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张爱玲的《半生缘》,顾家悲剧的根源你认为在谁身上?

小七爷cara


1那个吃人不吐骨头的社会

2顾父的早逝,留下那么多孩子

3母亲和奶奶的封建思想太可怕,简直不可理喻。一面指着曼璐牺牲自己养她们一面又觉得她丢人看不起,她弟弟们也是不尊重大姐

4曼璐,为了自己不被抛弃,把妹妹都给算计了。同时也很可怜,为了一大家子把自己给牺牲了。

4世俊,优柔寡断意志不坚定,性格过于懦弱

5曼桢自己,太过善良




老地方会所


悲剧在曼桢曼璐妈妈身上。

因为生计,或者是生活的体面,让曼璐去当舞女,最后曼璐已经“不干净”了,唯一的选择就是有点钱但是丝毫不把她放在心上的祝鸿才。

后来曼桢被祝玷污,那个妈为了那一点点封口费,根本没有深究曼桢的去向,并且和曼璐一起欺骗世钧,错过了世钧到曼璐家找曼桢的唯一希望。

最后曼璐死,那个妈丝毫未曾想过女儿曾经的遭遇,全因为这个人毁了曼桢的一世幸福,怂恿曼桢嫁给了祝,让曼桢又过了几年死鱼眼睛的生活。

她们这个妈,世俗、功利,还享受着旧社会太太的待遇,而从没想过,她的优渥全是两个女儿的血与泪换来的。

有这样的妈,不是悲剧,简直是噩梦。


霖妈爱八卦


张爱玲的《半生缘》里,顾家悲剧的根源一定是顾母。一个自私自利的母亲。

一个为了生活为了钱,眼睁睁看着大女儿顾曼璐走上歧途的母亲是自私的母亲。

都说女子本弱,为母则刚,做为孩子的母亲,当家里的顶梁柱倒了后,不应该是自己义不容辞的为孩子撑起一片天吗?

而她有着各种借口,却让年幼的女儿去替她撑起家庭的重担。为了钱,对女儿的人生选择睁只眼闭只眼,假装看不见,就算看见也不敢言,因为有钱就是老大。因为怕得罪了女儿就断了生活来源。

曼璐也曾经有纯真美好的梦啊,屈服于生活,屈服于人情冷漠,她的自私恶毒源自母亲。一个没有骨气没有爱的母亲。

做为一个母亲,不曾为儿女考虑半分。二女儿曼帧的痛苦遭遇,又何尝不是在她的默许下,为了一己私利,竟残忍关押任有渣男丈夫践踏。

如果说曼璐可恨,我更恨那自私无知的顾母。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母亲都该是孩子的保护伞,而不是助纣为虐的帮凶。

这亲情冷啊,孩子哪里才能看到光明。


咸味人生


张爱玲的《半生缘》,最初的名字是《十八春》,是张爱玲以梁京的笔名写就的。《十八春》连载版的结局有一个光明的尾巴,顾曼桢和沈世钧多年后在茫茫人海相遇,错过半生的两人最终还是走到了一起。后来,张爱玲出单行本,更名《半生缘》,去掉了光明的尾巴,以悲剧结尾。

曼桢最后一句:世钧,我们再也回不去了。

一句话,两人已经错过半生,这其中的悲凉让读者唏嘘不已。

题主所问的顾家的悲剧根源,我认为不在某个人身上,悲剧是多重因素综合导致的结果,不应该让某个个人背黑锅。

悲剧根源之一:顾父撒手人寰,留下老弱病残。

《半生缘》小说开头,以沈世钧对顾曼桢家庭的好奇入手,引人入胜。直到顾曼桢亲口说出自己早年丧父,母亲带着一家老小生活不易,只有倚仗刚刚成年的大姐在歌舞厅陪人跳舞卖笑为生。

