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王朝覆滅時,老百姓真的在乎那些亡國皇室的悲慘遭遇嗎?

遊在路上的魚1986


統治者和被統治者。歷來都是矛盾的雙方。都是不可調和的矛盾。

老百姓只關心的是他們的生活和溫飽。

即使是司馬遷寫的《史記》。也帶有強烈的個人色彩。也都是被人印了色的東西。


英皇騎士


老百姓根本就不會在乎,甚至會巴不得有這麼一天。當一個新的王朝在推翻舊的王朝的過程中,對百姓不是燒殺就是姦淫掠奪,他們新政權的旗幟是在無數老百姓屍骨上樹立起來的,無論後期統治者怎麼樣的安撫老百姓,老百姓也不會忘記他們的暴行。

統治者每年都要年輕力壯的男子,無條件的去服兵役或者是修陵墓,去的人最後死的死傷的傷,好好一個幸福的家,就這樣弄得妻離子散家破人亡。如果是一個民族建立了新政權,所有別的民族就成了它們的奴隸,還要受他們的歧視。

如果遇到天災人禍,人不死絕都不會有人來管,哪來的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在封建社會里那隻能是做夢。皇室家族只顧自己吃喝玩樂,他們的眼裡哪能看到百姓的死活?老百姓的心裡巴不得他們早點滅亡,渴望一個新的統治者,能給老百姓帶來新的希望,帶來一個安穩的幸福生活,但是最後都是以失望告終。




青雲直上鵬程萬里


怎麼講呢,古代講究的門當戶對的階級條件在這裡就可以派上用場。

首先,最底層的老百姓。這些老百姓大多是農民,靠天吃飯或者為人奴隸勉強餬口。這樣的人其實不會去管誰是皇帝,因為誰當皇帝也不會影響他的生活。而所謂的同情,在溫飽面前都不值得一提。相比於遠得不能再遠的人群,他更在意的是明天吃什麼穿什麼,莊稼如何會不會下雨。

其次,官宦家庭。這些人家往往有頭有臉而且吃穿不愁,這樣的人的生殺大權往往都在朝堂。故而這些人才是最關注皇帝是誰的人,因為這決定了他們一家甚至九族人的榮辱富貴。他們往往會對這類事情產生極為強烈的共情,或焦慮或沮喪或僥倖或高興。因為他們是這個事情漩渦可波及的邊緣或中心。

最後,是皇親國戚。他們是皇帝政權的第一享受者,甚至會有一些人成為下一任皇帝。他們比誰都關心誰會當這個皇帝,這個皇帝的舉措會對自己造成什麼樣的傷害,以及要爭皇位的會不會因為這類事情而損失勢力。

但總體來說,所有人都有一個共性,不牽扯自身利益的事情他們往往都漠不關心。只是因為自己所依賴能養家餬口的東西不同,導致了他們的關注點和共情點不同。這就是百姓之間最大的階級固化所帶來的最嚴重也最明顯的問題。


覃浠


古代戰爭,不管是農民起義軍的領袖還是敵對國家的軍隊還是造反的王公貴胄都會打著弔民伐罪的口號,宣稱所做的都是為了天下百姓,實際上誰會管百姓的死活,只把百姓作為工具和私人財產。就連出身最為低微,最為體恤百姓的洪武大帝朱元璋也有屠城和縱容手下強搶民女的時候,更別提其他的人了。不管是對方的百姓還是自己的百姓在這些人眼裡都只是圈裡的牛羊,案板上的魚肉。除非是相比來說特別開明,對百姓的壓榨比較適度的所謂開明之主,百姓為了自身的利益才會加以維護(比如元末東吳王張士誠對江浙百姓的政策比較寬鬆,所以後來朱元璋攻打張士誠,張士誠的百姓感念張士誠才拼命守城),除此之外百姓才不會在乎是姓楊的打跑姓宇文的還是姓李的打跑姓楊的,反正都一樣。況且王朝覆滅絕大多數都是自己作的,殘害忠良,荼毒百姓,外部勢力只是催化劑。欺負自己的人到底換成誰,誰會在乎呢,兩隻狗打架,你還會要求地上的肉骨頭會去支持哪一隻狗嗎



雲之彼端123


憐憫之心,人皆有之。即使落難的帝王族人,還是會得到同情的。

公元前284年,燕國、秦國等五國聯合攻打齊國,齊愍王被殺。齊愍王的兒子田法章改名換姓來到莒城太史敫(jiǎo)家做傭人。太史敫的女兒慧眼識英才,看他狀貌非凡,不像普通老百姓家子弟,很像貴族世家,於是對他很好,後來兩人還產生了愛情。

很久以後,齊國田單恢復了齊國,要立齊愍王的兒子田法章為王,到處尋找,最後才在太史敫家找到了他,立為齊襄王。齊襄王繼位後,立太史敫之女為王后,史稱君王后。

韓信也是出身韓國貴族,秦滅韓後,四處流浪,生的白白胖胖,就是什麼也不會做。一次,韓信釣魚時,河邊一位漂洗絲帛的大嬸,見他一副飢餓的樣子,就把自己帶的飯給韓信吃。就這樣,韓信釣了幾十天的魚,大嬸漂洗了幾十天的絲帛,免費給韓信帶了幾十天的飯菜。

感動的韓信對大嬸說:"吾必有以重報母。"大嬸卻說:"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孫而進食,豈望報乎!"老太太看出韓信是個舊日王孫,而今淪落到如此地步,心生憐憫,藉故給了他幾十天的飽飯吃。


南宮外史


摘要:

要說在乎,老百姓肯定是在乎的,只不過在乎的是發生在他們身長的歷史事件,更多的是茶餘飯後的談資與消遣,其實大多數人是不願意收留的,因為會有殺身之禍!

