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的袁崇焕故居曾经刻了这样一句话:“掉哪妈!顶硬上!”,有什么历史故事吗?

邹氏文化


掉哪妈!顶硬上”据说是袁崇焕在作战时的口头禅,袁崇焕是广东东莞人,祖上原籍广西梧州藤县,袁崇焕虽是文官,却是蛮性十足,倔强的很,这句粗话颇能表现他的性格,表达了袁崇焕对侵略者的切骨痛恨以及英勇无畏的精神。

军事天才努尔哈赤凭借祖宗留下的十三付甲胄起家,带领数百名族人东征西讨,崛起于东北,纵横白山黑水间,在万历四十五年,努尔哈赤以七大恨告天,发兵攻明。

在此后与明军几次交战都是大败明军,杀的明军将士心理上阴影深重,提到“辫子兵”时不免谈虎色变。当时有一句谚语说:“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说的是女真熟习弓马,强悍善战。努尔哈赤在遇到袁崇焕之前,从兴兵起百战百胜从未吃过一个败仗,还以少胜多几次杀得明军全军覆没。

袁崇焕是万历四十七年进士,虽然是个文官,却喜欢和人谈论军事,遇到年老退伍的老兵,就会问他们边疆上的军事情况,年轻的时候就有志于去办理边疆事务。袁崇焕是个善谈的人,喜欢和朋友通宵不睡的谈天说地,说一些兵戈战阵之事。


在他得中进士后,被分派到福建邵武当了一名知县,天启二年,袁崇焕进京述职,可能是在京和友人谈话时,发表了一些辽东军事的见解,被御史侯恂相中,破格提拔留在了兵部,袁崇焕任兵部主事不久,王化贞大军在广宁覆没,清兵势如破竹,锐不可挡。

自万历四十六年起,四年多时间内,明军打一仗败一仗,覆没了数十万兵马,就在京师人心惶惶的时候,袁崇焕自个儿骑马从北京到山海关内外转了一圈,回来后奏报:“给我足够兵马粮饷,我一个人就可以镇守山海关。”

一个南蛮就此和距家乡数千里之外的辽东捆绑在一起,朝廷正在忧急惶惶之际,听他讲的头头是道,也顾不上追究他擅离职守,便升他为兵备佥事,助守山海关。袁崇焕虽然从没上过战场,却是初生牛犊不怕虎,说到做到,终他一生,清兵不能越宁远城一步。


袁崇焕申请从他的家乡招募了一批兵员去,他认为广东步兵勇捷善战,广西狼兵雄于天下恬不畏死,朝廷对于他的请求都予以批准,袁崇焕到山海关后,当时的辽东经略是王在晋,王在晋派他出关到前屯卫去收抚难民,袁崇焕当夜出发,一个书生在荆棘虎豹之中夜行,四更时到达,前屯城中将士无不佩服他的胆量。

当时在第一线的宁远没有城墙,根本无城可守,而明军的一切守御设施都集中在天下第一关“山海关”,稍具军事常识的都能看出来这样太过危险,山海关一失,敌军就可以攻到北京,袁崇焕就提议在关外守关,胆小的王在晋觉得有道理,不过只想在离山海关八里远的地方八里铺筑城,袁崇焕说这么点地哪够,跟王在晋争论,可惜官没他大,王在晋就是不采纳,气的袁崇焕越级奏书给首辅叶向高,叶却也没听他的。

宁远北边十三山有难民十几万被清兵困住不能出来,大学士孙承宗巡行边塞的时候,袁崇焕向孙承宗申请自己带五千兵马驻扎在宁远以声援十三山,然后派将领带兵去十三山救回难民,孙承宗和总督王象乾商议后没同意袁崇焕亲自去宁远,一面派兵去宁远,一面让王在晋去救援难民,结果王在晋救援失败,十余万难民只救回六千人。



