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第一废后胡善祥,她的被废让天下人同情,她为什么被废?

鱿鱼游客


为人贤德,端庄有礼,心地善良,这是大家对明朝皇后胡善祥的评价。

这样一个女子,不管在现在还是以前都是非常受欢迎的,一般都会过得很幸福,但她最后的归宿却是被废了。

在明朝时,皇帝为了减少外戚乱政的现象,选妃不再要求门当户对、达官贵人,而是从民间一些平民家庭里面挑选。

胡善祥父亲是一个锦衣卫,她从小就长得非常漂亮,知书达礼秀外慧中,所以很快就被人注意到了。10岁那年,因为良好的品质素养,她被朱棣看中选入了宫中。

进宫后,朱棣一直把她当作孙媳妇来培养,她的人品、修养都是非常优秀,远远高于其他女子。后来朱棣就让朱瞻基娶了她当正妃,登基后,她也顺理成章成为了皇后,那年她24岁。很多人都以为她会成为一代贤后,名流千古,但2年后她却被废了。

很多人知道她被废都非常痛惜,但也很纳闷,不知道这么贤惠又没有过错的她为何会被废。她被废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有三点。

第一:有一个强大且难以超越的对手

她一直有一个非常强大很难超越的对手,那个人就是孙贵妃。

孙贵妃和朱瞻基是青梅竹马,对方非常喜欢她。她的经历很传奇,是由朱瞻基姥姥推荐进宫的。小时候也是个美人坯子,引起了很多人关注,朱瞻基姥姥发现了她的存在。看到后惊为天人,觉得是个难得的美人,就推荐了她进宫。

孙贵妃比她早一年进宫,虽然朱棣在培养她们的过程中,更喜欢胡,觉得她不管是外貌还是人品等方面都有皇后风范,但朱瞻基一直对孙贵妃情有独钟。

在古代,关于结婚这件事,一般子女没有发言权,更多是媒妁之言,很难反抗。朱瞻基成年后,朱棣就做主把胡善祥嫁给了他做正妃。

虽然朱瞻基非常不满,但也不敢公开违背祖父的命令,一直在等待机会。后来朱棣死了,他的父亲上位不到一年也病逝了,他当上了皇帝,慢慢掌握权力后就废了她。

第二:只生了两个女儿,没有诞下皇子

朱瞻基掌握实权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想册封孙贵妃为皇后。

他做这个决定,除了对孙贵妃的喜欢,还有另外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对方为他生了个儿子,而胡善祥只生了两个女儿,一直都没有诞下皇子。

在当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里的后不是指没有后代,而是没有儿子的意思。在皇宫里,这种思想更为严重,如果受宠的一些妃子没有生下儿子,那她的地位会大打折扣,甚至会因此备受冷落。而有时一些宫女不小心为皇帝生下了儿子,那她的地位会大大提高。

母凭子贵,孙贵妃更得宠了。

但一直以来胡皇后并没有犯过什么大的过错,在大臣和人们心中,她的名声是非常好的,是个善良贤德的皇后。如果随便把她废掉,可能会引起别人的不满或反抗。朱瞻基绞尽脑汁想出了一个方法,虽然自己不能主动废除她,但可以让她自动请辞。

孙贵妃想到这,马上就去找了胡皇后。对方听完他这种无理要求,非常生气,但朱瞻基非常坚决执意要废掉她,还给她很多承诺,说可以让她住在长安宫里,继续享受皇后的待遇。

最后,胡善祥被逼无奈同意了。朱瞻基安上了一个名正言顺的理由,就昭告了天下。“胡皇后没有生下皇子,加上常年身体虚弱,不能再继续胜任皇后这个职位,朕再三挽留,但还是执意请辞。”很多人都不相信,觉得这是个阴谋。但皇帝的命令没人敢反抗,大家也不敢替皇后伸张。

胡善祥被废后,在长安宫里做了一名道姑,赐号静慈仙师。很多人从这个道号中看出了朱瞻基的言外之意,意思就是让她安静呆在里面,不要再折腾了。

第三、德行好但处事能力不如孙贵妃

胡善祥虽然有皇后风范,但却没有母仪天下的能力,和孙贵妃的能力相差很大,根本就不在一个水平。朱祁镇被俘虏后,当时朝中一片慌乱,很多人都不知所措,孙太后顶住了重重压力,否定了很多人南逃的建议,当机立断立次子朱祁钰为皇帝,冷静从容化解了一场危机。可见她的处事能力是非常出色的,是个很聪明的人。而胡皇后只是德行好,不懂得权谋之术,在处事能力方面根本无法和孙贵妃相提并论。

虽然胡善祥被废了,但张太后一直非常喜欢她,还经常邀请她去自己宫殿里居住。每次有一些重要宴会的时候也会邀请她去,并把位置排在孙皇后前面,这也是她无声抗议的一种方式。孙皇后非常难受,但也无可奈何。对此,胡善祥非常感激张太后。

后来,张太后病逝了。

胡善祥伤心欲绝,一年后也去世。

20年后,明英宗朱祁镇同情她,恢复了她皇后的名分,可斯人已逝,这对她已经不重要了。


汗青正浩


在最近热播的《大明风华》里,孙若微和胡善祥是御史景清的女儿,在朱棣攻破南京的时候,景清遇到了故旧孙将军,连忙把大女儿托付给了孙将军,孙将军给她改名孙若微,加入了朱允炆的秘密组织中,在一次刺杀朱棣的行动中失败。

朱棣的孙子朱瞻基,也就是后来的明宣宗,接受朱棣的命令,加入锦衣卫,秘密调查靖难遗孤刺杀事件的来龙去脉,希望从中找出朱允玟的下落。


在调查这起刺杀事件的过程中,朱瞻基和孙若微相识,最后相爱。

她的妹妹胡善祥在靖难之役的破城之日,被朱高炽用他肥胖的身体藏在了身后,躲过一劫。事后,朱高炽把胡善祥领到了主管宫廷礼仪的胡尚仪那里,认胡尚仪为姑姑,由她扶养成人。

因为自己不愿意找太监对食,了却残生,于是,利用选秀女的机会,跑到朱高炽那里,主动提出要伺候他儿子朱瞻基。而朱高炽也认出了这个女孩就是自己当年救下的靖难遗孤。由此和朱瞻基有了一段姻缘。