这是顾家悲剧的开始,顶梁柱坍塌,上有奶奶年事已高,下有弱小的弟弟妹妹尚待抚养,中间只有一个弱软无能只会默默流泪的母亲。

这样的家庭环境,是滋生悲剧最好的温床。

根源之二:曼璐争强好胜,甘愿牺牲自己换取家人的温饱。

曼璐是一个这场悲剧中的核心人物,她是曼祯一生悲剧的缔造者。

作为一个刚刚成年的小女孩,曼祯勇敢地担负起家庭重担,沦落风尘。

假使她和曼祯一样,自私一点,或许她会和青梅竹马的瑜瑾一起成为芸芸众生中的一对平淡夫妻。但是她没有,她要强,不甘心看到家人挨饿受冻,她勇敢地走出家门,将自己的纯洁抛弃,出入烟花地。

这种牺牲一直让她不平衡,这种不平衡最终导致了她的变态,亲手毁掉了自己妹妹的幸福。

虽然曼祯不讨喜,但是我恨不起来这个人物。

在电视剧《半生缘》中,蒋勤勤饰演的曼璐病入膏肓,狠狠的咬了祝鸿财一口,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她想起了曼祯,瑜瑾,弟弟这些曾经爱她的人,可是这些人都已经离他而去。

比起曼祯的悲剧,曼璐的一生又何尝不是一个更大的悲剧。

悲剧根源其三:顾母的软弱愚昧

顾母作为一家之长,没有树立自己的权威,甚至有些害怕曼祯,这种害怕本质上是一种对女儿的弥补。

当知道曼祯生下祝鸿财的孩子以后,顾母很生气,但是也没能说出什么话,她接受了曼璐的建议,让姐妹二人共侍一夫。

假如顾母是一个要强的女人,那么顾父撒手人寰之后她也能撑起这个家,曼璐就不会沦落风尘。

假如顾母是一个有威严的女人,在得知曼祯的不幸后,肯定会为女儿讨回公道。曼祯也就不会流落他乡,和世钧错过半生。

十八年华一段春事,半生匆匆已然错过。

《半生缘》不仅仅指曼祯和世钧的爱情,还有曼璐和瑜瑾,书惠和翠芝

他们都是半生的缘分,虽然彼此相爱,却没能走到一起。


文青墨镜


飞花《作娟悟语》,顾家悲剧的根源是错宗复杂的,即在某个人身上,又不在某个人身上,究其原因不外乎有以下几点。

其一,是黑暗的旧社会造成的。

鲁迅说:我翻看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四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

在那个物欲横流,金钱至上,尔虞我诈黑暗的社会里,在那字里行间都写着吃人的社会里,哪有曼璐一家的生存之道?她们是时代的受害者,也是时代的牺牲品。

其二,家父早逝,家无长兄。

在男尊女卑的社会里,男人是天,是家里的顶梁柱。父亲的早逝导致曼璐不得不过早的担起养家糊口的家庭重担。自己又无别的本事,只能走上让人都瞧不起的舞女生涯!且又上无兄长,如果有一个哥哥或许会好些。上有母亲和奶奶,下有弟妹,只能自己挺身而出。

其三,有眼无珠,嫁错郎君,婚姻失败。

嫁汉嫁汉,穿衣吃饭。女人通过婚姻改变现状的人大有人在,别说在那个女性地位远不如当代的时代,就是现在还流行一句话:干的好,不如长的好;长的好不如嫁得好。举一例子,邓文迪嫁给默克尔,从此就改变了她的一生。当然我们不提倡这些,但必竞是改变女性命运的一个途径。慧眼识珠,慧眼识英雄也是一种能力和手段。不能大富大贵,能看出遗力股有发展也是不错的。曼璐就缺乏这种能力,有眼无珠,短视,无眼光,把一个流氓,无赖择回家,不但自己受伤还连累了自己的亲妹妹。

其四,自己本身的弱点,性格变态,不能及时止损。

嫁给祝鸿才之后,他的流氓本性逐渐显露,曼璐发现后不能以自己雷霆手段及时警醒和制约,一个劲的退让忍耐,而使祝鸿才有恃无恐,变本加厉。看到对自己妹妹垂涎,应想方设法提醒家人,远离渣男搅扰,从而避免悲剧发生。保护好这个受过高等教育美丽善良的遣力股,通过良好婚姻或许可以改变一家人的命运,或许可以转还不堪的处境。更不应该的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拱手把亲妹送与流珉鸿才。而使妹妹丧失选择佳偶的良机。

