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左宗棠和李鸿章都是封疆大吏,就连看门的太监都敢向左宗棠要过路费,而不向李鸿章要,这是为什么?

司马长史


看到这个题目,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谣言,李鸿章和左宗棠是什么人?那是晚清的重臣,会怕一个看门太监。清朝的太监再牛逼,也比不上李莲英吧,李莲英尚且不敢造次,更何况是一年看门的小太监。清朝初年就立下规矩,太监不能干预朝政,这是为了防止明朝太监专权的情况重演。

所以小小太监,是不可能向左宗棠要过路费的,他们有几个脑袋,搞不好把自己的命给混没了。那个这些个谣言是从哪里来的呢?为什么有人说太监只敢问左宗棠要,不敢问李鸿章要呢?显然,这是为了离间两人的关系。

曾国藩,左宗棠和李鸿章都是晚清重臣,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他们都掌握了大量的军队。曾国藩组建的湘军,李鸿章组建的淮军,左宗棠组建的楚军,都在战争中越打越强,直接威胁了清廷的统计基础。

再加上李鸿章主管的洋务运动,几乎架空了清朝主要的政府部门,使得清廷从上到下,都对这三人感到十分害怕。只是这三人丝毫没有任何要夺取清廷江山的意愿,否则的话,就是一百个慈禧太后,也早就没命了。

既然从外部打不破三人铁桶一般的关系,那么有人就想起了堡垒攻破易从内部开始的道理。很快,宫中就传出了以上的谣言,说是什么看门太监见了李鸿章连大气不敢吭一声,见了左宗棠则直白地索要过路费,而且一开口就是十万两。要知道左宗棠是清朝难得的清官,每年俸禄才白银180两,就这些钱,他还得养家糊口。

所以他根本拿不出这么多过路费来,相反,李鸿章财大气粗,却没有人敢问他讨要过路费。于是很快,两人之间开始出现了嫌隙,这就是清末著名的“左李之争”。

何谓“左李之争”?就是两人谁都看不上谁,虽然他们都是曾国藩举荐提拔的,但是左宗棠看上不李鸿章,他认为李鸿章只是一个文官,在这清朝乱世之中根本不起作用。既不会带兵打仗,也不会谋略策划,整天就知道跟洋人斗嘴皮子。

而李鸿章也看不上左宗棠,他说左宗棠不知道耍了什么手段,一个举人居然能当起军机大臣。而清廷的最高统治者,乐得看见李鸿章和左宗棠两人斗来斗去,于己无害,怎么样都行呀。

但是这种争夺最终还是影响了国事,后来出现的“塞防和海防”之争,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双方为了争夺1000万两白银的军费,险些撕破脸。现在你应该知道了,谣言的出现实际上就是计谋的运用,什么小太监跟李鸿章、左宗棠要过路费,这种情况根本不可能会出现的。

如果真出现的话,那就意味着太监的权力大到没边了,可以掌控大臣的生死了,这跟明末有何区别?清朝的太监说到底还是家奴,而家奴是不可能也不敢造次的。至于谁在使用这条计策,应该就是那高高在上的慈禧太后了,她是不愿意看到汉臣强大的。


参考资料:《李鸿章全集》、《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之洋务运动》、《追寻真实的左宗棠》


小小嬴政


首先,说什么李鸿章在慈禧身边、左宗棠是外臣的,基本都是对历史一无所知的胡吣;其次,也不仅仅是要过路费的问题,太监还扣了左宗棠的御赐的东西。

很多人觉得李鸿章号称李中堂,大概就是长期在中央任职的了;而左宗棠长期在外打仗,想必是外臣。其实,二者正好相反。李鸿章除了在甲午战败以后在京城做过一段时间没有实权的大学士以外,其余时间基本都在外地任职;反倒是左宗棠,在收复新疆以后就做了一段时间的军机大臣兼协办大学士。