以上是《大明风华》里的剧情。而在真实的历史上,孙姑娘能够入选太子妃,多亏了当时是太子朱高炽妃子的张氏,太子妃张氏的母亲彭城伯夫人,是永城人,和孙若微是同乡。在一次回乡省亲的过程中,接待工作由孙若微的父亲孙忠负责,孙若微就有了接近彭城伯夫人的机会,当时孙若微年幼,但是她的相貌和伶俐,让彭城伯夫人印象深刻。

永乐九年,朱瞻基被立为皇太孙,朱棣觉得需要给朱瞻基选太孙妃了。这时,太子妃张氏在母亲彭城夫人的授意下,向朱棣举荐了孙若微,朱棣下令孙若微进宫,当时孙若微年仅10岁,由太子妃张氏抚养。


如此说来,孙若微和朱瞻基从小解除的机会自然就多一些,属于青梅竹马的那种类型。

永乐十五年,朱瞻基满20岁,到了真正给皇太孙选妃的时候了,据司天监来报,说是后星照耀鲁地,就这样出自济宁的胡善祥入选,成为太孙妃。

这样一来,原本属于孙若微的太孙妃被胡善祥截胡,自己成为嫔妃,二人的矛盾由此而来。

胡善祥生于济宁,父亲是锦衣卫百户胡荣。胡善祥稳重善良,仪态端庄,对婆婆张氏非常孝顺,张氏也愈发喜欢胡善祥。


明仁宗朱高炽在位仅仅十个月就驾崩。他儿子朱瞻基继位,是为明宣宗。母亲张氏晋升为张太后,胡善祥晋升为皇后,孙若微自然成为孙贵妃。

孙贵妃长相妖媚,心机颇多,加上自幼跟朱瞻基相识,在感情上,朱瞻基偏向孙氏。

婚后两年,胡善祥为朱瞻基生下了两个女儿,一位是顺德公主,一位是顺清公主,没有儿子。这是她的硬伤。

而孙贵妃却为朱瞻基生下了儿子,取名朱祁镇。据历史记载,这朱祁镇并非孙氏亲生,而是宫人之子,是朱瞻基一时起性而为所生,孙氏把孩子抢了过来,把那位宫女杀死。

这些事情,孙氏当然不会跟朱瞻基说。

母以子贵,生下儿子的孙氏,地位自然不可同日而语。朱瞻基决定废除胡善祥的皇后位子,让给孙氏。

但是,这件事遭到了大臣们的反对,他们皇后还年轻,说不定以后会生出儿子。而张太后那里,自然是偏向胡善祥的。

遭到阻碍的朱瞻基一时间无计可施。与心腹杨士奇商议,杨士奇建议让胡善祥自己提出让位。



接下来,胡善祥以体弱多病为由,提出让出皇后之位,朱瞻基再三挽留之后,答应胡善祥的请求。

既然过不下去了,又何必强求!胡善祥没有哭,也没有闹,静静的搬出了坤宁宫,住进了长安宫,做了静慈仙师。

宣德十年,宣宗驾崩,儿子朱祁镇继位,是为明英宗,改年号正统。孙皇后成为孙太后,张太后成为太皇太后。

正统七年,太皇太后张氏薨,胡善祥在宫里从此没有了依靠。在丧事期间,孙太后严厉指责胡善祥,认为她没有资格为太皇太后守陵。

归去一年之后,胡善祥病逝。孙太后召集重臣商议以何仲礼仪安葬胡善祥,杨士奇坚持认为应当以皇后礼仪安葬,进入景陵。理由只有四个字——后世骂名。

然而孙太后没有听从杨士奇的建议,以一般嫔妃的礼仪下葬,埋在了金山。

明英宗天顺六年,孙太后薨。明英宗知道了自己的生母并非孙太后。又对孙太后打压胡善祥的行为感到不妥,于是下令恢复了胡善祥“恭让诚顺康穆静慈章皇后”的谥号,修寝陵,但是不入宗庙。

两个女人的恩怨至此结束。


品读春秋001


如果胡善祥长得像邓家佳,我想朱瞻基也就不会废她了吧。


胡善祥和孙氏一同被封给当时的皇太孙朱瞻基,胡善祥为妃,孙氏为嫔。


历史上孙氏大约不叫孙若微,这名字是小说家言,但是孙氏应该是个倾国倾城的美人,在《明史》中,居然记载了她的美貌,四个字:幼有美貌


小时候就长得很好看,长大了应该更好看了。


朱瞻基很喜欢孙氏,男人都是大猪蹄子,嘴里说喜欢贤惠的女人,喜欢有文化的女人,喜欢道德高尚的女人,其实最喜欢的还是漂亮的女人。


朱瞻基有多喜欢孙氏呢?


他初即位时,封胡善祥为皇后,孙氏为贵妃,按照大明的规矩,皇后有金宝金册,皇后以下有册无宝。


宝和册是啥呢?宝就类似于印章,册类似于证书,皇后有印章有上岗证书,嫔妃们只有上岗证书,没有印章。


但是朱瞻基太爱孙氏了,破例给她金宝金册,这待遇和皇后一样了。


朱瞻基宠幸孙氏对胡善祥这位皇后就有点冷落。


当了皇帝,30岁的朱宣德帝瞻基却还没有儿子,宫里宫外都盯着皇帝那些妃子的肚子,谁能第一个生下皇子,在皇室的地位就会飙升。


《明史》记载,孙氏知道一个宫女有了皇帝的种,她就假装怀孕,十月临盆她把小宫女的孩子抱了来,当成自己所生,这个孩子是个男孩就是朱祁镇。


妃亦无子,阴取宫人子为己子,即英宗也,由是眷宠益重。


宣德帝朱瞻基,本就喜欢孙氏,这时候见她又生了儿子,对她就更宠爱有加了,但是孙氏这时候已经是贵妃了,在后宫地位已经到头了,除非封她为皇后。


这时候宣德帝进行了一波很神奇的操作,也不罢免皇后,毕竟这是自己爷爷给自己指的婚,自己下旨罢免未免不孝,他劝胡善祥自己上书辞职。


帝令后上表辞位,


让胡善祥自己说,这个皇后我不干了,谁爱干谁干。


谁爱干呢?当然是孙氏了。


不过孙氏还是假惺惺的推辞了一下:


后病痊自有子,吾子敢先后子耶?


