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之前还没有铁锅,那古人是怎么做饭的?

微影悼红


说宋代时之前没铁锅,我其实并不这么认为,学过历史的人都知道秦朝和之前都处在冷兵器时代,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青铜器时代,在西汉时期便已产生炼铁技术了,因此可以说我国西汉时期便已有铁制品了,只是说当时技术还未达到成熟期,所以铁锅价格昂贵,没能普及。

而铁锅是于北宋末期在老百姓家中普及化的,根本原因是北宋时期冶铁技术获得了比较大的发展。根据历史记载,至宋徽宗(1082年——1135年)时期,全国人口超过1.3亿,铁的年产量达了900万斤,也就是4500吨,虽然说比起现在动辄几亿吨的年产量,堪称是小巫见大巫。但这些铁产量也能铸出非常多的铁锅供老百姓使用了,这就是铁锅能于这时期普及化的原因。

宋朝以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我国便掌控了冶铁技术,只是那时的冶铁技术非常落后,铁产量十分有限,物以稀为贵,以致铁比金、银、铜的价格还昂贵。因此,一般老百姓也没机会用得起铁器,只有少量铁器于皇族与贵族间被使用。

宋代以前没铁锅,难道古人就不喝酒吃饭了?其实不然,我就从原始人的饮食说起,说说古人是怎样一步步用上铁锅吃饭的。

  • 从石头中诞生的鬲

早期的原始人,亦便是距离今7000年之前的旧石器时代,人们实际上没什么炊具,起初是茹毛饮血,生吃各种食物,不论是蔬菜还是肉食全都是生吃,吃法与动物几乎没什么区别。

但偶然间,人们尝到了遭野火烧死、烤熟的动物肉,觉得十分美味,便仿效这样的烹调方式来获取熟食。从最初的用火间接烹调,到后来找到冷却光滑的石板,可用烙、焙的方式创作出熟食。

再后来,人们发现了“凹”形的石板不仅可烙、焙熟食物,也可加入水进行煮与焖,一样能做熟食物。

  • 鬲发展为鼎

从此,人们心里便有了炊具的概念,便开始想办法创作炊具。通过不断得尝试,终于创作出了陶器,有“鬲”与“鼎”。

(鬲)

鬲是一个卵形的小罐子,顶部有环形外沿,顶部有三个支撑腿,主要是用来烧开水与煮饭,鼎一样有三个腿,顶部边缘裸露两个带孔的耳朵,便于穿上绳索吊上去,有方形亦有圆形,最主要用来煮肉。

(鼎)

这时人们的食物以此煮食居多,煮一鼎肉汤便可以说是美味佳肴了。到3800年左右的商代,我国掌控了青铜冶炼技术,所以,这时期,鼎的材质自陶器变为了青铜,容量亦变得越来越大,这是炊具的重大突破。

  • 釜承接鼎

至2400多年后的东周时期,发生了另一个关键的炊具——釜(音读斧),这玩意材质依然是青铜,是自鬲的基础之上改建来的,并且已十分靠近锅的雏形。

(釜)

秦朝初年时,知名英雄项羽支援遭秦军围攻的赵军,下定决心,率领数万将士渡过黄河之后,砸烂炊具,凿破船,不给自己留后路,进而一鼓作气大败秦军,这个事件便衍生成了一个知名的词“破釜沉舟”,事实上砸烂的炊具便是釜。

较之以前的炊具,釜去掉了三条承托腿,可直接地放到灶台之上来用,相距火源非常的近,能吸取到更多的热量,因此,做饭的效率大大提高。但是因为釜依然是一个卵形,除了煮、焖、炖的方式之外,还不适宜炒、爆和煎等烹饪方法。

  • 锅最后诞生

约于距离今1600年左右的魏晋南北宋时期,人们将釜自下方劈开,仅留下来一个半球形,谓“锅”,材质亦渐渐自青铜变为了铁质,不仅可迅速加热取得高温,迅速做熟食物,还能让做饭的人省去许多麻烦与繁琐的步骤。

(宋朝双鱼大铜锅)

也是于这个时候,我国烹饪领域一个十分关键的方法,“炒菜”诞生了,大大提高了食物的色香味。至唐代时,铁锅广泛于王孙贵族间盛行,但是普通人家用不起,仅能望“锅”兴叹。不过到了几百年之后的宋元时期,老百姓终于能用到铁锅了。


大国布衣


这个问题就是错的,宋朝之前当然有铁锅,汉代就有铁釜,只是由于汉人多有用陶器做明器的传统,所以真正的铁釜出土较少,但并不是没有。

而所谓的宋以前古人用青铜釜的说法,实在让人看了头疼,哪儿用得起,铜器的价格远远超过铁器,怎么可能大规模普及到老百姓那里去做炊具?

