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秀才算什么职位?

宏卓工作室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句话是寄托着封建社会科举学子的共同夙愿。很早的时候,我们都读过清人吴敬梓的讽刺小说《范进中举》,深深地以范进考取举人后欣喜若狂进而发疯为笑话。实际上,古代社会能够通过考试,博取举人的功名已经是非常高的成就,很多人穷其一生只谋得个秀才都会以此而感到光宗耀祖。

秀才的由来

秀才,才之秀者,即是读书人中的优秀人才。先秦时期,管仲改革试图打破森严的社会等级,让底层的优秀人才可以通往上层社会。所以,《管子》中写道“农人之子,有秀异之材可为士”。汉光武帝刘秀执政期间,为避其讳,改名为茂才。

秀才不是职位,是功名

古代的秀才只能算是一种功名,本身不带有任何的职级。秀才是最基础等级的考试,大致相当于现在的普通本科学历,比如现在公考越来越热门,八成的岗位需要本科学历才能报名。考上秀才只能代表着将来有机会晋考举人、贡士,然后进士一级一级往上考。一般举人以后才开始有出身资格,具备当官的条件。

秀才的报考门槛

清代的时候,童生要想考取秀才对于身份的控制也是非常严格。娼优隶卒,即风尘女子、戏子、奴隶、充军四类人的后代不可以参加选拔秀才的考试。因为这些人都是社会中最底层的人物,属于有黑历史的人群。毕竟高中秀才后,学子本人需要披红挂彩,还要有官府太爷、乡绅大力褒扬秀才的长辈。万一某个秀才的祖上是风尘女子或者犯罪充军的人,根本没法写文章褒扬,必然会招来众人啼笑。

另外,冒名顶替的人是坚决杜绝,参加考试要像银行贷款一样,需要有担保的人,这么做只是为了防止有违规操作的事情发生。

古人常说,求忠臣必于孝门。如果有人正在守孝期间,是绝对不可以参加考试的。别说考试,就算是做官的都不行,皇上会打法丧失考妣的官员赶紧回家守丧去。举个例子,曾国藩当年就是因为回老家为母亲守孝,才被太平天国抓去差点丢了性命。

秀才是稀缺资源

秀才不像常人想当然认为的那样遍地皆是。要知道古代读书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很多人皓首穷经一生,也只能混个童生,连个秀才都不中的大有人在。不第秀才王伦就是屡试不中,只好把一肚子墨水撒向梁山。

据学者统计,有清二百六十多年,历经10位皇帝,一共才出现过46万个秀才,平均每年1700多个,现在高考一年有几百万本科生,差距实在是太大。

秀才有特权

考上秀才好处多多,见官不用下跪,只需要相对作揖,如有犯罪嫌疑,官府不得对其用刑,不需要承担任何徭役。这一条特权在古代是非常实用的,毕竟古代男丁都要承担徭役,如果说家里富有可以多交点钱或是雇人去替自己服役。免除秀才的徭役,可以让秀才没有任何后顾之忧地投入到学问当中,免去身体的皮肉之苦。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无论是古代社会,还是今天用功读书都是一件非常优秀的品质。即使古代能读个秀才都能有如此高的社会地位,在今天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更需要珍惜时光,用心读书。


邓海春


清朝秀才算什么职位?

放在这个句子里,职位应该是倾向于指官位官衔吧。

明清时代,依然是科举制的天下,秀才是经过县府院三级考试后合格的童生,也可以称之为生员,优秀者可以进县学府学读书,俗称进学,朝廷给一定的钱粮,支持他们继续学习,然后考举人考进士。

能考上秀才的人,已经很牛叉了。秀才可不能等同于现在的小学文凭,因为明摆着,小学文凭做得啥,但人家秀才却有许多实实在在的好处。他们已经成为统治阶层预备队的一员了,成了秀才,在地方上就是个人物了,十里八乡的,可以抖一抖(明朝出门要路引,秀才不用,可以自由行走)。

秀才还有什么特别的福利呢?