辞职的皇后胡善祥被封为静慈仙师,居住在长安宫。


宣德废后的时候,大臣张辅、蹇义、夏原吉、杨士奇、杨荣曾想劝阻,但是朱瞻基显然已经下了决心,谁劝也没用。


虽然几年后,提到废后这事儿时,宣德曾经叹息一声说:那时候我年纪还小啊。


这话未必是后悔,很可能是写史书的人替他后悔,废后那一年朱瞻基都三十了,还小?


而且他是个连自己叔叔都能清蒸的狠人,封自己喜欢的女人为皇后,这种事他后悔个球啊。


只不过无错而废后,大约他也觉得自己做的有点过分,毕竟胡善祥也和自己同床共枕了很多年。


宣德他妈张太后,就是《大明风华》中吴越饰演的那个角色,虽然对儿子废后没有说什么,但是胡善祥被废后她经常找她谈心,有时家里举办家宴让胡善祥坐到孙皇后的前面,还拿她当儿媳妇对待。

对这事儿,孙皇后很不爽。


内廷朝宴,命居孙后上。孙后常怏怏。


因为有张太后罩着,胡善祥在后宫的日子不算太难过,只是没了男人的滋润而已。


不过那个叫朱瞻基的男人,几年后也将驾鹤西去,她和孙氏都成了寡妇,唯一不同的是孙氏的儿子成了皇帝,就是著名的明英宗。


明英宗正统七年,张太后去世。


胡善祥的靠山没了。


孙皇后这时候已经是太后了,吊孝时她安排胡善祥的位置和宣德别的嫔妃一样,这就是打压。当年郭圣通的皇后位被废时,阴丽华见了郭圣通都是以姐妹之礼相待,绝对没有你被废了,就低我一头的高傲。


张太后的葬礼上,胡善祥哭的惊天动地。


她知道贵为太后的孙氏在用太后的身份打压自己,而她的苦日子大约才刚刚开始吧。


张太后去世当年,胡善祥也就忧郁成疾去世了。


孙太后对自己这位当年的竞争对手下手挺狠:用嫔御礼葬金山。


嫔对于胡善祥这个没有犯错被迫辞职的皇后来说,简直就是侮辱了,嫔是刚刚够格是皇帝的女人,再往下面的姬就是皇帝女人的候选人,没有品级。


胡善祥无故被废,天下人一直很同情她,但直到孙太后去世,英宗在众大臣的倡议下才恢复了她的皇后的身份,但是陪着宣德依然是他喜欢的孙皇后。


这大约是最好的安排吧。




薛白袍


朱瞻基废掉胡善祥后,天下人同情她,可见她是一位受人爱戴的好皇后。在宫里有皇太后喜爱,在民间也很受爱戴,可为什么就被废掉了呢?


胡善祥,女,山东济宁人,1402年生,1417年为皇太孙妃,1426年立为皇后,是明宣宗朱瞻基的原皇后,1429年被废,她是明朝开国以来第一个被废掉的皇后,史称“恭让皇后”。

胡善祥的父亲因为大女儿入宫做了尚官,因此被封为锦衣卫百户。后来因为自己做了东宫皇太孙的妃子,后为皇后,父亲被升为光禄寺卿,可见胡善祥的家境一般,父亲也没有富多大的势力。但是为什么能被成为皇太孙的妃子呢,日后还成为皇后?


一、胡善祥被选为黄太妃是因为司天监?

宣宗恭让皇后胡氏,名善祥,济宁人。永乐十五年选为皇太孙妃

根据《胜朝彤史拾遗记》记载,永乐十五年,明成祖朱棣为皇太孙到诏选皇太妃,司天监就上奏朱棣说后星直指山东地济宁地区,上天旨意是皇太孙妃在济宁,在古代,尤其是皇家都很相信迷信,因此朱棣也就下旨并派人去选妃,就这样,胡善祥被选中,但是胡善祥并没有直接被册封,而是经过好几月的观察。


胡善祥被安排独居小楼,没想到她住的小楼有红白相间的仙气萦绕,好几月都不散去,邻里们觉得这是祥瑞,看来确实是上天的旨意。之后便被册封为皇太孙妃,宣宗登基后,立为皇后。


二、胡善祥是个好皇后,性格温顺,无媚态被废

封建社会的皇家后宫,从皇太后到妃子,勾心斗角、争宠夺位,很是残酷,人好恰恰不是很适合宫斗,另外长得好看是其次,再说被选为妃子的人,没有那个会像比嫫(mó )母但是在后宫,重要的是要有权谋之术,妩媚之态,御夫之术要掌握一点,宫斗不是你死就是我活。胡善祥的为人忠厚善良,是老好人型的,无城府,无媚态,不会去献媚皇帝,抓不住皇帝的心。幸好是黄太孙时就是原配,不然定会当不了皇后。

张太后悯后贤,常召居清宁宫。内廷朝宴,命居孙后上。孙后常怏怏。

张太后是仁宗的妃子,他对胡善祥合适关心爱护,在被废之后,经常把她诏进后宫来一起吃饭,并让她坐在孙皇后之上,令孙后很是愉快。可见张太后对胡善祥的喜爱。这也从侧面反映了胡善祥与孙后的紧张关系。


孙贵妃进宫后,皇后上面胡善祥就失宠,直至被废。


三、没有为宣宗诞下皇子,与之感情不深,被废。

胡善祥进宫后,我宣宗生下两个公主,是为顺德公主和永清公主。作为皇后,最大的职责就是承担着皇族的龙脉延续,如果不能诞下皇子,按照历史规律,多半被废或者失宠被打入冷宫。当时的孙贵妃很是幸运,为宣宗诞下了儿子,是为皇长子,宣宗得了皇子,便以“母以子为贵”为理由想废掉胡善祥,但是自己拿不定注意,随即召集大臣商议,于公元1429年被废。