事实上,宋代之前没有的是“浅底炒锅”,注意这个描述,就是整个锅的形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浅底”使得锅的受火面增大,同时,铸造也减少了厚度,使得热传导更好,也就可以实现“大火爆炒”。

在宋之后,炒菜开始大规模普及,而在这之前,只能是蒸煮烹之类的手法,而炒菜锅也和“做饭”没有关系,只和“做菜”有关系。

事实上,古人的做饭,曾经用过的炊具材质,有青铜器(极少),有陶器,有铁器,既有蒸饭、也有煮饭,具体的器型不少,比如甗类似于釜甑的作用。甗的下半部是鬲,上半部是甑,这种蒸食器一直沿用到汉代。

综上所述,画个重点,就是作为做饭的炊具,铁锅早在汉代就非常普及,宋代新出现的只是“浅底炒锅”,仅此而已。


刘三解


你好。我是中正医学。很高兴为你解答。在宋朝之前是没有铁锅,但是却有铁器。不过这类东西属于珍贵的物品,普通百姓是没有办法使用的。在春秋就已经有了冶铁技术,可是因为条件有限,技术也非常落后的问题。导致铁的生产量极低,只能给皇亲贵族们供应,而平民百姓们就只能看着羡慕。但是没有铁锅就没有办法做饭吗?那肯定不是,人类这么聪明,总会有很多替代方法。

就像现如今,不少人在外面去野炊,即使不带锅,也能想办法煮熟食物。最初原始社会的人们,通常都是用火直接来烧烤肉。随着发展,又开始有了陶器,这些物品也是很耐高温的,所以用来煮东西是完全没有问题。再到后来又开始出了青铜鼎这类物品,这也是可以用来炖肉做饭,不过这类东西也算是比较珍贵的物品,通常都是有钱人家才会使用得起。

到了宋朝之后,铁锅也就出现了。不过这种东西仍然没有被普及使用,很多平民百姓依然是用其他物品来替代铁锅。比如说甑,这就是一种陶制的鼎,不过这种东西通常都是用来煮东西,很少会用来炒菜。除了这种之外还有釜、鬲这类物品,这些也都是陶制物品,都是用来煮东西,很少会用来炒菜。

不过平民百姓中,能吃得上肉的人很少,油都看不到一两滴,又怎么可能炒菜呢?所以百姓家中用这些陶制的厨具就足以满足日常的生活所需。而那些富贵人家们,肯定是喜欢吃炒菜,喜欢炒肉,所以他们的家中就会备上鼎、铁锅、镬这类厨具。想要做饭烧菜、炒菜都是可以的。

由此看来,即使没有铁锅,聪明的古人们也可以找到替代的物品。不管是能烧制食物的金属,还是只能用于煮汤熬菜的陶器,总之他们是不会让自己看着食物饿肚子的。

在看完了古人们的这些厨具之后,我也是忍不住感叹一下如今的好生活。现在的人们真的是生活在一个很幸福的时代中,有着各种实用性超强的厨具。以前的大铁锅现在都很少有人用,大家都开始用更轻便的不锈钢锅,不粘锅之类的。这些锅重量更轻,炒菜还更方便,导热性还特别强,安全性同样也很高。所以说,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高科技带来便利的时代中,真的是我们所有人的幸运。