孙承宗对此很生气,便召集众人商量重点防守的地方,袁崇焕极力主张筑城宁远,朝廷中的大臣都反对,认为宁远太远,守不住。孙承宗亲自出关巡视,肯定了袁崇焕的看法。

不久孙承宗接替王在晋的位置,成为辽东主帅,天启三年(1623年)九月,孙承宗派袁崇焕与副将满桂带兵驻守宁远,袁崇焕到了宁远后,高规格的筑起宁远城:城墙高三丈二尺,城雉再高六尺,城墙墙址广三丈,派祖大寿等督工。

袁崇焕与将士们同甘共苦,善待百姓,所以筑城时人人尽力,天启四年(1624年),宁远城修筑竣工。宁远城离山海关二百余里,这座城墙修好后,明朝的国防线向北推移了二百余里,关外汉人纷纷涌入,远近视为乐土,人口大增。

孙承宗和袁崇焕两人相得甚欢,定下计策稳扎稳打,相继占据了锦州、松山、杏山等地,并修缮城防长期驻守,宁远也因此成为内地。天启五年(1625年)十月,孙承宗遭到罢免,胆小鬼高第接替其职,居然下令关外军民撤进山海关,袁崇焕蛮性发作,誓死守在宁远,还把母亲和妻子也接到宁远,高第也不敢对他怎么样,只是下令将锦州、右屯、大小凌河、松山、杏山的守兵都撤掉,数年辛辛苦苦的经营毁于一旦,气的袁崇焕不知道骂了多少句三字经!

天启六年(1626年)正月,努尔哈赤得知孙承宗被罢免,又看到高第这番折腾,知道这个高第没啥用,袁崇焕必定无人支持,于是率领十三万大军,渡过辽河来攻宁远。

大敌到来,辽东主帅高第这么荒唐,是指望不上了,援军是一定不会有的,弃城还是守城?宁远一城孤军,守军不过一万多人,怎么能挡满清倾国之师。袁崇焕牙一咬:“掉哪妈,顶硬上,几大就几大。”

受到袁崇焕的感召,守城的将士们象打了鸡血一般,人人热血沸腾拼死守城,清兵来势汹汹,攻城时候经历很久,城基被清兵挖成一个个凹坑,城墙被撞垮了一丈多,袁崇焕又是喊道:“掉哪妈,顶硬上。”亲自搬石来堵缺口,连受了两次伤,打战的时候,反而是这种粗话口号更能激励士气。在袁崇焕榜样之下,守军人人奋勇,与清军血战三日,努尔哈赤中炮落马,七个月后含恨而逝,清兵损失惨重,不得不下令退兵,“辫子兵”所向披靡的神话至此破灭。

袁崇焕也得以喘一口气,重筑锦州城,紧锣密鼓的打造关宁锦防线,一年多后,皇太极兴兵攻打锦州、宁远依旧无功而返,这次宁锦大战中,也是受到袁崇焕忠勇的感召,老滑头赵率教奋死拼命,连魏忠贤派来监军的太监刘应坤、纪用也分别在宁远、锦州城上督战,勇敢的很。


清兵见攻不下宁远,知道关宁防线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崇祯二年(1629年)十一月,皇太极自沈阳绕道蒙古向北京进攻,袁崇焕得讯后率九千关宁铁骑星夜驰援,终于比清兵先到达北京,清军得知袁军已到北京城下,都是大惊失色,未战先怯。袁崇焕亲自上阵督战,九千关宁铁骑与十余万清军血战于北京城下,互有胜负,最终清军不支败退,退了十余里。

崇祯帝这时候吓的屁滚尿流,见清军没有远退,不断的催促袁崇焕出战,袁知道敌强我弱,坚持等待各路勤王部队,然而多疑的崇祯和大臣们不懂军事,京城的老百姓更不懂,他们不知道袁崇焕此时调兵守陵、抄清兵后路意欲何为,于是谣言四起,说袁崇焕不肯出战别有用心,许多人还说清兵是袁崇焕引来的,在这种情况下,皇太极的反间计虽然拙劣,却还是成功了。


