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籍應該從哪一代開始算?

airena


祖籍的這個概念和我們的祖先崇拜有關係,至於從哪一代開始算起,那麼就得看主觀和客觀的因素了。

祖先崇拜文化

我國自古以來就有祖先崇拜的文化,“禮”的誕生之後更是完善了宗廟祭祀文化。父系社會之後,男子開始佔據主導地位。而那時候有封地的男子才能有氏,有了氏才會有宗廟。

而“祖”字東漢許慎認為本是始廟的意思,其意思是把最先開始受封可以建立宗廟的那個人被稱為祖,而不一定是以血緣關係的第一代祖先。之後父親的父親就被稱為了“祖”,而父親的父親的父親和其以上的都可以被稱為祖。


從哪一代開始算起?

按照現代的做法來說,我們最少得從爺爺那一輩開始算起。戶口本上的籍貫就是填寫的祖父或者祖父以上先人的常住地,所以祖父這一代的常住地是填寫祖籍最低的下限。

然而在古代會因為經商、避難、逃荒、戰爭等等各種原因變換常住地,從一個常住地遷徙到另外一個常住地,小則跨縣,大則跨國,然後世代繁衍生息。只要遷徙最低跨了行政單位的,一般會把原來的常住地當做自己的祖籍,若是經過多次遷徙,那麼一般會把可以考證到的最早的那個常住地當做自己的祖籍。

若是現有資料考證不到自己有遷徙的痕跡,祖上一直世代居住在此的,那麼此地就會默認為自己的祖籍。



可以得知祖籍從哪一代開始計算是有上下限的,其最晚不得晚於自己的祖父輩,其最早也不會早於可以考證的最早族譜所記載的第一代祖先。而祖籍的所在地按照現在的規定則是可以在這個上下限中自己來主觀選擇,不過大多數人會選擇自己可以考證到最早的祖先的常住地。


淡看天上月


如果按照官方的說法應該是:請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戶籍管理條例》。該法案能清楚的解釋祖籍應該從哪一代開始算。

中國人的傳統觀念和文化來講,祖籍的定義分為官方和民間兩種:

官方法律定義

從官方的法律法規來講,祖籍的定義是規定該人的祖父出生地為準的,如果祖父出生後,定居地有所遷移,那麼該人的後代以祖父遷居地的籍貫為準。

比如曹操的祖籍是安徽的亳州,那是應為他的祖父曹騰是亳州人,雖然曹操幾乎沒有在亳州居住過,一直定居(算是定都)於許昌,那麼他的孫子曹睿的祖籍就算是許昌了,算是河北人了。

這種法律定義其實是近期出臺的相關戶籍管理規定的,非常明晰的定義了籍貫和祖籍,當然這種定義更多的是為了方便管理,便於查詢,更加容易查找相關人員。

如果在祖籍和籍貫不清晰的情況下,要查找某人是很困難的,比如現在曹操的某個後裔早就定居東北地區了,官方的資料填寫祖籍在亳州,你要查找他,估計得把他的祖宗十八代翻個遍。

民間定義

中國傳統文化其實是以“孝文化”為基準來進行傳承的,孝文化的基礎就是傳承,傳承的基礎就是我們說的祖宗十八代,甚至更幽遠。

中國人在定義自己的祖籍的時候,往往帶有個人的情感色彩和家族驕傲的,比如我們經常說的山西洪洞大槐樹,該處的居民由於歷史原因被官方進行強制的遷移,流落全國各地,甚至世界範圍都有該處的居民後裔,現在他們的後裔都非常自豪的說是祖籍山西洪洞大槐樹下,如果從明朝洪武、永樂年間算起都快600年了,這都多少代了。

小編祖父輩都世居重慶地區,但從祖籍來講,祖輩算是四川人(97年重慶直轄),那麼祖籍應該算是四川,但家族更悠長的歷史卻是明末清初湖廣填四川的湖南移民,這是有族譜為證的。但我們現在更願意說是重慶人,這就是個人感情色彩的情節了。


另外還有一部分人就是祖籍附會了,因為他們希望給自己找一個足以光宗耀祖的祖宗以耀門楣,比如大名鼎鼎的朱元璋就給自己找了個祖宗——朱熹,朱重八地地道道的安徽鳳陽人,世代都是農民,而南宋大儒朱熹卻是江西婺源人,這種附會其實就是一種政治需要,或者說是個人虛榮的滿足而已。