一、明朝後裔朱三太子,一直成為清朝追殺的對象!


明朝滅亡後,民間不斷有自稱是明朝皇室後裔的“朱三太子”,他打著反清復明的口號,一直致力於推翻清朝的統治,恢復明朝。

而朱三太子是否有這個人,他的身份是否為真的太子,人們也不知真假,但是老百姓關心的是發生在他身上的那些歷史事情,可能沒有人跑去噓寒問暖關心一下他!

原因如下:

  • 01.明朝的朱三太子一直是清朝的捕殺對象,普通老百姓得罪不起清庭!
  • 02.明朝滅亡之後,皇室後裔大多數被殺,存活下來的已經隱姓埋名,沒人知道他們身份!
  • 03.老百姓還是想過好自己的生活,“莫談國事”是大忌。

二、前朝滅亡後,奪取政權的新朝會把前邊皇室人員趕盡殺絕,這是政治的需要!


新王朝的誕生,必定會遭到少數人的反對,特別是前朝皇族後裔的反對,只要這些人還活著,新王朝的當權者恐怕會吃不消睡不著。

秦朝的滅亡,導致秦王朝王族被斬殺殆盡,秦朝的直系後代基本被殺完了。


唐朝滅亡之後,朱溫把唐王朝的皇室人員屠殺殆盡。首先在他篡唐之前,殺害了38歲的唐昭宗,次年殺害了唐昭宗兒子德王李裕等9人,然後把屍體扔在曲江池中。


700多年後,李自成起義,攻佔北京,明朝滅亡,李自成殺害了朱元璋後代近萬人,朱姓皇族幾乎滅絕!

結語:

歷史很是巧合,朱溫篡唐自立殺害李氏皇族,而後的李自成攻佔北京殺害朱氏皇族,這是巧合還是歷史的輪迴?


南山居史


這個問題問得有點絕對化。

因為,任何一個王朝在覆滅時,都不乏同情者,當然也不乏拍手稱快者。

就拿北宋政權來說,僅在宋徽宗統治期間,就爆發了多起農民起義,如兩浙路的方臘起義、京東路的宋江起義、河北路的張迪起義等,這些農民起義軍的存在,就足以說明北宋的統治確實有違民心,北宋政權的覆滅,肯定會有很多老百姓拍手稱快。

但在靖康之變中,在金軍兩次圍困汴京期間,開封人民積極參加東京保衛戰,並配合軍隊取得了第一次保衛戰的勝利,也足以說明,這個政權,並不乏支持者。

在東京城破之後,金軍以和談為名,先後扣押宋欽宗和宋徽宗,京都老百姓表現出了對二帝強烈的關切和依戀之情。如《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二中記載:“二月丁卯,道君太上皇帝出詣京營。……敵以其事付京城四壁巡檢、溫州觀察使範瓊。平旦,金人大啟南燻門,鐵騎極望闖門,而範瓊……請上皇與寧德皇后同詣軍前懇告,上皇未應。瓊以言逼之,遂御犢車出宮。至南燻門,敵自甕城以鐵騎擁之而去,都人望之皆慟哭。”

金人將趙宋皇室一網打盡虜往北方後,為有效控制南方,就封張邦昌為帝,建立了偽楚傀儡政權。

但北宋遺民顯然對趙氏仍念念不忘,他們不接受金人安排的異姓皇帝,重新擁戴宋徽宗碩果僅存的九子趙構稱帝,又建立了南宋政權。在趙構逃到杭州之後,大批以開封為主的北方居民追隨而至,在很短的時間內,又再造了一座繁華的都城。





老王古今縱橫雜談歷史


老百姓在乎或者不在乎要從兩個方面來說。說在乎那肯定是在乎的,因為改朝換代了,不光是當官的受影響,我覺得影響最大的還是咱老百姓。新皇帝會不會體恤民情?會不會改善民生?會不會減輕賦稅?會不會給自己安排一個清如水,明如鏡的縣老爺?這都是老百姓非常關心的。

說不在乎,因為老百姓也有很多讀過大書的人,也知道歷史。他們明白改朝換代或許是好事,或許還不如以前的朝廷。假如碰到個昏庸無道的皇上,那老百姓就是剛出虎口,又入狼窩了。再碰到個白眼狼的縣官,那就更完蛋了。整天增捐加稅,還是會搞得民不聊生。哼哼,所以說老百姓對改朝換代既抱有希望,也心存疑忌。


a收藏陽光


換作是你呢?沒落的王朝肯定也是一個腐朽的王朝,已經嚴重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佔有了太多的生產資料,壟斷了太多的金融資產,老百姓已無路可走,麻木的思想伴隨著太多的無奈,掌握不了命運的他們更改變不了時代的變遷,只能寄希望於一個新時代的來臨。


上帝的救贖一夜鶯


看皇室生前對老百姓如何啦所以基本上不在乎的多。在乎的比如楚國,因為懷王不肯割讓領土而死在秦國,末代楚王戰死。所以楚人多懷念楚王,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等項梁抗秦,楚人紛紛響應。像暴秦,就歡迎劉邦了。漢、晉、北魏北周北齊、隋基本上是百姓無所謂。唐倒是有個後唐為他復仇。宋崖山十萬軍民蹈海,算是不多的民間有認可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