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员到很远地方赴任都有什么凭据?如果有人伪造委任状和冒充官员怎么办?

老罗讲历史


在我国古代封建制度的历史上,的确在很早就出现了从中央调派地方官的习惯。这主要是中央统治者怕地方为官,官府与地头蛇互相巴结,最后导致地方从中央的控制下分裂出去。而从中央或者其他地方调派地方官的方法,既可以很好地避免地方分裂的情况产生,又能够一定效率地提高地方政绩,为地方谋求发展。

那么古时候通信不发达,信息科技技术也远没有发明出来,地方的人民肯定是不知道新调来的官员长什么样子的。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官员半路被劫,或者出现了什么意外情况,有人冒充这个官员上了岗,人民也不知道啊。

凭证是肯定有的。官员收到调任令时,朝廷自会给他们颁发身份证明,身份证明通常会有一份描述官员外貌长相特征,还有一份则是类似于任职证书的令状,写明官员从何年何月何日开始到什么地方任什么职务。虽说越到后来,凭证的书写越严苛,会在凭证上加盖许多的官印和玺印,除了官员本人的信息外,甚至还会记载官员祖辈父辈、家庭成员的信息。

不过说到底还是没多大用,毕竟古代根本没有拍照技术,画图也需要耗费很多的功力和精力,一张简单的凭证也不会轻易叫画工来为官员画肖像。薄薄的一张纸就算盖了再多的印,换了个人拿照样也看不出来。若是真的在半道换了人,只要演技不错,老百姓也不会注意到有什么异样。到了后来,朝廷有意将纸质证明该换成更昂贵的绫料,但本质还是没有什么不同。

历史上也的确发生过地方官员被半道杀掉并冒充的事件。这事发生在明朝崇祯年间,该官员本来准备到往广东雷州赴任,结果却被当地的山匪碰上,山匪不仅抢光了官员的钱财,更是想到了别的路子。他们拿了官员的凭证和衣服,去了到任的地方,当起了当地的地方官。

这种事说来蹊跷,但其实也归于这帮匪徒演技还不错。当时要冒充官员除了靠演技外,还得靠一件普通人不知道的凭证。山匪们拿走了官员的纸质凭证,却不知道官员的怀里还藏着一件重要的物件——鱼符。

帝有虎符,官有鱼符。鱼符同虎符一样,也由金属铸造,分为两半,每一半中间都有着可以相互配对嵌入的“同”字形结构,如果鱼符两边的“同”字可以互相嵌到一起,就证明是一对的鱼符。鱼符的一半被朝廷保管,而另一半则被官员收着。这种验证官员身份的方式不被普通百姓所知,一般只有官衙和朝廷的人才知道鱼符的存在。

想了解更多有趣的历史,就关注那样的历史挺有趣吧。


那样的历史挺有趣


崇祯年间,一个南京人带着家眷前去雷州担任知府,只不过半道上遭到一伙山贼打劫,官员和家人们都被杀害,随后山贼的首领无意中发现了官员被委任的文牒,居然就带着手下来到雷州,接替了前任知府的位置,做起了雷州知府。

这个知府上任不久,就下了一道奇怪的 命令:禁止南京人进入雷州地界,也不允许百姓接待。

可能天高皇帝远,这个首领居然在雷州连续干了一年多的知府,还为当地百姓做了不少好事,民间评价也很不错。“甚廉干,有治状,雷人相庆得贤太守”,雷州百姓都庆幸得到了一个好官。

但这个官员还有个儿子,当时未随行,因为父亲2年外出赴任,一直未有家信,心存疑虑,就千里迢迢来雷州找父亲,沿途雷州百姓都不敢接待他,他心里就更奇怪了,最后好不容易到了官府,结果发现端坐堂中的知府,知道大事不好,就迅速报告了当地的锦衣卫。

锦衣卫闻讯大惊,就精心安排了一局“鸿门宴”,把这伙山贼骗到一个地点赴宴,随后一网打尽,首领被俘后,交代了事情经过,这些人后来都被押到南京斩首示众。

古代,中国历朝历代都有较为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不过也只限于在太平盛世时管用,一到天灾人祸,天下大乱,乱民四起,户籍制度也形同虚设了。

古代官员外出赴任,在没有照片没有即时通讯的年代,传个消息来回恨不得要个把月,给了作假充足的时间空间机会,而历代朝廷也有相应的法子来应对,虽然不能百分百保证万无一失,但还是能最大限度防止冒充事件的发生。