而众所周知,清朝的大学士是荣誉头衔,军机大臣加上大学士才是真宰相。因此,左宗棠才是真真正正的宰相,反倒是李鸿章成了外臣。

而太监要左宗棠的钱,则是发生在左宗棠得胜回朝以后,路过崇文门的时候,看门的宦官找他要三千两过路费。左宗棠没有钱,干脆也就不进宫朝见。最后,还是李鸿章给他打了圆场,把钱给了太监才进的门。

进宫以后,慈禧太后一高兴就要给他赏东西,是咸丰御用的眼镜。但是东西不可能从太后手里给左宗棠,还是得宦官给左宗棠。结果,这一次宦官又要开口要钱,左宗棠还是僵着不给。最后,还是深谙宫中陋习的曾国藩之子、著名外交家曾纪泽帮他给了钱,才拿到御赐的眼镜儿。



青言论史


这个说法其实是错的!太监不是向左宗棠要过路费而是要讨赏。左宗棠当时是统兵出征,朝廷给拨发了大量的军饷,而左宗棠又打赢了战争朝廷也有大量的奖励。当时左宗棠出征的时候慈禧拿海关抵押给英国,向英国银行借贷了2000万两白银。而战胜沙俄凯旋后慈禧还给左宗棠发了嘉奖令请功,这些都是很明摆在桌子上的事,这使得太监们以为左宗棠很有钱。因为按着当时的官府腐败,贪污克扣军饷是很正常的事,太监们计算着左宗棠应该也会贪污个几百万两银子。

可惜左宗棠确实是没钱!作为少有额清官,左宗棠当时拿的钱基本上都用到军队上去。买枪买炮买子弹买炮弹这都是几百万两银子花出去;左宗棠军队20000人左右,加上辅助的后勤部队总共有100000多人左右,这些人的工资军饷都得发放,左宗棠从来没克扣过一分钱;除了军事开支外,当时打仗已经是热战了,大炮一响屋倒难民跑,左宗棠为了安抚地方百姓特地从剩余的军饷里拨出一部分钱给这些人做安家费,甚至连朝廷拨付给他的奖赏都赠给了这些人。


优己


这个故事出自于《李鸿章年谱》,真实性未可考也,却很有些趣味。从中可见晚清官场行贿索贿之风猖獗到了何种地步。

话说光绪二年,左宗棠平定新疆返京,准备接受两宫皇太后的召见。

可是左等右等,却始终没有等到入宫述职的诏令。左宗棠一问之下,才知道自已栽在了(关节费)这上头了。

按照宫中惯例,入宫晋见皇上的地方官员,按照各自地位的品级排秩,都要向传诏太监送上一笔不菲的费用,美其名曰:(关节费)。

左宗棠有(左骡子)之称,一生刚烈直拗,哪里懂得这里面的门道,一听之后,甩袖走人。心想的是:(老子都穷得叮当响,哪有多余的钱送你,大不了老子不见了。)

当时和他一起晋见的还有正在京督办北洋水师的李鸿章,赶紧把他拉住道:(你别急着走,我去替你说说话,幸许这事能成)。

李鸿章话是说得飘亮,无非也就是帮左宗棠给了这笔关节费,使得左宗荣终于可以入宫晋见皇上了。

见了两宫太后和皇上,由于战功显著,不仅诏封左宗棠为二等侯爵之外,还额外赏赐咸丰皇帝用过的水晶墨镜一副。

这是何等的荣耀。等到退朝辞驾之后,左宗棠满心欢喜跑到太监那里去领,却被告知要送礼金五千两。

左宗棠这下傻眼了。别的东西可以不要,这御赐的东西不要,那就是在和自己的性命开玩笑。

最后还是由李鸿章出面,送钱了事,才算帮左宗棠解了围。

关于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我是有几分存疑的。一个是封疆大吏,一个是中枢重臣,他们居然会受制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太监,这未免太过荒唐了吧。更何况这太监竟然敢以晋见诏令御赐之物作要挟,万一左宗棠真敢不受,那他不是真的成了老话中的要钱不要命了吗?

