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上外出巡访如何证明自己的皇上身份?

游离的行者


说到古代的皇帝们其实他们也还是挺有意思的,先不说坐拥天下吧,有的皇帝还经常的微服私访,到处出巡呢,但是有的时候总有一些意外的,那就是有的皇帝出巡难道不会遇到危险吗?

如果遇到了危险皇帝们是怎么来证明自己的皇帝的呢?

在各种影视作品与演义小说中,我们习惯于皇帝微服私访的情节,那么真的有皇帝微服私访一说吗?有的话那又怎么证明自己的皇帝身份呢?

《康熙微服私访记》就是大家最熟悉的皇帝扮成普通老百姓一样微服私访到民间体察民情,遇到为非作歹、贪赃枉法的官员,随即亮出皇帝身份惩凶除恶,老百姓交口称赞。

但是告诉大家一个残酷的现实,这样的情节只会出在影视剧中。

在清以前汉武帝刘彻、宋太祖赵匡胤、明太祖朱元璋、明宣宗朱瞻基、明武宗朱厚照都有过微服私访的记录,但是也仅仅是了解京郊的农民收成,同百姓说说话。

清朝微服私访的皇帝就不提了,信以为真的,都是被影视剧“毒害”的,在现实中根本不可能出现,只是人们茶余饭后杜撰出来的一些谈资而已。

康熙微服私访可以说是巡察,也叫南巡。当然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微服私访,而是一出行几千上万人浩浩荡荡、前呼后拥的。还要带着妃子、皇子、大臣、侍卫,沿途没到一个地方之前邸报都已到达地方,让地方官员做好接待与安保工作,这无疑根本不需要证明皇帝的身份,谁会大摇大摆的这样去冒诛九族的罪名去顶替皇帝呢?

康熙南巡更多的是查看黄河水患,解决黄河水患决堤问题,下江南拉拢江南文人,更多的带有直接的目的性。并不是单纯的为了游玩,也不是为了为民申冤。普通百姓连见一面的机会也没有,怎么让皇帝去伸张正义?

再有一个就是比较熟悉的乾隆六下江南了,乾隆就有点牛了,明摆着我就是去玩的,一路吃吃喝喝,玩玩乐乐,悠哉悠哉的哪有时间去管百姓死活。曾经有一省巡抚不堪其扰又为百姓不堪重负而上奏乾隆,乾隆一怒之下让其罢官回家。乾隆帝是中国史上有名的风流天子,下江南既可游玩又可寻花问柳,更包养江南名伶,经常半夜换便装上岸消遣。

皇后乌拉那拉氏(还珠格格中的皇后)劝谏更是被剥夺皇后位,皇后更削发明志,最后郁郁而终。对于这样一位皇帝你能指望像影视剧中那样为民做主吗?

皇帝微服私访能证明皇帝身份的有印玺、印章、服饰以及皇帝特有的信物。

有的人可能会说这些可以有人假冒这些不可信,在封建社会假冒皇帝什么罪名,诛九族的大罪,而且皇帝印玺都是上好的和田玉以及其他珍贵玉石雕刻而成,其中乾隆皇帝的田黄三链章更是其中佼佼者。在古代交通不发达,信息传递不便更是认玺不认人。


爱历史的圆脸怪


这个问题提的有深度,古代没有身份证,没有照相技术,没有先进的通讯工具,假如有人冒充皇帝巡游地方,地方官大多没见过真龙天子,他说是皇上就是皇上。最多是听上级的指示,假如一时联系不上,古代又没有手机,就是请示上级也得需要时间。不过我觉得没有人那么大胆冒充皇上吧?

不过历史上也有例外,北宋杨金业的大儿子杨大郎长的特像宋太宗赵光义,他不是代替皇上身赴金沙滩死亡之约了吗?当然这是英勇的壮举。 



无独有偶,历史上还真有胆大妄为之徒,根据《世载堂杂忆》记载:在1899年,湖北武昌闹市就出现了主仆两人,仆人没有胡须,长得白白净净像个太监,主人却一副精神打扮,穿着“五爪金龙”服,脚踩“冲天履”,手捧金碗,碗上刻着“五爪金龙”。让人一看就是皇宫御用之物。