中國人對於自己來自哪裡是非常看重的,這就是所謂的人生有了出處;但對於自己歸於何方卻定義不清晰,因為我們缺乏足夠堅實的宗教基礎,但是我們中國人對於這種非常質樸的孝道傳統卻是世界上最有人情味的種族。

我們炎黃子孫的靈魂裡總惦記著我們的根在哪裡。


沉墨I方之城


祖籍一詞,按字面理解就是祖先居住地,但由於人口遷徙,很多人的居住地與祖先的居住地並非同一個地方,因此對於祖籍的理解也經常出現爭議。

一、祖籍與戶口所在地:

祖籍的籍字,本義就是登記冊、戶口冊,如果自己家族從祖輩開始一直未曾遷移,那麼祖籍就是自己本人的戶口所在地,但這種情況並不多見,大部分人的祖籍與自己戶口所在地並非同一地方。

二、祖籍與籍貫:

籍貫本是祖籍地的一種表述,但由於現行個人檔案“填寫說明”中明確解釋籍貫只是祖父的長期居住地,所以現在所說的籍貫並不完全等同於祖籍。

現行的戶口本中,籍貫原則上一般從父,填寫本人出生時祖父的戶口所在地,如出生時祖父已去世,填寫祖父去世時的戶口所在地,如果祖父未落常住戶口,那麼填寫應落常住戶口所在地。

籍貫更注重手續的嚴謹,一旦戶口登記籍貫後,就不可更改,但祖籍則更注重親情認知,比如某新生寶寶的祖父原來是四川人,但八十年代到廣州工作並從此定居,戶口也隨之遷到廣州,那麼新生寶寶的籍貫要填寫廣州,但一般人都會認為寶寶的祖籍是四川,而不是廣州。

三、祖籍與故鄉、老家:

故鄉是指自己出生並長期生活的地方,比如上文提到新生寶寶,其長大後故鄉一般指廣州,而不會是祖籍四川。老家則具體指故鄉的家庭,也可借指故鄉,但故鄉一般至少是鄉村,而不會指某處房屋。

四、祖籍究竟如何理解?

按一般解釋,祖籍是祖先、祖輩的家族長久的居住地,祖先、祖輩是祖父以上各輩尊長,所以每個人的祖籍有可能出現多個地方,比如上文寶寶的祖父是四川人,其祖籍一般是四川,但假如其曾祖父原是湖南人,因戰亂遷移到四川定居,那麼說寶寶的祖籍是湖南也是可以的,再講遠一點,如果其先祖是清朝時湖廣填四川移民四川,本是湖北人,那麼寶寶甚至可以說祖籍是湖北。

該寶寶究竟認可祖籍是四川、湖南還是湖北,恐怕還要依據本人的認知,或者依據其祖父、父母灌輸給他的家族觀念,就此而言,祖籍至少從祖父一代開始算起,但不僅限於某一代。

以上祖籍定義分析,不知您怎麼看?歡迎大家留言討論,更多精彩,敬請關注:六甲番人。


六甲番人


我看了一些回答,說的太亂太複雜了。其實,常人一般的填法如下:

1、籍貫。人們一般填寫己知祖墓所在地。比如A從河北正定農村進城,那麼,他及他的兒子、孫子及重孫,無論在石家莊、天津、北京工作,還是在四川工作。都會填河北正定。

2、祖籍。現在一般沒有這一項要求。如果有,還是上面例子,如果他們知道在正定之前,來自陝西商洛,就會填陝西商洛。如果不知正定之前來自那裡。就仍填正定。

3、一個人一旦進城,遷移就比之前的農村頻繁的多了,有的人一生能呆十幾個地方。比如現在的一些高幹,一個地方任職幾年,他的兒子、孫子及重孫籍貫怎麼填?他們都填的是進城前的,然後填那裡生人,比如出生於北京,或西安等等。

4、過去的農民遷移也很頻繁的。比如安吳寡婦的婆家吳家,已從江蘇來陝西涇陽幾百年。你去問他們的後代,都會說祖籍江蘇,籍貫陝西涇陽,出生於成都,或蘭州,或北京,或西安。其實,他的後代從涇陽去這些地方己二百年以下不等。但還是會如上填寫的。

5、一些華人去國外已幾百上千年。你試問他祖籍,只要他還承認自己為華人,都會說祖籍中國,然後才是籍貫和出生地。

6、現在的人們基本上都說的是父系。一般無人說母系。就是上門女婿的後代,有說父系的,有說母系的。


魚磊衛靜


所謂“祖籍”就是祖宗的籍貫,一般來說,如果家族不是移民的,就不談祖籍。一旦家族是從外地移民本地,祖籍就從爺爺輩往上追溯。

比如我是雲南人,但我在東北定居,如果有人問我孩子祖籍哪裡,我孩子就要回答雲南,因為他爺爺是雲南人,這是最簡單的回答。但是,如果有人要從姓氏支脈上來詢問,那就要往上追溯,直至追溯到族源地。

