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古代鬧蝗災,會有無數人餓死,難道古人不知道蝗蟲可以吃嗎?

萬航林


蝗災是世界性的災難,中國自古以來又是蝗災的重災區之一。

《詩經》中就提到"去其螟螣(蝗蟲),及其蟊賊,無害我田稚。田祖有神,秉畀炎火"

說明早在遠古時期,先民們就飽受蝗災的困擾,對其除了詛咒和企盼神靈發威降服之外,並無更多辦法。

中國歷史上的蝗災多集中於河北、河南、山東、江蘇、安徽、湖北等地,嚴重時可能遍及整個華北及西北。

蝗災:


據《中國救荒史》統計,秦漢時期蝗災平均8.8年一次,兩宋為3.5年,元代為1.6年,明、清兩代均為2.8年,受災範圍、受災程度堪稱世界之最。

蝗蟲身體一般綠色或黃褐色,以禾本科植物為食,種類很多,我國就有300餘種,是農業上的主要害蟲。

蝗蟲:


蝗災主要是由乾旱災引起的。乾旱使蝗蟲大量繁殖,迅速生長。

由於缺水,土壤變硬,地面植被稀疏,蝗蟲產卵數大為增加,同時蝗蟲生長較快,生殖力較高,最易爆發蝗災。

單個的蝗蟲危害性並不大,但當蝗蟲聚集到一定程度後,就會一起行動,變得很有攻擊性。

蝗災:

蝗蟲的繁殖力實在太強太,雖然古代爆發蝗災時,人們採取了很多辦法來治蝗,但要想完全消滅它是不可能的。

古代治理蝗蟲主要辦法有三種。

一、器具捕打法

這是一種最古老的原始捕蝗法,歷朝歷代都在使用,只不過器具有一定的區別。

據清代《捕蝗要訣》介紹,捕蝗器具主要有布圍式、魚箔式、合網式和抄袋式。

宋米芾捕蝗貼:


布圍式是用一塊長條型的粗布,兩頭各套一根木杆,遇蝗蟲來路,迎面插入土中,將其碰落予以捕殺;魚箔式和合網式,是指用蘆葦結成的魚箔或繒網,碰落蝗蟲或使之入網;抄袋式,即用類似今天捕蟲網的小魚鬥或菱角小口袋捕捉蝗蟲。

為了對付那些“已有頭角,遍地跳躍”的幼蝗,以“不使長翼飛騰,貽害禾稼”,還有一種器具捕打法可以稱為“鞋底式”捕打法,即“用牛皮截作鞋底式,或用舊鞋底釘於木棍之上,蹲地摑捕,自可應手而斃。

二、開溝陷殺法

此法主要用於對付幼蝗。幼蝗雖能跳躍,但未羽化,不能飛起或者不能遠飛,易被驅趕於溝中並被覆土掩埋。此法實施需由眾人合力,列隊分組而行。

其做法為:視幼蝗來路,預掘深、寬各二尺的壕溝,並於溝中每相去丈許作一坑,以便埋掩;然後眾人手持掃帚等各種器具,並由一人鳴鑼、眾人吶喊,使幼蝗驚懼而奮力跳躍,或撲入溝中,或被掃入、掩埋,直至溝坑俱滿而止。



當然,這種由眾人合力的捕除方式,其投入人力的多少,挖掘壕溝的長度、深度,以及所配用器具等,都不一定拘泥於固定的標準。

三、篝火誘殺法

利用蝗蟲的趨光性特點誘其投火自焚,此法古已有之,明清時期仍為捕蝗通用之法。

清代還將此法與器具捕打、開溝陷殺等法相結合,取得了較好的捕除效果。

如乾隆二十八年,德州、濟南一帶發生蝗災,山東巡撫阿爾泰組織眾人:

“一面撲打,一面張網兜捕,俾無漏逸。又於隙地刨溝,夜間燃火,螞蚱見火奔趨,群集溝內,加草焚燒,用土埋壓。並於黎明露重之時,上緊撲捕”

結果很快平息了這次蝗災。 有人會問,炸蝗蟲是一道非常美味的菜餚,為什麼古人在爆發蝗災時,不抓蝗蟲當做食物呢?