见官不跪,当然只是县官了,见着超级大的官还是得跪着的。

涉及到了诉讼,可以不出庭,找个保姆或者家里的厨子去也行。张三李四王二麻子家出了什么事,秀才作邻居的,可不去,但有人指认秀才犯下人命案件,那也得到。

官府非得用刑时,秀才申明有功名在身,可以免。但是锦衣卫大人到场且对该名秀才产生了极为浓厚的兴趣,刑具上身也是可能的。

朝廷摊派徭役,可以不用去。交税的话,秀才实在没钱可以不交不用罚。

秀才有了一定的功名了,也可以做地方官和老百姓之间的桥梁了,捞点油水也有机会了。本质上,他与民有了区别了。

秀才有没有资格当官?一般的情况是没有的。秀才如果考上举人,那就可以有了当官的资格,如果没考上,可以当官员的幕僚,当私塾里的先生,范进中了秀才后,他老丈人就是这么给他规划未来的,尽管他那时已经五十多奔六了。

但是例外也是有的,碰上了奇葩皇帝,或者说本人运气特别好的,当官也是有可能的。比如万历时代官员太少,奇葩的皇帝不太上朝理事,边远山区的县令离任后,也没人接任,没批文也不好办啊,于是,上级巡抚就地提拔几个秀才来当县太爷,顶得死死的。

这个时候,秀才的职位就有了,很不错吧。不过呢,不要想得太美,这种事就是瞎猫碰死耗子的特例。人家举人进士拿着条子等着任职的一大堆,秀才靠边站去,等考中了举人再来排队!


叶之秋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说到秀才都会想到一幅穷酸潦倒样子的文化人,其实却不然 。明清的科举制度,凡是应考试而准备学业的读书人,不论年龄大小,未考取生员资格之前,都称为童生或儒童。童生参加的县级考试,考上“生员”,即为“秀才”。按“秀才”学历登记注册后,建立档案有专门的官员负责管理,虽是最低一级的功名,却也享受遇官不跪的待遇,这也说明清时代对知识分子还是挺重视的。“秀才”的学历应该是大学专科以下的存在,秀才的官职还真不好说。如果用近代历史上我们熟悉的“秀才”出身的军阀吴佩孚来比较,太差强人意没有可比性。老漁觉得,还是用我们熟悉的《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比较一下最为合理些。蒲松龄十九岁取中秀才后,二十岁应同乡进士孙蕙之约赴江苏省宝应县做幕僚来看,这个时候有“秀才”职称的蒲松龄,官职应该在七品或八品之间。幕僚作为没有决定权的官员,当时的蒲松龄只能算级别比较高的普通干部了。继续到当今的官职换算,应该是县处级以下(包括县处级)的领导干部或同级别的普通干部。(图片来自网络)











老渔破船


清朝的秀才,如果按照职位来衡量,真没有什么具体职位给他定位的。秀才之前的名分是童生,这是进阶秀才的基础;秀才往上则是举人,中了举人才能当官。

所以,秀才本身并没有职位,只是仕途之路上,承前启后的一个学习进阶的一个阶段而已,类似于硕士研究生相当,但比考取硕士研究生甚至博士生都要难的多。虽然,这样的难度,与当时的社会教育落后有关,但从一个时代的角度来评价,也是超级难考的科举考试。

当然,若非要给出一个答案,我认为以今天的后备干部称之则比较合适。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奇人可居,人以稀为贵

偌大个清朝,260多年历史,大概3-4亿人口,每年录取的秀才占总人口的1/15000,清朝从建立到灭亡,总共才有46万人中了秀才。如果从清朝建立算到1901年废除科举,一共257年,平均每年只有不到1800人中了秀才。

而如今,我国录取博士近8万人,约占人口的1/20000,硕士研究生就更不能比较了。所以,考取秀才的难度之大绝非儿戏。

仅就此一点,秀才的社会地位就要比普通百姓高出几分。

二、功名加身,进阶的垫脚石

秀才考中之后,代表“功名”在身,意味着你已经脱离了农民队伍,进身士大夫阶层了即使在这个阶层里,地位是最低的,但也是士大夫,这一点无可置疑。

在这个阶层里,最大的期望就是距离考取举人又进了一步。只有中了举人,才能接受皇封当上官员。所以说,当了秀才之后,就是国家的后备干部,仅是后备,要成为正式的国家干部,还有更难的考试。范进中举的例子,活生生地告诉我们这条路有多难。