主仆二人深居简出,并不张扬。主仆住在“悦来客栈”,一日店家去房中添水,走到窗前,听到有叫“皇上”的声音,店家心中一动,透过窗户隐隐约约看到仆人跪在主人面前奉茶,“皇上,天不早了,喝了茶水早点安歇了吧。”仆人低声下气的说道。

“我的妈啊,皇帝微服私访来了。”店家转身消失在了夜色。

第二天,整个武昌城迅速传遍了一条爆炸新闻,“光绪帝”来武昌城微服私访了。无论是大小官员,还是平民百姓,都一股脑的跑到了“悦来客栈”,希望一睹“龙颜”,摸摸皇帝睡过的床,沾沾龙气。

这些老百姓哪见过真龙天子,一没有电视,二没有照相机,说是皇帝人人都信,因为那个仆人太像太监了,皇帝身边不是跟着太监吗?平常人谁用得上太监呢!当时居然有人看到他蹲着尿泡,还真没有男人独有的“东西”。

老百姓不明就里也就算了,知府大人唯恐见驾来迟,屁颠屁颠的也来了。知府大人哪有心思核对真假,再者说了,知府大人去京城也没机会见到皇上,知府大人入门就拜,连连磕头,口称“万岁、万岁、万万岁,恕奴才见驾来迟,罪该万死。”但看那个皇帝派头十足的说“平身吧”。

随后主仆二人对宫中的规矩和事情对答如流。这让知府大人打消了疑虑,本来他还纳闷怎么没人通知呢?现在想来,皇上微服私访不就是为了不惊动任何人吗?知府大人释然了。



当地的乡绅和地方官更连不跌给“皇上”送钱送礼,希望自己一步登天。

当时这消息传到了两广总督张之洞的耳中,张之洞不大相信,此时光绪因为戊戌变法失败,被老太后慈禧囚禁在中南海瀛台。他怎么能从紫禁城来到武昌微服私访呢? 这里面肯定有鬼,我先别忙见驾。万一是假的呢?  

张之洞虽是湖广总督,但毕竟不是皇宫之人,更不可能天天见着皇上,因此他也不敢断定这个“光绪帝”真伪。因此他立刻安排在京师的朋友和眼线,调查光绪帝现在的行踪,等得知仍在瀛台之后。张之洞松了一口气,便派人把这两个假冒的皇上、太监抓了起来,并亲自审问,原来二人用的金碗是假的,是演戏用的道具。 

这个仆人的确是皇宫中的太监,因为偷了皇宫中的宝物被赶了出来。而那个男子本身是个戏子,经常去宫里给王爷大臣唱戏,也十分了解宫中的规矩,而且长得和光绪帝也有几分想像。他们二人原本是想骗些财宝再逃走的,没想到越闹越大,真惊动到了湖广总督!

最后这两个胆大妄为的骗子,被张之洞秘密处死了。



从上面的故事可以得出,世上敢于冒充皇帝的真不多。皇帝微服私访能够证明自己是皇帝的东西很多,比如玉玺、印章、龙袍、圣旨等皇家用品。在古代,黄色是宫中御用色彩。老百姓根本不让用。更别说玉玺等一系列贵重用品了,这些都能代表是皇家用品,冒犯这些都是杀头之罪。


秉烛读春秋


举两个活宝皇帝的例子吧,一个汉武帝,一个明武宗正德皇帝。

汉武帝14岁登基,18岁开始迷上了微服出巡,这时候太皇太后还在位,很多大权都不在他手里,心里也觉得郁闷,就经常跑出去转转,在都城周围四处出游。

不过,他毕竟是皇帝的身份,出去也不可能一个人,所以需要带一些随从,但是大白天带着一帮子人出游,难免太招摇,容易被老百姓向官府举报,所以他经常大半夜带着一帮人出去溜达。

这一天夜晚,汉武帝带着随从们来到了柏谷,这里距离长安已经老远了,转了半个晚上也累了,他们就找了个旅馆投宿,顺便向旅馆主人要酒喝,爽一爽。

秦汉法制是比较严格的,这大半夜的一大帮人涌进旅馆,张口就要酒喝,旅店主人就怀疑他们是歹人,至少也是地痞流氓,他于是对他们就没有好印象,直接眉头一皱,喝道:要酒没有,要尿要吗?