宣德三年春,宣宗令皇后自己请辞退皇后位,被废之后,在长安宫出家,赐号静慈仙师,于公元1443年逝世,终年41岁。不久便册立孙贵妃为皇后。可见宣宗废胡立孙早有打算,可见与她没有深厚的感情。

宣宗后亦悔。尝自解曰:"此朕少年事——《明史·后妃列传》

宣宗恭让皇后胡善祥无故被废,令天下人很是遗憾,因为他的为人善良,深受百姓爱戴,都为之可怜。据《明史·后妃列传》中记载,虽然宣宗后来很后悔自己年轻时的废后,但是斯人已去,任何的后悔都只能无济于事。

天顺六年,孙太后崩,钱皇后为英宗言:"后贤而无罪,废为仙师。其没也,人畏太后,殓葬皆不如礼。"因劝复其位号。英宗问大学士李贤。贤对曰:"陛下此心,天地鬼神实临之。然臣以陵寝、享殿、神主俱宜如奉先殿式,庶称陛下明孝。"七年闰七月,上尊谥曰恭让诚顺康穆静慈章皇后,修陵寝,不祔庙。

后来,英宗继位,钱皇后劝说英宗为胡善祥恢复名号,英宗在同大学士李贤商议后,为她恢复皇后名号,修建陵寝,但是按照明朝的法礼,她不能入太庙,也就是不祔庙(按照明朝的法礼,只有皇帝的原配皇后才能如太庙)。


以上的两点虽然都是胡善祥被废的原因,但是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作为皇后的胡善祥逃不出要为皇家延续龙脉的政治属性,她被废只不过是封建专制统治下的政治牺牲品之一,况且在封建社会的皇族,女性很少有自己的婚姻!


南山居史


宣德三年2月,明宣宗朱瞻基下诏,废黜了皇后胡善祥,册封皇贵妃孙氏为皇后。胡善祥随后退居长安宫,赐号“静慈仙师”,郁郁寡欢地开始了自己的废后生涯。

胡善祥的被废,引起了朝野一片哗然。时人都对她的遭遇很是同情,就连张太后也觉得宣宗此举有些过分,非常怜悯胡善祥,经常隔三差五请她到宫中拉家常。如遇宫中设宴或举行大型庆典等事宜,张太后还让胡善祥坐在孙皇后的上方。

即便炮制此事的主角宣宗朱瞻基,在多年后提及此事时,也显露出悔意。他曾自嘲地对大臣们说:“此朕少年事。”意思是说,这是我年轻时办的事儿,弦外之音,透露出对这件事处理过于草率的懊恼。

(胡善祥剧照)

那么,胡善祥因何事被废呢?她的被废又为何得到人们的普遍同情呢?

这事得从朱瞻基即位前说起。

朱瞻基,明成祖朱棣嫡孙,明仁宗朱高炽嫡长子。传说朱瞻基出生时,朱棣夜梦太祖朱元璋授之以大圭,并嘱咐到:“传之子孙,永世其昌。”

等朱棣见到朱瞻基后,龙颜大悦,一下就认定他是大明江山的接班人,从此对他呵护备至。

朱棣在立储问题上曾犹豫不决,他看不上朱高炽性格过于温和。又加上朱高炽身体羸弱,连走路都要人搀扶,于是打算另选贤能。但他又始终下不了决心。

于是,朱棣就这个问题,询问了内阁大学士解缙。

解缙揣摩着朱棣的心思,回答道:“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

朱棣默不作声。

解缙随即说道:“好圣孙!”朱棣随即点头赞许,并在永乐二年立朱高炽为皇太子。短短几年后,又立朱瞻基为皇太孙。

(朱高炽剧照)

就这样,朱高炽凭借着朱棣对朱瞻基的喜爱,顺利登上了皇位,朱瞻基也随即成为了皇太子。不曾想在短短一年后,朱高炽就一命呜呼,成了一个短命皇帝。

1425年,朱瞻基接替了皇位,成为大明第5位皇帝。作为太子妃的胡善祥,也名正言顺地成为了正宫皇后。

不过,她仅仅在皇后位置上坐了3年,就被朱瞻基一纸诏书给废黜了。

胡善祥是在1418年被选为皇太孙妃的。她性格温和,知书达理,贤良淑德。婚后的胡善祥,曾一度备受朱瞻基宠爱,也特别招张太后的喜欢,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但还是有两件事让胡善祥心情烦闷。

一是胡善祥经常规劝朱瞻基少玩乐,应该多加学习,以便将来能继承大统。但朱瞻基似乎对此充耳不闻,还嫌她太过啰嗦。

二是她的肚子一直没有反应。朱瞻基是皇位继承人,自己身为嫡妻,理应早早地为他诞下儿子,以便将来大明江山后继有人。但偏偏自己身体羸弱,就是怀不上。

反观孙氏,却貌美如花,“幼有美色”,很讨朱瞻基的喜爱。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孙氏性格活波,一见到朱瞻基就满脸推笑,凡事都顺着他的意思来,更不会有力劝他少玩蛐蛐之类的举动。

(朱瞻基剧照)

等到朱瞻基继位为帝后,胡善祥的担心又与日俱增。胡善祥被立为皇后,孙贵妃随即被册封为皇贵妃。而且朱瞻基还赐给孙贵妃金宝。这显然不合常理,因为按照礼制,贵妃是不能拥有金宝的,只有皇后才能被赐金宝,也没有“皇贵妃”一说,足可见朱瞻基对孙贵妃的宠爱。

终于,有一件事成了压垮胡皇后的最后一根稻草。

宣德二年十一月,孙贵妃诞下了一个皇子,也就是后来的英宗朱祁镇。这对于年已30岁的朱瞻基来说,无疑是天大的喜讯,意味着大明王朝终于后继有人了。可对于胡皇后来说,这几乎是为她后位生涯画上了一个句号。

果不其然,在皇子诞生后不久,大臣们就纷纷上奏朱瞻基,按照“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礼制,尽快立孙贵妃的儿子为太子。朱瞻基内心窃喜,但他也明白,这样一来,宫中就更加没有胡皇后的立足之地了。

