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杀了刘伯温,朱棣继位后,为何又杀了刘伯温的儿子?

zasdff2010


刘伯温、李善长和徐达三人,在朱元璋身边扮演的角色,就和张良、萧何、韩信在刘邦身边所扮演的角色类似,可以说是“明初三杰”。但不同的是,刘邦开国后,作为统帅的韩信下场最惨,三族被灭;作为丞相的萧何结果最好,后代世袭爵位,直到西汉灭亡。朱元璋开国后,却是作为丞相的李善长下场最惨,全族被灭;作为统帅的徐达结果最好,后代世袭爵位,直到明朝灭亡。

至于刘伯温和张良,他们俩人也非常相似,都在各自阵营中享有很高地位,但最后受封的爵位都很一般,张良的封地是又穷又小的留县,刘伯温只封了个二百四十石的伯爵。随后俩人又都选择归隐,不再过问政事。并且,俩人都有两个儿子,儿子也都因错被削夺爵位,后来的皇帝感念他们功绩,又都给其后代重新赐封爵位。

但是,俩人也有一点不同,那就是张良自始至终都深受刘邦的绝对信任,而刘伯温却受到朱元璋的好几次猜忌,不过朱元璋却并没有杀刘伯温,他是被胡惟庸所害死。



在朱元璋称帝的第八年,刘伯温因感染风寒而病重,朱元璋知道后,便派胡惟庸带御医前去探望。 然而,刘伯温在服用了御医所开的药后,病情反而越来越严重,据说肚子里好像有一些不平整的石块挤压在一起,让他十分痛苦。

后来,刘伯温抱病觐见朱元璋,就婉转的向他禀告了这个事情,但朱元璋却并没有引起重视,只是让刘伯温不要多想,安心养病。而后一个月,刘伯温就已病重得无法自由活动,很快病逝,享年六十五岁。

由于朱元璋在此过程中的敷衍态度,很多人就说,刘伯温其实是被朱元璋毒死的,是他朱元璋暗中授意胡惟庸,让太医在药方中动手脚,最终导致刘伯温病情加重而死。但其实,这种说法是经不起推敲的。因为,朱元璋实在缺乏毒杀刘伯温的动机。

当时,刘伯温早已告老还乡多年,手中没有任何实权,他在朝廷中也没有什么势力。相反,刘伯温在当御史中丞时,因刚正不阿得罪太多功勋权贵,他们都恨不得刘伯温早点死,又哪里会和他搅在一起。并且,刘伯温一直都是文官,对军队也没有任何掌控。



从这层意义上来说,刘伯温对朱元璋的权力,根本产生不了丝毫威胁,如果朱元璋连他都放心不下,那也为免太心胸狭窄。如果朱元璋就这点心胸,那他绝不可能放过汤和。更重要的是,即便朱元璋真想杀刘伯温,他也没必要采用这种方法,因为这种偷偷摸摸的行为,会给朱元璋留下一生的政治污点。

对于皇帝来说,尤其是大权在握的皇帝,他杀人从来都是讲究名正言顺,换句话说,先给安排一个合适的罪名,然后再公开处决,这样才能显示皇权的正统和合法,还能起到警示作用。

但是,如果一个大权再握的皇帝,却用偷偷下毒的方式来杀害退休大臣,这会让他陷入很被动的局面,因为这不是暗示自己不合法?再退一万步说,即便是那些暴君昏君,他们在杀人时,也都是按上罪名后处决,他们都不屑干这种不入流的事情,朱元璋凭什么干?这就好比,你明明可以用合法手段将某人杀死,却偏偏要私下用非法手段来杀他,这不是有病吗?

所以,朱元璋没有必要、也没有动机来杀刘伯温。但胡惟庸却有,因为朱元璋曾多次表示要让刘伯温来当丞相,这是胡惟庸不愿意看到的。并且,胡惟庸因和杨宪的斗争,对刘伯温也是恨之入骨,所以他才借御医之手毒死刘伯温,这也是后来胡惟庸被治罪时所列的罪状之一。



刘伯温死后,留下两个儿子,分别是长子刘琏和次子刘璟。长子刘琏比较老实憨厚,在刘伯温死后的第二年,他与胡惟庸的亲信起下冲突,受到胡惟庸的打击和威胁,一时想不开,跳井自杀。

次子刘璟非常聪明有才智,据说朱元璋都非常喜欢,以至于在他哥哥刘琏去世后,朱元璋想让刘璟接替他哥哥来继承刘伯温的爵位,但刘璟却认为这有违背长幼有序的礼法,主动将其让给他哥哥的长子刘廌。朱元璋也因此对刘璟非常认可,便提拔他辅佐朱允炆。

后来,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刘璟坚定站在建文帝这边,并给建文帝献上十六策,建文帝非常欣赏,就让他到军中给主帅李景隆当参谋,此后刘璟给李景隆出了很多计策,但大都没被采纳,最后李景隆兵败,朱棣攻破南京,刘璟眼看大势已去,就回到老家隐居起来。

等到朱棣正式登基后,想让刘璟出山来辅佐自己,于是就派人请刘璟入京当官,结果刘璟却多次称病不出,气得朱棣直接派人把他抓到京城。但没想到的是,刘璟进京见到朱棣后,仍然称呼朱棣为殿下,还撂下这样一句话:“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篡’字。”

朱棣恼羞成怒,便将刘璟关进大牢,让他在里面好好反省,什么时候想通了再出来,但刘璟不愿意屈服,最后选择在牢里自杀身亡。


我是赵帅锅


明初有两个功臣的死因比较有争议,一个是徐达,另外一个就是刘伯温了,明史记载徐达是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徐达在驻守北平的时候背上有疽,在洪武十八的时候,病情加重,最后去世了。

而根据一些明人笔记,徐达因为有背疽,不能吃发物,朱元璋就派人送了蒸鹅给徐达,徐达吃后就死了。而刘伯温呢,也有两种说法。洪武八年正月,公元1375年,刘伯温得了风寒,朱元璋就让胡惟庸带着太医给看望刘伯温。