在雲貴川地區,大部分漢族人都是湖廣或江南移民,因此,當人們相互詢問祖籍時,有的說江西、有的說湖廣、有的說南京。他們或是湖廣填四川時去的,或是明朝洪武年間三十萬大軍征討雲貴去的,到西南的老祖宗到現在至少也有一二十代。因此,說祖籍,大多針對移民而言。

我們吳姓是以國為姓,以江南吳地為族源地。今天的江蘇無錫梅里古鎮和蘇州吳縣等地,都是春秋時期吳國所在地。因此,吳姓的祖籍就是江蘇。


若愚趣談


祖籍至少要從三代開始算起

祖籍是漢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國傳統的宗祠家族文化的具體表現,是中華傳統祖先崇拜所產生的文化。現在我們通常所說的籍貫就是祖籍的一種表述。戶籍跟籍貫不同,例如李白出生地是碎葉城,也就是在今天的吉爾吉斯坦境內,當時的碎葉城屬於唐朝。如果按照現在的說法,那麼李白在碎葉城辦了“身份證”那碎葉城就是李白的戶口所在地。但是李白父親搬到了劍南道綿州巴西郡昌明青蓮鄉。那麼這個時候重新上戶口,他的戶籍就是四川戶口(更小的就是劍南道再下面就是綿州巴西郡等等),戶籍可以小到縣、鎮或鄉等等。而李白的祖籍或者說籍貫也就是他至少是爺爺之前所待的地方就可以說是李白的祖籍。這樣算李白的祖籍就是隴西成紀(今天甘肅天水市秦安縣)。戶籍是可以變的,從李白一生來看,就可以看出戶籍的多變性,比如李白二十四歲以後就開始遊遍天下。李白出四川以後去過重慶、江蘇和河南。二十七歲達到湖北安陸,並在安陸結婚,這個時候李白上戶口的話就是湖北戶籍了。而後李白也到過中國的各個省份,如果假設他上戶口買房的話那麼戶籍就是一直在變的。簡單說戶籍≠籍貫,籍貫=祖籍。



為什麼祖籍會有超過三代就叫祖籍的說法呢?這種說法一般都是傳統的叫法,也就是今天我們的說法大多數是老祖宗流傳下來的。比如“祖孫三代”、“富不過三代”等等。我們都能看出祖籍一般至少是從爺爺輩算起,當然如果你的祖籍想追到祖上八代十代或者二十代都是可以的。歷史上不乏有這樣的情況出現,很多人為了蹭名人的熱點,硬是把自己的祖籍追到二十多代。現在的“諸葛後人”等等都是這種現象的代表性,其中有很多是有記載或者說是有證據的,當然也不乏很多蹭熱點的現象存在。


藤樹先生


若問老家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如今的大槐樹尋根之旅十分火爆,京津魯豫等地人口據說都是明朝洪武年間大移民時從山西洪洞遷來,我們可以說祖籍是山西嗎?

關於籍貫的概念

與祖籍相比,我們更熟悉的是籍貫。

填表,是每位國人不可或缺之事,表格中經常出現的一項就是籍貫。

籍貫是指哪裡?說法並不一致。

有的說是父親的出生地,有的說是祖父的出生地;有的說是父親的長期居住生活地,有的說是祖父的長期居住生活地,當真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但在大多數人看來,祖父的出生地或長期居住生活地是比較公認的。

如果祖父出生並長期居住生活在同一處,籍貫自然就是這處地方;但如果祖父出生在一地,長期居住生活在另一地,按理說他的長期居住地應該是孫子的籍貫了。

既然說法不盡相同,我們來看看官方的解釋。

中組部、國家檔案局和公安部門都曾出具過解釋,明確在填寫正式表格時,

“籍貫”一欄填寫“本人的祖居地,即本人出生時祖父的長期居住地”,這個說法是比較權威的。

這個說法同時表示,隨著人口的遷移流動,同一支的籍貫是會不斷變化。

以我個人為例,我爺爺出生在山東冠縣(屬聊城),解放戰爭時在老家參軍,在全國輾轉征戰多年,後轉業至山東即墨(屬青島),十年後又率妻小回到冠縣老家,並在老家度過了餘下的數十年時光,而我出生在山東冠縣,我的籍貫就是山東冠縣。