个人愚见,编撰这个故事的人,其用意是在褒扬李鸿章的为人处事圆润大度,八面玲珑。却贬左宗棠身在官场,未谙人情世故。

同为晚清重臣的两人,李鸿章乃淮军领袖,左宗棠为楚军首领。两人因政见上的不同,导致世面上确有他们不和的传闻。

左宗棠是(塞防)的代表,他强调边塞防守的重要性。而李鸿章是(海防)的代表,他更倾向于对东部沿海的重点防御。由于当时大清的军费有限,难于两者兼顾,就必须在他们之间有取舍,衡轻重,两人常常为了此事闹得不可开交。

这个故事的传出,虽然有褒李贬左之意,但我们依然透过故事的本身,看到一个民族英雄身上所兼具的那种风骨。


煮茶道史




早在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时,身边的幕僚在评比中兴三杰,有人这样解释:左公威猛,人不敢欺;李公精明,人不能欺;曾公仁慈,人不忍欺。至于曾国藩是不是仁慈,我们暂且不论,今天重点来谈一谈左宗棠和李鸿章。

左宗棠以性格刚直著称,几乎骂遍了整个大清官场,自己爽的结果是最终没朋友。李鸿章则不同,他的精明和圆滑在当时的官场无人可比,当然已经过世了的胡林翼除外。


李鸿章曾经说过一句话:太后面前无小事。一人飞升,仙及鸡犬。慈禧太后独揽朝政,权倾朝野,身边的太监自然也狗仗人势,利欲熏心。以李鸿章的聪明,不用太监向他索要过路费,他都会主动打点的。

李鸿章和李莲英之间的关系一向交好,李莲英有香港脚的毛病,一旦发作起来就难受的要死。有了这个毛病也不敢告诉慈禧太后,担心太后腻歪这个。但细心的李鸿章还是从西洋人那里搞到了治脚臭的药,专门带给了李莲英。连这点小事都办得这么圆润,过路费什么的就更不是问题了。



左宗棠从来就是傲视天下的性格,老天爷老大,他就是老二。再加上他中年以后才步入大清官场,本来就对这些陋规看不惯,现在是更加无法容忍了。

话说左宗棠收复新疆伊犁以后,回到北京接受两宫皇太后接见。太监们以为左宗棠办了这么大的一个差事,花掉了朝廷那么多钱,自己应该从中捞了不少,就主动向左宗棠索要过路费。

左宗棠从来就没拿太监当人看,要钱没有,要命有一条。你不让我进皇宫,那我就回去了。正在这时李鸿章赶到,他帮助左宗棠给太监了一张价值几千两银子的银票,才没有耽误左宗棠觐见两宫皇太后。

两宫皇太后见左宗棠立了这么大功,自然要追加封赏。慈安太后见左宗棠的眼睛不好,就把咸丰皇帝的眼镜送给了左宗棠。但按照当时朝廷的规矩,这些礼物只能由太监从皇宫的仓库中取出来后,送到大臣们的府上去。

当太监们把这些御赐礼物送到左宗棠府上后,自然又免不了索要孝敬。左宗棠早就对这个厌烦了,当场大发雷霆,表示坚决不给。最后还是左宗棠的幕僚拿了几百两银子,把太监打发走了。



左宗棠早在湖南巡抚张亮基的府上当幕僚时,就飞扬跋扈,独断专行。湖南官场就有了“只知道左宗棠,不知道张亮基”的传闻和说法,张亮基听了以后,大度的笑了笑,不置可否。

以他这样的性格,幸亏当初没有考中进士,否则在当时的官场上,早就被踩的七荤八素了。当他中年加入官场后,因为屡立大功,提拔的速度非常快,短短几年就晋升为闽浙总督,成为朝廷一品大员,别人就是想踩他,也没那么容易了。