对于即将赴任的官员,朝廷一般给予他们2个必带的东西,一个是敕牒,一个是告身。

敕牒是朝廷颁发的委任状,盖着吏部大印,作假非常难。官员到任后,首先交出敕牒作为凭证,并将这个敕牒质押在报道的衙门里备案。

告身相当于朝廷出具的身份证明,类似于“兹证明……”,上面写着这个人的身份信息、体貌特征之类,为防止作假和仿制,朝廷安排专门机构进行定制,一般外人不可能仿制。

在唐代,朝廷为官员还配备了“鱼符”,三品及以上官员用黄金制作,三品以下则用银或铜制作。鱼符上刻官员姓名、任职衙门及品级等,用以证明身份。

而对于山贼,他们如果想实现“截杀朝廷命官、走上人生巅峰”的梦想,他们只要克服以下几个困难,就能实现这个伟大梦想了。

当然,这个梦想即使实现了,也最多只能娱乐个几个月,时间一长早晚露馅。

首先山贼遇到的问题是“如何找到朝廷命官”?

山贼一般都是穷苦人家出身,为了生计,不得不呼啸山林,为了避免政府的打击,他们一般活动在各个府县的结合部,“三不管”真空地带。

古代一般正常情况下,全国有上千个县,最基层的朝廷命官就是县令,一级级往上,正常情况下,三年一届任期,需进京述职,朝廷根据你的表现来决定是否升迁、调任、留任等。

理论上,山贼即使一年到头等在路边,10年20年也碰不到几个赴任的官员。

然后山贼们得知道遇到的是朝廷命官。

山贼们一般穷苦出身,目不识丁,更不可能了解官员身上带的那些凭证,如果他们能看懂,也不至于沦落为山贼了。

那我们姑且假设一个山贼在打劫之余,还勤奋读书,也恰巧杀了一个朝廷命官,然后就去做官了。

然后你就得学会如何做的像个朝廷命官。

读书人嘛,即使贫寒出身,多少都有家国情怀,举止风雅,无论吟诗作对还是品茶论道都还不错。

这个素养对于山林里的山贼来说实在太难装了,分分钟就被人怀疑,即使当面不说,各种举报的折子已经飞到朝廷或者上级官员那里去了。

作为官员,他的社会关系往往是很复杂的,有同乡的官员、同年的官员、还有老师、同僚等等,日常往来各种书信是不断的,这个关系网,山贼很难应付。

不回书信也就罢了,如果上级官员或者老师来访,你见还是不见?

还有老家的七大姑八大姨的来拜访,如何搞定?

还是过过几个月的官瘾,见好就收,赶紧跑路,不然可就人头不保了。

但即使跑路了,这种事情也早晚被朝廷得知,朝廷一旦下决心把这个丑事给整肃,全国追缉,那山贼也很难逃多久。


云中史记


在崇祯年间,明帝国发生了一件非常戏剧化的故事,在通往广东雷州的道路上,一名即将赴任县官的官员被一伙劫匪给拦住了。

当时官员身边带的人并不多,只有几个他的随从手下,都不是善武的料,所以很快就被劫匪们给拿下了。

这群劫匪在翻找官员的随身物品时,无意中看到了他带着的各种身份凭证,一个凭证中写有这个官员的大概信息,其中就包括了这个官员长相、身高的叙述。


在看到这个凭证的叙述时,他们不由看向了自己队伍中的一人,因为关于这名官员的长相体貌叙述实在和自己这位同伴太相似了。

在这个巧合下,他们决定要豁出去干下一件大事,那就是用自己这位和官员身高体貌极为相似的同伴顶替这位官员去上任。

想法产生出来后,他们丝毫也没有手软,当即就把官员和他的随从们给通通杀掉了。

接下来他们就对自己这位同伴进行了改造,给他穿上官员身上所穿的衣服,让他收敛起了以往当土匪时的凶恶,开始装作起了一副文质彬彬的样子,然后其余土匪则假扮成了官员原本的随从,就这样簇拥着假扮的县官赶往雷州上任了。