其五,懦弱的母亲,失职的家长。

由于过早的牺牲了女儿的青春,母亲在曼璐面前硬气不起来,进而不能提出好的主张协助女儿。

女子本柔弱,做母性则刚的护女作风,在母亲身上一点见不到,不是一个称职的好母亲,也担不起一家之长之责,更不能挑起守护一家老小的重任。在关键时刻不能挺身而出,反而为了一点利益而和曼璐一道助纣为虐,而不能救小女儿于水火,使其沦为祝鸿才夫妇生育的工具。进而也失去了世均救曼桢的大好时机,酿成了曼桢的人生悲剧。

以上五点是个人认为顾家悲剧的根源所在。








文化领域创作者飞花娟


顾家悲剧根源有深刻的社会原因,也有人为因素。顾母就是造成女儿悲剧的重要因素。这个角色让人痛恨,一点值得同情的地方也没有。如果说她是个慈爱的母亲,就不会发生这样的悲剧,即使顾父去世她也可以带着孩子过日子,只不过会有许多困难,总不至于让两个女儿都是那样的结局。或者说当顾曼璐做了舞女后,她能知道心疼和理解也该是另一番景象。可她恰恰是个自私、虚荣而又无知的母亲。

顾曼璐的悲剧是从父亲去世开始了,为了养活一大家子,十七岁的顾曼璐做了舞女。因此与她喜欢的张豫瑾就没有了未来。后来她嫁给了祝鸿才,而张豫瑾就爱上了顾曼桢。这让顾曼璐心理非常不平衡,她认为张豫瑾是她的梦想,自己的妹妹是不可以和他有关系的。基于这种认识,顾曼璐对妹妹的嫉妒之意从心底涌出,她觉得是自己养家才导致了和张豫瑾的分离,而她养大的的妹妹却拥有了她的所爱,这让她无法接受,她对顾曼桢的亲情发生了变化。

她没想过,顾曼桢为了减轻家庭负担,也是兼职赚钱来和她一起分担养家责任,并且为此好几次都拒绝了沈世钧的求婚。也因为维护她的名声和沈世钧发生争吵。顾曼桢道:“我觉得我姊姊没有什么见不得人的地方,她没有错,是这个不合理的社会逼得她这样的。要说不道德,我不知道嫖客跟妓女是谁更不道德!”顾曼桢并没有看不起姐姐,这一点顾曼璐的认识是错误的,她认为妹妹清高和家里人一样都看不起她,而他们的生活都是靠牺牲她为代价换来的,反过来还歧视她,这也是让顾曼璐亲情变冷漠的原因。

以至于她为了不被祝鸿才抛弃,为了能给顾家添丁,而设计害了顾曼桢,人性的自私在顾曼璐这里得到了发挥,这一点上,顾母也应该说是个帮凶。顾曼桢被祝鸿才玷污,她为了那一点点利益就不顾及女儿,不去追问顾曼桢去了何处,也可以说她根本就没想过要问。不仅如此,还和顾曼璐一起欺骗来找顾曼桢的沈世钧,让相爱的两个人今生就此错过。十四年之后再重逢,顾曼桢无数次幻想过的那个重逢画面已经不复存在,顾曼桢曾经说过:“世钧,我要你知道,这世界上有一个人是永远等着你的,不管是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么个人。”

这样的话也只能留在记忆的深处。一切都变的物是人非。此刻,能说的就只有:“世钧,我们回不去了。”是的,确实回不去了,从沈世钧父母得知顾曼桢身份的时候,悲剧就已经开始发生了。沈世钧主宰不了自己的命运,他没有反抗父母的能力,也缺乏自信,看到顾家人对张豫瑾的态度时他犹豫了。他觉得张豫瑾比自己更优秀,更能给顾曼桢好的生活,他没有想到顾曼桢对他是何种心情,才会轻易被顾家所骗。他放弃了寻找顾曼桢,很快就和不爱的翠芝结了婚。当顾曼桢被关了一年从祝家逃出来的那个时候,他们已经没了可能,沈世钧是不敢下决心离婚来娶顾曼桢的。

顾曼璐在黑暗的现实生活中没迷失了自己,最终也是什么都没有得到,反而积郁成疾离世了,她是带着痛恨、遗憾离去的,对她来说生命是那样的无助,曾经有过的美好,终将随着生命的凋零而烟消云散,实在是可悲可叹!

