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八个字究竟该怎么断句?如何解释?

清眼境净心尘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句话,最早是蒙元时期大汗发布圣旨时的起首句。


当然,这句话开始并不是这么说的,它经过了明太祖朱元璋的加工。根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洪武元年(1368)正月:

上以元时诏书首语必曰“上天眷命”,其意谓天之眷佑人主,故能若此,未尽谦卑奉顺之意,命易为“奉天承运”。

奉天承运的前身,就是元朝的上天眷命。

那么,“上天眷命”是什么意思呢?

这句话明显是汉语的译写。元朝时,“以国语(蒙古语)训敕者曰圣旨,史臣代言者曰诏书”。因此,必须探究蒙古语原文,才能洞悉“上天眷命”的含义。

参考照片中延祐四年(1318年)《法源寺圣旨碑》的文字,蒙语原文是——

möngke tngri-yin küčün-dür. yeke suu ǰali-yin ibegen-dür. qaγan ǰarliγ manu.

翻译为:赖着长生天的气力,托着大福荫的护助,俺合罕的圣旨。

由此可见,“上天眷命”=“赖着长生天的气力,托着大福荫的护助”。

最后,我们再看一下清代诏书的照片,确定这句话的满语写法。图片出自中研院网站。左侧为满文,“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写作——

abkai hesei forgon be aliha hūwangdi i hese.

根据满语和蒙语的文字,“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八个字应该是这么断句的: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或者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但不管怎么样,奉天承运与皇帝之间不可断开。


HuiNanHistory


正确的断句方法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后面是诏书的内容。

我们在看古装影视剧时,经常能看到一个太监装模作样地展开圣旨,扯着嗓子喊: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其实,这是一个笑话,因为编剧导演不太懂如何正确断句。

很多人并不知道古代的文字资料是没有标点符号的,如果你能接触原版古籍就可以发现整部书居然没有一个标点符号!但古人在读书时是要断句的,他们是靠“之、乎、者、也……”这类虚词来断句,标点符号又叫“句读”,是直到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兴起时才出现的。

如果不是新文化运动,我们今天或许还在满口之乎者也。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为什么要断句为“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呢?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是一个典型的主谓结构句子,主语是皇帝,奉天承运是皇帝的修饰词,表示皇帝是秉承天意天命的皇帝;谓语是诏曰,是个动词,意思是“下诏说”。

综合整句话的意思就是,秉承天意天命的皇帝下诏说:后面是诏书的具体内容。古装影视剧中常见的“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无疑是错误的短句,贻笑大方。

古装影视剧还有一个错误,就是任何一个朝代的太监宣读圣旨都是这一套开头。

事实上,如果你能接触真正的皇帝圣旨就会发现,在明朝以前的圣旨诏书是不存在“奉天承运”这四个字的,只有“皇帝诏曰”,甚至直接就是“诏曰”。

这种叫法最早的发明者是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后,把“奉天殿”作为朝会大殿,为了体现皇帝至高无上、秉承天意、真命天子的身份,便在圣旨的“皇帝诏曰”前记上了“奉天承运”四个字,清朝著名学者俞樾曾在《茶香宝续钞》专门研究过这个问题,并明确记载:“奉天承运”是“论奉天殿名而及之”。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爱看历史剧的朋友,对这样的场景一定不会感到陌生:一个穿着宦官服装的演员,用尖细的嗓音,对着下面跪倒的乌压压的一片人宣读圣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真正的历史爱好者在此时总会忍不住笑出声来,因为这句话根本就不是这么读的,而且这句话要到明朝以后才会出现,之前的朝代是不可能出现这种说法的,咱们的编剧大大们在写剧本时显然没有做过认真的考证,才会犯下如此低级的错误。

这句话到底应该怎么读?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可以理解为“奉天承运的皇帝陛下要诏告天下……”,因此,这句话可以有两种读法:

  1. 整句连读,中间不断句。

  2. 在“诏曰”前断句,即“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皇帝诏书的历史演变

“诏曰”的“诏”就是诏告天下的意思:

  • 在周代,君臣上下都可以用“诏”字。诏书还有“诰命”和“敕命”两种。

  • 秦始皇登基后,自称为“朕”,又把“命”改为“制”,“令”改为“诏”,此后“诏”就成了皇帝专用的字眼。

  • 汉代出现了“圣旨”这个词,但并不通用,人们还是常用“制书”、“诏书”、“敕旨”来称呼皇帝的公文,诏书开头多是“年月日、某皇帝”。

  • 魏晋南北朝的诏书和汉代相仿,但是皇帝即位时诏书中会有“应天顺时,受兹明命”的说法。

  • 唐代的制书因为要由门下省审核发布,所以一开头往往是“门下”两字。

  • 宋代起,“圣旨”的说法开始普及,其中圣旨专门指皇帝的命令,皇后、太子的命令则被称为“教旨”和“令旨”。

  • 元代的圣旨开头有一些“长生天气力里,大福荫护助里,皇帝圣旨”之类的套话,其实是由蒙语音译而来,可以理解为“上天眷命,皇帝圣旨”。

  • 明代的圣旨开头为“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则是来自于朱元璋的发明。其中“诏曰”是皇帝口述,旁人代写的圣旨;若皇帝自己亲笔拟旨则称为“制曰”。