话说,清朝取得秀才名份,实不容易。但即使取得秀才身份,很多人因为家贫,会以设塾教书或坐堂行医谋生,而这样的营生,往往会伴随其一生。也只有少数殷实富户或天份高的人,通过会试,殿试真正迈入仕途。

三、特殊待遇,显示后备的价值

既然是后备干部,也算是清朝国家干部的储备人才。这样的身份,自然与普通百姓的待遇有别,也显示国家的后备人才培养和关爱。

秀才就是一种“功名”,在地方上自然要被尊重,特权还是不能少的。比如:可以免除差徭;见官时不用下跪,当然这个官,一般指的是当地的知县;秀才犯了错误,知县也不能用以刑罚;同时,有事情,可以直面知县进行陈述表达等等。这些都是实打实的政治待遇啊。

秀才此等待遇,使其成为地方乡绅阶层的代言人,是有着较高社会地位的读书人。成为平民与地方官府之间最直接的协调沟通人选,老百姓上访告状打官司,很多时候求助这些秀才帮忙。说白了,秀才就是帮助说理的人。当然,“秀才遇见兵,有理也讲不通”,好在,地方上打交道的多是文官。

四、成功的秀才,是这个样子……

秀才看起来,如果当不上官,也只能在地方上装装威风。

但真的不要不把秀才当盘菜!梁山的军师吴用,一介秀才,成为梁山的高参,重要的决策者!明朝徐渭,一秀才而已,成为封疆大吏胡宗宪的师爷,相当于现在的大军区司令身边的总参谋长……


凯哥说史


秀才,我们俗称为读书人,或有文化之人,然而翻开"秀才"的渊源历史,就比俗称复杂甚至精彩多了。秀才最初出于汉朝,《管子 小匡》:农之子常为农,朴野不慝,其秀才之能为士者,则足赖也。意思是农家子弟后代为农民,朴素不张扬,有优秀的子弟能为官者,都满足了。可见此处"秀才"指优秀之才。

汉武帝时,为选拔优秀人才专门设立了"举荐试"模式,命令各州府每年向朝廷推荐人才,秀才还有一个名称"茂才",因东汉光武帝名刘秀,避讳其"秀"字,故名茂才。

到了隋朝开启科举考试的制度后,秀才就通过考试获得,隋朝没有状元之说,优异者为"秀才",据说很难考且难取得如此的功名,每年不过一至二位,到了唐朝,废弃秀才一科考试,之后秀才的地位便降了下来,到了明清二朝,秀才为最低功名。

清朝时的秀才指经过院考后,录取的人才能取得"秀才"功名,又称"生员"。只有取得秀才功名资挌,才能参加乡试(即省考),乡试录取者就称"举人"了,就取得做官的资格,巜范进中举》的故事就讲了范进考到过半百后,老师可怜他才中了他的举,可见"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是所有读书人认可的上上人。

而清朝的秀才又分三等:一等称廪生,这个可享受每月发放粮食的待遇,二等称增生,没有物质待遇了,三等为附生,也无物质待遇,仅称谓。别看秀才是入官的最低门槛,但也不是那么好考的,在各州县每年的初考中,好多人拿不到院考的资格,也自然就与秀才无缘,这种读书人统称童生,哪怕你50岁了,还只能称童子生,是不是很诙谐?如果总考不起秀才,还有一条路,即捐粟,也就是出钱买个功名,入国子监学习,再博取功名。

清朝的秀才还有一个得遇,碰到知县不用下跪,其级别与知县相等,在乡间有断乡邻纠纷的权利,有的秀才若屡考举人不中,家中又无钱财,或是灰心丧气便移居乡里,有的与教书为生,有的以写书为乐,如蒲松龄归居乡野后便写鬼怪故事来抨击社会。

到了1905年,最后一轮科考后,经历一千三百元的科考制度便废弃了,"秀才"一词又有了新的定义,凡读书人都被称为秀才了,以后随着时间的流逝,凡在某一领域出众者,大家也笑称秀才。


可荣188


清朝的秀才算什么职位?