END


Mr卡季奇


顾氏两姐妹命运悲剧的原因分析

(一)时代原因

在《半生缘》中,张爱玲将顾曼璐这个颇具悲情的人物形象置于 20 世纪 40年代的旧上海,整个社会都充斥着浓重的男权色彩,女性极力被灌输“为人妻”“为人母”等观念,以适应父权制家庭稳定和维护父权、夫权的需要。

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女性在男权高于一切的社会中,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婚姻中始终都要谨小慎微,屈服于男性的统治,从而逐渐成了男性的附属品,失去了自身的反抗意识。曼璐本着“三从四德”中既嫁从夫的思想,只能忍气吞声,无限制地放纵着祝鸿才的不良行为。曼璐对祝鸿才无条件的妥协,助长了他的邪恶念头,使他最终提出了占有曼桢的荒谬条件,而曼璐由于长时间受尊夫意识的熏陶,使她不惜将自己亲手培养的妹妹送入了祝鸿才的魔掌,从而使她最终从受害者变为了加害人

纵观曼璐的婚姻历程,她始终处于弱势、服从和迎合他人的地位,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以及男权占主导地位的时代背景,使她独立自主的反抗意识大为削弱,最终丧失了反抗力量,并沦为男权社会的“帮凶”。

(二)女性心理原因

嫉妒心理是指自己以外的人获得了比自己更为优越的地位、荣誉,或是自己宝贵的物,钟情的人被别人掠取或将被掠取时而产生的情感。

由于这种情感深藏于心中,经过内心的加热,发酵或膨胀,最后会以歪曲的形态爆发出来。

嫉妒是一种包含抱怨、憎恨成份的激烈情感,是一种想保住自己的优势地位而极力排斥、贬低别人的心理倾向。曼璐长年累月面对与自己反差甚大的妹妹,产生嫉妒的心理本是在正常范围之内。曼璐在多年以后好不容易有机会跟豫瑾见一次面,本来还打算劝谏豫瑾一番,希望他不要那么痴情,同时也为自己的遭遇作出解释并获得谅解。然而豫瑾却微笑着对曼璐说:“人总是要变的,我也变了。我现在脾气也跟从前两样了,也不知是否年纪的关系,想想从前的事,非常幼稚可笑。”曼璐的一腔热情被彻底浇灭

正是豫瑾的这番话,让曼璐重新定义了曼桢,她认为曼桢是故意卖弄风情,装纯洁,欺骗玩弄其它男人。她认定是曼桢抢走了她的回忆,她开始嫉妒曼桢,对曼桢恨之入骨,由此心理变得扭曲邪恶。

女人的嫉妒心理和报复心理强烈爆发。曼璐是不幸的,社会的黑暗和家庭的贫苦让她沦落为舞女;曼祯是悲剧的,姐姐将一切的错误惩罚到妹妹身上,最终即造成了自己的悲剧,也造成了妹妹的悲剧。

(三)文化氛围原因

不同的时代背景就会催生出不一样的文化氛围,在《半生缘》中,张爱玲所描绘的 20 世纪 40 年代的旧上海正是中西文化相互碰撞、相互融合下的畸形产物。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女性由于受到传统思想和西方文化的双重影响,逐渐分化为旧时代女性和新派女性两个派别。

其中旧时代女性以沈太太为代表,宁愿一生一直与别的女人共同拥有一个男人,也不愿意放弃无爱的婚姻,而新派女性以曼璐为代表,她渴望拥有自主的人生,但是强大的文化氛围逐一摧毁了她所有的人生希望,最终又沦落到做男性附属品的地步。

在传统观念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而曼璐不能生育更使她承受了巨大的精神和舆论压力,传统的文化氛围对其精神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从而导致她为了帮祝鸿才传宗接代,保住自己的名分,不惜采取卑劣而狠心的手段,亲手毁掉了曼桢的幸福。

同时,“门当户对”也是旧时代的一种观念,世钧在看到顾家人对豫瑾的态度时,心里面就产生了一点自卑心理。他认为豫瑾要比他优秀,能够更好的照顾曼桢,因此也没有太责怪曼桢家人。