于是,朱瞻基在和大臣们商量后,于宣宗三年二月,把仅4个月大的朱祁镇立为了太子。几天后,内阁大学士杨士奇请求面见胡皇后。在犹豫了一番后,杨士奇还是嗫嚅着说明了来意。他告诉胡善祥,皇帝的意思,是让她主动让出后位给孙贵妃。

个性软弱、心地善良的胡善祥,将一切过错归咎在自己身上。她知道,没能为皇上生育皇子,是她最大的责任。于是她主动揽责,递交了让位上表书。

宣德三年三月,朱瞻基下诏,册封孙皇贵妃为皇后。而胡善祥则退居别宫,尊号、服食、侍从一切照旧。诏令宣布后,“天下闻而怜之。”

胡善祥退位后,才得知孙贵妃的儿子并非是孙贵妃亲生,而是“阴取宫人子为己子”。但为时已晚,更何况以胡善祥的性格,她纵然知晓了内情,也不会有多余的举动。

正统七年十月,张太后去世,胡善祥万念俱灰,第二年就紧随太后而去。虽然大臣们上奏朱瞻基,希望按照皇后的礼仪安葬胡善祥,但朱瞻基没有同意。最终,胡善祥被孤苦伶仃地葬在了金山。

直到天顺七年,英宗才恢复胡善祥的后位,并重修了她的陵寝。


张生全精彩历史


《大明风华》的热播,让胡善祥和孙若微两位历史人物进入大家的视野。

贤后偏偏惹人厌

胡善祥,又叫胡善庠,济宁人。她的父亲胡荣,有七个女儿,长女因为有才有貌在宫中掖庭干活。由于表现出色,胡荣被授锦衣卫指挥使。永乐十五年,朱棣下诏选皇太孙妃,司天监说后星直指山东地济宁地区,使者来到济宁,胡荣趁机推荐自己的三女儿胡善祥,经过一番考察,孙善祥完全符合法相。古人比较迷信,对天命所归深信不疑,于是册封胡善祥为皇太孙妃。仁宗继位,孙善祥成为太子妃;宣宗继位,胡善祥皇后。

史书上没有对胡皇后的外貌进行描写,估计是长相普通,不值得大书特书。但是这个胡皇后是个知书达理的好女人,她心中有国家大义。宣宗朱瞻基是个贪玩的主,历史记载:“既而上颇事游幸,且好弄。后数数规讽,上稍厌后。”胡皇后常常在朱瞻基耳边唠唠叨叨,皇帝对他的好感度直线下降。这时又是有一个白莲花在身边衬托一下,皇帝会更加讨厌胡皇后。这不,白莲花就是孙若微。

白莲偏偏惹人怜

孙若微这个名字,是《大明风华》里编剧瞎编的,我们只知道她叫“孙氏”。孙氏山东邹平人,父亲是永城主簿,朱高炽的太子妃张氏也是永城人,张氏的母亲因此和孙家有交往,张母初见孙氏的感受是——“奇之”,这种感觉就像郭子兴初见朱元璋。孙氏“姣皙而慧”,不仅漂亮而且很聪明。永乐八年,孙氏被张母带到宫中,深得朱瞻基母亲张氏喜欢。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孙氏有更多的机会和朱瞻基相处,他俩也算是青梅竹马了,彼此的感情基础自然比胡善祥要深厚。在朱瞻基的内心,也许早就认定了这个美丽又聪慧的孙氏。可是没想到因为封建迷信,被胡善祥截了胡。孙氏只能当太孙嫔,朱瞻基当皇帝之后也只能封一个贵妃。

我说孙氏是白莲花并非瞎说,孙氏的所作所为就是妥妥的白莲花,外表看似美丽善良大方,内心其实阴险狡诈。首先,孙氏这个人懂得投其所好,朱瞻基喜欢玩,孙氏半点都不劝谏,反而怂恿朱瞻基放飞自我做自己。其次,孙氏为了能够取得和胡皇后同等地位,跟朱瞻基撒娇,非要一个金宝。按照明朝的规定,皇后册封就有金册又有金宝,贵妃只有金册没金宝。心爱的女人说要,朱瞻基自然就屁颠屁颠跑去跟母亲要了。张太后本来也是中意孙氏的,因为皇帝已经选定胡氏,她也不好说什么,只好同意。因为心中有愧,也就赏孙氏一个金宝了。有了金宝的孙氏,取得了和胡皇后同等的地位。第三,胡善祥被废其实是孙氏和朱瞻基一手策划的,但是孙氏在整个过程中都装得很无辜。虽然对胡善祥恨之入骨,但孙氏表面功夫做得很好,胡善祥生病了,孙氏就天天跑去嘘寒问暖,关怀备至。孙氏“生下”朱祁镇,胡善祥要让出后位,孙氏就假惺惺地说:“皇后病已自有子,吾子敢先皇后子耶?”

皇帝无故偏废后

皇帝讨厌胡善祥不是一天两天了,皇后体弱多病一直没为皇帝诞下皇子,孙氏虽独得皇帝恩宠,也迟迟不见有孕。可是孙氏比较聪明,她谎称怀孕,拿宫人的儿子充当自己的儿子,“生下”了朱祁镇。皇帝很是高兴,废后的事也提上了议程。朱瞻基也很机智,他先召集当时德望最高的几位大臣——张辅、蹇义、杨荣、夏原吉、杨士奇,前来商议。

皇帝说:“我有一件事要跟你们商量,情非得已,但已经决定了。朕三十岁了,而中宫一直没有身孕,而且有病,算命的说她命中无子。现在贵妃有子,应当立为太子。母凭子贵,自古之礼。可是又怎么处置中宫呢?”杨荣立马拍皇帝马屁,说:“应该废了。”皇上说:“这有先例吗?” 蹇义说:“宋仁宗废郭后为仙妃。” 张辅、夏原吉、杨士奇听后哑口无言。杨士奇说:“臣子对待皇帝和皇后,就像儿子对待父母亲,哪有儿子废掉母亲的道理。”杨荣说:“这是皇上的命令。”宋仁宗废除郭皇后的时候,范仲淹等一帮正义的大臣极力反对。皇后没有犯大错,皇帝纯粹是没是找事。但是皇帝已经做了决定,大臣只能同意。