于是崇祯帝召袁崇焕和祖大寿进宫,问不了几句,就喝令将袁崇焕逮捕下狱,祖大寿吓的手足无措,出城后等了三天却等到崇祯说袁崇焕谋叛,祖大寿闻之大怒,率兵出走,崇祯这一下急了起来,劝狱中的袁崇焕写信给祖大寿让他回防京师,袁崇焕心中不服,不肯写,后来还是以国家为重,亲笔写信让祖大寿回来,祖大寿阅信后大哭,领兵而回。

北京城里崇祯又催满桂出战,满桂虽知不可出战,但不出战势必和袁崇焕一样,无可奈何下只得和总兵孙祖寿等出战,最终满桂和孙祖寿都战死,幸得此时祖大寿抄了清兵后路,皇太极对袁部深有畏惧,此时后路又受到威胁,于是领兵退去,北京保卫战落下帷幕。

袁崇焕蒙冤下狱,清兵退去后,崇祯就迫不及待的要把他杀掉,不管朝中大臣如何上疏求情,祖大寿愿削职为民请赎袁崇焕,崇祯一概不准,他是铁了心要杀袁崇焕,可怜袁崇焕最后被判凌迟处死,他千里奔驰来救援的京城百姓还花钱买他的肉吃,一钱银子一片肉,买到后咬一口,骂一声:“汉奸。”


袁崇焕死后骸骨弃于地下,他的一位姓余的仆人,半夜里偷偷的收了骸骨,埋葬在广渠门内的广东义园,姓余的义仆终身守墓不去,死后也葬在袁墓旁,他的后世子孙世代为袁崇焕守墓,说是为了祖宗的遗训。


历史红尘


那天我在宿舍香港粤语电影,刚好我看到反派老大面色狰狞,大喊一句“掉哪妈!顶硬上!”,又刚好我学霸级舍友经过,听到了。


学霸问我:这句白话是什么意思啊?我好像看到过。

我嘿嘿一笑:学渣也好为人师啊。于是昂头挺胸,一本正经地说道:“呐,这句话呢,在我们白话中那边算是句粗口,用国语翻译的意思是“操它妈的!给我硬顶着上!”

学霸再次问道:对了,这句话是在东莞袁崇焕故居的雕像下面看到过。

我一脸茫然:边个(谁)?唔通(难道)系我太太太太太爷?

学霸开始发挥她的演讲水平:“并非与你有关,这句话被刻在东莞石碣袁崇焕纪念园的,基座铭牌上。”


“袁崇焕是明末人,祖籍东莞,后搬迁到广西藤县。一生经历可谓是波澜起伏。”

“他在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中进士,初在福建任一小官,后辽东糜烂,辽东大地的汉人被后金骑兵肆虐。国土沦丧。”

“且当时的在辽明官,无一人能挡住后金骑兵攻势。无论朝野,人人谈辽色变,在这节骨眼,爱国愤青文官书生袁崇焕,自荐到辽东前线,愤然违抗高第的龟缩命令,在宁远城中,打下了明对后金第一场战役胜利。”

“后因魏忠贤阉党抢功劳,头功全部被阉党抢了,只给了袁崇焕官升一级的奖励,其他玩命的将士,奖赏更是少得可怜,无颜面对部下的愤青袁怒而辞官。”

后又被朱由检重新启用,并托付厚望,最后却因朱由检的性格缺陷而失去生命。


(明末将领袁崇焕)

“而这句话的由来,民间传说是在战争中说的,前句可能是对朝堂上的君主和身边的人痛骂一句,后句就是希望能够打退后金军,再辛苦也要坚持。”

因为袁崇焕曾遇到了瓶颈,那就是崇祯二年(1629年)的北京保卫战,后金军与明军打得不分上下,各自有得有失。”

“他以前请求要到城内,休整早已疲惫的军队,但遭到了崇祯的拒绝,虽气愤却又无可奈何。再者他是两广人,说的大多是白话,说的急了,说这句话出来也不为惊讶。”


(明军)

我听后不以为然:这也没什么吧?

