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閥割據混戰”,是民國時期的主要社會特徵嗎?為什麼?

騎蝸牛走高速


這是個有趣而且值得探討的問題。如果說到民國時期的社會特徵包不包含“軍閥割據混戰”這一特點的話,

蘑菇我認為應該是包含的,但這不是唯一的特點,而且到了民國後期,這一特點也發生了不同於前的一絲變化。

軍閥混戰的時期來臨了

1912年4月~1916年6月。北洋軍閥代表袁世凱執政,北洋軍閥專制制度確立的時期。

1916年 6月~1924年11月。這是北洋政府保留責任內閣制之名,行封建軍閥專制之實階段,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制名存實亡。


1924年12月~1928年 6月。這是北洋政府取消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制的形式,實行軍事獨裁階段。在這一期間,由於南方北伐戰爭的興起與發展,北洋軍閥實力備受打擊,開始走向潰散和小軍閥形態。

1928年 6月,奉系軍閥被南京國民政府軍隊擊敗,後又發生一系列事件,如張作霖身亡,東北易幟等,北洋政府統治的時代正式宣告結束。

“天下一統”

在國民政府方面,1928年12月29日,東北易幟後,國民政府終於實現了形式上的統一,而其發展歷程主要有以下幾個過程。

1925年7月~1928年10月,早期國民政府階段。中國國民黨稱這一時期為軍政時期。

1928年10月~1948年5月。這一時期,國民政府依照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通過試行的五院制國民政府組織法,實施五院制。國民黨稱這一時期為訓政時期。

抗日戰爭勝利後,1946年5月國民政府還都南京。

1949年10月 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結束了中國國民黨對中國大陸的統治。

事實上,雖然在名義上國民政府是民國時期的“正統”,但地方軍閥同樣並存,他們選擇順從國民政府的統治,但是在其原有地區上卻仍然保持著極大的影響力,且地方派系矛盾在地方,在中央也屢有發生。如國民黨的李宗仁、白崇禧便是桂系。

起初中華民國的建立的確是仿效西方資本主義制度建立,在建立之初確實是資本主義國家,其各項制度與法令都體現了資本主義民主,法制,自由等。 隨之而來的是袁世凱復闢,封建制度重新佔據主導。袁世凱只在位81天,但其復辟所帶來的影響卻對未來幾十年的民國產生了極大影響:中華大地群雄比起,軍閥割據,中華民國雖有名,實已亡。


蘑菇雅說


“軍閥割據混戰”的確是民國的主要社會特徵。而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就是“軍權的割據分裂”。這一點,國父孫中山和毛主席都曾總結過。

孫中山先生在最初搞革命時,很天真,以為只要推翻清王朝統治,革命就算成功了。他初期的革命,根本不考慮“軍權”問題,誰能用就用誰。什麼黑社會、袍哥、青紅幫,只要肯出人鬧起義,他都用。

等到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開始在名義上統治中國。各地手握軍權的軍閥不僅不尿北洋政府,也不把孫中山放在眼裡。此時,孫中山才明白,要想革命成功,必須建立自己的軍隊。也就是說,要“武統”中國,奪取全國的軍權。

孫中山先生病逝後,接班的蔣介石也明白這個道理,死死地抓住“黃埔軍校”不放手。他這一輩子,最喜歡重用的就是老鄉和黃埔學生。只有這兩種人靠得住,能幫他把住軍權!

而勢力比蔣介石強很多的汪精衛之所以敗給蔣介石,也是因為沒有注意抓軍權。在黃埔系滿天飛的國民黨中,他汪精衛手下就沒幾個像樣的將軍。沒有軍權,就等於沒有政治前途!蔣介石用嫡系軍隊,打敗了其他軍閥,這才成了中國的“元首”。對了,在抗戰時,蔣介石也是以“軍事委員長”的名義,統治中國的。

毛主席鬧革命的時候,也提出了“槍桿子裡出政權”的至理名言。手裡有槍,你才能在政治舞臺上有發言權。蔣介石為何怕毛主席,為何不顧抗戰大業也要搞摩擦,就是不想讓毛主席手裡有槍桿子。

最終,毛主席用手裡的槍桿子打敗了蔣介石為首的所有軍閥。解放軍成為中國大陸唯一一支軍隊,軍權歸新中國。軍閥割據混戰,也到此結束。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軍閥混戰主要指1916-1928這十二年,以張學良“東北易幟”結束。

混戰是這時期主要的特徵,為什麼?