但左宗棠一生的政绩基本上都在军事上,在其他方面他的作为就比较少。很显然像他这样的性格,在推行政务时,很容易遭到别人的抵触和阳奉阴违。

表面上看起来左宗棠雷厉风行,实际上像他这样的性格很难有所作为。这是因为他有另外的一个毛病,那就是爱听奉承话。千穿万穿,马屁不穿。只要马屁拍得好,都很容易得到左宗棠的重用。有一个爱听马屁的长官,下边的管理自然都把心思放在拍马屁上了,哪里还有心思做正事。



李鸿章早年也是目空一切,但经过曾国藩的教诲后,改正了自己身上的很多毛病。这就让他在精明之外又多了几分厚重,为人处世都考虑得非常周到。

李鸿章明白满清皇帝根本就不会完全信任汉人大臣,取得满族官员的支持是做成大事的基本条件,皇太后身边的太监自然也要发展成自己的耳目。李鸿章在孝敬这两类人时从来都不遗余力,这也为他做事减少了不少麻烦。

李鸿章晚年曾感慨的说,自己只是大清的一个裱糊匠,四处风雨飘摇,只能缝缝补补;当雨下大时却只能于事无补。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也这么说,李鸿章是以一人之力与日本军队作斗争,他身边从来就不乏那些与他勾心斗角争宠的人。

这就是李鸿章和左宗棠之间的区别,也导致了两个人之间的成就不同。他们为大清帝国做的最大贡献在于留下的东西不一样,左宗棠为大清帝国保住了新疆的半壁江山,李鸿章却为大清帝国留下了一个掘墓人袁世凯。


新知传习阁


其实左宗棠和李鸿章到底有没有被敲诈过,说实话无人可知。现在网上流传的关于左宗棠被太监敲诈的版本可谓是多种多样,有说在当年左宗棠因平定捻军有功被诏进宫中之时,因太激动把官帽落在宫中的时候,然后慈安让太监将官帽还给左宗棠的时候,左宗棠被敲诈了3000两。



又有说当年左宗棠要进崇文门的时候,因被敲诈14万两左宗棠不给,后因太后急诏,太监无奈只能让他进去,后来当太后赏给左宗棠一副眼镜的时候,太监又敲诈他,后无奈左宗棠只能给他1万两。总之关于左宗棠被太监敲诈的版本是多种多样的,而其实我们也不难看出来,其实这说实话几乎不可能会发生。



因为再怎样左宗棠当时贵为总督,又是平定捻军、收复新疆的大功臣,无论如何也不是一个太监能够敲诈的。即使太监再受慈禧的恩宠,你觉得慈禧会因为一个太监去得罪左宗棠这个天下闻名的大能臣吗?再者现在网上不也是流传着李鸿章被李莲英整的狼狈不堪的传说吗?话说当年李莲英因李鸿章瞧不起他,所以就找了个机会让李鸿章进了颐和园,而他就乘机找光绪帝打小报告,说李鸿章没有经过同意就进皇家园林。最后光绪帝不明所以就让李莲英去申饬李鸿章,而李莲英就狐假虎威大骂了李鸿章一顿。



所以说网上的那些传言当不当真,就算当年慈禧如何的宠幸太监。别忘记在那个时候汉臣的势力已经遍布朝野,更何况左宗棠和李鸿章,一个是楚军首领,另一个是淮军的首领,他们的势力早已通天,你说这些太监敢这样吗?