要知道現在很多地方,昆蟲食品以高蛋白、低熱量的特點,加上美妙的口味,是人們趨之若鶩的新型食材。

電視劇《唐磚》中,主人公穿越到唐朝,恰好遇到蝗災爆發。

皇帝帶頭吃:

主人公便召集士兵們逮蝗蟲,烤而食之,蝗災立解。 電視劇可以這麼拍,但現實是殘酷的。

蝗災來襲時有如龍捲風一般,整個天空都被蝗蟲遮住,彷彿漫天烏雲一般。

蝗蟲所到之處,寸草不生。而且蝗蟲會咬人,足夠多的蝗蟲飛來時,是有什麼吃什麼,有什麼咬什麼,人力根本無法抗衡。

古人對蝗災的認識,是把它當作上天的懲罰,一般這時候皇帝要下“罪已詔”檢討自己的過失,企求眾神的原諒。

油炸蝗蟲:


如果蝗災仍在繼續,那就是皇帝不修德,或是不仁,或是不孝,絕對沒有人會想到這是自然界的報復。

蝗蟲的特性是來得快去得快,它們飛到一個地區,迅速將該地區能吃的全吃光,然後迅速轉移到下一個地區。

這種帶翅膀的流動大軍,抓起來也十分困難。不是說一個也抓不住,關鍵是你能抓住多少?

吃貨的滿足:

就算抓住的蝗蟲可解幾餐之飢,那之後呢?蝗災過後,寸草不生,之後的日子怎麼過?

蝗蟲有著強大的繁殖能力,靠人工抓捕,杯水車薪,一點用處也沒有。

蝗蟲不是直接致人死地的兇手,蝗蟲過後的食物短缺才是大面積爆發饑荒和瘟疫的原因,也是人口大量物根源。

新中國成立後,經過大力治理,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蝗區大為縮小,蝗災發生率也下降了很多。

但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隨著一些地方生態環境的退化,加上氣候變暖等因素的影響,很多地方蝗災死灰復燃,新蝗災區不斷出現。

我們治理蝗蟲的任務還是任重道遠

參考:《生物學通報》《中國農業研究》


剛日讀史


說到這事兒,我就想起小時候第一次在課本上看到蝗蟲插畫,作者應該是採用了誇張的手法,好大一隻,和人一樣高,當時我就萬分不解,這麼大的小動物,逮住一隻就能吃好久了吧?不是說蝗災時遍地蝗蟲嗎?古人怎麼還能捱餓呢?

後來我哥抓來一隻螞蚱,告訴我這就是書本上的蝗蟲。。。。。。這麼小點還不夠塞牙縫。

不過古人不吃蝗蟲可不是因為它小,再小也是肉,餓極了連草皮樹根都能吃。但吃是能吃,卻不敢吃!

古代生產力低下,科學也不發達,太多事情不能解釋,也就自然而然的幻想出了神靈。一兩隻蝗蟲在他們眼裡是蟲子,若是撲天蓋地的蝗蟲,那就不是單純的蟲子了,是蝗神派來處罰凡人的使者。

所以一旦發生蝗災,蝗蟲過處顆粒無收,普通老百姓不但要捱餓肚子,精神上還要受到折磨——肯定是我們哪裡做得不好,所以蝗神才會降世!

不只是百姓,個別迷信的皇帝還要暗暗自責,是不是自己哪裡做得不好才會降下這種懲罰?說不定還要祭天或者下罪己詔什麼的。

但也不是所有皇帝都這麼愚昧,唐太宗李世民就不信這一套,他也和題主有同樣的疑問,餓了為啥不吃蝗蟲呢?這都是肉啊!