在他们来到目的地后,他们凭借着极为高超的演技以及那位官员随身所带的各种真实凭证瞒过了当地官衙里面的人,成功当上了当地的县令。

这位土匪在当地假冒官员期间,他很是热心肠地为当地做下了一系列为民着想的事,他所做出的事情百姓们是看在眼里的,因此他在当地很受百姓们的爱戴。



如果不是那位官员的儿子在不告而来的情况下发现了县令假冒者的身份,并上报给了上头,可能他们还能一直在当地风光下去。

在他们被上头派人拿下之后,当地的百姓们甚至还为他们求过情,可见他们在假冒期间所做出的事情有多么受人爱戴了。

在上面这个历史事件中,虽然那些土匪们假冒官员是带着真实凭证去假冒顶替的,但是从这件事情我们也可以看出当时的审查以及监管力度有多么之低。

如果真有人能接触了解到正规官员的凭证并把它们伪造出来的话,那他们就距离假冒成功接近了一步。

以古代信息传递的缓慢,人们还真不一定能分辨出高仿凭证的真假,不过普通人根本无法接触到这种凭证。

明朝另一个假冒官员的案例

除此之外,明朝还有另一个关于假冒的案例,在明朝万历年间有一个名叫杨春的人给自己伪造了一系列的头衔以及凭证。

在这些身份中,最重要的头衔是戚继光手下的“招兵主任”头衔,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参军把总”、“崔都司委官”等种种一大串的头衔。

他凭借着这些头衔直接来到了一个地方,以征兵的名义在当地征了几百名想要参军的人。


接下来,他对这些人进行了训练,同时也展开了他的勒索,在他各种威胁以及画大饼的诱惑下,那几百人给他奉献了不少的金钱。

不过他最终还是被人们给识破了,在被发现身份后,他赶紧卷款逃跑。

他的事情对朝廷的震动很大,朝廷在得知此事后,当即派人去追拿他,追拿成功后,很快把他的头给砍了。

在以上这种情况中,这个名叫杨春的人并不能制造出与真实凭证相似度很高的凭证,但是他有演技。

他知道自己的凭证会很轻易地被那些相关官员给识破,所以他就尽量避开那些跟官员有关的地方,来到了一些普通百姓中。


凭借着自己精湛的演技以及那些被他下三滥制造出来的凭证,蒙骗了那些什么都不懂的百姓。

在这种普通人无法辨别凭证真假的情况下,演技是唯一的考量。

普通人无法辨认凭证的真假

从上面两个故事我们可以得知,古代相关人员对于官员凭证是有一套相关辨认方法的。

如果想骗过这些人员,除非他们拿真的来顶替,或者把这些凭证伪造得跟真的一模一样,要不然休想骗过其他的官员。

当然除了这些能辨认的人员之外,其他更多的人根本区分不出真和假之间的区别。

古代官员们身上的凭证

了解以上这些后,我们来了解一下古代官员都有什么凭证,在古代,人们经常使用一种叫做“符”的凭证,这种符一般分为虎符、龟符或者鱼符。

在隋唐时期就非常流行使用鱼符。

隋朝时期的鱼符是木材制造的,而发展到唐朝的时候,鱼符则开始采用起了金属铸造。

鱼符一共有两半,合起来就是一条完整的鱼,其中一半会保留着朝廷内部,另外一半则颁发给即将担任某项官职的官员,以供他们证明自己的真实身份以及调动各项相关权力。

唐朝时期的鱼符横截面上有个字,这个字就是“同”。

一半鱼符上有一个凸起来的“同”,在另一半则有一个凹下去的“同”,如果这两个鱼符能合起来,那就证明这个鱼符是真实无误的。

不过这些鱼符更多时候是权力的象征,并不是身份的象征。

一般赴任的时候,他们还要携带等同于委任状的敕牒以及另外一种名叫做告身的书面凭证。

这个告身并不是用纸写的,因为用纸写的非常容易破损,所以古代就采用了异常珍贵的绫罗书写了告身。


一般的告身中会写下这个官员的相关长相特征以及各种个人资料,我们上面所说第一个案例中的土匪,就是通过告身中的体貌特征描写产生出让与这个描述类似的同伙假扮县令的。

所以说这就是古代官员赴任所需要带的凭据,如果古代有人伪造这些委任状以及凭证去假冒官员的话,除非他们伪造得特别真实,要不然他们是很难骗得到当地官员的,只能骗一些辨认不了真假的普罗百姓。