我長大後離開冠縣老家,定居在山東東營,未來數十年也不會變化,但由於我的父親出生並長期居住生活在山東冠縣,所以我的兒子籍貫仍是山東冠縣。不過若是我的孫子出生,那麼按照官方解釋,我孫子的籍貫應該就是山東東營了。

關於祖籍的概念

祖籍與籍貫不同,既沒有官方解釋,也不是那麼書面和正式,更多是民間說法。

祖籍是基於對祖先的緬懷產生的觀念,重血脈、宗族和感情傳承,而不重鄉土和地理,所以祖籍的追溯和認定不受空間範圍限制,時間範疇也比追溯籍貫久遠的多,只要能有充分證據追溯得到,原則上可以無限向上追溯,一直追溯到家族長久居住的地方為祖籍

舉例而言,生活在東北地區的很多人都是當初闖關東的人群后代。

對現代而言,他們的祖父已經在東北定居生活,他們的籍貫就是東北某地;由於他們更早的祖先是從山東遷徙過去,那他們的祖籍應該就是山東某地;如果可以追溯到更早,他們的祖先是從河北某地遷徙到山東某地的,那麼他們的祖籍也可以追溯說是河北某地。


需要明確的是,祖籍雖然可以無限向上追溯,但必須是有充分證據資料的(如史料、族譜、地方誌等),不能依據傳說就泛泛追溯,比如我們老家村口曾有一座碑,碑文中記載“傳說全村都是明朝洪武年間從山西洪洞大槐樹遷來”,就說我的祖籍是山西洪洞。

祖籍和籍貫向來是一本算不清楚的賬,不同地方、不同時代和不同人群都有不同理解。親愛的朋友們,你們是如何理解祖籍和籍貫概念的?歡迎留言討論。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每個人在填寫各種檔案資料時都或多或少需要填寫自己的籍貫,最起碼在戶口本里,都曾登記過個人的籍貫。

那麼,究竟什麼是籍貫呢?

根據官方的定義(公安部出臺的文件):

中國公民的籍貫應為本人出生時祖父的居住地(戶口所在地);

祖父去世的,填寫祖父去世時的戶口所在地;

祖父未落常住戶口的,填寫祖父應落常住戶口的的地方;

公民登記籍貫後,祖父又遷移戶口的,該公民的籍貫不再隨之更改。

換言之,如果想要嚴格按照官方規定,去填寫個人籍貫的話,應當以祖父的戶口所在地為準。

當然,個別人希望從母系,也可以改為外祖父的戶口所在地,但這種情況比較少見。

至此,我們已經理順了籍貫的概念。然後再來討論什麼是祖籍,就輕鬆很多了。

祖籍,顧名思義就是祖輩的戶籍,和籍貫相似,都是特指某一個地方。

一般情況下,也是以父系祖先、祖輩的家族曾長久居住過的地區為祖籍,而不必參考母系或外祖父的居住地。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聽到或看到「祖籍」二字,往往是在名人、偉人的傳記或官方介紹上。

譬如:毛澤東是湖南韶山人,但他的祖籍其實是浙江江山;蔣介石是浙江奉化人,但他的祖籍則是江蘇宜興。

那麼問題來了,所謂的「父系祖先、祖輩」究竟應該從哪一代算起呢?

其實,這個問題的答案很難有確切的數字。

眾所周知,祖先與祖輩不同。祖先,是一個家族或者同一姓氏、一脈相承的族群所公認的先祖。

假如把祖先的長久居住之地作為祖籍,那麼我們可以簡單地根據姓氏來斷定一個人的祖籍。

比如,方姓的先祖為方雷氏,而方雷因功受封於方山(今河南禹州)。因此,所有姓方的人,不論哪一代、哪一輩,都可以簡單認定自己的祖籍在河南禹州。

而如果要以祖輩的久居之所作為祖籍的話,通常是以一個家族的族譜保存完整為前提。根據族譜,往前追溯到最早一位祖輩,他的戶籍所在地或者說曾長久生活的地方,就是這個家族所有後人的祖籍。

當然,也有人簡單地將祖父的戶口所在地作為祖籍。這種情況下,祖籍與籍貫也就基本沒有區別了。

總的來說,不論是祖籍還是籍貫,都來源於中國傳統文化中對祖先的崇敬心理。我們常說的認祖歸宗和做人不能忘本,都是在表達這樣一種敬祖情懷。

當我們在自報家門時,特地加上了自己的祖籍,無形中更是體現出後輩對祖輩從發跡到傳承至今的一種自豪感。

同時,這也是一種心懷感恩的表現:畢竟沒有祖輩的奔波遷徙,也就沒有今天幸福生活在遠離祖籍處的我們。


石榴實力主管Q626928


大家好,我是有書君。

在回答“祖籍應該從哪一代開始算”或者說“什麼是祖籍”之前,我們不妨先探討一下:什麼是籍貫?