太医给刘伯温看了病之后,给他开了药方,刘伯温就照药方抓药然后煎药用,但感觉肚子里有石头,觉得十分的不舒服。二月的时候,刘伯温拜见朱元璋,委婉的跟朱元璋说,自己服了太医开的药之后,反而病情加重。

而朱元璋听后,不置可否,他跟刘伯温说不要多心,安慰他要多休养,这样病才好,刘伯温也没有办法。三月,刘伯温返回了故乡青田,四月,刘伯温去世,终年六十五岁。而后来中丞涂节告发胡惟庸的时候,说刘伯温是胡惟庸让太医给毒死的。

但是我们根据朱元璋对刘伯温病后服药的情况,再加上开药的是太医来看,有一些人认为命太医下毒的并非是胡惟庸,而是朱元璋。当然,也有一些人认为,刘伯温是病死的,和胡惟庸、朱元璋都没有关系。

刘伯温有两个儿子,长子叫刘琏,次子叫刘璟。刘琏,洪武十年的时候,担任监察御史,洪武十一年,刘琏出任江西参政,朱元璋本想重用刘琏,但是刘琏被胡惟庸所迫,跳井而死。

刘璟,洪武二十三年,朱元璋本来想让刘璟袭刘伯温的诚意伯爵位,但是刘璟说他的兄长刘琏的儿子刘廌还在,朱元璋就将诚意伯这个爵位给了刘廌。刘璟担任谷王朱橞的左长史。

刘璟曾经和朱棣下过围棋,因为刘璟的棋艺比较高,朱棣说,你能不能让让我?刘璟说:能让的,我自然会让,不该让的,我也不敢让。朱棣听完沉默了。朱棣即位之后,召刘璟,刘璟称病不去。

朱棣就将刘璟入狱,刘璟只称朱棣为殿下,而不称陛下,刘璟还说:殿下百年之后,还是逃不过一个“篡”字。刘璟之后自缢而亡。


历史简单说


首先,说朱元璋杀刘伯温是无稽之谈。朱棣篡位时,刘伯温儿子不愿效力篡位逆贼,被朱棣所杀。

朱元璋正式建立明朝以后,刘伯温的仕途不算好,但朱元璋并末杀刘伯温。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大封功臣时,刘伯温被封为诚意伯。第二年,刘伯温就被赐归老还乡。刘伯温此时已经60岁,在古代已经算高龄老人了,归老还乡也说得过去,不过也说明刘伯温实际地位并不算太高。

(刘伯温)

洪武八年(1375年),刘伯温去世。这一年,刘伯温曾经去京城朝见过朱元璋。有记载刘伯温在京城生病后,当时的丞相胡惟庸带医生去看过刘伯温,吃了药之后,刘伯温有物积腹中如拳石,后来病死是胡惟庸下毒的结果。

这种说法多半是胡惟庸倒台后,罗织给胡惟庸的罪名。刘伯温是在从京师南京回到家乡浙江青田县后才病死的,明代没有能几个月后才让人病死的神奇毒药。虽然武侠小说或者一些古代文献经常会记载一些很神奇的古代毒药,但这些东西一点不可信。有物积腹中如拳石这种症状,也不像是古代毒药能造成的,更像是胃癌之类的疾病造成的。

刘伯温有两个儿子。长子刘琏在1377年(明洪武十年)担任江西布政司右参政时,为胡惟庸党所胁,堕井死。为永乐皇帝朱棣所杀的是次子刘璟。

朱元璋后来感念刘伯温的贡献,对刘璟算得上很好,经常召见,亲近如对待家人。刘璟被杀,则是看不惯朱棣篡位,不愿意向朱棣服软。朱棣攻破南京继位后,召见刘璟,刘璟称病不去,朱棣大怒,命人逮入京师。刘璟见到朱棣后,不承认其皇帝身份,以殿下相成,并且对朱说 :“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篡’字。”朱棣将刘璟下狱后,刘璟自尽身亡。


仁勇校尉


世人误会了朱元璋,也误会了刘伯温,也误会了朱棣。朱元璋没有杀刘伯温,朱棣也没有杀刘伯温的儿子。

◆刘伯温死因揭密?

【1】朱元璋没有杀他的动机

明朝1368年立国,1370年大封功臣的时候,功劳最大的150名功臣中,李善长排名第一,刘伯温排名100以外了;李善长封韩国公4000石俸禄,而刘伯温封诚意伯只有240俸禄;李善长是实权丞相,刘伯温只是虚位御史。

说实在的,很明显,朱元璋根本就不算重用刘伯温,刘伯温要兵没兵,要权没权,顶多就是作为朱元璋智囊和参谋存在的。

最主要的,很快,刘伯温就因为李善长争斗干不下去了,1371-1372年间刘伯温告老还乡。朱元璋更没有猜忌他的理由,更没有杀他的动机。

【2】那么朱元璋为什么要剥夺刘伯温俸禄?

刘伯温根本没有功成身退的觉悟,这事是刘伯温自找的。有个叫“谈洋”的地方盐匪作乱,刘伯温就奏请朝廷设立巡检司防卫。他派儿子到京城禀报这事,居然绕过丞相胡惟庸,直接找朱元璋。

这是聪明人该干的事吗?且不说,刘伯温无官之人多管闲事,会犯朱元璋讳忌。你绕过中书省,直接找皇帝,这不是打胡惟庸的脸么?刘伯温本意是卖个好,这一下就惹着了皇帝和丞相。

胡惟庸指使人就报复了,说“谈洋”这地方有王气,刘伯温想在那里给自个盖坟墓。这事儿,宁可信其有,朱元璋就斥责了刘伯温,也仅仅是夺了俸禄。

朱元璋一斥责,老了老了把退休金扣掉了,刘伯温就受不了了,60多的老人了,还要跑到京城装可怜。心情忧愤,车马劳顿,身体就扛不住了。

【3】刘伯温是怎么死的?