学霸又开始了她的骚操作:想要听其中的缘由吗?

我频频点头:嗯嗯嗯!!!

“袁在复职后,中间出现了转折点:那就是他杀了大将毛文龙,先不说毛文龙是怎么样的人,他这个杀的行为,是擅自行动的,并未请示过崇祯!这就犯了政治大忌了,相当于啪啪的打崇祯脸皮。”


(崇祯)

后来果然因为这个罪名被杀,还被阉党安多一个私通后金的罪名。

其实私通后金这个罪名,就是屈安上去的,搞到后世争议那么大。看看谈迁的《国榷》和后来乾隆给袁崇焕平反,就是知道了。

(袁崇焕墓碑)

《明史》 列传第一百四十七中记载:龙锡故主定逆案,魏忠贤遗党,王永光、高捷、袁弘勋、史褷辈谋兴大狱,为逆党报仇,见崇焕下吏,遂以擅主和议、专戮大帅二事为两人罪。捷首疏力攻,褷、弘勋继之,必欲并诛龙锡。法司坐崇焕谋叛,龙锡亦论死。三年八月,遂磔崇焕于市,兄弟妻子流三千里,籍其家。崇焕无子,家亦无余赀,天下冤之。

后世对他的评价不一:军事家、政治家;李济深认为说:“论明清间事者,佥以为督师不死,满清不能入主中原。”思想家朱舜水却认为他是卖国贼。

我说:说到底,这还是一位好将军啊,没有他,大明早亡了不知多少年了。

学霸长叹道:“对啊,连明史都说他是天下冤之。而他故居雕像这句话,估计是后人牵强附会刻上去的,其实对于民族英雄来说,这是一种侮辱,所以后来听说又被管理人员清理掉了。”

参考史料:《清史稿·本纪一》、《明史》、《清史稿》。

歪眼小史工作室


刚日读史




答:无比震惊!

东莞的袁崇焕故居会刻有这样的话啊?!

到底是官方刻的,还是无聊游客刻的?

如果是后者,我表示理解。

如果是前者,我只能说:这刻字的人,文化认知水平太低了。

因为,这句粤语发音里粗野的口头禅,是金庸大师在他的《袁崇焕评传》里给袁崇焕硬生生编造上去的,事实上,可能与袁崇焕一点儿关系也没有。

金庸大师给袁崇焕编造上这句话的依据,是他认为袁崇焕是广东东莞人,而广东东莞属粤语方言区。

他写:袁崇焕在宁远之战中,指挥士兵顶住后金一轮复一轮的进攻,多次面临危急,情不自禁地爆粗:“掉哪妈!顶硬上!”

什么意思呢?

就是“操,拼了命不要也要顶住!”

想不到,文学的力量太强大了!竟然有人把文学性的描写当真了。

话又说回来,东莞虽然有“袁崇焕故居”,但袁崇焕并不是在东莞成长的。

袁崇焕祖籍是广东东莞,他的曾祖父袁大郎是广东东莞县水南村人,生有二子,长子袁红瑁(字世祥),次子袁红珩(字耀祥)。

袁红瑁即是袁崇焕的祖父。

袁红瑁在东莞水南乡开木铺,由儿子袁子鹏出外采购木材。

袁子鹏即是袁崇焕的父亲。

袁子鹏经常到广西平南白马采购木材,随着生意做大,后来就在平南白马定居了下来。

乾隆二十一年修的《平南县志》记载:“袁崇焕,字元素,祖籍东莞,父子鹏徙平南白沙村,与藤县接壤,万历丙午,崇焕由藤县籍中式举人,己未进士”。

袁崇焕继嗣元孙袁炳在乾隆四十九年撰的《袁氏家谱》中也写:“(红瑁)公长子游粤西山川兼贸木材,定居平南白马”。

现在,袁崇焕在平南白马的故居遗址有两处:一处在白马圩江边码头,做住宅,也做商号;另一处遗址在白沙村。

袁崇焕在平南白马长大,在平南考童子试时,因为籍贯问题被人攻讦,失去考试资格。袁崇焕本人在《游雁洲诗》的诗跋也说:“予居平南,初应童子试,被人讦,今改籍藤县,故云。”

为什么改籍藤县呢?