也许这也是世钧爱曼桢的缘故,他希望曼桢能够生活的更好一些。但他也因此辜负了曼桢对他的信任,以至于在世钧到祝家找曼桢时,被曼璐那么轻易地欺骗了。可见世钧对他和曼桢的爱情是缺乏足够的信心,同时也缺乏自信。

世钧父母得知曼桢的身份后,希望世钧离开曼桢,找一个门店户对的大家闺秀时,世钧的反抗也十分柔弱。他不敢把自己的真心想法告诉家人,也不敢为曼桢去辩护。

最后世钧娶了自己不爱的翠芝,和曼桢彻底分手。结婚前,他可以为了父母可以改变自己的意愿; 结婚后,他又为了自己并不喜欢的妻子而去压抑自己的情感。正是因为世钧的软弱与妥协,最终导致了他和曼桢的悲剧。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曼璐处在中西文化相融合的时代,她内心对于自由、自主、美满婚姻的向往与现实生活中自卑、自怜、无爱的婚姻形成了鲜明的对此,最终导致其因无法承受重大的精神压力而走向被人痛恨的地步。从深层次来讲,文化氛围对女性造成的精神压力正是导致曼璐扭曲人生形成的外在因素。


阿杜说影视


顾母

顾母的懦弱与势利将两个女儿推入了火坑,造成了悲剧,既可悲又可恨。

1.曼璐17岁做舞女,按民国的婚嫁年龄,顾母也就三十多岁,正值当年,有手有脚 怎么不能一起出去赚钱养家,心安理得的花着女儿曼璐做舞女的钱,

2.曼璐嫁给祝鸿才,顾母没有不满,反而十分的满意,除了他在乡下有老 婆这一点,只因祝鸿才能够养活顾家一家人,这说明顾母没有是非的观念.

3.曼桢和世钧在一起,顾母不喜欢世钧,仅仅是因为不能给顾家带来帮助说明顾母是一个很势利很现实的人.

4.最匪夷所思的是,顾母居然接受曼璐的提议,同意曼桢嫁给祝鸿才,在曼桢被祝鸿才玷污的事,顾母是墨许的,是同意的,所以,后来曼桢原谅了所有人,独独没有原谅顾母.


崔西子


《再生缘》中顾家的悲剧,可以说是时代背景下,一个没有依靠、没有能量的普通老百姓家庭活着状态的写照,但抛开这个客观原因,所谓性格决定命运,几个人的不同际遇,更多的是几个家庭成员构成,代表的性格缺陷。

顾曼璐

第一次读这本书时,便很不喜欢这个自私自利,又偏执好强的顾家大小姐。她的人生路,刚开始时可能还真是身不由己,为了养活一家人,被迫做舞女,进而委身于有家室的祝鸿才。顾曼璐在为自己的物质生活谋划的过程中,刚开始时还可能会有一点点的不忍心…内心深处还是有善良的基因在纠结。

但越到后面,她灵魂深处那些恶念已经把善良打败,完全就是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最后,因为自己不能生育,为了保住自己的身份地位,明知道祝鸿才只不过是贪新厌旧,因为看上其青春可人的妹妹,找个借口要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还是不惜牺牲、赔上自己的亲妹妹。整个故事发展的过程,就是这位顾家大家姐从善到恶的发展历程。

顾曼桢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这个温婉柔弱的女人,原本是可以有不一样的人生。一念天堂、一念地狱的差别,把终身幸福葬送。

可以怪世钧的温吞性格,最终和曼桢半生缘灭,但曼桢最终还是将错就错的嫁给了被设计失身的“仇人”祝鸿才,却是让人最不理解、最难接受的结果。

顾母

这是一个最特别的母亲,最没有责任感的冷血人。真不想写这个人。可能顾家大小姐就是遗传了这个妈的冷血冷心冷情。

顾家三位女性,究其个性各异。但都有一定的代表性。在某种时候,象顾曼璐这样的人遇到选择题的时候,可能下意识的,就选择了为自己而活。或者先活下来,明天的事情明天再算。这个本来没有错,但错的是,当活下来已经不成问题的时候,再去损人利己,就不是可以原谅的理由。

曼桢在挣扎不幸的过程中,可能曾经期待自己的不幸只是一个恶梦,梦醒了她还是那个有资格去爱的女子。但现实残酷,梦与现实,都是血淋淋的。而她所爱的爱人,也不能给她浴火重生的力量。她只能靠自己先活下来。这个可能就是坚强而柔弱的顾曼桢被同情的部分吧!