上了年纪病死的。证据呢?1375年,刘伯温65岁,《明史》记载,过年时参加朝会,刘伯温已经走路都不利索了。正月的时候,宋濂请刘伯温为作品作个序。

刘伯温写“序”中出了自己的状态:“须发过半已白,耳聋眼花,牙掉了十三四个。左手又不好使了,腿脚快不能走路了......这明显就是日暮将落的老病之态。

接着正月下旬刘伯温,感染风寒,卧病不起。即便是现在,春秋感冒高发季,对于老年人也是一个槛。平时好端端的,一场感冒并发症就能要人命。

【4】胡惟庸也没害刘伯温

胡惟庸受朱元璋委托,看望刘基。派来的御医只是开了药方,刘伯温只是按药方抓药,胡惟庸怎么有机会毒害他?古代文人都懂点医药知识,况且刘伯温号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要是药方有问题,他会看不出来吗?

还有一点,胡惟庸看望刘伯温是二月的事。之后,刘伯温有抱病见过朱元璋,三月下旬被护送回老家。回老家后,直到四月中旬去世。这明显不符合中毒逻辑吗?

胡惟庸毒害刘伯温的说法是怎么出来的?胡惟庸谋逆案发生后,其党羽御史中丞涂节,为了迎合朱元璋以求免死,给胡惟庸罗织罪名而已,无凭无据。

◆刘伯温说完,说说朱棣为有没杀他儿子?

刘伯温有两儿子,大儿子刘琏,二儿子刘璟。在刘伯温去世两年后,刘琏跳井自杀,死因不明(据说与胡惟庸党羽争斗,受胁迫)。

成也名声,坏也名声,刘伯温一家名声太好。朱棣上台后,特别欣赏刘璟的才情,就想请他入朝为官。

刘璟不从,朱棣就把他抓到京城,想让他服软。这刘璟也够耿直,坚持不承认朱棣是皇帝,故意喊“殿下”不喊“万岁”,一句话差点气死朱棣:

“殿下死了以后,怎么着也躲不过“篡”字。”

就这样,朱棣也没舍得杀他,先把他关了起来。刘璟却不领情,直接用自己的头发上吊了。刘璟自杀了,却留下了朱棣杀人的名声。朱棣没杀刘璟,刘璟却因他而死。


尔朱少帅


首先,题目中说朱元璋杀死了刘伯温,这句话是有失公允的,或者说是并无正史作证。但由于朱元璋在位期间杀戮过重,并且刘伯温又是被民间传的神乎其神的人物,在许多野史记载中,人们更愿意相信,这位“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的千古奇才落得了一个兔死狗烹的下场。


刘伯温到底是怎么死的?

刘伯温早年间考中过元廷的进士,后来步入仕途,但一直在基层厮混,对于元末官员横征暴敛,百姓民不聊生的悲惨境地,刘伯温是看在眼里,痛在心里。

虽有一颗匡扶宇宙的雄心,但在腐败的大染缸中,刚正不阿的刘伯温自知凭借一己之力无法改变现状,于是辞官归隐,也不愧于圣人“穷则独善其身”的训言。

公元1360年,朱元璋兵临金华,在谋士的推荐下,朱元璋了解到浙东地区果然是藏龙卧虎,对刘伯温才华的仰慕也与日俱增。多次邀请之下,刘伯温最终同意加入朱元璋集团,朱元璋大喜过望,在南京城专门建造了一座“礼贤馆”,用来安置天下贤士,也表达了朱元璋对人才的渴望。


刘伯温刚一出山,就向朱元璋献上了实务十八策,朱元璋爱不离手,并亲切的称呼刘伯温为“吾之子房”。当年陈友谅率大军空国而出,发誓不消灭朱元璋绝不退兵,说实话,除了大部分主张讲和之外,连朱元璋自己都没有把握打赢这场仗。是刘伯温坚持“陈氏灭,张氏势孤”,一定要与陈友谅决一死战,这才给了朱元璋极大的信心。

大明开国之后,刘伯温受封“诚意伯”,当然,没能封上公侯不得不说朱元璋有意在打压他,刘伯温也很聪明,通晓古今的他知道,一个人最难做到的就是急流勇退。况且历史上“同患难却不能共享福”的比比皆是,因此在洪武5年,刘伯温以“年老不堪驱使”为由,请求告老还乡,希望能远离京城这片是非之地,朱元璋一看,他如此识趣,因此很痛快的就答应了。

本以为就这样可以颐养天年,但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即使你认输了,但敌人不但不会手下留情,反而会痛下杀手。


刘伯温是半路出家的“和尚”,与朱元璋的老班底“淮西勋贵”有着天然的隔阂。刘伯温当年向皇帝提出“谨防骄兵悍将为非作歹”,这就相当于与淮西党宣战。加上文人相轻的千古规矩,淮西党的领袖李善长始终与他面和心不和。

后来李善长在致仕前极力向朱元璋推荐胡惟庸来接替相位,但朱元璋询问刘伯温的时候,却被刘伯温极力阻止,这让胡惟庸记恨在心,对刘伯温恨之入骨。

果然,刘伯温到了青田老家之后,板凳还没坐热,胡惟庸诬陷他的奏折就递到了皇帝的案桌上。胡惟庸知道皇帝的忌讳在哪里,他诬陷刘伯温在一块“龙脉之地”上修建自己的陵墓。这招太毒了,真可谓杀人不见血。

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刘伯温知道,朱皇帝一生迷信,绝对不允许有任何人能染指他的天下,即使是传言、谶语都不行。于是他亲自返回南京,向朱元璋当面诉说,这一去就是三年,刘伯温到死也没能再回到他魂牵梦萦的家乡。


到了京城,朱元璋闭口不谈此事,刘伯温也无法自证清白,于是一拖二去,刘伯温渐渐身体不支。此时,胡惟庸再次登场,他带着自己的私人医生去给刘伯温瞧病,刘伯温在吃了他给的一颗“十全大补丸”之后,顿时感觉胸口沉闷,病情愈发加重了。

朱元璋一看,刘伯温已是病入膏肓,于是下令让刘伯温返回老家,但仅仅过了一个月,刘伯温就死在了路上,一代谋士就这样与世长辞。

后来胡惟庸垮台,其中一条罪名就是毒杀刘伯温。但至于说刘伯温之死的幕后黑手是否是朱元璋,这在历史上没有定论,但我认为,以刘伯温与胡惟庸的关系,并且刘伯温的暴死,朱元璋不可能不知道,也许这就是帝王之术借刀杀人罢了。

朱棣为何杀死刘伯温的儿子?