因为广西藤县新白马莲塘村就和白马圩江边码头隔江相望,而该村村里生活着同在广东东莞迁居来的袁氏宗亲。

父亲袁子鹏为袁崇焕办了个藤县籍贯,袁崇焕后来即以藤县籍考上了秀才、中举人、中进士。补一下,袁崇焕中举人时为1606年,时22岁。该年,他回故乡东莞祭祖墓,写了《谒墓》诗一首,中有“少小离乡国,飘零二十年,敢云名在榜,深愧祭无田”之句,才22岁的他写了“飘零二十年”,即他的整个青少年都是在平南度过的。

那么,广东东莞的故居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天启七年,袁崇焕引咎辞职后,曾回到祖籍东莞水南村居住过一段时间。

由此可见,从严格意义上说,袁崇焕并不是广东东莞人,而是广西平南人。

我在2018年元旦曾写过一篇题为《袁崇焕故里之争何时休?结论已出:既非东莞,亦非藤县,而是此地》的文章,就发布在今日头条号里,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搜来看一下。


覃仕勇说史


东莞的袁崇焕故居曾经刻了这样一句话:“掉哪妈!顶硬上!”,有什么历史故事吗?


这个问题中,我们可以提取到三个有效词:东莞、袁崇焕、还有这句“掉哪妈,顶硬上”。

所以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先分析一下,三者之间的联系。

袁崇焕和东莞

袁崇焕(1584-1630),他的雕像至今仍屹立在我家乡的火车站前,关于他的故事,我也是从小就有所耳闻。

可以说,袁崇焕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民族英雄,万历年间中了进士,后来又自荐到边关镇守。

在与清兵抗争的过程中,先后取得了宁远、宁锦战争的胜利。

然而,明末时期,宦官当道,袁崇焕刚正不阿的性格并不讨大太监魏忠贤的欢心,于是他只好辞官回乡。

后来朱由检继位后,袁崇焕再次出山,得到了重用。在抗清扶明的道路上袁崇焕一度成为努尔哈赤的劲敌。

说起这二位,必须说一说这宁远之战了,努尔哈赤在攻打辽东时,屡战屡胜。先后攻下了开原、铁岭、沈阳……几乎大半个辽东地区。



然而,在乘胜追击的努尔哈赤沉浸于自己的无敌神力之时,却万万没想到,在宁远城吃了败战。

宁远大战中,守城将军袁崇焕手下只有两万多名士兵,而清军有十三万余人。如此悬殊的人力差距,袁崇焕胜在了兵器。

据记载,袁崇焕当时虽然没有足够的士兵,但是在城墙上守城,位置占了一定优势,最重要的是,手里有十一门红衣大炮。

要知道,大炮作为热兵器,是很稀少的。而且,力量上以一敌百毫不夸张,努尔哈赤作为游牧民族打出来的王,兵器上主要以冷兵器为主,最终战败。

也有传言,努尔哈赤在宁远一战后,羞愧难当,不久后郁郁而终。不过,记叙历史向来“为尊者讳”,天可汗具体怎么死的也是众说纷纭。

有人说是被袁崇焕的大炮打死的,也有人说是病死的。相传,努尔哈赤的葬礼上,袁崇焕还曾派喇嘛前去吊唁。当然吊唁为嘘,勘测虚实为真。

以上便是袁崇焕比较有名的事迹,不过基本都是发生在辽东地区,而东莞不是他的主要战场。

东莞,其实是袁大将军的故里,这也是目前占据上风的说法。也有人因为袁崇焕父亲在广西的墓碑碑文推测袁崇焕祖籍是广西。

毕竟,谁都希望自己家乡出个英雄,所以,祖籍之争热度不减也是必然。

英雄枉死

前面说到,袁崇焕被迫回乡后,又因朱由检复出。殊不知,朱由检这个人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刚愎自用,猜忌多疑。