我直接的告诉大家,清朝的秀才跟现在的博士毕业证书差不多。

大家是不是觉得有点比高了呢?其实一点也不高,还有可能是比低了。

清朝是古代科举制度最完善的朝代了,所有的官员原则上都必须是从科举考试中提拔的,就算有个别人通过特殊方式做了官,因为不是科举出身,也会被其他同僚给脸色看,下属对他的尊敬也会大打折扣。所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这种科举考试出来的朝廷官员虽然一开始起点不高,基本都是付处级或者还有正科级,但因为是天子门生,提拔很快,而且会加入一种官僚阶级的同学会,网络通天,朋友圈发达。

那是不是考上秀才就坐上特快专递呢?也不是哦,就像现在博士有名气但不是官员一样,秀才还没有达到做官的起点 。

简单点说,科举考试的第一场是乡试,类似于现在的高考,但比高考要难,平均两年在一个县里面才考出十几号人,叫童生,但不用学习就取得考秀才的资格,而且终身有效。童生和本科毕业一样,什么都不是,如果考不上秀才,那就只好写个信看个诊做个知识分子。

科举考试的第二场是府考,在地级市或省府考试,考上了就是秀才了,也是平均两年出十几号人。秀才出身就是高级知识分子了,算是进了圈子里了,叫当地首脑官员老师,也有些特权,比如不会随便被逮捕,出席当地的社会活动,免去一些赋税,不用劳役出差。年景好的时候还有些补贴,可以自己办小学,还可以进衙门做秘书。是不是比现在的博士牛逼一点。

科举考试第三场是朝试,到首都考试,考上就是进士了,妥妥的官员,处级干部待遇。

最高级是殿试,最高领导人接见选拔,一步登天。

所以说,做个秀才也是不简单啊。



小高1557261


第一点: 秀才,别称茂才,原指才之秀者,始见于《管子·小匡》。汉以来成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亦曾作为学校生员的专称。汉武帝元封四年(前107年),下诏求贤,云:“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材异等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茂”本作“秀”,东汉人避光武讳,改作“茂”。举秀才始此。

第二点: 通过了第二个等级考试的才能成为秀才,想要取得功名为国家出力和让自己过得更好的人首先就得考取秀才。秀才能受到地方官员的尊重,就连知县见到秀才都要让他三分,所以说考取秀才还是很有用的。秀才假如犯了什么罪,知县是不可以进行处罚的,要对秀才用刑的话首先要免去他秀才的资格,不然也是不可以用刑的,所以说秀才也是有着一定地位的。要实现金榜题名,首先,除了要经过多年的寒窗苦读,还要经过重重关卡,一路过关斩将,才能具备参加乡试的资格,特别到了清代,学子必须先通过童试考上秀才,才能到江南贡院参加乡试。“那时的考生要想参加科举,首先要有参加考试的资格,比如必须身家清白,不能在服丧期间参加考试,不能冒充户籍等等,还要请保人作保,如果发现有一条违反规定,不仅本人要受罚,连同保人也要受罚。”周道祥说。

第三点: 在清代,考秀才时就已经有上述规定了,比如凡是娼(妓女)、优(唱戏的)、隶(皂隶)、卒(士兵)的子孙,都不能参加童试。因为在封建社会,考中举人进士之后,便有可能获得官职,一旦升官,不但封妻荫子,还能褒封祖宗三代,假如祖上三代是娼、优等人就有辱名誉。此外还不能冒充本县人的籍贯,因为一旦“冒籍”,就会挤掉本县士子的名额。另外参加科举的人还不能匿丧。就是假如家中有父母丧亡,子女必须服丧,这是起码的孝道.即便具备了科考资格,接下来还要面对重重考验,首先要能等。因为乡试要三年才举行一次,所以即使你胸有成竹,也要耐心等到开考那一年,除非你运气好,碰到了皇帝家办喜事,比如皇帝过大寿或大婚了,那就可能在这年开设恩科,给学子多一次考试的机会。“比如慈禧太后六十大寿那年,就开设了一次恩科,张謇也是这次恩科中考取的状元。另外光绪三十大寿的时候也开设过一次恩科。”周道祥说。