不过我们不能否认的是李鸿章的确要比左宗棠圆滑的多。正如晚清教育家吴汝纶评价左宗棠所说

“公性刚行峻,不为曲谨小让”,他真的太刚正不阿,性格也太直。当年左宗棠意图收复新疆之时,他就直接弹劾景廉、成禄等被任命收复新疆但作战不利的人,要知道在当时景廉和成禄可是满州上三旗的满人高官,而左宗棠却直言不讳的弹劾他们作战不力,并最终导致成禄被撤职,景廉被调离。可以说从这件事我们就可以看出左宗棠是一个很容易得罪人的直臣。但是也正是因为他的直,才造就他的忠,最终也成为了名留青史的忠臣。



反观李鸿章,正如《清史稿》评价所说“鸿章长躯疏髯,性恢廓,处荣悴显晦及事之成败,不易常度,时以诙笑解纷难。”李鸿章做人做事向来讲究面面俱到,而且也识大体。当年李鸿章在与捻军作战之时,虽因左宗棠的关系导致作战不力而被撤职,但是在为难之际,李鸿章并没有不顾一切的去弹劾左宗棠,虽心里还是有点恨,但他还是说服潘鼎新等人率兵北上救援。可以说正是因为李鸿章的这种性格,才让他屹立朝廷数十年而不倒。



可以说再如何我们也不能否认的是晚清之所以能够在多次的农民起义和列强的入侵当中继续统治着天下近百年的时间。实实在在是离不开李鸿章、曾国藩和左宗棠这些汉臣,我想如果没有他们恐怕清朝早就不存在了。


澳古说历史


这晚清有三杰:曾国潘,左宗棠和李鸿章。曾国潘创立了湘军,平定了太平天国;左宗棠收复新疆平动乱;李鸿章洋务运动实业救国。这三杰可不简单,可以说没有他们三个,大清亡的更早。至于这左宗棠被太监要过路费一事倒无从得知,被敲诈的传说有一个,这里简单叙述一下。

左宗棠为何被太监敲诈几万两?

相传这1868年,钦差大臣左宗棠协助李鸿章剿灭了西捻军(太平天国一部分军队),因为平定有功,左宗棠于中秋节奉旨进京觐见。

左宗棠虽说见过不少大场面,身份尊贵,可那些场合自己都是老大,不受拘束,也就自然张扬习惯了。

不过这进皇宫内廷还是头一次,在去养心殿东暖阁的路上,他见大家毕恭毕敬,悄无声息的贴着墙沿走,深觉皇家威严,便收敛不少。

总算小心翼翼的到了东暖阁,左宗棠赶紧取下官帽,跪下磕头请安,许是太过紧张和小心翼翼,眼睛都没敢往别处瞧。

这左宗棠磕完了头就把这帽子给忘记了,在和慈安太后慈禧太后闲聊寒暄后,直性子的左宗棠也没想起来,开开心心的就回去了住处。


后宫太监安德海但是眼疾手快,赶紧给收起来了,慈安太后也发现左宗棠的帽子落下了,便命这安德海给送回去。

安德海送倒是送了,可人家可不白送,到了贤良寺(封疆大吏常住居所),见到了左宗棠的幕僚,暗示到“这左大人掉帽子的事儿还没传出去,你看这?”

言外之意,这丢人的事后患无穷,你不给我点封口费,可就不好说喽。幕僚一听,自然懂了这点小心思,但也不能不给啊。

一问,太监狮子大开口就是3000两,要知道左宗棠身为一品大臣,每年俸禄也才180两银子啊。

可把柄在人手里,也冒不起这风险。一咬牙,就当是赏这太监了,便给了这3000两,将他打发走了。

当然还有另外一则传言,说是当时左宗棠进宫面见太后。但是在进崇文门的时候,太监就已经敲诈了10万两,说这10万两是过路费,不给就不让进。但是左宗棠哪肯吃这个亏,说什么都不愿意给。


最后还是太后身边的贴身太监,过来催左宗棠的动作快一点,太监才不得不放人。后来太后赏赐左宗棠一副眼镜,左宗棠出了门之后,太监竟然问他要了1万两辛苦费。

当时的借口是帮你拿了这么久的眼镜,两个胳膊有点酸了,让他给点辛苦费。面对这种无理取闹的要求,左宗棠当然是不予理会。可能也是这种一而再再而三的无理要求,才让左宗棠气的帽子都忘记拿了。