中正医学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很简单,用别的东西。

铁锅早在唐代就开始在上流社会使用,由此出现了我们常见的炒菜。

这是因为铁锅坚固且重量轻,传热性好,可以用于炒菜,保证菜蔬的新鲜口感。

但当时冶炼技术不行,铁锅价格昂贵,普通老百姓是用不起的。

到了宋代,相关技术有了很大发展,铁锅成为常见的东西,老百姓也用得起了。

但宋代之前,老百姓怎么做饭。

在汉代,主要使用陶器和青铜器。但青铜器很笨重,而且价格高昂,大部分老百姓采用陶器。

项羽在巨鹿之战破釜沉舟,砸碎的釜就是陶器,如果是青铜器的根本就砸不破。

因为军人需要带着这些炊具长距离行军,只能携带陶制品。

那么,当时的烹饪只能采用烹煮的方式,也就是类似于今天东北那种炖菜。

将能够找到的食物,放入陶器内加入水然后点火炖烧,慢慢煮熟。

当年普通人吃不起肉,煮肉的话一般使用青铜器,一个村子恐怕只有村长家才有。

樊哙在鸿门宴冲入项羽大营,项羽就赏了他一个煮的半熟的猪肩膀。

这其实是很高的待遇了。

当然,有钱人还可以吃烧烤,这也不需要什么炊具。

战国时期也是使用陶器,再早就是石器了。


萨沙


没有张屠夫,连口带毛猪都吃不了?

中国的冶铁术,早在公元前1000年就已经出现。西汉时期,中原地区发明“高炉鼓风炼铁技术”,大大提高了炼铁效率。

(汉代铁锅)

受制于技术成熟度,铁锅之类的器皿早已出现,但是并不能用来炒菜。原因嘛,锅底实在太厚,用它来炒菜,要么根本就无法将油充分加热;要么油还没热,锅底就漏了。但是,这并不带表在铁锅不能炒菜的时代,就没有炒菜。

北魏农学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里,就记载了这么一道菜:

“炒鸡子法。打破,著铜铛中,搅拌令黄白相杂。细擘葱白,下盐米,麻油炒之。甚香美。”

鸡子就是鸡蛋,炒鸡子就是炒鸡蛋。

在贾思勰的炒鸡蛋里,葱花、油盐都有了,做法也跟现在一样。看来,炒鸡蛋这道下饭神菜,老祖先在1500多年前就开发出来了!ps:祗树本人就是炒鸡蛋的高手,但是也只会做这么一道菜。因此,很多中国人做的第一道菜是炒鸡蛋,这个观点毫无争议。

不过,北魏时期的炒鸡蛋用的并不是铁锅,而是“铜铛”,也就是铜锅。

任何一个下过厨房的人都知道,如果油不热的话,炒出来的鸡蛋不会“香美”,反而会有一股蛋腥味。贾思勰既然能炒出非常好吃的鸡蛋,说明“铜铛”用来炒菜,完全没有问题。

看来,就算没有铁锅,中国的吃货们也会想尽办法吃炒菜!

中国“吃货”文化博大精深,炒菜只是其中非常小的一个品类,而铁锅更是浩瀚如烟海的厨房用品里的一种。

最常见的烹饪技法有:蒸、炒、爆、溜、炸、炖、焖、烧、烤、卤、腌、焗、煎等等,其中只有爆炒必须要用铁锅。除了爆炒之外,其他烹饪技法在北宋之前,早就被先民摸透了。

换言之,现如今除了炒菜吃不到,其他方法做出来的菜品(没有传过来的菜除外),古人都可以做出来。比如火锅、烤肉、焖肉等等,那都是古人玩剩下的。

当然了,阶层不一样,接触到的饮食也不一样。

贵族圈儿基本上什么都可以吃到,平民百姓能用陶罐炖碗粥就不错了。

要知道,吃货们为了吃,啥法子都想到了,看看古代那些吃货们的厨具吧…

古代那帮贵族没手机玩、没电影看、也走不了多远,还不可劲儿在吃上下功夫?


祗树


铁锅是在北宋初期开始在老百姓家中普及的,根本原因是北宋时期冶铁技术得到了较大发展,据历史记载,到宋徽宗(1082年——1135年)时期,全国人口将近1.3亿,铁的年产量达到了900万斤,也就是4500吨,但比起现在动辄几亿吨的年产量,可谓是小巫见大巫。

这些铁产量足够铸造出相当多的铁锅,供老百姓使用,这是铁锅能在这时期比较广泛的普及的原因。

原始人烧烤食物

远在宋朝之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掌握了冶铁技术,但那时的冶铁技术很落后,铁产量非常少,物以稀为贵,以至于铁比金、银、铜的价格还贵。所以,普通老百姓不可能用得起铁器,仅有少量铁器在皇族和贵族之间使用。