百姓大驚失色的說這是蝗神,吃了要被降災的!太宗抓起兩隻就丟到嘴裡,活的!像貝爺一樣嘎嘣嘎嘣的吃了,嗯,味道一般,可能炸一炸會更好吃。

他本以為自己示範過後百姓就敢吃了,誰知事情向另一個方向發展。百姓們當場就跪了,更加深信他是真龍天子,崇拜愛戴。

至於吃蝗蟲?還是不敢!皇帝老爺是天子,蝗神管不到他,所以吃了沒事,咱們只是小老百姓,怎麼敢跟蝗神對著幹?

太宗收穫一片名望,無奈的回宮去了。但因為他是這樣的態度,唐朝是敢於治蝗災的,在人工撲打法、壕塹掩埋法的基礎上,利用飛蟲撲火的習性,發明了一種更狠的辦法:篝火誘殺法!

唐朝開元年間,爆發了席捲中原的大蝗災,當時的宰相姚崇就採用了篝火誘殺法,很快遏制住本次大災。

到了宋代,更發明了“據蟲除卵法”、“墾荒除蝗法”,這是防患於未然的先進理念,治災困難,那就把源頭撲滅!

在科學技術不發達的古代,能制止這樣的災難並且形成理論知識很不容易!所以說中華民族從古至今都勤勞智慧!

可能有些人還會想我們中國人這麼能吃,怎麼不直接把蝗蟲吃絕種呢?這法那法的多麻煩!

我只能說,“吃貨拯救世界”只是個段子,真想靠“吃”治蝗災是不現實的,相當可笑。

【我是一粒沙,喜歡就關注我吧!】


縹緲峰下一粒沙


災荒時候人一旦被餓急了,連觀音土都能吃進肚子裡,怎麼可能會放過蝗蟲?但問題的關鍵就在於——

你能抓到蝗蟲嗎?

蝗蟲確實是有營養的高蛋白食物。

但是,這種食物還有一個特點:飛行速度快。換言之,它們不會老老實實地等著你去抓。

蝗蟲漫天飛舞,便如黑雲壓境。這種蟲子都是成群結隊地高速移動,瞬間就能啃食完糧食,然後快速飛走。

在這種情況下,不是你想不想吃的問題,而是你根本抓不到、吃不到的問題。

更不用說,蟲子再好吃也不頂餓,只能管一頓飯,你的糧食被毀了可就一切都完了。

直到現代社會,蝗災都是難以解決的問題。

舉個發生在發達國家的案例吧:

2010年,澳大利亞爆發蝗災,直接作物損失高20億。

澳大利亞的經濟很發達,農業也非常系統化、科學化。但即便如此,面對蝗蟲都是束手無策。

這就說明——蝗蟲移動的速度有多快!現代都是如此,更何況是古代社會呢。

事實上,人們現在所吃的蝗蟲,也不是從蝗災中捕獲的,而是農業基地的大棚裡養殖的。

總而言之,請不要問這種“何不食肉糜”的問題。


HuiNanHistory


俗話說“久旱必有蝗”,蝗災一直伴隨著歷朝歷代的發展和更替。《中國救荒史》統計,秦漢蝗災平均8.8年一次,兩宋為3.5年,元代為1.6年,明、清兩代均為2.8年。這麼多的蝗災對百姓生活甚至王朝更替都起到了不容忽視的影響,那麼古人難道不知道蝗蟲可以吃嗎?

首先,古代人迷信,蝗災的時候蝗蟲鋪天蓋地的壓下來,當時的百姓根本沒有有效的辦法。百姓就很自然的把這種無法解釋又無法抵抗和改變的災難“神化”,認為這是上天的一種懲罰。解決辦法就是祭祀“蝗神”等守護神,來祈求風調雨順。古代信息不通,這種迷信很難徹底消除,都把蝗蟲當神了,怎麼能吃呢?