刘伯温一共生有两个儿子,长子刘琏,次子刘璟,刘琏的命运和刘伯温息息相关,刘伯温死后,胡惟庸觉得还不解恨,疯狂构陷刘琏,刘琏不堪屈辱,于是跳井自杀。



次子刘璟,后来在胡惟庸倒台后得到了朱元璋的重用,朱元璋念刘伯温的功绩,准备将“诚意伯”的爵位让他继承,但刘璟是一个极重感情的人,他知道大哥刘琏含冤而死,于是上奏折恳请皇帝将爵位赐给刘琏之子刘廌继承。朱元璋不禁感慨道:“果伯温之子也!”

刘璟不但继承了刘伯温的才华,并且他为人正直,坚持正义。在他的内心中,忠君爱国是唯一的理想信念,建文帝继位之后,朱棣在北平发动“靖难”,在外地做官的刘璟立即回京,并且向建文帝献上了“平叛”的方略,可惜建文帝没有采纳。

后来刘璟被派到李景隆手下担任参军,李景隆这个草包,不但胸无点墨,而且刚愎自用。刘璟的许多建议都被他驳斥,致使朱棣缓过气来,朱棣攻入南京后,刘璟愤而辞官,拒绝与朱棣合作。

朱棣为了彰显自己的“仁慈”,特召刘璟回京做官,刘璟被锦衣卫押解回来后,面见朱棣,他笔直站立,只称朱棣为“殿下”,拒绝称呼其“陛下”,表明了自己不事二主的决心,并且呵斥道:“千百年后,殿下逃脱不了一个“篡”字”!

朱棣大怒,下令将刘璟打入死牢,朱棣的爪牙趁机向朱棣建议,按照方孝孺的先例诛灭其全族,朱棣摇了摇头,说道:“念刘伯温的功绩,就算了吧!”于是刘璟在监狱中自缢而亡,以自己的死捍卫了自己忠贞不二的高尚品德。

我是亮仔,欢迎大家讨论留言,关注亮仔学史,共同探讨历史的那些事儿!


亮仔学史


刘伯温被胡惟庸暗害中毒身亡,长子刘琏被胡惟庸逼迫投井自尽,次子刘璟则被朱棣下狱上吊自尽。为何“神机妙算”的刘伯温及儿子会落得如此悲惨结局?

刘伯温之死

刘基,字伯温,被朱元璋称为“吾子房也!”对于大明开国来说,刘伯温绝对功勋斐然。

  1. 献“时务十八策”,为大明开创基业,定下长远战备方针;

  2. 献“天命所在”论,坚定朱元璋帝王野心;

  3. 献“陈氏灭,张氏势孤”策,为朱元璋定下中短期发展目标。

  4. 献“劾无所避”计,麾下骄兵悍将再不敢目无法纪。

期间,首献

“诱敌深入”之计,以弱胜强,于钟山大败陈友谅汉军,灭其锋锐,朱元璋打算赏赐刘伯温,被其所拒;再献“奇袭”之计,攻占陈友谅巢穴江州,同样并未接受赏赐;三献“权宜”之计,一举平定江西……大明立国后,丞相李善长即将年老致仕,朱元璋欲让刘伯温接任,却被力辞。

无奈之下,朱元璋打算任命杨宪、胡惟庸继任丞相,而刘伯温则认为二人并不适合,应该慎重选择。后来,李善长离任时,又极力举荐胡惟庸,因此胡惟庸接任丞相之职。

正如刘伯温所言,胡惟庸没有“宰相肚里能撑船”的心胸,因当初反对其接任丞相之故,对刘伯温怀恨在。所以,当致仕回乡的刘伯温上书朱元璋说“谈洋这里有盗匪巢穴,应当巢灭”时,而胡惟庸却令心腹官员弹劾刘伯温想在谈洋这块“拥有帝王之气的风水宝地上”建自己的墓地。此言一出,惊了刘伯温一身冷汗,急忙赶回京中谢罪,不敢再回乡里。

最终,在刘伯温生病期间,吃了胡惟庸指派医生煎的汤药后,腹中疼痛加剧,病情不断恶化。朱元璋闻报后,立即安排宫中人员护送刘伯温返回家乡,不到一个月便死于病痛。后来,胡惟庸案发,中丞涂节就曾指出刘伯温吃了胡惟庸指派医生送的汤药后,中毒而亡。

刘琏之死

刘琏,字孟藻,有文行,刘伯温长之。洪武十年(1377年),朱元璋任刘琏为监丞、兼试监察御史;洪武十一年(1378年)四年,出任江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右参政,后至中奉大夫。

洪武十二年 (1379年)九月,遭胡惟庸同党陷害,被逼无奈之下,跳井自杀身亡。死后,朱元璋亲写祭文,称其为“忠孝具著”。

据《明史·刘基列传》记载:初,基爵止及身,至是帝追念基功,又悯基父子皆为惟庸所厄,命增其禄,予世袭。

由此可见,刘伯温及长子刘琏皆为胡惟庸所害,而非朱元璋所杀。

刘璟之死

刘璟,字仲璟,刘伯温次子。他的性格继承了父亲刚正不阿的秉性,而且“弱冠通诸经”、“喜谈兵”,因此从小颇受朱元璋喜爱,经常应诏入宫,与皇太孙朱允炆的感情也很深。

洪武十四年(1381年),浙江东部贼首叶丁香率众作乱,朱元璋派延安侯唐胜宗领兵前去镇压。当时,唐胜宗听说刘璟是浙东人,而且“喜谈兵”,因此邀请其一同前往,平叛结果“决策于璟”。朱元璋听后,大为惊喜,称赞刘璟:“真伯温儿,很厉害。”因此,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元璋擢升刘璟为谷王(朱元璋庶十九子朱橞)左长史。

同时,刘璟的棋艺出类拔萃,难逢敌手。一次,与燕王朱棣对弈,竟然杀得燕王丢盔卸甲、惨不忍睹。燕王忍不住对其轻责:“你就不能给我点面子,让让我。”但是,刘璟却表情严肃回道:“可让则让,不可让者不敢让也。”