宋代之前没有铁锅,难道古人就不吃饭了?答案是否定的,我首先从原始人的饮食说起,看看古人是怎样一步步用上铁锅做饭的。

早期的原始人,也就是距今7000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人们基本上没有什么炊具,最初是茹毛饮血,生吃各种食物,无论是蔬菜还是肉食都是生吃,吃法跟动物没有什么区别。

偶然间,人们尝到了被野火烧死、烤熟的动物肉,觉得很好吃,就效仿以烧烤的方式来获取熟食。从最初的用火直接烧烤,到后来发现通过加热平滑的石板,可以用烙、焙的方式制作出熟食。再后来,人们发现“凹”形的石板不但可以烙、焙熟食物,还可以加入水进行煮和焖,同样能做熟食物。

从此,人们心里就有了炊具的概念,就开始想办法制作炊具。通过不断试验,制作出了陶器,主要有“鬲”(音同离)和“鼎”,鬲是一个卵形的大罐子,顶部有环形外沿,底部有三个支撑腿,主要用来烧开水和煮饭,鼎同样有三个腿,顶部边沿露出两个带孔的耳朵,方便穿上绳索吊起来,有方形也有圆形,主要用来煮肉。这时人们的食物以煮食为主,煮一鼎肉汤就算是上好的美味佳肴了。

到3800年左右的商代,我国掌握了青铜冶炼技术,因此,这时期,鼎的材质从陶器变成了青铜,容量也变得更大,是炊具的重大突破。

到2400多年前的东周时期,出现了另一个重要的炊具——釜(因同斧),这玩意材质仍然为青铜,是从鬲的基础上改造来的,已经非常接近锅的雏形。

秦朝末年时,著名英雄项羽为了支援被秦军围困的赵军,下定决心,带领数万将士渡过黄河后,砸烂炊具,凿破船,给自己不留后路,从而一鼓作气大败秦军,这个事件就形态成了一个著名“破釜沉舟”,实际上砸烂的炊具就是釜。

比起之前的炊具,釜去掉了三条支撑腿,可以直接放在灶台上来使用,距离火源很近,能吸收到更多热量,所以,做饭效率大大提高。但由于釜仍然是一个卵形,除过煮、焖、炖的方式外,还不适合炒、爆和煎等烹饪方法。

大约在距今1600年左右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把釜从中间劈开,只留下一个半球形,名曰“锅”,材质也逐渐从青铜变成了铁质,不但可以快速受热获得高温,快速做熟食物,更能让做饭的人省去许多麻烦,方便操作。也是在这个时候,我国烹饪领域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炒菜”出现了,大大提高了食物的色香味。

到唐代时,铁锅普遍在王孙贵族之间流行,但普通人家用不起,只能望锅兴叹。等待几百年后的宋元时期,老百姓终于用到了铁锅。


鸿鹄迎罡


铁锅太贵 一般人买不起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首先说一下,宋朝以前当然有铁锅,只不过铁锅是在宋朝以后开始了更广泛的应用。但是请注意我的措辞,我说的更广泛的应用指的是相比于前朝的应用水平。实际上,在古代的社会生活中,生产力较为低下,哪怕是生铁也是一种极为有限的奢侈品,普通家庭很难消费的起。

而且古代小农家庭还没有富裕到吃饭的时候还讲究个色香味俱全,考究到用铁锅去烹饪的程度,难道你指望唐朝人顿顿都吃回锅肉么,大部分家庭的日常饮食还是以蒸煮为主,铁锅拿过去用的几率也挺小的。所以一口铁锅简直就是古代居民家中的大杀器,当代贵金属,虽然价值不如黄金白银,但实际感觉也相差无几了,没准你有了一口锅你还可以取个老婆呢。


没有铁锅以前怎么做饭


回到题主,没有铁锅之前,我们咋做饭,当然是该咋做就咋坐啦,开个玩笑。原始社会的时候,人类基本都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有没有器皿做饭其实都无所谓,反正也都是生吃而已。等到人类学会使用火以后,发现了火的各种好处了,那么随之而来的就需要盛食物的用具了。但那时候的人类依然简单,天然的石板、石器是用于制作食物的基本工具,比如可以通过石板加热食物做一顿烧烤。可以在天然的石坑里烧一锅汤等等。