“奉天承运皇帝”的诞生

根据《明太祖实录》中的记载,朱元璋认为元朝诏书中称“上天眷命”不够“谦卑奉顺”,所以将其改为“奉天承运”,意思是我乃区区一名布衣,今驱逐蒙元,恢复汉人江山,都是奉老天的旨意而为,“未敢自专”。

朱元璋更自称为“奉天承运皇帝”,把金銮殿改名为“奉天殿”,把自己所持的“大圭”(一种玉制手板)也让人刻上“奉天法祖”的字样,以表虔诚之心。

那么,“承运”又是什么意思呢?

“承运”指的是“继承气运”,而“运”可以理解为“五德终始之运”。

我国战国时期的阴阳家邹衍认为“土木金火水”这五德在循环往复地运转,朝代变迁便与这五德的轮换相对应。

一个新的朝代即将兴起时,五德运转也会出现征兆,即所谓“凡帝王者之将兴也,天必先见祥乎下民”。朱元璋自称“奉天承运皇帝”,也是借用了这些说法,是要告诉天下老百姓“我不但是上奉天命的皇帝,还是下承气运的皇帝,实乃天命所归”。

所以,圣旨开头那句话到底应该怎么读,您知道了吗?


海伦娜看历史


古装电视剧中,往往出出现这么一个场景,一个太监拿着圣旨,高声读到: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这八个字是没啥问题,不过这读法却是不对。这八个字正确的读法应该是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因为古代在书写的时候,不像现在一样有着逗号、句号这样的标点符号来断句。再加上圣旨在书写的时候要平抬,天字要顶格写,皇帝要与天字对齐或者略低于,所以才会闹出这样的笑话。



奉天承运皇帝,这是朱元璋首创的称呼,是一个整体,奉天承运是用来修饰皇帝的形容词,说白了就是“奉天承运的皇帝”。

奉天,就是遵从天意,也就是受命于天的意思;承运,就是承接五德之气运,也就是应运而生。奉天承运皇帝,其实是朱元璋强调自己的合法性,是君权神授。再者,朱元璋把国都名为应天府,皇宫中的正殿叫做奉天殿,其实也是这么个意思。朱元璋的儿子朱棣继位后迁都北京,把北京改为顺天府,大概也是为了表示自己皇位的合法性。


而在明朝之前,皇帝的诏令上是没有出现过“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样的字眼起头,比如说元朝皇帝汉文诏令上,开头的一句话是“上天眷命皇帝圣旨”。


小镇月明


“奉天承运,皇帝召曰”……



我们在看古装戏的时候,能清楚记得剧里面的太监或钦差这么去宣读圣旨,虽不知道什么意思,但懒得去分析,只要知道是皇帝说的话就行了。

其实这句话在历史文献中不是这么念,也不是这么断句的,应该断为:奉天承运皇帝,召曰……

这个措词的始作俑者是大明开山老祖朱元璋。



他坐上皇帝宝座时,他的宫殿叫奉天殿。既然叫奉天,他就认为自己是承蒙上天运给世间的皇帝。据说朱元璋小时候过家家轮流玩拜皇帝,一个人坐在一块方石头上被其他小孩拜,别的小孩儿一拜就仰八叉摔下来,唯独朱元璋稳坐钓鱼台,所以,他一番联想后,就干脆把自己叫做承运皇帝。按现在话说,也就是给自己包装了一下。也有人说,他是“抄袭”了水浒里那些英雄的大号,比如:托塔天王,晁盖,浪里白条……等等。

据考证,他对朝事以文字形式下发意见时,有专利的原稿件,上写着圣旨二字(就像如今的奖状),下面用笔填写即时内容。太监宣读时是“这么念的”……



圣旨下……怎怎地,怎么地,如何如何……撤职、查办、砍头、发配……等等。

久了,朱元璋自己是越听越别扭,总觉得没体现是自己写的,像是代笔,可写上自己的名字或年号又不好听,他曾试过……

“圣旨下”……

朱元璋皇帝曰……或洪武皇帝曰……

既不时髦又没档次且太俗气。

朱元璋为此想了一宿,第二天早上,他突然想起了自己给自己的“纹身”……奉天承运皇帝。重新排版印上去,圣旨顿时“酷毙了”。



从此以后,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开始应用了好几年。

几年后,有一个爱拉长音的宠监升任总管,他第一次宣读朱元璋对蓝玉的处罚决定时先瞄了一下结果,顿时有冷汗冒出,念时就有些结巴,所以就念成了……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蓝玉,罪可当诛,灭三族,未满足岁幼子皆流放……



没想到,朱元璋无意听了以后觉得“很好听”,便赏了太监两个大嘴巴子,后又赏了一年的奉禄。

以后,这个太监一直这么宣旨,一直到朱元璋驾崩。



再以后,延袭到清朝,再到戏曲,影视剧,就永远给断成了: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想改都改不了。

不过,比史学家研究的好听,虽说有误,但中国文字博大精深,怎么理解都可以,只要懂得皇帝要说话了就行……



就这样吧!