孤客生


大概是电视剧和文学作品看得太多了,又或者对古人的智慧过于低估,使得我们许多人竟然认为半路拦截一个走马上任的官员,然后拿着他的信物就可以直奔上任,从此开启完美开挂的香车宝马,三妻四妾,作威作福的官老爷人生。要是更牛逼的,直接冒充状元榜眼探花,走到哪都风光无限,直接走上人生的巅峰。

可是,事实真的如此么?真的这么简单,一抢劫,一冒充就可以了?小伙子,想象很美好,现实很骨感,以你的智商能想到的,朝廷这些精英们早就想到了,早就制作了防火墙,随时准备防偷官冒名顶替的贼。


他们设置的第一个防火墙就是委任状,上面盖了吏部的章,说明了你过去要做什么样的官,写了各种关于这位官员的详细信息,还有各种防伪设计,不但要在地方官署存档,吏部也有一模一样的档案,在这位官员走马上任之前,也早已经有通知发到地方,将各种信息给予了详细的交待。伪造是不可能的,即使抢劫了,到了上任地,如果和地方收到的公文一对,对不上,那就别说当官,还会有杀头大罪。

接下来,还会有个符,有鱼符,虎符等等依旧不同的官员级别和官员属性而制作的符,这个符上也有许多重要的信息,设置有防火墙。此外,官员还有自己的印信,也就是印章啥的,都是在官方做了备案,到了任上也需要进行验证。


当然,不同的时代,还有不同的具体细节,这个吏部都会进行详细的设计,普通老百姓,尤其是抢劫的土匪强盗,根本搞不懂那么许多弯弯绕绕。即使用了强,蒙混了一时,到了任上也得露馅,即使任上也通过各种方法搞定了,那么三年一次的进京述职,和对官员信息了如指掌的吏部一对上,那也得露馅,一旦露馅,就可能得面对杀头灭族之罪了。一般人真不敢冒这个险。


李艺泓


从理论上来说冒充官员短期还是可行的,老舍的父亲当时在紫禁城当禁军,出入皇宫的凭证就一个腰牌上面写着“面黄无须”,这腰牌上面没有任何姓名、户籍、职位,只有一个特征。

你说皇宫作为世界上最森严的地方都这样,到民间那些山高皇帝远的地方还能严格到哪里去。

古代官员的身份凭证不算严格,很容易被冒充。

古代的官员基本上都不在本家任职,所谓走马上任就是这个意思,并且当时没有现在这么发达的人事档案。

而能证明自己的文件都放在吏部,传递信息基本靠马,来回走一次快则一个月,慢则要半年到一年,所身份这东西验证起来极为不易。

而古代官员到地方任职也就两样东西,委任状和身份证明,这合起来叫“官凭”。

委任状其实就是古代朝廷用来人事变动,身份证明就是身份证,用来证明我就是即将上任的官员。按朝廷正常手续,委任状是由吏部颁发,官员自己一份,吏部存档一份,上面注明了委任者的资料。

这些东西以后就是自己保存,没有有效期限,除非你被罢官了,官印给下一任官员即刻,而你的委任资料就会被吏部注销,你也不在是官场中人。

那么,官凭会被比人冒充走吗?

会的,并且这也不是一两次的事。

崇祯年间,一位被委派去雷州担任知府的官员,在带着家眷赴任的路上,遭到了山贼打劫,官员和他的家人都被杀。

而离奇的是,这批山贼的首领竟然想当官了,然后他就用官员的官凭来到雷州,接替了前任知府,自己有模有样的上任了。

这个山贼慢慢还当上瘾了,一直当了两年的知府,没想到百姓对其评价还不错。直到有天,被杀的官员的儿子来找父亲,发现了这伙山贼的身份。

他到锦衣卫保安,最后锦衣卫安排了宴席,把这伙山贼骗到埋伏好的地点一举抓获,而山贼们也如实交掉了事情的所有经过。

假冒官员需要什么条件。

第一、天下府县虽然很多,但能抢劫官员的地方只能是周边的县,古代中国的行政区划分的不同,估摸也就1500个县左右。所以,就算山贼的山寨对着城门口,一年估计也劫不了几个官员,如果天天估计要饿死。

第二、说是劫官,但并不简单,古代上任的官员在正式接任前都不是八抬大轿送走的,基本都是起码车,简单点的骑驴带着书童,到地方了再把家眷接过来。因此,正常来讲很多人并不知道马上面的人是什么身份,古人也知道即使走官道也会遇到匪徒,所以都不会鲜衣怒马打扮,如果是这样就等着被抢吧。

第三、做官员起码得识字吧,并且还要对本朝的官制、律法有所了解。你杀掉的那个官员,他要去哪里赴任,是个什么官等等。话说如果有这般能力的劫匪,何必去犯杀头的大罪?