到了商周时期,随着青铜技术的发展,古人开始使用大量青铜器作为制作食物的用具,比如我们常见的鼎。到了秦朝末年,开始大量使用釜,有句成语叫做“破釜沉舟”其中的“釜”指的就是锅。但釜的造型不太适合炒制食物,只适合闷和煮,知道魏晋南北朝时期,现代意义上的锅才发明了出来。



同时,随着制铁工艺的进步,铁锅的普及率也逐渐化开,而农业上的发展和食物的富足,“炒菜”开始有部分的富裕人家开始尝试,顺便提醒一下,即便如此,古代小农家庭也真的穷,谁敢再平时用铁锅炒菜,估计会被家里人恨死的,有些人一辈子都吃不上几回炒菜。


春秋乱舞


说起吃饭,可能世界上没有人比中国人更懂得“吃”了。在中国漫长的烹饪历史之中,各种烹饪炊具的出现实在是令人目不暇接,而在这其中,铁锅可以说是中国老百姓最为重要的炊具了。然而当我们翻阅史料,就会发现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问题,那就是直到宋朝时期,中国的冶铁技术才得以突飞猛进,换句话来说,直到宋朝,铁锅才真正进入了中国老百姓的厨房之中。那么问题来了,在宋代之前,中国古代老百姓都是怎么做饭的呢?

对此相关学者通过研究,按照时代提出了4种没有铁锅的烹饪方法。从人类第一次学会使用火开始,烤就成了中国古代最为简单的烹饪方式,只需要一根树枝和一团火,就能够将动物的肉铺和各种蔬菜烤熟,因此在旧石器时代,我们的先祖们通常使用“烤”这种简单的方式烹饪食物,而这一漫长的过程很有可能持续了数万年。

进入新石器时代以来,中国的先民们学会了烧制陶器。由于陶器的制造成本低廉,因此即使到了青铜器时代,陶器也是中国普通百姓们所喜闻乐见的炊具。在当时,由于青铜的冶炼成本太高,因此在夏、商时期,青铜器是只有上层社会才能使用的珍贵器皿。不过,不管是用青铜器还是陶器,“煮”和“蒸”成为了当时最为流行的两种烹饪方法。由于陶器和青铜器的导热性能都很好,食物可以通过水来进行加热,从而最大程度的保证食材的原汁原味,因此在当时,即使没有铁锅,人们也能够吃得上原汁原味的美食。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一种新的烹饪食物的方法出现了,那就是“烹”。据《韩非子》记载:“治大国若烹小鲜”,可见“烹”当时已经成为一种十分流行的烹饪方法了。不过这里的“烹”和现在的“炒”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因为当时还没有铁锅,因此所谓的“烹”指的是在蔬菜或者肉类之中加入动物油脂,将食物煎熟,确切的说和今天的自助烤肉有些类似。

直到北宋时期,宋朝人开始使用煤进行冶铁,这可以说是炼铁技术的一大进步,据相关资料记载,当时北宋冶铁的年产量大约是800多万斤,按照当时铁锅的制造重量来说,如果全部拿去造铁锅,也能造出100万口铁锅,正是因为宋朝的冶铁技术有了长足进步,宋朝人们才能够用上物美价廉的铁锅,从此之后,铁锅就对中国的烹饪历史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完颜翠花


宋朝之前没有铁锅么?题目是这么说的?但是小编不信,去查下资料。


不过还真是,铁锅是在北宋初期开始在老百姓家中普及的,但是并不是没有的,只是很稀少,用的不多。据历史记载,到宋徽宗全国人口近1.3亿,铁的年产量达到了900万斤,也就是4500吨。远在宋朝之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掌握了冶铁技术,但那时的冶铁技术很落后,铁产量非常少,物以稀为贵。普通老百姓用不起铁器,仅有少量铁器在皇族和贵族之间使用。


那么没有铁锅他门怎么做饭呢?古代也没有不锈钢,也没微波炉更没有电饭煲。但是别着急,聪明的古人自有妙招。


陶器

这是普通人家的首选,因为是黏土做的,只要有双手勤快就能拥有。其实说实在话,陶器是比金属器具煮起来更安全环保健康。但是陶器因为隔热效果好,只能针对焖煮。所以古人就不能吃炒菜了,但是话说回来炒菜其实并不健康。值得反思的是科技在进步?还是人类的生活健康水平在退步?