第四点: 秀才是经过院试,得到入学资格的「生员」的俗称。得到秀才资格,是进入士大夫阶层的最低门坎。成为秀才即代表有了「功名」在身,在地方上受到一定的尊重,亦有各种特权。例如免除差徭,见知县时不用下跪、知县不可随意对其用刑、遇公事可禀见知县等等。秀才中部份人是贫穷家庭出身,但是得到秀才功名不一定可以带来财富。只有生员资格的秀才并没有俸禄,若果未能通过之后的乡试中举,亦不足以为官。很多秀才在功名上未能更进一步,只能回乡以教书等方法为生。这些在经济上并不富裕,但在社会上地位稍高于平民的读书人被称为「穷秀才」。在清朝时期的中国,秀才是地方士绅阶层的支柱之一。在地方乡村中,他们代表了「知书识礼」的读书人。因为他们在地方官吏前所有的特权,故此经常会作为一般平民与官府之间沟通的渠道。遇上地方上的争执,或者平民要与官衙打交道,经常都要经过秀才出面。而一般平民家中遇有婚丧事,或过年过节,亦有请村中秀才帮忙写对联、写祭帐等习惯。


DinosaurVideo


秀才不是职位,而是一种资格或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是封建王朝科举制度的产物,清朝的科举制度基本上沿袭了明朝的制度。

清科举分为四个级别,分别是童试、乡试、会试、殿试。

尚未取得生员资格者都叫童生,童生经过县试、府试、院试,统称为童试,童试考中的叫秀才


秀才可参加乡试,通过乡试的考生叫举人,举人可参加会试,会试考中的叫进士。

进士可参加殿试,殿试中式者分为三甲:一甲取三人,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二甲取若干人,赐进士出身;三甲亦取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

殿试中试者,除一甲三人外,还须进行一次朝考,试毕分别授职。考中者授翰林院庶吉士,再入院读书,然后取得高官厚禄。未中者分别用为主事、中书、知县等。


无论是秀才、举人、进士及以上的都是一种称号,一种资格,级别越高,这种资格越重要,获得高级别进士以上的就可以做官了,是做官的一种资格

而秀才资格可以拥有特权,如:例免差徭,国家补贴,犯错后地方官无权处置,需要上报。

秀才除以上的特权也可以给官府的官员当幕僚师爷,可以在私塾中当私塾老师,总之中了秀才以后基本上就有了成为乡绅的资格。
当然也有穷秀才属于不会经营,脑子不转弯的。


逝去即历史


秀才并没有职位,极少人可以入官入仕。

到了清代,学子必须先通过童试考上秀才,才能到江南贡院参加乡试。所以说秀才也就是刚刚过了童试的人,还没有去参加真正的科举或者没有科举成功的人。

什么是秀才?

何谓「秀才」?它原本指称才能秀异之士,与《礼记》所称「秀士」相近,是一种泛称,并不限於饱读经书。及至汉晋南北朝,秀才变成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唐初科举考试科目繁多,秀才只是其中一科,不久即废。与此同时,秀才也习惯地成了读书人的通称。

秀才的权利?

数据统计说,清朝的人口数量已经达到了数亿,但他的秀才人口才不到50万,光从这人口数量上就可以看出它的难度极高。不过只要成为秀才的那一刻就已经是被统治阶级的人物给认可的,秀才也拥有着很多的权利,比如见个官可以不下跪,受审问时也可以不用刑,不用服徭役等。在古代你能够考上秀才,你就是一个非常厉害的人了,因为你已经不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了,老百姓和秀才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

其实考上秀才已经是非常难得事情,不然也不会有范进中举这个悲惨的故事。在古代若是可以求得一官半职可谓是光宗耀祖的事情。


时针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清朝的秀才没有什么职位,但是享有一定特权,对读书人的泛称。读书人一般会被称之为秀才。

在古代秀才原指饱读诗书,锦绣之才,满腹经纶,国家栋梁之才的饱学之士,是一群高级知识分子。

明清之后秀才慢慢变的广泛普通。就像古代美女是真正的美女,现在满大街的女人都被叫美女女神一样。,清朝时期的秀才没有什么职位,只是对读书人的一种称呼。相比普通人秀才有一定特权,免除徭役,农业赋税,见到县官不用下跪,受审不用刑具。是介于官员和百姓之间的人。预备官员可以通过科举改变命运平步青云,到达人生的巅峰,就像范进中举里的范进从穷酸秀才无人问津到门庭诺市的达官贵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