传言就是这么个传言,为什么说难定真假呢,因为这晚清的太监权利并不大,清朝吸取了明朝宦官当道,自取灭亡的教训。

所以,清朝太监的权利受到了很大制约,他们品阶最高也只能为四品,俸禄也比较低,四品太监一个月的俸银也就8两。

而左宗棠李鸿章等封疆大吏的官阶都是正一品,不说工资,这地位和影响都不是区区太监能得罪得起的。


以上谣传成立的条件是,走投无路的大胆太监为了银子不择手段去敲诈一品大员,这概率,在我看来微乎其微,就更别提索要过路费了,怕是伸手要,手都会抖。

太监不仅敲诈左宗棠,连李鸿章都要耍

相较于左宗棠,敲诈李鸿章显然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因为李鸿章相对于左宗棠来说更像是一个文官,厉害的是在口舌上面。如果真的敲诈李鸿章,说不准什么时候就被他说死了。

倒不如在左宗棠身上捞油水,大不了被他骂一顿。不过也有胆子大到敢戏耍李鸿章的,这个人就是晚清有名的大太监李莲英。

李莲英入宫多年,深得慈禧太后宠信,第一声老佛爷,就是他带的头。其权势和财富在晚清太监中是最高的,不过由于宦官制度的改革,他也并无实权。

戏耍一事还得从一块玉说起,早年恭亲王曾因觉得李鸿章他日必有成就,欣喜之下送了一块宝玉给他,后来这块宝玉被李鸿章镶嵌在了帽子上。

此玉价值连城,李莲英知道后多次暗示讨要,李鸿章于国有功,官居一品,自然是瞧不上一个吃软饭的大太监,但李莲英终是太后身边的红人,不好得罪。



所以瞧不上归瞧不上,还是命人花重金买了一块玉送给他,不过此玉非彼玉,李莲英还是不甘心。但也没办法,就开始挑拨使诈。

一日李鸿章下了早朝,正要出宫,早就在那恭候多时的李莲英神神叨叨的的说:老佛爷有心要收拾收拾颐和园,苦于资金有限,你何不带个头捐点?

李鸿章心中盘算,李莲英一看鱼上钩了,又说:正好我有空,带你先去踩踩点,你心里也好有个数。(以上均为本人白话简述,非原话)

随后,李鸿章就信了,跟着来到了颐和园,李莲英又借机离开一阵,他趁此时机跑到了慈禧太后跟前告状。

“今天李中堂奉了皇上旨意,不知到颐和园干什么去了。”慈禧一听,这还了得,啥事还能背着本太后说啊。

听罢就火速赶往颐和园,慈禧先入为主,李鸿章百口莫辩,后来以擅闯皇家园林被光绪帝下令申饬。什么是申饬?

就是让李鸿章跪在那里,然后派过去一个太监去骂他。什么东西难听,就让他骂什么话。但是也不是没有挽救的办法,那就是拿钱。只要有钱就可以摆平,意思是花钱堵太监的嘴。

所以说不是太监问不问左宗棠或者是李鸿章要过路费的问题,这种假设根本就不成立。如果真的有的话,那么清朝太监的权力太大了。上面这两个故事也是野史,实际当中并没有。


史之策


在中国古代,太监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存在。他们专职服务于皇宫内庭,因此,也会有很多机会能够和皇上,宫中的妃子们接触。虽然在清朝,为了防止宦官擅权,宦官最高也只能做到四品官,但这些人,始终是伺候在皇帝身边的,在外的大臣们,和太监接触的时候,自然要小心谨慎,甚至不乏有大臣们,去费力巴结这些太监。

这些太监们,虽然没有实权,但是仍然仗着皇帝,妃子们宠幸,作威作福。左宗棠和李鸿章,他们都是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为清朝江山稳固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在外为官期间都曾官至总督,是一方的封疆大吏,也曾被调回中央身居高位,但是即便这两位封疆大吏,回京入宫的时候,也免不了会被太监们勒索一番。