辽东地区因为有了袁崇焕守城,清兵入关多了一个很大的障碍,武力解决已经赔了一个天可汗。所以忽必烈想到了离间计。

于是,皇太极收买宦官,在崇祯帝面前说:听闻那金国将士传言,皇太极与袁崇焕早就立下了城下联盟里应外合。

也不知怎么回事,崇祯帝就信了邪。当然,也有人分析说,离间计只是处死袁崇焕的原由之一。


后来,袁崇焕入狱八月,期间忠臣百姓富商多次进谏,甚至有人提出以命换命,替袁将军去死的提议。不过,崇祯帝都没理睬。

最终,袁崇焕被处以凌迟之刑,皇帝下令剜1200刀。于是他背负着投敌叛国的罪名,在百姓的骂声中悲惨死去。

不仅如此,相传,袁崇焕死后,百姓还食其肉,碎其骨,怎一个惨字了得!相关记载,明末张岱的《石匮书后集》中可见,感兴趣的可以查阅一二。

一辈子忠贞爱国,却莫须有的惨死,直到100多年后,乾隆帝才为他平冤昭雪。不管什么原因,英雄最后得到证明还是值得欣慰。

掉哪妈,顶硬上!

最后,说一下这句俗语,这六个字来自粤语,是广东白话,大致意思就是:他娘的,死撑着。

这句话,其实来源于后人整理的袁崇焕的民间传说,今天被雕刻在东莞石碣袁崇焕纪念园的袁崇焕雕像基座铭牌。

有人说,这是袁崇焕打仗时鼓舞士气,咒骂昏君的口头禅。

不过,这也终究只是传说,袁崇焕忠于皇帝,忠于国家,究竟是否说出大逆不道的这般粗鄙之语,有待考究。
这句脏话,也的确给了我们的英雄更多贴近生活的描写,其背后用意来由,也无从查证,权当听个趣闻轶事了。


史之策


我也到过袁崇焕故居,亲眼看到过那句话,没有觉得有什么不正常的。

质疑的人说那是金庸杜撰的,文人怎么会说那样糙的话呢?

这样的质疑显然没有道理,文人怎么了,文人不是人?

文人在泡妞的时候不会说蜜语甜言?文人着急了不会骂人?文人也要吃喝拉撒睡,跟常人没有什么不同啊。

"不须放屁"粗不粗?伟人急了在诗词中还这样写哩,哪条法律说文人不能说粗话,谁敢担保文人一生都会文绉绉,端着文人的臭架子。

别看平日里道貌岸然,苏东坡他们在一起的时候也会说荤段子,爆粗口更不在话下,说不定比粗人更"粗"。至于袁崇焕,那更是一个另类而个性十足的奇异文人,没有一点文人的气质。也可以说是生了一副文人的皮囊,五脏六腑"武"得很,长了一堆武夫下水,袁崇焕说这话再正常不过了。

不过中国人一贯是说得做不得,做得又说不得。故居上刻下这样的话要是真的出自文物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的话,那他们太可爱了,要给他们点一个大大的赞。

因为这样的粗话不仅无损袁崇焕的人格,而且还为袁将军增添了无限荣光,让他的形象更加光彩照人。因为那样才真实,真实的人,才有魅力。

据说那句话是金庸大师原创的,金庸大师在他的《袁崇焕评传》中这样描述的,金庸大师这样描述的依据,就是因为袁崇焕是广东东莞人,而东莞的人说话自然是粤语方言。

袁崇焕说这话的时候在特定的战争场合,形势万分危急。那是宁远之战中,后金骑兵攻势凶猛,倒下一批又一批;金兵前仆后继,势如潮水。袁大将军急得浑身是汗,一句粗话脱口而出:"掉哪马!顶硬上!"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xxx,给老子冲上去。