其实,朱棣也就是开开玩笑而已,如果刘璟能回个:“王爷,是在下唐突,或侥幸罢了”之类,也就过去。但是结果恰恰相反,刘璟竟然直接进行言语“攻击”。这样的结果极有可能因为朱允炆的关系,刘璟才对有“反心”的朱棣并不“感冒”,所以才会直接进行语言“攻击”。但是,朱棣军旅生涯多年,性格强悍,何曾受过这等窝囊气,当时不好发做,只能默然(记仇)而散。

建文元年(1399年), 燕王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刘璟随谷王朱橞返回南京,并向建文帝朱允炆“献十六策”,可惜未被采纳。最终,在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攻破南京称帝,国号“永乐”,故史称其为“永乐大帝、永乐帝、永乐皇帝”。不久,朱棣想起刘璟利用棋局给自己难堪之事,随召其来京,但是刘璟却以生病为由不应皇诏。因此,朱棣命人将其押送来南京,但是刘璟依旧以殿下称呼朱棣。并且对朱棣道

:“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纂’字”。因此被朱棣下狱,并在狱中上吊而死。后来,有官员上奏,依照律法应当连坐其家人,但是朱棣并未同意,只罪刘璟一人。

正所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人生,死的平顺也好,凄凉也罢,只要生前能有所作为,能够造福一方,能够坚守忠贞、大义信念,无论什么样的死法,其精神必能竹帛留名,警醒世人。


祥子谈历史


关于朱元璋杀死了刘伯温的说法流传的十分广泛,只不过,这需要通过一些细节才能够推敲出来,而其实刘伯温的儿子却并非是朱棣所杀,但是与朱棣夺取政权的手段有些不太光彩有关。


通过史料当中所记载的某些细节,可以推敲出朱元璋有杀刘伯温之心

刘伯温这个历史人物众所周知,而且在中国民间就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他因善于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而著称于世。

刘伯温在至正二十年,即公元1360年之时,便被朱元璋请到了他当时的大本营“应天”,并且被委以谋臣之职,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刘伯温便协助朱元璋打江山了,直至他建立大明王朝。

大明王朝建立之后,朱元璋封刘伯温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到了洪武三年,即公元1370年的时候,朱元璋又封刘基为弘文馆学士,不过, 此时还并未真正到朱元璋大封功臣之时,毕竟当时还有很多割据的残余势力没有收服。

所以,直到十一月的时候,朱元璋才正式地大封功臣,再次封刘伯温为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封诚意伯,食禄二百四十石。

但奇怪的是,到了第二年,朱元璋却赐了刘伯温告老还乡,关于这一现象也有着两种说法:一是刘伯温已经预判到了朱元璋将来会屠戮功臣,于是便明哲保身地选择了告老还乡。二是朱元璋忌惮刘伯温过人的智谋,于是,便用这样的方式让他失去了朝中的权势,以防谋害自己。

无论是哪种说法,都可以从中得知朱元璋对刘伯温的忌惮,那么,这也算是后来朱元璋对刘伯温动手的一个苗头。

而等到了洪武八年,即公元1375年正月的下旬,刘伯温感染了风寒,朱元璋在知道之后便派位居百官之首的左丞相胡惟庸带着御医去看望刘伯温。

当时,御医在诊断之后,为刘伯温开出了药方,刘伯温便派人照单抓药煎服,然而,在服药之后,刘伯温的病情不但没有好转,反而是腹部出现了剧烈的绞痛,让他十分地痛苦。

到了二元中旬, 刘伯温的病情也并未见明显地好转,带病前去觐见朱元璋,见面之后,刘伯温便委婉将胡惟庸带着御医去给他看病并且还了药方,但是,按方抓药之后病情却逐渐加重的情况告知了朱元璋。

刘伯温本以为朱元璋会细细追问,然而,朱元璋却只是说了几句宽慰的话而已,朱元璋这样的举动就十分的奇怪。

他似乎并不关心刘伯温的病情,甚至是在刻意回避刘伯温所提出的疑问,那么, 这里我们就可以细细推断一下了,如果说胡惟庸跟御医串通一气,给刘伯温开了会使病情加重的药方。

但是,胡惟庸又是经受谁的指使呢?毕竟胡惟庸跟刘伯温之间并没有深仇大恨,也并不是“政敌”,所以,他自然不会费尽心机地去谋害,而且,胡惟庸当时已经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左丞相了,唯一能够使唤得动他的就是朱元璋了。

而通过以上的这些细节,便可以知道,朱元璋的确有要杀“刘伯温”之心,甚至他也确实借胡惟庸之手除掉了刘伯温。

直到三月下旬,已经不能行走的刘伯温,由他的长子刘琏陪同,并且在朱元璋所派人员的护送之下,自都城返回家中。

而且,在回到家里之后,刘伯温拒绝了族中的亲人以及乡里为他送过去的一切药品,只是尽可能的维持这正常的饮食,就这样,又苦苦支撑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到了农历四月十六的时候,刘伯温去世,享年六十五岁。

刘伯温一生共有二子二女,其中次子在“靖难之役”后自缢死于狱中

刘伯温一生当中共有过三位夫人,分别是富氏、陈氏和章氏,其中,章氏还是朱元璋当初赐给刘伯温的夫人。

他的三位夫人,富氏作为刘伯温的原配并没有能够生养儿女,陈氏为刘伯温生了两个儿子,分别是长子刘琏和次子刘璟,章氏则为他生了两个女儿。

其中长子刘琏是生于元顺帝至正八年,即公元1348年,后来在明洪武十年,即公元1377年的时候,由于他和当时权势正盛的“胡惟庸”党人起了冲突,因此而被逼迫着坠井而死。

而接下来要说的刘伯温的次子“刘璟”,正是被“靖难之役”后黄袍加身的朱棣所杀,“刘璟”出生于元至正十年,即公元1450年。

“刘璟”从小就十分地好学,不经对古籍经典的理解十分地通透,还十分喜欢研读兵书战策并且抒发自己的观点。

而且,在洪武十四年,即公元1381年的时候,当时的浙江地区发生了叛乱,朱元璋命延安侯唐胜宗率军前去平叛,当时,刘璟也在唐胜宗的军中,并且以谋士的身份为唐胜宗出谋划策,第一次显露出了自己优秀的军事才能。