第四、既然冒充了官员,那么再怎么不像也要装。古代官员都是读书人,这些读书人都有自己的利益团体。偶尔吟诗作赋、品茶论道什么的都是信手拈来。但一般的山贼哪里懂的这个,一旦有人请你参加饭局立马就露馅。

为什么没法长期冒充。

你就变再怎么冒充也无法完全掌握被杀官员的全部信息。上面说过,官员都有自己的社会关系、宗族关系以及利益群体。

官员金榜题名后为官上任前都有自己的老师,也有同僚等,还有一些宗族亲人投靠你,这是一个非常盘根错节的利益关系,靠一个临时被杀而冒充的山贼顶替,怎么可能把原来主人的身份全部摸清?

如果有人问你的恩师是谁?

有亲戚投靠?

家人写信往来?

等等这些问题就没法解决,一旦出现任何纰漏锦衣卫那边就会得到消息。要知道古代的锦衣卫遍布天下,除了刺探周边国家军情外,剩下的都在监控天下官员,他们可不是吃素的。

所以说,古代冒充官员做一阵子跑路是可行的,如果做久了就回露出马脚。有人说唐僧的父亲不就是被杀后,被人冒充还当了很久的地方官吗?

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是,那个杀唐僧亲生父亲的人并非一般的水贼,其中原因大家可看我另一篇问答,有详细解释。


大国布衣


在回答问题之前,我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故事发生在清光绪二十五年(1898年)九月,此时大背景是戊戌变法失败,慈禧一怒之下把光绪帝囚禁到了中南海瀛台,光绪成了“囚徒天子”。

就在九月二十日这天,在武汉南昌“悦来”客栈入住了主仆二人,但见这少主30来岁的年纪,长得眉清目秀、风度翩翩。身边跟着的仆人嘴上无须,说话娘娘腔。

当时店主有点纳闷,但并没太在意,于是让二人住下了。



到了晚上店主去送开水,走到门前,听到紧闭房门的屋内有说话声:“皇上早点安歇吧,明天还有事情要做”。

店主心头一惊,蹑手蹑脚走到窗前,弄破窗纸往里偷看,只见仆人跪着帮主人脱鞋,床上锦缎龙凤图案的被子已经铺开,少主手中把玩着一方大印……

店家不敢再往下看了,吓得哆哆嗦嗦几乎不能站立,少主手中把玩的肯定是皇上的玉玺,这东西没人敢冒用,僭越皇家之物要被砍头的。

难道是皇上微服私访?店主仗着胆子进屋放下热水就退了出来。

店主一夜忐忑不安没睡好觉,一大早上报了官府,县令大吃了一惊,“皇上到来没迎接,这要是怪罪下来……



转而一想,“别慌,我找个光绪皇上的画像偷偷比较一下再说”。县令长了个心眼。

到了晚上,县令在店主的带领下偷偷把真人和画像比较了一下,确实很像光绪,然后在厕所里偷看仆人解手,发现仆人果然是个太监。

这下县令心中有数了,到了白天急忙带金银财宝觐见“皇上”。“奴才见驾来迟万望皇上赎罪,”只见皇上不屑的说道:“你退下吧,叫你们的巡抚张之洞速来见朕”。

皇上的意思是说,“小小的县令没资格和我说话,叫张之洞前来觐见”。

县令马上传达了皇上的“圣旨”。张之洞听了先是一愣,心想,光绪被囚禁在瀛台,难道有人帮他逃出来了?”



张之洞果然是个老江湖,经多见广,宠辱不惊。他并没有着急去见光绪。而是派人到京城打探消息。

很快传回了信息,光绪帝仍然被囚禁在中南海瀛台。张之洞很快明白了,这个光绪是假冒的。

主仆二人被捉了起来,经过审问,果然是假冒的光绪。

原来假冒光绪的这个年轻人是个戏子,由于长得和光绪相像,经常在戏中饰演光绪皇帝。

有一天他萌生了冒充光绪行骗地方官员的念头。于是出钱雇了宫中一个太监帮他行骗,谁知道第一站就碰上了张之洞?假皇上和太监双双被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皇上都敢有人假冒,官员到很远的地方上任有何凭证证明其身份呢?如果有人冒充或者伪造凭证怎么办呢?

