携行和隐蔽不便;使用弹仓装弹方式,不利于快速装弹;零件多,结构过于精密,环境适应性差;构造复杂,加工困难,造价高昂等缺点,所以并没有在德军中大量装备,其他国家也没将驳壳枪作为制式武器,在西方国家并不受青睐。

图注:毛瑟M96手枪不完全分解图

但到了中国,驳壳枪却风靡一时,很受欢迎。究其原因,是因为当时的中国一直处于战乱状态,各派武装力量对武器的需求量很大。国内生产的武器,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无法满足需求,因此极其仰仗从外国输入武器。但一战后,西方列强却对中国实行武器禁运,只有手枪不受限制,在众多手枪中,驳壳枪装弹多,火力猛,甚至可以部分起到卡宾枪和冲锋枪的作用,自然大受欢迎。

图注:枪把驳接上木质枪盒的驳壳枪

而且在使用过程中,国人用一些“土办法”弥补了驳壳枪的一些先天不足。比如,连发型驳壳枪在射击时枪口容易上跳,影响精度,国人便把其横着打,这样枪口上跳会让子弹从左往右扫,反而扩大了覆盖面积,提高了命中率。另外就是驳壳枪的重心过于靠前,想要单手平端,精确瞄准相当不易,国人便把枪斜着打,概略瞄准后甩手就是一枪,单发精度非常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