等到唐胜宗班师回朝之后,在进谏朱元璋的时候,对“刘璟”的军事才能交口称赞,朱元璋听了之后,不禁可夸赞“刘璟”真不愧是刘伯温的儿子。

而从此之后,朱元璋便让刘璟每年都入朝进谏,到了洪武二十年,即公元1390年,刘璟更是在朱元璋的亲自提携之下开始入朝为官。

也可以说,在此后朱元璋在位的那一段时间里,他着实再次广大了他们刘家的门楣,官职也是越做越大,然而,等到了建文帝继位并且爆发了“靖难之役”时,他为了能够挽救危局在用兵方面提出了很多的建议,然而却均没有被采纳。

到了建文二年,即公元1400年,刘璟带病感到了京城,把他花费大量精力所撰写的有数万言之多的《闻见录》献给了建文帝,希望建文帝能够明白在当时的危局之下应该如何统掌兵事。

然而,没想到的是,建文帝对此却是置之不理,完全不听,见此情形,心灰意冷的刘璟只好选择弃官归隐故里南田,而且,也不得不说,身为通晓兵法的大臣,他已经做了自己该做的。

“靖难之役”的结果列位自然都知道,建文帝放火烧皇宫,当初他的下落至今都是一个谜团,燕王朱棣成功夺取政权,登基称帝成为了明朝的第三位皇帝。

而就在朱棣登基之后,由于朱棣也听闻过“刘璟”很有谋略,再机上朱棣又是一个惜才之人,于是,便下了一道圣旨要召“刘璟”回到京城。

然而,刘璟却没有奉昭,朱棣为此不禁又气又恼,于是便再次下旨捉拿刘璟,逼他到京城,除此之外,一旦把“刘璟”给绑到了京城,朱棣还准备软硬兼施,以让“刘璟”能够诚心归顺与他,为他所用。

而就在刘璟被捕入京的时候,正值五月初四,也就是端午节的前一天,当时“刘璟”所居住南田村的乡亲们都知道“刘璟”此去一定是凶多吉少。

于是,乡亲们便开始提前做粽子、煮鸡蛋以为刘璟践行,在第二天五月初五的时候,刘璟和众乡亲在华盖山与天耳山之间的坳口挥泪告别,被朱棣派出的人押解进京。

等“刘璟”到了京城见到了“朱棣”之后,朱棣立刻对他许以高官厚禄,但“刘璟”却以“人臣事主,死而不贰”而坚决不接受官职。

不仅如此,他还拒绝称朱棣为“万岁”,仍然称为“殿下”,而他之所以会这么做,自然是由他认为朱棣这皇权来之不正所引发的。

朱棣对“刘璟”可谓是客客气气,而“刘璟”却完全不领情,甚至还拒不承认他的天子身份,那么,朱棣自然便不会再对“刘璟”客气。

不过,朱棣也并没有立刻把“刘璟”给杀了,而是,将他投到了牢狱当中,当然,此时的“刘璟”心里也知道,朱棣之所以没有立刻杀他,仍然是想着能让他归顺。

然而,他却决心已定,绝对不会做这位“篡权天子”所封的官职,于是,就在入狱当晚,他竟然用自己的头发自缢而死,享年52岁,可谓是一代忠烈之臣。


好啦,这个问题就跟列位聊到这里,欢迎列位关注我的头条号“冒牌东方朔”。


冒牌东方朔


刘伯温是不是明太祖朱元璋杀的尚无定论,历史上没有记载。

不过民间传说是刘伯温吃了朱元璋让胡惟庸带给他的中药后,感到心口有块石头堵着。

刘伯温当时确实病了,据说病得不重,史书记载偶感风寒,推测也就是伤风感冒一类的小病。

但是自从服了老朱为他抓的中药后,病情逐渐加重,最后死在了老家青田。这是人们怀疑刘伯温死于老朱之手的地方。

其实别轻视伤风感冒之类的小病,感冒可引起全身疾病,你上医院去看感冒,没三千五千出不了医院。

刘伯温有可能由感冒引起了心肌梗塞。



也就是说老刘是正常死亡。再说朱元璋没理由害死老刘。此时刘伯温已经退休了,要权没权,要实力没实力,老朱为什么要害他呢?

有人说老刘能掐会算,老朱怕他占据风水之地称帝。简直是胡扯,老刘乃平常人,哪里能掐会算?

假如老刘能掐会算还喝胡惟庸带给他有毒的中药啊?假如能掐会算知道进京没好事,他就不进京面见朱元璋了。有些事经不住推敲。

但是朱棣继位后,确实杀了刘伯温的小儿子刘璟。朱棣为何要杀刘璟呢?

刘伯温是在64岁时去世的,他有两个儿子,当时长子刘琏28岁,次子刘璟25岁。老刘死后,他的长子承袭了老爸的爵位——诚意伯。



然而很不幸,在老爸去世4年后,时年32岁的长子刘琏被胡惟庸一党逼死了。

史书记载【刘琏被胡惟庸党所胁,堕井死。】具体原因没记载。估计是刘琏刚直不阿,不依附胡党所致。

刘伯温的两个儿子都随父亲的脾气,不会溜须拍马屁。

刘琏死后,当时朱元璋想让刘璟承袭爵位,刘璟把爵位让给了自己的侄子(刘琏的儿子)由此可见刘璟不是贪慕权势的小人。

朱元璋死后,明朝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老朱的四儿子朱棣把侄子朱允炆的江山抢到了手,朱棣成了明朝第二个皇帝——明成祖。

按照正统继承法来说,朱允炆是朱元璋的继承人,其他人做皇帝都属于篡位。这是在忠诚和正直人眼中的看法。

但是朱允炆的大多数旧臣都表示拥护朱棣。只有少数人对朱棣称帝表示不耻为伍。



比如方孝儒、齐泰、黄子澄等人誓死不屈服,这些人都被朱棣杀死了。

刘璟从小受父亲的影响,忠君的思想根深蒂固,他不耻朱棣的篡位行为,对朱棣宣召入宫为官置之不理,声称自己有病不能上任。

刘璟用一种消极对抗表达了自己的愤怒。

朱棣想到刘璟在自己称帝后,从不称自己为陛下,只是称呼自己从前的四皇子的称谓,这分明是刘璟不承认自己称帝的合法性,又联想到刘璟和自己下棋时,竟然毫不手软让着自己……

朱棣此时想到了刘璟许多对自己不恭的行为,越想越气,一怒之下把刘璟杀了。


秉烛读春秋


刘伯温在辅助朱元璋消灭群雄、推翻元朝、建立明朝的历史活动中发挥了智囊的作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尤其在参与谋划平定张士诚、陈友谅与北伐中原等军事大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刘伯温就是明朝最大的开国功臣,但他最终的结局却与他曾经创下的巨大功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的刘伯温究竟有多厉害?