争取大臣同意后,朱瞻基又叫他们出主意。大臣说,这个是不能皇帝主动提,除非皇后自己提出来。皇帝说:“好的,没问题。”于是朱瞻基又去暗示皇后主动退位。皇后得知君心不再,也就顺着皇帝的意思顺水推舟了。

朱瞻基确实找不出理由废除胡善祥,对胡善祥心中有愧,所以对礼部官员说:“皇后自罹多病,不能承馈祀。重以无子,怀谦退,上表请闲。朕念伉俪重,屡拒不纳。而后恳再三,不得已已从所请矣。夫因其谦德而遂尊之,礼也。其称号、服食、侍从悉仍旧不改如敕。”

张太后对胡善祥被废,心中也有愧疚,所以常常召胡善祥到清宁宫女居住,宫内有宴会,也叫胡善祥坐在孙氏之上,这使得孙氏很不高兴。胡善祥被废,大家都替他鸣不平。事后朱瞻基也后悔,说:“此朕少年事。”朱瞻基都三十几的人了,还推脱自己年少不懂事,妥妥的渣男表现。正统七年,胡善祥去世。天顺六年,钱皇后劝说英宗为胡善祥恢复名号,英宗在同大学士李贤商议后,为她恢复皇后名号,修建陵寝,但是按照明朝的法礼,她不能入太庙,也就是不祔庙。


小高读史


《大明风华》里的胡善祥显然被黑化了,如果真实历史里的胡善祥有一点邓家佳的智商也不至于被废。明宣宗朱瞻基的第一任皇后胡善祥被废与她个人无关,完全是明宣宗朱瞻基个人不喜欢胡善祥所致,有明一代,朱元璋规定皇后不得是高官勋贵之女。因此大明王朝的皇后都是平民之后。朱棣不算,他娶的徐达之女。这是唯一的特例。

胡善祥,明宣宗朱瞻基第一任皇后,结发妻子。史称恭让章皇后,锦衣卫百户胡荣的第三女(胡荣这个官还是女儿当皇后以后加封的)。朱瞻基这个媳妇是明成祖朱棣选的,可以说,无论朱瞻基喜不喜欢都得要,朱瞻基比胡善祥大三岁,在永乐十五年19岁的朱瞻基与16岁的胡善祥奉旨完婚。选为皇太孙妃。在明宣宗朱瞻基即位后,立为皇后。但仅仅过了三年,朱瞻基以中宫无子为由。胡善祥被废,出家为道姑。天顺七年,英宗为其恢复皇后位份,上尊谥曰“恭让诚顺康穆静慈章皇后”修陵寝,不祔庙。

在明朝皇帝纳妃很容易,但废后很难。有明一代被废的皇后就胡善祥一个人。那胡善祥因何被废?仅仅是因为无子吗?二人结婚十年有两位公主(成年的就一个),可见胡善祥是有生育能力的。而且胡善祥宽厚,深得皇宫上下尤其得到了婆婆张太后的喜爱,可以说,张太后对这个儿媳是十分满意的,待胡善祥成为皇后以后,并没有地位的提升而趾高气扬,按照皇家惯例,皇后之父一律为伯爵,胡善祥多次不肯用印,不希望父亲被加封(朱瞻基也不想加封,在这一点上,胡善祥很有政治头脑)在位三年,胡善祥善良厚重的性格、举止端庄的姿态让她得到了上下的一致认可。

但最关键的是,他没有得到她的丈夫朱瞻基的宠爱说白了,朱瞻基不爱胡善祥。没有其他任何理由。在宣德三年春。命运不幸的胡善祥被朱瞻基以无子多病被废。入长安宫出家为道姑,赐号静慈仙师。呵呵,多病。人家胡善祥活的可比朱瞻基还长。朱瞻基活了36岁,胡善祥活了41岁。

得朱瞻基宠爱的是孙贵妃。这个孙贵妃史载就是因为容貌俊美被选入宫(看看汤唯真是美女)。孙氏与胡善祥一起嫁给朱瞻基,但她只能为嫔。但孙氏和朱瞻基感情很深。朱瞻基即位之后,胡善祥皇后,孙氏为贵妃。

宣德三年改立孙贵妃为皇后。但张太后很喜欢这个儿媳,经常让胡善祥入宫与自己一起住,出席皇家宴会,也让胡善祥坐在孙氏之上。在张太后去世以后,胡善祥痛哭不已,知道自己的依仗没有了,第二年胡善祥也郁郁而终应该说,胡善祥的被废和去世与孙氏都没有关系。晚年的朱瞻基也颇为后悔废后,一再说自己的年少不懂事。但事已至此说啥也晚了。

公元1435年。明宣宗逝世,明英宗朱祁镇登基为帝,孙氏为皇太后。公元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被瓦剌所俘,京师告急,明朝陷入空前危机。孙太后采纳了兵部侍郎于谦等主战派的意见,让庶子朱祁钰即位,是为景泰帝,终于化解了危机。。公元1462年九月孙太后崩逝。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清水空流


大家好,我是江东小吏,今天借着大明风华热播,给大家讲一下明宣宗朱瞻基的皇后胡善祥被废的前因后果。

一、事出皆有因,只怪她遇到了个性皇帝朱瞻基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胡善祥的基本情况。胡善祥的父亲当时是一名锦衣卫百户,上面有两个哥哥,还有一个姐姐,底下还有五个妹妹。姐姐名叫胡善围,在明太祖初年被选入宫中做了一名女官,之后升为尚宫。虽然,胡善祥的父亲在锦衣卫这种爪牙机构当差,但是对子女的家教很好,尤其是胡善祥,端庄贤淑,温柔大方,远近闻名。可能是由于姐姐在宫里当差或是父亲的缘故,胡善祥的品行就传到了朱棣的耳朵里。于是,在为皇孙朱瞻基挑选正妃时就将胡善祥作为了优先人选,之后也确实被选为了正妃。她的父亲和哥哥们也沾了她的光,都升了官。