然后,旅店老板还暗自让下人去周围联络了一帮青年人,准备抄家伙教训这些歹人。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旅店老板娘站出来了,她怎么看都觉得汉武帝这帮人和一般人不一般,他们衣着华贵,谈吐不凡,万一是哪边的权贵呢?咱小小旅店可是得罪不起的。

于是,老板娘反复劝说丈夫不要冲动,不过老板不听,说:我把人都叫来了,如果不打了,咱的面子往哪里搁?

见丈夫像头犟驴怎么说都不听,老板娘把丈夫索性灌醉了绑了起来,然后把丈夫叫来的人都打发走了。

随后老板娘亲自下厨烧了一些好菜招待汉武帝他们,还请他们喝了不少好酒,并连连对自己丈夫的行为赔不是。

第二天,汉武帝回到宫中,就下令召见了这个老板娘,赏赐了她不少东西,还任命她的丈夫为羽林郎,加入自己的御林军队伍。

从此,汉武帝长了记性,他为了方便晚上住宿,就在各处设立了不少便于自己更衣休息的地方,以后晚上就住在自己的地方,这样就方便很多了。

至于正德皇帝,相对汉武帝,那就属于浪荡公子哥了。

正德皇帝经常带着江彬等随从四处寻花问柳,动不动就在夜间闯入老百姓家里,逼着人家的老婆给自己陪侍,如果觉得满意的还带回宫里,使得老百姓非常不满。

一次,正德皇帝又带人来到了昌平,民女四处躲藏,永平知府毛思义看不下去就贴了告示,宣布凡是没有官府文书,就妄称自己是皇帝而祸害百姓的,一律严惩,这可把皇帝给惹毛了,正德皇帝下令把毛思义抓了起来,关入大牢,过了半年就发配到云南去做知府去了。

后来,皇帝又看上了民女凤儿,就把凤儿纳为妃子,还封她的哥哥为官,只可惜,凤儿还没到北京城就病死了,皇帝很难过,过了不久,她又找上了一个乐工刘氏,把她纳入宫中为妃子,并对她一度宠爱有加。


云中史记


看电视剧,似乎皇帝非常喜欢微服私访,闲着没事就离开京城四处走走,最著名的就是题主所说的《康熙微服私访记》,其实这种场景在历史上很难出现,大部分出现在戏曲小说影视剧中,是民间的戏说。

由于清宫剧的泛滥,我们看到微服私访次数最多的皇帝就是康熙和乾隆,这两个皇帝都离开过京城,但根本没有微服,私访更是谈不上。

清朝是皇权达到顶峰的时期,皇帝事事都要管两手,权力是大了,可工作量猛增,熬夜加班是常有的事,连个病假都不能请,一请整个国家朝政就面临停摆,而且请假回来,没批的奏折不得补上?

在工作的重压之下,清朝皇帝连闲暇时光都少,将这宝贵的闲暇抽出来微服私访?安全问题先不说,皇帝自己就不乐意,好不容易休息呢。

康熙帝就曾表示对微服私访的不屑一顾,据《清圣祖实录》记载:“康熙五十六年三月庚申,谕大学士,学士,九卿等:“宋太祖、明太祖皆有易服微行之事,此开创帝王恐人作弊,昌言于外耳。此等事,朕断不行。举国臣民以及仆隶,未有不识朕者,非徒无益,亦且有妨大体。况欲知天下事,亦不系于此也。

康熙帝没有微服私访,但他却是离开过京城的,有亲征,也有巡游,但每次都是浩浩荡荡一群人,身份不需要证明,身边人都认识呢。


再说乾隆,他六下江南是我国小吃三大来源之一,但六下江南可不是带着几个侍卫就去微服私访,寻花问柳顺便搞几个贪官,每次下江南,乾隆基本都是带着一大家子,车队数千人马不在话下,身份也摆在那里。

不过,皇帝微服私访的例子的确是有的,比如我国第一位皇帝秦始皇。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三十一年十二月,更名腊曰“嘉平”。赐黔首里六石米,二羊。始皇为微行咸阳,与武士四人俱,夜出逢盗兰池,见窘,武士击杀盗,关中大索二十日,米石千六百。