左宗棠

太监们敢找左宗棠索要过路费,却不去找李鸿章要过路费。这主要还是因为左宗棠和李鸿章两人的性格有很大区别的原因。在《清史稿》上,对左宗棠的评价是:“内行甚笃,刚峻自天性。”。而胡林翼则用四个字形容左宗棠的性格“刚直激烈”。光绪皇帝也称赞左宗棠“秉性廉正,莅事忠诚”。

所以总的来看左宗棠这个人刚正不阿。并且他是绝对不向要挟自己的人妥协的。这一点,从左宗棠用兵上就可以看出来,在收复新疆时和中法战争期间,他始终是主战不主和的。题中所说的左宗棠回京后,看门太监找他索要过路费,就是发生在左宗棠收复新疆后,回京复命时的事情。

晚清太监总管李莲英

这里我要说明一下,这些太监向入宫的大臣们,索要过路费,这基本上是皇宫中默许了的行为,很多太监就指着这个发点小财。前面我们就说到,大多数官员还会去巴结这些太监。所以在京城的很多官员,平时就把这些太监们打点好了,所以他们不会特意来讹钱,左宗棠收复新疆后,立了大功一件,他回京复命,入宫时,太监们向他索要过路费也就不难理解。

太监们无非是想着左宗棠入宫之后,很快就会得到封赏,那么要点钱讨个喜,也就显得很正常了,结果这些太监没想到,左宗棠是个非常耿直的官员。他根本就不理这些找他要钱的太监,这些太监平时哪见过这么不懂人情世故的大臣,就拦着左宗棠不让他进去,双方就这样僵持着。还好,这时李鸿章也要入宫,他看到左宗棠被太监拦在外面。就自己掏钱帮左宗棠出了过路费,左宗棠这才入宫进谏。

左宗棠雕塑

但是这件事情还没完,据说左宗棠的视力不太好,于是慈安太后就让太监们把咸丰皇帝的眼镜,送到左宗棠府上去,虽然是个小玩意,但也是御赐的,给左宗棠送眼镜的,自然还是宫里的太监。按照惯例,宫中赏赐大臣东西时,太监又会有一番吃拿卡要。左宗棠当然还是不愿意给钱。最后他的下属曾纪泽帮他给了钱,左宗棠才拿到慈安太后赏赐的眼镜。

其实左宗棠不愿意贿赂太监,也可以理解,他在外带兵打仗,很多部队不是正规军,这一批部队朝廷不拨钱,只能自己想办法,所以左宗棠这些钱还得省着用,他也深知这些军费来之不易,但进一次宫,太监随便就要勒索几百到几千两银子,他自然对此深恶痛绝。

李鸿章也要拉拢这些太监

李鸿章其实也没好到哪里去,但是他处事比左宗棠圆滑很多,虽然李鸿章也很反感这些太监,但是他深知,在外当差的时候,要添置点东西时,这些待在皇帝,太后身边的太监,就会派上大用场,虽然他们没实权,但是平时却能帮着说好话,所以他平时就会打点这些太监们,自然出入宫时没有太监会去勒索他。

不过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处事方法。像左宗棠的性格,让他在军事上很有成就,收复新疆,中法战争中小胜法国,但在官场上,左宗棠并不讨喜,很多王宫大臣并不喜欢他。李鸿章就不同,在军事上的成就比不上左宗棠,但在搞洋务和外交活动上,就干得很好,慈禧太后,很多王爷们,满族大臣就比较支持李鸿章,即便如此,李鸿章也免不了被太监勒索。

左宗棠收复新疆

我是玄坤,一个热爱并不断学习历史文化的求学者,每天一点分享,期待着朋友们的关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学习,感谢各位阅读!