其次,蝗災的時候蝗蟲數量過多,古代又沒有有效的捕殺手段。所以就算吃也吃不完,想要靠吃掉蝗蟲來緩解災情是不可能的。蝗蟲確實有很高的營養價值,現在是人們餐桌上的美食之一。但是不要忘了,蝗蟲說到底是蟲子(正兒八經屬於昆蟲綱),在古代的環境下吃蝗蟲和吃蟲子沒有什麼本質區別。並不是我們今天吃到嘴裡的美味,古代很少有調味料,更不會有植物油用來炸蝗蟲。

百姓餓的不行,自然也是什麼都吃,蝗蟲也不在話下。李世民就吃過蝗蟲,當時也是迫於種種壓力不得不吃。其實他也不想吃,因為吃蝗蟲很容易生病,尤其是死了一段時間的蝗蟲,原因不言而喻。古代的醫療技術並不發達,對於微生物感染等疾病完全束手無策。

北宋的時候范仲淹就曾說過蝗蟲可以曬乾了來吃。但歷史證明並沒有改變什麼,只能說明百姓其實是知道蝗蟲能吃的。雖然鬧了蝗災,但多數情況是不會當時就餓死人的,因為蝗災的持續時間相對較短。憑藉之前囤積的糧食很容易熬過去,這時百姓多用蝗蟲餵豬,餵鴨子,由於蝗蟲確實有很高的營養價值,被餵養的牲畜往往長得很快。

最後,蝗災只是災難的開始,下一季的糧食顆粒無收才是真正餓死人的原因。開頭說“久旱必有蝗”可見蝗災往往伴隨著大旱,旱災剛過蝗災就接踵而至。這對以種田為生的百姓是毀滅性的打擊,旱災到了最後,蝗災就成了壓垮百姓的最後一根稻草。這就遠不是吃蝗蟲就可以解決的問題了,只能依靠之前囤積的糧食了。

說了這麼多,最後筆者正面回答一下這個問題。古人是知道蝗蟲能吃的,而且在一些地方遭遇蝗災時是真的以蝗蟲為食的。不是規模較大的大災,或者朝廷吏政特別混亂,是不會出現餓死無數人的事情的。不然以這個蝗災頻率,多少人也不夠死的。那麼在大型的天災人禍面前,蝗災往往不是致死的元兇。長期乾旱等影響更大,持續時間更長的大災才是元兇,蝗災往往只是壓倒百姓的最後一根稻草。


鄧海春


先說說當代的一次蝗災。

2017年9月,山東省濰坊市峽山區太保莊街道驚現大量蝗蟲,密密麻麻,遮天蔽日。

這些蝗蟲如黑雲壓境一般,黑壓壓蓋入農民的莊稼地,肆意啃咬著馬上結穗的玉米,數分鐘不到,一顆顆玉米就只剩下了玉米杆。



農戶們望田興嘆,今年的收成完了,孩子的學費沒了!這日子可怎麼過呀!

然而,劇情突然反轉了!農民的臉瞬間陰轉晴天!

原來,農民們發現了商機,這些蝗蟲居然10塊錢一斤,堪比豬肉價格。附近小商小販聞風而動,紛紛趕往峽山區收購蝗蟲。



這不是天降災害,這是天降人民幣啊!

一時間,農民們紛紛放下手中的活計,有的老婆孩子全家齊出動,紛紛舉著網、拿著筐兜蝗蟲。甚至晚上也不休息,拿著手電筒捉蝗蟲,峽山區到處燈火通明,就像過節一般。

後來,有記者採訪農民:“蝗災影響收成嗎?”

農民回答:“肯定影響,不過這蝗蟲收入遠遠超過玉米,他一晚上能抓到300多斤蝗蟲,算起來就有3000塊錢收入,而一畝地玉米才不到1000塊。還是抓蝗蟲來的值啊。”



蝗蟲們一臉蒙圈,難道走錯片場了嗎?老祖宗的法子怎麼不靈了啊,以前到哪都耀武揚威的,百姓不是磕頭就是燒香,這次栽了大跟頭,全成了舌尖上的美味了!

時代變了啊!