历史上也有这样的例子。比如唐僧的父亲陈光蕊中了状元后,带着怀孕的妻子去远方上任,在中途船上被贼人刘洪所害。

然后刘洪拿着陈光蕊的一些证件上任做了巡抚。还有电影《让子弹飞一会》中有这样的情节,匪首在半路杀了上任的官员,然后自己冒充上任,难道古代冒充官员这么容易吗?

我们来看看古代官员上任都有哪些证件?古代官员上任就凭三样东西——敕牒、告身和官印

【敕牒】就是官府发的委任书,上面盖有吏部的印章,有简单的个人的资料(如图)



【告身】相当于现在的身份证。用来证明自己就是上任的新官(如图)



【官印】是证明你的官职,官职越高,官印越大,权力就更大。每个朝代的官印形状都不同,造型不一,各有特色。(如图)



到了隋唐时,朝廷还颁发了一种叫鱼符的证件,也就是用木头或铜刻成鱼形,上面刻有个人的资料,一分为二,官府保存一半,个人持有一半,上任时两者合对一起则证明是真的,否则是假的。(如图)



武则天称帝后,一度将鱼符改为了龟符,三品以上高官佩戴金龟袋(装龟符所用)于是后人将条件优越的新郎称为金龟婿,其典故便出自于此。(如图)



从以上凭证可以看出,古代冒充官员上任其实并不难,因为凭证上没有照片。这也是为什么贼人刘洪,杀了唐僧的父亲冒充上任,多年为官没被识破的原因。

为了防止冒充官员上任,从五代开始,敕牒上出现了描述官员的岁数、相貌等,但这终究不是照片,且符合描述的人也很多,终究作用不大。朝廷一旦发现有假冒的官员,一经查实,斩立决。


秉烛读春秋


看过让子弹飞的朋友可能对于这个情节更熟悉,古时候由于没有人脸识别以及指纹验证的方法,所以对于某些胆子大的人拦截远赴边区的新上任官员也不是不可能的。那么为了证明自己的身份,这些上任官员又会携带什么物件呢?

其实古人的上任和科举考试时的身份验证很相似,因为古代没有相片,所以只能靠画师作画来证明自己长相,而官员在走马上任的时候就会带着鱼符,官员也是当时的吏部任免的,所以吏部也会给出上任的凭证。这两样东西可不是那么容易复制的,首先在鱼符上会有你家族人员的画像,以便于对比是否面貌一致,而且如果你是作为官员,那身份和普通人就有了区别,这个时候你会有官方的大印。



所以想要顶替新官上任,你需要了解好他家的一切,以及复制他手中的大印,很多官职高的上任的时候鸣锣开道,一大队人马,想要让这些人都不知道真情有点难吧。所以这些顶替的繁杂程序是很难做好的,并且吏部还会不定时的去审查下面的官员,一经发现会严惩。所以有贼心的顶多会去顶替官位极低,不受皇帝重视的官,不过这种官做了也没多大油水,所以还不如好好活着,不给自己惹麻烦事呢。


另外如果真是出现顶替的问题,也多是发生于动荡年代,因为只有这个时候国家没有更多的精力去追查被杀的官员,所以那些伪造委任状的也就这种情况下胜算比较大,不过总的来说可能性还是很低的。


晓峰来介绍


古代士人,不能到家乡做官,朝廷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防范裙带关系,和家族干政,使官员少有顾虑地施政,简便地办理地方公务。隋文帝所定的《隋律》,明确规定,士人出仕,必须在其家乡500里之外,异地为官。这一吏治政策,一直延续到清末。


古代士人异地为官,一般都要有两样印信:一是吏部颁发的委任状,二是朝廷发的官凭(任职资格证)。任职凭证详致,不仅有士人的籍贯、出身、功名和生平经历,连士人祖宗三代的信息都有。

士人任职前,一路快马已报知其上级衙门。官员赴任之途,还有一路人马持官照、卜牒文书一路护送,走官道,住官驿。而且并非直接到任所,而是先到上级衙门报到,然后才由上级衙门派人随同,到目的地宣布上任。护送者,接人者,事后都得回去交差复命。