玄坤文史


性格决定成败

要说清末最能够打的名臣是哪位,首推曾国藩,次推左宗棠,李鸿章并排不上号,曾国藩和左宗棠都有灭国之功,一个灭了太平天国,一个灭了中亚浩罕国,甚至中法战争中战胜了列强法国,历史书上应该为他加一句“左宗棠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的步伐,避免中国彻底沦为列强的殖民地”。

他的作战指挥能力无可厚非,但是他的性格太过于强硬了,这对于浑浊的清末官场完全是格格不入的。在那个时候无论你官职多大,你要进宫都要给太监红包,但是左宗棠他却拒绝了,甚至很是看不起太监这种人,这就造成了宫内的大太监对于左宗棠很是不喜欢,因此他们就借助自己之便整治左宗棠。

但是李鸿章却不是这样,他为人圆滑,不仅与当时的大太监李莲英关系极好,甚至对于一些无关紧要的小太监都是红包不断,因此他的名声在太监中很好。因此太监往往为了红包,很高兴去帮助李鸿章,不会去整治他。


傅邑


这好像没什么值得炫耀的吧!首先来说这件事情的真假本来就很值得怀疑,再加上把左宗棠和李鸿章拴在一块说,说实话,他俩真尿不到一个壶里。

先说说题目涉及的事情吧,话说左宗棠平定阿古柏叛乱收复新疆后回京,到了京城却进不了紫禁城的门,向太厚老佛爷销不了号交不了差,原来进皇宫得向领路的小太监送上一些银子。

左宗棠不懂,自然也没准备,这就出了漏子,这时候李鸿章雪中送炭,帮左宗棠解了围,等到左宗棠见了慈禧太后老佛爷,收复了新疆,老佛爷高兴,就想着赏左宗棠个有纪念意义的物件。

想起来老公咸丰皇帝有个水晶眼镜不错,就说送给左宗棠,但送归送,不是当面送,等左宗棠听完慈禧太后教诲,出来找小太监领,领也不是白领,照样得拿买路钱,这就更难为左宗棠了,因为这次的钱更多。

这时候又是左宗棠的死对头李鸿章适时的出现,帮左宗棠解了围。这件事情是李鸿章自己记下来的,采信的可能性其实不大,话说回到左宗棠与李鸿章死对头的话题。

李鸿章是海防派,主张大力发展海军;左宗棠是塞防拍,主张加强塞放,晚清危机四伏,最大的危机就是没钱,一分钱掰成两半花,因此在海防上投入了势必在塞防上就有点捉襟见肘。

李鸿章不让,左宗棠更是坚持,他俩的矛盾在晚清那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摆在了明面上,李鸿章替左宗棠解围,这事还真不好说,不看他笑话就证明素质高,更何况没到关键时刻就给自己的死对头解围。

李鸿章这样记,无非两个目的,一个是左宗棠这个人太不会来事,除了犟什么都不懂;再一个则说明自己深明大义有胸襟,不跟左宗棠计较,看似李鸿章耍了个小聪明,机智了一下子,反过来想想李鸿章真是吃饱了撑的要处处为左宗棠着想。

两个死对头反而成了好基友,从后世人来说,左宗棠的坚持不但没什么错,反而为中国保留了上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这是多少钱都换不回来的,也是多少赞歌都无法完全赞美过来的功绩。

当然李鸿章坚持海防也不为过,如果真的没有李鸿章的海军,那么晚清危机恐怕要比后来呈现在人们眼前的要严重的多,别说甲午战争李鸿章避战求和,如果没有这一支海军在哪摆着,那清廷连挣扎的勇气都不会有。

至少有北洋海军在,晚清说话还能硬气一些,但海防塞放缺一不可,按照李鸿章的说法:晚清危局乃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任何的反制尝试都不应该被轻视。

因此这种诋毁对手的手段并不高明,由于的确属无稽之谈,连自圆其说都没有达到,因此当成笑谈看看即可,放在晚清大变局下,这样的小段子简直不值一提!




{!-- PGC_COMMODITY:{"commodity_id": "3340778227156390452"}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