再说就挨轰了。


骁勇34


对于这句话的解释,我的观点有两个:一是“来自奉天殿之秉受天命的皇帝昭告天下”,或者“顺应上天秉受天命的皇帝昭告天下”。对于这句话的断句,我认为这是一句完整的话,中间不应该有任何标点符号。

朱元璋以一介布衣坐上君临天下的皇帝宝座,他认为这是上天派他来治理天下的,因此他在1368年称帝之后就开始在南京建造都城,为了使大臣们臣服自己,他特意在都城里建造了一座金碧辉煌的宝殿称“奉天殿”,投入使用后做为与大臣们参政议政的场所,时刻潜移默化地“提醒”大臣们自己“天子”的地位。


朱元璋的文化程度并不高,甚至说只是一个放牛娃,所以他只是以直观方式去做一些文化方面的事情。因此,对于“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八个字,我倒是认为朱元璋只是简洁表达自己贵不可言的身份罢了,没有必要想象得那么复杂。

这八个字应该是一句完整的话,中间怎么加标点都不顺畅。如果说成“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译文就会是“来自奉天殿之秉受天命,皇帝昭告天下”,或者“顺应上天秉受天命,皇帝昭告天下”,怎么搭配都是一个病句;如果说成“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译文就变成“来自奉天殿之秉受天命的皇帝,昭告天下”或者“顺应上天秉受天命的皇帝,昭告天下”,你认为这样说顺口吗?而这两个语法之外的断句,就更显得莫名所以、滑稽可笑了。

因此,根据朱元璋的文化水平和性格特点,我认为朱元璋的意思应该是“来自奉天殿之秉受天命的皇帝昭告天下”,或者“顺应上天秉受天命的皇帝昭告天下”。所以“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八个字是一句完整的话,不应该进行拆分,这样才能完整顺畅地表达这八个字的真实意思。


故事堂


记得炒米小时候在学校领读《小学生文明规范》的时候(查了一下,现在的没有这句了),其中有一句“注意仪表仪态”。为了方便,炒米是这么读的,“注意仪,表仪态”。一开始大家都觉得没毛病,而且还挺顺口,直到被老师听到。


说这个例子,其实就和我们在电视剧里面,听到的那句耳熟能详的“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我们在电视剧里面听到的都是这么断句的,“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四字一断,似乎也非常顺口,和那个”注意仪,表仪态”,有异曲同工之效。但是炒米告诉大家,这个读法是错的。


正确的读法,应该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意思是“奉天承运的皇帝,下诏书说”。其实这种圣旨开头的方式,是明朝朱元璋的原创,通常针对“诏、制”这两种文体。明朝到清朝前期用得比较多。


朱元璋一路从小乞丐做到大明的皇帝,他太了解老百姓的心理,自己发布的诏书,都是老天爷的意思,不然自己一个小乞丐怎么可能能当上皇帝呢?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的书写方式却又很奇葩,但是奇葩的是有原因的。因为”天”字为大,必须顶格。与天相配的是“皇”,或与”天”平齐,或仅低于”天”。所以“奉”字只能单独搁一边。


而“诏”,只代表一种文体,通常皇帝颁发命令的文书种类很多,有制、诏、诰、敕等等。清朝到了雍正年间,有了军机处之后,圣旨的格式就以“谕旨”为主了,皇帝直接发指示性命令,为”谕”,开头直接就是“上谕”,“军机处奉上谕”,“某某奉上谕”。根本不需要忽悠老百姓说,这是什么上天的意思,因为皇帝就是天。参考一下《雍正王朝》中,我问张廷玉对隆科多下旨,还是隆科多宣诏,没有一个读到”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的。直接就是“上谕”。


炒米视角


都不要抢,先歇会儿!波仔为您解答!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在我们的记忆中,都是在电视上见宣读皇帝圣旨的居多,现实生活中,有时候也会拿这些字开玩笑,和自己朋友、同事之间穿插使用,目的就是显示自己的文化以及趣味性!
  • 这八个大字,我们可以先拆分,以两个字两个字来解释!