秦始皇在咸阳微服私访,应该是考虑天子脚下,只带了四个人,结果碰上盗贼了,不过秦始皇手下的武士干掉了盗贼,秦始皇应该是没有亮出身份,不然乐子就大了。

总的来说,微服私访的皇帝是比较少的,大部分都是大摇大摆出去,就算是微服私访,以印章、玉玺等皇家专用品作为证明,要证明身份还是很容易的。


平沙趣说历史


皇帝出巡那动静大了,提前告知各州县衙门路边接驾。一出京前呼后拥旗罗伞盖,鸾驾执事文官武将排老长两溜。就和出大殡似滴!不亚于现在明星出行。


兰花不艳有奇香




古代的皇帝微服出访,基本上身边都会带几个大内高手和太监亲随。这样就不容易引起太多外界的关注,顺利达到自己出行的目的。人少也轻装简从,能够提高行进的速度。

那么皇帝微服出访能不能碰到自己不认识的官员呢?这个概率就很小了。因为古代的官僚体系非常简单,一个县城只有一个官员,那就是县官,这还是皇帝任命的。

比如其他的那些师爷、捕快和县丞等,都不是正式编制,属于临时工。这些人不认识皇帝有可能,但县官一定是认识皇帝的。

县官在上任以前,大多数人都是通过科举考上来的,是要经过皇帝亲自面试的,因此被称为天子门生。三年皇帝和吏部就会对各级官员进行一次大考核,官员们都是需要进京述职的。这些工作皇帝们都会亲自参与,没有不认识皇帝的道理。



比如明朝的皇帝朱厚照,这是一个既聪明又调皮不按常理出牌的皇帝。他比较不喜欢皇宫里边呆板郁闷的生活,经常向往诗和远方的田野。

朱厚照曾经有一次微服出访来到山海关外,指挥当地的军队和北方少数民族的小王子打了一仗。他出宫之前先封自己的一个威武大将军的称号,并且化名朱寿。

朱厚照利用自己威武大将军的称号和官印把各的官兵调到一块儿,把少数民族的小王子所部围起了一通暴打。朱厚照后来回京后,还宣称自己还杀死了一个敌人。战争的规模不详,但打的北方的少数民族十几年都不敢进犯大明。

这个故事我们就可以看出,皇帝微服出行,你一定会带有一些印章,这些东西足以能够证明自己的身份。皇帝记不住下边的官员长相,但如果官员记不住皇帝的长相,那就该辞职还乡了。



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更是敢于冒险,他曾经亲自进入今天的关中,到秦国的地盘儿去侦察敌情。传说还碰到了秦王,秦王一眼看出这不是个一般人物,但万万没想到是赵武灵王。

上边我们提到的朱厚照在他短短的执政经历中,曾经多次微服私防。当然他的目的不是为了体察民情,而是为了找一些民间别有情趣的小妹妹。他碰到看上眼的美女,就会命令身边的人把她们抢进宫中。

再比如清朝的同治皇帝,对于慈禧太后给自己安排的皇后非常不满意。他就经常跟着几个阿哥偷偷溜出宫去,到八大胡同去逛妓院。当然这些活动都是秘密进行的,不会随意让官员知道。

在历史上,大部分皇帝都不会随便去微服私访的。因为在历史上通讯条件太差,现在碰到什么意外,没有办法在第一时间与大臣们沟通。那些占山为王的土匪也不是好惹的,随便挖个坑能就能网到大鱼。



像我们看电视剧里面最多的康熙和乾隆的微服私访,其实都是胡说八道。康熙和乾隆都曾经六下江南,这都是公开去的,有浩浩荡荡庞大的一支队伍。

在沿途到处都修有行宫,因为一般地方皇帝是不愿意居住的。沿途接待这些人是要花费大量银子的,每个地方的接待费用基本都是几十万到几百万不等。这些费用都只能从国库里面支出,最终转嫁到老百姓身上去。



在古代历史上,皇帝亲征的例子都不多。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太凶险。在战场上,从来就没有常胜将军。一旦打仗打败了被活捉,那就会引起很大的动荡,土木堡事变中的明英宗就是如此。

其实皇帝微服私访肯定是有自己目的的,本身就不希望让地方官知道。也许是为了体察民情,也许是为了调查一些情况。老百姓不认识皇帝倒也正常,如果碰到正式的官员,不用说皇帝出面,就是随便一个皇帝的随从出面,也能把地方官吓个半死。


新知传习阁


首先必须指出——

清朝皇帝没有微服私访过!