圣斗士晓枫


顾曼璐与顾曼桢命运是家庭所导致的,还有就顾母懦弱无能。

顾父死后家庭重担落于顾曼璐身上,十七岁花季少女却要到风月场去打拼,命运总是跟穷人开玩笑。

可是妹妹顾曼桢遇到家景好的人家世均,顾曼璐心里不平衡,她出卖青春得到了什么,一家人花着她钱还看不起她,此时心里开始扭曲恨起家里人。

不幸遭遇让顾曼璐心存嫉妒,因为自己的付出,妹妹上了学,找了理想的对象,但是自己付出了那么多得不到家人尊敬,在这种不平衡的心理作用下,她使计让祝鸿才强暴妹妹,为自己留后路。

最可恶的是顾母,当时电视剧里就是她的话提醒到了顾曼璐,让顾曼璐意识到顾曼桢可以帮自己,而且顾母知道了顾曼璐的计划后还没有阻止,这是一个亲生母亲应该做的事情吗?

所以我说,正是因为当初他们对顾曼璐的轻视,导致了顾曼璐的不平衡心理。

最后又因为这种不平衡心理害了顾曼桢,这其中顾母负有很大的责任。

“二三年不长,是他们在一起相爱的日子,二三年不短,却带给他们半生的回忆”!

人世间的情和人,总是不尽人意啊,我们能够和相爱的人一起,又是何其幸运的事情…

世钧和曼桢不期而遇的相逢,充满了多么戏剧性的讽刺啊。时隔经年,两幕再相逢的场景。

曼桢心心念念,在银行偶遇世钧的时候,仅凭走路的姿势相似,便辨认出,是朝思暮想吧,爱你,三千次。想见,不能见,不敢见,还像个少女时期恋爱的那种惶惶悸动,这次偶遇世钧自始至终未曾辨认出曼桢。

世钧婚后许多年偶然想起曼桢,在叔惠家偶遇,世钧已然妥协,挂掉已然拨通的电话。

曼桢是平常生活里触手可及的那种幸福,是现实生活中你我都可遇见的那种不很耀眼但很努力很认真很用心去生活的那种可爱的人。

出身贫寒而不妄自菲薄,面对世钧的优厚家境泰然处之。

心思细腻体谅家人,身兼多职辛苦付出心甘情愿乐在其中。

遇见爱情勇敢追求用心守护,“一样东西一旦属于她了,总是越看越好,以为它是世界上最最好的……”,所谓专一还有能比得过这样的吗?

遭遇不幸也能理智分析,不自暴自弃怨天尤人,始终有一种不服输,不放弃的坚韧。

所以,最为理解也甚为心疼得知世钧结婚后顾曼桢希望破灭之下的选择。十四年后的那一句“世钧,我们回不去了。”更加让人不忍去听,不忍去想。

是多深的感情多重的不舍多少年的期盼多少升眼泪浸泡出的这样一句理智而又无奈的话。

所以,张爱玲写到这里让人潸然泪下。

这一次世钧依旧未发觉,而曼桢听到名号便心潮澎湃,大概是心脏骤停的感觉吧。真的是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半生缘看完了,却是更深的失落和怅然,这也许就是人生无常吧!

你想要的不一定就是你得到的,你得到的也许就是你该拥有的,善待自己,善待生命里的每一个相遇的人,也许一转身就是一生。

结语:

小说结尾竟然想哭。曼桢一直在等他,等着他去救她,等着他去找她的爱情,或许是因为一个人的提前退出而结束的。

对于痴痴等着的那个人,他们是心灰意冷。

张爱玲的书里总是透着淡淡的忧伤!十四年终于见面了,终于把心中的委屈说出来了,终于…是的,终于可以在一起了。

但是,张爱玲没有给他们这个机会,一句“我们回不去了”,看得我泪流满面,曾经如此相爱,曾经幻想多少次的再次温暖,可是再也回不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