至正二十年(1360)四月,陈友谅的十万舰队攻破军事要地采石以后,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拿下应天的军事屏障太平,而此时驻守应天的朱元璋只有一万水军,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朱元璋绝对没有打赢陈友谅的希望。

众所周知,陈友谅已经杀了徐寿辉,成为了皇帝,他的目标只要消灭朱元璋,基本就算得到了天下。而逼迫陈友谅倾尽全国之力讨伐朱元璋的导火线应该就是常遇春喜欢杀降兵的“老毛病”,常遇春把与徐达在九华山俘获的三千降兵不经请示连夜全部活埋了,这让陈友谅愤怒到极点。

此次,陈友谅率领当时全中国最强大的舰队向应天进发,本来朱元璋的部队已经没有任何希望,但直到一个人出现,事情却发生了惊天的逆转,这个人就是刘伯温。

朱元璋的部下奋力反击,胡大海攻下处州,胡大海是一个爱惜人才的将领,他听说民间有几个隐士很有才能,便派人去请。

何为隐士?所谓隐士就是那种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异类”,别人都在吃午饭,他还在洗脸,可能未必有真本事。但不管如何,胡大海就是想多拉几个人下水。

这几个隐士的名字分别是叶琛、章溢、刘基,前两个人接到邀请,立刻就来了,可是最后这个刘基是怎么请都不来。胡大海觉得刘基架子大,不想再请了,但有人说,前两个人不来没事,最后这一个一定要请来,因为他懂天文。

在当时,懂天文学可是一项了不起的本事,不是普通人能学的,属于帝王之学的一种,君王都喜欢把自己的命运和天上的星星联系在一起,出生的时候是天星下凡,即位的时候是紫微星闪耀,被人夺位是异星夺宫,死的时候是流星坠落。

总而言之,与天文学有关的学问都是高深莫测,懂这学问的何止是人才,简直是奇才。胡大海把此事上报朱元璋,朱元璋派孙炎去召刘基,起初刘基就是不给面子,后来被逼急了就回给孙炎一把剑,孙炎告诉刘基,你应该把剑献给天子(“剑当献天子,斩不顺命者”)。

后来,刘基明白了,好汉不吃眼前亏,乖乖地朱元璋手下任职。但起初,朱元璋并没有对他过多的重视,自当是一个算命的先生而已。是金子总回发光,直到陈友谅大军攻陷太平以后,刘基才终于撕下伪装,不再是一个算命先生,他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刘伯温。

当太平失守的消息传到应天之后,朱元璋召集他的谋士们商量对策,在会议上出现了不同意见,大部分(注意这个词)主张逃跑,另外一部分主张退守紫金山,但这两部分人在一个问题上是一致的,那就是放弃应天。

那些平日里自吹神机妙算的谋士在此时露出了他们的真面目,除了痛骂常遇春外,他们做的事情也只是吹嘘汉军的强大,太平军如何失守,自己的军队如何不堪一击。总而言之,谋士们就是认为绝不能战,战则必亡。

朱元璋看到这些人,感到异常的失望,他感觉这些人已经被陈友谅吓破了胆,可能很多人已经打好了包裹,给老婆孩子准备好了逃跑的车辆或者船只,甚至会在自己被陈友谅打趴下的时候,顺便踩上一脚,因为这些酸腐的文人最是擅长落井下石、趁火打劫。

朱元璋摇头叹息,突然一抬头,看到了脸色阴晴不定的刘基,似乎是有话要说,便开口问道:“刘基,你有话说?说吧。”

刘基自从来到朱元璋手下任职,一直沉默寡言,鲜有献策,大臣们也没怎么留意他,更没瞧得起他,只是因为脾气好,从不发火,人缘倒还不错。刘基站起来,长时间的等待已经消磨了他的耐心,他用轻蔑的目光扫视着那些平日里自视甚高的所谓的才子们。

随后,刘基用近乎歇斯底里的语气大声喊到:“应该把那些主张投降与逃跑的人统统杀掉!如今陈友谅虽强大,但却骄横,只要我们诱敌深入,采用伏兵之计,定然能战胜陈友谅。一味主张逃跑的人,还有脸自称臣子吗?!”

刘基血脉喷张,面红耳赤:“如果我们失去应天,还能去哪里,我虽力薄,愿意拼命,我哪里也不去,誓与应天共存亡。”

此时的朱元璋正是百感交集,当听到刘伯温的这一番慷慨陈词之后,他更坚定了自己拼死一战的决心,因为他很清楚,如果陈友谅攻下应天,自己多年奋斗的心血会毁于一旦,自己也会像徐寿辉一样成为陈友谅皇位的垫脚石,不可能再做和尚,不可能再做农民,只有死路一条。

刘伯温的话给了他勇气,一个弱不禁风的书生尚有如此决心,我又畏惧什么,本来就是一无所有,难道还就不能放手一搏吗!朱元璋站起来,用威严的目光扫视着每一个人,斩钉截铁的吐出四个字:此地决战。

最终,经过一系列的战斗,朱元璋打败了不可一世的陈友谅,又消灭了其他残余势力,于1368年初,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虽然刘伯温为朱元璋建立明朝立下汗马功劳,但他嫉恶如仇,刚正不阿,敢于直言,得罪了李善长、胡惟庸等人,并逐渐失去了朱元璋的信任,洪武四年,请求告老还乡。洪武八年正月下旬,刘基感染了风寒,朱元璋派胡惟庸带了御医去探望,可是刘基照单抓药回来后,病情却加重。