对,虽然《康熙微服私访记》作为电视剧拍得很精彩,但历史上的康熙皇帝并没有微服私访过。不仅如此,清朝皇帝都没有搞过微服私访。

康熙本人其实对微服私访非常反感。

根据《清圣祖实录》的记载,康熙五十六年(1717)三月庚申,皇帝有谕示:

朕尝观书,见……宋太祖、明太祖皆有易服微行之事。此开创帝王,恐人作弊,昌言于外耳。此等事,朕断不行。举国臣民,以及仆隶,未有不识朕者,非徒无益,亦且有妨大体。况欲知天下事,亦不系于此也。

这段话说得很清楚了,康熙对前代帝王的微服私访不以为然,而且“此等事,朕断不行”。

历史上有没有微服私访的皇帝无法证实身份的事呢?

还真有。

根据《汉武故事》的记载,青年汉武帝曾经微服私访至柏谷,可惜没人认识:

帝即位,为微行。尝至柏谷,夜投亭长宿,亭长不纳,乃宿逆旅。

柏谷当地的亭长不识汉武帝,所以概不接待,可怜的汉武帝只能夜宿到一家旅店。

当然,《汉武故事》也只是传说而已,未必就是真事。

总而言之,清朝皇帝不微服私访,希望大家能明白:巡游是满人的传统,人家出去都是光明正大的。


HuiNanHistory


古代的皇上微服私访,遇到不认识自己的官员,如何证明身份?说实话,这不是问题的关键。

遇到不认识自己的官员怎么办?那最好不过。

既然皇上微服私访,就是不想让别人把自己认出来,悄悄的体察民情,官员认识不认识自己无所谓,不认识最好。

如果官员不认识皇上,那么他最真实的一面才能展示出来,好官就是好官,刚正不阿就是刚正不阿。庸官就是庸官,阿谀奉承就是阿谀奉承。



皇上在微服私访的过程中,了解了地方官员的本来的样子,也算是收获满满,不虚此行了。

古代皇上真的喜欢微服私访吗?有,但喜欢的不多。

说实话,当皇上的,分为勤政的和不勤政的两种。

勤政的皇上日理万机,比如像雍正皇帝那样,天天忙着处理奏章和大小事务,休息都没有时间,哪有时间去民间体察民情?他完全可以派自己的亲信,儿子们代劳。

不勤政的皇帝,更忙了,忙着享乐,那还顾得民间的疾苦,所以更不会出去微服私访了。



我们了解的皇上微服私访的故事大多来自影视剧:皇上带着一帮子人去民间了,由于人们不知道他们的身份,于是闹出了不少的笑话和麻烦。总是在千钧一发之际,皇上解围了,恶人得到惩治,好人得到回报。

康熙、乾隆喜欢去民间走走。

康熙、乾隆这爷爷和孙子真是一脉相承,都有这喜好。而乾隆帝六下江南的故事流传的比较广,关于乾隆帝下去巡查是干什么?

干什么呢?有几种猜测:第一种是说去江南找美女,寻乐子去了。第二种说法是乾隆下江南去海宁陈家。传言是乾隆是海宁陈世倌亲生,被后来的雍正帝用掉包之计换成了自己的儿子。第三种说法是去南方视察水利去了。估计第二种说法流传的比较广,但是可信度估计也不高。



而我认为不论是康熙还是乾隆去江南,首要的目的是体察民情,其次是放松心情,呼吸下新鲜空气,就像是我们过节放假出去旅游一样一样的。

古代的皇帝微服私访,遇到麻烦,而官员又不认识自己怎么办?



这个也好办,如果皇上遇到麻烦,自然有证明自己的东西。比如龙袍,皇上个人的私章,信物等等。皇家的东西,地方官员还是认识的。所以官员不认识自己还好说,关键是一些其他人,地痞流氓,二楞子什么的出了麻烦就大了。他们天不怕地不怕的,什么事都能做绝!

