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明知大漢已無恢復的希望,為什麼仍一意孤行出山輔佐劉備


諸葛亮明知大漢已無恢復的希望,為什麼仍一意孤行出山輔佐劉備


一、為什麼說“講天數”是無稽之談


司馬徽只說諸葛亮不識天數,他為什麼不言明是誰的天下?曹家的天下嗎?最後還不是司馬家的。

諸葛罵死王朗,王朗口口聲聲說天數,他怎麼不知道,天數就是要他這個自以為口銜天憲的欽差大臣在陣前被諸葛亮罵死,如果他知道自己羞辱而死的天數,還敢不敢上戰場呢?

當鄧艾父子攻破蜀國時,曹魏的皇帝與貴族恐怕日子不比劉禪好多少吧?

這些不算,我們再看,三國的三大戰役,哪一場按所謂的“天數”進程發展了?

官渡之戰,袁紹的地盤、兵力遠大於曹操,事前,有誰斷準曹操一定勝的?

我們看到事實是:曹操曾多次因為糧草、戰事等問題,焦慮得整夜睡不著。

曹營中大多數部下,都和袁紹暗中有通信往來,要不然,也就沒有曹操焚燒信件安軍心這一佳話了。

諸葛亮明知大漢已無恢復的希望,為什麼仍一意孤行出山輔佐劉備

赤壁之戰,深諳孫子兵法的曹操親自帶隊,最終竟然折戟沉沙,誰在戰前算準了這一必敗的結果?現在的天氣預報都能報錯,1800年前的東風憑什麼是板上釘釘?萬一,是不是就會出現“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這樣尷尬的場面。

再說,劉備,8百里連營,事後,3歲小孩都知道,劉備犯了兵家大忌,不要在茂林處結營。這都是事後諸葛亮,難道整個伐吳大軍的智慧與戰力,還不如一個3歲小孩?如果,此時,陸遜恰好被外放做官,帶隊的另有其人,不懂火攻之策,夷陵之戰的結局會如何?勝負誰敢斷定?一戰擒了孫權也說不定吧。


諸葛亮明知大漢已無恢復的希望,為什麼仍一意孤行出山輔佐劉備


二、諸葛亮的勝算與意外


1、劉備的人氣聚集能力


劉備自稱是中山靖王劉勝之後,對手多戲稱其為織蓆販履之備。不管怎麼說,劉備的身份最後也得到漢獻帝的認可,被認作皇叔。最起碼,這身份比東漢開國皇帝劉秀不差。恢復漢室的關鍵點之一,就是人心向背的問題,在皇帝被軟禁的情況下,劉皇叔就是漢室的最佳代言人,這點毋庸置疑。而且,劉備素有仁義之名,追隨者不在少數,關、張、趙,以及每到一處,當地百姓交口稱讚的口碑。可以說,劉備是最具潛力的天下爭奪者。

諸葛亮明知大漢已無恢復的希望,為什麼仍一意孤行出山輔佐劉備


2、自己的文治武功


諸葛出山,先是聯吳抗魏,在赤壁之戰後形成天下三分之勢,又巧奪(借)荊州。每當劉備對外征戰,諸葛就坐鎮後方,治理內政,調度人員與物資。尤其是後期,在蜀漢大將凋零之際,諸葛獨木撐天,擢拔後繼人才,培養自己的為政為軍接班人,為蜀政權延命30年左右。

前期,蜀漢三分天下,基本按諸葛亮的隆中對戰略依次實現。而細看隆中對,你也會發現,諸葛的基本戰略本來就是三分三下,而非統一天下。後者只能算理想目標,理由也簡單明瞭,待天下有變……人家憑什麼有變?說白了,就是“假如給我3個億,我就如何如何”。

諸葛亮明知大漢已無恢復的希望,為什麼仍一意孤行出山輔佐劉備

可以說,在諸葛亮的配合下,劉備輕鬆實現了基本目標。喜歡噴諸葛的,真的可以閉嘴了。況且,諸葛亮還先後發明了木牛流馬、諸葛連弩、孔明燈,等高科技。這些玩意兒用好了,關鍵時刻也能扭轉戰局。

因此,可以說,諸葛亮所做的準備,足可以實現基本目標,並且為不可知的統一大業做了不少額外功課,諸如木牛流馬、連弩等。

諸葛亮明知大漢已無恢復的希望,為什麼仍一意孤行出山輔佐劉備


3、為什麼沒有等來天下有變


我們再來說說,蜀漢為什麼沒有等來天下有變?