之后,刘伯温抱病觐见朱元璋,并婉转地把胡惟庸带御医来探病,以及服药之后更加不适的情况告诉了朱元璋,朱元璋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一些要他宽心养病的安慰话。三月下旬,刘基已经无法自由活动,在朱元璋特遣人员的护送下,由京师返回乡里,最终于农历四月十六病逝于青田家乡。

毒杀刘伯温,这是后来胡惟庸的一大罪状,但下毒是否为朱元璋授意,已成悬疑,不过这出自朱元璋的授意的可能性极大,虽然可能性很大,但题目中说的“朱元璋杀了刘伯温”,这种说法还是欠妥。

一代绝世奇才刘伯温就这样不明不白的死去,那么他的后人是否能逃脱罪责呢?下面我们看一下,朱棣继位后,刘伯温的儿子的下场

刘伯温的优秀基因并没有深深影响了他的后代,刘伯温有两个儿子,长子刘琏,次子刘璟,刘伯温是开国功勋肱骨之臣,但他的两个儿子在朝中并不是身居高位。其中,长子刘琏受胡惟庸一党迫害,在羽翼未丰之时就坠井而死。次子刘璟避其锋芒,把侄子养育成人。

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案爆发,朱元璋以谋反罪诛了胡惟庸的九族,后来又杀御史大夫、中丞等人,此案持续了十年之久,朱元璋后续又颁布了《昭示奸党录》,处死了韩国公李善长、列侯陆仲哼、已故的滕国公顾时的子孙等开国功臣,后又以胡惟庸通倭、通北元,除其党羽,前后总共诛杀了三万多人。

朱元璋到了晚年,眼见昔日的老弟兄们基本凋零殆尽,又起了恋旧之心,经常把刘伯温之子刘璟、叶琛之子叶永道、章溢之子章允载等功臣后人召入宫中,聊一些往事。(言语如家人)聊到高潮时,朱元璋决定让刘璟承袭刘伯温“诚意伯”的爵位,但刘璟推辞不受。

而刘璟不接受赏赐的原因竟然是,大哥虽已经去世,但大哥还有儿子,应该由他继承。这番话让朱元璋很是欣赏,并当场赐给他“丹书铁券”,又任命他为劾门使仪礼司,这是一个言官职位,专门弹劾那些大臣的失职之处。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驾崩,建文帝朱允炆登基,等到燕王朱棣掀起靖难之役时,朱允炆派李景隆挂帅出征,令刘璟随军参赞军机。刘璟审时度势,提出进兵十六策,刚愎自用的李景隆对于刘璟进献的计策一概不听。

朱棣靖难之役取得成功以后,朱允炆下落不明,刘璟表示不愿侍奉朱棣,选择辞官归隐,但他的行为并没有得到朱棣的允许,因为朱棣知道自己登基的行为名不正言不顺,因此希望得到更多人的支持,尤其是开国元勋后人的支持,这样合法性就更强。

但刘璟并不买账,固执的个性以及骨子里那种“为臣尽忠”的气节促使他绝不会接受朱棣的橄榄枝。朱棣下令一切辞官者必须官复原职,结果刘璟根本不理睬,称病不去。朱棣大怒,把刘璟下狱。

在狱中,刘璟依然宁死不从,不仅称已经登基的朱棣为“殿下”,还气愤的说道:“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个篡字。”意思就是朱棣千秋万代都会背负篡位自立的骂名。这一下就戳中了朱棣的肺管子,虽然成功上位,但就怕落得篡位的恶名,刘璟的结局可想而知,必然会死在狱中,永远不可能出来。

因此,这就是朱棣继位以后,又杀了刘伯温儿子的原因,关于是否是朱元璋杀了刘伯温,虽然史书并没有直接记录,但刘伯温的死与朱元璋有间接的关系。而刘璟宁死不屈服朱棣,并预言了朱棣逃不了一个篡字,在以后确实得到应验,几百年后《明史》编纂完成,对于朱棣的一生功过做了最终评价,其中有一句“然而革除之际,倒行逆施,惭德亦曷可掩哉”,朱棣一生功绩辉煌,然而篡位自立的恶名,他是如何也逃不掉的。


小小嬴政


朱元璋杀刘伯温,可以说是一个流传很广的谣言。

历史学家杨讷先生曾著有《刘基事迹考》一书,算是给朱元璋洗清了“冤屈”。朱元璋残暴是有的,刻薄寡恩是有的,对刘基也确实不太地道,但他偏偏就没有杀刘基。

刘基的真实死因是患病自然死亡。

首先说说刘基的真是死因。

根据明初著名文人宋濂的回忆:洪武八年(1375年)二月初三日,刘基正式离开南京,返回家乡,这个时候他已经患上了“霜露之疾”。

所谓的“霜露之疾”,大概就是指因风寒而引起的疾病,长途的奔波劳累,大概又加重了他的病情。

四月十六日,刘基去世。距离他出京返乡的时间有足足73天。

传言朱元璋杀刘伯温,是说他命胡惟庸毒杀刘伯温。但是,这世上没有哪一种毒药能让人存货这么久,这种传言显然是不可信的。

朱元璋是怎么和刘基的死联系在一起的呢?

原来,朱元璋在翦除胡惟庸的党羽时,故意制造了很多莫须有的罪名给胡惟庸,其中就包括他毒杀刘基。只是让朱元璋没想到的是,他给胡惟庸罗织的罪名竟然也反噬到他本人的头上。

这是由于自入明以来,朱元璋与刘基的关系就非常淡漠。刘基曾于元至顺四年(1333年)九月考中进士,再于至元十六年(1336年)担任江西瑞州路高安县县丞。这就意味着他有仕元的黑历史,属于“贰臣”,导致刘基在明初遭到朱元璋的冷遇。

例如,洪武三年(1370年)六月十五日,李文忠伐北元凯旋,百官齐集庆贺。朱元璋竟然下令道:

凡北方捷至,常试元者不许称贺。

这就意味着刘基在明初处于非常尴尬的地位。他被朱元璋冷待的遭遇,再加上朱元璋刻意罗织给胡惟庸的罪名,使当时的人展开了阴谋论的联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