如此,皇上外出也是有一定的风险的,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少出去,或者是不出去。


历史漫谈君


首先所谓的《康熙微服私访记》只是电视剧,又不是事实,就和《铁齿铜牙纪晓岚》一样,都是龙袍加身,就摇身一变就成了帝王。这明显就不是实际的事情。

大摇大摆出行

当了皇帝如果真的要外出巡游,做的最多的一件事就是去封禅祭天。这时候当然是大摇大摆一大帮人跟着一起出巡,这种排场就可以自己证明是帝王了。

还有就是巡视江山或者打了胜仗亲自去丈量土地等等,像是秦始皇出巡、汉武帝出巡、隋炀帝出巡等等,这种也是有着一大帮子跟着,排场不比去封禅的小。这也是可以直接证明帝王身份。



不想亮明身份

说到没有不想亮明身份的出巡,秦始皇的晚期就是这样的。连文武百官都不知道他的行踪,所以最后挂了文武百官第一时间也不知道。这时候的秦始皇也不想让人知道自己的身份,所以想的更多的是怎么隐藏自己,这样虽然保护了秦始皇的安全,但是同样葬送了秦国的江山。



既然历史上第一个皇帝出巡的几次情况都有记载,最后一次秘密出巡还最终导致江山败亡了,都说以史为镜,古代帝王是必学历史的。若是真是电视剧那样的配置出巡,还要去亮明身份,绝对会选一个见过皇帝的地方官员来亮明自己的身份。一般自己身边没有禁卫保护的时候不会傻叉到随意亮明身份的。所以这些一般都是电视剧的效果居多,实际的是皇帝出巡也是很小心的,除非那个皇帝太自以为,自认小命强过小强还差不多。


淡看天上月


中国古代的皇帝要外出巡视,只能有两种情况发生:一是无需证明自己的皇帝身份,声势浩大的队伍证明了一切;一是没必要证明自己的皇帝身份,这种出巡本就是隐瞒身份的。

其实在中国古代封建王朝里,皇帝出巡的机会是很少的,基本上每个皇帝都是呆在皇宫里,要么忙着处理政务,要么忙着搞娱乐,哪有什么机会和时间出去巡游呢,就算是有巡游那肯定也是兴师动众,比如秦始皇就喜欢外出巡视天下,甚至都死在了巡视回朝的路上。

后来的汉武帝,宋太宗,明武宗,康熙、乾隆等等皇帝都有外出巡访的经历,但是他们的这种出巡基本就是昭告天下,本来出巡的目的就是为了显示皇帝威严和帝王威仪的,都巴不得天下人都知道他是皇帝,所以就无需隐瞒自己皇帝 身份。

这种出巡一般叫明访,明明白白出巡,实实在在的扰乱地方秩序,皇帝的出巡那种派头无异于一支大军出征,甚至比大军出征声势浩大,有保卫,有仪仗,还得有后勤,当然还有成群的女人跟着,这种队伍出巡到任何一方,对当地的官府来说都是莫大的压力。

皇帝的这种明访,不需要证明自己皇帝身份,所有人都知道皇帝老儿来了,另外一种皇帝出巡就简单多了,换上平常百姓的衣服,带上三五个侍卫就出宫了,然后在外了解了解民情,顺带调戏调戏民女什么的,指不定还能带上一两个回宫当个嫔妃什么的。

以上情节清参照《戏说乾隆》《康熙微服私访记》等流行电视剧,但是很遗憾的告诉大家,这些情节没有除了名字是真的,其他一律是假的,整个大清朝从没有一个皇帝能够着便衣出宫巡访过,大家不要扯什么顺治出家,他明明白白是死于天花。

至于康熙、乾隆,他们爷孙俩的确出巡过,而且次数还比较频繁,都喜欢往江南之地去,但每次都声势浩大,甚至可以说是劳民伤财,特别是乾隆后期的江南南巡所产生的费用占了国库支出的很大一部分,这让大家对乾隆的出巡很有意见。

真正意义上便衣出访的,有史料记载的只有两人:秦始皇和明宣宗朱瞻基。秦始皇曾经带领四名侍卫出宫访查咸阳民情,还遇到过匪徒;朱瞻基是带领侍卫外出北京西郊地区考察民情,甚至和种地的百姓们进行详聊,了解农业生产情况。

这种皇帝外出暗访,不但不会主动证明自己的皇帝身份,更是可以的隐瞒,万一要是泄露了身份,引起一些不轨之臣的暗杀,那就亏大了。

综上来看,皇帝的出巡基本不需要证明自己是皇帝,一种是大家都知道你是皇帝出巡,一种却是皇帝根本就不敢让人知道自己在暗访出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