事情却没有如她想象的那样发展下去。因为在胡善祥之前,朱瞻基身边就有了一位从小亲梅竹马的孙氏(也就是之后的孙皇后)。其姓名不详,后人称为孙氏或孙皇后。

自九岁就被选进宫陪伴朱瞻基,并由朱瞻基的母亲亲自教授礼仪。如果事情这样发展下去,朱瞻基当皇帝后肯定会立孙氏为皇后。可事情往往出人意料,到了朱瞻基成婚的年龄,朱棣却为他选了胡善祥作为正妃,而让孙氏做了侧妃。

朱棣的话朱瞻基不敢违抗,但朱瞻基毕竟是有个性的皇帝,当他登基后,仍将胡善祥立为皇后,而将孙氏立为贵妃。将象征皇后身份地位的金宝金册赐予孙氏。按照明朝后宫规定,皇后金宝金册,贵妃以下有册无宝。由此可见,朱瞻基对孙氏的偏爱,同时也看得出朱瞻基的个性,为了所爱不管不顾。

胡善祥皇后被废,实属无奈,却也在情理之中

宣德皇帝朱瞻基即位后,对孙氏宠爱有加,逐渐将胡皇后边缘化。再加上胡氏一直没有诞下皇子,而孙氏却为朱瞻基生下了长子。这更坚定了朱瞻基要为孙氏做一些出格的事情。

在《明史 列传一 后妃》有记载,时孙贵妃有宠,后未有子,又善病。三年春,帝令后上表辞位,乃退居长安宫。后无过被废,天下闻而怜之。宣宗后亦悔,常自解曰:“此朕少年事。”

从这段记载可知,在孙贵妃生下皇子后,朱瞻基就想法设法把胡皇后废掉,而把孙贵妃扶正。如果按正常来讲,就算孙贵妃生下皇子,也即便胡皇后没有儿子,身体多病;至多孙贵妃得到的宠爱更多一点,但也不至于到废后这一步。而且,朱瞻基为了此时的合法性、合理性也是大费周章。

在《胜朝彤史拾遗记》就有记载:宫中传言贵妃生皇第一子,上逐诏张辅、杨荣、杨士奇等入内。谕之曰:“朕有一事与卿等议,固出不得已,然亦决矣。朕三十无子,而中宫屡身不得育,顷且病。日者言中宫禄命必无子,今贵妃有子,当立为嗣,夫母以子为贵,礼也。特何以处中宫。”

由此判断,朱瞻基确实很宠爱孙氏;其次,这里边必然伴随着一些复杂的事情。什么复杂的事情呢?宫廷斗争。这样的事情任何时候都避免不了。

以历史上对胡善祥和孙皇后两人的评价来看,两人的能力水平不在一个层面。了解明史的朋友都知道“土木堡之变”。儿子朱祁镇被瓦剌俘虏后,孙太后顶住压力否定了部分人南逃的建议,立庶子朱祁钰为帝,化解了危机。可见,孙皇后的处事能力超然。而胡皇后只是德行好,但是处事能力并不出众。在复杂的宫廷斗争中,是无法与孙皇后比较的。

我是江东小吏,欢迎大家关注。


江东小吏


《明史 后妃列传》:宣宗恭让皇后胡氏,名善祥,济宁人。永乐十五年选为皇太孙妃。已,为皇太子妃。宣宗即位,立为皇后。时孙贵妃有宠,后未有子,又善病。三年春,帝令后上表辞位,乃退居长安宫,赐号静慈仙师,而册贵妃为后。

1428年三月,明宣宗朱瞻基以“自惟多疾,不能承祭养,重以无子”为由,废黜胡氏皇后之位;册立太子母亲孙贵妃为皇后,大有“拔乱反正”之势。何以言此?一切还得从为朱瞻基选妃说起。

青梅竹马

成祖朱棣与皇后徐氏都非常喜爱朱瞻基这个皇孙,对其颇用上心。到了读书的年纪,特意安排“靖难之役”的主要策划姚广孝,为其讲授经典,还为皇孙的婚姻大事,早早开始张罗。朱瞻基外婆彭城伯夫人,回河南永城探亲。偶遇当地主薄孙忠之女,见其聪明伶俐,惹人怜爱,回京便将情况告知太子妃张氏(瞻基生母),将其作为朱瞻基的妃子人选。后又经朱棣等人“面试”,都颇为满意,小瞻基也看上了这位小姑娘。朱棣念其时年十岁,年纪尚小,将其留在皇宫,由太子妃张氏抚养。皇孙与孙氏有足够时间培养感情,可谓是两小无猜,青梅竹马。

胡氏入宫

或许出于太过疼爱,1417年,朱棣又下诏为皇孙朱瞻基选皇太妃。根据钦天监观测的“星象报告”,妃子“当在济南间求之”。后寻得锦衣卫百户胡荣女儿胡善祥,符合“天相星气”的特质。入宫后独居小楼,有“红白气自户出,弥月不散”的奇观。朱棣又根据钦天监的“评估”,册封胡氏为妃,孙氏为嫔。仁宗朱高炽继位当年,胡氏册封为太子妃,作为补偿,特赐孙氏得服妃冠服。

由此可以看出,不仅太子对孙氏非常喜爱,连作为“公公”的仁宗皇帝也默认孙氏的地位,只不过碍于朱棣在世时确定的妃、嫔,不好违背,才作出了补偿“机制”。封建时代是一妻多妾,正妻作为原配,只能是一位;妾可以多位,地位上是天差地别。

分析废黜

所以胡皇后被废的主因便是,宣宗皇帝心有所属,所属之人为青梅竹马的孙氏。碍于朱棣生前给胡、孙两人所确立的坐次。仁宗时,胡氏为太子妃,孙氏为嫔;宣宗继位后,胡氏为皇后,孙氏为贵妃。与父亲仁宗作法类似,宣宗软磨硬泡,为孙氏争取了金印。根据明朝的祖制,册封皇后应授予金印、金册,而贵妃只授予金册,从而区分出两都在地位上的差别。

史书记载:上颇事游幸,且好弄。后数数规讽,上稍厌后。适后疾无子。

说宣宗不务正业,胡皇后多次规劝以及无子都是其被废的诱因。在封建时代,皇帝虽然没有完全的独裁,但要铁了心做一事,也难有完不成的。上述的“适后疾无子”成了宣宗废后的“师出有名”,经宣宗耐心地作“思想工作”。杨士奇、杨荣等重臣也只能默许了宣宗废后的决定。

后记

至于宣宗答应杨士奇的“若此,则愿陛下待两宫当均一。昔宋仁宗废郭皇后,而待郭皇后恩意加厚”,鬼才信。若“待两宫当均一”,又何来废黜一说。也幸亏“婆婆”张太后的庇护,出于补偿心理,张太后常常对胡氏加以宽慰,不用独自面对“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的冷宫生活。

各位看官,不知道您,怎么看?