這3個意外葬送了蜀漢復興的大好前程:


①關羽大意失荊州

提起丟掉荊州,很多人說,荊州失陷是早晚的事。這真是大言不慚。以關羽的威懾力與帥才,說他守不住荊州?如果不是關羽貪功心切,錯誤判斷形勢,即使荊州有危,也不至於丟失。只不過,關羽不能以大局為重,私自北征,忘了初心(守荊州)。

假如關羽能夠充分認識到荊州的重要性,應不至於遠赴北地,酣戰忘歸。

諸葛亮明知大漢已無恢復的希望,為什麼仍一意孤行出山輔佐劉備


②劉備夷陵慘敗

《孫子兵法》雲: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如果說,關羽的冒失,不顧大局,丟失了最重要的軍事戰略要地荊州,那麼,劉備的失誤則斷送了蜀漢的軍事硬實力,折損兵將具體情況已不可考,不僅損失大量兵士和物資,還有不少將領也命喪此役,次年4月,劉備也憤恨而卒。大好的局面搞成這樣,這能算司馬徽口中的天數嗎?

諸葛亮明知大漢已無恢復的希望,為什麼仍一意孤行出山輔佐劉備


③劉備的漢室正統之名式微


最後一點,也是反攻曹魏的核心競爭力——漢的正統性。東漢末年,真正具備漢室正統的力量有總得來看,漢末三國時期,有4種“王氣”,可以左右漢朝氣數。


a、漢獻帝為首的中央政權

在董卓被誅之後,如果漢獻帝及其臣屬能夠力挽狂瀾,重整朝綱,或許東漢將繼續它的長期統治。然而,在李傕、郭汜之亂後,漢獻帝及其朝班誤入曹操之手,從此,淪為籠中之雀。


b、各地擁漢勢力,尤其是中原地區的勢力

在漢獻帝成為傀儡後,各地的向漢勢力依然很具威力。然而,隨著時間推移,曹魏政權逐步穩定,向漢勢力日漸式微。在漢獻帝禪讓之後,這股最大的向漢勢力被徹底消於無形。

內外交困,背離漢朝最重要的民心,才是劉備無力北上的真正原因

諸葛亮明知大漢已無恢復的希望,為什麼仍一意孤行出山輔佐劉備


c、劉備作為東漢皇權的代言人

以不光彩手段獲得荊、益二州,之前興復漢室的光輝形象盡毀。夷陵之戰,更將與曹魏爭勝的生力軍丟到八百里大火之中,其身亦病逝於白帝城。劉備死後,世間再無成氣侯的擁漢勢力。


d、蜀漢的核心根據地荊州

劉備中前期經營的所有核心擁護者、廣大親劉民眾及大家氏族,其根都在荊州地區。而公元220年,關羽大意失荊州,將這唯一聚集王氣之地丟失。

影響後果:不僅使劉備的擁護力量受到毀滅性損害。同時,從此之後,蜀漢因為要與當地(益州)臣民磨合,成為三國中內耗最大的國家。

至於後來的益州臣民,與蜀漢核心君臣之間,嫌隙根本無法調和。在蜀漢後期,不乏益州本地臣子以讖語蠱惑民心,甚至,有不少人樂於當帶路黨,主動投魏。更別指望這些人有復漢的英骨了。

諸葛亮明知大漢已無恢復的希望,為什麼仍一意孤行出山輔佐劉備


總結:諸葛亮不僅沒有等來曹魏的致命之變,自己所在的蜀漢政權反而不得不接受上面這3大重創式的鉅變:


1、無法預料,也無力阻止貴為蜀漢二號人物的關羽,只能任荊州拱手讓人;

2、先不論伐吳是與非,總之是敗了,還是慘敗,基本敗光了最硬核的家底,這是主公劉備做出的“一意孤行”式的戰略,此一搏沒有成功,從此,吳、蜀難有對魏造成致命威脅的軍事力量,基本處於均衡的守勢;

3、至於興漢的民心所向,一方面,曹操父子十分高明,將漢獻帝玩弄於鼓掌之間,順利完成禪讓;另一方面,劉備起事,先天不足,非要勉強獲得荊、益二州,顧此失彼,不得已強攻益州,失信天下。

諸葛亮明知大漢已無恢復的希望,為什麼仍一意孤行出山輔佐劉備


這些,都是隆中對無法預料的意外。如果歷史重演,誰能保證,這三件事都會以此結局出現?但凡有一件或兩件,以好的結果出現,諸葛北伐,何至於那麼難,屢屢無功而返?

因此,諸葛亮出山,根本沒有所謂的天數等著詛咒他,一切皆是“盡人事,聽天命”一搏而已。


附圖:

諸葛亮明知大漢已無恢復的希望,為什麼仍一意孤行出山輔佐劉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