奉天:在古代,皇上贵为天子,天,在这里就不是天子的意思了,是上天的意思,也可以是说神的意思,奉,就是遵照、遵从的意思,联合起来就是,遵从天意!

承运:承,就是承载、继承,运,就是气运、世运、使命的意思!联合起来就是,继承上天至气运(使命)!

皇帝:顾名思义就是当时的天子,皇上了。

诏曰:诏,即昭告天下,曰,在我们现在和“说”没什么两样,联合起来就是:昭告天下的意思。

历史记载中,明•沈德符《野获编》:“太祖奉天二字,千古独见。故神训中云:皇帝所执大圭上镂‘奉天法祖’四字,臣下诰敕命中,必首云‘奉天承运皇帝’。”历代皇帝都以“天子”自居,就是天之子,认为自己是天命的承担者和执行者。


皇上虽然贵为天子,但是也不能和天一起相提并论的,他只是上天安排的一名最高执行者长官。包括在古代的圣旨中,单单一个“奉”子,也是写在圣旨的最前面的,因此“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八个字应该断句为: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意思是,遵照上天的意愿,上天赋予了皇帝的使命,顺从天意,特来昭告天下!古代的社会,天子是神圣的,是不可冒犯的,也可以说,天子令就是神令,是必须遵守的,因此古代有“挟天子以令诸侯”也不足为奇了,不听天子的,也就是不听上天的,不听神的,那你不还成为众矢之的,大家全部攻击的对象?


波仔谈历史


最早使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八个字作为圣旨开头语的,应该是明太祖朱元璋。

我们说朱元璋虽布衣出身,但深谙“君权法于天”即“君权天授”的玄机。为了表示自己推翻元朝、君临天下的合理性,早在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率部占领集庆(今江苏南京),便把集庆改为“应天府”,以此表明自己起兵反元是“顺应天意”。

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大明后,为了进一步向天下臣民宣示大明王朝代替元朝的合法性,朱元璋做了两件在他认为很有必要、很有意义的事情:一是将宫中最大的一座宫殿命名为“奉天殿”,作为举行重大典礼和接受文武百官朝贺的地方。二是自封为“奉天法祖”,同时命人撰写《御制记梦》一文,详细地介绍了自己如何梦游天宫,如何与三清、紫衣道人论道等故事,以此表明自己举兵反元,建立大明是遵从天命,继承新生气运。从而为大明王朝披上了一件神秘的合法外衣。

朱元璋开始自称“奉天承运皇帝”,于是他颁发圣旨时,便以“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或“奉天承运皇帝制曰”这八个字作为开场白,此后成为定制,清朝也沿袭了这一格式内容。不过并不是好多影视作品中“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的读法,其正确的读法应该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淮上秋阳


当然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这个“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秦朝。而正式的成为制式的颁发命令的抬头呢,则是到来明朝。

下面就给大家讲讲这个“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是个什么意思。

首先,奉天大家都可以理解,就是“奉天命”的意思。所谓奉天命,不过是封建帝王给自己脸上贴金,给自己的统治披上神秘的外衣,说自己是天之子,自己有老天庇佑可以统治底层人民。

其次,这个承运就有点不好解释了。承运,难道是靠运气吗?皇帝老儿能当皇帝是他运气太好?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这里的承运是承袭五德循环运行的意思。

所谓五德,是封建文人为封建统治找的借口,这个借口的理论依据是这样的:

黄帝得土德,黄龙地螾见①,夏得木德,青龙止于郊,草木畅茂。殷得金德,银自山溢。周得火德,有赤乌之符②。今秦变周,水德之时。昔秦文公出猎,获黑龙,此其水德之瑞。

也就是说,此处的承运和寡人的比喻性质差不多。寡人就是寡德之人,皇帝老儿谦虚的说自己德寡,承运呢,就是皇帝老儿再次谦虚一下下,说不是自己想当这个皇帝,是老天爷把五德循环运行到我家了,我免为其难当这个皇帝。

到这里大家可能就明白了,奉天承运是一个修饰、限定的形容词,用来形容具体的“皇帝”,用来说明这个皇帝是既奉天又承运的。

而诏曰呢,算是个动作,是这个奉天又承运的皇帝,张嘴说了些话。

所以,这个短语的断句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这个“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是从朱元璋开始的,清朝沿用。如果看电视剧说明朝以前用这个的,都是瞎编的。

明太祖初,定大朝会正殿为奉天殿,于皇帝所执大圭上刻“奉天法祖”四字,与臣下诰敕命中必首称“奉天承运皇帝”。

这时候可能有人怀疑了,说你发的照片上,人家写的时候为啥把皇帝诏曰写成一串呢?

答案是这是封建王朝为了突出皇帝和天子等至高无上的权威,凡是涉及到皇帝和天的字眼都要换行顶格写。这也解释了为啥那个奉天承运要先写个奉字,再另起一行写天承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