这句话就是点睛之笔,他把袁崇焕的率真、质朴、勇敢、威猛刻画的惟妙惟肖。俗话说文如其人,话也如其人,如果袁崇焕在这时候不爆粗口就不是袁崇焕了。

在多数人看来,爆粗只能是鲁达和李逵这些武夫,像袁崇焕这样的文人不会如此粗俗。

首先真正的书生是不会去带兵打仗的,即使带兵打仗也不会有什么作为。民国的时候不少儒将,但那时候有军校,有志男儿报效祖国可以上军校,手无缚鸡之力也能当将军。可即便如此,上军校的人不管外表有多"文",内心也是尚武的。

至于袁崇焕,那更是文人身、武夫心。

首先,袁崇焕在万历十二年出生,万历四十七年才考上进士,当时已经三十五岁了。由此可见,袁崇焕的文采实在不能说出色,要不然早就考上进士了。袁崇焕如果真的是文人,他写的诗也不会那么少,而且技术含量也非常低,类似打油诗: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

你看,诗如白话,连平仄都不讲究。

可是袁崇焕就不是文人,是一个军事天才。如果说诸葛亮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纯属罗贯中杜撰的话,袁崇焕在福建知县任上,就知道万里之遥的边关风云,心中就有了平定边塞的战略方针可是铁的事实。

三年之后,袁崇焕到兵部任职,当时后金兵势如破竹,明军节节败退,众将谈金色变。而袁崇焕到边关转了一圈就对明熹宗朱由校夸下海口: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全世界。(给我军队,我就能搞定后金兵。)

文人能有这样的气魄?这分明是战神下凡。

事实证明袁崇焕能征善战,百战百胜,简直是孙膑再世,让后金闻之色变。如果这样下去,明朝至少不会死得那么快。

可是有能耐的武将不是目中无人就是情商低不会团结人,袁崇焕也是这样。

他无论到哪都不能给别人和睦相处,跟魏忠贤的手下不和,后来跟著名战将满桂不睦,接下来又跟王之臣也闹翻了。反正他到哪只能是自己一手遮天,没有容人之量。

对待皇帝本人的期许,为了不忤逆上意,他又犯了爱夸张的毛病,给皇帝画了大饼,吹下了海口。

而历代朝中缺少的是中流砥柱的袁崇焕,从不缺嫉贤妒能的小人。于是袁崇焕遭到了小人的诽谤和打压,皇帝听信谗言排挤袁崇焕。袁崇焕在前线玩命却不能达到朝廷的认可, 将士们为朱家卖命却不能得到奖赏。

后来金兵千里奔袭进犯北京,袁崇焕率大军火速救驾,军队人困马乏想去城里修整却被皇帝拒绝。

在北京城外,金兵气势汹汹,攻势凌厉,袁崇焕带领官兵同仇敌忾、誓死守城。在金兵发起疯狂进攻的时候,袁崇焕在阵地督战,向士兵大喊:

"掉哪马!顶硬上!"