雖然北洋軍閥看似維持一個統一的國度,實際則是呈現四分五裂的狀態,比如袁世凱死後,由段祺瑞執掌的北洋政府,內部又大體分為直系與皖系。而北洋政府的實際邊界,只有整個北方,外加東南各省,以及中部幾個省份。


至於西南省份、以及兩廣則屬於西南軍閥、南方革命政府手中。

由於各個不同勢力,代表不同的利益。當不同的訴求相沖突,就產生戰爭。

比如:在1917年,對程壁光在廣州創建的“護國軍政府”,就哪種方式解決,北洋內部意見不一,如以渴求用武力解決南方革命政府,代表人物便是段祺瑞,及他所代表的皖系;而直系馮國璋希望和談。

最後馮國璋擰不過段祺瑞,最終導致“護國戰爭”的爆發,縱觀北洋軍閥短短十六年統治史,大大小小衝突少說也有上百起,不過總體而言,他們規模小,對百姓傷害也較小。


本草百曉生


民國軍閥割據混戰原因有三,這三點湊成了民國的軍閥割據混戰的特點。

1、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之間的矛盾是導致民國時期軍閥混戰的根本原因

當時,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生產力的進步,西方資本主義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壯大,不斷向外尋求其進一步發展所需要的市場和資源,民國時期的軍閥混戰從某種意義上而言就是西方資本主義在中國爭奪和瓜分利益的表現。

2、帝國主義國家在中國的力量轉變是導致民國時期軍閥戰爭的外在動力

上個世紀初,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世界上各國力量之間的對比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轉變,這一巨大轉變也在影響著當時的中國社會。

這是因為,一戰後西方帝國主義在華的力量對比發生了重要變化,英、法、美、日等帝國主義國家在清政府統治被推翻之後在中央統治層面一時找不到合適的代言人。

3、民國時期中國國內的政治經濟變革是導致軍閥混戰的內在原因

在政治形勢上,1916年舊軍閥的代表性人物袁世凱死後中國國內的政治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

當時,北洋軍內部的派系鬥爭愈演愈烈,導致一時間沒有人能夠掌控整個政治形勢。在這一國內形勢下上,各地方擁有一定軍事實力的人物紛紛劃定了自己的勢力範圍,以求保存自己的政治利益。




歷史太傅


軍閥割據,是民國時期最大特點。

而割據一方的,都是各省區擁有軍權的領軍人物或是一把手。

像雲南都督蔡鍔將軍,清朝時,就是雲南都督。清朝一亡,他成民國初雲南最高長官。

放眼四川、湖南、湖北、廣東、甘肅等等省區,無不如此。

沒有強勢的能拿捏全局的人時,各路軍閥,你不服我,我不服你,各種混戰,在所難免。


侃雲南


是也不是,首先在袁世凱登基鬧劇之後各路軍閥輪番登臺,政府更迭嚴重,誰有兵權誰的兵強馬壯誰就可以組建政府毫無民主可言!其次,在北伐後蔣介石南京政府成立後,全國總體來說是完成了統一,有過一段相對和平的時期!


抬頭微笑812


′軍閥割據混戰’,是民國時期社會的主要社會情況。因為在當時只認為(優其是孫中山先生)推翻了清政府帝王制世襲特權就完成任務了,沒考慮內奸會阻擋人們意志形勢發展的阻力,為此,就把主要兵權交給了當時孫中山先生最信任的袁世凱,袁世凱失信,背叛辛亥革命,復辟自稱皇帝大總統,就這樣沒得到孫中山以及辛玄革命老先區們的支持擁護,完全是叛徒。導致辛亥革命失敗,引起全國軍閥混戰。東北三省的張作霖大軍閥,河南的吳佩夫大軍閥,山西的閆錫山大軍閥還有南方的白崇喜、李宗仁等軍閥在全國混戰,由於內部爭鬥,導致外來二戰日本侵略中國,中國人民欲血奮戰八年徹底把日本趕出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又經過十年戰爭,共產黨打敗國民黨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


用戶平等


軍閥割據只是民國上半期的主要特徵,民國下半期的主要特徵是國民黨黨國統治+中共革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