蝗蟲,俗稱螞蚱,富含蛋白質,營養成分堪比牛肉,用油炸後,味道既香又脆,堪稱人間美味,油炸螞蚱成為大排檔不可或缺的美食。

三五好友,點一盤油炸螞蚱,再要一盆麻辣小龍蝦,再來一箱啤酒,吹著夏日的涼風,聊著幽默段子,別提多爽了!



這是現代,在古代可不是這麼回事!

古代,蝗災就是天災,這個災害甚至比地震、洪水、大旱危害更大,地震、洪水、乾旱屬於偶發災害,但蝗災屬於頻發天災,平均兩到三年就爆發一次。

有一種說法,叫作大旱之後必有蝗災。蝗蟲喜歡乾旱的環境,特別是湖水或者河水乾涸後,湖底或者河底往往成為蝗蟲的最佳繁殖地。

蝗蟲爆發之時,遮天蔽日,猶如黑雲壓境,所過之處,寸草不生。古代農民,拿這種天災毫無辦法,只能望蝗興嘆!



蝗災之後,農民無糧可食,或四處討飯,或賣兒賣女,成為流民。這些數以萬計的流民,政府如果沒有辦法妥善處置,極易生變。

有史以來,數次爆發的農民起義,很多都因蝗災而起。如黃巢起義、李自成起義等等。

古人認為一切的災禍皆因人而起,蝗災是上天降下的災禍,以懲罰無德的世人。唯有祭祀或者祈禱方能消解上天的震怒,於是各地建起了許多蝗神廟,百姓爭先祭拜。



如此說來,百姓視蝗蟲為神蟲,自是不敢食用蝗蟲的。但也有不迷信的,唐太宗就曾親口生嚼蝗蟲,以示抗擊蝗災的決心。

唐玄宗時期也爆發了蝗災,唐玄宗修德、祭拜、節慾等招數都用完了,還是無濟於事。軟的不行只有來硬的,宰相姚崇建議利用蝗蟲的趨光性,用火引誘蝗蟲,然後舉火燒之。

唐玄宗採納了建議,還下旨凡事滅蝗不利的,一律就地免職。在全民皆兵的打擊下,蝗災得到了控制。


一半秋色


蝗蟲能吃嗎?能!這一點不是現代人發現的,恰恰就是古人發現的,試想一下,當餓極的時候,人們能吃觀音土、能吃樹皮,甚至易子而食,蝗蟲為何不能吃?

蝗蟲的肉質鬆軟,味美如蝦,由於其侵害性大,在世界多地均視為災禍與毀滅的象徵,但同時,世界多地都有以蝗蟲做食品的習慣,更別提以吃聞名的中國人了,中國擁有悠久的食用蝗蟲歷史。

既然大家知道蝗蟲可以吃,為什麼還會有很多人餓死?是蝗蟲不夠吃嗎?

還真是,人類的能量主要來源於糖類,在飢餓時,最需要補充的是糖類,比如富含澱粉的米飯等,而蝗蟲富含蛋白質,據《食用昆蟲與菜譜》中介紹,蝗蟲體內含有蛋白質73.5%,此外還有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等,含有的糖類較少,能夠提供的能量較少。

當然,蝗蟲再高蛋白也不全是蛋白質,糖類是有的,只要足量,人也餓不死,比如天天給你吃蝦,你也能夠撐很久一樣,關鍵是蝗蟲不夠量

從食物鏈效率來看,食物鏈越長,能量消耗越多,因為自然界的食物鏈效率通常在10%到20%之間,永遠不可能到百分之百,受此限制,一條食物鏈的營養級數量最多不超過五個,再長基本等餓死。

原來的能量傳遞是從作物到人類,現在中間多了個蝗蟲,能量損失驟增,而且作物未成熟,能量只會更低。人類想要維持生命所需,所需要攝取的蝗蟲質量,要遠遠超過原本需要攝取的作物質量。