古代刑法严苛,没有人敢伪造官凭文书,而且衙门编制小,比如一个县衙,总共只有各类人员四五十人,还没有县以下的官僚机构,能治理一方水土的士人,一般都是文武兼备,习文练武是古代读书人的常例,古代官员的政审,远比现在复杂。科举制度下选拔的人才,并非坊间故事说书,和如今影视剧表演的情景。

伪官冒任的描述,我们只在神话小说《西游记》唐僧的出身中看到,现实中没有存在。当然,盗匪横行的乱世中,不排除有贼子的胆大妄为,据说民国时期有,但没有正式记录。

古代士人为官,其实很辛苦,远非想象的那样!孤身在外地,一家老小顾不上,一年只有最多26天假,大多又耗在路上,回到家中,骨头都散架了!有的读书人不做官,其实是对苦辛的仕途望而却步。

先祖在明代做过辽阳太守、松江知府,成都、遂宁、灵丘知县,清代中期做过教习、通判、知县,地方史志有记载。我的系列回忆性散文《西去流云东逝水》《先祖的仕途人生》一章中,有古代官员的仕途情景描述,以后会发布,请网友欣赏。关注我的正式文章,大家会看到传统文化的余光,了解历史的记忆。



呵呵呵呵,看看,从古至清,有几个冒充成功的。大家都知道有一个部叫礼部尚书,好象花架子。其实,每一官员,必须经过礼部这一道,公文,各种礼节,官员用品是否超越。都甴礼部先学习后,合格后,才上任。繁锁的礼节,不是那一个想都会的。所以,一般不好冒充,除非官员人家,你说呢


厨乡名村




在西游记中有这样的桥段,唐僧的父亲陈光芯在去江州上任途中被土匪刘洪劫杀,刘洪代替陈光蕊担任了江州知府。18年后才沉冤得雪,母亲殷温娇自杀身亡。

实际上像这样的情节,在历史上是很难发生的。从唐朝开始,官员上任除了官印外,还要带上一个鱼状的物品,称之为鱼符。上边记载了一个人的基本信息,名字,简介,官品。


同时还要有另外一个东西,那就是告身。从南北朝时期就开始推行这个制度。它一般由吏部统一制作,采用绫罗作为材质。上边主要记载姓名、籍贯、年龄、体貌特征。这个东西是需要交给当地官府确认无误后,才算正式上任。

其实像冒充官员身份上任的事,在历史上很早以前肯定发生过,因此吏部早就设计了相关的防范措施,尽量杜绝类似事件发生。



官员上任的另外一个凭证叫敕牒,类似于现在所说的委任状。上边加盖有吏部的印章,相当于现在的介绍信,说明政府委派官员事宜,需要报呈官府备案审查。

上边所说的鱼符,类似的还有虎符、龟符、龙符和兔符,它们的作用都是一样的。宋朝有牙牌和腰牌,也是官员证明自己身份的良民证,上边刻有官员的姓名和官职等重要信息。

在历史上想验证一个人的身份,还有其他的很多特征。比如衣服的材质和饰品,不是可以随便乱用的,反映了一个人的地位和身份。



就算是鱼符,它也有好多种。三品官员以上的是用金子打造的,三品和五品是用银子打造的,五品以下的官员是用铜材质打造的。一般的普通老百姓根本就不懂这些细节,如果伪造的话就很容易被拆穿。



在古代历史上,和现在的345线城市一样,被称为熟人型社会。不管是在外做官还是经商,都流行以地域为特征建立一些社团,由同在异乡的同乡人组成。口音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同乡人还有其他共同的习惯,如果是假冒的,就很容易被识别出来。

官员每三年要到京城去向皇帝和吏部述职,去上任以前同样如此。吏部官员对委派出去的官员的相关情况非常熟悉,并且有自己的档案。像陈光蕊被假冒顶替18年的情况根本不可能出现,这纯粹是没有当过官的人,胡编乱造出来的。


在姜文的《让子弹飞》中,土匪张牧之代替官员去上任,就是电影最大的败笔。张牧之曾经担任过孙中山的卫队军官,他不可能不知道官员上任要带些什么东西。如果果真像电影中说的那样,就算有十条命也不够死的。

在古代历史上,天下都是皇帝一个人的,官员有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力。敢假冒官员是重罪,判死刑是很正常的,就算株连九族也不为过。因此那些真正想做官的人,完全可以花钱去买个官,这样可以堂堂正正的去上任,又何苦去当假冒伪劣产品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