青铜

就是鼎这种,只有达官显贵才能用的起,在电视里我们看过的祭祀啊、行刑中的烹杀都用的着青铜大鼎,当然青铜也能做成锅只不过比铁质的重。而且煮起来耗时间,所以大多半生不熟的。皇室祭祀用的肉制品都是放进里面煮,等祭祀完了就赏赐给有功的大臣以及宠爱的妃子皇子。但是这个味道么,可想而知了。食之无味,弃之死罪。





说到锅,一般用于炒菜以及加热。当然也可以用来煮汤。比较快捷,但是尼采一想,你说宋朝以前没有铁锅,那食用油是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呢?在尼采之前的提问里,你们能翻到这题,回答者多数人都说古代人不吃炒菜所以没有油。其实食用油在周朝就有了。


周礼·天官·应人:"凡用禽兽,春行羔豚,膳膏香;夏行腒鱐,膳膏臊;秋行犊麤,膳膏腥;冬行鱻羽,膳膏膻"。(行:食用。羔:小羊。豚:乳猪。膏香:牛膏。膳:烹调。腒:干雉。鱐:干鱼。膏臊:狗膏。犊:小牛。麤:幼鹿。膏腥:猪膏。鱻:活鱼。羽:雁。膏膻:羊油。)

这段话意思说食用肉类,春天吃羔羊乳猪,要用牛油烹调;夏天吃鸡干鱼干,用狗油烹调;秋天吃小牛幼鹿,用猪油烹调;冬天吃鲜鱼大雁,用羊油烹调。可见这时候人们己经对各种动物油的性质有所认识,因而强调某个季节、某种肉类要用哪一种动物油来烹饪效果才最好。那会的古人已经知道时令饮食了,食用油多是动物油。


植物油的获取约始于东汉。

刘熙《释名·释饮食》:"柰油,捣柰实和以涂缯上,燥而发之.形似油也。杏油亦如之"
《齐民要术》卷四"枣油法"引郑玄曰:"枣油,捣枣实,和以涂缯上,燥而形似油也,乃成之。"

这表明当时人们已经知道如何从植物里面提炼植物油,但其提取的方法及成品还是较简单和原始的。


而当时的油相当于调料增加鲜味并不是用于炒着食用,古人从生吃,到火烤,再到用器具煮食。从饮食上也能看到文明,看到人类的求知欲在不断的优化他们的生活,提高生活质量。

尼采一直觉得只要你想活下去,没有什么不可能,没有铁锅照样吃饱喝足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尼采广寒宫中坐


宋朝之前没有铁锅?不知道是怎么得出这样的结论的。宋朝之前当然是有铁锅的,只不过铁锅是宋朝开始普及的,也就是再普通的百姓家也能用上铁锅。至于最早的铁锅具体出现自什么时期,已经无法考证,但是一定不会晚于西汉。

上图就是铁釜,其实不能称之为锅。


因为西汉时期,我们祖先已经完全的掌握了铁的冶炼方法,制造高纯度的铁器已经不是什么太难的事了。这个时期,铁基本上可以用于生活上任何地方。比如说武器,刀、剑、戟、戈。比如说农具,犁、锸、铲、锄、耙、镰。比如说工具,斧、锛、锤、凿、刀、锯、锥、钉。比如说炊具,鼎、炉、釜。这些已经有考古发现,只是不能确定发现的是不是最早的,毕竟历史考古是很严谨的!



那么既然西汉就已经出现了铁锅/铁釜,那么为什么要在一千多年后的宋朝才流行开来呢?因为即使我们祖先很早的掌握了铁的冶炼技术,但是想要大规模的生产是不可能的。直到宋朝,学会了用煤替代了木炭,从而提高了铁的产量。同时,宋朝在总结了前人的经验,提高了冶炼铁的技术,增加了铁/钢的品质。

那么宋朝之前用什么去烹饪做饭呢?



一、鬲(lì)

鬲就是一个类似一个卵形的大陶罐子,顶部有环形外沿,底部有三个腿,主要用来烧开水和煮饭。



二、鼎

鼎和鬲的形状差不多,同样有三个腿,也有四条腿的方鼎,顶部边沿露出两个带孔的耳朵,方便穿上绳索吊起来,主要用来煮肉。



三、釜

釜去掉了三条腿的圆鼎,可以直接放在灶台上来使用,距离火源很近,能吸收到更多热量,所以,做饭效率大大提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