要想人類存活,那就必須讓蝗蟲的總質量超過作物總質量,但這是不可能的,因為蝗蟲就是靠作物養活,減去能量損耗,蝗蟲總質量肯定低於作物總質量,還是遠遠低於。

而且蝗蟲的活動能力很強,吃完莊稼就跑了,人們怎麼將他們全部抓住?最多隻能抓住部分,維持一段時間的需求。

也就是說,單靠吃蝗蟲,人類是不可能全部存活的,這種例子,在史書上比比皆是,比如《潞州志》卷三《災祥志》有載:“(元)順帝至正十九年,晉寧、潞州及壺關、潞城、襄垣三縣蝗食禾稼,草木俱盡,所至蔽日,礙人馬不能行,填坑塹皆盈。饑民捕蝗以為食,或曝幹而積之。又罄,則人相食。

如果能夠靠吃蝗蟲度過蝗災,蝗災也不成為“災”了。


平沙趣說歷史


開元四年(716年),山東地區發生蝗災。百姓只知設祭膜拜,卻不敢捕殺蝗蟲,任由蝗蟲嚼食禾苗。從這個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出,古代的民眾對蝗災的態度,認為是老天爺懲罰人們的惡行所降得災害,是自己作孽造成的結果,不敢輕易捕殺,害怕帶來更大的災禍。

即使有些人以此為食,也只能解決一時之困局,不能解決由蝗災造成的長遠災難。

蝗蟲在當時的條件下不能長時間儲存。

蝗災來臨是極快且迅速的,造成的災害是長遠的,捕捉他們的數量不足以解決長時間的饑荒。

綜上所述,古人由於愚昧而不會捕食蝗蟲是一個原因,其次,即使捕食也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糧荒問題。


風正輕搖雨自飄


古代每逢旱災、澇災和蝗災的時候就是朝廷最頭痛的時候了,因為朝廷必須要出工出力去救災,如果救災不及時的話地方的百姓就會死亡無數。旱災和澇災都很好理解了,一個是天下大旱,土地乾涸,百姓沒有糧食吃;一個是水災,不早說古代,就是現在出現了水災依然會傷害很多的百姓。今天就來說一下蝗災吧,蝗災顧名思義就是蝗蟲成災,為何蝗災會有無數人餓死呢?為何古人不吃蝗蟲呢?



古代生產力低下,百姓賦稅嚴重,沒有收成就沒有了食物

古代的百姓雖然都有田地,但同時他們的生產力是無法和現代比的,他們不僅更重工具落後,而且種子的水平遠不及現代高,因此古代人勞碌一輩子也很難致富,甚至能夠餬口就是他們的夢想了,不然古代也沒有那麼多的農民起義發生,農民們是餓的連口吃的都沒了。

在古代百姓種地都是要向朝廷繳納賦稅的,而繳納的賦稅就是種的糧食,本來正常的賦稅百姓還能夠接受,但是經常有貪官汙吏作祟,百姓索要承擔的賦稅往往高於朝廷所定的標準,因此百姓面對苛捐雜稅,他們大多時候只能吃個半飽,碰到饑荒的時候他們根本不會有庫存糧食的,若是得不到救急,只能活活的餓死!



貪官汙吏私吞賑災糧食

每逢大災的時候朝廷必定是要下放糧食賑災的,但是很多時候朝廷所能拿出來的糧食是不足以滿足所有災區百姓的,因為朝廷的資源也是有限的。再加上貪官們的層層剝削,朝廷本來不多的賑災糧食到百姓手裡的就更少了,甚至有時候百姓壓根就見不到朝廷賑災的糧食。因此貪官的存在害死了無數的災區百姓!


災區百姓何止吃蝗蟲,但凡能吃的都會吃

蝗蟲災區的百姓何止會吃蝗蟲,他們甚至把草根和書皮都給吃了。蝗蟲在傷害農民糧食的時候成群結隊的,但是蝗蟲很快就過去了,很多時候蝗蟲幾分鐘就可以吃完一塊農田的糧食,百姓根本捕不到多少蝗蟲。話又說過來,一隻蝗蟲誰都能捕到,但是發生蝗災的時候蝗蟲可是不可計數的,誰敢去捕蝗蟲呢,很可能蝗蟲沒吃到,自己反而成了蝗蟲的糧食了!