公子霜尘


胡善祥端方贤良,所以被朱棣选为太孙朱瞻基的妃子,后来又无争议地成为皇后。不过比较之下,朱瞻基更喜欢他的孙贵妃,所以不管不顾地废了胡善祥。朱瞻基此举虽不孝又无情,更对胡善祥造成极大伤害,但却在无意间为大明王朝延续了生命,也算是无心插柳柳成荫了!

胡善祥的父亲是锦衣卫百户,虽出身低级武官家庭,但胡善祥却自幼就端庄有礼,心地善良,稍微长大一些后,更是获得了很多人的好评。朱棣在给朱瞻基选皇太孙妃时,胡善祥因为个人修养而顺利入选,被钦定为朱瞻基的配偶。后来朱瞻基当了太子,她就是太子妃,朱瞻基做了皇帝,她就成为皇后。

胡善祥无论是言行举止和内在修养,都无愧于她母仪天下的身份如果没有意外,她必然成为时人敬仰名留后世的一代贤后。但可惜的是,她遇到了一个强大到不可战胜的对手,此人就是孙贵妃。而孙贵妃之所以不可战胜,是因为朱瞻基站在她的背后。

孙贵妃的经历也十分传奇,她是山东邹平人,和朱瞻基的姥姥是同乡。孙贵妃还是小孩子的时候,就因为容貌美丽而声名远播,朱瞻基的姥姥也听说了这事。老太太琢磨着自己家已经出了一位皇后,如果下一任皇后是自己的老乡,而且又是自己介绍的,必然对整个家族有大大的好处。于是老太太热情高涨地向自己的女儿,也就是朱瞻基的妈妈张皇后进行了推荐。

孙贵妃入宫时才十岁出头,和朱瞻基可谓是青梅竹马,感情自然十分亲厚。不过在册立太孙妃时,她仍然败给了胡善祥,因为在朱棣的心目中,将来的皇后不仅要容貌出众,更重要的是要人品端方,有母仪天下的范儿。

朱棣这个决定,让朱瞻基、孙贵妃还有朱瞻基的姥姥都很不爽,但是他们全都无能为力,在一言九鼎的朱棣面前,他们的战斗力都是渣渣。

不过朱棣毕竟不能长命百岁,他的儿子明仁宗朱高炽又是个短命鬼,即位不到一年就驾崩了,朱瞻基登上了皇位。他虽然按照爷爷和老爸的意思,将胡善祥封为皇后,但内心却仍倾向于青梅竹马的孙贵妃,更何况孙贵妃有一点占据了上风:她为朱瞻基生下了儿子,而胡善祥却只生了两个女儿。

朱瞻基开启了他的废后之旅。胡善祥行为举止没有任何差错,无辜被废自然会引起物议沸腾,但这难不倒朱瞻基,他逼着胡善祥自己辞职,然后自己还再三不准,最后营造出“皇后铁了心辞职让贤,皇帝无奈之下只能同意”的局面,将胡善祥赶下了皇后的位置,孙贵妃自然成功上位。

朱瞻基假惺惺地下旨说:胡皇后身子骨一直不好,皇后这个岗位工作任务又很重,所以她平时很辛苦,再加上一直没生出皇位继承人,所以自己屡次请求辞职。我俩人夫妻一场,再加上我又很重情义,所以坚决不答应,可是无奈她态度十分坚决,我也只能如她所愿了。辞职以后她就住在长安宫修道,一切待遇不变。


朱瞻基做戏做全套,还给胡善祥赐了个道号:静慈仙师。这个道号大有深意,静,是让胡善祥消停地别闹事;慈,是让胡善祥有委屈也憋在心里。

明眼人一看,都知道其中的猫腻,但朱瞻基是皇帝,自然无人违背他的意愿,也只能默默替胡善祥不平,朱瞻基的老妈张太后就是如此。儿子当了皇帝她也管不了,只能在行动上表示对胡善祥的亲厚,有事没事就找“静慈仙师”聊天,遇到宫里有宴会的时候,还把胡善祥的位置安排在孙皇后的前面,这也算是无声的表态了。

胡善祥很感激张太后的照顾,对张太后的感情很深。在张太后病逝后,她也因为伤心过度,仅过了不到一年也伤心而逝,当时的明英宗用嫔妃的礼仪规格埋葬了她。

朱瞻基废后之事虽然做的过份,给胡善祥造成了很大的伤害,但对大明王朝却有续命之功。朱瞻基驾崩之后,孙贵妃的儿子朱祁镇做了皇帝,孙皇后也自然升格为孙太后。朱祁镇是个不靠谱的皇帝,听了大太监王振的忽悠,御驾亲征去打瓦剌,结果被生擒活捉,成了瓦剌人的“肉票”,大明朝廷里顿时乱成一团,很多人都建议迁都南下,避开瓦剌人的兵锋。如果真如此决定,那大明很可能成了偏安一隅的“南明”小朝廷。



这时候孙皇后显露出了无比的勇气和决断,她听从了于谦等人的建议,训斥了建议迁都的大臣,同时立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为皇帝,把朱祁镇奉为太上皇,让瓦剌人手里的肉票直接失效。正因为孙皇后主持大局,明军才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成功,延续了二百年的生命。孙皇后之于大明,绝对功在社稷。

话说朱祁镇被瓦剌人放回来之后,直接被弟弟朱祁钰(明代宗景泰帝)关起来,直到八年后才复辟成功,又登上了皇位。苦难的历程让他变得十分仁慈,又是给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发养老钱,又是废除了过人殉葬的制度。对于被他老爸伤害过的胡善祥,他也比较同情,在老妈孙皇后去世后,给胡善祥恢复了皇后的名份。

这对于已经去世的胡善祥,已经没什么意义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