这句话既是对将士们说的:他娘的,都给老子硬冲!也是一肚子无名火无处发泄,一片忠心君不识,这句粗话也是说给城里那些嫉贤妒能的奸臣们听的。

多么忠心耿耿的大将,可惜朱家皇帝有眼无珠,在战后就被以滥杀大臣毛文龙的罪名给凌迟处死了,朱家皇帝中了敌人的反间计,自毁长城,活该上吊。


历来现实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


刚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感觉很好笑。

“掉哪妈!顶硬上!”是一句广东的白话,并且是不登大雅之堂的叫骂话。

意思就是:×他妈的,都给我死撑着。

这句话之前就铭刻在东莞袁崇焕故居的雕塑之上。

很难想象,这样一位中军大将,能爆出这样的粗口。

袁崇焕像

但是想一想袁崇焕在宁远的那一战。

天启六年(1626年)正月,战不无胜的努尔哈赤趁着辽东更换主将,就引大军西进。处于第一线,也就是首当其冲的,就是守在宁远的袁崇焕。

努尔哈赤像

袁崇焕急求辽东经略高第和总兵杨麟支援,无奈这两个家伙早就被努尔哈赤的威名吓怕了,感觉宁远打死也守不住,于是就要求袁崇焕弃城逃回来。

袁崇焕一怒之下,血书盟誓,与守将誓死守在宁远孤城。

历史知名的宁远保卫战,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爆发的。

结果我们都知道了,袁崇焕拒绝努尔哈赤的劝降,血战守城,最后用杀手锏——红衣大炮,把后金军轰得人仰马翻,努尔哈赤也在此役受伤,不久死去。

袁崇焕打破了后金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让大明王朝看到了一丝希望。

然而正是在这些恶斗中,或许有那一句带着老家口音的急吼:“掉哪妈!顶硬上!”

这句特殊的吼声能流传后世,恰恰说明不是无中生有。从这句话中,可以想见当年大明军队与后金骑兵的惨烈交锋。后无援军,困守孤城,也只能这样拼死一搏了。

可惜了袁崇焕,死于千刀万剐之凌迟之酷刑。


更多历史类原创内容,欢迎关注@历史宝藏。

历史宝藏


这句话不单单袁崇焕东莞故居有,许多袁崇焕的纪念馆也有,只不过没有像东莞那样大大的刻在袁崇焕雕像基座上而已。

对于这一句话,粤语地区的人们是很好理解的。“掉哪妈!顶硬上!”翻译成普通话,大致就是“操她妈的!死也要干了!”。袁崇焕说这句话并没流传下什么历史故事,只是他的一句口头禅而已,其实也是几乎所有说粤语的人的口头禅。现在一般简化为"掉~~″或"超~~″……

这句口头禅比较刺眼的是前面的那句“掉哪妈”,从字义上看,这句话算粗口,但在不同语境之下,意思是不同的。在一般情况下,它可能就是一句起助词作用的口头语,和北方人常说的“我操”一样,不一定就是想骂人,可能就是想强调一下情绪、表达一下惊讶什么的。不过,如果袁崇焕是在打仗时常喊这句话,那么骂人(骂清兵)的成份是多一点的。


(袁崇焕梧州故乡)

几年前曾去过东莞的袁崇焕纪念馆,雕像基座上的这句话是被铲去了的。据说,为此曾引起不小争论,不知现在有没有又补上了?


50后男人


讨论这句话的方言起源没什么问题,是否粗口也没问题。无聊的是有人居然认为粗口不该上纪实碑,辱没光辉形象。袁是进士出身,妥妥的高级知识分子,但身为军中主帅,在战前动员或是战场上危急时刻,你总不能引经据典循循善诱吧,那个时候一句粗话可能管用的多,提气的多。纪实碑上用这么句直白的粗话,更多的是在体现袁大督师在战场上的勇武和拼命精神,以及他当年所处的那种危急时刻。至于袁的文人形象,他有文集,诗集流传,学界自有公论。说袁是文才武略,忠勇孝义,一点不过份。说袁爆粗口的,有辱斯文的才是狗屁酸腐文人,下次外敌入侵,叫这帮孙子去把外敌曰回去。


撒哈拉破船


好像是在东莞石碣还是石龙火车站附近,门票10元,当时就在附近上班!


常天笑


"掉哪妈!顶硬上!"其中前半句''掉哪妈!''和'丢其老谋',都是广东白话(粤语)口语。平时讲起来是口语粗口,认真起来就是骂人语。

"掉哪妈!顶硬上!"属民间粗语。正规场合或者有文化的人,不会这么说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