唐朝的長老


答:古代鬧蝗災必定會死很多人,因為古代生產力低下普通家庭沒有餘糧。一旦地裡的莊稼被蝗蟲禍害,就意味著農民沒有糧食可吃。

蝗蟲的災害從古至今都有。

蝗蟲擁有成群活動、繁殖能力強、藏卵於地下很難根治,而且飛行能力強、能吃多種食物(基本上綠色植物都吃)。


而且蝗蟲還有一個特點,它總是伴隨這旱災出現。蝗蟲喜歡乾旱,在我國古代只要旱災嚴重必定伴隨著蝗災的到來。

試想當百姓們好不容易種下的莊稼,在大旱之後又遇到了成群結隊的蝗蟲;蝗蟲所過之處所有的植物都被蝗蟲清理乾淨。留給農民的只有光禿禿的土地。

家裡沒有餘糧,土地上還在生長的莊稼又被蝗蟲啃食殆盡;蝗蟲雖然能吃,又能供人們吃多久呢?

現在我們交通發達,只要我們遇到困難八方都會支援。

可是古代交通不便,他們在受災時很少遇到支助。於是他們遷徙,希望能靠著僅存的餘糧跑到蝗蟲涉及不到的地方。

在這個遷徙過程中有的人向南、有的人向被;有的人被收留為奴,有的人淪為乞丐。可是大部分人都餓死在了路上,真可謂是屍橫遍野慘不忍睹。

當然古代也有明君,李世民就做的很好,在遇到蝗災時他親自跑到災區去慰問。他甚至直接抓了一隻蝗蟲生吃。

在李世民的政策下,當時的人民死的相對少一些。

古代的蝗蟲災害和疫情,因為交通不便政策不明而導致屍橫遍野,但是相對來說影響的範圍較小。今天我們由於科學進步,交通發達當疫情發生時就會迅速的傳播到全國各地;但是我們有先進的科學技術和強大祖國後盾。

所以我們應該慶幸,我們生活在太平盛世;我們應該相信疫情只是暫時的。


蟻史為諫


有部分是害怕,祭神去了。當然,即使吃了蝗蟲也沒用,不夠。

——

古代信息傳遞和交通的速度相對於現代較慢,而蝗蟲的移動速度很快,往往是蝗蟲過境後才後知後覺,等眾人前去捕捉時,蝗蟲群也飛走得差不多了。所以古代不可能通過捕食蝗蟲來防災減災。

——

在能量傳遞裡。從植物儲存的能量開始算,從進入人體為終點。中間的過度物種越多,能量損耗越大,傳遞效率大概在10%~20%之間。

以最高的能量傳遞效率來計算的話,設植物儲存的能量為1,那麼原本人直接吃地裡種出的糧食,最多能夠獲得0.2的能量,而蝗蟲吃未成熟的糧食,蝗蟲最多獲得0.2的能量,人再吃蝗蟲,人最多隻能獲得0.04的能量。【這也是食物鏈級別越高,生物數量越少的原因。】

無法吃到糧食而吃蝗蟲的話。原本養活100人的量,經過蝗蟲之口,吃蝗蟲最多隻能養活20人,還有至少80人的糧食缺口

——

而且蝗災多發生於夏秋之際,糧食儲存的能量多未達到頂端,蝗蟲一過,夏天還可能補種,秋天就基本絕收。

至於蝗蟲還會吃其他植物。蝗災本身還多發於大旱之年,其他植物本身就產量少,再經過蝗災,量更少。如果蝗災一半吃其他植物,滿打滿算,人最多也只能獲得0.08的能量,遠遠比不上吃糧食最多獲得的能量

所以蝗災在古代很難撲滅。只能在爆發前抑制蝗蟲繁殖。和爆發後,從別的地區運糧過去補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