每個人在填寫各種檔案資料時都或多或少需要填寫自己的籍貫,最起碼在戶口本里,都曾登記過個人的籍貫。

那麼,究竟什麼是籍貫呢?

根據官方的定義(公安部出臺的文件):

中國公民的籍貫應為本人出生時祖父的居住地(戶口所在地);

祖父去世的,填寫祖父去世時的戶口所在地;

祖父未落常住戶口的,填寫祖父應落常住戶口的的地方;

公民登記籍貫後,祖父又遷移戶口的,該公民的籍貫不再隨之更改。

換言之,如果想要嚴格按照官方規定,去填寫個人籍貫的話,應當以祖父的戶口所在地為準。

當然,個別人希望從母系,也可以改為外祖父的戶口所在地,但這種情況比較少見。

至此,我們已經理順了籍貫的概念。然後再來討論什麼是祖籍,就輕鬆很多了。

祖籍,顧名思義就是祖輩的戶籍,和籍貫相似,都是特指某一個地方。

一般情況下,也是以父系祖先、祖輩的家族曾長久居住過的地區為祖籍,而不必參考母系或外祖父的居住地。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聽到或看到“祖籍”二字,往往是在名人、偉人的傳記或官方介紹上。

譬如:毛澤東是湖南韶山人,但他的祖籍其實是浙江江山;蔣介石是浙江奉化人,但他的祖籍則是江蘇宜興。

那麼問題來了,所謂的“父系祖先、祖輩”究竟應該從哪一代算起呢?

其實,這個問題的答案很難有確切的數字。

眾所周知,祖先與祖輩不同。祖先,是一個家族或者同一姓氏、一脈相承的族群所公認的先祖。

假如把祖先的長久居住之地作為祖籍,那麼我們可以簡單地根據姓氏來斷定一個人的祖籍。

比如,方姓的先祖為方雷氏,而方雷因功受封於方山(今河南禹州)。因此,所有姓方的人,不論哪一代、哪一輩,都可以簡單認定自己的祖籍在河南禹州。

而如果要以祖輩的久居之所作為祖籍的話,通常是以一個家族的族譜保存完整為前提。

根據族譜,往前追溯到最早一位祖輩,他的戶籍所在地或者說曾長久生活的地方,就是這個家族所有後人的祖籍。

當然,也有人簡單地將祖父的戶口所在地作為祖籍。這種情況下,祖籍與籍貫也就基本沒有區別了。

總的來說,不論是祖籍還是籍貫,都來源於中國傳統文化中對祖先的崇敬心理。我們常說的認祖歸宗和做人不能忘本,都是在表達這樣一種敬祖情懷。

當我們在自報家門時,特地加上了自己的祖籍,無形中更是體現出後輩對祖輩從發跡到傳承至今的一種自豪感。

同時,這也是一種心懷感恩的表現:畢竟沒有祖輩的奔波遷徙,也就沒有今天幸福生活在遠離祖籍處的我們。


有書博物館


祖籍就是原來祖先原居住地、後因種種原因、如戰亂、天災、工作調動或升遷而搬到異地去居住的。原來可考、有記載的就稱為祖籍。民間有一句罵人的話、兩人在吵架時經常罵對方:我造你的祖宗八代。按此推算應該是八代。我國從前一直是農耕國家、對於結婚年齡官府從來都木存規定、所以結婚年齡較小、十多歲就結婚生子。那麼我們用折衷的辦法計算、每代為二十年、八代就是一百六十年。因此祖籍應該是搬到異地後的八代前計算。我國不是有一個名詞叫做客家人嗎?就是說、你,家搬到異地居住不滿八代的、都稱為客家人。如果居住八代以上的就可以稱為本地人。但是祖籍還是原先的居住地。比如我家原來是湖南長沙人、祖先在明末清初徒步行走數千裡搬到雲南大理定居、現在已超過八代、我們就可以稱為大理人、而不是客家人。但是、我的祖先是湖南長吵的、所以、我的祖籍就是湖南長沙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